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席卷过后的保险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虽维持涨势,但6.46%的同比增速明显不如往年,较2019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而另一边,疫情之下的互联网保险赛道却乘风破浪,实力企业脱颖而出。 8月20日,互联网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公布其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继一季度实现逆势增长后,慧择再于二季度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超预期实现了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 Q2业绩亮点频现,“销售端创新+长期险战略”尽显抗风险能力 先看数据: 1.总保费增长超50%,首年保费双位数增长 慧择Q2总保费约为5.96亿,较去年同期的3.95亿增长约51.03%。其中,首年保费实现12.53%的双位数增长,达到3.2亿;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49.97%,达到2.76亿。 2.长期险连续三个季度占比超90%,健康险表现突出 二季度,慧择长期险保费占比约93%,连续三季度占比达90%以上。长期健康险保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0%至4亿元。 3. 总营收超一季度指引预期,实现持续盈利 总营收方面,慧择超预期实现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2.1亿-2.3亿),同比增长17.56%达2.35亿元;净利润方面,慧择Q2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410.2万,持续保持盈利。 4. 毛利率明显提升,现金流充沛 另外,慧择Q2的毛利率已增至40.23%,较去年同期的36.58%明显提升。截至二季度末,慧择账上的现金流依然保持充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47亿元。 5. 预计Q3营收将增长32%-45% 慧择预计Q3总营收将在3.1亿元至3.4亿元区间,较Q2至少有超过30%的增长,以3.4亿元计增幅高达45%。 总体来看,保险行业在疫情期间表现相对低迷,虽然疫情促使人们保险意识提升,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所面临的下行压力,仍使消费行为存在一定滞后性。而慧择作为一家于销售端创新,专注线上渠道、深耕长期险赛道的互联网保险电商平台,因恢复速度更快、收益模式更加稳定,Q2整体表现较行业和传统同业明显更胜一筹,在逆势中尽显出色的抗风险能力。 其中关键或在于,一方面,疫情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互联网保险平台获客能力提升,迎来风口,且相较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增效降本上均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长期险的销售同时具有高壁垒、长收益两大特点,而慧择因深耕该领域充分建立起了用户信任壁垒,可替代性低,这为其整体财务表现带来了雪球效应,保障其实现稳步增长。截至二季度末,慧择的长期寿险和健康险第13个月、第25个月续保率均保持在94%以上,出色的续保率验证了平台的获客能力及客户质量,同时也意味着极高的客户粘性。 提前完成最佳“卡位”,坚持以数据赋能、以科技驱动增长 二季度中,慧择为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进行了充分整合。 5月,慧择正式上线业内首个智能应用“ AI计划书”,该应用不但能够以超高效率,自动为用户规划最佳保险保障方案,还能够大幅提升顾问的效率和产能,极大地优化用户的服务体验,继而增加客户生命周期的长远价值。 6月,慧择又与西南财经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锚定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构建等创新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以知识图谱为例,其将与投保人和受益人相关的所有数据源打通,从而进行更精确的全面量化分析,规避逆选择的风险。 现阶段“成绩”外,该如何看待慧择的未来发展前景? 数据和技术能力对用户的获取、转化和留存而言至关重要,当数据与科技深度融入保险服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场景,形成完整服务闭环,将大幅提高平台的转化效率,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特别是,目前互联网保险赛道前景明晰化,慧择业务定位处行业“最佳击球点”,很大可能迎来发展良机,当下正是其跑马圈地的好时点。 中金公司近日研报指出,预计中国互联网保费将实现中长期的快速增长,于10 年内达2.5 万亿,相当于再造半个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根据奥纬行业咨询报告,预计2018年-2023年,以险种计,健康险将以高达76.5%的复合增长率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中增速最高的险种;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而以销售渠道计,第三方平台将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拥有73.2%的复合增长率。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慧择早已完成“健康险+第三方平台”的最佳卡位,在销售端创新,将发展重心明确地放在长期寿险和健康险销售的线上化,占据了互联网保险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有望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业绩。 当前估值具备吸引力,距同业估值和大行目标价尚有空间 近期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市销率更能反映保险科技企业的高增长潜力、互联网模式的科技属性以及与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 之前在《互联网保险万亿蓝海,慧择(HUIZ.US)靠什么站稳价值C位?》中分析过,慧择很大程度上依然被资本市场低估,与可比公司SelectQuote、GoHealth的估值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截至美东时间8月20日收盘, GoHealth、SelectQuote与慧择的市销率分别为9.81倍、9.64倍和3.34倍,这意味着,慧择当前的估值水平仍是颇具吸引力的。 此前,花旗首次覆盖慧择就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0.6美元。而Q2业绩公布后,花旗于20日晚间发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慧择预计Q3营收将环比增长30%-45%至3.1亿-3.4亿人民币,且下半年将以进取型营销获客策略及市场领先的新产品推动平台发展。花旗预期Q2业绩表现将对股价产生正面影响。就慧择当前股价水平来看,较目标价格尚有高于15%的上涨空间,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高成长标的。
疫情席卷过后的保险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虽维持涨势,但6.46%的同比增速明显不如往年,较2019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而另一边,疫情之下的互联网保险赛道却乘风破浪,实力企业脱颖而出。 8月20日,互联网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公布其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继一季度实现逆势增长后,慧择再于二季度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超预期实现了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 Q2业绩亮点频现,“销售端创新+长期险战略”尽显抗风险能力 先看数据: 1.总保费增长超50%,首年保费双位数增长 慧择Q2总保费约为5.96亿,较去年同期的3.95亿增长约51.03%。其中,首年保费实现12.53%的双位数增长,达到3.2亿;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49.97%,达到2.76亿。 2.长期险连续三个季度占比超90%,健康险表现突出 二季度,慧择长期险保费占比约93%,连续三季度占比达90%以上。长期健康险保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0%至4亿元。 3. 总营收超一季度指引预期,实现持续盈利 总营收方面,慧择超预期实现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2.1亿-2.3亿),同比增长17.56%达2.35亿元;净利润方面,慧择Q2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410.2万,持续保持盈利。 4. 毛利率明显提升,现金流充沛 另外,慧择Q2的毛利率已增至40.23%,较去年同期的36.58%明显提升。截至二季度末,慧择账上的现金流依然保持充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47亿元。 5. 预计Q3营收将增长32%-45% 慧择预计Q3总营收将在3.1亿元至3.4亿元区间,较Q2至少有超过30%的增长,以3.4亿元计增幅高达45%。 总体来看,保险行业在疫情期间表现相对低迷,虽然疫情促使人们保险意识提升,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所面临的下行压力,仍使消费行为存在一定滞后性。而慧择作为一家于销售端创新,专注线上渠道、深耕长期险赛道的互联网保险电商平台,因恢复速度更快、收益模式更加稳定,Q2整体表现较行业和传统同业明显更胜一筹,在逆势中尽显出色的抗风险能力。 其中关键或在于,一方面,疫情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互联网保险平台获客能力提升,迎来风口,且相较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增效降本上均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长期险的销售同时具有高壁垒、长收益两大特点,而慧择因深耕该领域充分建立起了用户信任壁垒,可替代性低,这为其整体财务表现带来了雪球效应,保障其实现稳步增长。截至二季度末,慧择的长期寿险和健康险第13个月、第25个月续保率均保持在94%以上,出色的续保率验证了平台的获客能力及客户质量,同时也意味着极高的客户粘性。 提前完成最佳“卡位”,坚持以数据赋能、以科技驱动增长 二季度中,慧择为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进行了充分整合。 5月,慧择正式上线业内首个智能应用“ AI计划书”,该应用不但能够以超高效率,自动为用户规划最佳保险保障方案,还能够大幅提升顾问的效率和产能,极大地优化用户的服务体验,继而增加客户生命周期的长远价值。 6月,慧择又与西南财经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锚定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构建等创新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以知识图谱为例,其将与投保人和受益人相关的所有数据源打通,从而进行更精确的全面量化分析,规避逆选择的风险。 现阶段“成绩”外,该如何看待慧择的未来发展前景? 数据和技术能力对用户的获取、转化和留存而言至关重要,当数据与科技深度融入保险服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场景,形成完整服务闭环,将大幅提高平台的转化效率,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特别是,目前互联网保险赛道前景明晰化,慧择业务定位处行业“最佳击球点”,很大可能迎来发展良机,当下正是其跑马圈地的好时点。 中金公司近日研报指出,预计中国互联网保费将实现中长期的快速增长,于10 年内达2.5 万亿,相当于再造半个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根据奥纬行业咨询报告,预计2018年-2023年,以险种计,健康险将以高达76.5%的复合增长率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中增速最高的险种;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而以销售渠道计,第三方平台将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拥有73.2%的复合增长率。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慧择早已完成“健康险+第三方平台”的最佳卡位,在销售端创新,将发展重心明确地放在长期寿险和健康险销售的线上化,占据了互联网保险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有望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业绩。 当前估值具备吸引力,距同业估值和大行目标价尚有空间 近期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市销率更能反映保险科技企业的高增长潜力、互联网模式的科技属性以及与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 之前在《互联网保险万亿蓝海,慧择(HUIZ.US)靠什么站稳价值C位?》中分析过,慧择很大程度上依然被资本市场低估,与可比公司SelectQuote、GoHealth的估值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市销率(PS)评估,GoHealth、SelectQuote与慧择的市销率分别为9.81倍、9.64倍和3.34倍可以说,慧择当前的估值水平仍是颇具吸引力的。 另外,花旗首次覆盖慧择就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0.6美元。就慧择当前股价水平来看,较该目标价格尚有近15%的上涨空间,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高成长标的。
“未来五年,京东健康的家庭医生要服务5000万个家庭。”8月18日,京东健康推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京东家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为新产品定下这一目标。 此前,京东健康获得高瓴资本约8.3亿美元B轮投资,在胡润“全球最年轻独角兽”榜单上,该企业估值约55亿美元——以独角兽门槛10亿美元考量,一只超级独角兽已跃上互联网医疗赛道——环伺周边,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加紧布局。 对此,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及相关学者了解到,在疫情刺激及政策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前景广阔。未来,综合药品销售、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的全覆盖模式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京东加码大健康 “京东家医”的推出加快了京东健康的扩张速度。 在京东集团2020年第二季度及中期财报电话会上,京东零售CEO徐雷称疫情期间医药品类线上销售增长强劲,目前京东健康已成为国内医药零售行业最大参与者。同时,据徐雷介绍,疫情期间京东健康线上问诊率增长超400%。 在原有线上药品销售的基础上,“京东家医”加强了京东健康医疗服务能力,京东健康逐渐向综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发展。辛利军表示,“京东家医”通过连接线上线下的优质医疗资源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它不是简单的在线问诊服务,核心是实现医疗场景的按需选择和医疗资源的精准匹配。 谈及产品目标,辛利军表示,“未来5年,京东健康的家庭医生要服务5000万个家庭。” 事实上,京东健康有快速扩张的底气。去年5月,京东集团推出京东健康业务板块,获A轮融资超10亿美元。今年京东二季报披露,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达成B轮优先股融资协议,高瓴预计投资超8.3亿美元。 资金在手,京东健康大步拓展业务边界。今年6月,京东健康推出了中医会诊中心和耳鼻咽喉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包含这两家中心在内,目前京东健康APP已上线多个虚拟专科中心,覆盖心血管、精神心理、糖尿病、儿科、肿瘤等领域。 就在今日,市场再次传出京东健康最快于明年分拆赴港上市,计划募资10亿美元的消息,京东方面回应“不予置评”。 澳门科技大学经济学兼职讲师邓伟强向记者分析称,互联网巨头加码大健康领域是政策推动和疫情刺激双重使然。对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可带来叠加效应,整合大健康及消费领域数据将形成新的内循环高地;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降低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成本,拓展互联网医疗业务,也是提升消费者对自家产品黏合度的手段。 万亿元级市场在眼前 2018年之前,我国对互联网行业涉足医疗领域的态度较为审慎,主要以推动远程诊疗、分级诊疗建设为主。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医院药剂师向记者表示,“家庭医生”如果不插上“互联网”标签其实不算新鲜概念。 据她介绍,早在2017年,其所在地级市已在所辖部分区县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今年疫情刺激下,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全面铺开。不过一方面,三四线城市居民主动获取服务意识尚待加强;另一方面,该工作实际上增加了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量,因此“大部分人都是找朋友签字完成任务。” 未普及之处就是商机所在。辛利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家提供了兜底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企业参与进来。 京东及其他互联网巨头们踊跃进入的,是一片具有万亿元级市场规模的蓝海。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大健康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 此外,政策的不断推动,也在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创造利好。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以来,我国逐渐放开了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准入。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在政策层面首肯互联网医疗发展;2019年8月,《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奠定基础;进入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对于这片广阔蓝海,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向记者表示,老百姓通过远程连接获得的实时服务、降低的时间成本都是实在的好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 不过他也提到,当前互联网医疗普及度有限,业务推广当中涉及到传统医疗服务流程重组、资金调配等问题,需要较长时的调整和改革。互联网医疗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除了提高技术水平,还必须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更多创新。 巨头BAT打法各异 具体来看,以BAT为代表的各家互联网巨头在涉足医疗健康领域时打法各具特点。 目前,与京东健康业务模式较相似的是阿里健康。2014年,阿里巴巴通过借壳实现阿里健康港股上市,2016年阿里健康开始代管天猫医药零售业务,产品涵盖医药、保健食品、成人用品等。在线下,阿里还投资了华润万东万里云、漱玉平民大药房、爱康国宾等医疗服务及医药零售企业。 同京东骨子里的电商基因一样,据今年5月阿里健康披露的2020财年报告,医药零售依然是其最主要业务,营收占比高达97%,而药品溯源、互联网医疗等服务占比较小尚待突破。 百度方面,与阿里、京东优势的线上医药销售不同,依托搜索优势百度布局了健康医典、互联网医院、智能健康管理等业务。百度方面透露,今年以来,百度健康在线医生咨询日单量超去年同期2倍,合作医生数量增加87%。 对于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健康产业,百度健康通过信息流等形式,提供预防信息、科普知识等服务。此外,2020中国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百度健康业务部总经理、百度健康医典总经理杨明璐公开表示百度将发挥AI技术与搜索场景优势为医药企业打造新销售渠道。 腾讯方面,直接涉足医疗健康领域相对较少,但围绕“连接一切”战略,2014年上线了“微信智慧医院”,提供智慧就医流程、打通医保缴费等服务。 以对外投资方式进军相关领域成为腾讯突出特点。2014年,腾讯以战略投资方式注资丁香园7000万美元;2017年,腾讯领投好大夫D轮融资,投资金额2亿美元;今年6月,腾讯又参与老百姓大药房定增,将6亿资金投向这家医药零售企业。 与医药电商模式不同,目前好大夫与丁香园旗下丁香医生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轻资产运营、专注导流业务代表。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虽然初始资源禀赋和切入点各不相同,但头部企业都在向药品+诊疗+健康管理的全覆盖模式发展。更全面的布局意味着更容易形成患者服务全流程闭环,进而衍生出更多变现机会。
8月18日,全球知名的数据公司OMDIA(原IHS报告)发布最新的全球电视销量报告数据显示,TCL电子(HK.1070)旗下的品牌电视机销量市占率由去年同期的9.4%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提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2.7%,排名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全球第三名跃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全球第二名。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TCL电子却逆势在第二季度实现强劲增长,得益于其深耕多年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出色的产品力以及“智能+互联网”新业务模式驱动。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国际显示博览会上,TCL电子携以大屏矩阵、旋转智屏等为代表的智慧科技产品亮相,展示了科技创新优势。目前全球液晶面板的主场已经向中国倾斜,TCL电子正在加速技术革新,深化全球产能布局,打造TCL电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6月30日,TCL电子旗下的墨西哥MASA新工厂成功实现量产,这标志着TCL电子全球产能布局进一步提速。目前,TCL电子已经在中国惠州、成都等城市,海外的越南、巴西与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10多个工厂,全球产能布局超2700万台/年(不含代工业务),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0年上半年,疫情宅家经济效应推动了全球家用场景下的互联网业务发展。国泰君安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不含OTT盒子)总激活规模达到2.03亿台,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3000万左右的激活增长,2022年智能电视激活规模将达2.8亿台。随着TCL电子AIxIoT核心战略推进,上半年国内互联网业务增势迅猛。据TCL雷鸟的星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TCL电视日均开机时长提升至7.9小时,不仅领先于6.33小时的行业平均水平,也超过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日均6.8小时的使用时长。雷鸟网络科技凭借丰富的平台内容,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用户黏性持续增强。 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TCL电子进一步深化与Google、Roku的战略合作,为各重要市场的使用者提供不同体验的操作系统、智能电视产品、以及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海外互联网业务的覆盖区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19日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41万亿元,名义增速达到22.14%,占GDP的比重为3.44%。预计今年,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3.78万亿元,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当前,工业互联网与制造、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实体经济各个领域融合,使实体经济的新动能蓬勃兴起,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 同时,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根据《白皮书》测算,2017年、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占GDP比重分别为2.83%、3.04%、3.44%,对2018年和2019年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03%和8.70%。
8月18日,全球知名数据公司OMDIA发布最新的全球电视销量报告数据显示,TCL电子(HK.1070)旗下的品牌电视机销量市占率由2019年的全球第三名提升至2020第二季度的全球第二名,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达12.7%。 据悉,在第二届国际显示博览会上,TCL电子携以大屏矩阵、旋转智屏等为代表的智慧科技产品亮相,展示了科技创新优势。目前全球液晶面板的主场已经向中国倾斜,TCL电子正在加速技术革新,深化全球产能布局,打造TCL电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6月30日,TCL电子旗下的墨西哥MASA新工厂成功实现量产,这标志着TCL电子全球产能布局进一步提速。目前,TCL电子已经在中国惠州、成都、内蒙,海外的越南、巴西与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10多个工厂,全球产能布局超2,700万台/年(不含代工业务),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国泰君安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不含OTT盒子)总激活规模达到2.03亿台,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3000万左右的激活增长,2022年智能电视激活规模将达2.8亿台。随着TCL电子AIxIoT核心战略推进,上半年国内互联网业务增势迅猛。据TCL雷鸟的星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TCL电视日均开机时长提升至7.9小时,不仅领先于6.33小时的行业平均水平,也超过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日均6.8小时的使用时长。雷鸟网络科技凭借丰富的平台内容,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用户粘性持续增强。2020年上半年,疫情宅家经济效应推动了全球家用场景下的互联网业务发展。 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TCL电子进一步深化与Google、Roku的战略合作,为各重要市场的使用者提供不同体验的操作系统、智能电视产品、以及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海外互联网业务的覆盖区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公司表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TCL电子却逆势在Q2实现强劲增长,得益于其深耕多年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出色的产品力以及“智能+互联网”新业务模式驱动。
互联网贷款的新阶段,是行业巨头和持牌机构的舞台。 ——馨金融 最近,上市公司二三四五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6.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63.7%;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67.59%。这应该是二三四五近几年交出的来最差的一份「答卷」。 关于业绩下滑的原因,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除了受上半年的疫情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在于金融科技业务的变化——从2019年二季度开始暂停新增消费金融业务,这也导致该业务上半年营收仅1亿元,同比下降83.25%。 所谓成也借贷、败也借贷。 这家从网址导航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因为踩上了互联网贷款兴起的风口,坐享了流量变现的红利——金融业务收入从0到20亿仅用了3年时间。然而,它也终究没能摆脱大潮退去后的无奈。 这也是互联网贷款「野蛮时代」终结的一个缩影。 当互联网贷款新规出台,为整个产业链厘清了合作关系之后,属于「野蛮时代」的低门槛、高利润,简单而粗暴的发展方式已然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严苛的持牌、合规、利率红线与杠杆约束。 互联网巨头也遵循了金融世界的规则,除了明晰边界、分工协作,加码布局金融牌照也成为了它们下一阶段继续在新金融行业驰骋的前提。就说借贷业务,网络小贷、消费金融、民营银行……基本成为头部巨头的标配。 继陆金所(借由中国平安)拿下消费金融牌照之后,最近,据新流财经报道,蚂蚁集团在重庆申请的消费金融牌照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而另一家巨头,腾讯筹谋消费金融牌照的传言也由来已久…… 互联网贷款的新阶段,是行业巨头和持牌机构的舞台。 1、乘风而起,随风而逝 长久以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量-规模-变现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发展公式。先快速跑马圈地,再进行流量变现、收割用户价值,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生存法则。 而前几年,正值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轨之际,互联网贷款的崛起为当时那些亟待变现并寻找出路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出口。于是,一大批流量平台杀进了互联网贷款市场,凭借着新金融的东风乘势而起。 二三四五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样本。 2014年8月,二三四五首次试水金融业务,与中银消费金融推出了互联网贷款产品「随心贷」,面向个人用户提供额度在1000-5000元的小额贷款。其中,二三四五公司主要提供流量支持,中银消费金融则主要提供资金。 在当时来看,这个选择也正好踩在了风口上。 2014年时,余额宝引领的互联网理财热潮不减,众筹和互联网保险迎来政策利好,P2P行业正值巅峰时期,消费金融公司再次开闸,互联网贷款业务处于爆发前夜,而金融业务高昂的利润和流量饥渴使得他们愿意为「获客成本」付费。 流量平台与金融机构一拍即合。 在尝到甜头之后,二三四五不断加码在金融业务上的布局,包括募集互联网金融的专项基金,发起设立租赁公司、网络小贷、消费金融公司等等。当然,这些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财报显示,从2015到2017年,二三四五在金融上的业务收入规模从900万攀升至21亿,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则从不足1%提升至超过65%,一跃成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在三年内累计实现净利润超过5亿元。 二三四五也一度被视为顺利转型的典范:从PC时代的导航网站变身为了A股里的新金融概念股。从股价来看,加码金融科技之后的二三四五一扫之前的阴霾,尤其在2015年大牛市的助推下,公司市值一度达到约600亿人民币。 这也是后来许多互联网公司涉足借贷业务的方式,直接将大把的流量批发出去。从滴滴、今日头条这样的互联网小巨头,到搜狗、美图秀秀等等长期找不到盈利点的「流量富矿」们,都一头扎进了这个风口。 不过,「逆风翻盘」的二三四五并没有风光太久,伴随着2017年底现金贷整治拉开序幕,二三四五的互联网贷款产品(无场景、无特定用途的贷款都被纳入了监管)也逐渐收缩。 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剧烈波动,资产风险也在加速暴露。从2017年到2019年,二三四五出现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1.98亿元、5.78亿元和8.54亿元,合计超过26亿元人民币,几乎吞掉了前几年全部盈利。 后来,二三四五试图通过新的产品——面向商户的贷款产品「2345商贷王」及汽车消费金融产品「2345车贷网」挽回颓势,但也未能如愿。 到2019年,二三四五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收入回落到10亿元,不及2017年的一半。并且从2019年二季度开始其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被按下暂停键。同时,市场上传出其车贷团队解散的消息。 根据其2020年上半年财报,其作为股东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仍没有下文,目前小规模的金融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互联网小贷、融资租赁、保理和融资担保牌照,但再也难以复制以往的高速增长和高估值神话。 2、新规之下,技术向上 从二三四五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轮行业洗牌开始于2017年,从现金贷到P2P专项整治,再到更底层的对于大数据违规行为的清理、非法放贷的规范。 也是从2017年开始,助贷模式开始成为主流,以乐信和360数科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们都在加速转型。 在过去两年两家公司的机构资金占比大幅提升之后,他们又进一步将轻资产模式(无兜底,纯技术服务)的扩张提上日程。 与二三四五们相比,他们的转型优势不仅在于流量和用户,更重要的是核心的科技和风控能力,能够真正连接场景、资金、用户。不久前《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下简称「办法」),也成为了互联网贷款行业开启新一阶段的「里程碑」。 尽管在疫情之下,「办法」放宽了对于部分业务细节的限制,助贷模式下对于机构持牌身份、技术能力、利率红线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市场的大部分机构尽数归于持牌机构和新金融巨头。 而想要在产业链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只能向牌照靠拢。但消费金融牌照甚至民营银行牌照与过去几年抢手的互联网小贷牌照不同,他们的发起设立对于股东有着极高的要求,且需要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参与,换言之,他们的资本、技术、合规能力需要得到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认可。 与此同时,在展业过程中,也要受到更加严格的合规限制。 这也新阶段区分于「野蛮时代」的最大区别,入局玩家的门槛越来越高,并非躬身入局者都有机会分享市场,而且在更严格的风险管控之下,超额的利润、超高速的增长都不可能一再上演。 至于其他玩家是不是还有机会,答案还是肯定的——围绕这个产业链的周围还有包括外呼、催收、数据、AI公司等服务商,这些都是一个健康生态的必备要素,但在没有了超额利润的吸引和更高合规要求的门槛之下,第三方服务商们可能同样要经历一轮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