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讯 据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5期《关于不合格食品风险控制情况的通告》,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婴幼儿辅食营养包(辅食营养补充品)”维生素A项目抽检不合格。 通告显示,2020年4月30日,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辅食营养包(辅食营养补充品)(规格:360g(12g×30袋)/盒;生产日期:2020-04-13)”进行了监督抽检。经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检验,上述产品中检验项目维生素A不合格。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抽检公告显示,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述不合格产品维生素A项目检测结果为166μgRE/12g,标准值应为200-360μgRE/12g。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经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经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批次不合格产品生产了4020袋(其中1500袋装盒共50盒,散条2520袋),化验室自检36盒,抽样10盒,库存4盒另加散条2520袋。对于不合格产品,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给予查封扣押。 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同日发布的2020年第5期《关于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情况的通告》中表示,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食品标签含有虚假内容的食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处以没收违法产品及罚款。 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同时显示,导致上述产品不合格的原因是干法混料不均匀所致。该公司建立小批量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严格规范操作,防止小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性差异,确保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天眼查显示,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成立,公司法人代表刘志伟持有公司100%股权,同时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公司经营生物技术产品、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辅食营养补充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特殊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饮料、酒类及日化产品等的产销业务。
事 项 7月CPI同比增长2.7%,前值2.5%;PPI同比-2.4%,前值-3.0%。 主要观点 一、CPI:食品共振上行,非食品涨跌分化 7月食品项价格进一步上涨,决定于供给端,洪涝灾害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推动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而非食品价格涨跌分化,决定于需求端,受原油(工业需求决定)及高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交通通信项、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率先修复,而与低收入群体消费更息息相关的衣着项、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扩大。具体各个细项的价格分析请见正文。 二、CPI趋势预判:供给冲击消退,再回下行趋势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奠定了CPI下行趋势不改,从CPI波动最大的食品分项看,洪涝所造成的供给冲击逐步消退,而生猪出栏的加速修复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开启,推动猪肉价格回落。而非食品项的慢修复在新涨价因素中或难抵食品价格的回落,更难抵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但其作为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参考指标,环比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三、PPI:会走向疯狂吗?可能性较小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但PPI加速上行并在年内破位翻正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并不至于就此疯狂。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国际贸易额同比同步于PPI走势,确实预示了下半年的回升趋势,但M1领先于PPI的走势(1年左右)暗示未来上行空间有限。全球贸易增速基本可以确认已在5月见底,我国出口增速7月也进一步上行至7.2%,出口向好形势基本明朗。2019年M1一直在3%-4%之间震荡,直到年末才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都将在负区间震荡,超速反弹翻正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微观视角看大宗商品表现——原油、黑色、有色三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供需关系较二季度进一步紧张的可能性不大。三类大宗商品中,下游建筑、基建需求占比大(典型如螺纹钢),同时受到制造业需求影响(典型如家电之于铜、汽车之于热轧卷板)。疫后经济中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板块合计的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上行,但上行斜率或将放缓。同时,供给端的冲击也在逐步消退,对比二季度黑色与有色刚好遭遇需求修复与供给冲击的错位,下半年大宗商品或呈现需求与供给温和回升的格局。PPI继续上行,但上涨节奏再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从统计视角看,PPI如果年底翻正,环比上行势头需要有多强劲?市场当下多以期货价格的涨幅直接量化测算PPI后续走势,以IPE布油、螺纹钢、铜的期货价格做自变量测算,R-square达到0.9以上,三者的拉动系数均在5.5%左右。但实际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办法存在瑕疵。由于PPI波动区间较大,这一模型在趋势展望上有意义,但在近月预测和单月点位预测上,仍然常会有1-2个百分点上下的波动。因此实际预测中也要结合历史PPI环比表现作参考。 我们根据环比推算,PPI年内翻正意味着未来5个月PPI平均至少每月有环比0.5%的涨幅(6、7月环比均为0.4%),即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要较二季度更为紧张。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持续0.5%的环比涨幅,对应的提升幅度是强于2018年5-10月,弱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下半年,或意味着至少原油和黑色在当前水平上还需要强势再环比上涨20%左右,而有色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年末,IPE布油或应到56美元/桶,螺纹钢期价到4500,而LME铜至少保持在当前水平以上,存在一定难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下半年基建投资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CPI:供给冲击CPI上行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再次上行 2020年7月CPI同比增长2.7%,较上月再上行0.2个百分点。CPI环比0.6%,涨幅超出季节性水平均平。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共振上行,非食品涨跌分化 7月食品项价格进一步上涨,决定于供给端,洪涝灾害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推动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而非食品价格涨跌分化,决定于需求端,受原油(工业需求决定)及高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交通通信项、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率先修复,而与低收入群体消费更息息相关的衣着项、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扩大。 食品项CPI环比上涨2.8%,同比上涨13.2%,7月食品价格继续上行且环比涨幅进一步走阔,主要还是由于洪灾形成了食品的供给冲击,导致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 7月猪肉CPI环比上涨10.3%,涨幅仅次于2019年8-10月非洲猪瘟最肆虐时期。一边是洪涝灾害下非洲猪瘟和各类猪瘟疫病二次抬头,生猪出栏减缓,一改前期养殖户恐慌出栏的情形。另一边是5月下旬农业部开始“百日专项打击行动”,查办违法违规调运,也限制了生猪供给的区域性调节,两者共同导致7月猪肉价格上行至48.5元/公斤并持续高位震荡,但在高价后政府采取计划性控价与储备肉投放等多种手段,限制了猪价的进一步突破。 同时鲜菜CPI环比上涨6.3%,鸡蛋CPI环比上涨3.1%。在高温多雨天气甚至洪灾冲击下,蔬菜价格上涨至季节性高位。鸡蛋方面,供给端,蛋鸡在夏季高温期间产蛋率降低,市场供应量受到一定影响。叠加南方乃至华北部分地区均受到持续降雨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了鸡蛋的生产与运输。需求端,伴随餐饮行业的复苏和开学季的临近,需求正在逐步释放,供不应求的关系推动价格开启季节性快速上涨。 非食品CPI环比无涨跌,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核心CPI同比上涨至0.5%(前值0.9%)。从各个分项来看,非食品CPI的修复依然呈现出需求的分化。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复工复产下工业需求的修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成品油价格7月亦环比上涨2.5%左右,带动交通通信项同比跌幅收窄。另一方面疫情冲击后,低收入群体所受影响最大,修复最慢,因此消费品价格的修复滞后于服务项价格的修复。伴随出游增多,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上涨2.9%和1.7%;而服装项仍受到需求乏力、打折促销影响,服装价格环比下降0.5%。此外,受居民收入影响较大的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持续扩大。 (三)CPI趋势预判:供给冲击消退,再回下行趋势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从7月的2.9%逐步回落到0%)奠定了CPI下行趋势不改,从CPI波动最大的食品分项看,洪涝所造成的供给冲击逐步消退,生猪出栏的加速修复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开启,推动猪肉价格回落。而非食品项的慢修复在新涨价因素中或难抵食品价格的回落,更难抵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但其作为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参考指标,其环比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二 PPI:下半年会走向疯狂吗? (一)PPI总体情况:同比跌幅继续收窄 7月PPI同比-2.4%,环比0.4%。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收窄至-3.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扩大至0.7%。 从同比看,跌幅靠前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27.8%)、石油加工(-17.0%)、化纤制造(-16.2%)、化学原料及制品(-7.5%)、煤炭开采(-7.4%)。从环比看,跌幅靠前的是化纤制造(-1.6%)、非金属矿物制品(-0.8%)、纺织业(-0.7%)、印刷业(-0.4%)、非金属矿采选(-0.3%)。环比涨幅靠前的行业依然为原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的采掘和加工业占据,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PPI环比上涨12%。 (二)PPI走势判断:跌幅持续收窄,翻正存在难度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全球复工复产以及国内经济的超预期修复,均为PPI的持续上行在需求端提供了足够动力。但这是否意味着PPI下半年将走向疯狂,于年底快速翻正?综合宏观、微观及PPI自身统计视角来看,我们预计PPI加速上行并在年内破位翻正的可能性仍然较小。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国际贸易额同比同步于PPI走势,确实预示了下半年的回升趋势,但M1领先于PPI的走势(1年左右)暗示未来上行空间有限。全球贸易增速基本可以确认已在5月见底,我国出口增速7月也进一步上行至7.2%,出口向好形势基本明朗。2019年M1一直在3%-4%之间震荡,直到年末才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都将在负区间震荡,超速反弹翻正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微观视角看大宗商品表现——原油、黑色、有色三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供需关系较二季度进一步紧张的可能性不大。三类大宗商品中,下游建筑、基建需求占比大(典型如螺纹钢),同时受到制造业需求影响(典型如家电之于铜、汽车之于热轧卷板)。需求端,疫后经济中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板块合计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上行,但上行斜率或将放缓,建筑业施工面积累计同比达4.2%,电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0.7%均已超过了2019年末水平,房地产销售持续超预期或引起政策调控力度加码。同时,供给端的冲击也在逐步消退,对比二季度黑色与有色刚好遭遇需求修复与供给冲击的错位,下半年大宗商品或呈现需求与供给温和回升的格局。PPI继续上行,但上涨节奏再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从统计视角看,PPI如果年底翻正,环比上行势头需要有多强劲?市场当下多以期货价格的涨幅直接量化测算PPI后续走势,以IPE布油、螺纹钢、铜的期货价格做自变量测算,R-square达到0.9以上,三者的拉动系数均在5.5%左右。但实际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办法存在一定的瑕疵。由于PPI波动区间较大,这一模型在趋势展望上有意义,但在近月预测和单月点位预测上,仍然常会有1-2个百分点上下的波动。因此实际预测中也要结合历史PPI环比的表现作参考。 我们根据环比推算,PPI年内翻正意味着未来5个月PPI平均至少每月有环比0.5%的涨幅(6、7月环比均为0.4%),即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要较二季度更为紧张。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持续0.5%的环比涨幅,对应的提升幅度是强于2018年5-10月,弱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下半年,或意味着至少原油和黑色在当前水平上还需要强势再环比上涨20%左右,而有色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年末,IPE布油或应到56美元/桶,螺纹钢期价到4500,而LME铜至少保持在当前水平以上,存在一定难度。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通胀数据。CPI同比上涨2.7%,PPI同比下降2.4%。笔者认为,短期“控通胀”的紧迫性偏低,物价并非货币政策的核心关切。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姜传钺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2.7%,较6月回升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4%,较6月收窄0.6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带动CPI回升,非食品价格创多年新低。由于洪涝灾害影响供给、餐饮消费逐步改善等因素,7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升至13.2%;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扩大至10.3%和6.3%,显著高于过去十年均值。然而,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同比已降至0,创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此外,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也跌至0.5%的低位,反映服务类需求依然疲弱。 大宗商品价格上行,PPI跌幅收窄。伴随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市场需求逐步回暖,7月国际油价、CRB现货指数同比跌幅分别降至32%、-9%;国内黑色、有色等工业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行。因此,PPI环比上涨0.4%,同比进一步回升至-2.4%。分行业看,石油相关(油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等)、有色采选和加工、黑色采选和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环比涨幅居前。 洪涝灾害对物价造成短期扰动。参考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由于汛情影响部分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生产运输(主要是鲜菜、猪肉、粮食等),或阶段性推升通胀水平(一般为3-4个月),但影响程度较为有限;特别是2010年后,洪涝灾害对CPI的冲击明显减弱。除洪灾外,还要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攀升以及全球疫情冲击供应链、产业链等因素对物价未来走势的潜在冲击。 预计CPI延续下行,PPI逐步回升。展望未来几个月,CPI方面,随着翘尾因素快速走低,叠加消费复苏偏慢,CPI将延续回落态势,四季度不排除降至1%以下。而洪涝灾害等短期因素难以改变整体趋势;PPI方面,虽然同比有望逐步改善,但考虑到油价反弹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年内或难以摆脱负增长区间。 货币政策退出“极度宽松状态”,通胀并非核心关注点。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周末易纲行长的采访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在笔者看来,随着国内经济恢复态势向好、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已退出前期“极度宽松状态”,着力点向“稳企业”、“保就业”、“防风险”倾斜。 同时,央行对于通胀的判断是:短期看,“物价涨幅总体下行,预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理合理区间”;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在此情形下,笔者认为,短期“控通胀”的紧迫性偏低,物价并非货币政策的核心关切。
日前,山东省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在济南市召开创新成果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双塔食品提交的“利用土著乳酸菌提高豌豆淀粉分离效率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位专家教授认为:该课题创新点突出,从豌豆自然酸浆中分离纯化得到生产型乳酸菌,产酸能力强;复合乳酸菌应用于工业化豌豆淀粉分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酸浆法,淀粉白度及含量皆大幅提升;复合乳酸菌应用于豌豆加工工艺,淀粉及蛋白生产效率皆大幅提高。同时,该技术具有缩短浸泡时间、提高淀粉收率、蛋白收率的成效,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双塔食品多年来一直注重科技研发,围绕“将一粒豆子吃干榨净”目标,将粉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粉渣综合利用,形成了“1+10”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双塔循环经济”模式。 双塔食品表示,此次提报的生产工艺获专家认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公司已经掌控了豌豆精深加工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公司的综合实力。
7月CPI同比增速从6月的2.5%上升至2.7%,略高于市场与我们的预期。但核心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0.9%下降到0.5%。CPI环比增速从6月-0.1%回升至7月0.6%,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驱动。 食品价格推高CPI同比增速,但核心CPI增速继续下滑。7月CPI同比增速从6月的2.5%上升至2.7%,略高于市场与我们的预期。但核心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0.9%下降到0.5%。CPI环比增速从6月-0.1%回升至7月0.6%,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驱动。非食品通胀仍然维持弱势。 图表: CPI 7月与6月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给因素推动食品通胀。7月CPI食品价格同比增速从6月的11.1%上升至13.2%,环比增速为2.8%(6月为0.2%)。分项来看,猪肉、鲜菜、蛋类等食品环比均出现明显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供给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7月南方的强降水与洪涝灾害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造成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猪肉供给可能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恢复。8月以来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势有所趋缓,但同比可能仍然处在相对高位。 图表: 8月以来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势有所趋缓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 非食品通胀明显回落,服务消费恢复仍然面临压力。7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6月的0.3%降至0.0%,月环比增速为0.0%。分类看,7月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为1.0%和-0.1%。由于外出类消费回升较慢,服务价格仍然相对疲弱:7月旅游消费价格环比下跌,为2005年来首次;房租价格也已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长。 图表:7月旅游消费价格环比下跌,为2005年来首次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经济复苏继续推动PPI回升,石油石化及建筑产业链领涨。7月PPI同比增速从6月的-3.0%明显回升至-2.4%,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5%,7月PPI月环比持平于+0.4%。分行业看,石油相关价格涨幅明显;钢铁、有色价格继续上升、可能反映建筑产业链总体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非食品通胀显示服务消费的回升可能仍然较为缓慢,过剩储蓄的压力仍然存在;向前看关注财政扩张落地对总需求的支持。由于猪肉供给缺口以及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供给可能仍然面临一定的扰动。考虑到去年CPI的走势、以及往年的季节性,CPI同比增速可能在3季度大体走平、4季度明显回落。从历史上来看,食品CPI持续走高可能对居民非食品消费形成一定压制、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可能尤为明显。结合非食品通胀的弱势来看,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回升仍然较为缓慢,过剩储蓄的压力仍然存在。向前看,财政扩张逐步落地将成为消化过剩储蓄的主要着力点,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持续较高、PPI可能继续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服务消费的弱势、推动经济增长回到潜在增速。 图表: 食品通胀偏高压制农村居民的非食品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对城市居民的影响相对较小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2.7%,较6月回升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4%,较6月收窄0.6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带动CPI回升,非食品价格创多年新低。由于洪涝灾害影响供给、餐饮消费逐步改善等因素,7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升至13.2%;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扩大至10.3%和6.3%,显著高于过去十年均值。然而,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同比已降至0,创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此外,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也跌至0.5%的低位,反映服务类需求依然疲弱。 大宗商品价格上行,PPI跌幅收窄。伴随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市场需求逐步回暖,7月国际油价、CRB现货指数同比跌幅分别降至32%、-9%;国内黑色、有色等工业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行。因此,PPI环比上涨0.4%,同比进一步回升至-2.4%。分行业看,石油相关(油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等)、有色采选和加工、黑色采选和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环比涨幅居前。 洪涝灾害对物价造成短期扰动。参考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由于汛情影响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主要是鲜菜、猪肉、粮食等),或阶段性推升通胀水平(一般为3-4个月),但影响程度较为有限;特别是2010年后,洪涝灾害对CPI的冲击明显减弱。除洪灾外,还要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攀升以及全球疫情冲击供应链、产业链等因素对物价未来走势的潜在冲击。 预计CPI延续下行,PPI逐步回升。展望未来几个月,CPI方面,随着翘尾因素快速走低,叠加消费复苏偏慢,CPI将延续回落态势,四季度不排除降至1%以下。而洪涝灾害等短期因素难以改变整体趋势;PPI方面,虽然同比有望逐步改善,但考虑到油价反弹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年内或难以摆脱负增长区间。 货币政策退出“极度宽松状态”,通胀并非核心关注点。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周末易纲行长的采访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在笔者看来,随着国内经济恢复态势向好、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已退出前期“极度宽松状态”,着力点向“稳企业”、“保就业”、“防风险”倾斜。 同时,央行对于通胀的判断是:短期看,“物价涨幅总体下行,预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理合理区间”;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在此情形下,笔者认为,短期“控通胀”的紧迫性偏低,物价并非货币政策的核心关切。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朱太辉为京东数科研究院总监;姜传钺为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国家统计局将于近日公布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多家机构预测,由于汛情对食品价格产生一定扰动,消费品价格有所回升,7月CPI或出现短暂微升,同比涨幅料在2.6%至2.7%。不过,洪涝对物价的短期影响将逐步弱化,8月见顶后整体回落趋势不变,年内CPI仍将逐季走低。 “受洪涝等因素扰动,7月高频食品价格同比回升,可能拉动CPI同比,预计CPI同比可能跟上月持平。”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指出,7月食品价格继续上涨,但涨幅有所收窄,主因在供给收缩、需求回暖以及高基数效应。洪汛影响蔬菜、肉类供给端,进而拉动食品CPI上涨。非食品价格方面,截至7月末,WTI原油价格为40.76美元/桶,同比降幅再收窄至-29%。但国内油价因先前油价涨幅一直在保护价之下,而未做调整。预计7月交通价格有所企稳,衣着、文娱、医疗、其他小幅放缓。 “综合来看,CPI短暂进一步上升至2.7%,8月见顶后整体回落轨迹不变。”花长春说。 “汛情对食品价格产生一定扰动,粮食、蔬菜、肉类等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粮食方面,强降水和洪涝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短期供给下降催生粮价上涨预期,6月以来原粮收购价格指数持续上行。鲜菜方面,一方面强降水造成鲜菜产量下降;另一方面洪灾造成运输成本上升,对“北菜南运”造成一定影响。不过,目前看鲜菜价格波动仍符合季节性特征,对CPI扰动较小。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指出,7月受南方降雨洪涝的持续影响,部分食品价格处于上行区间。7月中上旬南方强降雨对蔬菜供应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猪肉价格已连续两个月上涨,餐饮业经营、企业复工逐渐恢复推高猪肉消费量。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本轮猪价走高主要为消费拉动型上涨。 展望后市,机构普遍认为,“猪周期”已见顶回落,洪涝对物价影响或逐步弱化,年内CPI逐季走低趋势不改。 “猪肉价格难以突破去年11月的高点。”李超指出,其一,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稳健回升,生猪产业链供给回暖的趋势未变;其二,今年以来,我国已进行了26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且今年猪肉的进口数量一直保持高位,额外的猪肉供给亦有助于稳定猪价预期;其三,猪肉需求虽已显著回升,但难以强于去年同期水平,“社交距离”影响下餐饮业完全复苏仍有待时日。 “我们预计7月CPI小幅抬升,但仍维持年内CPI逐季走低的观点,全年中枢约2.5%。” 张继强指出,食品方面,洪涝对物价影响或逐步弱化。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实现转正,生猪存栏和仔猪供给量连续增长,后续猪价上涨动力不足,7月中旬已出现见顶迹象。非食品方面,消费需求难以在年内膨胀式增长,非食品物价尚不具备显著反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