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并未出现降准等表述,加上最新发布的制造业PMI超预期和经济周期上行,各大机构纷纷发布报告预测,年内政策宽松幅度可能会收窄。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记者表示,目前已取消了三季度降准100个基点(BP)的预测,同时维持四季度降准50BP的预测,至此原先预计年内还将降准150BP的预测调整为50BP。同时,将三季度10BP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的预测推迟至第四季度。无独有偶,高盛也改变预测,认为年内降准、降息幅度将降至50BP和20BP。 不过基于消费复苏滞后、小微企业仍承压、外部风险仍存,机构并不认为货币政策会趋紧,而是维持区间调控的状态。就当前而言,股、债的性价比基本趋于平衡。 机构收窄此前降准、降息预测幅度 周四的政治局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各界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快落地,三季度地方专项债料全部发行完毕,抗疫特别国债也将全面发行到位,尽快发挥稳增长作用,重点支持保就业、惠民生、稳增长、促转型的重点领域。同时,会议再次确认了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适度、精准释放流动性,配合财政刺激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引导资金价格进一步下行的方向应该未改,但在降息过程中,或会更加考虑非对称降息对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效率中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措施可能已在路上。 此外,周五公布的7月PMI数据超预期。制造业PMI上升到51.1%,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有三大原因:生产指数上升到54%的较高水平,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下,大部分行业的生产指数都上升到扩张区间,本月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自疫情以来首次升至荣枯线以上;需求状况持续改善,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虽然新出口订单指数略低于荣枯线,但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上升到近一年半的高点,促进外需预期有所改善;企业加大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回升到52.4%,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显著上升到58.1%的一年多高点,石油加工、钢铁、有色等行业价格上升较大。但非制造业PMI有所回落,小型企业PMI降0.3个百分点至48.6%。 在政策导向和数据的基础上,各大机构都纷纷下调货币政策宽松幅度的预测。 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宋宇对记者表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总体基调未发生重大变化,但4月的政治局会议表明了降准、降息以及再贷款的必要性,而此次并未涉及。相反,此次提及货币政策具有“精准目标”,财政政策要确保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注重投资质量和回报,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支持力度会较5月减少或转向。不过,高盛还是下调了对下半年降准降息幅度的预测,其中降准为50BP,政策利率下调20BP。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表示,财政部日前称在10月底前发行完剩余的地方政府专项债(1.6万亿元)。这意味着,8月至10月间,政府债券的月平均发行量为1.1万亿元,这是社会融资增速的关键支撑。同时,央行可能会通过维持稳定的银行间流动性,为债券发行提供支持,但进一步降息或降准的可能性较小。 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记者表示,尽管监管机构最近强调了积极应对信贷快速扩张风险的重要性,但鉴于外部不确定性和就业挑战,2021年前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很小。为防止信贷增长突然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估计央行需要注入1万亿元流动性,相当于降准50BP的效果。 此前,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对记者表示,预计在7月债券发行高峰期过后仍可能降息,在此之前则先需要确保抗疫特别国债等平稳发行,维持一定的发行利率,也有助于提升银行的配置积极性。 股债性价比已趋于平衡 在当前的时点,若看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股债性价比”显得尤为重要。 “股债性价比”一般用来判断股票和债券谁更具有投资价值,它的计算公式是——股息率(沪深300指数)-10年国债收益率。衡量的是每个时点股票资产相比债券资产的超额回报。股债性价比越高,就代表股票的相对吸引力更大,反之则债券的相对吸引力更大。今年4月,股债性价比曾经冲高到历史98%左右分位。目前,在前期A股走强、债市再次回调之后,股债性价比已接近中性水平。 天风证券副总裁、恒泰联席总裁翟晨曦近期对记者提及,股债市场都出现过调整,急速调整之下,债券资产已跌出相对价值,回到了近年的平均相对价值水平,偏离已大部分修复。短期来看,权益市场已经把较为乐观的盈利预期快速计入了价格。 因此,对债市而言,中长期看,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需一段时间,但长端利率已经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出现了配置价值,即使近阶段并无可能再现牛市,但债券相比股票的性价比明显抬升;利率迅速抬升,对股票的估值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当前市场对A股整体向好的看法也并未受损。景顺亚太区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显著改善,有望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可在今年实现稳健的“V”型经济复苏和GDP增长较高的国家之一。从每日监测到数据指标,例如房地产销量、煤炭使用量、交通拥堵情况,以及各行各业的一系列其他关键数据,都表明中国正以2019年底的水平全速或接近全速运转。 赵耀庭称,如果根据疫情进行调整,从24个月的盈利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估值就更加合理。同时,中国的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情况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而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仍较标准普尔500指数折让约40%,是自2014年4月以来的最大估值差。
我认为此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有清晰一致的逻辑,货币政策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脱离实体,也不能透支未来。我认为这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实际上是金融体系的一次合作,是金融体系针对其他部门的一个回应。 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疫情期间要应急,在后疫情时代做出适度调整。未来虽会保持宽松,但M2和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较前五个月增速低一些,全年还是会符合两会精神。易行长也明确表示,降准和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也是补充银行流动性的有效政策,缩表与扩表要保持平衡。郭书记同时提到未来要考虑银行的风险以及不良资产,要保留政策空间。所以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度解读国常会。 1.5万亿是金融系统的共同表态,是金融系统共同测算后所提出的让利方案。首先,通过降低利率让利实体,前5个月主要在央行,后7个月则主要在商业银行。首先,我认为降利率的规模大概是9000多亿,平均下来央行要承担其中的5000亿甚至更多。第二,货币直达实体,包括财政部的免还本付息、推迟还本付息让的利,大概是2000多亿。第三,银行减少收费,大概占3000亿。按照主体分,大体是商业银行、央行、财政部三个主体,每家承担三分之一左右,按照1.5万亿测算,商业银行将承担三分之一略多一些。 我维持6月3日的观点不变,六月不会降准降息。背后的逻辑一是打击空转套利,二是利率中枢的总体上移。就DR007来说,如果突破1.5%-2%的合意利率中枢,或是进一步升高就会触发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未来央行将通过对LPR加点部分考核的方式进一步压缩加点,推动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现在准备金已经降到10以下,货币乘数上升,基础货币投放的需求有所减少,扩张广义货币的能力有所增强。所以我维持之前的观点不变,本周和下周不会降准。 陆家嘴论坛和国常会受到了很多关注,一是让利1.5万亿,二是降准的表态。有很多人在做历史概率统计,认为国常会在提到降准后的两周内即会兑现,但我认为不应仅仅用过去的逻辑推断未来。 一 关于货币政策 我认为此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有清晰一致的逻辑。易纲和郭树清的讲话都传递了一个信号,货币政策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各界不应对货币政策有过度期待,尤其是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不能脱离实体,也不能透支未来。我认为陆家嘴论坛里易纲和郭树清的讲话实际上针对的是其他政府部门甚至高层。我认为“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是金融系统共同测算后所提出的让利方案。现在的最高原则是金融服务实体,但在做出表态后,如何执行、以什么工具、在什么时间推出,会按照央行自己的逻辑进行。虽然一行两会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但就金融支持实体来说,我认为这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实际上是金融体系的一次合作、共同发声,是针对其他部门的一个回应。 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疫情期间要应急,在后疫情时代做出适度调整。易纲更注重在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郭树清则讲了两个方面,一是银保监会的业务的操作,二是对货币政策总体思路的表态,他们反映的信息都非常一致。易纲提到,“要注意政策设计,要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是指某些直达实体的工具,如再贷款,在疫情期间为了应急做了很多,但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易行长明确说到“预计将带动全年的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两会已要求今年的M2和社融要显著高于去年,到五月份为止其实已经很宽松了,虽然未来还会保持宽松,但不需要释放之前那种量。未来M2和社融的同比增速可能比前五个月要低一点,但全年仍将符合两会精神。易行长也明确表示,降准和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也是补充银行流动性的有效政策,缩表与扩表要保持平衡。我们认为两会后的货币政策精神是两降两贷,但大家尤其关注的还是降准降息。易行长也隐晦地指出,不一定要通过降准,再贷款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要保持大体平衡。郭书记对货币政策的表态较为直白,未来要对银行的风险以及不良资产问题有所顾忌,要保留政策空间。因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度解读国常会。 二 关于降准 我维持6月3日的观点不变,六月份不会降准不会降息。背后的逻辑一个是打击空转套利,另一个是利率中枢的总体上移。我认为没有必要期待降准降息。星期一我就特别国债的问题召开了电话会议,一是讲特别国债本身的事情,二是讲特别国债会不会导致降准。关于降准和特别国债的配合问题,首先,特别国债导致的利率上行是一个短期现象,因为现在财政直达的速度很快,募集完毕后很快会投向项目,之后形成银行存款。待交付9%、10%的准备金后,又可以去买下一期的特别国债。所以特别国债引起的债券市场扰动是短期现象,不宜用降准这种的长期政策来处理。所以我认为,通过逆回购操作消化抗疫特别国债是可行的。关于利率的问题,短期利率的攀升对应的是短期流动性管理。就DR007来说,如果突破2%或是进一步升高就会触发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合意的中枢可能是略低于2%,在1.5%-2%之间,再鹰派一点1.6%、1.7%-2%之间,如果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显著高于2%或接近2.1%将会触发逆回购。此次国常会关于降准的表述与两会报告完全一致,并不意味着要立即降准,而是综合运用再贷款的方式。所以我非常坚定地认为本周五乃至下周都不会降准。 关于利率的问题,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时在2.5%左右,现在上行了30bp至2.8%。我认为平稳在2.8%是一个合意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对于10年期抗疫特别国债的收益率,据我估算将在2.8%-2.85%的小范围之内。此次五年期抗疫特别国国债的收益率比较低,也预示了我对10年期的估算较为合理。 对于易行长所提到的准备金和流动性的关系,与我之前的观点一致,这是最基本的货币银行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现在准备金率已经降到10%以下,所以货币乘数在上升,对基础货币的投放需求在减少,因此扩张广义货币的能力是增强的。因此我维持之前的观点不变,本周和下周不会降准。 三 关于金融让利1.5万亿 易行长在陆家嘴论坛指出1.5万亿测算方法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降利率,一部分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还有一部分是银行减少收费。根据易行长的讲话,我做了以下估算。 首先,通过降低利率让利实体,前5个月主要在央行,后7个月则主要在商业银行。在5月底之前,央行已共计降低30bps,并在降低MLF利率的同时要求降低LPR。因此这里存在不对称性,大部分在央行,小部分在商业银行。未来,至少短期在6月、7月之内央行将不会通过逆回购、MLF、LPR三同步这种方式降利率,将主要通过压缩LPR加点部分推动贷款利率下行。我认为降利率的规模大概是9000多亿。由于加点的压缩空间有限,所以平均下来央行至少要承担其中的5000亿甚至更多。第二,货币直达实体,包括财政部的免还本付息、推迟还本付息让的利,大概是2000多亿。第三是银行自己减少收费,大概为3000亿。我认为包括降利率和最后一部分,5000亿到7000亿之间是银行让利的部分。按照主体分,是商业银行、央行、财政部三个主体,每家基本上承担三分之一,按照1.5万亿算,商业银行将会承担三分之一略多一些,这也符合之前框架所提到的5000-7000亿。我们是要向实体让利,共克时艰,但不能因为这种措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有其自身逻辑,有人问这次国常会为什么没有提到降息,我个人认为不会通过MLF降息而是通过压缩LPR加点部分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另外,我认为今年有降准的可能性,但不在6月或7月初。 四 提问环节 提问1:颜老师,我想请教一下,您对总理提到的债券利率下行怎么看? 颜色:您好,我认为提债券利率下行和特别国债有一定关系,特别国债的收益率不会定的太高, 2.8%-2.85%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另外在较长的时间段保证债券利率的下行也有融资成本的考量。但是,我们不能跟最低点2.5%比。 我认为,央行还是比较强调现在短期利率和收益率的上行,因为发特别国债导致了供给侧的冲击,这是一个短期现象。在更长时间段,债券的收益率肯定是要保证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里说的“低水平”,我认为是不超过2.8%以上。 提问2:您提到央行认为收益率上行是暂时性的,但是从高层指标看,近期恢复速度其实是比较快的。所以如果各项数据都在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话,以后收益率水平在2.8%会不会不再上升? 颜色:首先,我认为2.8%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收益率水平,央行可以接受。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但这个水平不会引起银行非常激烈的反应。第二点,如果国内外的实体经济强劲复苏,货币政策肯定会进一步调整。这是相机抉择的,需要根据二季度的数据再做判断。 但是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实体经济投资还是相对较弱,消费虽有补偿消费,但全年看起来还是比较弱。经济是在复苏,但总体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如果是渐进复苏,我认为依然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复苏是一个考量标准,但同时上层对于降实体的融资成本有非常明确和坚定的要求,降贷款利率降实体成本。现在降实体的融资成本就是压缩LPR加点,它和利率、债券收益率不太一样,是更高层面的要求。所以从全年来看,降准备金率或者定向降准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另外,我认为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比如MLF降一些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表示。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出现边际改善。 央行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为12.5%,比上月提升了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此外,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 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中,对于今年金融体系的重点工作,刘鹤还从货币政策、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等多个方面做了重要阐述。 短期降准概率有多大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论坛致辞中,刘鹤这样定调货币政策。 近期,财政部安排了三期抗疫特别国债发行,第一、二期于18日招标,发行总额共计1000亿元。根据Wind资讯显示,5年期、7年期抗疫特别国债中标利率分别为2.41%、2.71%,边际中标利率分别为2.52%、2.82%,投标倍数分别为2.50、2.76。 配合特别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对于接下来货币政策走向,市场呈现出两派观点:一是,央行通过开展28天或其他期限逆回购对冲市场流动性;二是,通过降准等工具,释放中长期流动性。 17日晚召开的国常会提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使市场对于短期内再次降准的预期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18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500亿元逆回购为7天期限,700亿元逆回购为14天期限,14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35%,较此前下降20个基点。 此举被市场看作是对冲特别国债发行,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按照近年规律,在国常会发声后两周内,降准大概率落地。而央行此次重启14天期限逆回购后,短期内降准概率还有多大? “从空间来看,考虑到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发行期间可能会对流动性有一定压力,发行后要尽快运用出去,又会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所以今天有两期特别国债发行,但并没有采取降准措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 不过,温彬认为,考虑到7月份,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要全部发行完,地方政府专项债后续也还有1万亿待发规模。总体看,尽管央行通过短期市场流动性补充,来维持市场稳定,但是从降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还是有必要降准,使债券发行成本保持较低水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形成合力。“下阶段降准、包括定向降准、降息还是有空间和必要。” 关于降准的提法,此次国常会表述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而以往的提法则是:“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等。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降准会缓解债券市场的悲观情绪,但资金面再回到4月份的宽松状态可能并不现实。 陆家嘴论坛中,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今年以来,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央行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易纲同时强调,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疫情不减金融开放力度 开放已成为中国鲜明的旗帜。虽然疫情加快了全球经济金融格局调整变革,但中国金融开放进程力度不减。 刘鹤在陆家嘴论坛致辞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应创造条件和氛围,排除干扰,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央政府将坚持‘一国两制’,支持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切实保护各国在港企业和投资人权益,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自金融业对外开放系列措施发布以来,金融开放不断加速提效。近期,外资银行准入门槛放宽,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等政策相继出台实施。 温彬认为,未来,金融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有序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市场和内资参与境外市场的规模和程度会随之不断扩大。此外,金融机构开放力度也将加大,在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落实降低准入门槛和持股比例、放松业务限制等已宣布政策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将会及时跟进。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的同时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论坛中强调,我国市场制度在是否允许证券名义持有和多级托管、结算交收方式、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等方面与国际规则存在差异。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际需要,下一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推动相关部门,支持上海在金融法律和规则体系方面,更多地先行先试,加快高质量金融法律的供给,加快与国际接轨,形成高质量的金融营商环境。 温彬提出,要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力度,强化宏观审慎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顺周期波动,防范跨市场风险传染。要强化监管,加大对金融乱象的惩治力度,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金融创新做出快速响应,提升风险识别、应对与处置的能力。 着力打通货币传导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 疫情发生以来,系列措施“精准灌溉”,向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输血,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等工作。 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刘鹤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让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共生共荣,17日国常会强调,要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1.5万亿元。 易纲表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温彬认为,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不仅有空间也有必要。强调合理让利,实际上银行还是要保留一定的利润,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增加,核销不良贷款等都需要银行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19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1万亿元,占整个商业银行净利润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在实体经济疲弱的情况下,银行高增长较难持续。专家认为,需要理性看待银行盈利问题,未来商业银行盈利增长面临巨大考验。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质量不断下降。2020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2.1%的历史较低水平,仅高于2017年前三季度水平(分别为2.03%-2.07%);另一方面,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将带来巨大的利润消耗压力。考虑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周期发展不完全同步,未来随着信贷规模的继续大幅增长以及不良贷款风险的持续暴露,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润消耗压力,包括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带来的资本计提和不良资产拨备计提和利润冲抵等,因此保持银行盈利增长有利于“以丰补歉”,从这个意义看,过去一段时间银行利润保持增长有一定合理性,需要理性看待。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要求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债券利率等手段,让金融系统在今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同时,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超过上年。 对此,我们评论如下。 1、与其去纠结1.5万亿让利空间的细枝末节,不如去重视让利1.5万亿背后隐藏的政策信号。 在国委会提出让利1.5万亿后,很多人误入了两个歧途。一是利用存量贷款或增量贷款规模、贷款利率以及债券利率等宏观指标,去测算1.5万亿的数字是怎么得到的,要怎么才能实现; 二是有些人认为去年商业银行净利润是2万亿,今年要让利1.5万亿,据此得到了商业银行今年净利润将要下降至少75%的结论。 首先对第一点,我们觉得实在没必要。宏观与政策研究,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更有价值。 且不说与政策制定者相比,我们在信息与数据层面没有任何的优势,计算太过粗糙,去纠结在这样一个细致的问题上,即使我们明确了1.5万亿如何得来与实现,对我们未来的投资建议也没有任何帮助。 不如将重心集中在我们所能得到的模糊的正确上。 1)让利1.5万亿是未来努力的方向,还没有实现,否则国常委会议的说法应该是一个表彰政策功绩与效果的态度; 2)金融尤其是银行未来的投资机会不容乐观,利润增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3)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未来央行政策的主基调,打击监管套利是对前期政策的纠偏。 因为要降低或保持现在的债券融资利率,没有宽松稳定的货币环境,无法实现。历史上无论是高等级还是低等级的信用债,其到期收益率都与无风险利率亦步亦趋。我们不可能在货币收紧条件下,保证企业债券融资利率稳定或下行。 要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也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有人说,现在GDP增速已经降到负值,但一季度银行的利润增速依然还保持着5%的高增速,不合理。 这种说法有偏。 我们需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手段的国家,银行每发放1单位的贷款,会增加至少0.5个单位的风险加权资产,消耗掉相应比例的银行资本金。 随着银行加大贷款的投放,资本金会不断被消耗。银行需要用发放贷款、同业投资等业务获得的利润来补充资本金,这样,银行才能继续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根据央行2019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上市银行会将60%的利润用于补充资本。所以,银行这么高的利润增速,实际是有维持他们正常贷款业务开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不采用宽松的货币环境,去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而只是一味的去要求银行降低贷款利率,那么很快,让利的要求是很快能达成,但银行业务经营的可持续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对实体的信贷支持将很难保持过往的高强度。 其次,第二点,让利这个标准其实很难去判断,我们不应该和去年的净利润相比,而应该和今年金融机构(银行)可能的收入相比。 要银行让利,其实就像我们卖苹果,有个稳定的客户,之前能接受10块钱一斤的苹果价格,现在因为经营出现困难,要我们降点价,先让他活下来,让买卖能持续做下去。 我们答应了,把苹果价格降到7块钱一斤,这在其他人眼中,就是我们给客户让利了,而且让利了多少,一目了然,非常好计算。 我们不会说,把现在的苹果价格和去年对比,而只会和今年年初本来的价格做对比,来判断我们今年给客户让了多少利。 2、重要的不是降准,而是央行的态度。 最近两年,每次国常委提出降准要求后,央行基本都在两周以内做出了回复。这次有些不同。 1)市场预期此前一再落空。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降息、5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降准降息工具,市场因此对货币宽松提起了很强的预期,但最后央行并没有及时做出回应,反而抬升了资金中枢; 2)此次国常委会议表述并没有以往那么急切。之前几次国常委提到降准的说法,是“及时运用”与“抓紧运用”普惠降准/定向降准工具,而617国常委的说法是“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 3)从5月至今,央行表现出来的是明显的鹰派成色,无论是政府还是央行,似乎都把避免“浑水摸鱼”和打击“资金空转”作为短期政策的重心。 但客观来说,现在又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降准时点,万亿的特别国债发行在即,跨季时点到来。 在这样的状况下,央行是否依然会在两周内回应国常委提出的“降准”要求,存在不确定性。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央行回应了,做了降准,资金利率也很难回归今年2-4月份的低位。 因为之前过低的资金利率滋生了套利,让金融机构大量加杠杆,也让市场利率偏离政策利率太多,使OMO等价格工具失效。疫情过后经济恢复正常,央行也没有继续保持如此低利率的必要性。 3、货币政策既要又要,央行“刀刃上起舞”。 按照617国常委会“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的要求,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应该在宽信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上。 这要求央行保持货币条件适当宽松,避免债券市场利率出现大幅的调整。 但与此同时,近一个多月央行打击资金套利空转的行为,以及现在国常委会提出的“防止资金跑偏和空转”要求,却需要央行适当收紧流动性,避免营造过于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实际给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建立了上限与下限约束,让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明显加大,利率在这种既要又要的状态下,比较难有明显的趋势。
6月15日,在前期预告下,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如约而至,但操作规模仅2000亿元,明显少于本月7400亿元的到期量;同时,此次MLF操作利率2.95%与上次持平,意味着MLF“降息”预期落空。 基于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6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的概率大幅降低,预计维持上月水平,同时本月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也在变小。但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宽松态势难言改变,年内仍存降准降息可能。 受此影响,债市方面,国债期货午后冲高回落,涨幅收窄,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2%,5年期主力合约涨0.10%,2年期主力合约接近收平。 MLF量缩价平 6月共有7400亿MLF到期,分别是6月8日到期5000亿元、6月19日到期2400亿元。 在6月8日巨量MLF到期时,央行未进行MLF续作,而是开展逆回购操作进行对冲,当日央行预告称,将于6月15日左右对本月到期的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此举给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 如今,央行的续作如期而至,但在“量”上,并未给市场带来惊喜。6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考虑到15日有1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实现净投放800亿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的缩量续作显示了当前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市场利率仍低于MLF招标利率,机构通过MLF融资的需求较为有限。 这在数据上也有印证,目前市场流动性仍然较为宽松,官方指标DR007(银行间市场上存款类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近日再度降至2%以下,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最新数据显示,6月15日,截至下午14时,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1.7863%,较前日下降12.03BP,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加权平均利率报1.4705%,较前日下降4.56BP。 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方面,短端品种多数下行,隔夜Shibor下行5.2bp报1.4770%,7天期Shibor下行16.1bp报1.8550%,1个月期Shibor则上行1.7bp报1.9160%。 除了“量 ”上,此次MLF操作的价格也备受市场关注,这对于本月LPR报价具有较强的信号意义。15日之前,市场对于MLF利率是否调降存有分歧,有观点分析称,尽管目前资金面较为宽松,但中长期而言现边际趋紧态势,市场流动性压力亟待缓解,6月MLF利率有望小幅下调。 而15日,MLF中标利率为2.95%,与上次持平,意味着“降息”预期落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MLF利率未做下调,有助于稳定当前市场利率水平,防范金融空转。 近期,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低于政策利率水平(其中4月DR007均值偏离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达74个基点),货币市场“滚隔夜”加杠杆、结构化存款套利等现象抬头,政策层面也多次提到“资金空转套利”问题,由此,监管层加大了对资金空转的打击力度。 比如,通过推高短端利率压缩套利空间,可以看到,自5月下旬以来,隔夜和7天利率大幅上行,月末双双突破2.0%;进入6月以来,两个利率的月内均值仍分别处于1.73%和1.88%的高位。 王青进一步称,“短期内市场利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实际上也是在释放继续遏制金融空转的政策信号。”此时如果下调MLF利率,市场利率则将随之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调,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及巩固防范金融空转效果。 另外,这也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和适度性。5月信贷和社融数据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存量增速延续了3月以来的持续上升势头。数据显示,5月社融增量为3.19万亿元,高于预期;新增信贷1.48万亿元,略高于预期;同时,M1增速回升至6.8%,创两年来新高。有观点称,近期强劲的信贷、社融数据,对央行保持6月MLF利率不变、合理把握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节奏提供了支撑。 LPR大概率保持不变 此次MLF操作明晰后,市场上对于LPR利率是否调降的分歧有所消减,多数观点认为,本月20日LPR报价大概率也会与上月持平,且本月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较为有限,降准、“降息”的概率更小。 数据显示,5月20日LPR报价为,1年期LPR3.85%,5年期以上LPR4.65%。王青称,年初以来,商业银行利差持续收窄,加之近期市场利率上行,实际上在抬高银行边际资金成本,本月银行主动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因此,6月MLF利率不变,意味着20日LPR报价也将大概率维持上月水平。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也对记者表示,按照当前情况分析,本月LPR报价很可能保持不变,市场对于降准和政策利率下调的预期也在降低;加之近期美元走强,考虑到外部因素,货币政策操作总体保持谨慎态度。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亦提及,6月降准概率较小,一是考虑到目前金融体系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并不太大,二是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对流动性的增量需求没有想象的大,再加上前几个月连续降准,需要消化吸收,因而6月不一定会降准。 而关于后期货币政策的走向,业内的共识仍在于货币政策宽松态势难言逆转。一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确定“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另一方面,“宽信用”正在持续进行,同时,货币政策需与财政政策联动发力。 “长期来看,年内降准、政策利率下调等仍值得期待。”东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勇对记者表示,“但这可能取决于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降准降息有可能作为这一轮宽信用政策的补充或助力。” 他进一步称,未来政策的着力点更有可能是针对复苏困难的小微企业等进行精准滴灌,如通过“定向降准+降准置换”等方式,或满足时点的流动性需求,或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 王青也明确提出,“下半年MLF招标利率仍有40BP左右的下行空间,8月MLF‘降息’或将重启,进而引导1年期LPR报价下调。” 他分析称,这主要是受四方面因素影响:海外疫情正在形成第三波,下半年经济回到6.0%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面临一定挑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外需下滑状况将延续,需国内消费、投资发力对冲;考虑到当前稳就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包括货币边际宽松在内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需求会进一步上升;5月CPI同比已降至2.4%,处于3.0%以内的温和区间,通胀的持续降温将为进一步降息铺平道路。
5月25日,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8万亿元。通过降准政策的实施,满足了银行体系特殊时点的流动性需求,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推进了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鼓励了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当地、服务实体,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这12次降准中,2018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5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初至5月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2020年5月15日,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9.4%,较2018年初已降低5.2个百分点。 央行表示,降准导致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不但不会使货币供应量收紧,反而具有很强的扩张效应,这与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减少债券持有量的“缩表”是收紧货币正相反。主要原因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依法锁定的钱减少了,可以自由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从而提高了货币创造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组小组讨论时提出,我国应对疫情的冲击可能会经历五个阶段,包括国内扩散带来的冲击、欧美扩散导致外需下降带来的冲击、南亚非洲扩散带来的债务风险、风险叠加对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化危为机、以疫情为契机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中的“更加”要充分体现出来,要推动货币直达市场主体,避免出现套利行为,尽最大努力衔接结构性改革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港股06030)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2020年起,央行在维持总量宽松的同时力推结构化的货币工具,部署降准降息再贷款。下一步,央行可能会创新再贷款或类似CBS的票据互换支持企业部门发债等或通过数字货币形式支持居民部门,与财政政策合力实现稳就业、保住市场主体的目标。
[摘要]2018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5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初至5月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8万亿元。其中,2018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5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初至5月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通过降准政策的实施,满足了银行体系特殊时点的流动性需求,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推进了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鼓励了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当地、服务实体,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2020年5月15日,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9.4%,较2018年初已降低5.2个百分点。降准导致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不但不会使货币供应量收紧,反而具有很强的扩张效应,这与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减少债券持有量的“缩表”是收紧货币正相反。主要原因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依法锁定的钱减少了,可以自由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从而提高了货币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