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7月15日印发《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下称“纪要”),明确了六大要点。针对债券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侵权案件中的中介机构责任认定问题,“纪要”明确了边界清晰、过罚相应的追责体系。 就此,招商证券法律合规部总经理吴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纪要”相关条款既能够督促中介机构更加勤勉履职,严防串谋造假、放任造假等行为,也能够防止过度扩大中介机构的连带赔偿责任,有利于保护中介机构的积极性,促进构建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 吴曼认为,无论是从立法还是从司法裁判的趋势看,证券公司开展债券承销业务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券商作为卖方机构的责任也在不断加强。在她看来,“纪要”的出台将对证券公司开展债券承销业务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纪要”强调了承销机构的“合理尽职调查”责任和“合理怀疑”的审核责任。这将成为承销机构过错归责及免责抗辩的基础。为应对这一新规带来的挑战,证券公司需进一步完善债券类项目的尽职调查工作制度、流程,并在执行中完整履行相关程序,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审慎、充分的核查,以确保项目尽职调查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新规提出的标准,并做好履职留痕。 另一方面,“纪要”强调了“责任承担与过错程度相结合”的原则,将承销机构对信息披露瑕疵中的过错认定限于“足以影响投资者对发行人偿债能力判断的内容”“关于发行人偿付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平衡买卖双方的责任,在厘清承销机构担责边界的同时,也督促投资者理性投资,在认真、全面阅读债券发行文件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 据悉,下一步,证监会将抓紧出台“纪要”的配套规则,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就“纪要”出台后的实务操作问题,吴曼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建议监管机构根据债券类项目的特点,将发行人的偿债能力作为开展项目尽职调查的重点和核心,在此基础上适当简化尽职调查事项范围,建立适合债券项目特点的尽职调查规则体系。 其次,债券市场违约项目增多,违约后处置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受托管理工作内容复杂、责任重大。建议引入律师事务所等具备风险处置经验或法律专业能力的专业机构,担任受托管理人,提升债券违约处置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纪要”规定债券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案件,不以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刑事裁判文书作为立案前置条件。建议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与监管机构沟通、引入专家证人、作出示范判决等方式,提升审判效率和效果。 最后,“纪要”明确,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可以自身财产作为信用担保,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建议各地法院尽快落地证券公司以其自身信用提供财产保全担保的规定,切实降低债券违约的维权成本。
二季度信托违约近百起,市场关注如何定责破刚兑 上半年集合信托市场回暖,信托行业在面临经济增长下行和疫情冲击时展示出韧性。但同时也可看到,二季度信托行业的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非标资金池类产品风险突出。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第三方平台不完全统计发现,二季度共有97起信托产品违约,金额合计430.83亿元。其中,投向工商企业领域的产品违约风险维持高位,违约事件最多、涉及金额最大。 “做金融一定会遇到风险,但如果一家信托公司短时间内出现多起风险,那么一定是这家公司的文化出现了问题。短期能挣大钱很容易,但若想持久经营一家金融公司,一定要敬畏风险、控制贪婪。”一家头部信托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违约事件近百起,金额超430亿 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具体来看,6月份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33起,涉及信托公司7家,涉及金额高达224.03亿元。5月份,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23起,涉及信托公司13家,涉及金额达128.20亿元。4月份,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41起,涉及信托公司21家,涉及金额达78.6亿元。 在上述违约潮中,安信信托和四川信托最受市场关注。其中,安信信托今年来违约不断。4月7日,安信信托还发布了关于收到上海银保监局《审慎监管强制措施决定书》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上述公告显示,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安信信托通过签订远期转让协议、出具流动性支持函等方式,违规承诺8笔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金额共计33.3亿元,截至2019年7月末,上述协议或支持函均已到期,已造成严重的兑付风险;2016年至2019年,安信信托违规将3笔信托财产用于股东、8笔信托财产用于兑付其他信托项目、2笔信托财产用于置换固有贷款、4笔信托财产用于其他非信托目的用途,金额共计126.56亿元,截至2020年1月,上述项目基本已逾期或欠息。 而四川信托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TOT(信托中的信托)资金池类产品。5月底,四川信托多个已到期的TOT资金池类产品出现逾期。据四川信托总裁刘景峰称,四川信托TOT规模大概250亿元,涉及45个项目。 有分析人士称,在资金池类产品中,非标资金池类产品是今后一段时间监管清理整顿的重点领域。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虑,防止金融风险向其他金融行业甚至实体行业蔓延,监管机构对资金池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必然越来越严格。预计监管层将着力引导信托公司逐渐暴露和清理风险资产。 当前,信托业协会还未公布二季度行业的不良率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从风险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的环比变动来看,一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626个,环比增加79个,增幅为5.11%;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6431.03亿元,环比增加660.56亿元,增幅11.45%。从同比来看,一季度末信托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的增幅则分别为61.63%和127.20%。 破刚兑还需机构端正定位 2018年4月份,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其核心是打破刚兑、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清理理财乱象,让资管业务回归主动管理本源。 当前的信托风险事件大致是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融资方财务状况恶化、无力还款,以及信托公司违规开展业务、利益输送出现的风险。如何划分责任,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 7月7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是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市场,特别是我国很多金融机构是国有持股,若刚性兑付,则风险会转化成财政问题。目前,很多资管产品本来是由投资者自担风险,但金融机构在销售时进行误导。很多投资者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金融机构的信誉,这也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吴晓灵表示,若金融机构销售人员在销售资管产品时误导投资者,应该毫不掩饰地让金融机构来承担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但另一方面,投资者依然要担当“买者自负”的责任。多年以来,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对于打破刚兑已经形成共识。但有的时候考虑到社会维稳的情况,也会做一些妥协。而妥协的结果是推迟和掩盖风险,会酿成更多系统性风险。现在要采取的办法,就是怎么样逐渐让客户来适应这个过程,而不是往回走。 7月10日,在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对于近期几个信托公司风险事件进行了回应。他称,相关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研究方案,央行也在紧密配合。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压实相关金融机构和相关股东的主体责任;依法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公平选择权、财产安全权、求得赔偿权等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风险责任意识,准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产品处理上,要严肃市场纪律,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监管部门而言,要举一反三,加强金融业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规范类似产品的销售行为,杜绝欺诈误导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信托公司的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若想打破刚兑,包括信托公司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要明确其中介机构的定位,真正做到“资产独立运作、信息披露充分透明、专业管理”。以现在的集合信托为例,信托公司直接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把资金投放到融资企业,即便在这中间没有利益输送,但若最终融资企业难以兑付资金,信托公司也难逃其咎,原因在于“信托公司做的是影子银行业务,而不是对投资者和融资方直接发生联系的撮合”。
在今日举办的中诚信国际—穆迪信用风险会议上,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表示,下半年信用债净融资额将在1万亿元水平。尽管目前市场利率仍有一定上行压力,但经济恢复仍需要低成本资金支持,利率上行空间有限。 闫衍表示,上半年信用市场发展整体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受益于融资政策全面放宽,企业融资条件整体改善,但融资分化较为明显,头部和优质企业受益更为明显,区域信用债发行呈现结构分化现象。在疫情防控压力下,各金融监管部门从推动发行疫情防控债、置换到期债券、优化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工作流程等多个维度加大对债券融资的支持。 上半年信用债共计发行7.43万亿元,同比增加45%,净融资额3.23万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但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货币政策最宽松的阶段或已过去,债券市场利率在4月底达到阶段性低点后,在股市大幅上涨背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 目前信用市场净融资额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水平。按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下半年净融资额将在1万亿元水平。从利率水平来看,在资金面整体不及上半年宽松及股市对债市资金分流的环境下,预计市场利率仍有一定上行压力,但经济恢复仍需要低成本资金支持,利率上行空间有限。 其次,债市违约呈现边际放缓趋势,但违约风险释放趋缓并不意味着信用风险趋势性减弱。上半年债市共有56支债券发生违约,违约规模超过560亿元。尽管债券违约规模受个别主体影响被大幅推升,但新增违约发行人仅有11家,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这更多得益于融资环境的改善及部分发行人通过展期、场外兑付、劝退回售等方式缓释风险。 三是疫情冲击下行业信用分化显著,需关注房地产、部分服务类行业以及外向型产业尾部主体的信用风险。
进入7月,A股连日上涨,昨日收盘上证指数站稳3400点,两市成交额连续3日超1.5万亿,今日开盘也未现回调。受“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债市表现却持续低迷。昨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破3.1%,创下半年来新高。 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单坤对记者表示:“在医药类的股票和混合基金霸占了半年排行榜的时候,我们悄然发现,市场上纯债类基金的表现用了两个月的时间(5月和6月),收益率从4%降到了2%,只比货币基金1%的平均收益率好一点。债券市场在连跌两个月后,本来还预期10年国债停在3%的阻力位,但这一预期被股票市场的爆发迅速打破。” 对下半年债券市场的走势,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基本面改善、风险偏好回升等因素,债市短期内进入反复震荡行情。目前市场对债市的看法多空两个方向较为均衡,债市既难现上半年的大牛行情,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牛熊转换”。 上半年债市“过山车” 今年上半年利率债市场呈现“过山车”行情,前四个月整体表现良好,后两个月大幅回吐前期涨幅。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5%-3.1%区间内波动,高点为年初的3.15%(1月2日),最低点在4月9日触及2.48%。 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发展主导了国内利率债市场走势,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月,春节前这段时间因资金面宽松,市场配置力量较强,宽松预期升温,债市维持强势;2-4月,海内外疫情扩散,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加码,利率大幅下行,带动短期利率快速走低,债市大牛;5-6月各国重启经济,国内流动性边际收紧,利率债供给压力加大,债市大幅下挫,短期利率快速回升。 相较于行情惨烈的利率债,信用债方面,高评级信用债的回调幅度也较深,在宽信用政策的支持下,寻找高收益的机构更多布局高收益债,即“信用下沉”,因而高收益债反而表现较好。 此外,今年整体违约率可控。中诚信复盘了上半年债券的违约情况,统计显示共24家主体发生违约,涉及债券59只,涉及金额达555.57亿元,其中有11家发行人为首次在债券市场发生违约。中诚信量化分析团队总结违约发行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行业散、民企多、关联上市公司。归结下来,新增违约发行人的违约原因可以归结为四点:实控人诚信度存疑,公司战略较为激进,公司治理存在较大缺陷,以及行业景气度差、竞争激烈、政策调控等外生性因素。 瑞银资管预计下半年债券违约率也将维持较低水平,瑞银资管债券基金经理楼超分析认为:首先有一些比较大型的违约事件去年已经集中爆发了,市场上留下的公司相对来说都是较好的主体;另外两大主体就是城投、地产,今年在政策支持下基本上不太可能违约;此外,民企违约也将保持低位,因为今年民企发债较难,此外去年多数民企违约案例已集中出现。 下半年区间交易主导“清淡市” 近期股债轮动加速将导致资金流入股市,市场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未来半年将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尽管此前机构认为今年收益率有机会下行至2.9%,但股市的高涨打破了这一预期。对于下半年的债市行情,单坤表示,7月将注重市场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股市的靓丽表现抑制了债券市场调整的幅度,现在多空两个方向比较均衡。 总体而言,从疫情的发展状态、复工复产的进度、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来观察,市场逐渐确立了二季度经济基本面的V型反转。 “对于下半年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总体温和向好,虽然力度上可能不如二季度,但方向上不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单坤称。 在货币政策上,市场普遍相信货币政策最宽松的状态已经过去,未来可能是逐渐边际收紧的过程。尽管央行仍可能降息、降准以支持政府债券发行,但政策空间已经有限。此外,央行面向实体经济使用的创新政策工具直接打破了传统上对于资金传导链条的固定思维。 尽管当前中美利差正在不断拉大,海外资金持续涌入中国资本市场,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中国本地机构,外资在国债的占比达8%,信用债更是微乎其微。最近,市场上商业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信托产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赎回,风险资产站在了风口上。
题:《程实:外债合意规模之“扩”与局部风险之“防”》 作者 程实(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2020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重塑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历史性变量,自大萧条以来发达和新兴经济体或首次同时陷入衰退,罕见的超常规“货币+财政”双宽松浪潮已经袭来。 整体而言,全球“债务-拉弗曲线”均发生动态变化,在合意规模内适当扩张外债可作为部分经济体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结构上讲,美元流动性仍然是全球投融资核心,近年来新兴市场和非银金融崛起成为美元融资的主要边际驱动力。 从相对GDP和外汇储备的规模看,中国非金融企业外债占比分别为5.8%和26.8%,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外债规模适度上升不会引起信用利差显著上升。但外债融资中面临的汇率、利率、再融资等风险需妥善考虑:一方面,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本币债务违约事件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并无海外收入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发行的美元债占比明显偏高。 合意的外债杠杆可作为逆周期调节重要抓手,疫情冲击下关注动态的“债务-拉弗曲线”。从历史上看,不同经济体对外主权负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平滑消费/税收政策,这与经常项目逆差的动机类似;第二,提前消费,这主要出现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源于主观贴现率大于现实利率。从现实的负债选择看,平滑消费的动机通常带来逆周期的负债行为,但信用利差具有顺周期性。例如,不少新兴市场曾出现信用利差上升效应支配逆周期负债行为的现象,这也使得债务风险成为商业周期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当前,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信用利差明显较低,在此基础上适当负债不会出现由于利差显著上升而导致的消费波动高于产出波动。因此,以平滑消费/财政政策作为适度增加外债水平的主要动因,而非以过度刺激经济为目的,有望通过合意的债务杠杆助力逆周期调节。事实上,合意的外债规模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理论上讲,合意外债规模可以描述为融资收入与债务存量之间的“债务-拉弗曲线”。当债务规模较低时,一国可以接近无风险利率发行外债,但随着债务存量的增加,违约风险上升带来信用利差增加。“债务-拉弗曲线”的峰值对应于可以获取的最大融资收入,在此之后,信用利差带来的边际融资支出将超过边际融资规模所带来的融资收入。“债务-拉弗曲线”的存在也使得给定融资收入规模,存在低负债低信用利差和高负债高信用利差两种均衡。多重均衡的出现令确定合意债务规模变得重要,因为当存在融资刚性时,债务规模存在自我实现的特征,一旦发生从低债务向高债务的均衡移动,信用利差和违约风险都会迅速上升。在当前疫情冲击下,全球宏观政策呈现出“货币+财政”的双宽松搭配,全球性的债务规模上升是大势所趋,审时度势地在动态合意债务规模之内适度增加负债利大于弊。 美元流动性是全球投融资重要系统变量,近年来新兴市场和非银金融崛起为美元融资新驱动。2020年3月,美元流动性恐慌逐步压过其他冲击,并借由非金融风险而放大并极速恶化,成为全球市场异变的核心动因。当前,尽管美国经济体量仅占全球不足四分之一,但美元仍然是全球占据统治地位的投融资货币。2019年底,美元计价的跨境银行信贷和国际债券规模达22.6万亿美元,分别占其总存量和全球GDP约50%和26%。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借贷中的美元占比更是逆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现已重回本世纪以来的高位,且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一,从区域分布看,美元融资网络国际化程度较高且彼此关联性强,终端使用者和供给者也高度分散。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融资规模在欧洲等其他发达经济体有所下降,但在新兴市场地区相对活跃,当前其占美元债务融资中的比重已从10%上升至19%。其中,中国非金融企业在离岸市场发行的美元债券余额激增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BIS的数据,当前中国企业的美元债务余额为5900亿,在新兴市场中占比36%。其二,从参与主体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为中介的美元融资减少,而非银行市场化融资占比更大。但美国境外的非银金融机构获取美元融资的渠道相对有限和不稳定,也令其在压力下容易引发恐慌式抛售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此外,由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存在,全球外债负债方的真实分布与基于居住地(residence-based)的统计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有研究指出,2017年美国持有的基于国别(nationality-based)估算的新兴市场公司债实际规模较基于处所的统计高30%,从其持有的金砖国家债务总量看,低估程度甚至高达100%(详见图1)。 图1 外债融资需综合考虑汇率、利率、再融资风险,而币种搭配和融资结构是串联几大风险的核心。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债务和币值的双重约束令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宽松幅度受限,而外币融资的成本和可得性并不稳定,众多的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和借贷者甚至会因同步行为(synchronized behaviour)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和违约潮。科学原理表明,外债违约的成本主要是经济下滑影响政府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违约带来了双边贸易的下滑,影响了贸易导向的企业;二是违约通常与银行危机相关联,可能导致持续的衰退。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本国银行出于资产流动性需要持有相当比例的主权债务,如果主权违约会削弱其偿付能力,并影响信贷、投资、经济增长。通常认为,主权债务的违约不会发生于本币债务,因为政府有能力对其进行货币化,但事实上考虑到潜在的通胀成本,货币化不一定是政府的实际选项。比如,对于100个经济体在1996-2012年期间样本的研究显示,在总共58次主权违约事件中,有31次是本币违约,比如1998年俄罗斯和1999年土耳其的案例,而其中15次是本外币同时违约。经验表明,国内企业在本地银行借款规模提升会减弱主权本币债的违约倾向,因为信贷收缩将增加违约的成本,考虑到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对于本币外债也不容忽视。2017-2018年,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和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形成共振,美元升值和信用利差同时上升,导致中国企业债务的违约规模和占比均急剧上升。根据BIS的统计,从2016年以来,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违约规模明显增加,其中本币债务违约超过累计违约规模的四分之三。所以,在当前加快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下需要高度关注合意的本币外债规模。 在整体外债上升周期宜把握部门负债平衡性,以避免局部结构性因素带来的关联违约风险。研究显示,依赖于私人部门外币融资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存在更高的主权违约风险。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存在私人部门借外币外债而公共部门借本币外债的现象。比如从2003年-2013年,14个重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主权本币外债平均占比从15%上升到60%。对于存在外币外债和本币收入型资产负债表货币错配的企业部门,本币贬值会冲击公司净资产并由于融资约束带来紧缩压力,这也令公共部门产生了“浮动恐慌”,导致其在面临主权债务偿付压力时不会轻易选择贬值以货币化本币外债,而更多出现违约。定量研究显示,私人部门外币外债占GDP比重10%的提升伴随着主权本币信用利差30个基点的增加。对于中国而言,企业部门外债的期限和行业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19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外债为8300亿美元,占整体外债比重约四成。从整体外债币种结构看,外币外债占65%,而美元债务在外币登记外债中占83%(详见图2)。从相对GDP和外汇储备的规模看,企业外债占比分别为5.8%和26.8%,整体风险可控。但BIS指出:从期限看,未来五年将有4880亿的中国企业美元债务到期,负债较高的企业将面临持续的还款/再融资压力;从行业上看,并无海外收入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美元债占总余额明显偏高(约40%),而2021年底,开发商将分别有800亿美元和1650亿人民币的债务到期。 图2 程实
太难了!上半年信用债违约875亿,同比大增46%!利率反弹,6月取消延后发行近700亿 记者梳理Wind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已有71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875.37亿元,同比去年上升45.98%,新增违约主体11家,主要涉及民营企业以及少部分地方、中央国有企业,违约的债券类别主要是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和企业债等。 梳理违约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冲击,当前的资金流动性紧张,信用风险仍在持续暴露。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债市场违约不断的同时,由于近期市场利率波动较大,发行利率大幅反弹,导致多笔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据Wind数据统计,6月份共有91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规模为687.90亿元,而6月信用债总发行量为13476.85亿元,取消或推迟发行率为5.1%。 上半年信用债违约规模超875亿 Wind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各类机构发行债券再创新高,达到25.80万亿,同比增长18%。利率债发行总额达到8.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国债共发行2.53万亿元,同比增长40%。地方政府债发行量最大,达到3.49万亿,同比增长22%。政策性银行债发行量为2.77亿,同比增长29%。 一般而言,利率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或者有国家信用做背书的机构(比如政策性银行),发行主体的信用非常高,信用风险较小。与之相对的信用债则风险较高,今年以来违约事件也层出不穷。 信用债具体包括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可转债以及资产支持债券等。 上半年信用债整体发行量达到9.17万亿,增幅38%。其中金融债发行量增幅明显,发行接近1.78万亿,同比增长51%;公司债市场上,一般公司债与私募债的发行增速明显,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6%与59%。 在信用债发行量持续走高的同时,违约风险也在上升。今年上半年已有71只信用债违约,涉及金额875.37亿元。对比去年可以发现,2019年上半年有93只信用债违约,除华阳经贸、中信国安以外,发行人均为民营企业,而涉及金额仅为599.62亿元。换言之,今年违约金额同比去年上升45.98%,历史违约主体为23家,新增违约主体11家。 可以看出,在1~5月份的时候,国家政策宽松取向明显,但今年上半年违约总金额仍有上升,因为政府及时采取了应对疫情的措施,上半年信用债违约主要来自历史违约主体,并没有因疫情影响出现新增违约大幅增加局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向记者分析,“虽然我国复工复产情况总体较好,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偿债压力,但是经济复苏仍然需要相当时间,短期内发行人出现违约行为的可能性或将持续提高。” 上半年违约金额上升还与一家进入重整阶段的中央国有企业有关。今年上半年违约债券最多的企业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方正集团”),其尚未到期的23只债券合计345.4亿元均视为违约。 今年2月,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北京银行提出的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的申请,方正集团进入重整阶段后,根据重整相关法律规定,重整期间公司不得个别清偿,因此方正集团存续期内的债券均无法兑付兑息。 这23只存续债券的违约涉及金额345.40亿元,占上半年违约债券金额的比例接近39.45%,方正集团也因此成为今年上半年以来最大的违约主体。 就债券违约原因来看,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新增违约主要是公司过度扩张造成负债较高且短期化程度不断加剧,财务费用吞噬利润;在融资渠道结构性缩窄的背景下再融资能力枯竭,无力应对集中兑付局面。其他原因还包括收购公司水平参差不齐,疫情使得现金流进一步承压;对外担保负担较重进一步拖累了再融资能力;公司原本经营就处于下滑阶段,受到疫情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冲击等。 发行利率反弹高息债券增加 在信用债违约有所上升的情况下,刚刚过去的6月份,债券发行利率却出现了反弹,取消债券发行计划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根据Wind统计,6月份一级市场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利率大幅反弹,各类债券票面利率上行20~70BP不等。 为对冲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一季度央行加大了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此前多次降准降息,银行间资金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隔夜利率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最低时仅0.66%,信用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 “利率上调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央行引导下的资金面收紧。”外资银行固定收益分析师李艳军告诉记者,“央行之所以引导利率上调,首先是随着5月份以来国内疫情状况的好转,经济基本面形成了支撑,继续降息的意义已经不大。另一个是打击资金空转,比如企业如果将低利率信用债存款到银行,中间可能有超过100BP的套利空间。” 3~5月低利率的信贷资金带来了套利问题,6月初以来,为打击空转套利,央行收紧了流动性投放,银行间资金流动性趋紧,利率开始大幅反弹。 最近的利率波动让市场捉摸不定。6月29日~7月2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分别是1.01%、1.78%、1.97%以及1.75%,可以看出利率先是大幅上升了67BP、9BP后下降了12BP。 6月28日~7月1日银行间质押式隔夜回购加权利率1.06%、1.06%、2.30%以及2.03%。可以看出中间大幅上涨了124BP后下降了27BP。 5月份以来,信用债发行环比大幅缩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一方面源于“补年报”带来的季节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当月资金利率中枢抬升,债券二级市场收益率大幅向上调整,各券种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多数上行,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比例增加。 在债券市场上,7.5%以上的票面利率被认为是“高息债券”,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债券发行的难易程度。根据Wind统计发现,6月票面利率在7.5%以上的信用债共有22只,包括4笔企业债,14笔公司债,1笔中期票据,1笔短期融资券,2笔可交换债。而4~5月,利率在7.5%以上的信用债数量分别为17只、8只。 6月出现取消发行潮,下半年或趋稳定 Wind数据显示,6月份信用债取消发行或推迟的只数达82只,规模为687.90亿,创年内新高,6月信用债总发行量为13476.85亿元,取消或推迟发行率为5.1%。 对比前5个月的数据则更为明显,1~5月份取消发行或推迟的为245只,规模为1993.55亿元。换言之,仅6月份取消或推迟发行的信用债占据了上半年涉及金额规模的25.64%。 债券发行计划为何会取消或者推迟?从相关公司的公告中,只能读到“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市场情况变动”等字眼。比如原计划发行20亿元私募债的仁怀市水务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6月29日提出了推迟发行,公告表示“由于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为合理降低发行利率,控制公司融资成本,决定延期发行本期债券。” “发不发债主要还是看企业是不是真的缺钱,现在利率波动比较大,如果不缺钱的可能会观望一下。”李艳军指出,“如果是融资规模20亿元的债券来说,融资成本如果走高50BP,三年期债券下来利息可能要多3000万元,算下来还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因此有的发行主体推迟或取消了债券发行。” 盘和林表示,“近期信用债利率反弹幅度较大,发行人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融资成本,而且在大幅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票面利率也难以合理把控,特别是对票息、对利率较为敏感的高评级主体债券,取消发行也是为了避开这段波动时期,如果资金利率维持稳定,市场发行节奏应该也会逐步恢复。”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投资者不确定后市调整时长和幅度,导致无法给一级新券正确定价,只能选择观望;同时现券交易换手率下滑与收益率上行并存,说明投资者交易积极性遭到考验。一级市场的痛点毕露,若调整持续,恐怕对发行人债务结构产生冲击。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展望后市,2020年下半年整体信用债到期规模较大,债券发行人发行新债滚续需求依然较大,未来信用市场发行环境主要取决于整体资金面。预计后续资金利率将保持稳定甚至进一步下行,因此,信用债发行环境料将保持稳定,市场发行节奏也将逐步恢复。 李艳军也指出,“下半年若疫情不出现大的变化,预计基本面还会继续改善,对于企业而言,仍有流动性缓解的需求,整体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预计下半年信用债利率不会大幅上升,会逐步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
为加快完善规则统一的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 证监会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围绕构建统一的债券违约制度框架,对债券违约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受托管理人制度和债券持有人会议的功能作用,发行人、债券持有人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职责义务和权利进行规范,同时针对发行人恶意逃废债、债券募集文件薄弱、市场化违约处置机制不健全等若干问题统一解决方向,推动债券市场违约处置向市场化、法治化迈进。 《通知》明确,债券违约处置应同时坚持底线思维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各方尽职原则和平等自愿原则,要充分发挥受托管理人及债券持有人在债券违约处置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发行人契约精神,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丰富多元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严格中介机构履职,加大债券市场统一执法力度。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促进债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