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基金固定收益与平衡投资部总监王滨6月23日做客今日头条财经频道和新华财经线上访谈栏目《投基方法论》,详解基金投资之道。 嘉宾简介:王滨,管理学硕士,12年证券从业经验;历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固定收益投资经理、中国民生银行投资经理、民生加银基金基金经理;2016年6月加入新华基金,现任新华基金固定收益与平衡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问:近期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滨:虽然大多数国外主要经济体在加快复工复产,推动恢复正常的经济运转,但疫情仍旧严重,预计后续中国外需仍面临压力。国内近期疫情虽然略有反复,因已有之前成功的防控经验,整体预计影响不大。具体针对某些行业包括餐饮、旅游、交运等可能会存在持续的负面影响,但总体国内经济在一季度已经明确见底,后续预计是一个持续的缓慢复苏阶段。 问:预计国内各主要市场走势如何? 王滨:债券市场从4月开始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源于债券处于历史绝对低位的情况下市场对货币政策预期和风险偏好出现了较大变化。展望后期,债券市场跌幅最大的一段已经过去,后续鉴于内外部基本面的缓慢恢复状态及疫情的复杂性,债券市场大概率维持小幅震荡走势。 转债市场整体绝对价格和溢价率随债市调整后所有压缩,但其中优质标的风险收益比仍然相对一般。 股票市场中优质行业龙头目前整体估值已较高,但此类标的具有长期配置价值,预计中长期依然是慢牛走势,同时强周期、大金融等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整体而言股票市场未来更具吸引力。 问:作为“固收+”新模式,定期持有期基金去年以来受到热捧,原因有哪些? 王滨:以定期持有期为稳定负债端的“固定+”基金是一种创新的基金持有形式,在一定期间内保证了基金份额的相对稳定,因此基金经理投资过程中可以相对较少受到申赎波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 除了基金规模相对稳定,有利于基金经理做出更有竞争力的投资业绩外,该产品还有其他三个主要优点。一是基金投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二是流动性安排合理灵活;三是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实施落地,类银行理财持有形式的基金产品也更符合更多投资人的投资持有期偏好。 问:截至目前,绝对收益风格产品偏股、偏债类别占比均不同,反映了投资者风格喜好不同,你觉得未来哪类产品更受青睐?为什么? 王滨:根据基金投资人本身风险承受能力、收益目标以及基金持有期限预期的不同,偏股、偏债、纯债类的产品都有各自契合的投资人群体,从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迁徙分类而言,中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是理财投资占比最大的群体。鉴于纯债及偏债混合基金本身的风险特性,预计纯债类和偏债类将在绝对收益风格基金中占有更高的比重。同时鉴于债券市场收益水平长期处于中枢下移的趋势,未来的债券市场波动率也随着经济周期处于逐步收敛的状态。可以应用股票仓位增强的多资产配置策略的偏债类基金,也就是绝对收益目标型的“固收+”的产品将是未来更需要重视的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目标区间也较为匹配传统银行理财客户的整体特征。 问:你认为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债基产品?投资债基产品应该注意什么? 王滨:基金投资是相对中长期的投资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持有期才能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同时,基金投资收益映射的是所投资市场的波动,短期的波动相对随机,因此不要因为短期的大幅波动而频繁申赎基金,这样很难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对于选择基金而言,还是要衡量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还有持有期限做相应的投资,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还是适合于纯债或者绝对收益策略的基金,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可以投资二级债基或者偏债混合基金预期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投资债基还是需要关注相对中长期的业绩表现和历史持仓情况以及历史最大回撤等,选定后给与一个相对中长期的时间来持有。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为嘉宾访谈问答实录,仅代表被访者个人看法,不代表今日头条和新华财经观点。
旺旺近年在不断创新,但是难以追赶消费升级的速度,其产品不具有延展性,亟须解决消费者年龄断层的问题,旺旺现在看到趋势、研究趋势,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将所发现的趋势变现,解决新品昙花一现的问题,还是需要建立有持续传播的方案和途径,这将是旺旺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经历连续两年的增长后,中国旺旺(00151.HK,下称:旺旺)2019财年的业绩再度缩水。 6月16日,旺旺披露全年业绩公告,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因疫情对第四季度(2020年1-3月)销售的影响,旺旺实现收益200.95亿元,同比下降3%,这也是旺旺在经过2017、2018年连续两年上涨后,再度出现下滑;毛利96.55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为36.49亿元,同比增长5%。 与此同时,旺旺的工厂线也在缩减。截至2019年3月31日,旺旺旗下的工厂已经由2016年底的91间下降为85间。 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旺旺近年在不断创新,但是难以追赶消费升级的速度,其产品不具有延展性,亟须解决消费者年龄断层的问题,“旺旺现在看到趋势、研究趋势,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将所发现的趋势变现,解决新品昙花一现的问题,还是需要建立有持续传播的方案和途径,这将是旺旺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业绩再度下滑,消费群年龄断层 据了解,旺旺的业务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米果产品,如消费者熟知的糖衣烧米饼、油炸小食和大礼包等;乳品及饮料,包括风味牛奶、常温酸奶等;休闲食品,包括糖果、冰品、小馒头和果冻等;其他食品,主要为酒类等,这部分是旺旺首次在年报中单独分类,目前在整体业务中占比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旺旺的主要业务除了乳品饮料类同比微量上升外,米果类、和休闲食品均出现下滑趋势。 具体来看,米果类取得收益56.114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下降3.5%。 对于米果类的下滑,旺旺方面认为,除了疫情的影响,主要在于公司策略性减少低毛利副品牌米果销售,另外,集中在年节消费的礼包小类2020年春节前90天销售与2019年春节前90天相比仍取得个位数成长,海外地区的米果销售也继续保持着成长趋势。 此外,旺旺的支柱类产品乳品及饮料类也受到疫情影响,收益为98.134亿人民币,与上年同期比微涨0.9%。其中,占乳品及饮料类收益90%以上的旺仔牛奶同比上升1.9%。 上述主要业务板块中,下滑最严重的是休闲食品类,实现收益46.342亿元,较去年同期也下滑9.2%。 旺旺也将其归咎为疫情对销售的影响,叠加2019年夏天不利的天气条件制约了冰品的售卖。旺旺方面表示,若剔除疫情的影响,占休闲食品类收益比一半以上的产品主要为糖果小类、果冻等,实现了个位数成长。 旺旺在公告中指出,因疫情对整体供应链及销售等环节的不利影响,2020年2至3月期间,集团销售受到较大冲击。4月至5月,已恢复销售正常趋势,且较去年同期实现双位数增长。此外,于2020年3月31日,集团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172.569亿人民币,并持有净现金83.763亿人民币,面对不确定的全球金融市场具有充足的抵御能力。 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旺旺近年在不断创新,但是难以追赶消费升级的速度,其产品不具有延展性,亟须解决消费者年龄断层的问题,同时更好的结合行业趋势做出有效的决策落地。 工厂线缩水,旺旺面临中年危机 官网资料显示,旺旺集团成立于1962年,前身为宜兰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创立旺旺品牌, 自1992年开始,旺旺进军内地并在湖南省设立首间位于内地的附属公司。此后数年,从一家单一米果公司发展为多元化的食品及饮料公司,一句“你旺我旺大家旺”让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2008年旺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然而近年以来,旺旺也在面临中年危机,进行调整和转型。 蓝鲸财经记者查阅近年财报发现,旺旺自2013年收益达到236.30亿元后便出现下滑,其2014年-2016年的收益分别为232.01亿元、213.89亿元、197.10亿元。 营销专家路胜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旺旺的主力产品旺仔牛奶多是复原乳,与人们追求鲜奶产品的趋势脱节。如今,消费者开始追求新鲜、营养,复原乳被贴上安全但‘不新鲜’的标签,于是,越来越多的购买力转向了低温巴氏鲜奶。在这种情况下,旺仔牛奶不但无法吸引到更多新的消费者,老客户也在流失。 为了一改颓势,旺旺也对旺仔牛奶的品质和口感进行提升,试图留住消费者。同时,还拓宽旺仔牛奶的产品规格及种类,为了更适合渠道客制化销售策略的实施,推出优酪乳及旺仔特浓牛奶,试图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此外,还对产品包装进行创新,比如,旺仔牛奶推出蓝瓶,黄瓶,除了易拉罐的包装,还推出便携装、纸袋式新品。不仅如此,旺旺针对特定人群推出产品,中老年人的“爱至尊”、健身爱美人士的“Fix Body”、及新手爸妈的“贝比玛玛”系列产品等。 同时,旺旺也在进行渠道的不断下沉与延伸,以此增加企业未来的成长动能。目前,中国旺旺的渠道主要包括传统渠道、现代渠道和电商渠道,此外,其也在积极开拓母婴、冷链、自动售货机、旺仔主题门店等新兴消费渠道,以满足不同消费场景下的需求。 2019年,旺旺2019年组建了一支全新的“食技研”品牌业务团队,与头部KOL合作,试图通过直播等新营销方式,吸引年轻的消费族群; 旺旺的尝试也使得业绩有了起色。2017年,旺旺采用了新的财年制度,把财政年度年结日由12月31日更改为3月31日,从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底共计15个月的收益为248.54亿元,其中从 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收益为202.74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了6.6%。 也是在这一年,旺旺的主力产品,旺仔牛奶、米果主品牌、冰品及小馒头等主力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双位数增长。 旺旺方面曾对此表示,集团贴合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制定渠道+产品的多元化营销策略,并透由渠道的下沉及新兴渠道的开拓,补强终端网点覆盖,提升产品上架率。同时贴合时下消费者的喜好,通过多样化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强化品牌形象拉近与消费者距离。 2018年,旺旺的收益再次上涨,为实现收益约为207.12亿元,同比增长2.8%。旗下米果、乳品及饮料和休闲食品,分别实现收益约为58.14亿、97.3亿和51.01亿元,与2017财年各自约为55.97亿、95.81亿和49.27亿元相比,增幅各在3.9%、1.6%和3.5%,实现不同增幅的成长。 旺旺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蔡衍明表示,旺旺2019年组建了一支全新的“食技研”品牌业务团队,期待在现有业务模式外,能尝试更多元的营销方式以便迎合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另外,越南销售公司已经于2019年开始营业,其他几个东南亚销售公司也将于2020年逐步启动服务,期待海外市场能在未来成为旺旺另一增长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业绩的回升,旺旺的工厂线却在缩减。截至2019年3月31日,旺旺旗下的工厂已经由2016年底的91间下降为85间。 蓝鲸财经就此问题发邮件至旺旺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与此同时,旺旺的平均员工人数也在逐年下降,2015财年该数字为52100人,2019财年约为42,572人,较上年平均人数减少3528人,旺旺解释为生产自动化的提升及销售管理效率的精进致相应人员需求的减少。 朱丹蓬表示,旺旺缩减工厂线,一方面提高现有厂线的开工率,提升单厂的利润和体量,以及员工的薪资福利;另一方面随着现有城镇化的发展,可能旺旺部分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这部分补地价也提升了旺旺的利润。
一、科创板仍是打新收益主要来源,单只新股收益明显上升。 与A股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仍是网下打新收益的主要来源。2020年1-5月,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创造网下打新收益352.3/53.7/12.7/16.5亿元,科创板网下打新收益是A股其它板块之和的4倍。从绝对收益角度看,科创板打新收益率依旧可观。根据我们测算,2020年1-5月1亿元/2亿元/4亿元的A类产品实现增强收益4.6%/4.2%/3.2%,年化收益率可达11.0%/10.1%/7.7%;同等规模的B类产品实现增强收益4.3%/4.0%/3.1%,年化收益率可达10.4%/9.6%/7.4%;同等规模的C类产品则实现增强收益3.6%/3.3%/2.6%,年化收益率可达8.7%/8.0%/6.2%。可见,科创板仍是网下打新收益的主要来源,且仍能为机构投资者创造较高的增强收益。 科创板发行上市节奏放缓,导致打新收益有所下降。影响打新收益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募资规模、中签率和上市涨幅,其中募资规模与上市公司数量高度相关,中签率和上市涨幅则决定单个公司的打新收益。2020年以来,科创板发行节奏有所放缓,导致募资规模缩小。2020年1-5月,科创板月平均上市家数7家,月平均融资规模80.2亿元。而2019年7-12月,科创板月平均上市家数11家,月平均融资规模135.5亿元。即使剔除2019年7月科创板首批集中上市的影响,2019年8-12月科创板共有43家企业上市,实现融资总额442.7亿元,同样明显高于2020年1-5月35家的上市数量和401亿元的总融资额。 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涨幅此消彼长,平均单只新股打新收益显著提高。虽然科创板网下打新收益总额有所下降,但是平均单只新股的打新收益明显提高。2019年,随着科创板运行逐渐进入稳态,单只新股打新收益持续下降。9-12月,科创板平均单只新股分别为A/B/C类账户(假设顶格申购)创造打新收益17.7/16.5/14.3万元,而2020年1-5月,这一数据提高到40.7/38.3/32.2万元。单只新股打新收益的提高是中签率和上市涨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上市涨幅的影响更大。2020年以来,科创板这两大因素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背后均与网下询价环节机构间的博弈密不可分。 二、网下询价参与度大幅提高,询价机制下报价入围难度显著提升 机构积极参与科创板打新,中签率持续下降。科创板正式开市以来,可观的打新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2020年5月,参与科创板网下询价的账户数平均为4398个,相比2019年7月科创板刚推出时的2157个已经翻倍。科创板平均单只新股网下初步询价申购额则从2019年7月的3083亿元大幅提高至2020年5月的9228亿元,增幅接近200%。机构参与度的大幅提高直接将平均申购倍数推升至2020年5月的1892倍,是2019年7月的5倍。与此同时,网下询价中签率则持续下降,A/B/C类账户中签率从2019年7月的0.334%/0.316%/0.278%一路下滑至2020年5月的0.078%/0.074%/0.065%。 市场化询价机制下机构充分博弈,报价入围难度明显提高。目前科创板完成网下询价的公司中,除了复旦张江(行情688505,诊股)增设累计投标询价环节,其它公司均根据初步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在市场化询价机制下,最终发行定价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报价情况,这意味着机构报价不仅要依据公司基本面分析,更要推测其他参与者的价格预期,从而自发地形成博弈。而随着机构参与程度的大幅提高,科创板询价环节博弈程度越来越激烈,报价入围难度显著增加。2020年以来,科创板网下有效报价申购比例(入围率)持续下降,由1月份的80.9%下滑至5月份的66.5%。这直观体现了当前询价难度的大幅提高。根据我们的统计,在2020年1-5月,基金管理规模前20大的公募(以扣除货基后的全部产品规模计,根据截至 2020年5月底的万得统计数据排名)参与科创板网下询价的平均入围率仅74.5%,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基金入围率跑赢同期市场平均水平(79.2%)。 我们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科创板网下询价环节机构间博弈情况的变化。由于科创板网下询价固定剔除前10%的最高报价,因此我们使用高价剔除价位除以发行价这一指标来衡量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一致性。2019年7月,在科创板开市之初,面对完全市场化的询价机制,市场预期尚未成型,网下投资者报价处于学习期。因此这一期间高价剔除价位相对最终发行价差距一度超过10%,表明投资者缺乏一致预期。相应地,这一时期报价入围率也一直低于80%。随后在学习效应的驱动下,投资者预期一致性迅速提高,导致较长时间内高价剔除价位与最终发行价均极度接近,报价入围率也长期维持在85%以上。但是,随着大量新参与者入局等因素的变化,2020年以来尤其是3-5月份,科创板网下报价的分歧再度扩大,周度平均入围率一度下降至58%,充分显示出机构间博弈的激烈程度。 三、充分博弈下首发定价趋于理性,上市后股价涨幅提升 由发行公司主承销商提供的投价报告是科创板网下投资者报价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2019年,科创板发行价基本落在投价报告的定价区间内。不过2020年以来,由于投资者报价博弈加剧,科创板发行价逐渐突破投价报告定价区间下限并持续背离,5月份首发定价平均只有投价报告定价区间下限的74%。同时,科创板首发市盈 率与公司所属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不断趋近。2019年科创板首发市盈率是行业平均市盈率的2.4倍,2020年1-5月,这一数据下降到1.4倍。这表明在当前科创板网下询价在博弈加剧之后,机构投资者网下报价更趋理性。此外,科创板在打新投资者参与度提升的背景下,中签率进一步下降,筹码更趋分散,这也推动了科创板新股上市后股价表现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涨幅则从2019年平均的123%提高至2020年的175%,上市满月涨幅也从2019年平均的100%提升到了2020年的175%。在当前科创板理性博弈的环境下,虽然入围难度加大,但首发定价也更趋理性,上市涨幅提升使得单只个股的打新收益明显提高。 四、借鉴科创板经验,注册制下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值得期待 6月12日,证监会和深交所发布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系列正式文件,借鉴科创板经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打新收益同样值得期待。中签率方面:创业板网下询价对象和网下初始配售比例方面的规定与科创板保持完全一致。C类投资者中个人及非专业机构投资者不再被允许参与网下询价将使得参与网下打新的投资者大量减少,而配售比例向网下的大幅倾斜将使有资格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获配比例显著提高。两者叠加将使网下打新中签率明显上升。上市首日涨幅方面:虽然预计创业板在引入市场化询价机制后,首发估值整体将较原有水平明显提升,但借鉴科创板经验,机构间的充分博弈有望使首发定价趋于理性。另外,与科创板类似,预计创业板网下中签率绝对水平仍然较低,筹码同样充分分散。因此注册制后创业板公司仍有望获得较高的上市首日涨幅。募资规模方面:截至6月10日,科创板/创业板/主板/中小板排队IPO企业数量分别为298/184/133/63家,创业板项目储备充足。另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上市标准更加多元化,并且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以及红筹企业上市,有望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通过创业板融资。同时随着注册制实施,创业板发行审核效率有望提升,从而带动融资规模扩大。综合而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大幅提高的中签率、融资规模的扩容以及较高的首日涨幅将创造可观的打新收益。
最近几天,很多买银行理财的人心态崩了。一向被看做是“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惊现负收益。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有十多家银行、几十个理财产品出现了年化负收益,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也是“跌跌不休”。愤怒的投资者冲向各大投诉平台,他们想不通,“稳健型”理财怎么突然就不稳健了?理财经理说好的“低风险、不会亏本金”怎么就变成了血亏?更有人疑惑,过去同类差不多的产品一直稳健,怎么现在集体亏损了?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以前没亏损?从目前来看,近两个月来,很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和年化收益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图1是某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这让很多人纷纷“炸毛”,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分类从R1-R5(原油宝事件后,也有到R6的),而R1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等产品,基本意味着保本保收益。R2作为较低风险的产品,是很多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配置理财的主要产品,更是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中占比超过70%,这种产品都亏损了,着实让不少人心慌。同时,人们还有另一个疑惑:为什么过往一直买的同类R2产品,基本没有亏损过,如今却亏得这么厉害?先从资管新规对于资管产品的估值说起。理财产品的估值主要有两种: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摊余成本法”是指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说就是,计算理财产品持有到期预计能赚多少钱,然后将收益平摊到持有的每一天。而市价法就是根据现在的市场价格评估价值,反映的公允价值。两种估值方式,摊余成本法波动小,但不能真实反映市价波动;市价法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市价,但波动大,反应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曲线上,便如下图2所示。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基本都以“摊余成本法”估值,收益呈现的是一直增长。而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除了少数现金管理类(类似于货币基金的产品)和长期定开产品外,其他产品基本都以市价法估值,产品收益率和净值随市价波动而波动。所以说,历史上那些同类的产品,并非是没有收益率下降,只是由于估值方式的不同而掩盖了产品收益率的波动。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产品到期真的发生亏损,但是银行自己兑付(刚兑),此处暂且不做更多讨论。理财“亏损”是真是假?了解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的区别后,可以知道,目前的理财产品所投资的产品反映的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当资产价格下跌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单位净值就会下降,进而出现“亏损”现象。但是,这些产品真的就亏损了吗?其实并不一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债券的逻辑。银行投资的风格以保守、稳健著称,因此其投资的债券多是利率债(国债、地方政府债、国开债等)和高等级的信用债。投资的债券“赚了多少钱”,主要体现在净值的波动上,在不考虑复利、杠杆等计算的基础上,每日基金净值的计算必须体现持有债券“利息收益”、“资本利得”两方面的收益情况:利息收益是根据票息收益进行单日折算;资本利得则根据二级市场债券价格的涨跌,每日进行计算。即便产品管理人不一定每天都交易债券,但是其所持有的债券依然会根据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公允价值的计算。正因为如此,哪怕基金没有交易债券,债券基金净值每个交易日都可能存在涨跌。具体举例来看,假设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如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募集到资金100万元,购买一个债券组合,价值为100万,该组合综合票面利率3.65%,持有债券后开始获得债券利息,管理人可以通过将债券进行融资(如7天质押融资),年化融资成本为1.825%,融来的资金再用于购买债券,债券再融资……,如此往复,假设综合杠杆率为2,并最后持有票面3.65%的债券组合。融资到期后,产品管理人将持有的债券卖掉,价格为100.1万,并归还所融资金和成本。若以1年计,则:收益=债券票息+杠杆率×(债券票息-融资成本)+债券价差(即资本利得)=[100×3.65%+2×(3.65%-1.825%)×100]/365×7+(100.1-100)=0.24其中0.07为票息,0.07为加杠杆产生的收益,0.1为买卖债券的价差。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的情况,当利率下行时,债券市场价格上升,融资成本下降,无论是资本利得还是加杠杆,都会产生正的收益。但是当利率上行时,债券市场价格则会下跌,融资成本上升,杠杆效应减弱甚至为0。此时,如果该产品成立时间较短,累计的票息收益较少,不足以弥补债券市场价格下跌产生的亏损,则会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也就是说,理财出现了“本金亏损”。也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如上所述,此时的理财产品展示的仍然是市场价格,如果不在此时进行债券买卖,仍然为“账面亏损”。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是流氓逻辑,就像买股票一样,买完跌了,一直持有不交易就不会真的亏损。这正是债券投资和权益类产品投资的不同之处。权益类资产(如买卖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买入后未来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且主要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盈亏。但债券则是由债券利息和债券价格共同决定的,时间越长,票息越高,债券价格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以下图3为例:该理财产品在2019年全年共分配给投资者收益4.08亿,其中,仅有903万的收益来自于买卖债券的价差,占比仅为2%左右,其他则是依靠债券利息取得。也正是因为如此,投资债券的产品,只要不是踩雷(债券违约,无法兑付,价值基本为0),时间和票息都可以弥补暂时的亏损。继续持有,能回本么?虽然前述这些理财产品是账面亏损,但作为投资者,显然不可能无限期等待票面收益的缓慢增加,最后收益转正。关键点在于,所投资的债券后续价格走势如何?Wind中证综合债指数(净价,去除票息后的价格指数)显示,本轮债市的调整是近四年来调整幅度最剧烈的一次(下图4)。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暖幅度和速度超预期,市场对宽松的预期过高,市场降息预期落空,再加上央行宣布创设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新工具,市场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因此修正了此前市场对资金面的过度乐观。后续随着债市悲观情绪的缓和,以及央行逆回购对流动性的释放,债市的表现将会逐渐回暖,债券价格也将逐渐回调,相应的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在净值表现和收益率上或将都会有所回调。总结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多只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主要集中于新募集且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固收类产品。其原因在于市价法与原有摊余成本法的不同。同时,由于部分产品“定期开放”(如每3个月开放购买和赎回),其账面亏损并不一定在赎回时真实发生,后续随着票息的增加和债市的回调,此类产品或将回暖。而且客观来看,市价法的估值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对管理人的约束,因为如果净值跌太多,管理规模会缩减,管理费也会减少;另一方面,对投资者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管理人更谨慎,在选择底层资产的时候会考虑估值变化。但不管怎么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上演了一次,投资者在各大平台上对于理财产品亏损的投诉,也提醒着银行和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特性。对于银行而言,有了原油宝和这次理财亏损的事件,也应该真正意识到“卖者尽责”和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否则,即便出现账面亏损,投资者也会立即用脚投票,这不管是对于银行的品牌声誉还是未来的经营,都是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该重新认识银行的理财产品,做到“买者自负”,否则,账面的亏损真的在赎回时变成实际亏损,便是欲哭无泪了。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认清产品风险收益。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去选择匹配的产品,买自己了解的产品,对于不了解的产品,则要慎重。如果想买保本型的产品,可以去买存款,大额存单,而不是这类理财产品。更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应选择收益在正常范围内的产品。而未来,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和过渡期的结束,像这类净值浮动和收益率较大变化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做好准备,事半功倍。
债券市场的波动传导到了理财市场,近日,有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负收益。 看一下目前市场上出现波动的产品,主要是固收类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债市的动荡是此类产品收益率下跌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改变也使得波动有了直观体现。 事实上,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中,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投资者需改变以往对银行理财“保本、刚兑”的观念,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理财产品现浮亏原因为何 受债券市场大幅震荡影响,银行净值型理财收益出现明显波动。 以招商银行代销的旗下理财子公司“季季开1号”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100%主投固收类资产,不参与股市,通过票息收益积累。这个产品成立于4月17日,成立初期净值平稳增长;然而自5月下旬以来,单位净值连连下跌,截至6月3日已跌破本金,跌至0.9997,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42%。 另一款类似产品“季季开2号”近日也出现明显下跌。该产品成立于5月13日,截至6月3日,单位净值跌至0.9996,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0.63%。 不只是上述产品,最近一个多月,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出现了负数,部分还引得投资者投诉。比如平安银行的“平安财富-98天成长1号(净值型)人民币理财”,截至6月8日,该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7.18%。在某投诉平台上,购买此产品的大多投资者的疑惑在于,为何标明了低风险理财,却还出现下跌。 看一下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不难发现,这些产品主要是净值型理财,且投向主要为固收类。比如前文提到的“季季开1号”,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投向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比例不低于60%;再如“平安财富-98天成长1号(净值型)人民币理财”,投向银行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上述产品出现负收益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从金融市场上看,主要是受债市调整影响。自5月以来,不同于此前的节节攀升,债市出现巨震,10年期、5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上升,短端利率调整更甚,进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表现。 江浙某城商行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一般而言,理财投资债权类产品主要有两种收益,一是积累票息收益,再者就是通过买卖债券获得的收益,即所谓的资本利得。目前债券型理财出现负收益的情况属于短期波动,这是因为近段时间,债市短端调整过于快速,票息收入未能及时弥补损失,导致配置短久期债的产品出现负收益。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体现在“净值”上,即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估值方法上。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多数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而现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可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受限,绝大部分产品须采用市价法来估值。 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对记者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按照成本法计算,因为是将收益摊余到每一天,净值波动小,投资者心理体验好,但并未真实反映债券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按照市价法计算,则实时反映了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 由此,在债券市场波动较小的情况下,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之间的净值差别并不明显;而一旦债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两种估值方法之间的净值差别就会发生分化,这也就导致了目前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的情况较多。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前文所提及的-4.42%、-7.18%等的收益率是按照年化的口径计算的,因而看起来下跌幅度较大。周毅钦称,这相当于把一个月的下跌放大到整个年度的下跌,即把绝对数值放大了12倍,折合成年化数据是-4.42%,实际上期间内的绝对净值仅下跌了-0.34%。 事实上,纵观同业,受债市影响出现负收益的不仅仅是银行理财,债券型基金也是如此。近段时间以来,债基收益率不断下行。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市场中有95%左右的债券型基金出现上涨,而进入5月以来,涨势扭转,截至6月11日,Wind数据显示,3299只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中,有2888只基金的近一个月的总回报率为负,占比约87.5%。 告诉你一个真相:买理财产品“保本”意识需变 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的背后也反映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以往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的印象是“保本、刚兑”,但在目前打破刚兑的背景下,理财收益率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投资者需改变以前的观念。 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如果经认定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将按照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进行相应惩处。 前述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以前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也好、非保本理财也好,基本都实现了刚性兑付。但在资管新规实施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趋势就是要转成非保本的浮动收益型净值型产品,真正体现投资收益的高低与风险大小挂钩。 这就使得投资者在购买前,无法预知实际收益率,需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教育是关键,这也是银行在净值化转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即如何让投资者转换持续已久的惯性思维,接受新的产品、培养新的投资习惯。”上述负责人称。 周毅钦也提及,如果投资者想要追求相较于银行存款略高的收益,必须不得不开始适应相应的风险。即使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者也要改变“低头闭眼”买理财的方式,而是“抬头睁眼”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辨析风险,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正有序推进,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4.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12.54万亿,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此前的15%左右提高到了51.40%。从各类型银行净值化转型进程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全国性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比例分别已达到52.45%、50.69%和35.71%。 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推进,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以配置固收类资产为主的“保底保收益”运营模式将发生改变。为了增厚收益,银行将提高自身投研究能力,布局多资产投资,如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规模等模式进行动态资产配置。
每一次比特币减半都是矿工和矿机制造商的洗牌阶段,算力无法达到新需求的矿机会逐渐被取代、被淘汰,财力无法维持比特币减半带来收入锐减的矿工也无法继续挖矿。4月底第三次比特币减半为矿业再一次带来新的危机,本来可以在减半阶段遇上丰水期的矿场也难以为继,因为丰水期迟迟没有到来,四川甚至出现大范围停电,要求叫停涉嫌“挖矿”企业的招商引资行为。本报记者发现,矿机生产商嘉楠耘智作为区块链第一股,其股价最低跌至2.36美元,创下了上市以来的历史新低。在矿工、矿业前途迷茫之际,5月28日Winkrypto与比特大陆、F2Pool、神马矿机、上海挖易在成都举办了世界矿业大会,探讨减半遇见丰水,畅想新基建新机会,展望数字矿业下一个十年趋势的话题。诸位参会的矿业巨头也发表了自己关于比特减半后矿业改如何发展的看法。减半对矿工和矿业来讲其实是一次大考比特币矿池算力一直占据前三的F2Pool的联合创始人神鱼在会议中对于比特币第三次减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减半对炒币者和囤币者来讲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降低了通胀率;但是对于矿工和矿业来讲其实是一次大考,因为利润瞬间就少了一半,减半这一年对全网有30%的算力是一次生死考验。神鱼还特别提到了一代“机王”S9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传统经济的世界里因为疫情原因和经济危机原因导致供应链延迟所以不会有特别大规模新矿机出现,然后加上减半的收益锐减,所以整个挖矿市场是存在现在的这种零和博弈的状态。在目前电力成本压缩到极致的情况下,神鱼给矿工提出了几个建议,一是新时代矿工必备具备一些新技能,比如选择有技术优势的专业平台、提高矿机效率;二是优化软硬件设备降低成本,保持矿机运行稳定性,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这个对整个矿工提升效益率的关键;三是擅用金融工具,对抗意外风险,提高知识能力,整体来看,矿工需要逆势前行,升级迭代。本报记者了解到,过去每一次减半对于矿业制造都带来了强压,整个行业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逆势中升级和迭代,最后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更具有竞争力企业。上海挖易联合创始人李培才也对当下的矿机发展感到担忧,他认为现在的矿业圈子更多是要培养信任。想办法建立自己的信誉是做生意的关键,信任是在币圈做生意的基础,他提到。后来他讲了一个自己创业时的故事:“我当时谈客户都极力想让别人信任我,在论坛积累了很多未曾谋面的朋友后,有一天早晨突然有一个客人给我发私信询问矿机,那个老外直接打了 300 个比特币,当时折算成人民币 150 多万,后来也确实是挖矿机都正常的发给了他。”矿池将如何实现更公平的分配收益?在谈到如何保证矿工的收入和更加公平的分配收益的问题,神鱼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挖矿将不再是电费占绝大部分成本,更多的投入是在软硬件的优化和其他方面。让矿工更公平的收益其实是鱼池创立的初衷。在 2013 年创立鱼池定下几个原则,第一个按照理利益支付矿工收益,就按照大家提交的每一个有效计算,按照理论值来分配收益,所有网络风险和技术风险都由矿池承担,矿工好处他们不需要承担这些风险,他们可以根据难度唯一的变量去计算他们的理论收益,从而能获取到一个公平透明的收益。”矿业的未来在此次减半的冲击下,巨头效应会更加明显。未来矿业是共存同融,还是像传统互联网先激烈竞争然后进入合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币信矿业CEO刘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交易所为例子,它是连接人与人网络,网络连接越多流动性越好,流动性越好大家就愿意来,这种网络现象会形成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寻找客户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另外就是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领域,比如说量化交易领域。交易所怎么做平台化都不可能把收益率捧到一个数学超级天才的模型上,所以我觉得适合做网络化和平台化都没有壁垒,但是如果是专业化或者是高度资源化无法形成网络化我认为是有一些壁垒的。”能否挺过每一次减半的考验,矿机生产商能做的就是提高矿机的性能,挖矿的收益只取决于矿机的功耗比,而其中的核心还是芯片的工艺,生态建设无法创建矿机销售的绝对壁垒。
5月26日,金山软件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这是其分拆云业务后的首份季报。 财报显示,金山软件第一季度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32%,环比下滑21%;净利润625.7万元,去年同期亏损6776.4万元。 从财务构成来看,一季度金山软件来自网络游戏的收益为7.81亿元,同比增长了30%,环比下降15%。金山软件在财报中解释称,同比增长主要来自用户活跃度及商业化能力提升的旗舰端游《剑网3》的健康增长,以及更加丰富的手游产品组合。环比下降主要来自《剑网3》的收益下降,系由于2019年第四季度成功推出大型资料片。 此外,一季度来自办公软件及服务及其他的收益为3.91亿元,同比增长36%,环比下降31%。财报显示,同比增长主要来自随功能及服务升级而用户规模迅速扩大的WPSOffice订阅服务收益的增长。环比下降主要由于销售淡季WPSOffice授权业务及WPSOffice网络广告推广服务收益下降,部分被WPSOffice订阅服务收益的稳健及可持续增长所抵销。 金山软件董事长雷军表示,“疫情也加速了所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及线上协作,为我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WPS更广泛应用于远程办公,云办公产品和服务的运营表现得到显著提升。旗舰端游《剑网3》表现稳健,收益同比持续增长。”(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