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从均衡理论到异度均衡(第1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的形成路径(第2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框架及内涵(第3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算法及数学模型(第4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价值(第5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的运用——任期公平(第6期)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实践积累,中国的五年规划体制越来越成熟,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提升五年期规划在制定和评估等阶段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的要求日益紧迫。鉴于此,本部分以“十三五”规划为例,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经济、政府收支、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同样运用异度均衡的思想,结合社会效益-成本理论,构建了“十三五”规划前三年国家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比值模型,利用该模型来评估“十三五”规划目前取得的绩效。希望借此为国家制定及评估五年规划的指标及成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十三五”期间国家总损耗及总收益的核算范围 在进行“十三五”期间国家的总收益总损耗分析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规划期间国家收益和损耗的基本内容及核算范围。本文认为,规划期间国家总收益是指整个国家在规划期内创造的财富及经济增长,而国家总损耗是国家在规划期内为履行其职责、实现其执政目标、必须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的管理和投入及政府自身正常运转所耗费的各种社会资源,以及由其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对国家及社会所造成额外负担和损失。两者的具体核算范围如下: (1)“十三五”期间国家总收益的核算 本文将“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总收益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其中隐性收益又包含了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显性收益表示国家的直接财富收入,用国家在规划期内的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来衡量,隐性收益表示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即国家经济的进步,用国家在规划期内GDP的增长来衡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隐性收益包含了当前和未来的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的直接财富收入,用此期间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来衡量。隐性收益表示“十三五”期间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即社会经济的进步,用此期间的经济活动带来的GDP增量来衡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当前的经济活动在未来若干年都会为社会创造收益,因此本文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其中当期隐性收益表示“十三五”规划期内的经济活动给该规划期带来的GDP的增量,未来隐性收益表示“十三五”规划期内的经济活动给未来各年带来的GDP增量的总和。 (2)“十三五”期间国家总损耗的核算 国家总损耗分为显性损耗和隐性损耗,而隐性损耗又包含当期隐性损耗以及未来隐性损耗。显性损耗表示国家消耗的直接损耗,用政府在规划期内的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来衡量。当期隐性损耗则包含了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损耗和社会民生损耗。 在资源损耗的核算上,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土地资源损失的损耗以及矿产资源的损耗进行计算,土地资源损耗主要核算规划期内为城区或工业建设等消耗的土地量以及单位面积土地本身的价值,包括生态价值和经济作物价值。矿产资源损耗主要核算规划期内各类矿产资源消耗的总量以及单位矿产资源的价值。 在对生态环境损耗的核算上,主要对“十三五”规划期内广义的环境经济内容进行计算,即对生态环境的各部分损失进行计算。但由于数据、核算方法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重点放在环境损失的核算中。对环境损失的核算,只核算环境污染,对环境污染的核算采用虚拟治理损耗的计算方法。虚拟治理损耗是指规划期内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包括对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以及两者综合的核算。本文采用治理损耗法核算虚拟治理损耗,这一方法的具体思路是:假设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则当年的环境退化不会发生,从数值上看,虚拟治理损耗是环境退化价值的一种下限核算。在核算数据方面,选取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的数据,选取污染物的治理损耗作为环境污染价值量的核算数据,即假设对所有排放的污染均给予治理。 在对社会民生损耗的核算上,主要计算规划期内居民的生活损耗总的增加量,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教育及住房损耗等。 在对卫生医疗损耗的核算上,主要计算规划期内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政府卫生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规划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所消耗的各类资源的价值。 未来隐性损耗主要指国家在当前规划期内的行为对未来可能造成的风险,由于未来的损耗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决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假定未来每年的隐性损耗会在当前规划期内年平均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 2.模型构建 基于异度均衡的思想,可以构建“十三五”期间国家总收益—总损耗比值的数学模型,具体如下: 本文将隐性损耗分为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因此根据上式可以构建如下等式: 上式中 表示“十三五”规划期间产生的未来隐性损耗,假设未来平均每年的隐性损耗为 ,结合任期决策模型中关于社会贴现的假定可得“十三五”规划期间的未来T年的隐性损耗为: 将上式代入 的表达式可得: 若未来平均每年的隐性损耗在规划期内年平均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且 是满足期望值为 的随机变量,于是有 本文采用的主要符号及说明如下: 表示“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总收益与总损耗的比值; 表示规划期间第i年的国家的显性收益; 表示规划期间第i年的国家的隐性收益; 表示规划期间第i年的国家的显性损耗; 表示规划期间第i年当年的隐性损耗;t表示“十三五”规划的前t年,T表示未来隐性损耗考虑至T年,则 表示未来T年内总的隐性损耗; 为未来T年内总的隐性损耗对当前损耗的折现,由于模型中是对T年内的总损耗折现,未来方便模型计算,同样将折现的年限定位T/2年。随机变量 可以假定其符合某种分布,或者可以用历史模拟法来确定其分布情况。 3.计算结果分析 参考前文任期公平问题中的模型及核算方法,可得“十三五”规划期间考虑不同未来年限隐性收益条件下国家的总收益情况,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 1 “十三五”期间考虑不同未来年限的国家总收益情况统计(单位:亿元) 同样地,也可以得到考虑不同未来年限隐性损耗的国家总损耗情况,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 2 “十三五”期间考虑不同未来年限的国家总损耗情况统计(单位:亿元) 基于上表,通过国家总收益比总损耗可得“十三五”期间考虑不同未来年限下的国家总收益-总损耗比值情况。 表3 “十三五”期间国家总收益和总损耗比值情况 根据上表3可得如下所示的可视化柱形图: 图一 考虑不同未来风险的“十三五”期间国家总收益-总损耗比值 由于本文认为未来每年的隐性损耗会在当前规划期内年平均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为了进一步探讨未来隐性损耗的波动性以及在波动范围内损耗发生的概率,本文假定未来平均每年的隐性损耗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其期望值为当期隐性损耗,标准差位5%的期望值。于是可以得到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国家未来总损耗的置信区间以及总收益总损耗比值的置信区间,具体如下表4所示: 表 4 95%置信水平下,国家总收益-总损耗比值的置信区间 上表中,时间T表示考虑的未来隐性损耗的年数,当T=0时表示不考虑未来隐性损耗,总损耗和比值的置信区间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国家总损耗以及总收益总损耗比值的波动范围。以T=1为例,根据上表考虑未来1年的隐性损耗时,国家总损耗的值落在区间[691634.714, 815605.197]内的概率为95%,相应地,国家总收益总损耗比值落在区间[0.895,1.055]内的概率也为95%,说明即使在损耗波动的情况下,总收益总损耗的比值也以极大的概率落在区间[0.895,1.055]内。 根据图1可以得出,随着考虑的未来年数逐渐增加,“十三五”期内国家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比值呈现先增后减的情况,说明在短期的未来,“十三五”期间国家的经济活动带来的隐性收益的增长幅度是大于隐性损耗的,而在长期的未来,隐性收益的增长幅度会逐渐小于隐性损耗的,因此国家总收益总损耗的比值也会逐渐下降,慢慢出现小于1的情况。但从“十三五”总体来看,直至T=10时,国家总收益总损耗的比值才开始出现小于1的情况,说明即便是考虑了未来10年左右的隐性收益和损耗,国家的总收益总损耗比也只是略小于1,比较接近1,说明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是贴合异度均衡状态的。总的来看,“十三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保持了经济理性,兼顾了当前和未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尽管如此,但根据文章的结论和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一旦将长期效应(考虑未来10年甚至是更长远的隐性收益损耗)纳入到异度均衡评估中,国家总收益逐渐会无法覆盖总损耗。说明“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了各种“红利”,如制度红利、人口红利以及资源红利等,把当期的风险某种程度上后移到了更长远的未来。国家在制定及实施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时仍然存在重视当前经济发展,而在核心技术投入、教育投资、环境保护、民生等影响比较长远的方面则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地方发展中,GDP热潮等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从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未来国家的发展规划应该更多地考虑异度均衡,尤其是需要将未来风险纳入到规划中来。
相关阅读: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从均衡理论到异度均衡(第1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的形成路径(第2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框架及内涵(第3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算法及数学模型(第4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价值(第5期) 任期公平是重要的经济观念,实现任期公平的研究从来没有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而异度均衡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可操作的方法。那就是政府在任期内配置和使用实际经济资源和行政资源的行为都应当建立在异度均衡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任期内显性的社会收益和损耗,更要考虑隐性的社会收益损耗以及长远未来的社会收益损耗。异度均衡理论通过衡量社会总收益和总损耗来对任期内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的任期公平问题。 1.任期公平 如何实现任期公平,使任用者的施政或管理行为受到适当的约束和激励呢?异度均衡填补了关于任期公平思考的空缺。企业、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无论何种治理结构下,任期制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充满不公平的鸿沟。 “任期公平”是一个道德选择的困局,也是一个经济行为学的理论问题。如何实现任期公平,使任用者的施政或管理行为受到适当的约束呢?对于不同的社会主体而言,到底多久的任期是和合理的,这需要更深入的实证研究,而这种深入研究只有建立在异度均衡理论基础上,才会具有可行的通道。 任期的长短不仅影响着领导层的工作状态和稳定性,而且还有更深远的效益和成本的影响。无论企业高管或政府高官,在任期内采取激进的经营和执政方式十分常见,其实质就是将当期的风险损耗后移或平移,将未来的收益提前兑现(如提前收税现象)。“短期行为”带来的收益虽是正面作用,但这种正面影响并不具有长期性。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许多负面的影响也接踵而至。例如在经济方面:杠杆过高、产能过剩、大量低效高污染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政府在任期内配置和使用实际经济资源和行政资源的行为都应当建立在异度均衡的基础上,不能只考虑任期内的社会总收益,同样要兼顾社会的总损耗。 2.社会总损耗及总收益的核算范围 在进行社会总收益总损耗分析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是社会总收益和社会总损耗的基本内容及核算范围。本文认为,社会总收益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地方创造的财富及经济进步,以及本时期的经济活动对未来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社会总损耗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履行其职责、实现其执政目标、必须对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进行的管理和投入及政府自身正常运转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社会资源,以及由其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对社会所造成额外负担和损失。两者的具体核算范围如下: (1)社会总收益的核算 本文将社会总收益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其中隐性收益又包含了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表示社会的直接财富收入,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衡量。隐性收益表示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即社会经济的进步,用本年度的经济活动带来的GDP增量来衡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当前的经济活动在未来若干年都会为社会创造收益,因此本文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其中当期隐性收益表示当期的经济活动给本期带来的GDP的增量,未来隐性收益表示当期的经济活动给未来各年带来的GDP增量的总和。 (2)社会总损耗的核算 社会总损耗同样分为显性损耗和隐性损耗。隐性损耗包括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显性损耗表示社会消耗的直接成本,用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衡量。当期隐性损耗则包含了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损耗和社会民生损耗,在资源损耗的核算上,只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损耗成本进行计算。 在对生态环境损耗的核算上,主要对广义的环境经济内容进行计算,即对生态环境的各部分损失进行计算。但由于数据、核算方法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对生态环境成本核算只能进行简化,本文分别在核算项目和数据结构上进行了简化。而把重点放在环境损失的核算中。对环境损失的核算,只核算环境污染,而未考虑生态破坏的成本。对环境污染的核算采用虚拟治理成本的计算方法。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包括对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以及两者综合的核算。本文采用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这一方法的具体思路是:假设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则当年的环境退化不会发生,从数值上看,虚拟治理成本是环境退化价值的一种下限核算。在核算数据方面,选取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的数据,选取污染物的治理成本作为环境污染价值量的核算数据,即假设对所有排放的污染均给予治理。 在对社会民生损耗的核算上,主要计算地区居民的生活成本总的增加量,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及住房成本等。 未来隐性损耗主要指政府的当期行为对未来可能造成的风险,由于未来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下决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假定未来第t年的隐性损耗会在当期隐性损耗的基础上进行波动。 3.模型构建 基于异度均衡的思想,可以构建任期决策问题的社会总收益—总损耗比值的数学模型,具体如下: 上式中,社会总收益和总损耗主要受到任期内政府的财政支出决策影响,根据相关研究,无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决策偏向工业、基建等方面还是偏向民生、保障等,其产生的社会隐性成本都会比较大。因此,根据异度均衡理论,任期内政府应该合理制定支出决策,保证社会总收益比总损耗在均衡点1附近。 图1 社会总损耗随投资支出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本文采用的主要符号及说明如下: 表示社会显性收益; 表示社会隐性收益; 表示社会显性损耗; 表示社会当期的隐性损耗; 代表未来t年内每年的平均隐性损耗, 则表示未来t年内总的隐性损耗; 为未来t年内总的隐性损耗对当前损耗的折现,由于模型中是对t年内的总损耗折现,为了方便模型计算,将折现的年限定位t/2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模型中 为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函数pdf和概率分布函数cdf分别为 和 。 4.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X市近年的社会总收益和社会总损耗对比情况,可得X市各年社会总收益-社会总损耗比值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1 X市近年社会总收益/社会总损耗比值情况统计 根据上表可得如下所示的可视化趋势图。 图2考虑不同未来风险的X市近年的社会总收益-总损耗比值 分析上面的图可以得出,整体上看,随着考虑的未来隐性收益和损耗的年限延长,X市的社会总收益比社会总损耗的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先是大于1,然后小于1。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X市的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幅度要大于社会总损耗的增加幅度,但从长期来看,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幅度是逐渐放缓的,而社会总损耗的增加幅度逐渐加大的,因此随着考虑的未来越长远,社会总损耗会慢慢地超过总损耗,总收益社损耗的比值就会逐渐小于1。对比各年份可以发现,2013年X市的社会收益损耗比在考虑未来5年的情况下就小于1了,而最近的2017和2018年,社会收益损耗比在考虑未来10年的情况下才出现小于1的情况,这也与近几年国家调整投资结构,提倡可持续发展有关。 虽然上述分析是基于某一个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决策时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即公共决策的短期激进问题,忽略了当前的决策带给未来的风险(损耗),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任期公平失衡。 由于中国并未采用严格的任期制度,官员随时可能被调整职务。处于随时考核的压力下,官员一旦接任新职,便得逐渐加码创造政绩,而且不会轻言放弃,由于缺乏任期保障,造成官员决策多以当前的政绩为导向,透支未来收益,后移当期风险,而忽视了地方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图可以看出,若只考虑未来2-4年的社会隐性收益和损耗,X市的社会总收益比社会总损耗是大于1的,基本能达到异度均衡的要求,但若考虑的未来年限稍微延长,收益损耗比就逐渐小于1了,不满足异度均衡的要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地方官员的决策视野基本在3年左右,与当前中国地方官员平均三年左右任期大致吻合,普遍存在损耗后移的现象。
三年来散户包括超级牛散亏钱,只有机构赚钱,该不该进一步去散户化,机构赚钱秘诀又在哪儿?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A股个人投资者,无论是账户在10万以下的“小散”,还是资金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牛散”,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均为负值,机构投资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1344.77万元。 从投资者盈利来看,机构也就是公募基金包括法人投资者,是一个专家理财,其盈利能力确实比个人投资者包括小散超级牛散要高得多,机构盈利能力高的秘诀在哪儿?是机构通过抱团持股,依靠资金优势,不断推高股价,形成马太效应,出现结构性行情,股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获得丰厚收益。 资金优势在哪儿,就在于部分头部基金在获得巨大盈利以后,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基金,一旦启动新基金发行,就可能成为爆款基金,新基金加仓不会拓展新热点,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逢高加仓或者是加仓同一行业,源源不断的新增资金推动股价一轮又又一轮上涨。 机构投资行为是专业人,做专业事,专家理财成为管理层力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几年一直是机构主导的投资,像消费白马股、高价科技股、医药医疗器械,只要是牛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机构的身影,甚至不是一家机构持有,而是多家机构持有,典型的就是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看到过一则材料但未经核实,持有贵州茅台的机构多达1000家,正是因为机构重仓,机构有足够动力推高股价,提升基金净值,说穿了就是机构通过抱团持股获得超额收益。 机构作为专家理财,不能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而是要关注长期收益稳定化,最根本的思路,我个人认为就是遵从组合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的投资风格及理念,组合投资作为拥有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资金的机构是一定会做到的,毕竟机构持股有10%红线限制,至于这投资组合是不是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就很难说了,部分机构持股度是高度集中的,正因为持股度高度集中,机构才会有动力推升股价,要说机构价值投资我是不太认可的,最后演变为价值投机,机构重仓持有的白酒大消费中的食品饮料,很多个股估值水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很多个股上涨遭遇市场巨大争议甚至很大质疑,尤其是医疗医药器械,有媒体就说是市盈率百倍起步,几百倍为数不少,上千倍也是客观存在,部分机构持有的 股票市盈率达到100倍以上。 长期投资,最近三年,机构也是做的较好,像贵州茅台等就是长期持股,但是分散投资,我认为部分机构是做的不太好的,没有遵循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而是较为激进,某些基金重仓股行业相似度很高,而且重仓股不少临近10%红线限制,颇有赌一把的投资策略,从今年来看,部分机构重仓股越集中,收益率越高,排名也越是靠前,基金净值一个交易日可以增加好几个点,但是也可以下跌好几个点,未必就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健的回报,但是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短线回报。 今年机构收益率排名居前的大部分是医疗医药器械和部分成长性基金,他们的投资思路就是抱团持股,重仓持有,有的基金公司旗下多家基金持有相同股票,甚至于同一基金经理旗下多家基金持有相同重仓股。因为持股集中度很高,基金净值可以大涨也可以大跌,15年明星基金经理一转眼就成为收益垫底的基金经理,这种基金是无法给投资者带来稳健的长期平均收益,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长期丰厚回报,只能是带给投资者短期丰厚回报。 虽然现在是机构主导的典型的“机构市”、但是不会形成“慢牛、长牛”,而是不改变历史上的疯牛短牛,像医药医疗器械短短半年股价翻倍很多,可是估值太高,股价高位大幅震荡,涨停跌停互现已经出现,风险开始集中释放,基金净值也可能面临短线较大的波动。 A股发展机构投资者并没有错,可是机构考核短期化功利化,结果就是基金经理追求短期效益,而不会考虑长期稳定收益,这是最大缺憾。机构考核亟待改变,主要是依靠规模取胜的收取管理费模式需要改变,而是转向固定收费和与收益挂钩的联合收费模式,对基金经理业绩考核不是一年一次而是需要三五年一次。
按语 本文将异度均衡理论与收益-损耗分析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异度均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相应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该模型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收益与总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工具,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直观和科学。 1.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人类很早就将算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了。更进一步讲,算法也不限于数学,办事的步骤与流程也是算法,步骤背后隐含着办事效率的逻辑。 异度均衡的均衡点主要是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与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因素后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对称的点。反映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本质和风险波动规律,每一个点都包含了事物正面、负面,收益、成本,好处坏处等之间函数关系的均衡状态,不同的点均衡状态不同,收益与损耗的关系不同,当总收益高于总损耗时,事物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当损耗持平收益时,形成拐点,表示事情可能走向负面,总损耗越来越高时,事情就越来越走向负面,可以选择合适的点预警,提示构成上述曲线的函数中的某些变量需要得到改变。也就是实际事物的某种结构、战略、投资、等需要调整。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研究是在现实客观经济数据基础上,预测未来经济波动的有益尝试。与现有大部分研究范式不同,是在探索寻找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拐点因素。这些系统性分析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一场多方博弈,需要实现甚至比石头剪刀布更复杂的博弈均衡。异度均衡研究所寻找的就是这样的多变量函数中的均衡点。 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可以概括为:从风险原理出发,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合适的能体现上述维度和变量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量,所产生的结果,即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 异度均衡模型的框架设计及风险计量上,我们选择银行经济资本模型作为基础。当我们企图把时间、空间维度和波动机会、风险、公平等变量因素引入某种函数时,这个函数必须是体现当前与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这种逻辑的算法是从风险计量原理出发的函数关系上来考量,经济资本的计量正好具有这种特点。 2.银行经济资本模型的启发 图1银行贷款损失分布密度图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一定条件下的非预期损失被称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在给定的风险容忍水平(置信水平)下, 吸收所有风险产生的潜在损失所要求的成本。 预期损失是银行经营过程中承担风险造成损失的期望水平,是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损失部分,因而对这一部分损失的处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一是通过产品定价转移消化这类损失,二是提取坏帐准备金作为相应的核销准备。可见预期损失实际上可以当作一项常规成本加以处理,不太符合一般理解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因而有人据此认为预期损失并不具备风险特征,不属于风险管理讨论的范围。 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分为潜在损失(即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倍数的大小由银行的置信水平决定)和极端损失。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也不可能完全被覆盖。因此对于超出预期损失的部分,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容忍程度的不同(不同的置信水平)作了划分:在相应概率水平内可能发生且超过了预期损失的部分就是潜在损失;超出了银行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且发生几率很低因而可容忍的损失部分就是极端损失。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安排中,潜在损失由经济资本来覆盖,极端损失不予覆盖,管理过程中采取压力测试的手段应对。 前文所说的风险成本,借用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即可以看成未来预期成本(成本的期望,不确定性中的相对确定)和潜在成本(成本波动的倍数,该倍数由置信水平决定)之和,我们定义为损耗。相对应地,损耗也由预期到的部分和非预期到的部分及风险决策所要求设定的置信水平三部分组成,对应的损耗类别分别定义为预期损耗(EC)、非预期损耗(UC)和潜在损耗(PC)。预期损耗指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可以预见的成本,是一种常规成本。非预期损耗是损耗的波动,而潜在损耗类似经济资本的概念,即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超出预期的成本,是损耗波动的倍数。置信水平指决策者在区间内的行为可以使得风险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概率,该概率是预先设定的,设定的依据可以是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也可以是某项决策对稳健性的内在要求。 3.异度均衡的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异度均衡模型主要考量的是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关系。该理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收益与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更直观和科学地反映某种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实施其经济活动的依据。因此,异度均衡的收益-损耗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各种投资或支出行为的评估分析,既适用于宏观的政府公共决策问题,也能对微观的项目投资决策问题进行评估分析。 为了便于文章的建模和数据核算,现做出如下假设和说明:(1)本文借鉴银行的经济资本模型思路中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概念,将异度均衡理论中的收益及损耗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其中显性收益或损耗主要指与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直接收入或支出,隐性收益和损耗主要指由该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收益和消耗;(2)本文主要从时空的维度对隐性收益和损耗进行核算,即从时间的维度考虑当前经济活动给未来带来的收益和损耗,以及从空间的维度考虑经济活动给整体空间(全社会、各地区)带来的收益和损耗;(3)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可计量性,本文无法穷极所有的因素,因此在平衡收益和损耗的对称性的基础上选取了可以较大程度反映经济活动收益及损耗的指标;(4)对于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或压力感这类难以计量的理论化效益,本文不予考虑;(5)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本文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同样将隐性损耗分为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6)当期隐性损耗主要是指当期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耗,而当期隐性损耗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就形成了当前经济活动的未来隐性损耗,因此文章假定未来隐性损耗会在当期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7)未来隐性收益主要是指当期的经济活动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但由于资产存在折旧的现象,本文将当期的隐性收益乘以折旧率再折现回当期的值作为未来隐性收益。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理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统一的经济过程,在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损耗时,将相关的波动因素纳入其中,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完善。于是,综合上述假设及说明,本文可以构建异度均衡理论下,基于收益-损耗比的经济活动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和分别表示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和分别表示经济活动的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为当期隐性收益,为未来隐性收益的现值,和分别表示经济活动的显性损耗和隐性损耗,为当期隐性收益,为未来隐性损耗的现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针对未来隐性收益或损耗,本文假定其为满足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若存在历史数据,分布函数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拟合。 对于上述理论模型,如果收益损耗比大于等于1,则说明某一经济行为是合理的,达到了异度均衡;反之如果收益损耗比小于1,则证明该经济行为在综合考虑相关维度后是不合理的,没有达到异度均衡。比值越大, 说明某一经济行为越趋于合理。如果收益损耗比等于1,则说明该行为处于异度均衡的拐点上。相关的示意图如下。 图2异度均衡拐点示意图 本文撰写说明:本论文由朱小黄博士主笔,构建了整个论文的学术逻辑和写作内容以及基本观点。杨军博士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并参与了论文的修改完善及建模的讨论,王丹研究员参与了各种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论文文本整理及数据的收集检验。孙伟研究员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蔡鑫博士在算法及模型支持上及场景的具体计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除此之外,在异度均衡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林嵩教授、张光利博士、谭庆华博士有不少贡献。张微林博士和谢东平博士也提供了帮助。
相关阅读: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从均衡理论到异度均衡(第1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的形成路径(第2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框架及内涵(第3期) 本文将异度均衡理论与收益-损耗分析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异度均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相应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该模型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收益与总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工具,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直观和科学。 1.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人类很早就将算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了。更进一步讲,算法也不限于数学,办事的步骤与流程也是算法,步骤背后隐含着办事效率的逻辑。 异度均衡的均衡点主要是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与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因素后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对称的点。反映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本质和风险波动规律,每一个点都包含了事物正面、负面,收益、成本,好处坏处等之间函数关系的均衡状态,不同的点均衡状态不同,收益与损耗的关系不同,当总收益高于总损耗时,事物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当损耗持平收益时,形成拐点,表示事情可能走向负面,总损耗越来越高时,事情就越来越走向负面,可以选择合适的点预警,提示构成上述曲线的函数中的某些变量需要得到改变。也就是实际事物的某种结构、战略、投资、等需要调整。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研究是在现实客观经济数据基础上,预测未来经济波动的有益尝试。与现有大部分研究范式不同,是在探索寻找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拐点因素。这些系统性分析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一场多方博弈,需要实现甚至比石头剪刀布更复杂的博弈均衡。异度均衡研究所寻找的就是这样的多变量函数中的均衡点。 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可以概括为:从风险原理出发,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合适的能体现上述维度和变量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量,所产生的结果,即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 异度均衡模型的框架设计及风险计量上,我们选择银行经济资本模型作为基础。当我们企图把时间、空间维度和波动机会、风险、公平等变量因素引入某种函数时,这个函数必须是体现当前与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这种逻辑的算法是从风险计量原理出发的函数关系上来考量,经济资本的计量正好具有这种特点。 2.银行经济资本模型的启发 图1银行贷款损失分布密度图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一定条件下的非预期损失被称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在给定的风险容忍水平(置信水平)下, 吸收所有风险产生的潜在损失所要求的成本。 预期损失是银行经营过程中承担风险造成损失的期望水平,是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损失部分,因而对这一部分损失的处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一是通过产品定价转移消化这类损失,二是提取坏帐准备金作为相应的核销准备。可见预期损失实际上可以当作一项常规成本加以处理,不太符合一般理解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因而有人据此认为预期损失并不具备风险特征,不属于风险管理讨论的范围。 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分为潜在损失(即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倍数的大小由银行的置信水平决定)和极端损失。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也不可能完全被覆盖。因此对于超出预期损失的部分,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容忍程度的不同(不同的置信水平)作了划分:在相应概率水平内可能发生且超过了预期损失的部分就是潜在损失;超出了银行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且发生几率很低因而可容忍的损失部分就是极端损失。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安排中,潜在损失由经济资本来覆盖,极端损失不予覆盖,管理过程中采取压力测试的手段应对。 前文所说的风险成本,借用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即可以看成未来预期成本(成本的期望,不确定性中的相对确定)和潜在成本(成本波动的倍数,该倍数由置信水平决定)之和,我们定义为损耗。相对应地,损耗也由预期到的部分和非预期到的部分及风险决策所要求设定的置信水平三部分组成,对应的损耗类别分别定义为预期损耗(EC)、非预期损耗(UC)和潜在损耗(PC)。预期损耗指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可以预见的成本,是一种常规成本。非预期损耗是损耗的波动,而潜在损耗类似经济资本的概念,即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超出预期的成本,是损耗波动的倍数。置信水平指决策者在区间内的行为可以使得风险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概率,该概率是预先设定的,设定的依据可以是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也可以是某项决策对稳健性的内在要求。 3.异度均衡的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异度均衡模型主要考量的是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关系。该理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收益与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更直观和科学地反映某种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实施其经济活动的依据。因此,异度均衡的收益-损耗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各种投资或支出行为的评估分析,既适用于宏观的政府公共决策问题,也能对微观的项目投资决策问题进行评估分析。 为了便于文章的建模和数据核算,现做出如下假设和说明:(1)本文借鉴银行的经济资本模型思路中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概念,将异度均衡理论中的收益及损耗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其中显性收益或损耗主要指与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直接收入或支出,隐性收益和损耗主要指由该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收益和消耗;(2)本文主要从时空的维度对隐性收益和损耗进行核算,即从时间的维度考虑当前经济活动给未来带来的收益和损耗,以及从空间的维度考虑经济活动给整体空间(全社会、各地区)带来的收益和损耗;(3)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可计量性,本文无法穷极所有的因素,因此在平衡收益和损耗的对称性的基础上选取了可以较大程度反映经济活动收益及损耗的指标;(4)对于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或压力感这类难以计量的理论化效益,本文不予考虑;(5)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本文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同样将隐性损耗分为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6)当期隐性损耗主要是指当期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耗,而当期隐性损耗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就形成了当前经济活动的未来隐性损耗,因此文章假定未来隐性损耗会在当期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7)未来隐性收益主要是指当期的经济活动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但由于资产存在折旧的现象,本文将当期的隐性收益乘以折旧率再折现回当期的值作为未来隐性收益。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理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统一的经济过程,在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损耗时,将相关的波动因素纳入其中,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完善。于是,综合上述假设及说明,本文可以构建异度均衡理论下,基于收益-损耗比的经济活动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对于上述理论模型,如果收益损耗比大于等于1,则说明某一经济行为是合理的,达到了异度均衡;反之如果收益损耗比小于1,则证明该经济行为在综合考虑相关维度后是不合理的,没有达到异度均衡。比值越大, 说明某一经济行为越趋于合理。如果收益损耗比等于1,则说明该行为处于异度均衡的拐点上。相关的示意图如下。 图2异度均衡拐点示意图
散户炒股亏损的真实原因——A股“去散户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 近日,媒体披露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A股投资者近三年半长期收益的一组大数据,首次揭示了中国散户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征。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A股个人投资者,无论是账户在10万以下的“小散”,还是资金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牛散”,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均为负值,只有机构投资者(含公司法人投资者)在此统计区间内实现了单账户的平均年化正收益。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市值10万元以下的散户,单账户平均年化收益为-2457元,择时收益为-774元,选股收益为-1532元,交易成本为151元。 市值在10万-50万元的散户,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6601元,择时收益为-3018元,选股收益为-2433元,交易成本为1140元。 市值在50万-300万的散户,单账户平均年化收益为-30443元,择时收益为-15558元,选股收益为-10171元,交易成本为4714元。 市值在300万元以上的散户平均下来同样亏钱。市值在300万-1000万元的散户平均年化收益为-164503元,择时收益为-80767元,选股收益为-65269元,交易成本为18466元。 市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超级“牛散”,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89890元,择时收益为-411584元,选股收益为402271元,交易成本为80577元。 但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1344.77万元,择时收益为-417.69万元,选股收益为1807.48万元,交易成本为45.03万元。此外,公司法人投资者近三年的平均年化收益为2344.09万元,择时收益为-1476.64万元,选股收益为3824.46万元,交易成本为37361元。 上交所统计数据提示了两大市场推论: (1)专业人,做专业事。机构投资者平均收益明显高于个人投资者平均收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A股必须加速“去散户化”的重要原因。 (2)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是规避风险的最佳策略。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公司法人投资者在统计区间内依靠择时均未能实现盈利,仅有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法人投资者依靠选股实现了正收益。这充分证明了“择时”难于“选股”的命题,因为市场涨跌是难以掌控的;同时它也证明了“选股”重于“择时”,因为股票质地的好坏优劣是可以判断的,正确选股要比准确择时更容易实现。因此,成熟市场强调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性。 事实上,不论是小散,抑或是牛散,他们并不具备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及定价优势。即便是拥有千万级资金规模的“牛散”,它们在机构投资者面前仍是“小散”,比方,一只公募基金一次就可募资两、三百亿,这就是资金规模优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资金体量,才能真正实现“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目的。 由于散户缺乏足够的信息分析能力及专业定价能力,当小散亲自进入股市与机构“肉搏”时,很容易落入“短炒、赚快钱”的陷阱:他们希望通过炒股发财致富,于是,他们专注于跟风抬庄、找黑马、捉涨停股,频繁换手、高频率买进卖出,总之,他们一刻也不让资金闲置,久而久之,账户资产“数字化”、“筹码化”,最后炒股变成赌博,无法停手,结果,炒股变成一种习惯,十炒变成九亏。有人说,应该是“七亏二平一赚”,请问:“二平”不就是亏损吗?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典范,公募基金是真正的“投资专家”,因为公募基金是唯一以“投资”为主业的金融机构,而且公募基金遵从组合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的投资风格及理念,它以稳健的长期平均收益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丰厚回报。因此,在A股市场,“散户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深交所曾组织开展“2019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成为市场新趋势。过去一年中,参与过公募基金交易的受访者较上年大幅增加17.2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5.8%,为近四年最高水平;其中,30岁以下受访者参与公募基金比例为49.4%,较40岁以上受访者参与度高7.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在疫情和海内外股市巨震的背景下,相对上证指数8.52%、沪深300指数14.61%的涨幅,偏股混合基金和普通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均超过40%! 尽管如此,我国家庭理财持有公募基金的比重仍很低下。为了家庭财产保值增值,他们被迫“囤房”(有的家庭持有上十套商品房),或直接进入股市“搏杀”,主要原因是“资产荒”,因为我国金融机构无力开发出满足家庭财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这是十分尴尬而不幸的结局。 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未富先老”,国民养老意识还比较淡漠,私人养老金储备还未进入家庭理财的必备选项,而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5亿人,以养老为目标的家庭理财模式尚未形成,这也是一件十分尴尬而糟糕的事情。 我们知道,美国股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仍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既无规模,也无规律可言,甚至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募基金与私人养老金开始同步大跨越、大发展,美股“去散户化”加速推进。截止2019年底,美国3亿人口拥有32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总储备(不含社保),接近美国股市总市值(36万亿美元);美国公募基金净资产高达2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21万亿美元)。其中,私人养老金持有公募基金超过10万亿美元,美国超过45%的家庭(也就是5850万户家庭)持有公募基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机构市”、“慢牛、长牛”的基本逻辑:庞大的私人养老金及公募基金(尤其是占比高达55%的股票基金),有力支撑了美股长达十年的慢牛、长牛周期;反过来,美股慢牛、长牛也回馈给公募基金、私人养老金及“基民”相当稳健的投资收益。这正是美国家庭不“囤房”、也基本上不“炒股”的主要原因,也是美股“去散户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私人养老金储备及长期持有公募基金,成为美国家庭理财的重要选项。截止2019年底,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高达35%。 不过,我国家庭“囤房”占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应该高于35%。如果将我国家庭两套以上的“囤房”全部转化为私人养老金储备,你看结果会怎样?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末,A股投资者总数达到16774万个,其中,散户为16735万个,机构仅为39万个。另外媒体估算,A股交易额85%左右是由散户完成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比重仅为15%左右。这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 专业人,做专业事。要想加速A股“去散户化”进程,我们必须做好三件大事: (1)加速公募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扩容。目前,我国公募基金净资产规模仅有17万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7%,远低于美国(124%)。其中,我国股票基金净值比重不足10%,远低于美国股票基金55%的比重。只有股票基金,才是公募基金的实力与标杆。 (2)大力发展第二、三支柱的私人养老金储备。目前我国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受阻,覆盖面窄、规模狭小,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刚刚起步。尽快做大做强我国私人养老金储备,为公募基金和股市提供庞大的长期资金支持,最终才能实现互利双赢的目标。 (3)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发公募类、长期类、权益类金融产品,并将“养老”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满足家庭理财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家庭养老投资需要。金融机构除了行动引领,还应加大国民理财教育,并将我国家庭理财模式从“短炒、赚快钱”转向以养老为目标的“长期投资、长期积累”的正道上来。 最后提示:“炒股”不等于家庭理财。严格地讲,“炒股”也不是投资。散户参与股市投资,不容易亏损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个人直接投资股市,尽量做长线,不短炒;二是购买并长期持有股票基金,切莫将基金当作股票短炒!
零利率政策会导致金融业的衰落 政府债务在不发生崩盘的情况下,也会诱发系统性经济风险,这主要是通过“零利率”政策引发并传导的。 首先,零利率会导致金融行业的崩溃,金融资金本身就是有价格的,人为降低资金的价格,将使资金拥有者的收益下降,尽管利率很低,但真正投放到市场上的货币却很少,原因如下: 第一,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与其获取的收益成正比的,资本没有利润不会主动走向市场,在零利率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可以获取的收益非常有限,因此他们没有生存空间,也没有去做业务的积极性。 第二,资本有价格是因为其投资存在风险,如果资本的收益不能覆盖风险,资本就不会服务实体经济,在零利率环境下,资本的收益不能覆盖风险,导致资本失去冒险本性,很多高风险的项目就得不到资金的支持。 第三,募集资金困难,金融机构本身并没有资金,它们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募集,如果金融机构不能给资金方足够的利息,这些资金的拥有者就不会将资金交给金融机构去管理,因此在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其实是非常难募集到资金的。 在零利率国家,银行都是盈利很低,甚至亏损的,大部分金融行业都是萎缩的。因此零利率就意味着金融业的死亡。 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如此发达,关键在于中国的高利率环境,高利率可以对冲很多来自资产端的风险,因此即使存在大量的坏账,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也还是可以生存下去。 从本质上讲,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是由货币学派提出的违背金融市场规律的经济理论,因为货币必须经过金融中介才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如果不能给金融机构留足利润空间,即使货币宽松,实体经济也很难得到资金补给,本次经济危机就是证明,量化宽松的货币大部分进入了股票市场,形成股市泡沫。 量化宽松出来的资金除了形成股市泡沫外,还会导致资本的外流,资本是逐利的,当资本在本国无法获得合理利润的时候,必然会外流到利润更高的国家寻求更高的收益。日本实行零利率时也发生过大规模的资本外流,欧美国家实行零利率后也出现了资本外流,相反,实行高利率的中国市场上则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便宜资本。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时,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最快和通胀最严重情况,这主要拜美国的资本外流所赐。 零利率也会危害到保险业和退休基金。保险基金和市场化的养老基金都是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从而增值保值。在零利率环境下,投资收益消失,但是保费仍要按合约给客户支付回报,入不敷出的情况必然发生,因此零利率也可能会给保险及市场化的退休基金带来灭顶之灾。这也会逼他们将资金投向更激进高风险市场,这就更增加了风险,,失去了保障功能。日本就曾经出现了养老金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而出现巨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