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在政策措施方面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包括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两新一重”建设等。专家认为,不设全年增速目标更利于政策相机抉择,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性料持续提高,多措并举实现稳就业、脱贫攻坚等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 彭扬 赵白执南 高度重视保就业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认为,今年未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最大因素来自疫情走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过,不提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任由经济增速下滑。 孙国君称,当前有两方面需要经济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要优先保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需要经济增长支撑。二是经济下滑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不设全年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体现了政府对总体目标考量上的审慎,使得后续政策可以相机抉择。另外,不设全年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为疫情后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长目标,而是强调守住“六保”底线,意味着今年就业成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财政货币政策新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近年来持续提高。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政策组合应该是财政政策为主导,货币政策为辅。其中,财政政策主要起扩大总需求、救助纾困、优化产业升级的作用;货币政策主要是缓解市场主体的流动性紧张、配合财政发债。 财政政策方面,罗志恒认为,总体力度符合预期。从历史看,赤字率首次突破3%,赤字绝对规模为3.76万亿元,为历年最高,有效对冲疫情对减税增支的影响。包括赤字、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等在内的财政刺激总规模或高达8.51万亿元;筹措方式更加多元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率。 罗志恒认为,当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出于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需尽快发行抗疫国债,尽早发挥作用。筹集方式大概率是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 货币政策方面,王青认为,降息降准及再贷款等方面的边际宽松空间扩大。其中,年内MLF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调40个基点,不排除央行适时小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这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约100个基点。同时,年内将有两次全面降准空间,总体幅度约1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6万亿元。 关于“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王青预计,可能围绕再贷款设计。下半年专项再贷款额度有进一步扩大空间,再贷款利率存在小幅下调可能。 “两新一重”促基建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新一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强调,“‘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 黄守宏认为,新基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县城,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安家落户趋势,需要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需要的。传统的“铁公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也都与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生活密切相关。 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表示,“两新一重”是新与旧的组合。其中,既有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又有“铁公基”等重要且必要的传统工程。它们的共同意义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拉动内需,着眼长远扩大投资有效性。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唐建伟、刘学智、陈冀、何飞 事 件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22日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点 评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作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作了总体部署。我们主要针对政府设定的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目标数据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做点评,主要有八大看点。 一、不设GDP目标, 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前,一季度经济负增长既成事实,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持续造成冲击,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此时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比较小。 当然,不设经济增长目标并不代表宏观政策不作为。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就业扶贫等各项工作,还是需要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作支撑,特别是要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就业扶贫及控制金融风险 作为工作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是今年工作的硬性目标。另一方面,疫情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影响很大,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而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将达到874万人。因此,保就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做好全年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前“六稳”和“六保”都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就业指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契合。 把控制金融风险与就业扶贫一道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既是打好三大攻坚战之急,也是疫情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风险防范之需,既是为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支撑,也是为疫情后更长时间内稳健发展夯实基础。下一步,保障就业和民生的关键点,将主要聚焦在稳住上亿市场主体上,特别是要通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金融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并以此为稳就业提供保障支撑。 三、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支持重大区域发展的具体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扩大内需将主要聚焦推动消费回升和扩大有效投资。在推动消费回升方面,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近两个月来,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围绕这些领域出台了具体政策。预计生活服务业将加快恢复,线上消费继续蓬勃发展,农村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和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对于稳增长和保民生都将有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已经出台规划纲要的重大区域发展,而且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重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政策相继推出,预计未来在国家规划纲要指导下,其他配套支持政策和地方层面的具体行动计划将加快出台并深入落实。 四、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新路子, 发展新动能有望加快培育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同时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将主要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等进行。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此前《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已经作了详细部署,而从政府工作报告和此前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看,今年的工作重点将聚焦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等。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不动摇,既要通过扩大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也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除了推动出口多元化、积极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举措外,今年特别需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年初以来,在政策支持下,已经有一批金融对外开放“首单”项目落地,未来预计包括支持设立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等都将加快推进。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财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首次达到3.6%。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比去年预算上升0.8个百分点。财政赤字额度提升至3.7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万亿元。从国外经验来看,当出现紧急公共事件时,往往对应着财政赤字率显著提升,对冲经济增长压力和就业压力。从过去几年赤字率的情况看,2016年、2017年都是3%,2018年、2019年分别是2.6%、2.8%。今年受疫情的冲击,财政赤字率显著上升符合预期,3.6%的财政赤字率是历史高点,为财政政策稳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专项债规模大幅提升,着力于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1.6万亿元。并且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扩大对有效投资的撬动作用。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国债,它不是对预算赤字的融资,不会增加财政赤字。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在疫情冲击下,今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领域。特别国债将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减税不是重点,重在综合减负。今年计划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额度显著低于去年。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和前期大幅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减税已经不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不为企业减负。除了减税以外,今年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宽带资费、房产租金,计划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六、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偏松调节仍将持续 继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灵活适度主要仍是针对当前复杂的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很多经济变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灵活适度也是当前适宜的政策选择。灵活适度也表明当前货币政策选择将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为应对疫情冲击、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政策工具选择方面,未来全面(定向)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都会视融资需求即时推出。我们预计年内降准和降息次数分别各有1-2次。 七、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 观察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宏观流动性供给的表述,由2016、2017年具体的M2增速目标,逐渐过渡到2018年“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再到今年“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的提法。这与当前不设经济增长目标相适应,但又内含充分确保经济增长流动性需要的深刻内涵。同时,不设具体的流动性增速目标,也是国内货币政策逐渐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持续转型的“信号”延续。具体到2020年,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为应对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未来会确保实体经济融资需要的流动性供给绝非“大水漫灌”,而是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报告》强调“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事实上也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增强实体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同时,减少中间环节的融资成本,进一步给实体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和减负。 八、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 提升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 企业稳,则经济稳。疫情发生后,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服务,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2019年我国首度设定小微贷款目标,今年在去年30%基础上将目标提升至40%,并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等,突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的目标。具体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将会从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激励并提升尽职免责认定比例、对保就业岗位基本未定企业延长延期还本付息等方面协调推进。 (本文作者介绍:交行金研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
意见领袖丨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创始院长) 此次不是金融危机,因为金融危机是富人的危机,是有资产的、有股票的、华尔街人的危机。而这次是穷人的危机,穷人没工作、没市场,无法出门,没有收入。但是有钱人在家里呆着,有互联网,还有储蓄。 不能理解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把任务难度降低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也是一个亮点。为什么说是一个亮点呢?因为现在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止今年,可能未来两三年都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把两三年整体的工作放在一块规划,而不是一年一年地规划,更不应该在短期内制定一个固定目标。所以,这是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理性的表现。但是需要强调,尽管没有GDP增长的目标,但是有就业的目标。900万以上新增就业、6%左右调查失业率、5.5%左右登记失业率,这些是硬指标。所以,这次是把简单的增长速度目标转换成了民生和就业目标。 今年要保基本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这是一个底线。以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新增就业、失业率、CPI等这些目标提要求,那么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目标,当然比保底线的目标要高一点。去年GDP是增速6.1%,对应这个增速,1100万新增就业的目标就很容易完成,最后实现了1300多万的新增就业。今年的经济遭遇巨大的不确定性,就不能按照去年的就业目标来规划了。今年如果能保证900万的新增就业,加上其它的就业流转,供找工作的人所参考的总体工作岗位不止是900万。如果能够达到900万的新增就业,加上“老工作”腾挪出来的,比如腾挪两三百万,那么工作岗位就超过1000万。这些岗位就和新增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基本能够对应上。再加上其它的非大学毕业生的新增就业,根据这样的测算,900万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个底线。 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肯定是下降的,在下降的过程中,还要保6%的失业率,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肯定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社会措施,来提供就业岗位。不是简单地靠财政的、货币的刺激,还要加上一些社会政策,才能够稳定住失业的情况。实现调查失业率6%的目标还是相当硬的任务,所以,我们不能理解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把任务难度降低了。 目前中国的财政赤字率提升到甚至7%都是可以的 3.6%的赤字率是比较保守的,是留有余地的。如果真是为了保民生、保就业,还需要增加财政赤字的话,那么3.6%这个数值是较低的。今年赤字率、特别国债、地方建设债这些数字都是留有余地的,所以,实际的政策的空间是有的。目前,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如果提升到5%,甚至7%,都是可以的。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也不缺流动性。累计的政府财政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也比美国低,还有很多国有资产,所以是有政策空间的。总体来看,今年赤字率、特别国债、地方建设债,这三组数字贯穿的一个原则就是谨慎。万一不够,可以再向上调。但是,就业是硬任务。 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如果用好了,对于保民生、稳就业是非常管用的。假设调查失业率就是6%,就业人口稍微算宽泛一点,比如5个亿。5个亿的1%就是500万,6%就是3000万。一年给这3000万没有工作的人每人一万块钱,就是3000亿。这个数字还没加上失业保险的基金,所以,即使额外对所有6%的调查失业人口,每个人都给1万块钱,也不过就3000亿。而且这3000亿还是往高了算的结果,中国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口,除了农民,并没有5个亿。所以,这1万亿,如果真是用来保民生的话,只要用好了,是非常管用的。 今年报告提出,新增的赤字和发行的国债筹集的2万亿将会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这种特殊的转移支付就是想直接给地方政府纾困,而且纾困的方式是不搞建设和项目,老老实实地抓民生,稳就业,或者是给退休人员补助。所以,这是个创举。 地方政府不用到中央打报告,中央直接拨给地方,要求地方政府直接花到中小企业和失业人口身上。这次和上次的4万亿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次的每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转移支付是非常管用的,报告提出的各种财政的支出,似乎比预期的要小,但是这次要求用到实处、绝不浪费。 甄别中小企业的真正需求是关键 报告提出的对中小企业的扶助政策力度还是很大的,资金支持是很多的,但问题是怎么甄别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和不需要的是什么,这是难点。对中小企业的扶助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中小企业是不需要钱的,但有的是真需要钱,有的企业是即便没有疫情也干不下去了。对于如何甄别企业需求这个问题,地方政府、相关的监管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有人讲看电表、看账本、看互联网支付的信息等等,总之,还得靠地方政府创新举措,借鉴在社会治理和管理上比较有经验的地方的做法。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对中小企业的扶助政策力度已经达到了,但是要注意精准,这需要地方政府创新。 今年拟安排3.7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并提高专项债券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此次的做法跟2008年不一样,这次希望能够精准、精准、再精准,而且希望“四两拨千斤”。中央政府拨的钱是给地方项目的资本金,地方政府利用资本金做基础,再去向金融市场融资。这个机制比以前有经验,是一种创新,是想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 明年各国经济恢复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 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得到改善,疫情也没得到控制,现在只是资金面变得很宽松。所以,美国股市现在这么着急地去反弹,很大程度上是资金拉动的。但是仅靠资金的拉动,恐怕难以为继。一旦美国的债券市场能够稳定住,有些资金可能就会从股市流向债券市场。这时,股票市场就可能下跌。 全球范围来看,今年是个衰退年。中国可能是少有的能够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明年经济的恢复可能也是曲折的,我相信明年可能会出现一个两极分化的情况:在疫情前财政情况比较好的国家,比如德国、中国,恢复得会相对比较好;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其它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可能会碰到雪上加霜的情况,经济在恢复,但是政府的财政出现危机。现在花了这么多钱救助,而且税收也没起来,明年又出现债务危机,所以,这些国家经济恢复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现在疫情期间,大家还顾不上财政问题,但是疫情过去以后,资本市场就会开始研究财政了。 明年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总体上可能是恢复的,但是可能会分化得很厉害。这样就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很多指责、很多误解、很多污名化的态势还会演变。 现在种种迹象表明,疫情是很顽固的,即便研发出疫苗,能不能快速生产出来还是个大问题,疫苗有没有用,更是个大问题。所以,世界经济的恢复是很曲折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今年经济不提具体的增长目标,以及应该把未来两三年拢在一块规划的原因。我们要提这样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经济在当前大形势下,短期是“六保”,未来我们希望经过两三年调整,中国经济能回到6%左右的正常的增长态势,这个应该是给我们自己定的目标。在这两三年中,不追求任何的增长目标。但是,希望利用两三年时间,调整到位。 不排除未来还有会发生大规模的金融震荡的风险,但是这个金融震荡跟2008年可能不太一样。因为美联储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保金融市场。所以,金融震荡可能有,但是这个震荡恐怕是结构性的,不是总体的。因为如果总体的金融市场发生震荡,美联储就要印钞票了。可能是美国之外的某些地区有震荡;美国国内的某些市场,比如页岩气的、能源的产业破产;或者有可能是由于美国要制裁华为,美国国内的很多高科技企业短期内失去客户。所以,不排除未来发生大规模结构性金融震荡的可能性。 如果美国股市的道琼斯指数从现在的25000左右又回到18000左右,美联储又开始印钞票,那么全盘大跌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但是结构性的震荡很难解决。 危机之后,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点 此次不是金融危机,因为金融危机是富人的危机,是有资产的、有股票的、华尔街人的危机。而这次是穷人的危机,穷人没工作、没市场,无法出门,没有收入。但是有钱人在家里呆着,有互联网,还有储蓄。 这次危机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2008年。2008年无非是华尔街有几个机构破产了,政府一补助,美联储一救助,危机就稳住了,经济很快就反弹了。这次是穷人倒霉了,小企业破产,穷人失去工作。政府当然可以救助,但是能救多久呢?所以,这一次的后果可能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危机,而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它会带来一系列政治上的动荡,国外的政治家很可能会将危机转嫁给中国,中国是首当其冲的。所以,这将考验我们的应对能力。 这次疫情之中,新科技不断地发挥了作用,远程办公、物流、电商确实很厉害。所以,毋庸置疑,科技仍然是增长点。增长点还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坦率地讲,这一轮危机过去之后,中国仍然是一个拉动全球增长的国家,因为中国体量大,而且中国的相对体量比2008年又高了一个层次。 一看科技,二看中国。对于这一点,我真心希望西方稍微有点智慧的领导者能够明白。中国还是有潜力的,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还没有停顿。 制造业重回美国部分能实现。以后可能有两大类制造业,一类是以中国的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业,比如宝马、通用汽车,这类企业无法撤出中国。第二类就是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的低成本生产,这类企业早晚会撤走。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中等收入的门槛,要进入高收入国家队列。我们应该尽量做好对外商的服务,但是大势所趋,中国也该“毕业”了,不能净搞一些低端的加工。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提升内需,给中低工资的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渠道。 民粹主义抬头,“去中国化”可以理解,但是不太可能完全成功。因为西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过中国这样的国家。要搬回去的话,将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政府的财力又是有限的,真要去执行的话,也很困难。所以企业有可能向东南亚这些劳动力更低廉的市场转移,不可能完全回美国。 疫情加快了原来可能需要十年才发生变化的步伐,企业向东南亚这些劳动力更低廉的市场转移的时机到了,中国应该顺势做好自己的内需开发、产业升级的工作,主动迎接世界劳动力转型的挑战。 我相信未来若干年,全球化可能会被区域化所代替。未来世界上可能是三大贸易圈:第一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包括东南亚;第二个是德国、欧盟;第三个就是北美,包括墨西哥、巴西。这三个朋友圈“三国演义”,估计是这样的趋势。由于国际上的互相不信任,发达国家希望自己的民众有工作,所以会把一些贴近自己市场的产业搬回去,然后会形成三个大区域、三个大市场。比如宝马就是在不同市场上布局的,宝马要把沈阳三期工程作为整个亚洲的生产基地,现在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德国开工,其供应链是完整的。 基于以上分析,疫情之后不可能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会分成三个区域,相互有一定的独立性。 本文原发于网易,已获作者转载授权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
央视财经 评论员 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冲击之际,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之时,今年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要不要设定,怎么设定?这是一段时间来,公众热议的话题。现在,悬念落地:今年不设GDP增长具体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做出特别说明: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经济形势在变,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国内经济发展看,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今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运行受到巨大冲击,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不设具体目标是考虑到特殊时期的经济指标与往年没有可比性;从国际看,全球疫情还在蔓延,世界经济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的情况下,不设具体目标也是实事求是、以变应变,尊重经济规律的主动之举。 不设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实际上,今年经济运行的目标已融入就业、物价、对外贸易、居民收入、脱贫攻坚、风险防控、环境保护、财政及货币政策等具体目标当中。这些具体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今年和下一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特别是疫情之后,保就业、保民生都离不开经济增长。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增长,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不设定具体目标更不等于可以无所作为。当前,无论是城镇新增就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还是防范化解风险、稳定经济运行,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新建高标准农田等等,都是今年必须完成的明确的目标任务,都需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这样,我们才能在“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2020年,守住“六保”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意见领袖丨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这两天大家都围绕着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讨论和解读,报告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按照建国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报告中要明确说明GDP增速的目标。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做了非常清楚的说明,不设定GDP增速目标的核心的原因就是由于疫情和经贸形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聚焦“六保”工作的落实,而不让各级单位在简单的实现GDP增速目标的传统做法中妨碍“六保”政策的落实,故今年暂时不设GDP增速目标。 同时,总理反复强调,不设定GDP增速目标并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相反保居民就业,保民生、保经济主体等等一系列的经济目标都要求经济要有很高的增长。所以,我们解读这一做法时,要认识到今年遇见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冲击,而这个冲击力不仅仅导致整个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更为重要的是疫情本身以及应对疫情的各种政策带来了超级不确定性。如我们所看到疫情在今天展现出“超级黑天鹅”属性,谁都没有预测到,疫情会给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从1月份到现在全世界已经发生了四个史诗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超过了常规的想法和常规的操作模式。下一步疫情会怎样,以及各个国家的政策会发生什么样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外部环境、内部运行发生的一些变化,依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目前世界银行、IMF、WTO、以及联合国贸发会议、OECD等国际机构都在不断的调整他们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的预测,于此同时,在目前结构调整、大冲击、大改革的时期GDP这种总量指标很难精准反映经济面临的风险、问题和矛盾。目前我们以“六保”作为着力点,是因为“六保”体现了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体现了中央统筹的思想。我们一定要理解,在这种超级冲击下,我们的超常规的应对举措是加强底线管理,而底线管理要以“六保”作为应对核心。 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不设定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相反一下几个方面设定了目标,即在就业、国际收支、通胀、民生、风险、小康方面都设定了目标。同时要认识到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我们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对于就业目标设定的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调查失业率6%,登记失业率5.5%,按照我们团队的测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今年的GDP增速依然要达到4%左右。如果GDP增速要达到4%的水平,仅仅按照常规性的“六稳”政策就很难达到,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很明确要进一步加大“六稳”的力度,同时要将“六稳”的工作着力点以“六保”为核心。这意味着要完成“六保”就要采取超常规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增长速度方面就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不设定GDP增长速度就是不设定目标,恰恰相反,这里面要求的更多,要求要更加凝心聚力,将各种宏观政策形成一揽子的统筹力量。 我们要从这几年整个宏观形势和宏观目标的发展来理解“六稳”与“六保”之间的关系。前年我们提出的目标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去年三季度,我们提出了“六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中央判断我们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地抬头。因此,“六稳”在本质上是一种稳增长的分解,是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抬头的进一步反映。今年4月份在“六稳”的基础上的提出“六保”,是应对疫情冲击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停摆的产物。“六保”本身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着眼于增长本身,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风险和超级问题而进行的布局: 第一,我国面临大规模失业,大规模民生问题,大规模市场主体破产,供应链、产业链断链,粮食和能源超级波动,还有基层运转不畅等问题。每一个问题相互联系,都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所面临的超级挑战。“六保”是我们在超级状况下所采取的精准应对的政策举措和政策目标。因此,要想达到“六稳”,必须以“六保”作为前提和着眼点。我们在政策目标和政策转换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第二,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危机救助和危机复苏过程中,第一核心就是保生存,保生存体现在:1、保证民生的基本运转。2、要保证经济主体的基本运行。疫情救助很重要的落脚点就体现在这两点。 我们今年把稳企业、保就业作为优先选项,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在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我们开展的行政性复工复产,也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把就业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就业优先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政策都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是应出尽出,增加岗位的办法是能用尽用。这就更加明显地凸显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家看到,我们的目标里,城镇新增就业9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6%,登记失业率5.5%。这里面大家没有真正地涵盖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没有涵盖874万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按照这种测算,就业压力是超级大的。 就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次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往往会演化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我们要想阻断公共危机向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进行蔓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和保证民生。因此,我们在保就业上面,第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必须要使复工复产加速进行;第二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必须加大稳企业、扩需求的力度,使经济循环常态化。 因此,第一,我们需要一揽子宏观政策举措,来扩大我们的有效需求,来使我们的供需循环常态化,从而稳定各个市场主体,稳定就业。 第二,我们要通过一些就业政策来缓解目前就业供需之间的缺口,所以我们采取了比如大学生招生、中职和研究生扩招等方式来解决200万就业问题,通过给予很多企业贴息贷款,各种保岗就业的补贴,使很多没有效益的企业能够稳产保岗。 第三,可以通过社会安全网来缓冲失业率上升所产生的冲击。如果我们没有把以上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以及工作重点把握住,我们在就业落实上面的工作就会做得不踏实。所以,我们要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我们目前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时强调就业优先的战略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定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几个特点:一是规模适度,二是风险可控,三是非常规操作,四是中期可持续。 第一,规模适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曾提出今年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方案的规模应该在5.5到6.5万亿。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中财政资金新增规模是5.6万亿:第一,通过减税降费减负2.5万亿;第二,地方专项债新增长1.6万亿;第三,财政赤字提升1万亿;第四,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一共6.1万亿,与我们提的5.5-6.5万亿的区间基本吻合。根据前期的测算,这一揽子的财政刺激计划能够保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今年整个政府可支配的资金有多少?今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可能会达到18万亿。去年我国政府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是19.1万亿,根据财政部刘昆部长的预测,今年财政收入可能会降低8000到9000亿,所以,我们估计在18万亿左右。政府性基金收入去年是8.5万亿,今年由于我们进一步减税降费,部分基金收入会相应减少,但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核心主体是土地出让金,从目前四五月份的运转来看,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已经很快,所以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能够保证。此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方面,去年对于国企利润进行了一次性上缴,增加了一万亿,我们希望国家进一步增加一万亿。28万多亿再加上6.1万亿的新扩张规模,政府可支配的资金规模接近35万亿。这个规模应对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充分的,也是适度的。 第二,风险可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可能会导致宏观杠杆率出现急速的提升。目前,全世界的财政刺激规模达到9万亿美金,初步测算,导致债务水平已经上涨了百分之十几。目前来看中国的可控性比较大,债务上升的幅度并不像其他国家那么高。 第三,非常规操作。财政政策是非常规操作,即特别国债的发行,疫情转移支付的特别机制的安排,同时货币政策实际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非常规操作,要研究和创新可以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当然目前很多市场人士也在猜测,这种工具到底是什么?中央银行是不是会直接向我们的一些企业进行直接贷款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银行法第30条规定不允许这样,但是可以向国务院批准,向特定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由特定金融机构来进行发放。前段时期,这个专项款项已经发放了3000亿,它是直接向相关企业进行发放的,未来,这一政策的力度可能会加大。当然还有一个是目前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的模式,由财政出钱,货币进行配套,再以疫情基金的这种模式直接发放给相关的主体,可能下一步会借鉴各国的一些最新的创新,对我们货币政策来进行一些操作。 第四,中期可持续。总书记在4月17日讲到,我们必须要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做好疫情应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揽子方案目前是疫情救助和经济复苏,但下一步要面临的问题很多,不确定性很强。因此,我们要为下一步经济复苏和应对下一步的超级不确定性留足空间,从而使我们的市场保持良好的信心。 改革扩内需,改革提信心,只有改革特别是市场化、开放化,提振综合治理能力的这种改革,才能化危为机,才能使我们的“六保”能够做得扎扎实实,能够把短期的稳定和中期的发展结合起来。 本文原发于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句号!这项历史性的任务,成为许多代表委员们心头的关切、脚下的实践。 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但影响正在逐步被克服。决战决胜已经箭在弦上,时间紧迫犹如战鼓催征。代表委员们说,坚持目标任务不变,团结一心,定能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打赢各类问题“清零战” “仅易地搬迁就安置了36.24万群众,他们从贫困山区一步跨越到现代城镇。”云南昭通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乌蒙山腹地,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让当地面貌今非昔比。 “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说,昭通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5.07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少至104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 但是,“最后一公里”仍不能放松。“全市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郭大进说,收官之年,将全力打好打赢各类问题“清零战”、易地搬迁“巩固战”、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勇夺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胜利。 不停步、不歇脚,咬紧目标不松劲!各地正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在重庆市荣昌区,全区21471人贫困人口中,有3521人享受保障兜底。“围绕‘应兜尽兜’这一目 标,我们精准发力,摸清底数。”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说,区、镇、村三级书记遍访困难户,根据疾病、子女上学等实际情况,一户一策,进行扶助。 同时,“社会兜底不能‘一兜了之’,必须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曹清尧介绍,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当地采取技能培训、项目进家庭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比如,引导部分困难群众从事荣昌夏布手工制作、提供公益就业岗位等。此外,对已脱贫群众,持续跟踪监测返贫风险高的脱贫户和边缘户,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家庭,将其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疫情突如其来,但我们仍然坚持目标不动摇,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曹清尧信心坚定。 “面对‘硬骨头’,要采取特殊政策实现‘三区三州’等特困地区、特困人群脱贫,攻克最后的堡垒。”全国政协委员、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彦伶说。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接下来的难关如何攻克?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白加扎西认为,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质量,落实后续扶持政策,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 “就我们果洛州来说,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全力落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在产业扶贫方面立足市场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和商贸旅游服务业,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白加扎西说。 增强造血功能,激活内生动力,让脱贫效果更巩固。 “真是旧貌换新颜!”5月1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哈电集团定点帮扶的文山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为这里的变化感到高兴。 斯泽夫介绍,这几年,哈电集团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润投入到扶贫中。在文山市,入村入户道路硬化工程、自来水工程建设、“厕所革命”、扶贫车间,见证着脱贫路上的坚实足迹。“虽然到了摘帽阶段,但我们的帮扶工作没有放松。”斯泽夫说,今年哈电集团对当地的扶贫投入还将继续加大,并致力于直接惠及农户,激活当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在助力当地茶农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文新毛尖集团董事长刘文新带领公司摸索出许多办法,但最管用的是这一条。 刘文新介绍,当地茶农不缺茶园不缺产量,但技术是短板,公司就为农民培训炒茶技术;好茶叶卖不出好价钱,公司就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让他们吃下“定心丸”;此外,助推发展茶旅游,让茶山变“金山”,解决增收的实际问题;旅游红火了,宾馆、民俗、餐饮等一批岗位创造出来,许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人有事做、有奔头,脱贫致富动力自然足。 电商拓宽致富新路 紧要关头,脱贫攻坚如何再发力?疫情又带来哪些新的思考?许多代表委员将目光投向数字化手段。 “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上行是一个解决方案。通过淘宝直播既让农产品卖得出去,也活跃农村市场,更有利于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说。两会前夕,她还专门进入淘宝直播间,调研数字乡村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也注意到,疫情影响下,以数字化为支撑的电商业态更受重视。那么,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究竟怎么样?霍学喜对全国苹果产业进行了大数据调研,陕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主要产区均在调研范围内,但结果显示,电商销售占比仅为11%。 “我国苹果产区多分布在丘陵沟壑地区,很多都是贫困地区。”小小的苹果里,或许就藏着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霍学喜建议通过电商来盘活乡村生产要素,为农产品畅销路、通物流,并与电商平台开展品牌化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认为,电商企业可以依托线上线下优势助农富农。但他在工作和履职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上行路径少、生产种植和销售脱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不足等问题。 对此,张近东建议进一步统筹资源,政府、电商、农户、院校多方联动,推动返乡年轻人成为创富主体,带动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行政村为具体单位、以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为特色、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销售手段的乡村生产基地。希望通过这些基地,让农产品多走出去一些,让贫困离农民更远一些。(记者 李婕 闫旭 徐佩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受到社会广泛热议,资本市场也有所反应。我作为连续三届的地方人大代表,可能比一般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会更深入些。 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是件好事 全球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居民更关心本国的GDP增长目标了,这也使得海外媒体也格外关注我国的GDP目标。每年年末,我们都要预测下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其他目标,去年年末,我预测的GDP增长目标是6%左右,CPI为3.5%左右。如果没有疫情,我相信这两大预测结果都能应验。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并蔓延到全球,尽管中国疫情得以顺利控制,但全球下半年疫情能否得到控制还不好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一定会受到全球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故不设目标合乎逻辑。 实际上,笔者认为全社会长期存在对GDP增长目标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问题。昨晚我与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李玮董事长沟通,询问他什么时候拿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他说正式开会的时候才拿到,与媒体直播总理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几乎一致。这一方面说明全国人大的会议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关注度过高使得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开披露的时间被严格规定。 地方开两会,通常在开幕式前一天,人大代表们就已经拿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纸质材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是保密材料;而且,在正式报告发布以前,人大代表们和社会各界提前约一个月就《政府工作报告草案》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六天前,一位外地朋友打电话向我咨询,说他所在的城市刚开完两会(因疫情而延迟),确定的GDP增长目标居然为6.5%,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啊。我解释说,该城市有它的苦衷:省里的两会疫情前就开过了,确定的GDP目标为6.5%,该城市不能“拖后腿”,而全国两会还未召开,不知道会定什么目标和怎样力度的政策,故该城市只能与省里之前设定的GDP增速目标保持逻辑一致。 事实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通常分两类,一类叫约束性目标,另一类叫预期性目标,前者必须得完成,后者不一定要完成。 例如,十三五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四大主要指标,又在此基础上分为25个具体指标。25个具体指标中,有13个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完成的全都是涉及资源环境和民生福祉方面。在民生福祉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都被列入约束性指标。 另外12个指标属于预期性指标,如到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九成等。这表明,这些指标需要去努力完成,但不是必须实现的。 这表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早就把经济发展中的GDP增速指标列为预期性指标,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应该去关注环境保护、教育、脱贫、居住条件等这些约束性指标的执行情况,这才是硬指标。 因此,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说不定可以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目标而去做一些“重复建设”等事情;不设目标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和“六保”,从而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中小微企业、关注民生、关注就业。 从其他目标反推GDP“隐含目标”:3-4% 虽然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但报告中实际上也隐含了“目标”。一方面,报告仍然设定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从往年情况来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对应新增就业不断增加,2019年达到221.6万,中泰宏观首席梁中华据此认为,今年隐含的经济增长目标或许在3-4%之间。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据财政赤字率反推的名义增速约为5.4%,按照GDP平减指数在1-2%之间,那么实际增速大概也是在3-4%左右。 那么,靠什么来实现新增就业900万和对应3-4%的GDP增速呢?我认为还是靠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消费,投资主要靠基建投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新基建。在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的情况下,更不要期待房地产政策有什么放松,而且报告也再次强调房住不炒。 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说明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虽将比去年有所下滑,但幅度不会过大。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由此推测,今年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靠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全年基建投资增速估计要达到7-8%左右的增长,才能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3-4%左右的增速。 中泰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判断,医疗卫生领域仍将是建设重点。因为新冠疫情显露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未来大的趋势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对具体投向都做出了明确要求;(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在稳消费方面,报告提出:“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说明稳消费主要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和社保标准,让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敢消费。 货币政策空间大于财政:降息仍会持续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特别国债、财政赤字和地方专项债的规模都低于市场平均预期,而且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使得宏观杠杆率水平的提升大幅放缓,也为今年政府加杠杆腾出了空间,但考虑到仍有很多隐性债务存在,以及地方到期债务压力巨大,故丝毫不能放松支出的口子。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节约财政”,财政要“提质增效”。这在今年各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即要大力压缩政府部门的日常开支,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减负和民生投入。 在两会之前,学术界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如今,抗疫特别国债和增发国债的规模之和也就2万亿,不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多大的“挤出效应”,只要央行继续降准和发放再贷款就足够让“流动性适度和充裕”了。因此,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高层希望财政支出能够“细水长流”,倒是货币政策的空间稍大。 之所以我认为货币政策的空间更大,有以下理由:自2018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就没有对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设定具体目标,2018年的表述为“合理增长”,2019年的表述为“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今年的要求为“明显高于去年”。假设今年的名义GDP为5%,M2为10%(去年为8.7%),那么M2-名义GDP高达5个百分点,相比19年的1个百分点,大幅上升。 此外,目前某些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恐怕也为期不远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报告中提及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工具呢?应该是结构性的工具吧,旨在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产生各种套利。 随便提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金融和资本市场提及较少,只是分别就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分别提了一句话的要求:”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可见,今年经济重心还是放在重振实体经济方面。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央支持地方,银行让利企业,富裕扶持贫困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给我的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稳就业和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首先,在支持地方方面,“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这样的压缩中央财政支出力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又提到,“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支持地方态度之鲜明、措辞之强烈,都十分罕见。 其次,在均衡社会各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方面,《报告》的表述也十分明确:“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说白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在全社会经营收入构成中的占比过高,早就成为人们所诟病的现象了。以上市公司为例,所有上市公司中,银行的净利润占比接近一半。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6.8%,但金融业增加值居然达到6%。 为此,《报告》“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第三,扶贫方面的力度继续加大,因为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实现2020年翻番目标有一定难度,但扶贫是底线,今年必须“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GDP不设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变,全面脱贫的目标没有变,一定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此,提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根据蚂蚁金服运用大数据估算,中国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数约为2.3亿人,因此,在疫情之下,确保个体经营户能够活下来,就是保就业的最好办法。据统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到“就业”,2020年则39次提到“就业”,提及频率增长30%。就业改善,对于全面脱贫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过程中,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存量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分化,包括区域经济、居民收入、产业和行业、头部与非头部企业这四大分化。这也给全面脱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在去年7月参加克强总理座谈会的时候,建议“当前经济改革核心是重塑利益格局,把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及部门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也特别强调大型企业要支持中小微企业,要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银行则要向中小微企业适度让利。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总理的这一理念。 通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并不觉得该报告超出或不及预期,该报告实际上与今年以来政治局会议的主要精神非常一致,即保持定力,切合实际,底线思维,意在长远。而有些市场人士总是盼着大干快上,高举高打,短期纵然可以实现翻番目标,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