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7日讯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局集团公司)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铁路运输生产工作,全力打好货运增量攻坚战,优先保证疫情防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上半年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19125万吨,同比增加2233万吨,增幅13.2%。 沈阳局集团公司货运部门主动与各级地方政府、上下游企业联系,了解复工达产安排和原材料输入、产品输出等物流需求,把企业面临的物流堵点作为重点,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充分适应市场化需求,实现应收尽收、应运尽运,对企业原材料、产成品提供全品类、全链条物流服务,精准制订“一企一策”货运组织方案,全力满足企业运输需求。 在着力保障煤炭、粮食、钢材等传统重点物资运输基础上优化区域内货源结构,通过实施“一口价”、阶段性减半核收部分货运杂费、减免部分费用等一系列举措,让利企业货主,降低物流成本。以往,煤炭作为沈阳局集团公司主要货物品类,发送量占比高达40%以上。今年上半年,在货物发送量整体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煤炭发运量占比下降至34%,而矿建、集装箱、水泥、非金矿等货物品类增幅分别高达108%、70%、46%,32%,为有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运输保证。 充分用好配属的11000只敞顶箱,积极推进铁矿粉、水泥熟料、粮食入箱等17个“散改集”项目,不断优化价格政策,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多式联运合作,创新完善装备体系。今年上半年,敞顶箱发送量累计完成952万吨,同比增加492万吨,增幅107%;敞顶箱日均装1028车,同比增加309车,增幅43%。同时,还在全国首次开行跨局冷藏班列,进一步丰富铁路运输产品。 疫情发生后,沈阳局集团公司坚持优先安排、特事特办,做到随到、随装、随运,全力确保防疫、民生和重点物资运输,累计发运清洗剂、乙醇、牛奶、矿泉水、大米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生活物资”1517车,72406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针对地方企业复工达产后对汽、柴油等成品油及原油需求量增大的实际,充分运用“班列+班轮”的铁海联运模式,每天在辽宁锦州港(600190)、大连港(601880)至盘锦、吉林省吉林市间开行循环班列,加强经港口进口原油的疏港运输,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将成品油、原油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为企业复工达产提供了充足能源保证。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国际贸易战略通道作用,全力做好货源、箱源、车源和劳动力组织。先后开行了芦家屯、大石桥到沈阳东的小编组公转铁喂给班列17列209车。今年上半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51列,同比增加20列,发送货物13130标箱,同比增长9%,有效助力了全球抗击疫情和国际供应链畅通。
新华社伦敦7月6日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预计2020年英国经济将萎缩10.2%。专家认为,新冠疫情对英国经济的打击比预期严重,疫后恢复也将比预期缓慢。 疫情在英国暴发后,英国政府3月23日宣布实施“居家令”,禁止民众非必要外出,关闭学校和大部分商铺。疫情和抗疫隔离措施导致英国经济产出严重下降,航空、制造、住宿、零售、建筑等行业遭遇重挫。4月和5月,英国航空运输需求下跌超九成,大部分飞机停飞,“非必需”零售店铺只能依靠网上销售,许多行业代表性公司业绩受损严重。 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英国4月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滑20.4%,为1997年有月度记录以来最大跌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预计,在不暴发第二波疫情的情况下,英国经济2020年将下滑11.5%。 安永统计俱乐部首席经济顾问霍华德·阿彻说,英国第二季度见证创纪录的国内生产总值收缩。据安永预测,英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跌17%,但在第三季度会反弹10%。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曾发出警告,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之下,“新冠瘫痪”可能引发英国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衰退。 面对疫情冲击,英国推出了力度空前的举措为企业和个人纾困。截至6月底,政府已耗资250亿英镑为因疫情无法工作的员工提供工资保障;政府还对零售、餐饮、娱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暂免营业税。此外,英国央行两次紧急降息,基准利率从0.75%降至0.1%的历史低位,并增加债券购买计划。 当前,英国各行业正逐步复工复产。5月中旬开始,食品加工、建筑、制造、物流、科研等行业率先复工。6月,英国露天市场、汽车展销厅和服装、玩具、图书等“非必需”零售店铺重新开放。自7月4日起,英格兰地区酒馆、餐厅等场所恢复营业。 随着多国放松旅行限制,英国的航空公司也在加紧复航。英航宣布将在7月恢复更多线路但航班频率仍会较低,易捷航空也宣布于8月恢复四分之三航线并推出大力度的夏季促销。英国交通部宣布,自7月10日起,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旅客入境英格兰后将不再需要自我隔离14天。尽管行业人士普遍预测短期内航空业难以恢复到疫前水平,但航空业终于见到一丝曙光。 英格兰银行网站发布的文件说,一些指标显示英国经济开始恢复,但即使放松经济活动限制,家庭和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谨慎。英国经济,尤其是就业市场,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回到正轨。 为促进疫后经济恢复,英国首相约翰逊日前宣布,政府计划投资50亿英镑用于加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革命”缩小英国各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约翰逊说:“政府不仅致力于战胜病毒,而且最终将利用疫情危机来解决英国过去数十年未决的巨大挑战。”
受新冠疫情影响,投资者避险需求急剧升温,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在低位徘徊。分析人士认为,在疫情形势尚未明朗之前,市场避险需求将持续居高不下,加之美联储量化宽松等政策影响,预计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或将继续处于低位,短期内恐难回升。 美国劳工部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480万个,高于市场预期的300万个。非农就业数据连续两个月显著超预期一度推动当天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0.71%上方,但市场对失业形势和疫情反弹的担忧很快令该收益率回落至0.67%。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兼政策研究主任海迪·希尔霍尔茨表示,鉴于过去几周美国疫情反弹、企业再次关闭和美国政府提供的额外失业救济金将于7月底到期,6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好于预期很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喘息”。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公布的6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担心疫情反弹将扰乱经济复苏,引发新一轮失业潮和更严重的经济低迷。 美联储在6月上旬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零至0.25%之间。美联储决策机构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今明两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将维持在这一超低水平。 宏观经济研究机构MRB合伙公司表示,美联储在今后数月仍将致力于为经济复苏提供支持,美联储释放的信号暗示国债收益率在未来6至12个月或将依然处于低位。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债券分析师拉尔夫·阿克塞尔预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第三季度处于0.6%的平均水平,如果美联储不实施特殊控制措施,第四季度收益率预计将回升至1%,2021年第一季度回升至1.25%。 瑞银集团财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资官马克·黑费尔表示,由于各国为应对疫情采取刺激措施,未来全球资产负债程度将增加。 黑费尔预计,央行将继续压低低风险资产的回报率,导致国债收益率或将在更长时间处于低位。虽然高质量债券依然是投资组合的重要部分,但投资者会更多考虑将其他风险更高的资产纳入投资组合。
>>严格股东股权监管 银保监会首次点名38家违法违规股东 为进一步严肃市场纪律,规范股东行为,发挥震慑作用,强化市场监督,银保监会7月4日向社会公开银行保险机构的38家重大违法违规股东。这是银保监会首次公开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 >>外资并购交易活跃 “稳外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百事可乐斥资7亿美元收购中国零食品牌百草味,大众汽车宣布将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并收购国轩高科26%的股份……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外商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投资热情不减。 >>让企业首贷不再难 让银行不惧首贷 多地施策激发银行拓展首贷户积极性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其中就首贷户单列一栏单独打分。近期,多省市也从建立首贷中心、出台首贷考核办法到首贷户培育方案等方面积极施策,激发商业银行拓展首贷户的积极性。 >>经济数据提振美股全面收涨 疫情蔓延下为何频创新高? 经历二季度强势反弹后,美股在7月开局表现强势,纳指不断刷新纪录高位。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日确诊人数从4万上升到5万多。业内分析认为,疫情让美国经济再度陷入全面停摆的可能性偏低,充足流动性以及市场对美国刺激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提振了风险市场表现。不过,如果未来乐观预期落空,美股将面临较大回调压力。 >>下半年多重点领域改革将迎突破 据经济参考报7月6日消息,2020年的下半年已然开启,站在年中时点回望,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全力做好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落实“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与此同时,改革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止步,还继续向深水区迈进,今年以来多项重磅改革举措已接连落地,频率之高、密度之大、分量之重,备受关注。
经历二季度强势反弹后,美股在7月开局表现强势,纳指不断刷新纪录高位。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日确诊人数从4万上升到5万多。业内分析认为,疫情让美国经济再度陷入全面停摆的可能性偏低,充足流动性以及市场对美国刺激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提振了风险市场表现。不过,如果未来乐观预期落空,美股将面临较大回调压力。 在向好就业数据和疫苗研发方面的积极消息提振下,美股上周全线收涨,多只科技股收出纪录高位,纳指也多次创下收盘新高。截至周四收盘,道指上周累计上涨3.25%,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4.02%,创6月以来最佳单周涨幅;纳指上涨4.62%,创5月8日当周以来最大涨幅。 乐观经济数据是推高美股大涨的原因之一。美国劳工部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480万人,高于市场预期的300万人和5月份修订后的269.9万人。 “5月和6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增长,就市场预期而言,这是很大的惊喜。但只有疫情得到控制,这才是真正的惊喜。”投资公司DWS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谢尔曼说。 市场对美国疫情形势的担忧不无道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仅7月1日全天,美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重要成员安东尼·福奇表示,如果疫情继续以目前速度发展,美国日增病例可能超过10万。 美国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复苏面临多重阻碍与巨大不确定性,但美股为何频繁创下新高?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上证报记者分析称,一方面,市场充裕流动性对美股估值“滋润浸泡”,当前美联储扩表规模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两倍,且疫情冲击下实体经济劳动生产率下降,资金进入股市的意愿强烈。 另一方面,美国加速重启经济,市场对未来经济复苏后企业盈利持乐观预期,有力提振了市场风险偏好,多数投资者认为在强有力的政策刺激下,经济可以较快恢复。此外,市场预期未来美联储将继续实施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且一旦股市出现大幅调整,美联储将继续出手救助,这些因素都在支撑美股不断走高。 对于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从相关信息看,美国经济再度陷入全面停摆的可能性偏低,大概率是局部地区、行业经济重启调整,这意味着经济将继续复苏,虽然对市场有影响,但美股难以再度回到此前低点。 基于当前的基准情景,机构对美国经济和美股近期走势持谨慎态度,并认为美国要出台更多财政支持政策。 对于短期经济和市场前景,美国国民证券首席市场策略师阿特·霍根(Art Hogan)表示担忧,他认为如果美国不采取更多财政支持政策,7月美国经济和市场将会非常艰难,就业也将受到冲击,因为此前经济和市场的复苏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政府援助。 伍超明提醒,当前美股走势已严重偏离其经济基本面,道指与纳指市盈率均已处于历史高位区间,如果经济复苏一旦低于预期,或美联储流动性投放持续趋缓或不及预期,美国股市调整的压力将较大。
在新冠疫情引发全球经济大衰退、金融大波动之时,亚洲的应对成为一个亮点。 7月3日晚,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院/一财全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共同举办了题为“亚洲和中国经济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研讨会。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朱民表示,亚洲大部分经济体较早较好地控制和管理了疫情,以后虽然或多或少还有一些余波,但总体规模、确诊率、死亡率都维持在低位。这一是由于政府的政策到位且迅速。再则是因为民众公众卫生意识较强,比较理解和配合。 在经济金融应对上,因为疫情控制早,所以亚洲地区整体经济受损程度较小,经济活动与金融市场反弹更迅速。所以在这次全球的重大危机中,亚洲创造了一个“亚洲的奇迹”。 展望疫后的世界,亚洲还是有其独到的优势、制度和文化。朱民认为,可以简单将亚洲,包括大洋洲部分国家分为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各自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互补与共通。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首的占据全球GDP比重10%的发达国家,将为亚洲提供资本、技术;中国成为最大商品消费市场;东盟是亚洲最活跃的地方,投资、贸易正在快速增长;南亚和中亚拥有18亿人口,拥有巨大且年轻的人力资源。 倘若四大板块不同资源的合作、整合,在一个多边主义和开放自由贸易全球化的文化推动下,亚洲就会有很好的未来。也因此,当反全球化噪音不断时,亚洲是唯一坚持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对贸易采取开放的、合作的和多边主义的态度。 在过去15年里,亚洲也在整个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重组过程中。在传统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知识业产业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半个产业链之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垂直供应产业链正不断被塑造和重造。 在多种要素分析后,可以发现,亚洲经济的关联度其实是最强的,朱民因此认为,当此之时,亚洲可以把握时机成立一个以亚洲为中心的区域性的、更扩大、更包容的产业链。这将推动亚洲在疫后变得愈发重要,有机会慢慢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乃至世界政治的引领力量。
尽管亚洲地区由于疫情防控较好,经济的复苏程度领跑全球。但鉴于亚洲地区高度依赖全球贸易、旅游业,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地缘政治风险仍存,因此亚洲各大经济体未来也不可掉以轻心。 7月2日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院/一财全球和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联合举办题为“亚洲和中国经济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研讨会。IMF亚太部主任李昌镛表示,2020年亚洲经济增长预计将萎缩1.6%,较4月下调1.6%,这是人们记忆中首次出现的情况。 亚洲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好于IMF的4月预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的疫情较早地稳定下来。然而,该地区多数国家的2020年增长预测已经下调,原因是全球经济形势更为疲弱,而且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防控措施将持续更长时间。 在不出现第二轮感染并且实施空前的政策刺激以支持经济复苏情况下,IMF预计亚洲经济增速在2021年将强劲反弹至6.6%。但是,李昌镛也认为,即使经济活动快速回升,疫情造成的产出损失很可能会持续下去,预计亚洲2022年经济产出将比危机前预测的水平低5%左右。如果不包括中国(其经济活动已开始回升),降幅会更大。 未来两年亚洲经济将面对诸多下行风险。一是贸易增长放缓。亚洲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在全球面临困难的环境下,亚洲无法继续保持增长。当前IMF预计2020年欧元区经济萎缩10.2%,美国经济将萎缩8%,因此,亚洲贸易预计将显著收缩,日本、印度和菲律宾的贸易总额2020年预计将下降20%左右。 二是封锁状态持续时间比预期更长。即使完全放松了封锁措施,经济活动也不太可能回到充分运转水平,这是由于个人行为发生了变化,并且采取了保持物理距离和减少病毒传播措施。IMF近期研究显示,封锁措施可能导致经济活动(以工业生产衡量)每月收缩约12%,防控措施完全取消仅能使经济活动增加7%左右。此外,许多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太平洋岛国)依赖旅游业、汇款和其他需要面对面接触的服务,其经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复苏。 三是不平等加剧。亚洲的不平等现象已在加剧。由于亚洲非正规工人的比例很高,这些影响可能更为严重,从而导致经济复苏过程更为漫长。 四是资产负债表薄弱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许多亚洲经济体,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被削弱,这可能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并放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上升等影响。 当前,亚洲各国货币汇率反弹,油价也有所回升,但李昌镛认为,不能因暂时的经济复苏而骄傲自满,尤其要考虑到第二波疫情的风险,以及亚洲金融市场容易出现一些突然的中断,比如大规模资本流出等。同时,新兴市场在祭出财政刺激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汇率影响以及主权信用评级等,因此亚洲各国和地区必须明智地使用财政刺激政策,同时还应实施经济改革,其中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紧密协调、资源重新配置、解决不平等问题。部分国家在至少未来两年将没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因此它们只能依赖国际援助和支持来帮助它们保障民生、渡过难关,因此亚洲各国此次的一个经验教训也在于,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经济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