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紫光展锐”)宣布,已于近日成功中标备受业界期待的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 公布的招标信息显示,本次采购规模为500万套,是截至目前运营商Cat.1芯片招标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此次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的大规模采购,对Cat.1产业链乃至整个蜂窝物联网产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将推动Cat.1产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此次项目的成功中标,再一次印证了紫光展锐在Cat.1领域的全面领先优势。 从技术演进路线看,随着5G网络规模建设、2G\3G网络启动清频退网进程、以及政策层面正式明确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含Cat.1)/5G网络迁移等一系列行业趋势,Cat.1将作为中速率场景的主力军,迎来大规模增长。 目前,紫光展锐推出了全球首款Cat.1bis物联网芯片平台-春藤8910DM,可广泛应用于共享经济、金融支付、公网对讲、能源、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有数十款搭载春藤8910DM芯片的Cat.1bis模组等产品上市,并已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应用。 紫光展锐方面表示,公司与联通物联网公司在Cat.1领域将持续进行合作。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紫光展锐和中国联通将面向未来构建芯片-网络-平台立体式行业解决方案,共同推进Cat.1在行业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双方将以搭载展锐芯片的硬件(芯片、模组、PCBA等)为载体,结合联通4G/5G蜂窝网络能力以及连接管理平台(CMP)、设备管理平台(DMP)等平台能力,面向行业客户提供更高需求匹配度的一站式物联网解决方案,助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家里使用管道燃气的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到缴费之时都有一个抄表工上门抄表,且不说让陌生人进门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丝介意,遇到要上班、外出却要等他上门更是多有不便。 如今,海宁的市民们已经开始陆续告别“上门抄表”的尴尬,只要安装了新一代民用NB物联网燃气表(以下简称物联网表),就可将相关数据远程传送到后台系统,无需抄表工上门。 据悉,截至目前,海宁市已有近30000多块物联网表投入使用,不仅为市民的燃气缴费和业务办理带来便利,更意味着海宁市燃气正式迈入智慧时代。 与以往普通的IC卡表相比,物联网表具有很多优势,让用户告别“上门抄表”的“远传用气数据查看”功能就是其中之一。燃气公司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查看燃气单价、日用气量、累计使用量及表内余额,可实时关注用户使用情况,还可帮助用户远程开关阀门。 而网上实时缴费功能的实现更是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大家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浙里办、ECEJ网上营业厅等渠道进行充值缴费,不需要再跑营业厅充值。 此外,物联网表还具有更强的安全防护,具有早期泄漏预警和超流量控制技术及异常报警功能,如余额不足、高温、低电量、燃气超流量泄漏会进行预警并切断阀门进行自我保护。 近年来,嘉兴海宁市一直致力于城市燃气智能化管理,通过新建房产、燃气采暖、维修及超期表更换等业务场景,让物联网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预计每年新增20000余块投入使用。 而除了物联网表之外,海宁燃气还在不断加强燃气自闭阀、物联网家用报警器等智慧运营产品的推广。比如燃气自闭阀,当户内燃气出现泄漏时能第一时间进行燃气阀门自动切断保护,为用户守护燃气安全使用最后一道防线。据悉,目前燃气自闭阀已推广近万个。 据了解,浙江省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设立规范等手段,结合新型智慧化城市建设、安全生产三年整治、用户用气安全提升等行动大力推进物联网表的普及推广,全省已有近35.6万余块物联网表投入使用,占全省用户的近20%左右,年内预计再完成新增8万余块。(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疫苗接种车开到家门口、每一支疫苗都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范畴的可追溯、每一袋血液从采集到使用的流动过程都可追踪、每一份生物样本和药品试剂的安全都能得到监测…… 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在让上述曾经存在于科幻文学中的场景变成现实。 8月20日晚间,海尔生物(688139.SH)披露2020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各项经营指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34.83%;利润总额1.74亿元,同比增长78.59%;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85.80%。 研发费用同比增2成 生物安全布局加速 谈及业绩上行的原因,海尔生物方面表示在疫情对全球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和冲击下,公司,增强研发、供应链、市场等各项组织能力建设,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对外紧扣用户需求,吸引攸关方生态共创,提升生物安全场景方案竞争力。 从具体业务方面来看,海尔生物在解释营业收入变动原因中谈到,主要由于原有业务内生性增长及物联网产品收入增长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投入的增加也在为公司此后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蓄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共计花费研发费用5864.06万元,同比增加23.3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86%。 云成为海尔生物财报中的一个亮点。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UbiquitousBiobank生物样本云平台上线,该平台在整合样本、数据、物流等多方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完整的线上线下综合增值服务。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科研合作及样本数据应用交流,共同提高生物样本利用率水平,提升样本库的科研产出,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这不仅有助于打造生物样本领域的共创共赢生态体系,也是公司从硬件收入向服务、平台等收入延伸的有益探索。”海尔生物方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在此之前早已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启“体验云”模式的探索,构建起一张生物安全的大网。在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研发速度加快、物联网解决方案迭代升级的背景下,体验云正在推动物联网场景解决方案中数据流动、用户持续交互,从而加速研发成果的转化,满足用户的体验迭代。海尔生物依托物联网技术,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布局不仅在收入延伸方面有所体现,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以疫苗场景为例,长期以来,疫苗在生产、运输、接种等全链条节点中的信息断点,使得产业链各方成为信息孤岛,疫苗信息不透明。但这些问题在云模式下能够得到解决,海尔生物所孵化的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方案,恰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创新将电器变网器,使得疫苗产业链生态各方都成为物联网上的节点,实现了人、机、苗互联互通的体验迭代生态,做到人苗匹配可追溯。 “公司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方案解决了传统接种方式痛点,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据安信证券披露的研报显示,海尔生物智慧疫苗接种方案涵盖“移动接种”和“固定接种”两大场景,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地需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案。依托于物联网和低温冷藏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从前期疫苗预约,到中期疫苗接种,再到后期疫苗接种追溯的全流程信息闭环。 数据显示,自2018年疫苗网正式启动以来,海尔智慧疫苗解决方案已累计覆盖全国28个省市,1000多家接种网点,代表性案例包括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及小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河南省延津县、贵州等地项目。同时,公司由点及面,进一步拓展城市网项目,2019年11月成功中标深圳“疫苗智能柜”项目,成为全国首个落地应用的智慧城市疫苗网,覆盖深圳全市500多家预防接种门诊。 海尔生物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亦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于海尔生物的认可。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海尔生物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166.76%。 物联网转型显著 科技实力彰显企业责任 如果说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了海尔生物更好的发展,那么海尔生物进一步发展后的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方案成果的落地也在积极回馈社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2020年上半年的故事远非一纸公告能够讲述得清的。一场疫情改变了每个人的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在此期间,也不乏动人的故事涌现。在今年上半年的历程中,海尔生物也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据海尔生物披露的中报数据显示,公司向武汉、青岛等地紧急捐赠价值500余万元的生物安全柜、超低温保存箱等专用医疗设备;同时,公司上下同心合力,积极组织复工生产,全力保障产品供应,向包括武汉金银潭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高防护级别帐篷实验室等在内的全国1000余家医院、300余家疾控中心提供生物安全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前线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公司聚焦生物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方向,致力于建设“现场→实验室→市场”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以场景用户需求为中心分级分类定期交互,基于公司自主研发实力,通过“共创共赢共享”的开放机制吸引用户及生态攸关方参与开发共创,不断形成满足用户体验、创造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与方案,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公司紧抓市场机遇,链接优势资源,推出涵盖低温存储设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在内的PCR实验室、P2实验室、移动方舱等系列场景综合方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一些振奋人心的大事件背后亦不乏海尔生物的身影。 2020年8月2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姿态调整,继续飞向火星,这是继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顺利升空以来,我国空间探测事业又一里程碑事件。 在这项“壮举”的背后,亦有海尔生物的身影闪现其中。据悉,海尔生物子公司——四川海盛杰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为“长征五号”创新研发深低温测试系统,助力“长征五号”飞行过程表现优异,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继航天冰箱(医用冷储箱)项目、空间站冰箱项目之后,海尔生物医疗鼎力支持中国航天的又一贡献。 更多新的科研成果仍在涌现、落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5304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2019年-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同期增速。在这期间,海尔生物能够分得几杯羹值得期待。 “未来,海尔生物医疗致力于打造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品牌,将深耕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性能,注重应用创新。”海尔生物方面告诉记者,公司将持续推进物联网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加速公司转型升级;拓展公司销售网络,推进国际化发展布局。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在中国,BAT等互联网巨头从2014-2015年起陆续布局车联网业务,而从去年开始,华为和字节跳动等公司也毫不掩饰在车联网领域的野心。同时,国内外主机厂也都把更新更炫酷的车联网功能作为下一代量产车型的标配。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路玩家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作为一家独立第三方服务商,博泰从2009年开始做车联网业务,搭建整合“车载、互联网和手机”三个部分的跨平台体系,为国内外主机厂提供车联网产品和服务。 今年4月,36氪曾报道,博泰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B轮战略投资,将与小米在软件、硬件、语音多场景交互等方面进行合作。而在3月,博泰刚宣布获得东风集团的战略投资。此前,博泰还获得苏宁的数亿人民币投资。 近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博泰车联网创始人、董事长应宜伦分享了他们做车联网的经验。应宜伦认为,车联网只是一个啤酒扳手,汽车数字化转型和移动商业才是未来的方向。 以下是应宜伦的口述,经36氪删节编辑: 大家都说我们今年是最幸福的,因为融资刚进来,要上市,我们客户也非常多。当一个客户问你要2万块或者1万块的产品,我们的确是有,但当一个客户问你要500块产品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把车联网硬件、软件、云端、生态做很好的结合,其实是非常大的考验。 车联网很重要的是OTA。小鹏、蔚来、特斯拉等新造车企业比较容易做OTA,因为他们的车型只有2-3个,但如果有40款车要做OTA,各个线束、硬件和屏幕厂家都不一样,做起来会非常难。今天还没有一家公司敢拍着胸脯说解决得非常好。 我们做车联网,现在的确是初级阶段。我们又要做研发,又要做交付,又要做质量保证,又要做成本创新,涉及到太多的知识点。我们公司只有1000多人,大概有12个研发中心,小规模的。有什么idea,给这些研发中心去做,他们马上回答你说“没空”。现在车厂、互联网公司,都遇到这个问题,可能规划1500人的研发中心,最后只招了七八十人。这个行业特别重复浪费,每一家都在干,但是都干不完。 所以说,现在车联网最大的挑战是,看哪一家车企或者哪一家车联网公司能有1万人的研发团队。目前主流的车联网团队大部分在700到2000人,已经很大了。如果是1万人,大概一年50亿的研发费用,车厂不会给你这笔费用,你自己花50亿,公司又无法经营。所以,我们要有更开放的心态,我们更核心的是跟北汽新能源、东风、五菱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把所有的技术开放给头部车厂,跟车厂签订一个合同。这些车厂的车联网团队规模大概500到2000人,我们总体凑成1万人的研发团队。 我们主要做的是中低端车型,因为我们认为,量最大的永远是最好的。你做得再高端,每个车厂供1万台,还是没有地位,但我做中低端,一年供货400万台,这个就是价值。 车联网整个生意的额度,很多人说几千亿美金,被夸大了。整个车联网,不讲自动驾驶,不讲整车架构,讲车联网这一块,大概是2000亿人民币,如果占40%的份额,就是800亿。所以,很多公司热衷于车联网,我是看不懂的。这个市场根本赚不到钱。对于一个13万亿的汽车产业来讲,车联网只是一个啤酒扳手,汽车数字化转型和移动商业才是未来的方向。 地图,人工智能、出行,包括未来很多城市商业,都是全场景的,涉及耳机、手机、电视、耳环、手表、音箱等。所以,博泰车联网从手机车联网、车机车联网和全场景车联网进行构建。我们认为,智能城市和智能交通的核心在于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的数据能不能真正接通。 不管是汽车前市场还是后市场,最大的一块是汽车销售。我们拿到了江淮大众、新宝骏新零售的资质,为什么?因为整个新零售模式,过去纯靠线上或者线下都不对,我们的核心是把车联网的硬件、软件、云端和数据的能力,结合人工智能支付服务,带动汽车销售往前走。 所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运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让一个商店自己跟用户打招呼、介绍自己,能不能让车自己会跟你开窗、摇天窗,上车仪表就是提词器,可能给你介绍车所有的内容,能不能让每个用户自己变成一家2S店、4S店、1S店,让每个用户的手机变成经销商的网络。通过这些尝试,我们今年会有一个多亿的收入,占总体收入还是比较小,但是明年会到50亿。不要狭隘地把车联网停留在车上,要把24小时车联网建立起来,建立手机车联网。 不要狭隘地认为车联网就是娱乐车联网,因为娱乐车联网已经死了,根本没有这个时代,如果放在娱乐上,这不是正常的道路,核心放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 汽车行业里,大家都是在存量市场抢食,无非就是车厂的份额你来吃而已,无非就是升级以后,大家买一架更炫的车。车做得再炫,车的使用率只有那么多。 很多人搞自动驾驶搞示范区,到码头、机场和郊区做,甚至到公园里做。但如果把市中心做好,商业模式才成立,因为我们觉得,市中心商业土地面积是没有的,所以我们把它赋能,同时,不能跟原来太冲突,业态要考虑清楚。 我们认为,智能城市和智能交通的核心不在于5G、自动驾驶技术,而在于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的数据,能不能真正接通,如果不跟你接通,你做得再好,也只能在示范区玩一玩,所以,我们在跟上海各个街道和居委会合作。 博泰永远不造车,我们让车厂跟我们合作来造,车厂都是造车的专家。我们正在规划下一代的车,大概1-2年内推向市场,是纯L4级的自动驾驶。 未来十年,我们会深耕上海,把上海的19个区域、200个街道一站站打通。真正要做智能城市、智能交通,首先要把线下的生态打通,像美团点评做的地推一样,需要非常基础、非常枯燥的工作。 未来的汽车移动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一个就是政府的SaaS服务平台,一个是移动空间的租金。车联网最终的发展一定是通过800亿到2000亿的产业翘动这10几万亿,并成长为40万亿、100万亿。车联网只是一个啤酒扳手,汽车数字化转型和移动商业才是未来的方向。 ——————
“公司基于超声波技术主要制造智能燃气表、智能热表以及智能水表,产品以及平台均处于国内领先,未来公司将全面发力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致力于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近日,宏伟超达董事长石伟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资料显示,宏伟超达2017年登陆新三板,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提供智慧城市云平台服务,以及生产智能水表、燃气表、热量表等仪器仪表。 石伟胜表示:“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动及落地,意味着公司在每个城市都有着亿元级别以上的市场开拓空间,只要在节能以及智慧整体解决方案上有需求,公司的产品就有信心能够渗透。” 智慧热网业绩井喷 宏伟超达创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北京宏伟超达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计量仪器、温控阀设备的研发与生产。2010年,公司超声波热量表获得国家住建部科技成果推广证,2016年正式进入智慧供热BOT运营板块。 据介绍,公司智慧热网云平台主要提供集供热生产输出、供热信息调控、供热安全管、官网监控、管网水力分析、供热计量、室温采集与控制、地理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供热一体化综合解决平台方案。 作为节能型集中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热网云平台由现场控制设备、采集设备、通讯网络、数据服务器、计算机软件等无缝集成,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有效降低供热成本。 “目前公司的智慧热网云平台是国内最为领先的节能减排云平台,以压力平衡系统、实时泄露监控系统、气候补偿系统三驾马车作为核心技术护航,相较于国内其他云平台,公司已形成具备云端、末端以及终端的完整平台产业链。”石伟胜说道。 以智能供热智慧综合管理系统中的热网监控系统为例,该系统可实现对管线的分段式监控,及时发现故障并切断漏电,由此实现系统失水量不超过5%,节能达到5%的能效指标。此外,智慧热网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热网能耗分析系统、热网预测评估系统以及手机移动端调控管理系统,由此实现智慧供热节能和自动化的高度融合。 基于智慧热网云平台的技术领先性以及市场美誉度,目前该项业务已在北京朝阳区的多个小区实现应用,并成为公司向全国复制推广智慧热网的标杆。石伟胜表示:“未来公司将以北京为高地向全国各地辐射并展开智慧热网的市场版图,目前公司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据了解,宏伟超达已经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签订供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将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770万平方米供热工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此外,公司在四川甘孜、武汉光谷分别斩获16.8亿元和80亿元的大单,预计将为公司带来3.7亿元/年的净利润。 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有可为 实际上,智慧热网仅为宏伟超达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中的一环。石伟胜表示,公司未来将在智慧水务、智慧燃气、四表集抄等物联网供应链多个环节上发力,全面搭建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 在智慧水务方面,宏伟超达量衡比为1:800的超声波滴水计量表已经实现量产,填补了市场高量衡比水表的空白。“公司实验室量衡比已达到1:1500,1:1800的超声波滴水计量表即将攻克,公司量产的1:800超声波滴水计量表技术已经领先国内平均水平20倍。”石伟胜说道。 在智慧燃气方面,宏伟超达主要针对传统排放污染高的老旧燃煤锅炉,提供清洁的燃气能源,电能源、光伏能源的升级改造的全套解决方案。“随着‘老旧改’任务的落实,每年北上广有几千万只表的改造需求,同时各个城市的‘老旧改’都在推进,市场空间非常大。”据石伟胜透露,公司已在天津签订了两个煤改燃投资改建运营(BOT)合同,未来将根据项目进度分年度确认营业收入。 在四表集抄方面,公司基于现有智能水表集抄管理系统、智能供热综合管理系统、NB-IOT物联网仪表集抄系统及智能燃气管理系统,已然具备智能化集抄的硬软件基础。石伟胜表示,四表集抄的应用和推广,可为用户以及运营商节约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宏伟超达搭建物联网平台的企业战略与国家深入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的政策要求不谋而合。 2020年5月,工信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 东方财富证券殷竞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宏伟超达物联网云平台的业务适逢政策风口,未来公司有望加速市场开拓步伐,实现从国内知名品牌向世界知名品牌的飞跃。”
【编者按】2020年8月26日,中国上海虹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指导、主办的“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即将举行,主题为“浪奔”。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格局与秩序重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能否继续“乘风破浪”?重温2018和2019两届年度论坛重量级嘉宾专访或会有部分答案。 在第三届年度论坛举办前,我们特别推出《年度论坛·对话重温》系列。本次推出的是,2018年论坛嘉宾、云智物联平台创始人雷巧萍女士。对话时间2018年8月。 以下是与雷巧萍的对话(精选版) 云智易CEO 雷巧萍 琶洲蓝图之下,特色旅游景区之上,这里是M+创工场,“创业者们的乐土”、“世界级创客空间”,云智易的总部就坐落在这个区域的六号楼。 采访云智易CEO雷巧萍这一天,遇上第4号台风“艾云尼”,行程一度受阻。几经周折,如期来到云智易办公室,IT气息浓厚,极简风格,对云智易的好奇与期待渐渐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白色西装外套,高跟鞋,长发,再加上温和的笑容,早年就读商科的雷巧萍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气质儒雅。然而,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采访里,更感觉到了她对技术的专注。女性作为一家互联网技术公司的CEO在行业并不多见,雷巧萍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位。 她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出的结论是,其实自己一直都在专注做“连接”这件事情。“我是早一批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人,当时做的是连接人跟技术,现在连接的是人与物。这是趋势的变化,从主体上来讲,未来还将会是物跟物的连接。” “今天的云智易有自信地说,我们是智慧生活领域物联平台第一位。因为无论从产品占有率还是品牌客户的占有率都遥遥领先。这是我们这几年的成就。”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雷巧萍的神情温柔且坚定。她坦承,一个创业的公司一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想要活下来就得看自己时机是否踩得准,一定要比市场先行一步。 2010年,云智易团队开始以M2M技术服务于设备厂家;2014年,云智易决定关注智慧生活产品。雷巧萍用了四个字表述这段转变,“顺势而为”。 如今的云智易,在杭州、深圳、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办事处,员工200多位,大都是80后和90后,非常年轻,有活力。 让企业拥有物联网的力量 “云智易”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面对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雷巧萍强调,云智易,定位于全球化的企业级物联网云平台。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物联网的软件、云平台和大数据服务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轻松安全地连接设备、快速开发物联网应用,在物联网数据中提取价值,实现商业洞察。 “让企业拥有物联网的力量”是云智易的使命。据雷巧萍介绍,他们所提供的云平台和解决方案主要围绕智能生活场景,包括智能零售、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商业,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智能生活圈。 “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对于家庭生活的舒适、便捷、安全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云智易所做的就是让生活电器变得更聪明,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科技、便捷、舒适。” 截止2018年1月,现平台已连接企业2600+、接入设备种类110+、发展IOT核心生态合作伙伴100+,构建地产硬件生态合作伙伴130+,成为物联网云平台的领航者。 雷巧萍坦承,物联网在国内实际上已经存在十多年了,但是这几年才逐步往场景落地,逐步走入人们生活。从云智易服务领域来说,2014-2015年是第一波发展浪潮,2016年以后以进入大地产领域为标志,是第二波发展浪潮。 目前,云易智的产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连接平台、开发平台、运营和数据平台。涵盖了物联设备连接;设备管理、开发;数据和用户运营。全部都是围绕物联网云和数据的服务。 场景落地,是目前物联网行业的痛点。雷巧萍提到,场景的落地是有困难的,虽然从政府角度已经给予了政策支持,但是云智易期待市场能够看到更多物联网的平台价值呈现出来,因此还成立了“地产物联网学院”,与业内共同探讨物联网+地产,希望成为一个中立的组织。 “如果没有物联网平台,就谈不上智慧生活了。”对于云智易来说,智慧生活并不局限于智慧家庭或家居,而是以人为中心,以生活为半径,从健康到家庭、社区,到生活商圈甚至城市,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都是云智易服务的重点。 把壁垒建得更高为上市做准备 有分析称,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将是人与人通信业务的30倍,届时全球使用的物联设备将达到208亿个。而这些数量巨大的设备都是通过物联云平台链接到一起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雷巧萍透露,“未来几年云智易将围绕智慧生活场景不断构建上层应用,技术层面不断研发,占领市场,把壁垒建得更高,为上市做准备。”这就是云智易的目标。 实际上,云智易在设备连接和开发平台这两方面的业务已经非常成熟,正不断在数据平台的运营上加大投入。雷巧萍提到,“我们一直在思考厂商进驻我们的云平台之后,我们能让他们产生什么价值,我们也在不断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完善,以切合市场的需求。” 云智易希望成为物联网数据运营商,因为所有的数据都不是独立的,将数据与用户关联起来,进行组合分析,会产生很大的价值。 从客户体系来看,云智易的客户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现在的地产和物业企业,包括碧桂园、保利、金地、越秀以及绿城服务、长城物业等,实际上千亿级企业有60%以上已经在关注物联网;第二类是属于制造业、消费类品牌的企业,目前已接入了GE、欧司朗、立达信、方太电器、康佳、天际、锤子科技等,共计超过2600家企业。在智慧生活领域已有超过千万智能设备终端使用云智易物联云平台。 雷巧萍谈到,云智易的核心竞争力有两个。第一,对于物联网平台来说,专业技术实力是第一位;第二,能够围绕具体场景构建平台,帮助企业构建物联网体系。 “我们是平台,接口不是封死的,云智易一直以来的自身定位就是站在企业背后的,提倡帮企业建立标准体系。” 在采访的末尾,雷巧萍谈到独角兽企业的特性有两个,“成长性和技术独特性,壁垒足够高。” 放在云智易身上,雷巧萍则认为云智易是一家比较综合性的企业,以技术为基础,再给行业带来价值呈现。 “当你热爱的时候,没有严格的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对于雷巧萍来说,云智易是自己的生活也是工作。
7月30日,哈啰出行“科技美好你的出行”首届科技开放日活动在上海举办。 哈啰在此间公布三大成果:联合中国联通、紫光展锐、广和通三家企业共同宣布率先在哈啰共享两轮出行服务中应用4GCat.1通讯网络;与上海联通物联网研究院共同发布《共享两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演进及其生态价值》白皮书(下称“白皮书”);首次公开展示与千寻位置共同研发的“车辆高精度定位及电子围栏停车技术”。 此外,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近4亿辆、电动自行车近3亿辆,堪称“国民出行工具”,按目前共享两轮行业发展速度及中国总人口需求评估,共享单车未来总数预计达到3000万辆。 哈啰出行副总裁任亮亮介绍说:“作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规模最大的一个行业,共享单车和公共助力车迁移4GCat.1网络将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以及丰富用户使用场景。” 据了解,首批1500辆搭载4GCat.1bis模组的哈啰助力车已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搭载4GCat.1bis模组的哈啰单车也将于今年启用。这是共享两轮出行第一次应用Cat.1通讯技术,也标志着共享两轮出行大规模迈入4G时代。 紫光展锐工业物联网副总裁鲜苗指出,紫光展锐推出的全球首款Cat.1bis芯片——春藤8910DM很好地承载了存量物联网业务的迁移,填补中速率场景空白,为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多样化场景提供优异的覆盖和连接速度。应凌鹏则认为,Cat.1模组在今年走入众多领域,共享单车是喝到头一口汤的行业之一。 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健表示,作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规模最大的行业,共享单车行业在定位、物联网传感器、通讯、物联网相关的云服务等方面显著带动着物联网上游生产制造领域的发展,每年带动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上百亿元。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最后1-3公里的慢出行系统,当前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进入用户、城市、管理者全生态友好的新阶段,共享单车的停放规划预计将成为不少地方城市升级改造计划中的重要部分。任亮亮此间透露,目前哈啰出行注册用户已超过4亿。 白皮书指出,经过数年快速发展,共享两轮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中短途出行方式。自2014年起步至今,共享两轮已历经了数次发展模式与技术的升级迭代,大浪淘沙之下,行业已告别粗放竞争,格局逐步清晰,进入理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