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国内禽肉类价格同比上涨4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2.6%,牛羊肉价格也有10%左右的涨幅,而鸡肉价格却同比下降1.6%,出现近3年来的首次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直到目前,鸡肉的价格仍在持续大幅下降。 为此,我们去了一次超市,超市内的鸡胸等产品较年初时一公斤下降了3元,降幅达30%左右。冷冻翅根9.9元/斤、冷冻鸡全腿7.9元/斤,腿排6.9元/斤,鸡肉相关产品价格不仅只及猪肉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比辣椒、芦笋、茭白等还要便宜。与此同时,在鸡肉价格大跳水时,一些以鸡肉为主要食材的餐饮品牌也纷纷做起“促销”,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 导致国内鸡肉价格大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受到了猪肉价格暴涨的影响,很多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转而对鸡肉市场有了更多需求,鸡肉价格出现上涨。 于是,大家一窝蜂的都来养鸡,造成了鸡肉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工商登记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前8月共新增鸡养殖、鸡饲养相关企业超过6.3万家,较去年同比增长46.9%。也就是说,8个月间,养鸡行业新增了近一半的相关企业,这直接导致了国内鸡肉产能的快速走向过剩。 再者,与养猪、养牛羊不同,养猪至少要大半年,而牛羊要一年以上周期,所以短期内需求这个缺口一时难补上。但是,大家一窝蜂的养鸡,鸡的生产周期短,只要40-45天左右,繁殖能力强,一只鸡一年可以下200个蛋,鸡蛋可以再孵化小鸡,所以鸡肉产能迅速得到扩大。去年以来鸡肉产能快速扩大,导致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最后,受疫情的影响,今年老百姓外出就餐次数明显减少,鸡肉的主要消费场所是餐饮企业,所以餐饮企业受到冲击较大,相关菜品的出现滞销现象。市场需求量的下降,也导致了鸡肉价格一跌再跌,甚至最极致的是一百元可以买到6只鸡。不过,在9月份各类学校开学之后,需求量上升,鸡肉再次下跌的空间有限。 现在很多人关心的是,鸡肉价格大跌后会否在国庆、中秋两个节日出现大幅反弹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一方面,最近国内猪肉价格开始下跌了,节假日人们对猪肉需求开始上升,这使得鸡肉替代猪肉的作用减弱。短期内鸡肉还是供大于求,价格难以大幅反弹。 另一方面,鸡肉短期产能过剩问题无法消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禽肉产量同比增加6.8%,肉鸡产能一直维持在高位,而鸡肉产能回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不过,我们也有担心,这次鸡肉价格跌至猪肉的三分之一,养鸡业损失惨重。到时候,大家再一起削减肉鸡的产能,结果肯定又是产能削减过度,鸡肉的市场供应又减小了,届时鸡肉价格又要上涨。我们始终在鸡周期的轮回交替之中,一直走不出价格大起大落这个怪圈。
晶澳科技公告,公司拟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具体包括硅片产能、电池产能、组件产能,预计投资额1,039,062.45万元。项目投产后,能够有效提高高效产品的产能,满足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一体化盈利能力。
千山退:9月16号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 千山退公告,公司股票于2020年8月5日进入退市整理期,截至2020年9月15日已满三十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结束。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将在2020年9月16号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 国瓷材料子公司拟引入战投高瓴资本和松柏投资 国瓷材料公告,公司之全资子公司深圳爱尔创科技有限公司拟引入深圳高瓴醇盈投资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和松柏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两个战略投资者,并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各方拟通过以不超过5亿元增资深圳爱尔创科技、不超过2亿元受让国瓷材料持有深圳爱尔创科技股权的方式对深圳爱尔创科技进行投资。其中,松柏投资通过其关联方和高瓴资本将分别按照增资额和股权转让款的50%进行投资。本次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深圳爱尔创科技的综合实力,有利于促进公司加快牙科领域的发展。 晶澳科技拟投资103.91亿元扩建产能 晶澳科技公告,公司拟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具体包括硅片产能、电池产能、组件产能,预计投资额1,039,062.45万元。项目投产后,能够有效提高高效产品的产能,满足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一体化盈利能力。
作者 | Leo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2020年9月11日,再鼎医药-B通过港交所聆讯,摩根大通、高盛和花旗为其联席保荐人。随后,嘉和生物-B也通过聆讯,两支“-B”类新股齐发,同时还有中通快递等热门标的同期过聆讯,港股打新似乎又回到了今年六月份的盛况。那么,再鼎医药质地如何?若招股期热门票多支齐发,再鼎医药是否有一席之地? Lisence-In龙头,商业化是关键 再鼎医药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以Lisence-In(许可引进)模式为主。公司的产品组合包括16种产品及候选药物,其中2项产品在中国、 香港及澳门实现商业化,7项处于肿瘤及抗感染疾病的关键或潜在注册用试验。 图表一:再鼎医药产品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书,整理 作为一家“-B”类公司,再鼎医药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2.9万美元、1298.5万美元及1921.3万美元,亏损净额分别为1.39亿美元、1.95亿美元及1.29亿美元,公司的亏损净额主要来自研发开支、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销售成本,这和其他“-B”类公司大致相同。 然而,公司的商业化目前已经起步,并且业绩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公司毛利率由2018年的66.7%上升至2019年的71.1%。此外,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内地推出产品则乐,由于本地生产使得销售成本减少,毛利率进一步增加至74.1%。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药物发现及开发团队已经有近400名专职人员,在发现、转化药品及后期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此外,候选药物的临床及商业化生产的产能也已经建立,其小分子制造设施的年产能高达五千万个单位,目前产能利用率不到总产能的10%。大分子制造设施支持ZL-1201的临床生产,年产能分别达到12至18个200L或1000L临床批次,目前产能利用率约为40%。相比于近期同类型的嘉和生物-B,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可谓是抢跑一步。 创始人曾任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 好的管理层也是选择优质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再鼎医药仅成立三年左右就在美股成功上市。创始人杜莹不仅拥有医学专业博士,还拥有在瑞辉的多年创新药研发及项目兼并收购经验,在之前的创业史上创办了香港首富李嘉诚为大股东的和黄医药并成功赴美上市。 另外,杜莹还在2012年加入红杉资本,领导投资了华大基因、贝达医药、喜康生物并使其相继上市,对于孵化上市公司可谓是经验丰富,此次亲自创立的再鼎医药能否在港股再次问鼎呢? 纵观近期打新标的,再鼎医药存在一个显著优势,公司已经在美股上市,其估值有一个很好的参照,打新的确定性较高。然而,这可能也是再鼎医药的一个劣势,我们在打新直播间对泰格医药的分析中提到,已在其他市场上市的优质标的于港股二次上市时,定价都不会太低。而在现阶段港股上市的优质公司较多的情况下,若是再鼎医药依旧选择高位定价,恐怕难逃肉签变鸡肋的结局。 美股约65亿美元的市值使得公司的质地不用过多忧虑,再鼎医药是否能打?归根结底落在具体定价之上,新股将会密切关注招股后续,待定价披露一切自有答案。
2020年已经过了一大半,化解水泥过剩产能的“大限”将至,各地正加紧水泥产能置换、加快淘汰水泥落后产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初公开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明确提出,已停产2年或3年内累计生产不超过1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产线不能用于产能置换,该项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因此,多地赶在2021年之前扩大了产能置换的规模。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去年11月公开的《建材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2019)》,2020年年底前,要淘汰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70%以下的地区(以省为单位)2000吨/日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7月发布消息称,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宁夏建材吴忠赛马产业扶贫产能置换日产5000吨新型二代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投产。按照规定,宁夏建材集团淘汰熟料产能5100吨/日,并置换建设上述5000吨/日的水泥熟料生产线。 卓创资讯水泥行业分析师侯林林告诉,在部分地区,中国建材旗下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较多,生产效率偏低。几条小线置换成5000吨/日以上的大线之后,其产销效率将大幅提升,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建材在当地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导力。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9月1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运城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拟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建设一条44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已完成置换的产能为6600吨/日。根据该公告,山西省2020年已经退出的水泥产能合计达6600吨/日,涉及大同七峰山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何立涛近日表示,河北坚定不移压减过剩产能。2018年至2020年7月,河北省共压减退出水泥产能647.4万吨。 “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河北主动自我加压,共压减水泥产能1194.9万吨,企业数量由518家减少到206家。”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周久建介绍称。 据水泥人网统计,去年,全国水泥行业共淘汰落后产能1800万吨,涉及熟料生产线26条。目前,全国正在运行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约1700条,其中2500吨/日以下的占比为18%。预计2年内将要淘汰的熟料生产线约300条,超过2100家水泥厂面临淘汰。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认为,水泥行业的压减产能包含过剩产能、过载产能、低值产能、落后产能。水泥去产能的任务将伴随着国家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从产品消费高平台期下降到长期需求稳定期,去产能任务是长期的。
2020年上半年,生猪养殖企业动辄上百亿元的盈利刷新了市场认知,然而随着行业产能逐步恢复,养猪人“躺赚”的好日子难长久延续。 进入9月份以来,伴随猪价震荡向下调整,市场对于本轮超强上行周期何时见顶的关注度日渐升温。近日, 散户“扩容” 复养依然谨慎 经历一年多的缓慢复养,河南新乡原阳县养殖户刘红(化名)家的生猪存栏规模,终于回到了非洲猪瘟疫情出现之前200头的水平。 “虽然猪价这段时间稍微跌了点,但仍是高位。按照目前17.5元/斤左右的价格,一头猪喂到300多斤,还能赚2000多元。”对比2019年春节前猪圈中冷清的场面,如今刘红家栏中又热闹起来。她笑言到,这两年猪卖到天价,养猪人日子应该都不错,今年怎么着也得赚几十万元。“早前三四块一斤的猪也卖过,现在猪价是比前段时间掉了点,但也不是什么大的浮动,还是能赚不少钱的。” 虽然满足于当前的盈利水平,但交流中,刘红也透露出对复养的谨慎情绪。 她告诉 周边乡亲投资养猪积极性高涨,难免让从业多年的刘红提高警觉。“养得多了,价格不就掉了。” 她坦言,看目前市场形势,到明年下半年猪价就不会太好了,所以自家不打算再扩展产能,就坚持自繁自养。谨慎养殖的考虑,一方面是怕后面价格掉下来;另一方面也怕再出现非洲猪瘟疫情。“现在政策对大猪场的扶持比较多,像我们这种小户没什么利好。都是从疫情那波火坑里爬出来的,现在同行都不敢贸然扩产,怕再掉进去。”她说。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的养殖户叶磊(化名),就是刘红口中的养殖新人。 与河南地区养殖氛围浓厚不同,叶磊所在的汪村镇早前并无人养猪。2019年,眼看猪价高企,想要发家致富的叶磊采买了五六头母猪,开始通过自繁自养的模式储备产能,目前存栏母猪规模已经达到30头。 “母猪从怀孕到生小猪的过程要5个月,所以去年精力主要是培育母猪,没赚到什么钱。一般一头母猪养殖饲料成本要3000块,现在周边一头20斤左右的仔猪售价在1000元,按照母猪一窝生10头仔猪算,就能赚7000元。”叶磊盘算自家养猪的盈利同时,也向 “现在小养殖户采用的多是生产效率非常低的三元母猪进行养殖,但市场二元母猪量太少,价格也高,他们也没有办法。”国内一不具名生猪养殖行业上市公司人士谈及当前行业情况时称,由于目前仔猪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即使散户用三元母猪进行繁殖,依然可以实现盈利。此外,也有不少散户由于没有疫情防控措施,只能采买大一点的仔猪赌行情,稍微养大一点就出手,赚个差价。 卓创分析师张莉莉也称,目前市场价位情况下,散户再介入风险已经很大。 她表示,正常年份仔猪价格在300-600元的水平,而现在头均价要1500元以上。目前二元母猪要5000多元一头,六七头母猪就需3万元成本。“本身一头猪一辈子吃的饲料钱也就800-1000元,现在成本过高。散户在当下投入仔猪,得保证六个月以后市场价格不跌破13-14元才有可能盈利。而二元母猪从养殖到配种再到出仔猪要四个月,养成商品猪更要一年的时间,一年后行情更是无法把控的。” 缺猪缓解 寡头布局成效显现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问题,是造成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影响显著的主要因素。然而,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伴随过去一年多以来猪价超强上行周期的市场表现看,规模化企业对于市场产能变化的影响力正迅速提升。 “全国来看,新进养殖户的现象还是不太普遍的。目前养殖成本太高,再加上包括饲料和生物安全防控的成本,普通农民很难承受高成本投入。”张莉莉谈及目前市场中小散户的复养问题时称,虽然目前高价下盈利丰厚,大家都想赚钱,中小散户也有不断进入的群体,但这肯定不是主流。对市场产能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多还是资金量较大、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龙头企业。现阶段,中小散户复产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不论从哪方面条件看都不占优势,散户数量整体还是在减少。 2019年三季度以来,无论是行业老将温氏、牧原,还是新兵万科、阿里等,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产能扩张计划,而随着项目落地,国内市场缺猪的现象已然缓解。 “虽然没有很清晰的数据,但是从市场大体情况看,目前产能恢复情况是比较好的。”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对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于2019年10月实现首次环比转正,2020年7月份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8%,连续6个月增长;同比增长13.1%,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速转正。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连续10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0.3%。 据卓创数据,2019年10月份开始,湖南生猪养殖行业开始批量复产,规模场前期多采用商转母方式,小散户多“自我疗伤”式的复产。根据生猪产业生产周期推算,2020年9月开始,产能开始释放,截至年底,产能释放逐渐扩大,预计年末湖南生猪产能恢复至正常年份的60%-70%。当前新冠疫情得以防控,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规模养殖单位养殖补栏积极性较高,加之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预计2020年末该省能繁母猪存栏量将达到380万头左右,生猪存栏达到2800万头左右。 “从存栏数据看,确实我国生猪存栏量的恢复是比较快的。目前河南已恢复到正常情况的85%,母猪存栏也恢复超过80%。河南是养猪大省,大企业产能恢复力量比较大,加上政府支持效果显著,目前存栏量恢复情况在全国属于第一位。”河南肉类协会会长刘承信接受 上述不具名生猪养殖行业上市公司人士也表示,虽然大多数养殖户还是用三元母猪充当种猪,市场上母猪的数量确实已经出现连续增长,但是生猪供给量整体还是不足的状态。大企业目前都在扩张产能,虽然项目建设速度可以提上来,但种猪的补量过程还是比较缓慢的,具体缺口什么时候能补齐还是未知。 屠企规模减半 集中度将提升 从近期密集披露的生猪养殖上市公司8月份数据来看,企业单位出栏量有增有减,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不过当前终端需求欠佳,屠宰厂开工水平低位的问题依然凸显。 “从去年以来,生猪养殖下游的屠宰和深加工企业生存环境就比较困难。猪价高,销价不可能按照猪价上涨的幅度一样上涨,市场还有接受程度的问题。所以在目前价位上,大部分屠宰企业是亏损的。”刘承信告诉 刘承信称,目前国内屠宰量下降很厉害,比去年同期已下降50%左右。“企业的屠宰量减少了,过去能宰四五千头的,现在宰一两千头。过去能宰四五百头的,现在宰百十头。大多企业为了维持基本客户,赔本也得干。” 据卓创监测数据统计,2017-2019年非洲猪瘟发生前,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在40%-60%之间,疫情发生后,开工率降至30%以下,且2020年1-8月开工率不足20%。但从过去5年开工率走势看,四季度开工率均呈现快速提升的态势,目前受新冠疫情影响,卓创预计2020年四季度提振有限,国内屠宰企业开工率或涨至20%。 作为国内肉类加工行业的龙头,双汇发展相关人士与 在近两年生猪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屠宰加工企业也加强了向上游的布局。今年5月,双汇发展就曾公告筹划定增募资70亿元,用于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等。 “企业发展养殖板块并不是为了从养殖盈利,还是为了和主业配套。随着行业规模化发展越来越高,如果企业自身一点在上游的产能布局都没有,受前端的制约就会比较大。适当布局上游,可以提高对前端的议价能力,对成本起到一定调节作用。”上述双汇发展人士表示,过去一年多以来生猪价格的高位运行,对下游屠宰企业产生成本冲击,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以往不规范屠宰的企业退出市场,减少私屠烂宰现象,大企业集中度获得提升。从公司财报也可以看出,虽然猪价高位运行,市场供应量缩减,但双汇生鲜品的销量并未有显著下滑,这与疫情下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对于品牌产品需求增大不无关联。 拐点已至 疫情“黑天鹅”尚存 随着市场产能逐步恢复,目前生猪养殖上下游对于周期下行拐点到来的观点已基本确立。 “往年生猪出栏均价最高也就在25元/公斤左右,而本轮周期的猪价高位震荡保持在35元-40元/公斤,这一价位太高,也持续太久,这种现象注定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存续的过程。”温氏股份相关人士表示,随着行业产能的慢慢恢复,猪价必然会下行,回到正常的利润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周期,不用太悲观。 他分析认为,从猪价本身看,去年国内生猪出栏价格一度超过40元/公斤,已是周期最高点。今年虽然在7月份前后价格又一度冲高,但没有超过之前高位水平,这只能说明市场产能的恢复还是受到一定影响,高价持续时间比较长,产能反弹的高度也比较高,但高位已经过去。“虽然去年9月份母猪存栏拐点的数据不算特别充分,但算是一个逐步筑底的过程。从目前市场母猪存栏情况看,生猪价格的拐点应该是已经出现了。” 搜猪网分析师冯永辉也称,去年9月份是官方公布的母猪出栏数据拐点。按照生理周期推算,今年8、9、10三个月期间会出现生猪价格拐点。现在已经进入9月份,目前看生猪价格还比较坚挺,没出现大幅度下跌。所以真正对出栏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还没有出现,可能到十月份趋势才会更加明朗。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行业产能已经比最低时恢复了25%以上,市场对于猪价走势的方向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幅度略有不同,基本时间点可以确定是在十月份。 “生猪市场的拐点不是精确值,产能拐点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响,比如疫情,季节性需求变化,和养猪人阶段性出栏积极性等。现在各种因素参杂在一起,导致市场产能恢复的持续情况存在不确定性。例如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仍零星发生。虽然不能说疫情是影响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最终疫情情况会体现在价格上。在分析价格走势的时候,把这个因素忽略掉是不现实的。”他说。 张莉莉也认为,按照大企业披露的建设周期和生产速度,差不多到目前就是本轮猪周期的下行拐点。大部分产能都在去年9月份前后投产,最快一年能形成产能,市场产能的恢复情况也确实比较明显。 她也强调,目前非洲猪瘟疫情还是持续存在的。即使在疫情稳定的情况下,本轮周期回到盈亏平衡最早也要到明年年底。过往猪周期从高点跌至低位也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这轮周期高点太高,所以持续时间会更长。 养殖企业或尚存 逾一年盈利期 采访中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当前生猪价格存在下行趋势,但对于养殖企业的盈利情况尚无需过分悲观。 “价格影响因素除了供应还有需求,所以猪价出现下跌也肯定是震荡的过程。排除非瘟等因素影响,按照正常推算,养殖企业达到盈亏平衡点至少也要到后年,在此之前首先市场产能要先恢复到正常水平。产能恢复一年以后,才能说价格回到正常价位。所以养猪企业亏损的问题还太遥远。”冯永辉称。 张莉莉也表示,国内生猪价格能不能跌回到以前的低点,还要看市场的情况。非洲猪瘟企业在我国出现后,养殖企业生物防疫等成本都在提升。往年正常自繁自养企业的完全成本大概在6.5元/头左右,这一成本随着南北方、大小企业差异而各有不同,而目前即使是规模企业,养殖成本也高于这一水平。所以预计明年年底前,如果没有大的疫情,生猪出栏均价或可以回到10元/斤以内的正常水平。目前部分地方疫情还有零星发生,对整体产能有一定影响,也会延后供需平衡到来的时间。 华西证券农林牧渔首席分析师周莎则认为,今年国内生猪出栏总量大约在4亿头左右,而非洲猪瘟发生前市场年出栏量大概在7亿头左右。预计2022年国内产能能够恢复到非瘟前的水平,本轮猪周期下行也将持续到至少2022年。2021年养殖企业依然存有盈利,但盈利水平会大幅下滑,到了2022年全行业将面临亏损。 她认为,在即将到来的猪价下行周期,玉米、豆粕的需求将随着生猪存栏量的快速恢复而同比例增加。在未来2到3年的漫长下行周期中,生猪养殖企业将遭遇“猪价下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制而异常艰难。
9月7日晚,蓝帆医疗公告称,公司今年发行的31.44亿元可转债募投项目之一的“年产40亿支PVC健康防护手套项目”(实际产能可以达到50亿支),继项目一期“年产25亿支PVC健康防护手套项目”在今年4月28日建成投产后,于5月份立即启动了项目二期“年产25亿支PVC健康防护手套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二期”)的建设,目前项目二期生产线建设已完工,开始试生产。 公司方面表示,项目二期从开工建设到试生产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再一次刷新了行业的建设速度。项目二期的试生产,将进一步增加公司医疗及防护手套的产能,巩固PVC手套细分市场全球龙头地位。 公司介绍,项目二期同样搭建智慧工厂指挥中心,利用信息化集成实现了从配料到包装、入库等全流程的自动化和从原材料到成品出货的物联网管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后续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相关工艺参数,完善生产现场管理,提高装备生产运行水平,直至生产线完全达到实际产能。 此外,公告还透露,鉴于国外疫情对医疗及健康防护手套需求的持续增加,产能极度紧张,公司“第三期年产20亿支健康防护(新型手套)项目”和“年产20亿支TPE手套项目建设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预计将于近期陆续投产,满足下游客户对防护产品的多样化、综合化的一站式采购需求。 同时,公司的300亿支/年健康防护(丁腈)手套项目一期已经在筹备过程中,后续开工建设及产能的释放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缓解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公司方面在公告中指出,上述项目的投产将有效支撑产能的释放和客户需求,进一步夯实国际市场份额,有利于保障公司未来年度业绩增长,对公司后续发展有积极影响。 公司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受益于手套业绩持续超预期,带动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4亿元,同比增长35.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1亿元,同比增长164.85%。此外,公司预计下半年医疗及防护手套的营业收入及占比,以及对公司整体业绩带来的贡献,将远超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