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方消息,2G/3G清频退网条件逐渐成熟。这也意味着,运营商部署5G网络将加快“轻装上阵”。随着2G/3G逐步清频退网,通信市场将有哪些新的机遇,仍需解决哪些挑战? 2G/3G清频退网条件逐渐成熟 从技术来看,相对于已经服务了全球二三十年的2G/3G旧技术制式,4G/5G的频谱效率更高、单位比特成本更低、网络速率更快、用户体验更佳、业务创新可能性更多。3GPP近日宣布,负责GERAN和UTRAN无线与协议工作的RAN6工作组正式关闭,RAN6工作组此前一直负责研究2G和3G无线功能。这也意味着2G和3G技术不再开发,业界呼吁多年的2G/3G退网在标准开发层面不再留有后路。 从应用来看,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最新报告称,从全球范围来看,2017年4G连接数已经超过2G或3G,而亚太区域2019年4G连接已超过2G和3G之和;与此同时,2G连接数占比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2G连接数占比为23%。鉴于连接和流量持续下降,2G收入支出剪刀差日益加大。全球运营商都在探索通过关闭旧技术网络来降低成本,或者重耕2G/3G频谱来部署更高效的4G/5G技术。截至目前,全球已关停28张2G网络和10张3G网络,其他运营商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在我国,2G、3G退网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工信部此前明确鼓励运营企业积极引导用户迁移转网,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和网络资源,用到5G、4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当中,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据悉,2019年底,中国电信的4G用户渗透率达到将近84%,中国电信正在推动CDMA退网,将2G语音业务逐步迁移到VoLTE,并要求5G终端不再支持CDMA。 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决定2020年前停止新增2G物联网用户。同时,为了加快NB-IoT网络覆盖,加快2G物联网业务向NB-IoT网络迁移,有力推进2G退频退网与900MHz频率重耕,中国移动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新建NB-IoT基站11.8万个,累计达到35万个基站。 截至2020年5月底,中国联通在网的2G用户数量大约为5150万户,中国联通正在部分区域推动2G退网,并鼓励2G用户升级到4G,将2G频谱重耕用于4G/5G发展。 运营商部署5G将“轻装上阵” GSMA报告分析,频谱重耕将帮助运营商获得提升4G/5G覆盖的黄金频谱。2G/3G占用了850/900/1800/1900/2100MHz频段,尤其是Sub-1GHz频段,由于低频在室内的覆盖和穿透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把这些稀缺的低频用于4G/5G成为运营商退网的重要动力。 同时,运营商也需“轻装上阵”。运营商关闭2G/3G网络可以降低运营维护成本,例如,简化网络运维,减少老旧设备备件维修成本,降低备件和维护人员缺失风险,减少许可费用,降低铁塔空间租赁成本,减少网络能耗等。 2G/3G退网还将涉及物联网应用领域。今年5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指出,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该通知提出,在保障存量物联网终端网络服务水平的同时,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 不久前在国际电联举办的ITU-R WP5D #35远程会议上,中国提交的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正式被接受为5G技术标准。 太平洋证券报告分析,当前我国物联网应用还主要集中在智能水电表、智慧家居、共享经济、智能安防等领域,广域低功耗类产品需求较大,NB-IoT作为我国三大运营商主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有望大量承接2G、3G的物联网连接。 清频退网挑战犹存 业界分析,运营商需考虑存量2G/3G用户迁移到4G/5G网络的成本问题:有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在网的2G用户为2.73亿户,约占全量移动电话用户的17.15%。如果将现有2G和3G用户迁移到4G/5G新网络,更换手机终端和资费套餐势必会增加成本。因此,运营商需探索优化方案,降低用户更换手机和套餐的成本,保护好用户的利益。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互联网持续向中高年龄人群渗透。但值得关注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2G/3G用户是中老年消费群体,他们主要是使用功能机而非智能手机。如何保障老年消费者权益,开发适合于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同时抓住这部分市场,值得运营商及相关厂商探索。 此外,在小部分尚未覆盖4G/5G网络的偏远地区,2G/3G清频退网前如何保障用户的基本通信体验也很关键,这也是电信普遍服务的要求。 因此,在2G/3G清频退网过程中,运营商有可能面临客户流失、替代技术覆盖不足导致品牌受损等风险。 业界分析,2G/3G清频退网绝不可一刀切,而是需分区域、分阶段逐步进行。 GSMA报告建议,在清频退网过程中,运营商需实现新技术网络与老制式覆盖对齐,退网过渡期需要足够长,以便对替代网络进行持续优化;针对用户迁移,精心策划营销活动;引入有吸引力的切换计划激励用户;保留一张2G薄网,承接漫游等业务也是一种可选措施;来自监管机构的协助将有助于2G/3G平滑退网。 在市场层面,运营商应通过多种媒体,多方渠道传递退网时间点,并针对新技术替代套餐和智能手机开展密集营销;针对特定人群,需要采用定向沟通方案,例如老年消费者,甚至需要向他们提供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技能培训;针对商业客户也需要定向沟通。
>>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水环境保护要更加注重“人水和谐”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27日说,“十四五”期间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注重“人水和谐”,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重大项目陆续开工 数字经济建设按下快进键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已有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超十个省区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随着数字经济成为地方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增长极,新一轮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其中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示范园等成为布局重点。 >>现货黄金再创新高 冲破1960美元关口 28日早间,现货黄金再创新高,截至北京时间7:37,升至1960美元/盎司以上。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全球天然气燃除量增至十年来最高水平 世界银行负责管理的“减少全球天然气燃除合作伙伴”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全球天然气燃除量增至十余年来最高水平,达到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年度天然气消耗总量。 >>国际电信联盟第一批物联网区块链标准出炉 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参与研制 据中兴通讯官方公众号披露,在国际电信联盟第二十研究组(以下简称ITU-T SG20)全体会议上,由中国联通联合中兴通讯等成员单位共同研制的三项物联网区块链项目正式冻结。连同在今年1月ITU-T SG20会议上发布的Y.4464(物联链框架),至此,ITU-T第一批物联网区块链标准共计四项正式出炉,标志着区块链在物联网领域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定深度。
近日,在海南省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海南社管平台”)综合楼的巨幅屏幕上,不断交替闪现最新进出岛交通状况的视频,近海往来船舶位置等各类信息也实时更新。指挥中心的值班人员足不出户,仅需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随时更新的数据和港口视频画面。 据了解,2018年底以来,海南加快推进海南社管平台建设。与此同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正在海南落地实施,对当地的社会治理提出更高挑战。作为服务于自贸港的信息化平台,海南社管平台将于2020年底基本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其中颇为引人瞩目的是引入视联网通信协议技术作为支撑,助力海南组建新一代网络基础,构筑海南自贸港信息安全防线。 层层加码提升信息网络安全 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借助前沿信息技术对资金流、人员流动、货物流、数据流进行高水平监管和智慧化服务。确保这些信息资源自由且有序流动,不仅考验社会治理的整体运行机制,还涉及到信息网络安全这一重要问题。 海南社管平台此次引入的视联网通信协议技术是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其中采用国密算法进行加密并融入可信机制,形成内生的安全性能,可以保障设备、数据和网络安全。此外,该技术经过国家密码管理局、地方公安和其他相关机构组织的多次攻击测试,体现出“看不见、看不懂、零漏洞”的先进防御能力。 视联网技术已实际应用到海南省政府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各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活动和海南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重点工作中,在预防风险、化解矛盾、打击犯罪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取得了良好效果。 社管平台的“眼睛”和“耳朵” 据悉,海南省正在积极推进立体化社会管理智能体系构建,实现“态势全感知、信息全共享、研判智能化、全域可视化”,形成呈现全省社会数据态势的实时大视图。而在海南社管平台各项应用中,视频呈现方式是最为直观且普遍的。平台建设相关人员表示,建成后的社管平台将汇聚重点行业视频监控资源,利用视联网技术可同时汇聚、传输2000路高清视频监控。如此大规模瞬时传输高清视频,将大幅提升海南全域社会治理的可视化水平,这是社管平台的又一重要优势。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视联网技术支撑下,海南社管平台的音视频数据可实时高清呈现,为各单位各部门打击走私、海上救援、突发事件应对以及海上交通安全的预警和处置等安上科技的“眼睛”和“耳朵”,助力实现对社会动态的全天候、全地域、全覆盖的可视化管控。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相关部门进行社会治理研判和决策提供海量音视频数据信息。 这项技术也可搭配信息化顶层建设,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地整合各类视频资源和服务于一个平台,快速提升当地信息化、可视化建设。 全链条整合全省网络资源 海南社管平台应用视联网技术,源于这项技术在海南省多年来的长足发展。 海南省现有的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联通省市县乡和部分村,应急指挥系统与驻京办视频会议系统都早已采用视联网技术建设并稳定运行多年。近期扩建的“全省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实现在全省市县(区)镇及各委办厅局之间视频会议的互联互通。同时,海南省正在建设的全国首个省级4K“超高清视联网远程医疗平台”近期将投入使用,与全国各地数千个医院和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届时将大幅提高海南医疗康养的服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社管平台作为指挥中枢,可实时对全省社会面管控情况进行全面深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推送至综治中心,无缝对接视联网技术覆盖的全省市县2838个综治中心,协同接入234个可视化指挥调度点位,由此形成全省一张网的整合运行格局,实现平滑、可视化管理,将指挥中心到基层单位的距离缩短到“一个屏幕的距离”。 海南社管平台建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之一。海南社管平台以视联网技术为支撑,为海南构建新一代网络基础。至此,海南直抵基层的电子政务会议网、雪亮工程总平台、连接到乡级单位的4K超高清远程会诊网、社管视频网络等均采用视联网技术建设,有望成为全国首批成功进行电子政务外网“断网”测试的省份之一。 专家指出,未来海南社管平台还有更多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潜力可以挖掘。该平台建设对各项前沿技术兼容并蓄,视联网技术的引入则构筑了海南自贸港信息安全防线。
疫情发生的时候,疫苗、血液、药品、生物样本的安全储存,以及智慧化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安全”都被提上了至关紧要的产业地位。海尔生物作为生物安全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上市的时点恰在产业腾飞的前夜。 日前,记者随《科创中国》走进海尔生物,以投资者的视角切入这个生物安全领域的“新秀”。围绕生物安全,海尔生物不仅拥有行业领先的低温存储核心技术,能提供-196℃至8℃全温域的生物医疗低温产品,还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共创共赢的生态平台,同时在疫苗生态、血液生态、样本生态和药品试剂生态等开展“新基建”,为生命健康数据“流动”起来构建最完整、最基础的闭环系统。 2019年10月25日正式登陆科创板,在海尔生物总经理、创始人刘占杰看来,这是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现在,海尔生物通过科创板这个平台,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我们的成长空间,让更多优质的生态方愿意加入我们,一起共创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方案。” 以用户需求为方向 海尔生物的发展,始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技术体系的突破。各类生物样本是进行临床诊疗、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其存储必须在低温环境下,由于涉及的技术壁垒较高,一直以来中国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都被国外品牌垄断。 通过自主创新,海尔生物突破了这一技术体系,并凭借过硬的产品,逐渐让用户认可了公司。现在,在低温存储这个细分领域,海尔生物可以为生物样本库、药品及试剂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等场景提供覆盖-196℃至8℃全温度范围内的解决方案,形成了突出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原有的低温存储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在和用户交互的过程中,海尔生物发现用户日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远远超出存储安全,相应的空间也远远大于低温的空间。 于是,海尔生物开始“自我挑战”,拓展布局,最终依托工业互联网,构建起一张生物安全大网,以具备物联网属性的网器产品连接生物样本、血液安全、疫苗安全、医药供应链管理及实验室等生物安全场景。 发现需求并及时解决需求,变成海尔生物越来越擅长的事情。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当时的一幕幕,刘占杰依然历历在目:“大年初一加班发车,大年初三我们的超低温设备就运到了武汉。初五开工,我们的员工没有一个摇头说不想来的,去给武汉送物资,没有一个人皱一下眉头。”刘占杰说,海尔生物走到今天,凭借的是员工们的“自我驱动”。 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海尔生物不仅是青岛市首批复工复产的企业,还是青岛市首批抵达武汉支援的企业。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除了生物安全场景方案和疫苗保存方案极大程度满足防疫要求之外,在全场景布局方面,海尔P2+移动生物检测站凭借内部集成的多种关键防护装备和仪器设备,也让医护专家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安全高效。近期,随着国家对PCR实验室建设的重视,海尔生物快速响应推出了成套解决方案。 从曾经单一解决用户低温存储问题,到现在打造生物安全解决方案,变化是表,不变是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如一。“如果单纯为了物质上的好处,团队走不到今天。”刘占杰以及他身后的海尔生物的每一名创客,正因为怀着 “以用户为中心”的使命感走到一起,走遍全国,走上科创板,还在努力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以物联网解决方案为重点 在“以用户需求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海尔生物2019年物联网业务增速高达364.88%,占总收入的14.5%。这种“爆炸式增长”验证了海尔“人单合一”的模式,血液、疫苗网等物联网场景方案也收获了市场和用户的肯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国内市场,海尔生物已经覆盖了近万家医院、药企、高校等医疗健康领域终端客户。在海外市场,销售网络布局也不断完善,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让刘占杰更坚定了信心——将海尔生物着力打造成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安全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海乐苗”是海尔生物将物联网与疫苗安全接种场景深度融合的成果,通过箱上扫码,实现儿童、疫苗、医护人员三者信息匹配。人物相连、物物相连,打通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接种服务中心和接种儿童的信息壁垒,畅通全流程疫苗信息大数据,实现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真正做到了“人不错”“苗不错”“可追溯”。 同样,海尔生物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血液安全领域,以低温储存设备作为载体,达成对血液采集、储存、运输、调配、使用等全链的管理和协调。基于为每袋医疗用血配发“身份证”的方式,通过RFID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技术,让每一袋血液都有自己的“标签”。血站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只需通过IBIMS血液管理系统,便可实时掌控全链信息,保障医疗用血安全。 刘占杰告诉记者,目前,“血液解决方案”已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并将逐步推广至全国1300多家三甲医院。海尔生物现已在青岛形成覆盖整座城市的医疗用血资源网络。 未来,海尔生物的物联网业务有望解决更多应用场景的“棘手问题”。 当“网器”带着“场景方案”进入更加生活化、社区化的范围,当场景从单一医院拓展到区域性的医疗机构,从单一区域的医疗机构扩展到全国性的医疗机构,这张物联网能够迸发的产业愿景以及产业价值将不可估量;当跨场景的布局出现,其勾勒出的产业途径,亦大不相同。 以研发创新为动力 年报显示,在过去一年,海尔生物的研发投入占比达11.99%,新申请专利127件,获得授权61件。当年,海尔生物组织团队进行了体验云的探索,在满足现有物联网解决方案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数据云平台的前瞻性布局与开发,平台共取得22项软件著作权。 在业务搭建上,海尔生物同样不遗余力。公司正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样本转运安全等成长性业务领域加大投入,布局离心机、蒸汽高压灭菌设备、移动负压隔离设备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意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努力培育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对热度日增的“新基建”,刘占杰称,海尔生物要打造“黑海战略”生态,即在围绕用户需求在增值、分享、进化的生态演进产生新物种的同时,筑牢生物安全的“数字底座”,发挥自身技术、场景、方案等优势,引领行业逐渐搭建一个强大的物联网大健康生态。“在提高人们健康体验和生命品质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面对未来,刘占杰“野心不小”:“聚焦用户的需求不断地拓展下去”;“除了硬件的研发,我们也在加强软件的研发实力”;“要在海外市场与国外品牌同台竞技”……从曾经的国外品牌林立,到如今可提供-196℃到8℃的全温域低温存储最佳体验;从曾经的海外技术垄断,到如今助力南极科考、万米深海探秘、航空航天发展,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今天,海尔生物持续用物联网数字科技创最佳用户体验,从产品传感器到用户传感器,形成人、网器、场景互联互通的物联网体验生态,进而实现用户体验的迭代升级。 随着生物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生物制药、精准医疗、医学检验等领域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可以预见的是,海尔生物高速成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1 前言 当前,全球食品行业正因为供应链不透明、不可控而遭受惊人的经济损失。例如,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葡萄酒存在着高达20%的假冒伪劣产品,价值高达60亿美元。除了经济损失之外,食品安全本身也至关重要,强烈呼唤可靠的食品溯源。那么,如何应对食品溯源这一难题呢?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之道,而“区块链﹢物联网”则是一把“利器”。日前,《人民邮电》报记者独家采访IEEE高级会员蔡维德,透过他的精彩观点,可以发现“区块链﹢物联网”尽管非常具有未来感,但又是可以触碰到的现实。 02 食品溯源:实在不易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溯源都只不过是刚刚起步。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食品溯源困难重重,“痛点”颇多。 食品溯源市场为何近乎空白呢?客观来看,还是因为“痛点”实在是太多了。IEEE高级会员、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对此向《人民邮电》报记者表示:食品溯源存在三大痛点,分别是成本、可信的流程和基础设施。 首先,成本是阻碍食品行业建立溯源系统的关键“瓶颈”。“一个苹果在菜市场上卖多少钱?再贵的苹果也无法跟一部苹果手机相比。从目前现实的情况来看,一个溯源系统所追踪的物品必须是高价值的,而食品价值并不高,一个商家针对食品建立溯源系统时一定会打好算盘的。”蔡维德表示。 其次,食品溯源还需要可信的流程。“再好的技术,流程不可靠,也不可能完成。”蔡维德强调。 最后,“食品溯源还需要完整基础设施的支持”。食品如果要溯源,必须从头开始,这可能意味着从种子培养到栽培、收割、处理、输送、批发、零售等环节都需要溯源。这样一来,溯源监管的范围就很大,所需时间就很长,涉及的产品就很多。 尽管食品溯源“痛点”颇多,但却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社会的需求所在。因为除了经济损失之外,食品安全更为重要。对此,蔡维德指出:尽管食品单价不高,但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具有高价值的;食品不安全,不只是涉及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的问题,因此食品溯源是必须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成本问题,食品溯源必须依靠规模效益才能成为现实。 04 区块链﹢物联网:让食品溯源走出困境 利用“区块链﹢物联网”进行食品溯源,眼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而沃尔玛、家乐福等许多行业领导者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并且取得了成功。例如,沃尔玛已经基于区块链打造出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借助多方合作为顾客提供安全高品质的商品。 区块链与物联网在食品溯源应用中将成就彼此,最终带来真实而可靠的信息,驱动食品溯源的数字化进程。 利用“区块链﹢物联网”进行食品溯源,不可能一蹴而就。 蔡维德认为,区块链应该和互联网结合,成为“互链网”,“互链网”和物联网再结合成为“物链网”,数据中心成为“数链中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改变现有系统的设计、协议等,例如网络基础协议、数据库结构、操作系统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之后食品溯源就可以成为现实。 05 直面挑战:区块链拥抱大市场 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实现食品溯源,“尚处于非常早期。”蔡维德强调,“尽管挑战非常多,但是也代表着机会特别大。” 食品溯源,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因此,“区块链﹢物联网”应用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消费者的诉求。 面向食品溯源应用,区块链技术本身也需要进化。蔡维德认为:其一,我国的食品溯源需要可以监管的区块链系统,公链无法完成,而联盟链和物联网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其二,未来区块链的设计与现在相比会相差非常大,甚至连区块链的基本定义都发生了改变。过去,只要有共识、加密、智能合约机制,就可以打造区块链系统;现在,新区块链的定义包含了交易性(目前一些链只维持共识而不能交易)、监管性、扩展性、智能合约等,按照这样的定义设计出来的区块链将会大不相同。 尽管挑战颇多,但机遇也在招手。某区块链企业联合咨询机构针对食品溯源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每年可为全球食品行业减少约700亿美元成本,同时创造高达470亿美元的收入;预计至2027年,全球每年将有价值3000亿美元的食品经由区块链溯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开启食品溯源的数字化时代之外,区块链还将成为中国科技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区块链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影响许多科技和应用,比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要大得多,是中国的一个大机遇。”蔡维德强调。他认为,中国可以借机开发“互链网”“物链网”等新系统,抢占科技高地。 06 天德互链网构树产业链 天德科技与中科院植物所复杂扶构发明人沈世华教授团队联合打造天德构树产业链,实现核心数据上链,包括育苗、栽种、成长、收割打包、饲料加工、仓储运输、喂养、宰杀、终端销售等全环节溯源,利用区块链+物联网、智能合约、预言机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保障每个环节数据及流程的可信。 天德区块链溯源平台是天德科技响应国家1024区块链号召,在“区块链+民生”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溯源管理系统可助于产业链各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管理和经营信息数字化,让农业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高科技数字智慧农业。 蔡维德教授在即将发售的新书《互链网:未来世界的连接方式》中将详细阐述如何从底层开始建设可信的交易服务体系,关注天德信链公众号及时获取新书发布信息。
今年以来,BAT、华为、今日头条、小米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车联网领域频繁布局。京东也不例外。 今日,京东智联云与四维智联宣布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并联合推出首款旗舰产品:京鱼座&抖8智能车机M6(建议零售价2088元)。这款车机采用四维智联自主研发芯片(2017年四维图新收购的杰发科技提供),并根据车机功能进行多项二次开发。同时,车机加入京东出行服务系统,整合京东商城全系汽车产品,包含智能维保、优惠加油、京东救援、优惠洗车等服务。 京东智联云是京东集团旗下的智能技术提供商,整合了京东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业务线。四维智联是A股上市公司四维图新的子公司,专门研发车联网解决方案,股东包括腾讯、滴滴、蔚来资本、尚珹资本、博世、丰田等。 四维智联CEO景慕寒告诉36氪,他们去年发布的抖8音乐车机,在此次疫情期间,每月有不低于3-4万台的销量。这次引入京东资源之后,销量应该会更加可观。这款车机只是他们与京东合作的第一步。未来,双方会基于车辆大数据,围绕“人-车-家”智慧生活场景,把京东金融、养车维保、智能家居、物流、供应链能力都整合进来,提供更丰富的车后服务,构建业内首个集“终端+内容+平台+服务+渠道”一体的汽车智能网联生态圈。 景慕寒提到,现在大家说起“车联网”,就会想到在线听音乐、在线看视频等“娱乐化”功能,但娱乐化对车主驾驶体验的提升其实很有限。对车主来说,“安全”和“智能化”更为重要。因此,四维智联今后也会加大投入安全和智能化的研发,包括开发L2-L3级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而谈到车联网,京东也有自己的理解。 在近日36氪的专访中,京东智联云车联业务负责人刘泽宇表示,他们把车联网分为“狭义”和“广义”。“广义”的车联网指的是车与道路发生交互的部分,包括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比如,京东正在做自动驾驶的末端物流配送车,为疫情期间的武汉医院配送过医疗物资,同时在若干个小区有试点探索,也在封闭场景做“仓到仓”的物资配送。 但京东智联云副总裁周炯也提到,这些场景的末端物流配送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证明其商业价值,他们对规模化落地的时间点还没有明确预期。 而谈及“狭义“的车联网,刘泽宇表示,车联网应该回归到“数据”的本质。“车有数据,用户有行为状态。我们要思考怎么把这数据去做增值变现,去给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带来收益和价值,包括修理店(门店端)、车主(用户端)、主机厂(工厂端)。” 为此,京东车联推出了三个核心产品:第一,数字化营销工具——帮助主机厂挖掘潜在客户、搭建营销模型、精准触达客户,从而盘活数据的资产价值;第二,车载小程序——把京东车主服务生态以小程序的方式低成本地搬到车载应用场景下;第三,智能维修保养——基于用户的驾驶行为和车辆数据,精准匹配商品和服务,并推送给用户,提高车联网数据的运营增值能力。 目前,这三个产品已经全面应用在一汽海马最新车型上。此外,京东智联云还与奔驰、上汽大众帕萨特的新车合作“车家互控功能“,让车机和智能家居无缝衔接,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上线。 谈及前装和后装车联网的业务比重,周炯告诉36氪:“中国前装车联网的数量,一年大概2000多万台。我们作为互联网公司,希望第一时间得到用户反馈,做产品迭代,但前装研发周期往往要两三年,车厂系统也比较封闭,难以提供及时的用户反馈。因此,后装市场就变得非常重要,是我们下一阶段最重要的阵地。当然,前装我们仍然会继续耕耘,因为它是我们跟主机厂的一个沟通渠道。” 除了乘用车以外,京东在商用车车联网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通过车辆大小、存储空间、不同道路的载重/限高/限时等数据,为商用车提供道路路径规划,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对此,景慕寒也提到,在车联网领域,商用车变现比较容易,因为商用车是运营车辆,只要车联网服务能帮运营公司省钱,或者帮它多赚钱,这些公司都愿意为此去付费。但是,商务车规模比较有限,一年只有100万台,远不及乘用车一年2000万的数量级。 ——————
华为作为国产科技之光,近几年因为美国的打压,让其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市场热点。 按照的惯例,华为会在每年八九月份都会举行秋季发布会。在去年8月份HDC开发者大会上,华为首次推出了鸿蒙1.0系统,英文名为 HarmonyOS,这款基于开源框架并在关键模块上实现自研系统引发了市场众多的关注。在今年,随着华为发布会临近的时间节点上,从其的动作来看,华为鸿蒙OS真的来了! 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日申请了大量与“HarmonyOS”有关的商标,包括HUAWEI HarmonyOS、HarmonyOS Connected 与 HarmonyOS linked 等。 在今年6 月下旬,爆料人 Teme(@RODENT950)通过 Twitter 爆料称,华为 Mate Watch 将是首款搭载鸿蒙 OS 的智能手表,会与 Mate40 系列一同发布。此前,华为还提交了一份名为 “Mate Watch”的商标申请。 华创证券研报认为,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打通了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和智能穿戴等设备,统一成一个操作系统,兼容全部安卓应用和Web应用,据称比安卓速度快60%。在美国禁令卡脖子背景下,国产替代大势所趋,华为鸿蒙也是应势而生,参与其中的相关公司将受益。 在这两日相关公司频频异动,在今日,截至发稿时间,中国软件涨停,主要是旗下麒麟可信操作系统是国内首款自主和高安全等级的可信操作系统,中国Linux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他概念股东方通,易联众,先进数通,诚迈科技等纷纷跟涨。 行情来源:富途 华为鸿蒙OS,第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是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采用微内核设计,基本思想是简化内核功能,内核只提供最基础的服务,在内核之外的用户态尽可能多地实现系统服务,同时加入相互之间的安全保护。能够面向所有智能设备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而且华为官方表示鸿蒙系统会率先应用在智能手表、智慧屏、车载设备、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上。 在这个系统推出来主要是华为的去美化,由于华为在软件方面进入太晚了,以前一直都用谷歌的安卓系统,在受到谷歌停止安卓更新之下,市场关注点就放在华为鸿蒙能够战胜安卓么? 从手机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很难! 鸿蒙系统比安卓系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想要在安卓系统高渗透率的背景之下推出一个新操作系统吃蛋糕会非常困难。 但是当下5G机遇之下的物联网成为了该系统可想象的发力点。软银孙正义曾猜测,到2035 年,每个人或许需求100个物联网设备,整体联网设备数量有望达到1万亿个,而这需求新的操作体系来支撑。 从5G进度来看,在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10月,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式上,举行了5G商用启动仪式,三大运营商随后公布5G资费标准,中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元年,提前完成了5G商用计划。截至到今年的5月18日,中国移动已建成5G基站12.4万座,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分别建成7.5万座(截至3月24日)、6.4万座(截至2月23日)。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的全球市场规模将扩大近两倍,达到1.7万亿美元。另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60亿个,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9万亿美元。 国内来看,根据今年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全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其中物联网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预计2021年我国物联网平台支出将位居全球第一。 鸿蒙体系的中心技能优势里面,微内核、方舟编译器、EROFS文件体系,三大底层技能将提高鸿蒙体系的功能、稳定性与体系流通度,协助其占有更有利的地位。 而且在物联网操作系统开发方面,华为拥有丰富经验,其在鸿蒙之前,即已有一套Lite OS——基于实时内核的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应用范围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LPWA等领域,其Kernel仅10k大小,也是鸿蒙内核目前的组成之一。 对于谷歌来说,苹果对于iOS掌控力度高,且App Store仅由Apple运营,而相比之下,部分应用上线Android之后,就被急速破解,应用商店被各大手机厂商瓜分,渠道分成,难以获得相应营收。所以需要一款新的操作系统来帮助其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Android在流畅性、速度等方面具有先天缺陷,尽管ART已经取代Dalvik,但仍难以实现内部业务的整合。 而智能手机作为物联网主要入口,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该平台的设计初衷很好,通过iPhone、iPad等苹果设备来统一控制用户家中的智能家电产品。小米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创始人雷军表示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总的来说,在当下智能手机份额成熟的情况下,物联网又重新赋予其全新蓝海,参考华为市场当前的市场低位,或许依靠华为大量鸿蒙OS或许在未来能够撬动很大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