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剁手族”而言,又一个“剁手”的机会来啦。 5月27日,快手与京东达成了合作——今年的京东618,快手用户将可以在快手上直接购买京东自营的商品了。 具体而言,京东与快手将进行供应链方面的深入合作。京东将优势品类商品提供给快手小店,双方共建优质商品池,由快手主播选品销售。快手用户可以在快手小店直接购买京东自营商品,并能享受京东优质的配送、售后等服务。 这次京东618,京东把“直播带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前与快手合作的传闻也不绝于耳。没想到,这次京东与快手的合作真的是相当“深度”。 要知道,快手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了3亿,这3亿日活用户,哪怕是稍微心动、稍微“剁剁手”,都会让京东今年的618绽放异彩。 什么叫优势互补?这就叫优势互补。 为了这个优势互补,双方的掌门人都亲自出来站台了。 (市井中人/制作) 对于此次合作,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表示,零售行业面临消费需求、消费场景越来越多元化的机会和挑战。京东零售拥有国内领先的零售供应链,以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赢得用户信赖,并致力于通过全面的开放战略驱动零售行业变革。快手是深受数亿用户喜爱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双方通过合作,将在更丰富的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购物体验。 快手科技CEO宿华表示,今年以来,短视频直播电商作为电商行业新业态迎来快速发展。作为日活超3亿的国民级短视频直播平台,快手是直播电商行业最早的探索者与引领者,在用户体量以及直播电商的新场景打造上具有领先优势。京东零售作为高品质的电商平台,具有行业领先的供应链的优势,此次合作将为快手用户带来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其实呢,快手与京东并不是今天才好上的。 2019年6月,快手电商就宣布接入京东,用户可以在快手跳转京东购买商品。此次双方合作进一步升级,将使快手小店在货品端实现重要补充和提升,也契合了快手电商向品牌和高品质商品扩展边界的目标。对京东而言,也将在新兴市场用户触达和直播电商上获得增益。 今年以来,快手电商发起“超级品牌日”活动,前7场成交额达到6.2亿元,吸引了李宁、美特斯邦威、阿迪达斯、完美日记、宝洁等品牌加入,品牌成为快手电商重要组成部分。5月10日,快手与格力带来格力卖货专场,这是快手电商第一次与3C家电品牌做大规模卖货活动,最终战绩是3小时成交额突破3.1亿元,这也让董明珠信心大增。 快手的优势在于用户体量以及直播电商的场景。目前,快手日活用户已经超过3亿,用户涵盖一至N线城市,与京东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用户结构存在互补性。作为直播电商赛道的领跑者,快手的老铁黏性以及高转化率使得快手直播电商成为当前数一数二的直播电商平台。 快手的使命是“提升每一个人独特的幸福感”,而京东最新升级的品牌主张是“不负每一份热爱”。 幸福+热爱,这不就是“剁手”时的感觉吗!
如今,在董明珠、梁建章等各路大佬的“躬身入局”示范效应下,俨然已是“不直播带货的CEO,都不是好CEO”。 5月22日,京东零售CEO徐雷也献出了直播带货的“处女秀”。 不过,徐雷首次出镜就直接“出圈”,卖的不是3C产品,而是“钥匙”。将中骏云景台一套新房,以6.18折出售。 为啥是6.18折,大家都懂的,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为即将到来的京东618大促“打call”。(如果当年徐雷把京东大促时间定位1.18是不是更好?) 6.18折的房子,这哪里是薅羊毛啊,简直就是割了半扇羊。中骏云景台是何方神圣? 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这场直播带货还没开播就已获得33万名网友的关注,也不知道多少是想看徐雷的,多少是想看房子的? 先看看中骏云景台的颜值如何? 再看看徐雷,左起第二位。 两厢比较,不难看出,虽然是徐雷的直播首秀,但多数网友们应该还是奔着中骏云景台来的。 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5月22日11点正式开播后,仅仅10分钟观看人数就突破百万。全场总观看量达到400万,点赞超过750万,互动人数超过50万。 被“薅了半扇羊”的中骏云景台一点儿都不难过。 数据显示,“中骏云景台京东房产自营旗舰店”作为京东“自营房产”的首个品牌旗舰店,开店首日,店铺粉丝数就突破170万,在直播中将数百万价值新房加入购物车的用户超过2万。 这蓄客效率杠杠的。 京东开始玩“自营房产” 提醒注意哦,上面还出现了“自营房产”这个词。 其实京东早就什么都卖了,2017年,京东就已经开始卖房。但是这次有所不同,京东在卖房这事上,要“自营”了。 所以,徐雷的直播首秀,既是帮首位客户中骏云景台站台,也是帮京东“自营房产”站台。 “自营”大家都懂,“房产”大家也懂。但“自营房产”就需要解释解释了。 对此,京东房产总经理(原搜狐焦点总经理)曾伏虎表示:“很多用户都觉得京东是个卖3C的平台,但京东所卖的品类早就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了。我们的事业群叫做生活服务事业群,除了房产还有汽车维修保养、拍卖,生活旅行,鲜花等等,房产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其实,房产是两年之前上线的,也是市场最低谷的时候开始的,过去几年也是在艰难地探索商业模式。一开始开发商还是把我们当作一个流量平台,希望能够从我们这里获得销售线索,但是这次疫情之后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他们突然发现线上其实对他们来讲是既现实又成本低的渠道,我们看到所有开发商都在花大力气打造线上平台。”曾伏虎如此表示。 曾伏虎还称:“京东既有用户,又有支付、交易、促销这些功能,所以618的时候很多开发商找到我们,希望通过和京东的合作实现他们销售的目标,当然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以往开发商的系统都是相对封闭的,这次疫情下来,我们发现很多开发商都在把自己的后台系统打开,所以我们可以在线上为用户实现线上选房、线上下订和交易的功能。” 对于京东“自营房产”,需要厘清的问题还不少,比如:1.京东自营房产有哪些“自营式”服务?与京东传统的自营商品相比,自营房产有哪些区别?2.之前薇娅也进行过直播带房,但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对于高价商品的直播带货,京东怎么看?3.京东自营房产在价格上有何吸引力?购房流程是什么?都能享受到哪些利益?4.京东自营房产对于房产行业的传统销售模式有什么影响?5.与其他线上售房平台相比,京东自营房产有哪些优势?6.京东自营是否意味着自营的这些房源都是京东独家的?7.京东有什么举措能够强化线上卖房的现场参与感?8…… 问题这么多,其实京东也都未见得都能想明白,但是曾伏虎这段话其实也算是都回答了。 曾伏虎说:“我们在某个地产营销群里面争得很激烈。有的人说,这个就是做秀,过两天就结束了;有的人说,这个还有点效果,主要还是品牌宣传。我是这样看的,对于一个新事物,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品头论足说它行或者不行,而是要迅速决定自己做还是不做”。 曾伏虎表示:“我们认为,今年的市场变化催促我们必须去做这个事情,甚至不管行不行都要去做,因为你看到的是所有的资源都在向这方面倾斜,所有这个行业从业者都在向线上化去努力,所以这个大趋势必然使这个事情做成,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做成,我们不敢确定”。 “我们必须参与到这场变革当中,必须积极地投入和尝试,所以才有我们CEO都出来站台来做直播。我们看到所有的开发商都在拼命地加强自己的线上化,碧桂园、恒大等都请了很多原来做电商IT的人来做他们线上业务的负责人,这些情境和市场的变化使我们认为,现在不是讨论这个事行不行,而是讨论怎么把这件事做成的情况。”曾伏虎如此表示。 突然感觉,京东“自营房产”并不是要卖房子,而是要给我们一把解码人生的钥匙?
“我从来没有怕过,因为这是我热爱的事” 被京东“致敬不负每一份热爱”的视频中张伟丽夺冠的故事感动不已。张伟丽是顶级综合格斗赛事UFC的卫冕冠军,在她之前还从未有亚洲人获得这项殊荣。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才换来今天的一切,她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她的教练蔡学军曾说过,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力量和速度并不是最强的。但是她身上有一股其他人没有的凶猛劲儿,气势强悍,这是其他人没有的。蔡学军所说的这股凶猛劲儿源自张伟丽对格斗运动的热爱。刚开始参加格斗训练的时候,她也曾怯懦过,也曾被对手的阵势吓住过,但是她一直咬牙坚持,不断超越自己。正是这份纯粹的热爱,让她走的更远。正像她自己所说的:因为热爱,我才变的更强,因为热爱,我才变成今天的自己。 张伟丽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正在追求梦想的人去学习。她每天坚持枯燥的练习,哪怕受伤、被怀疑也绝不退后。在每一次对决中浇灭心底的恐惧,不断重建信心。她的努力值得今天的一切荣誉。 在京东《致敬不负每一份热爱》视频中还展现了古稀老人坚持登山梦想和聋哑舞者蜕变成白天鹅两个故事。他们三个人身上的共同点都是不惧他人眼光,勇敢追逐自己的热爱,努力接近更好的自己。 京东高度赞美每一位不负热爱的人,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热爱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它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无悔的付出。这个世界正因为人们心怀热爱,才更加美好。在凶猛的新冠肺炎病毒到来之时,全国医护人员奔赴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生命的赞歌。正因为他们心怀对生命的热爱和崇高的职业信仰,才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让疫情的魔爪缩回。 世界上还有更多平凡的人。他们心里有火,眼中有光,他们不质疑自己,更不信命。他们用汗水和成绩粉碎他人的质疑,用日积月累的进步成就更完美的自己。很多人能从视频中找到共鸣,996的年轻白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健身房里奔跑的年轻人……热爱是新时代独特的烙印,是大众最朴素的价值情怀。 这份精神正是京东所鼓舞的。在5月20日这个表白的日子,京东零售将品牌理念从“多快好省”升级为“不负每一份热爱”,告诉大家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而京东凭借强大的数字化供应链、先进的物流水平和花式营销玩法,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好物的需求,为他们追求富裕的精神生活提供燃料。京东相信人是一切价值的原点,热爱是点燃一切的引信。 时间不负每一份热爱,京东也会用品质和效率真诚回馈消费者的信赖。
“6·18”即将如约而至,作为疫情之后首个大规模且系统的限时大促,今年的“6·18”被寄予厚望。5月19日,先是天猫高调声称将在“6·18”期间发放金额超过100亿元的现金消费券和补贴,随后京东回应在香港挂牌一事时称“6·18”会有大动作,或将现“史上最大优惠力度”。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一个月各电商平台将为招揽商家、冲击销售额尽显其能。不过,“6·18”已是第17年,旧瓶怎么才能装好新酒?新兴起的直播带货成效几何?是否能如愿促消费、拉动内需? 争撒现金券 “6·18”的气息逐渐浓郁,电商巨头们虽不像往年一般非要在“打响‘6·18’第一枪”上争风头,但也绝不甘人后。天猫发布消息称,“6·18”期间将与多地政府、品牌一起,发放大规模的现金消费券和补贴,预计金额超过100亿元。期待调动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为品牌创造生意增量。 相较于阿里对“6·18”的直接表白,京东的方式则有些含蓄。5月19日一早,京东奔赴香港二次上市进程已临近的消息便沸沸扬扬,消息直接点明6月18日当天就是京东在香港挂牌的时间。在随后的回应中,京东对赴港上市本身仍旧“不予置评”,不过直言今年“6·18”将会有大动作。京东连续用“史无前例的年中购物狂欢”“史上最大优惠力度”“颠覆性服务面世”等词汇为“6·18”增加神秘感。 双方各自打着算盘,但剑指一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回暖。实际上,为应对疫情对消费市场造成的冲击,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各地紧锣密鼓地发放了总额高达上亿元的消费券。此前在由北京市商务局主办的“防疫保供网上行”促消费活动期间,北京市已联合苏宁易购(行情002024,诊股)、国美零售(港股00493)、京东等企业累计推出超过8.5亿元的消费券。 中国社科院评价院院长荆林波认为,发放消费券配套相关的激励措施,可起到带动消费的作用。如今,强调了数年多渠道融合的电商企业,不但将商场、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各业态纳入到互联网的版图里,还将商业触角延伸至文化、旅游、餐饮等诸多方面。基于此,今年“6·18”也多了许多看点。 小微企业冒头 在多家电商平台上销售定制化银饰的王雪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的“6·18”,电商需要容纳更多的“新”商家。 她认为,年年唱主角的都是财力雄厚、有品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现在国产品牌兴起,还有产业带上的商家,原产地的农户也加入了电商,这些新商家们需要更多的资源露出。“虽然中小商家的成交量以及为平台产生的聚合效应不及大品牌,但个性化商品也能让消费者耳目一新,增加些新鲜感。” 今年的“6·18”有些特殊,受疫情影响,更多销售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工业品以及个性化商品的小商家涌进了大促阵营。叉车、塑料包装袋、家具……产业带商家都已经提前行动起来,积极备货,意在搭上“6·18”这趟快车,分享消费增长的巨大红利。 此前,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在集团一季度财报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的“6·18”将是17年来行业和上下游企业参与度最高的一次。 直播借力打力 “‘6·18’对我们来说就是‘回血之战’。”正在备战大促的歪瓜出品创始人胡栎伟说。疫情期间,他的企业因为无法发货、工厂停工,导致现金流断裂,靠着贷款才撑过来。最近,歪瓜出品研发了许多新品,准备在“6·18”期间“冲一波”。 “6·18”年年有,今年的确需要点新点子。疫情将直播电商催热,如今更是进入了“无直播不电商”的阶段。一位不愿具名的直播达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肯定,“今年的直播,一定会是电商大促里的增量,很多品牌商早早倾斜了资源投入到直播带货。从近几个月的势头来看,直播带货会随着大促更为激烈,甚至有些品牌商希望能提前收一波红利”。 该直播达人虽看好直播,但还是存在诸多顾虑。她认为,当消费热情比较冷淡时,直播的确是拉力。但是,当一大波消费券直接发放到各个店铺乃至消费者手中时,相对于直播带货,这种传统的方式对拉动销量更为直接和持久。 今年的“6·18”被寄予了拉动内需、对冲疫情影响的厚望,其实电商平台自身或许更需要大促。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坚强调:“在当前人口红利消失、流量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电商企业依旧需要大促冲散阴霾。” 历年来,电商企业不断“造节”,并为促销节早早预热。李勇坚表示,电商大促的出现,更多时候伴随着各类营销在进行,但这些购物狂欢节能否延续下去,能否培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就要看各个电商企业能否将自己的故事讲得足够打动人。
京东最近搞了些“买不起”的东西。 5月18号,时值世界博物馆日,京东携手故宫、观复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30多家博物馆将集体亮相京东直播。开启博物馆“云参观”模式,通过直播的形式向消费者介绍众多文物的历史和背景。 当然直播中的文物是不可能出售的,就算能卖,那普通消费者也是“无福消受”。当然,在直播中,也会上架部分文创产品供消费者购买。 这次的跨界合作对京东而言,很明显是在为其直播业务开疆扩土,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次。 直播风口下的京东 在其他电商平台直播纷纷取得不俗成绩的时候,京东直播却一直不温不火。 受疫情影响,众多传统的线下产业纷纷在直播间中亮相。从美妆到生鲜,从服饰到家电,从纸笔书本到房子车子,也从演唱会到如今的博物馆。就连主播也在快速变化,网红在直播,明星在直播,央视主持人也在直播,就连企业家和村长市长都在直播。 直播作为当下电商领域为数不多能立马见效的风口,引得众多平台纷涌而至。一时间,直播成为了万众瞩目的“香饽饽”。 但是京东在直播领域的表现,却一直是平平淡淡,不温不火。不论是任嘉伦和洛天依的破壁组合,还是请来流量明星李现,主播牌面一次比一次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是因为,仅仅依靠网红明星带来流量只是成功的基本前提。直播带货的核心,仍然是电商模式的裂变,而非直播本身单薄无序的内容消费拓展。直播并不是独立的生意,更不能代替生意,如何让直播间实现从带货场到营销场的升级,才是最终的目标。 当然在这转变的过程中,表现最好的算是5月15号“带货女皇”董明珠将格力入驻京东十周年店庆开在了京东直播间,成交额一举突破7.03亿元。 然而直播市场中的竞争早就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境地。不论是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还是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都想分得一份蛋糕。而淘宝直播有李佳琦、薇娅等头部KOL,抖音快手有充足的短视频流量,京东的优势却尚不明显。 像是蹒跚学步的孩童一般,京东直播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这背后的原因是为了缓解当年那段“至暗时刻”带来的影响。这使得尽管在直播领域没有优势且刚刚起步,京东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冲进去。 “至暗时刻”终于结束 从2018年,京东就迎来了“至暗时刻”,一直到如今才回暖。 受明尼苏达州事件的风波影响,京东惨遭做空,股价也顺势暴跌,曾经一度跌至发行价19美元,市值蒸发接近六成。在随后的2018年三季度财报中,京东就出现了用户数负增长2.9%(净流出860万)。 而与此同时,后起之秀拼多多的全力追赶,也让京东电商老二的地位不保。同为被腾讯“扶持”着的两家电商平台,拼多多的表现一直很优异。在京东苦苦探寻如何将电商和社交融为一体的时候,拼多多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据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活跃买家达到3.44亿,而同期京东活跃买家只有2.9亿。这也让坐拥微信一级入口的京东,颜面尽失。 自身问题频发,对手也在穷追猛打,彼时的京东真可谓是“至暗时刻”,这也可以从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可以看出。收入增速、活跃用户增速等大幅度下降,经营业务净亏损也从前一年同期的9亿元,扩大至48亿元。 直到如今,京东才逐渐从寒冬中回暖。根据京东近日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可知,净收入为14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日用百货商品销售的净收入为5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2%。 此前严重的用户流失问题,也已经被解决。截至3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为3.87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4.8%,这一增速较上一季度的18.6%再次提速。更难得的是,在一季度相对淡季的行业背景下仍旧新增了超过2500万活跃购买用户,这也创下京东在淡季用户增长的新高。 这份亮眼的财报也让京东成为受疫情影响的低迷市场中“最靓的仔”。而让京东走出“至暗时刻”,刚刚起步的直播业务贡献的力量并不多,这背后还有更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供应链不只能自救 京东成功走出“至暗时刻”,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功不可没。 刚开始的“资金黑洞”——京东物流,在慢慢地发展中,已经可以担起大梁,成为了京东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让深处“至暗时刻”的京东,看到了回暖的曙光。 当然,物流体系的搭建,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京东走出困境,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布局。 从京东物流的逐渐起步到如今推动达达集团赴美上市,京东在完善自己的物流网络方面下足了功夫。用仓储物流和达达最后一公里同城快送的互补,让京东的整个物流体系日趋完善,也让京东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有了显著优势。当然这个对手,主要是指拼多多。 根据财报数据,京东集团净收入为1462亿,同比增长20.7%,其中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的增长近54%。在基础设施布局上,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73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仓储总面积约1700万平方米。 当然,物流体系只是京东供应链体系的一个部分。近些年,京东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升级“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等核心能力。这也是京东能够在全国战疫中为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尽责出力的关键所在。 而在受疫情影响的一季度,京东花费很长时间耕耘的供应链体系也终于一鸣惊人,帮助京东交出了一份让市场满意的答卷。 而从京东布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刚起步的直播业务不难看出,京东更想把自己做成一个综合电商平台,而不是一个类似于“超市”的自营平台。 但是京东能逃离“超市”的命运吗? 逐梦综合电商,看近行远 综合电商一直是京东的梦想,但实现这个梦却遥遥无期。 京东现有的模式是“自营+POP”,京东也一直希望借助这样的模式,完成自己向综合电商的转换。京东从最初的3C业务不断扩充品类,相继覆盖了大家电、图书、日用品、服装等领域。从交易数据来看,其POP开放平台部分的交易规模在2016年就已经赶上了自营部分。 商家的佣金和广告,是电商平台一种变现效率极高的方式,也是综合电商的红利之一。但是京东却在这方面顾虑重重,以至于限制了第三方商家在平台内的发展。 从2017年之后,京东的POP交易规模的成长性就开始受到限制,到如今,京东的POP开放平台GMV占比也控制在50%以下。想摆脱“超市”局面,但又限制第三方发展,京东的举动似乎让人摸不到头脑,其实背后的原因无外乎几点。 第一,自营业务是京东难以割舍的压舱石。京东的自营业务和京东物流深深地绑定在一起,而对于重资产、高投入的物流来说,只有保证自营业务的稳定,才能维持物流业务的稳定,并平摊物流业务的刚性支出。 第二,发展POP难以保证其中商户和商品的质量。早在此前,京东就因为非自营店铺商品的质量问题被称作“二手东”,王思聪更是发微博嘲笑京东重新定义了假货概念。如果京东不限制POP业务,那质量参差不齐的商铺对京东整体的影响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POP模式带来的问题,并非是无解。在加强监管和完善技术问题后,可以控制商户和商品的质量问题。也会让京东离实现自己的综合电商梦更进一步。 不论是为了走出“至暗时刻”,还是为了布局未来,京东不甘于只做中国最大的“超市”,它怀抱着更为远大的梦想。而实现自己的梦想,京东仍然需要努力。 刘旷L
5月15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0年一季度财报,营收、用户、毛利率等多项数据抢眼。2020年一季度本就是电商的淡季,今年又是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但京东做到了逆势而上,交上了一份远超市场预期且足以提振信心的财报。期间,京东更是投入巨大的扶持资源用于帮扶中小商家复工复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复苏。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缩短5.7天 持续向好的各项数据中,京东自由现金流似乎有点过于突出。财报显示,京东截止到一季度末的现金流为“-30亿元”, 对本次现金流转负,京东表示是为了尽快帮助中小商家缓解运营资金的压力,主动加快了对供应商的结款周期,还向供应商提前预付了大量的货款。 一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51.7天,较去年同期缩短了5.7天,这个数字是过去三年以来最短。梳理历年财报可见,从2019年二季度至今的四个季度,京东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59.4天、56.6天、54.5天以及51.7天,该数字正持续缩短,而本季度缩短时间尤为明显。 本季度,正是得益于京东主动缩短账期的举措,帮助了品牌商、中小商家释放了资金压力,以实现资金灵活流转。在“春节+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京东为不少中小商家注入了强心剂,解决了部分复工复产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 京东方面表示,疫情期间,为了与品牌商、中小商家等合作伙伴共同面对经营困难,尤其是短期现金流紧张等问题,京东在疫情期间不仅主动、大幅缩短了向供应商的结款周期,还向供应商提前预付了大量的预付货款。 实际上,除了缩短账期,京东还向品牌商家推出了多轮次重磅补贴政策。3月初,京东推出“春雨计划”,投入价值15亿元的资源,扶持受疫情影响的滞销品牌和商家,随后各项具体措施陆续紧密落地,帮助品牌商家快速复苏。 民生品类极速扩围 京东忙于为商家寻求破解方法时,也紧抓消费端,力求全品类的一应俱全。2020年一季度,京东净收入颇为抢眼,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日用百货商品销售的净收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日用百货商品原本是电商并不擅长的类目,如今在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大量线下需求转到线上,京东这一品类也实现爆发式增长,其净收入达到525亿元人民币(约74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已实现五个季度的稳步上扬,还在疫情期间保持加速增长态势。该数据足以证明生活必需品增长已经成为京东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京东未来势必会在整个消费市场大有所为。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更愿意在京东购买日用百货商品,表明疫情期间的消费者对京东有着强依赖和高度信任。而京东也从未让“米袋子”“菜篮子”空着,当然这也是因京东物流的准时配送已在平日深得信任。 京东超市的当日送达以及次日达、7FRESH临时成立社团送货上门……在保证日常供给上,京东从未缺席。根据京东对外公布数据显示,仅在1月24日-2月2日疫情暴发初期,京东就为消费者提供了1.89万吨米面杂粮、1.5万吨生鲜产品、180万瓶消毒液。 承接两端压力共进退 疫情期间,在春节假期、生产延缓、交通运输受限等因素叠加影响下,生产端和消费端双双下滑,作为连接两端的京东,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副重担。过去的数月里,京东一端承接商家,通过扶持政策缓解商家的运营压力;另一端安抚消费者,用稳定的商品和及时的配送,保障了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在今年2月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京东率先向疫情聚集区武汉输送了大量的医疗物资。统计数据显示,1月21日-3月31日,京东物流累计承运医疗应急物资超过7000万件,总重量超3万吨,将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多吨医疗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运送至湖北。 短期内京东与商家同进退,长期形成的良好口碑,两相效果叠加让消费者的天平快速倾向京东。本季度,京东新增了超过2500万活跃购买用户,创下公司淡季用户增长的新高。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为3.87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4.8%,不仅较上一季度的18.6%再次提速,同比增幅也高于过去三个季度。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一季度强劲的用户增长体现出消费者越来越依靠京东来满足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对京东提供的丰富优质产品选择和一流服务的承诺充满信心。” 疫情极大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更多的消费者体会到线上线下全渠道购物的便利、安全与快捷。数月乃至数年,商品一应俱全且配送及时的京东,陪伴着商家、消费者渡过难关。
©深响原创 · 作者|吴鸿键 核 心 要 点 疫情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To B业务的实用性、可落地化将成为接下来业界比拼的重点。 To B能力要实现落地,需要服务商在两方面有深厚积累: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和技术实力。 京东在To B领域布局已久,其“新动能计划”整合打包内部的To B能力,在强调落地的同时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 To B不是新鲜事,但在疫情之下,它的价值被迅速放大。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目前企业逐步完成复工复产,曾被按下紧急暂停键的社会经济生活也获得了恢复,但许多变化也在悄悄推进。 疫情期间,线下活动停摆,各行各业往昔的经验都不再适用于眼前的变化,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成为萦绕在企业经营者心头的首要难题,而诸多困境的解法都有共同指向——企业数字化转型。 对于企业端的数字化需求,行业早有察觉,近年To B业务的火热便是明证。过去几年,无论是创投领域还是巨头,都纷纷投入重金加码To B赛道。各家公司的切入点和打法也各不相同,以至于一时间涌现出不少备受关注的玩家。 不过,相比舆论的热烈,互联网To B业务的落地程度却不如预期的深入。 疫情出现后,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加速,To B业务如今也该进入到实质性的落地阶段。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To B业务的实用性、可落地化将成为业界比拼的重点。换句话讲,供需两端都来到了关键时刻。 那么,问题也随之产生:喧嚷了三年的To B赛道在落地层面究竟走到哪了?谁又能在新的竞争阶段中获得领先优势? 巨头齐聚难解落地题 谈论To B赛道,首先绕不开的是盘踞在产业顶端的互联网巨头。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竞争转入“下半场”已经是行业共识。为此,腾讯、阿里巴巴等皆已大举投入、押注未来: 2018年,腾讯发起了“930变革”,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以云业务为核心冲入To B赛道。去年前三季度,腾讯云的收入已超100亿元;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市场份额已是第一,财报显示,2019年四季度阿里云单季收入突破100亿元,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另一科技巨头华为也在加码包括云业务在内的To B业务,比如疫情期间持续加码的华为云Welink便是华为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经验的典型载体。 疫情期间,腾讯和阿里巴巴的To B能力皆得到展示,如健康码的上线,钉钉、企业微信以及相关协同办公工具加速渗透市场等。巨头释放的信号明确:B端市场是尚待挖掘的沃土。 与此同时,创投领域的玩家和资本也都看到了蓝海的机会。 2019年是名副其实的“资本寒冬”,新经济领域一级市场的投资情况延续了2018年的低迷态势,但即使是资本下行期,企业服务领域的热度依然不减。无论从融资项目数还是融资金额看,企业服务都是全年最火热的行业。 对于To B市场,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的路径都是以云服务作为主阵地,进行行业渗透。不过,云服务投入大,周期长。目前腾讯云、阿里云等均在跑马圈地,以亏损换规模,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出现稳定、成规模的变现成果。 由于占据资金和资源优势,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巨头在B端的尝试具有典型意义,由之带来一个需要接受的现实是:虽然已经经过几年,但To B赛道仍处于探索期,市场认知、商业模式、行业打法都在前期试水阶段。 简单来说,To B业务变现难,落地难。 而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数字化转型愈加迫切,To B市场的痛点也正在变得突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疫情的加速作用,To B赛道接下来将进入竞争的深水区,各家To B服务商的实际落地能力将受到更多考验。 对于To B业务的目标客户们而言,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线下人流物流几近停摆的困境后,走向线上和数字化的需求迅速爆发。数字化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必选项,因此市场对To B服务的需求会更偏重落地和实用,相对应的,承接需求的能力决定着哪个To B服务商能更先跑出来。 不只是中小微企业,“家底”更厚的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会更加迫切,但由于该类企业体量大、业务繁杂、管理流程完善,其数字化转型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对于供给端——To B服务商来说,要想打开局面,获得大企业、大机构的认可是关键:拿下大客户不仅能在行业获得声誉,自身的To B服务能力的实用性和竞争力也会得到凸显。 前景很美好,但难度听上去就很高。To B能力要实现落地,需要服务商在两方面有深厚积累——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和技术实力。 B端客户的需求是降本提效,而大型企业的效率问题往往集中在内部,如审批和管理流程繁杂,“大公司”病拖累企业活力等。对服务商来说,只有真正了解企业需求和数字化痛点,才能对症提供可靠服务,否则解决方案就会沦为“空中楼阁”。 了解问题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解决问题,这一阶段考验的是服务商的技术实力。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作,要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强大的技术实力是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有能力承接B端大客户需求的往往也同样是行业龙头。 既要和客户走得近,又要有“硬核”技术,能够兼而有之的企业才能成为To B赛道的种子选手,这也是腾讯、阿里巴巴、华为在疫情期间为何要主推协同办公等产品的意图所在——因为这些产品能迅速落地,在短时间内展示企业的To B实力。 除了大力推行协同办公等产品,也有玩家选择结合企业痛点推出落地性强的组合拳解决方案,比如近期发布“新动能计划”的京东便是值得关注的对象。 据官方披露的信息,“京东新动能计划” 是京东集团以云计算、AI、IoT、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整合输出技术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的系列行动计划——转成大白话就是这个计划集合了京东内部的To B能力。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该计划一期聚焦在为智能协同管理、智能采购、智能中台三大场景提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其关键目标是解决企业市场先进技术落地难问题。 To B赛道巨头盘踞,落地难又是当前的核心痛点。京东在此时选择集集团之力发力To B赛道,在To B整体面临变现难、落地难的背景下,能另辟蹊径吗? 厚积薄发的诠释 解答上述问题,需要回到京东自身。 京东是最早布局To B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布局可以追溯到3年前。早在2017年初,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就宣布了京东未来十二年的发展战略:全面向技术转型。同年7月,刘强东发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署名文章,指出消费和技术是产业变革的驱动力。 强调技术的同时,在集团层面,京东通过京东商城、京东数科和京东云等不同业务线对外输出To B能力。其中,京东数科的前身是京东金融,其在2018年改名不止标志着业务扩大,更关键的是定下了加码技术和发力产业数字化的基调。 今年1月19日,京东将To B业务提升到了更高层级,刘强东在京东全员信中第一次提到重新定义公司:从“零售和零售基础设施”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即技术、服务替代了京东的起家业务“零售”,成为新定义下的核心标签。 从创始人的意志和京东实际业务动作变化来看,三年来京东对于To B业务在不断加码,而随着战略层面转变,京东To B业务的打法也在转,“新动能计划”便是京东思路变化的集中体现。 5月8日,京东正式发布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计划”,和此前To B业务相比,“整合输出技术能力”是此次计划的特殊之处。 和此前各部门分别做业务不同,这是京东第一次将内部的To B能力进行整合打包对外输出。横向比较的话,“新动能计划”在组织上的变化类似于腾讯2018年成立CSIG,京东试图以跨部门合作实现To B业务上的能力整合,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 相比各部门进行单项能力的输出,跨业务部门的整合意味着“新动能计划”的能力还会持续丰富。目前,京东在To B领域布局广泛,从金融、零售、采购、营销到智慧城市、农牧养殖等皆有涉足,各部门共同服务于新阶段的To B计划,其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和特性在碰撞中也将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据了解,“新动能计划”由京东企业业务事务部领头,作为京东内部长期深耕智能采购等To B业务的部门,企业业务事业部的最大特点是落地性强,了解客户特点和需求。从组织安排上,京东对To B业务落地性的重视可见一斑,其“新动能计划”第一期挑选的也是应用最多的场景, 上述安排的更深层的思路是:不另起炉灶,而是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 作为电商行业的龙头,京东业务同时深入C端和B端。2014年5月,京东企业频道(京东企业业务的前身)上线,定位是企业专属电商采购平台,此后,京东企业业务逐渐拓展到了其他场景,但企业采购服务一直是京东To B业务的核心抓手。 在企业采购服务上,京东通过协同产业链资源打通上中下游,降低信息差和服务差,从而实现平台本身、品牌商、设计商和采购企业等多个角色在流程中的降本提效,相关的经验换来的精准度和高效性同样能应用于京东的新一步To B布局中。 基于电商能力切入企业采购后,京东企业业务延展到了企业活动的各方各面,如福利管理、财务管理、智能办公等。相比专注于企业的具体需求的“插件式”解法,京东的解决方案更全面。在打通企业内部系统后,基于对其整体流程更高的熟悉度,京东作为服务商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扫除盲区,把握深层的提效需求和数字化痛点,避免“信息孤岛”和“头痛医头”的困境。 据了解,到2019年,京东已经拥有了超700万活跃企业客户,世界500强企业合作覆盖率也提升至85%。特别是在大中型企业用户服务方面,京东可观的优质客户渗透率、行业渗透率在帮助京东积累B端服务经验的同时,也为其落地“新动能计划”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土壤和应用场景。 从采购到深入企业的各项业务,诸多布局的关键来自京东的底层能力——多年自营电商管理经验锻造出来的To B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京东以“模式重”著称,在供应链、仓储、配送等环节皆有布局,深入到了从商流到渠道到物流的产业全链条,这意味着京东需要管理数百万的SKU、维持良性的商品库存和周转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是一项大工程。 对于自营电商业务来说,如何调配地区资源、及时补货、防止爆仓,在稳定业务的同时实现增长是首要难题,而京东在这方面积累深厚,其在扩张的同时,库存周转天数一直控制在35天左右。稳定营运能力的背后是京东在数字化上的持续投入,而货品高效流转本身也其产业数字化能力提供了有力旁证。 目前,京东正在To B业务上持续推进。“新动能计划”是京东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和动作,通过这个计划,京东将旗下To B能力进行规整集合,统一对外输出。 在此过程中,过往的经验成为开启新战略的钥匙。基于京东自身的技术和全链路能力,“新动能计划”从企业亟需的数字化能力入手,迭代和升级已经在实践中获得成效的数字化能力。京东选择兼顾落地性和创新价值的打法,会成为其在To B市场上的独特竞争壁垒。 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