回望过去的366天,好像很难找到一个词来精确地形容这个充满意外的2020年。 这一年我们邂逅了许多只黑天鹅,也无数次见证历史。疫情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跌宕起伏间,几家欢喜几家愁。从武汉封城到美股四次熔断,从原油暴跌到比特币、黄金大涨,从中美摩擦到RCEP,从华为被围阻到双循环……这一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段历史,难以忘怀。 站在新旧年的交替之际,关于2020年的资本市场,让我们一起用10个关键词,来回顾波谲云诡的一年! 01 疫情 2020年1月11日,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到两周后,北京通报了首个致死病例。 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到了3月,这场疾病被确认为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一个月后,全球一半人口被封锁,各国政府手忙脚乱地阻止疫情传播。 这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累计近8464万例,死亡人数近184万例。经济停滞、企业破产、集体失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将萎缩4.4%,这场疫情堪比1929年大萧条的大危机。 直到2020年结束,全球疫情危机还在继续,经济复苏之路依然阴云密布。 02 牛市 疫情肆虐,各国为了缓解防控封锁带来的经济衰退和破产失业潮,纷纷出台大规模的救助计划,俗称:放水。 美联储3个月放水超3万亿美元,换用“平均目标通胀制”,维持长期零利率环境;日本三轮救济+刺激计划,累计向市场投放2.9万亿元;12月,欧洲议会同意欧盟的1.8万亿欧元刺激计划,并推出价值7500亿欧元的复兴基金计划…… 疫情之下,2020年全世界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流动性最宽松的金融环境,加之实体经济难以启动,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将股市一步一步抬至巅峰。 截止到年末,美国三大指数屡创新高,其中纳斯达克指数当年累涨43%;日经225指数创近30年新高,累涨16%;韩国综指涨32%,创历史新高;就连放水最少的中国,A股也在7月份有一波小牛市,创业板指年内涨幅64%,创近5年的新高。 03 拜登 2020年还是美国大选之年,原本万无一失能够连任的特朗普受疫情应对不力的影响,在大选中落败,77岁的民主党候选人、原奥巴马政府副总统乔·拜登以306票选举人票当选美国下一任总统。 11月24日,拜登在接受NBC电视台采访时,讲述了他就职后100天的执政计划,内容包含税率改革、移民政策、抗击新冠、改善气候环境等政策举措。因为其极力主张发展基建和清洁能源,胜选后美股港股A股的光伏发电、风电等概念迎来一波热潮。 对中国而言,公然封杀华为Tiktok等出海中企、限制中国购入芯片的特朗普下台,换一个传统政客对话,大部分专家认为至少有利于修复中美表面的裂痕,让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04 注册制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大幕开始启动。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上市仪式在深圳举行。 从审批制向注册制转轨,说到底就是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将资本的“审核权”从证监会转到市场主体,包括交易所和各类中介。其实也是一个从“人治”向“依法治市”转变的过程。 理想状况下,注册制全面落地后,A股股价重新寻锚定价要分三步:理性化(理性回归)——港股化(价值回归)——美股化(专业回归)。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在现实中可能会有较大的偏离。 05 人民币 2020年是人民币疯狂升值的一年。从5月下旬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行,从7.14连续突破7、6.5的大关。截止到上一个交易日结束,报6.533点,人民币累计升值8.46%。 核心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即使复工复产,成为当年全世界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国家;第二、美联储实施大幅宽松政策,年末罕见胶着的美国大选进一步拖累美元指数,中美利差持续走扩;第三、我国金融领域顺势加速对外开放,人民币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 换句话说,人民币的大涨,源于——全世界都在疯狂印钱的时候,中国在认认真真地搞生产。 06 芯片“国产替代”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项新规定试图“切断”对华为的芯片供应,要求使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的半导体供应商在向华为出售产品之前,必须获得美国政府发放的许可证。 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升级禁令,全面封杀华为向第三方采购芯片。 面对芯片断供的威胁,敲响了科技产业的警钟,由此掀起一股芯片国产替代的浪潮,力争摆脱外部的绝对控制权,也因此,中芯国际从受理到上市用时不过46天,堪称“闪电侠”。 资本市场上,也迎来了一波芯片炒作的风口。 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块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为为了应对制裁,已经将荣耀拆分出售,汽车制造商也被芯片缺货的波及,生产受到限制。 07 双循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政治局常委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被认为是国际经济不稳定的大趋势之下深耕国内需求的主要战略转向。 从结果来看,催生了过去下半年的“大消费”行情。 据统计,2008年以后,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左右。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第一大经济体;此外,过去每年30%的市场扩张在中国。 在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之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深耕国内这块大市场是自然而然的,不管外部有什么不确定性,双循环的战略至少能够保证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 简而言之,“保3争7”。 08 信用债违约潮 2020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疫情期间放水带来的货币宽松黄金,企业因资金成本降低而过度借债加杠杆,而随着央行和政府开始收紧流动性、定调宏观去杠杆,融资环境恶化加之债券大量到期,导致违约事件频发,打破了历来刚性兑付的神话。 从沈阳盛京能源两只存续PPN违约、青海国投永续延期,到华晨私募债违约、紫光集团不赎回“15紫光PPN006”,再到双11当天永煤控股的实质性违约,接连重创了信用债市场。 整体来看,本轮违约潮中,国企占据半壁江山,违约规模为259.1亿元,已超过民企规模258.7亿元。1200多亿规模的违约债券中,AAA级企业的违约规模占比已接近50%。涉及的主要行业从周期性产能过剩的行业向房地产、消费、金融等多行业全面扩散。 09 反垄断 2020年是反垄断的大年,无论国内外都展开了对巨头们的权力限制。 从社区团购的营销模式被官方批评之后,国内掀起了一波反垄断的浪潮。先是12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三起未依法申报的投资收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4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组进驻阿里,就“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开展调查;30日,美团因取消支付宝渠道遭遇反垄断诉讼,被法院受理审查……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2月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任务,这将反垄断的意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层面——反垄断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针对几家互联网巨头,而是为了完善市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内的反垄断虽然才刚刚上手,但预计将会是接下来两三年的一个主旋律。 10 机构抱团 回到股市,2020年是中国的“价值投资”大年,机构依旧完胜散户。同时,全年沪深300上涨24%,创业板上涨65%,但全年有近2000只股票下跌,占比接近50%,A股市场从未有过如此极端的分化。 疫情导致的全球大水漫灌、高层大力发展专业投资机构、注册制导致股票供给增多和退市公司增加、优质公司稀缺、多数新股上市一步到位等,众多宏观和微观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2020年的分化格局。 从半导体,到白酒、医药、新能源车、光伏,板块轮换行情之中,抱团投资和投机相互交织,完成了对散户的一次次的围猎。 随着注册制的进一步推进,散户加速出局,机构、外资、国家队等大资金对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抱团核心标的这个现象,大概率还会长期持续下去。 结语 2020年,堪称无奇不有,时常会发生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投资者每天都在“见证历史”。 但总归,这个世界是在慢慢变好的,毕竟A股离3500点就一步之遥了…… 风风雨雨的2020年即将过去,实“鼠”不易;新的2021年来临,希望“牛”转乾坤!
12月25日讯,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下一步将会同发改委、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的法治建设,强化市场纪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记者:我们注意到前一段时间债券市场的信用债违约情况也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请问下一步在打击“逃废债”以及债券市场的法治化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谢谢。 陈雨露: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总体上是稳定的,近期出现了极少数的发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违约事件,引发了债券市场的一些波动。目前,已经恢复了稳定,投资者也在趋于理性。客观来看,既然是债券市场,债券违约是债市发展当中打破刚性兑付的一种现象,通过违约数据检验,实际上可以形成债券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是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信用建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高度警惕违约企业发生虚假信息披露,或者是欺诈发行甚至是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对社会环境、对金融市场的信用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人民银行下一步将会同发改委、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的法治建设,强化市场纪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强化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推动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健康发展。谢谢。
近期接连发生的高评级国企债券违约事件,在引发对企业信用风险再评估的同时,也再一次牵出信用评级泡沫化、“马后炮”等问题。监管部门近日纷纷表态、屡屡出手,对部分评级机构进行调查、约谈,有评级机构已遭到惩处。业内人士表示,评级行业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和完善相关监管,建立科学的质量检验体系。 暴露评级虚高问题 近期发生的高评级国企债券违约事件震动市场。11月10日,永煤控股发行的“20永煤SCP003”违约,违约时评级仍为AAA。违约当日,评级机构才将永煤控股主体信用等级由AAA调降至BB.11月16日,“17紫光PPN005”违约,发行人为校企紫光集团,在一个工作日之前,评级机构才将紫光集团主体信用等级由AAA调降至AA;在“17紫光PPN005”违约当日,紫光集团主体信用等级才由AA调降至BBB。 AAA评级债券几乎无征兆爆雷,将饱受诟病的评级虚高等问题,再一次暴露于公众面前。 业内人士认为,评级虚高是评级行业的顽疾。从外部原因来看,多年来的“刚兑信仰”“国企信仰”,让市场自动为国企或者可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主体“增信”。从内部原因来看,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面临利益冲突,一方面需要公允地给出评级结果,另一方面却要考虑获客问题。特别是当评级机构存在管理混乱和评级理念偏差等问题时,给出名不副实的高评级就成为双方“合谋”的结果。 此外,发行付费模式还会导致“逆向选择”,越是资质欠佳的企业越愿意付出额外成本提高评级,从而滋生评级领域的腐败问题。评级行业的激烈竞争则加剧了“逆向选择”问题。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评级行业实属“狼多肉少”,有的评级机构在竞标时就会许诺给予高评级。 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第三季度,更换评级机构后的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家数同比增加。其中,大公国际上调家数最多,有13家,占其承做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的40.63%;中证鹏元和远东资信分别有3家和1家。 监管机构出手整顿 高评级国企债爆雷,不仅搅乱了债券二级市场,还导致不少企业取消发债计划,影响债市融资功能发挥。鉴于部分评级机构在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监管部门加强了行业整治。 11月中旬,永煤控股违约后,交易商协会对中诚信国际启动了自律调查。12月3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通报称,针对监测到的评级动作滞后等情况,交易商协会分别对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进行了约谈。12月11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 近日,东方金诚原高管被查引出的信用评级领域系列腐败案也有了进展。12月1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显示,东方金诚原总经理金永授、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崔润海被“双开”,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当日,北京证监局对东方金诚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 规范发展需多方合力 业内人士直言,这次AAA国企债爆雷,再次为评级行业敲响警钟,需要从公司治理、评级技术、利益冲突等多方面加以改进。 “AAA国企违约给传统思维带来很大冲击。国有企业的级别到底怎么定、怎么看,是一个值得重新反思的问题。评级的指标体系里有个体评级和支持评级,支持评级可以涵盖个体评级。过去,一般会给国有企业政府的支持评级。这方面的问题全社会都在思考,评级机构也在观测。”中诚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毛振华日前表示。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勇称,评级机构自身要完善公司治理。内部独立依赖于评级机构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又与股权结构相关。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保证评级机构决策的内部独立。 谈及评级技术,李勇表示,技术上要回归本源和常理,要分析发行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和现金流与债务匹配度;不仅要分析过去,更要着眼于未来;重新认识评级中的支持因素,对支持因素要有审慎的态度和科学依据。 “经过这些违约事件,评级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评级理念和评级模型,信用分析要更多回到报表和发行人本身素质上来。”李勇表示,评级工作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积累,才能逐步提高,急功近利或者投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针对发行人付费模式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评级行业也出现了以投资人付费模式为主的机构。不过,联合资信有关负责人表示,投资者付费与发行人付费这两种制度安排各有优劣势。发行人付费模式能够全面获得发行人信息,但容易造成恶性竞争;投资人付费能够避免利益冲突,但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信息获取也主要基于即时公开市场信息,评级结果稳定性相对较差。 “评级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和完善相关监管,建立科学的质量检验体系,引入双评级尤为必要。优胜劣汰的机制才能让评级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在信用债违约常态化、近期多例国有企业债券出人意料违约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部署,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建制度”“零容忍”信号。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债券市场的法制建设和风险防范举措,主要是针对近期信用债市场风险暴露问题,表明中央高度重视对已有信用风险的处置和新增信用风险的防范,对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零容忍”打击逃废债行为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15.7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是企业除贷款外的第二大融资渠道,托管余额达25.7万亿元,今年前11个月合计发行12.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四成。 在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债券违约逐步常态化。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有160余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累计违约金额超过160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AAA评级债券的违约数量明显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信用债违约中,多个地方大型国企的违约出人意料。10月23日,辽宁国资控股的华晨集团10亿元私募公司债到期违约;11月10日,信用评级AAA的永煤控股债券“20永煤SCP003”未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此后,紫光集团、永泰能源等多例信用债发生违约。这些债券的违约给债券市场带来一定震动,也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 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会议指出,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上述金融委会议指出的“行为性”因素引发市场关注。有市场人士表示,部分大型国企无视法律法规,与中介机构共谋,甚至恶意转移资产让企业无序违约和破产重整,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和金融市场赖以存续的法治基础。上述金融委会议也明确提出,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在此背景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被认为剑指近期国企债券违约事件,是监管出手整治“逃废债”行为的明确信号。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近期永煤违约事件的冲击余波未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完善债券市场法制,表明高层对此高度关注,最终情况预计好于预期。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债券市场已经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反思与补救。一是监管层展开了雷厉风行的调查与整改。此前在金融委重磅发声的同时,涉嫌逃废债的主体均受到监管调查,相关事件暴露的评级虚高问题也受到管理层关注。二是相关发行人进行了大量补救措施。金融机构对风控进行了加强,对入库主体的信用风险进行了普遍摸排。通过各方经验教训总结,或许国企违约事件将成为债市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节点。 债市法制建设将不断完善 对于债市而言,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法治的供给和市场参与主体合法权益的保障。市场人士认为,打破刚兑是金融市场日渐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金公司研究员雷文斓表示,自2018年以来,信用债违约有所增多,出现了少数债券发行人因经营不善、盲目扩张、违规担保等原因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以及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违法违规事件,严重损害了债券持有人和债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此前违约事件和违约后处置均较少,相关法律实践有较多未明确的地方,使得违约诉讼和破产诉讼等违约后处置实操中存在较多困难。 从实践看,近年来,债券市场各项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和违约处置机制不断完善。人民银行等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于今年7月出台了《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推动债券市场违约处置向市场化、法治化迈进。2020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这是我国第一部审理债券纠纷案件的系统性司法文件。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洪艳蓉表示,《纪要》首次以司法文件形式对三类公司信用类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涉及的违约、侵权和破产三类案件作出统一部署,明晰人民法院裁判思路,为债券投资者提供系统性的司法救济途径,可谓我国债券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 尽管《纪要》的发布对于债券市场法制建设意义重大,不过,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表示,债券市场法律体系仍然需要完善。他认为,《纪要》能解决暂时的、比较着急也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基础性、长远的法律问题。从长远角度看,还是要完善债券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议起草一部统一的债券法。
新年首只违约债券浮出水面。鸿达兴业集团昨日发布公告称,18鸿达兴业MTN001未能如期偿付本金和利息。该券是鸿达兴业集团第2只实质性违约的债券,也是2021年信用债市场首个违约案例。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其债券违约有一定的偶然性,目前集团正在积极与债权人进行沟通,未来争取盘活资产,应对本轮债务到期高峰。 受此影响,新世纪评级下调鸿达兴业集团主体信用等级,从BB下调至CCC。18鸿达兴业MTN001和19鸿达兴业MTN001的债项信用等级由BB下调至CCC。 按照新世纪评级的等级划分,CCC级属于投机级,是指发行人偿还债务能力极度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概率极高。 实际上,此次违约已有先兆。1月12日,18鸿达兴业MTN001主承销商建设银行曾召集18家机构参与的债权人大会。此次债权人大会主要讨论3项议案:《关于豁免本次持有人会议缩短召集期的议案》《关于同意办理“18鸿达兴业MTN001”本金展期兑付的议案》及《关于同意办理“18鸿达兴业MTN001”分期支付本期利息的议案》。不难看出,此次会议旨在提早应对18鸿达兴业MTN001的到期兑付。 去年12月,该集团曾召开20鸿达兴业SCP001债权人大会,由于时间把握不好,最终导致触发违约。此次18鸿达兴业MTN001债权人会议有意选择在2021年1月12日召开,在到期日前有充足的反应时间。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债权人大会并未通过上述3项议案。 据悉,会上有债权人坚持要求按期还本付息,导致观望情绪浓厚,最终未通过上述议案。不过,未来仍会商讨债务处理方案。 知情人士认为,鸿达兴业集团债券连续违约可能受到大环境影响。去年12月份,集团已经准备发行相应的债券,应对近期密集债券到期,但受到市场谨慎情绪影响,最终并未发行成功,随即导致债券连续违约。 对于鸿达兴业集团而言,连续两期债券违约并非最坏的情况,在即将到来的2月份,该公司还有2只债券到期,分别是3亿元的18鸿达01和10亿元的20鸿达兴业SCP002。加上近期违约的18鸿达兴业MTN001和20鸿达兴业SCP001,短短3个月内,该集团将应对逾30亿元的到期债务。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面对近期集中到期的债务,鸿达兴业集团正在筹划盘活部分优质资产。目前鸿达兴业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当属上市公司鸿达兴业24%的股份和中泰化学10%的股份。Wind数据显示,这部分股权绝大部分已经处于质押状态。
“市场分割、发行和监管不统一,是目前债券市场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12月20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0年会上表示,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分割,导致了同债不同价、不同市场为争取市场份额而放松标准等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统一发行标准、交易流通、监管机制。 楼继伟还认为,银行资金主导、投资者结构单一的格局,造成的债券流动性差,也是债市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当天也表示,目前未清偿的债券中,超过70%的债券由商业银行持有。 打通两个债券市场 楼继伟认为,今年以来,债券违规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大型国企违约,影响了相关地区国企、政府的公信力。 下半年以来,多家大型地方国企发生债务危机,并出现密集违约。9月10日,天津国企天房集团7亿元私募债违约;随后,辽宁国资控股的华晨集团10亿元私募债未能如期兑付;11月10日,信用评级AAA的永煤控股未能按期偿付10亿元超短融;而后,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紫光集团流动性也出现危机。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12月18日,年内新增债券违约主体27家,共164只债券实质性违约,累计违约金额超过1600亿元。其中,国企违约主体8家,比上年变化不大,但违约余额却达到518亿元,比上年的129亿元,骤增了3倍以上。 而一些国企的违约,引起了市场广泛争议。以永煤控股为例,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高达470亿元左右,并在违约前不到1个月,永煤控股还发行了金额10亿元的中票,但就在11月2日,公司却悄然划转了持有的中原银行全部股权,从而引发市场对于其逃费债的争议。 这更加剧了市场的担忧。与永煤控股同样存在债务负担重、债券集中到期压力的多家煤炭企业的债券连续大跌,另有多家企业取消债券发行,并进而波及信用债市场。截至目前,已有超千亿元信用债取消发行。 楼继伟认为,债券市场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市场分割,发行和监管不统一,发行由证监会、央行、发改委多头管理,特别是银行间市场,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都可以发行包括中票在内的债券,银行间市场已不是银行间融通资金的定位。 国内债市的分割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出现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并存的格局,甚至还存在区域分割。1995年,武汉、天津、北京等地的区域性债券交易市场因爆发风险被关停,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沪深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券市场设立,银行间、交易所债券交易并存的格局形成。 “央行和证监会决定同意两个基础设施间互联互通合作,希望尽快落地。”楼继伟说,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交易分割,造成了同债不同价,同一种债券价格不同,这会导致不同市场为了争取市场份额而放松标准。 楼继伟认为,债券市场的问题,要解决的基础条件包括发行标准、交易流通、监管机制统一。 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也认为,债券市场是筹措中长期资金的重要场所,由于历史等原因,债市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需要再统一市场规则,推动市场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完善发行机制、提高发行效率、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 改善投资者结构 楼继伟说,目前债券市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银行间市场债券多由银行承销并持有,市场流通性差,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商业银行受损,存在触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在当天的论坛上也表示,有研究测算,国内债券市场未清偿的债券中,超过70%由商业银行持有。一些券种的银行持有占比甚至超过90%,投资者类型比较单一。 “促进投资者结构优化,是资本市场建设的关键一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存在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曹宇表示,在债券市场,银行资金长期占主导地位,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投资者结构问题。 最近两年,债市互通互联、推进投资者多元化的步伐,已经开始逐步加快。2018年8月,国务院金融委提出,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的债券市场后,沪深交易所2020年1月发布通知,扩大在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的银行范围,允许在华外资银行等进入沪深交易所。 此外,央行、证监会在7月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对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作出安排。近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20央视财经论坛暨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9月份,央行、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征求意见以及相关资金管理规定,明确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风险管理政策扩展至涵盖交易所债券市场。 截至2020年12月17日,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3.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79万亿元。其中,信用债存量达到38.7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8万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非金融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券3.84万亿元。 央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共有893家境外机构进入债券市场,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1万亿元,较10月末增加967.2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总量的3.1%。 尚福林认为,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约束和惩戒机制,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增加市场交易活跃度。
信用债违约风波仍在持续。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今年债券市场已有139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金额达1606.14亿元,已超去年全年的1495亿元,创近年来违约规模新高。 尽管延续了去年的高违约态势,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和以往相比,今年债券违约出现明显不同,其中之一就在于高评级主体占比提升,如国企违约占比达到了40%,呈现出集团化违约的特征。而随着违约增多,延期兑付与破产重整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债券违约处置相关制度建设正不断推进。 与此同时,此轮信用债违约潮也使得评级机构迎来“信任危机”,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再被提及。对此,监管层正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日前央行就提出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 高评级主体违约占比提高 我国首单债券违约还要追溯至2014年,彼时“11超日债”的违约结束了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拉开了信用债违约的大幕。在业内人士看来,自2014年以来,债市违约主要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14年前后的周期性行业下行、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2020年以来的疫情影响。 从规模上看,债券违约呈逐年走高之势,特别是在今年,受疫情影响,原本财务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已较高的企业,流动性压力骤然攀升,进而不少企业出现违约。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债券违约金额已超去年全年,创近年来新高。 具体而言,截至12月16日,已有139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金额合计1606.14亿元;2019年全年,184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金额合计1494.89亿元;2018年全年,125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金额合计1209.61亿元;2017年全年,34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金额合计312.49亿元;2016年全年,56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金额合计393.77亿元。 “2018年可以说是我国债券违约的一个高峰,当年违约规模出现大幅上升,主要是民企债大量违约。”华北某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说道,但今年来看,民企违约的趋势已有改善,相较之下,国企违约占比提高。 这也是业内的共识。中证鹏元研发部资深研究员史晓姗近日在中证鹏元2020年信用风险年会上提及,今年违约情况和往年相比,高级别主体占比明显上升,达到了40%的水平,其中集团化的趋势比较明显,比如房地产行业、煤炭行业等受影响较大。 在史晓姗看来,大型主体违约率上升的本质还是与自身财务杠杆率较高有关,这导致公司受再融资弱化的影响很大。 光大证券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年初至12月11日,新增违约主体中,民企共计有18家,较去年同期的34家大幅减少,同时民企违约债券余额也有较大降幅。据统计,年内民企违约余额为603.74亿元,同比下降了45%。 “但国企违约超预期,虽然违约数量未明显增加,但违约余额提升显著。”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记者称。今年国企违约余额已从2019年的129.3亿元增加到了518.97亿元,这些主体债券存量规模大,违约前均为AAA评级,违约事件对市场冲击较大。永城煤电、华晨集团等大规模国企违约更是冲击了市场信仰。 违约之下,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对信用债投资更趋谨慎,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再加上信用债发行利率大幅波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取消债券发行或遭遇发行失败,信用债一级市场的融资功能明显弱化。 除了国企违约占比的提高,史晓姗对记者表示,今年债券违约还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违约区域分布并不明显,且扩大到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比较大的地区;二是周期性行业违约整体数量不高,而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地产、交通运输和汽车行业违约增长明显;再者是境内外债券市场联动,疫情同样使得美元债受到冲击,企业境外再融资受阻,叠加境内债务到期,境内外债务风险高度重合。 另外,随着违约增多,延期兑付与破产重整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有业内人士呼吁,市场需更加关注违约债券处置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约30只债券宣告延期;有12家新增违约主体进入破产重整阶段。 史晓姗分析称,从累计数据看,国有企业破产重整的比例为30%,远高于民营企业;从全市场角度来看,违约回收率约为7%,若不考虑技术性违约和破产重整,则达11%。“相较之下,国有企业回收时间短于民营企业。不过未来还需加强国有企业基本面分析,加强流动性财务风险分析。” 评级行业需“挤水分” 近期信用债市场违约潮的出现在引发信用风险分层与重估的同时,也使得评级机构迎来“信任危机”,尤其是部分企业在违约前仍拥有高评级,这导致评级机构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再被提及。 事实上,评级虚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信用评级领域中,企业的话语权相对更大一些,比如两家评级机构给某企业信用评级分别是AA+和AA,那么企业自然会选择高评级机构,评级高了之后,发债成本将会降低。 “整体来讲,买方市场下难以避免评级趋高。对于评级机构而言,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评级亦有助于其提高市场占有率。” 有业内人士直言。另外,评级行业的挑战还在于评级标准体系不够科学,形式评级特征明显。 对于上述问题,目前,监管层正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近日央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座谈会上表示,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大局。央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等。 另外,北京证监局日前公布了对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要求东方金诚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3个月。据悉,东方金诚存在部分项目评级模型定性指标上调理由依据不充分、未对影响受评主体偿债能力的部分重要因素进行必要分析等多项违规事项。 而在严监管下,评级机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证鹏元总裁李勇在信用风险年会上表示,经过30年发展,中国评级行业已经在人才、技术和经验上有了一些家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他说,评级机构自身要完善公司治理。在他看来,评级机构的内部独立依赖于评级机构的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又与股权结构相关。一方面,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保证评级机构决策的内部独立;另一方面,股东主业与评级具有相关性也有利于评级技术进步和信用文化、合规文化的形成。 另外,李勇还强调,评级技术上要回归本源和常理,即分析发行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和现金流与债务匹配度;不仅要分析过去,更要着眼于未来;重新认识评级中的支持因素,对支持因素要有审慎的态度和科学的依据。“经过这些违约事件,评级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评级理念和评级模型,信用分析要更多的回到报表和发行人本身素质上来。”李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