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巨头定调下半年工作: 纵有大挑战也依旧力保全年目标 记者 冷翠华 近期,各大险企陆续召开年中工作会议,定调下半年的重点工作。7月23日,中国人保集团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不动摇,全力以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尽管各家公司上半年的“成绩单”有优有良,但无一例外,在一季度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且外部因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险巨头一致不改全年工作目标,提出对这一目标要“全力推动”“奋力实现”“全力以赴”…… 上半年保费实现增长 回顾上半年保险业的发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诸多既定计划,尤其是人身险的线下代理业务一度掉入冰窖。不过,整体来看,保险巨头保费收入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具体来看,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共实现原保费收入约1.52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一季度4.07%的同比增幅明显改善。同时,从全行业来看,根据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4%。由此可见,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保险行业上半年的业务保持住了增长势头,同时,二季度以来,险企正在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下半年的业务发展与上半年相比将进一步复苏。 不过,从上半年的净利润来看,分析人士的预测就不那么乐观。目前,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对上市险企上半年的净利润进行前瞻性预测,尽管各券商对具体险企净利润的预测数值相差较大,但整体都持同比下降的观点。其中,中金公司认为,预计上市险企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2%;申万宏源的预测值为同比下降24.7%;海通证券的预测值为同比下降25%。 净利润的同比下滑有其特殊原因。2019年5月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并追溯2018年。申万宏源解读认为,2019年二季度所得税体现了2018年一季度到2019年二季度连续6个季度的实际税率降低效应,体现在当期的非经常性损益中,因此,今年上半年险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速更具有参考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险企的净利润同比情况要好得多。 多举措力保年度目标 下半年已经开始,保险巨头将重点抓好哪些工作?年度目标是否要调整?记者从近期召开年中工作会议的险企得知,尽管受疫情影响,下半年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险企皆不改年度目标,将多举措去奋力实现既定目标。 在昨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人保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党委副书记王廷科强调,下半年,要坚持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坚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3411工程”不动摇,同时在发展方式上谋新机、开新局、推创新、促转型,全力以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包括攻坚克难,确保全力达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项目,推动“3411工程”落地见效;坚持效益优先,着力推进降本增效和精细化管理;守住风险底线,扎实抓好重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等。 在7月21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强调依靠改革创新育新机开新局。他指出,当前,“重振国寿”面临复杂性增加、变化性增强的大环境,必须依靠改革创新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重点按照“全面推进三大转型、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加快科技化创新、全面深化综合化经营改革”这四个方面推进下半年工作。三大转型指的是“向销售服务并重转型、向人力科技双轮驱动转型、向价值规模有机统一转型”。王滨表示,这是重振国寿的根本之举,是后疫情时代推进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轴是价值创造。 同时,中国人寿集团总裁袁长清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四个统筹”: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业务发展,统筹兼顾业务规模与业务价值,统筹推进战略落地与管理变革,统筹处理业务经营与风险防控。“奋力实现全年经营目标。”袁长清指出。 在近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提出,要“坚定航向、乘风破浪”;要看清市场形势,找准优势,突破格局,建立规模优势;打造特色,建立竞争优势;寻找突破口,建立新兴优势。同时,要看清脚下原点,找准目标,建立护城河,“高筑墙,广积粮”,为实现长期目标、发起战略决战构建基础。他还明确了严守投资风险,把握后疫情时期投资机遇;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产业协同等八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年度目标达成。”李全指出。 此外,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近日在年中工作会上坚定表示,要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要跑赢大市、争先进位、稳定增长、提升价值。太平人寿在7月22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必须”,即目标必须达成、变革必须深刻、方位必须精确。
中国真的没有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吗?否 我以为,要坚持宏观经济调控就要有GDP增长目标,即便是最市场化的国家,也有政府年度经济增长预测,这是最起码的。如果政府有增速预测,这同政府有增速目标有什么区别呢?况且多年来中国的增速目标一直是意向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目标也不是不可以根据形势发展进行调整的。GDP(或者GDP增速)是几乎所有重要经济指标的分母,没有经济增长目标,许多重要经济、金融指标都无法确定,各种政策也无法协调。中国真的没有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吗?否。正像何立峰主任所说的“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到其他相关指标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中”。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财政赤字是3.76万亿,同时又给出了财政赤字率3.6%。很容易知道,隐含在这两个数据中的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是5.4%。事实上,没有GDP目标连财政预算都无法编制,财政政策也就无从谈起了。 对货币政策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经济增速目标这个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如M2的增长速度,信贷的增长速度等等也无法制定。但央行自己肯定是有一个目标或目标范围的。否则,很难设想央行会如何制定和执行2020年的货币政策。易纲行长最近说:“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如果他心中没有通胀率和GDP的增速预测,他又如何能够预估全年人民币贷款量和社融量呢? 因而,问题不是为什么政府不制定增长目标而是为什么不公布增长目标。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讲,如果已经有了GDP增长目标,就应该公布了这个目标。好处包括:可以更好协调政府部门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可以同市场进行有效沟通。公布增长目标的好处还包括可以发挥政府各级和各个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监督作用。通过传递明确的信息,可以凝心聚力,对外形成积极预期。当然,政府还有其他考虑,公布不公布增长目标是各种综合考虑的结果。对此,经济学家难以置喙。 那么,“融化到各种指标中”的2020年GDP增速目标到底是多少呢?从已公布的财政赤字和赤字率,我们知道2020年GDP的名义增速目标是5.4%。这是非常明确无误的。但实际增速目标呢?我们不知道政府所使用的2020年GDP平减指数是多少。根据历史趋势,可设2020年GDP平减指数上升2个百分点。这样,政府未公布的2020年GDP实际增速目标应该是3.4%。 根据1-5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市场的普遍看法是第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应该是3%左右,比较悲观的看法是1%左右。以上述两个数字作为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假设2020年第三、四季度有效需求的同比增速达可以到与潜在增速持平的6%,2020年实际GDP增速应该在2%和2.4%之间。假设2020年通货膨胀率为1%,则名义GDP增速应该在3%和3.4%之间。换言之,在2020年中国名义GDP实现5.4%的增速将是困难的。 不仅如此,由于需求约束,即便在2020年实现GDP2%到2.4%的实际增速,3%到3.4%的名义增速也存在很大困难。在消费和外需难于成为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增速超过GDP增速)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维持相当高增速。而这又只能主要依赖基础设施投资的更高增速,而除非执行更加具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此之高的增速是难以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选择:容忍较低的增速或在提高消费和出口增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主要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终的选择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如果放弃了经济增长目标,只要就业目标,问题可能更大 2020年创造900万新增就业是否困难呢?如果知道所谓的就业弹性,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算出为创造出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有多高。已知2019年底就业人数为4.4247亿,创造900万新增就业岗位,就业增长率为2%。为此,实现就业2%的增长,GDP的增速应该是多少呢?这取决于就业弹性。中国学者对就业弹性的估算是不太相同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郑秉文教授认为就业弹性在0.31到0.42之间。如果要实现就业2%的增长,相对应于0.31到0.42的就业弹性GDP的增长速度就需达到6%和4.8%。 应该看到,即便新增了9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的失业人数,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计划失业率指标,失业人口仍然有2757万人,要高于往年。 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重要政策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但把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对立起来,认为不应强调经济增长目标的观点值得商榷。宏观经济管理“纲举目张”中的“纲”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就业。有了经济增长目标,就可以确定其他目标。但从就业增长目标出发来确定其他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过去大家说,如果让地方政府设立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就会盲目追求增长、盲目投资。如果放弃了经济增长目标,只要就业目标,问题可能更大。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呢?给地方政府下达就业指标,恐怕比给地方政府下达GDP增长指标的问题更大。为了实现就业增长2%的目标,调整统计口径?100个人可干完的事情让102个人来干?增加政府机关的冗员?或靠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劳动者走街串巷的密集型经济? 总之,脱离经济增长谈稳就业是缘木求鱼,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就业问题变成失业救济和降低劳动效率问题,没有增长的新增就业只能新增隐性失业,是人均收入的下降。脱离经济增长我们不但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而且可能会滋生腐败。当然,改变产业结构,如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还是有余地的,但是和经济增长相比作用可能不会特别大。 今年财政预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应该是6.7万亿,不是3.76万亿 在纾困阶段,政府采取的财政措施包括:减税降费,三项社保缴费阶段性免征,半免征,缓征,财政贴息,兜底采购双重政策,鼓励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安排疫情防控资金,安排救助补助基金,等等,这些政策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现阶段——刺激经济增长阶段,除了继续执行过去已有的一些纾困的财政政策之外,重点应该转向刺激经济,让经济有尽可能高的增长速度,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增加财政开支,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中国的财政预算结构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有四大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最主要的是有两项,一个是一般公共预算还有一个是政府性基金,我们在谈财政赤字的时候我们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在一般公共预算这一块里的入不敷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差额并是不包括在财政赤字中的。当我们讲财政赤字是3.6%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入不敷出的数额。根据政府所公布的数字,2020年计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1.03万亿,包括三块一个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包括一点是调入、结转资金。这三块这些数加起来是21万亿,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一般公共预算入不敷出量就是3.76万亿。但实际上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还包括了调入结转资金一项,过去几年的结余转到今年了。按定义,财政赤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6万亿元。但如果扣除3万亿元调入、结转资金,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8.03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当年全国实际财政收入为6.76万亿元。财政收入是通过税费等等方式把购买力从社会中提取出来,起到抑制经济的作用。财政支出是花钱买东西,起刺激经济的作用。赤字代表了净刺激,由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有3万亿并不是从今年的购买力中抽出来的,所以今年财政预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应该是6.7万亿,不是3.76万亿。政府性基金里有些入不敷出的差额实际上也是财政赤字。如果把所有东西都考虑进去,我们会发现中国财政刺激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按中国的财政赤字定义,中国财政赤字由2019年的2.8%上升到3.6%。对比2009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2.7%的财政赤字率,不能不说2020年中国财政刺激的力度是很大的。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本次刺激计划的规模理所当然要大于当年的“4万亿”。当然,“4万亿”的经验教训应该汲取。除上项目太快、太急,造成浪费外,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平台融资应该是“4万亿”的主要经验教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GDP的名义增速大概率会低于5.4%的隐含增速目标。由于2020年的财政预算是建立在GDP名义增速5.4%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方面财政收入可能会明显小于计划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支出刚性,财政支出难以相应减少。这样,在2020年实际财政赤字就可能会显著大于计划财政赤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国债价格因供大于求而下降,从而对国债收益率造成上升压力。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上升又会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息率的上升,从而对经济增长进一步施加下行压力。但是,如果放弃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中国经济就会在重大体制性和结构性调整未完成之前,过早滑入低速增长时期,从而在今后给我们带来更多、更难以应付的挑战。 在今后我们可能会面临这样一种两难挑战:进一步加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还是为了避免财政状况的恶化而满足于较低的GDP增速。如果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甚至进一步增加扩张力度,中国的财政状况会因GDP名义增速低于预期(财政收入减少)而恶化。此时,可能会出现国债销售困难的情况。 为了使国债可以顺利销售,央行可能不得不执行中国式的“量宽”,以冲销挤出效应。如果“知难而退”——由于财政收入减少,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扩张力度。这种选择的可能后果是: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跌、失业问题无恶化、杠杆率上升(因GDP增速下降)、不良债权增加;经济最终陷入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 如果出现这种两难局面,“两害取其轻”。我认为应该走第一条路线,争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采取第一条路线,肯定后遗症不少,但我们还是应先保住增长,由此产生的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选择:中国式QE? 在疫情期间,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传统的货币政策来抗疫纾困,特别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疫情期间,央行主要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公开市场的逆回购;降低MLF利率,引导LPR爆价下行;发放低成本专项再贷款;定向降准;降超准备金率等等。 公开市场的逆回购可以压低银行间货币市场利息率,进而影响银行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MLF,向商业银行提供中期再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LPR。央行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工具。如众多基准利息率、专项再贷款、准备金率等等。在疫情期间,央行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抗疫纾困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下图)。 应该说2020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是比较宽松的。再者,在经济处于收缩期间,货币政策对增加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货币政策只能充当第二小提琴手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在讨论货币政策时不必过多的考虑财政问题。执行宽松货币的目的是使银行能够给居民和企业发放廉价和充分的信贷,不用考虑更多的东西。但2020年下半年央行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配合财政部使国债得以顺利发行。2020年政府计划新发行政府债券的总额是8.51万亿元。如果再考虑到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帮助地⽅政府把融资平台债务转换为规范的政府债券以及地⽅政府专项债,2020年国债发行量将明显高于往年。此外,如前所述,还应该考虑到如果名义GDP无法实现5.4%的增速,财政状况会因财政收入的减少而急剧恶化。 2020年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有可能导致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使日后国债发行难以为继。因此,央行不仅应尝试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低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抑制挤出效应,而且还应考虑采取非常规措施。 受法律限制,央行无法直接从一级市场上购入国债。如果尽管有传统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国债融资依然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上移,央行就可以考虑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由央行从二级市场买入商业银行从一级市场买入的国债,实行中国式“量宽”:在财政部通过一级市场向公众出售国债的同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购入等量国债,实行中国式量宽(如上图)。 新冠肺炎是巨大挑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只要不被种种传统观念束缚,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大胆试验。中国必能克服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是光明。 本文原发于网易,已获作者转载授权
图片源自网络6月28日,记者在阿里拍卖网获悉,“全球领先的网约车出行平台公司股权”将于6月29日起公开拍卖,起拍价为9200万元,处置单位为杭州顾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图片源自阿里拍卖网拍卖页面对标的介绍称,目标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手机预约乘车出行平台。公司专属的手机应用程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乘车出行服务,当中包括出租车、快车、专车、拼车、公交、代驾、企业用车、共享单车、租车、跑腿、外卖服务及金融服务。此次出让的股权系上述公司A-X轮优先股(X表示某个数字。)搜狐财经致电页面披露的拍卖联系人电话,对方表示标的股权确系滴滴股权,但涉及保密信息,不方便披露更多详情。页面显示,此次拍卖有优先购买人,并设置了竞买人的资质门槛:须通过网约车出行平台公司董事会的资格审核,符合要求的受让方/买方不能是阿里巴巴、腾讯的竞争者和竞争者关联方。目标公司预计市值超600亿美元对于此次9200万元起拍价对应的滴滴出行具体股份数量,拍卖联系人表示不方便披露。拍卖页面详情显示,行业目前可比Uber及Lyft(市值/收入)大概在2.86X至4.27X的估值范围,对应目标公司市值预计将会超过600亿美元(约合4246.2亿元人民币)。以上述比值和估值推算,目标公司收入大概在140.52亿美元(约合994.6亿元人民币)至209.79亿美元(约合1484.68亿元人民币)范围内。拍卖详情页面显示,2018年,目标公司的网约车订单量为380亿美元(约合2689.26亿元人民币),对比Uber为415亿美元(约合2936.96亿元人民币)。图片源自阿里拍卖网拍卖页面显示,目标公司管理层在2020年参加媒体访谈节目时表示,“我们有一个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我们会根据这个时间表去实施上市事宜。”而据媒体报道,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今年4月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曾有过上述表达。此前市场一直存在滴滴上市的猜测与传闻。2018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预计于2019年下半年进行IPO,彼时估值约550亿美元,预计最终上市时市值达700至800亿美元(约合4953.9亿元至5661.6亿元人民币)。2019年7月,滴滴出行13.75万股股份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公司整体估值为550亿美元(约合3892.35亿元人民币),该股权转让出售价按照整体估值475.44亿美元进行(约合3364.69亿元人民币)。去年10月,据媒体报道称,滴滴部分股东开始寻求把自己手中的股权变现,其中有两位中国和美国的滴滴原始股东拟出售股份,分别按400亿美元和430亿美元的估值叫价。恒大研究院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显示,滴滴出行以516亿美元(约合3651.73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居于蚂蚁金服、字节跳动后的第三位。过往报道显示,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为109亿人民币,其中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113亿元;2017年亏损为25亿人民币。2018年8月,滴滴创始人程维公开表示,6年来从未实现过盈利。而此前滴滴的盈利业务板块顺风车因发生安全事件在舆论声讨声中下线,直到去年11月才启动试运营,截至今年6月已在全国300个城市试运营。柳青在今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滴滴在中国的乘车量已达到新冠病毒爆发前水平的60%至70%,且滴滴核心网约车业务已经开始盈利。这与拍卖页面显示的“目标公司管理层在2020年参加媒体访谈节目时表示‘我们的核心业务是盈利的’”相一致。布局旅行、货运、食品配送,希望3年内实现每天服务一亿单拍卖页面显示,“截至2019年7月,目标公司注册用户数为5.5亿,年运送量110亿次”,这与滴滴出行公开披露的数据均相吻合。滴滴出行智能控制首席科学家唐剑在去年7月出席活动时公开表示,滴滴注册用户超过了5.5亿,每年完成110亿次的运送。此外,拍卖页面还将目标公司与Uber、Lyft相对比,称目标公司2018年平均日乘车次数为2450万,而Uber、Lyft分别为1400万和170万;目标公司活跃用户为9250万,而Uber、Lyft分别为1.1亿和2291万。图片源自阿里拍卖网拍卖页面还展示了目标公司的布局发展,称本地生活市场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拍卖页面详情显示,“目标公司积极拓展食品配送。5月,成立国际旅行社公司;4月,旗下共享单车完成10亿美元融资;4月进军货运市场,并在杭州和成都开始招募司机。”今年6月,滴滴出行日本公司表示,将正式在日本提供餐饮店送餐服务“滴滴食品”,先在大阪开展业务,继而扩大至日本其他地区。而早在2018年3月,滴滴外卖即在全国首批9个城市上线。旅行出游方面,天眼查显示,5月20日,北京小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境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旅游信息咨询;火车票销售代理;航空机票销售代理等。该公司由北京桔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桔财动力),程维间接持有桔财动力49.19%股份。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旗下青桔单车完成10亿美元融资。青桔单车成立于2018年,归属于滴滴普惠出行事业群下的两轮车事业部,由两轮车事业部总经理张治东负责。6月23日,滴滴货运在成都和杭州两地正式上线,官方对外宣布,首批上线服务的货车司机共有8000多名。拍卖页面称,目标公司设置了三年后冲刺月活8亿,每天服务1亿订单的目标。今年4月16日,滴滴出行CEO程维在公司战略会上公布了未来3年的战略目标“0188”,其中包括 3年内实现全球每天服务1亿单,全球服务用户月活超8亿。同时,程维透露,2019年是滴滴国际化业务突破的一年,到2020年初,滴滴已在海外累计服务超过10亿出行订单。程维希望能抓住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先全球的窗口期,未来3年全力推进国际化出行、外卖和创新业务发展。
弱冠之年的江泰保险经纪(下称“江泰保险”),离它的上市梦还有几步之遥? 2018年6月16日,步入“知天命”年段的沈开涛带领下的江泰保险收获成年礼,那一年江泰保险首次收获成长目标,“为江泰三十而立奋斗”。 当时,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当时的江泰保险一往无前,沈开涛的决心是,敢与国内外同行“掰手腕”,那一年,而立目标首次被沈开涛提出。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风华正茂的成年人,江泰保险经纪一直在竞争环境中长大。接下来的历练将使我们进一步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而立之年。” 小目标们,等等看 2020年6月16日,转眼间,江泰保险已步入弱冠之年,冲向而立,目标一致是宏伟在前,江泰保险要做的是中国民族保险经纪最强品牌。 沈开涛的新目标是: 预计到2030年,江泰保费规模将达到近500亿元,佣金收入将达到90亿元,国内分支机构超300家,员工数量预计达到5万人。 对比去年的6000亿寿险梦的鸿鹄之志,掀起业内波澜阵阵,步入弱冠之年的江泰开始脚踏实地了?! 当时,江泰保险放出豪言:五年,6000亿寿险新单 当时有一组测算是, 这意味着五年后,江泰要做出12个寿险经代市场的保费, 五年后,江泰要大致要完成两个国寿+两个平安的新单保费总和, 为整个寿险保费市场贡献出新增的三分之一的量级。 这次,目标500亿不那么语出惊人了,要做的也就是前十榜单里的一员吧。 上市只是执念吗? 目标都是缥缈的,打脸也不怕。 但有一种执念,叫江泰上市的执念,其实执念时间久了,就慢慢变成可达成目标了。 从2007年开始酝酿上市,江泰多次登上新闻标题榜首,“江泰保险抢跑A股首只保险中介股”曾频频刷屏保险圈。 2013年,江泰再次发声,公司拟2年内在国内主板上市,并将在未来3年发起成立1家国际再保险经纪公司、1家保险销售公司、1家保险精算师协会以及1家风险管理咨询公司,计划已经通过董事会批准。 2020年,上市再现露出。 3月18日,北京证监会网站发布江泰保险经纪与申万宏源终止上市辅导协议,以及中信建投关于江泰保险经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辅导基本情况表。 3 月 6 日,江泰保险经纪与申万宏源解除辅导,转由中信建投辅导。 这是江泰保险第三次更换上市辅导券商,2012年8月, 江泰保险开始接受宏源证券辅导,2017年1月改为申万宏源辅导。 辅导江泰上市的金融民工们,你们还好吗? 相对主流大型上市险企而言,江泰上市并非虚无缥缈。作为一家财险经纪公司,虽然整体规模尚不算大,但江泰保险也位列保险经纪排行榜前几位,而从业务来看,医责险、旅游保险则是江泰保险经纪第一、二大渠道。 沈开涛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十年来,江泰保险累计服务了超过20万家企业客户,保额达1343万亿元。为保险行业贡献保费520亿元,涉及直保、再保的全部险种。我们协助客户处理赔案380万件,帮助客户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30亿元。其中,赔款金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案件172个,上亿元的10个,超过10亿元的4个。 转型,势在必行 无论是上市,还是大寿险梦,都是江泰保险在寻谋的新路。 江泰保险的市场定位是“三高三跨三大”:即“高科技、高风险、高净值,跨界、跨境、跨域的大客户、大机构、大平台”,这些都是江泰保险三十而立目标下江泰保险在不断摸索的市场空间。 仅靠财险中介的市场,可能不足以支撑江泰的大梦想。 转型,也是江泰保险面前的势在必行。 财险市场红海海海,特色和瓶颈同伴而行。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费业务结构在2016年时仍以财险保费收入为主,不过从2017年开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费重心就在向寿险倾斜。 江泰保险之前,早有转型先例。 2013年,泛华将保险业务重点全面转向寿险。 Anyway,江泰保险志在为国内领先而奋斗!为做中国保险经纪行业的领头羊而不懈努力。 最后分享一组沈开涛的鸡汤,请干: “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气吞山河。 用明天思考今天,用今天成就明天。 只有做到才能得到,做不到什么都得不到。 不断找问题,解决问题,是胆量,也是担当。 选择称职者,培养佼佼者。 今日事、今日毕。”
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CWM50)课题组近日由CWM50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牵头,多名专家参与,撰写完成了《传递中国信心,坚持民生导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会精神解读暨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以下为报告全文。 传递中国信心,坚持民生导向,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会精神解读暨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 报告摘要 随着 2020 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近日,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CWM50)举办“两会解读暨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专题会议,邀请两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对两会精神进行解读,并就两会向市场传达的信号、各界针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讨论和争鸣的热点焦点、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金融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当前复杂国内外形势新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会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回应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经济工作重心等问题的关切,有利于凝聚共识,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指引下一阶段工作方向。与会专家围绕宏观政策的力度和着力点、如何理解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方面,CWM50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宏观政策从“民生”角度而非“刺激”角度着眼,以就业和民生为导向,稳住经济基本盘; 二是将刺激投资、扩大消费、稳定民生相结合,减少因投资不足造成的供给抑制,形成乘数效应; 三是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点救助出口企业和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 四是出台更加具体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细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区域一体化改革措施,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五是防范农民工失业返贫带来扶贫基数的暴涨; 六是对“摊贩经济”和个体经营户实行更友好的工商管理; 七是鼓励绿色项目投资和绿色消费增长,发展绿色金融。 报告正文 一、两会向世界传达的积极信号 两会的胜利召开,象征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党和政府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有着科学的判断。我国有着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亿万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心。 两会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回应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经济工作重心等问题的关切,有利于凝聚共识,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指引未来工作方向。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在剩下的七个月时间中需要抓紧政策落实,尽快收到实效。 二、各界普遍关心和争鸣的热点问题 (一)财政政策的力度、着力点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1、积极财政政策的对冲力度是否足够?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无论是与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四万亿” 计划相对于当时的GDP的比重相比,还是与此次疫情期间美日欧发达经济体出台的刺激政策相比,中国当前财政对冲力度均显不足。 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3.6%的预算内赤字率加上新增专项债规模、特别国债规模、存量财政资金盘活以及为企业减税减负资金,中国财政刺激力度并不小。此外,今年不会为了稳增长而强刺激,要考虑可持续性。 2、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保民生”还是“保投资”?是“新基建”还是“旧基建”?是“保需求”还是“保产业链安全”?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不是着力于强刺激、稳增长,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保民生”而不是“保投资”,财政政策的民生属性浓厚。 也有部分市场人士指出,从财政支出的方向来看,用于投资的部分占比超过一半,用于“六保”的资金可能不足。从基建投资安排上看,传统基建项目更多。 此外,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可能比疫情更加深远。因此,今年的财政政策还要格外重视保产业链安全的问题。 3、如何看待财政刺激政策的潜在负面影响? 部分学者表示,通过对部分省份已经公布的新的基建项目名单的初步测算,符合发改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占比只有10%,与十年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最近地方又审批通过了大量的煤电项目。这种为稳增长而放松环保要求的势头值得警惕。 (二)货币政策的力度、传导效率及实体企业让利 1、稳健货币政策的对冲力度是否足够? 部分市场和学术界人士认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上升,货币政策有收紧趋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不足。在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的过程中,央行对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支持不够,抬高了政府融资成本。 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处于适当水平。过分充裕的流动性和过低的资金利率可能导致 2016 年的金融市场乱象卷土重来,稳增长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防风险。 2、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否不足?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传导效率不如可直达实体经济的财政政策。但也有学者表示,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公平性考验和市场化程度不足等难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望得到提高。 3、金融行业能否进一步给实体企业让利? 在疫情冲击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7%,而同期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银行盈利太多,挤压了实体企业利润空间,呼吁金融业进一步向实体企业让利。 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指出,实体经济困难向金融领域传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银行业经营压力尚未完全显现。随着未来不良暴露、核销及补提拨备,银行业利润将会受到侵蚀。 (三)不设经济增速目标,还要不要稳增长?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意味着经济增长目标重要性下降,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增长力度将会不及预期。 有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指出,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四)若两个“翻一番”目标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 有部分人士认为今年两个“翻一番”目标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无法按期完成。也有市场和学术界人士指出,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增速目标,而更多在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今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定能取得胜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很大。 (五)如何解决“地摊经济”等就业形态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问题? “地摊经济”有利于稳就业目标的实现,但和现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一些冲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但这种就业形态涉及城市管理、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难题,可能还存在无证经营的问题,需要及时补齐法律短板。 三、完成今年发展主要目标,争取“十四五”良好开局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政策制定立足于“民生政策”而非“刺激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的新路子。“新路子”意味着发展理念、发展逻辑的转换,因此宏观政策不应从“刺激政策”的角度来看待,而应当从“民生政策”的角度去看待。与以往稳增长的方式不同,此次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稳定了就业和民生,就为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在政策设计和资金运用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坚持民生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将刺激投资、扩大消费、稳定民生相结合,形成乘数效应 受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逆流等因素影响,外需受到很大冲击,扩大内需显得更为必要。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较大,可以鼓励有财力的地方用消费券扩大消费。当前许多领域的消费不足是由于投资不足导致的供给抑制造成的,要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补齐供给短板,满足社会需求。 在医疗、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要加大政府投资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缩小市场供需缺口。这样既能刺激投资,又能扩大消费,还能改善民生,从而将投资、消费、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举三得,形成乘数效应。 (三)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不仅仅局限于救助小微和民营企业 小微企业对稳定就业意义重大,因此对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进行救助、稳定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共识。但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角度看,现在还需要救助出口企业,救助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这些关键企业可能本身是大中型企业,但关联着一大批中小企业。保证它们的正常经营,对于维持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和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的生存,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政府拖欠企业的款项,要尽快拨付,比如增值税留抵退税和新能源领域的补贴款等,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封锁,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中国率先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复产复工和产业链、供应链重启速度领先全球,要利用“中治外乱”的机遇,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出台更加具体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对外开放方面,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在国内市场,也可以探索出台民营企业投资的负面清单,大幅度减少民企的行业准入限制,实现国企、民企、外企公平竞争。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等方面,可以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盘活土地市场,促进区域协同,激发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在“两新一重” 建设过程中,所有的项目要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市场的力量,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 (五)防范农民工失业返贫带来扶贫基数的暴涨 受疫情冲击,当前失业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如不能快速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很多“手停口停”的失业者很可能重新返贫。在农村,由于大量农民工未能返城,隐性失业和潜在贫困人口规模巨大。因此,当前需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因农民工的失业潮和失业返贫带来的扶贫基数的暴涨。 目前我国失业率数据尚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中的失业状况,尤其是对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状况统计和救助还有较大不足。要完善统计方法,全面掌握失业人口数据,尤其是农民工失业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救助。 (六)对“摊贩经济”和个体经营户实行更友好的工商管理 课题组调研发现,大量的个体经营户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游离于统计范围之外,原因有二:一是注册登记的手续较为繁琐,或要求较高;二是担心注册登记后会面临更多的监管和税收。因此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针对个体经营户和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但找不到合适的政策对象。对于“摊贩经济”和个体经营户,要简化注册登记手续, 放宽登记门槛和要求,降低注册登记和合规检查的成本,让个体经营户愿意登记,并认识到登记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前提和条件。 (七)鼓励绿色项目投资和绿色消费增长,发展绿色金融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防止在稳增长压力下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牺牲长期利益。中央和地方的基建项目当中,绿色项目的比重要大幅度提高。非绿色项目也应当达到规定的环保标准。 在刺激消费的过程中,也应当鼓励绿色消费,比如更多地支持新能源汽车而非燃油汽车,支持节能环保家电等等。在绿色金融领域,央行可以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激励;地方政府专项债中投资方向属于绿色环保项目的,可以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完)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 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 文章指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决定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通常被视作领导人愿意释放资源来支持经济发展的信号。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可以用于支持受疫情暴发影响的公司和地区。 ——据英国《卫报》报道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淡化经济增速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和“六保”的要求,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代表着宏观政策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据路透社报道 两会开幕彰显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的成功,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今年两会会期比往常缩短了近一半,新闻发布会次数也减少了,而且所有的发布会都将采取线上方式进行。这次两会传递了一个清晰信息:疫情之后的中国,正在恢复正常。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 中国将通过两会在对外关系方面释放积极信号,包括打造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关系,为国际社会消除贫困、防控疾病和实现发展作出贡献,致力于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等。 ——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教授纳迪娅·希勒米 (记者 张红 李嘉宝整理)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安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