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13次审议会议公告显示,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诺和”)将于2月5日科创板首发上会。阳光诺和主营业务是为医药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外包服务,致力于协助国内医药制造企业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公司此次拟募资4.84亿元,用于特殊制剂研发平台项目等。 为逾200家药企提供药物研发服务 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较早对外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CRO公司(合同研究组织)之一。公司作为医药制造企业可借用的一种外部资源,在接受客户委托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和丰富经验的研究队伍,从而帮助医药制造企业加快药物研发进展,降低药物研发费用,并实现高质量的研究。 公司作为一家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及生物分析的综合型CRO公司,掌握了原料药与特殊制剂、创新药I-Ⅳ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分析等各领域的关键技术及评价模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综合实力在国内“药学+临床”综合型CRO公司中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拥有约10000平方米的药物研发实验室,500余人的技术团队。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仿制药开发、一致性评价及创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研发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 我国CRO行业企业较多,市场化程度较高,除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外,其他多数CRO公司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根据Frost&Sullivan的市场规模数据进行测算,公司2019年在中国药学研究CRO市场(采用CMC市场数据)的占有率约为1.82%,在中国临床试验阶段CRO市场的占有率为0.41%。 得益于公司提供的一体化药物研发服务以及在医药研发服务领域长期的项目经验积累,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药物研发服务主要提供商之一。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为超过200余家医药企业提供药物研发服务,其中多数为国内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公司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增强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了客户黏性。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拟募资4.84亿元 公司此次拟募资4.84亿元,用于特殊制剂研发平台项目、药物创新研发平台项目、临床试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创新药物PK/PD研究平台项目。 公司称,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以及核心技术联系密切,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对公司现有主营业务的全面扩展和深化,将进一步补全公司CRO产业服务链,有利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全部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下一步发展战略展开。 公司表示。未来三年将牢牢把握医药研发服务行业的发展机遇,加强公司在仿制药和创新药等方面的药学研究、临床研究和生物分析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并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从行业的全球发展趋势看,医药企业已越来越重视CRO公司在药物研发中的价值。CRO行业已成为当前医药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围绕药物研发全流程一体化战略,持续加快药学研究、临床研究及生物检测分析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关联销售比例较高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阳光诺和实现营业收入3604.99万元、13479.59万元、23352.56万元和23453.04万元,2018年、2019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73.91%、73.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8.05万元、2071.75万元、4740.07万元、5097.51万元,2018年、2019年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946.08%、128.79%。这两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为超高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除阳光诺和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虔还控制四家医药制造业企业,从事医药行业相关业务。其中,百奥药业从事药品制剂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永安制药从事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江西泓森、广东泓森从事药品销售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存在持续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较多,关联销售的金额分别为1251.29万元、3251.12万元、3539.05万元和2522.8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71%、24.12%、15.15%和10.76%。其中,公司向关联方百奥药业提供研发服务的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93%、22.49%、14.38%和8.90%,为公司关联销售的主要组成部分。 2017年-2018年,公司关联销售的比例较高,但2019年和2020年1-9月已明显下降。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对关联方的在手合同金额为3548.27万元,占公司在手合同总额的比例为3.14%。其中,公司对百奥药业的在手合同金额为2286.50万元,占公司在手合同总额的比例为2.03%。 公司称,未来公司与关联方之间仍将存在持续的关联交易,若未来关联交易存在价格显失公允、资金不能及时回款的情形,则对公司经营及业务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损害公司或中小股东利益。 另外,公司存在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的风险。报告期内各期末,公司母公司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69%、53.22%、50.98%及49.06%。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主要是公司预收账款规模较大,且近年来未进行大额股权融资所致。虽然公司出现大规模退还客户预收款项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而将预收账款转化为收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
年末岁初,券商研究领域再现重磅人事变动,这次至少牵涉到三家券商。 2月3日晚间,券商中国记者从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获悉,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姜超 确定离开海通证券,目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不过姜超具体去向未知。 同日,两家中小券商研究所之间也爆出“人事大挪移”。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红塔证券(行情601236,诊股)2020年重金挖掘的研究所所长 任志强确 认离职。而接近任志强的人士也透露,任志强将带领数十人的团队加入德邦证券,并将出任德邦证券研究所所长,但任志强加盟事件未得到德邦证券官方证实。 值得关注的是,券商中国从德邦证券获悉,该公司目前正在大势搭建研究部门,已经成立了“卖方研究销售交易平台”,包含研究所和机构销售交易两个团队,首批将到位100人,研究所及机构销售部成员均来自头部券商骨干团队。 姜超离职去向未明 虽正在办理离职,姜超去向却并未流出。 此前有市场传言,姜超将入职海通资管,从卖方研究转型投资。不过,姜超如果是从海通证券转战海通资管,理应不用办理离职,走内部调动或转岗即可。昨日券商中国记者还获悉,姜超此次离职,确认离开海通体系。 姜超是海通证券研究的一面旗帜,在海通内部也受到广泛认可,此前有海通证券相关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姜超的年薪实际已达到千万级别。 公开信息显示,姜超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2006年进入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研究所,2013年加盟海通证券研究所。 姜超曾以团队成员身份获2006年新财富债券研究第一名,2008、2011年固定收益研究第三名,2009年、2010年、2013年固定收益研究第二名,2012年固定收益研究第四名,2014年固定收益研究第一名,2011年宏观经济第二名,2012年宏观经济第五名,2013、2014年宏观经济第一名。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姜超离职之后,去年12月刚入职海通证券的原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宏观首席梁中华将接手海通证券研究宏观首席的职位。 作为宏观研究的大咖,姜超对2021年的股票市场表现预期相对谨慎。去年12月初,也就是姜超离开海通证券的最后一次年度策略会上,姜超在展望2021年时表示,中国经济复苏有望加快,但考虑到债务率的约束,预计2021年的广义财政赤字或与2020年基本持平,到下半年政府融资或出现同比下降。经济通胀的回升,必然带动银行贷款利率的回升,进而导致央行政策利率的调整。因而在2020年市场利率回升之后,2021年的政策利率也有上升的可能,货币政策将稳中趋紧。 对于大类资产如何轮动,姜超表示,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有望迈入高质量增长时代,科技消费将驱动股市长牛。从短期来看,姜超认为,受益于加杠杆带来的经济复苏,顺周期的蓝筹股有望短期领涨,而债市利率将继续上升。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行,在未来某个时间或会发生信用紧缩,从而再次出现债市和股市的牛熊切换。 任志强入职红塔3月转战德邦?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红塔证券内部在1月28日做出一则人事免职通知,称经公司研究,决定免去任志强担任的研究所所长职务。 一名熟知任志强的卖方研究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任志强等人集体跳槽加入德邦证券。一名接近德邦证券的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任志强确实即将加盟德邦证券,且将担任德邦证券的研究所所长,但目前并未正式入职。该人士还谈到,任志强将带领数十人团队加入。 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开信息,截至2021年2月3日晚,任志强的执业信息尚未变更。 尽管分析师流动并不是新鲜事,但研究所所长短时间的两度变动还是令市场感到诧异。 红塔证券在2020年8月就决定发力卖方研究,彼时该公司董事会同意新设研究所,采用事业部制,作为公司的一级部门,专门履行公司卖方研究业务的拓展与管理等职责,地点在上海。随后红塔证券研究所各领域的岗位开启全面招人计划。 根据该公司官网显示,红塔证券研究所在2020年9月下旬大规模招人。其中,研究岗涉及29个细分领域,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深圳。 任志强便是红塔证券物色好的研究所“掌舵人”。任志强此前是华创证券副所长、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2020年9月从华创证券离职,随后加入红塔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登记执业日期为2020年11月23日。根据红塔证券内部人士透露,研究所团队主要由任志强搭建,多个行业研究的领头人是任志强招来的。 然而过去正式履职不到三个月,任志强又要跳槽了。尽管公开资料显示任志强“未离职”,但当初计划跟随任志强加入红塔证券的分析师,基本已陆续加入德邦证券。 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开信息,花小伟已在2021年1月28日离职红塔证券,执业机构显示为德邦证券。花小伟曾是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轻工行业首席。根据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历届榜单,花小伟所在团队于2014-2018年连续4年上榜。其中,2017年、2018年是新财富轻工造纸行业的第3名。 同样情况的还有倪正洋,其从红塔证券的离职登记日期是2021年1月28日,执业机构也已显示为德邦证券。 另外,前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吴开达、前东吴证券(行情601555,诊股)传媒行业分析师崔世峰也曾被传出将要加盟红塔证券,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显示,吴与崔的执业机构如今均已变更为德邦证券。 与前述分析师几乎同期加入红塔证券的还有李奇霖。李奇霖曾是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月3日李奇霖仍以红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的身份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研究文章。 有消息称,红塔研究所将要解散,对此红塔证券相关人士回复券商中国记者称消息不实,并没有解散。 北京一名中小券商人士表示,分析师集体变动对一家新设的研究所而言伤害不小,“公司未来要想重新发力卖方研究不是易事,需要好好评估。” 中小券商“鏖战”卖方研究 与姜超主动离开不同,任志强的几番转会,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小券商发力卖方研究的渴望与坎坷。 虽然没有得到德邦证券官方确认,但是根据券商中国了解,任志强入职已经基本敲定。而此次任志强团队加入德邦证券,也将成为德邦发力卖方研究的起点。 “德邦证券此次组建的团队并非只有卖方研究所,确切地说是成立了‘卖方研究销售交易平台’,包含研究所和机构销售交易两个大团队,首批将到位100人,研究所及机构销售部成员均来自头部券商骨干团队,可以说是‘超高配’团队。”德邦证券机构销售与交易部总经理张枫表示。 在客户服务方面,德邦证券将一次性搭建完成涵盖公募,私募、保险、银行、上市公司在内的完整服务团队,骨干成员来自于包括国泰君安、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长江、中信建投、国盛等头部券商和新财富团队,覆盖各类客户需求。 在去年,德邦证券反复强化其“新经济+大资管”的中期战略。其中,将重点服务大健康、大消费、科技、互联网、智能制造五大产业板块,德邦证券董事长金华龙也在采访时谈到“德邦证券的卖方研究业务,将向公司聚焦的五大产业倾斜,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出超越当前市场研究的深度,打造自身卖方研究品牌。” 据张枫透露,德邦证券卖方研究销售交易平台将在今年开立主流基金机构、保险和银行的机构席位,三年内向行业前列迈进。目前,德邦证券卖方研究所已在近期迅速搭建起总量和资产配置、消费升级、智能制造、前沿科技、能源&;新材料五大板块在内的行业方向,后续将覆盖完整的30个行业方向。而这五大板块与德邦布局的“五大新经济产业”的方向高度吻合。 依靠大量挖人在研究领域快速崛起,在中小券商公司中早有先例。 2019年6月,华西证券(行情002926,诊股)邀请魏涛加盟,任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魏涛原为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2011-2013年连续登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2014-2016年间担任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所所长,2015年其率领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所登上进步最快研究机构榜单,并拿下当年度非银金融行业第1名,2016年获得该领域第4名。 魏涛加盟之后,华西证券几乎从零开始快速扩张。2019年的年报中,卖方研究业务已经成为华西证券重点宣传的业务亮点。 华西证券在年报中透露,华西证券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已初步建立了口碑和品牌,实现了快速崛起。2020年的中报显示,华西证券报告期内获得7200万元,同比增长1361.44%,成为当期佣金分仓增速最高的券商之一。 此外,开源证券通过孙金钜的加盟也在研究领域快速崛起,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则已经拉拢了邱冠华、李超等重量级研究人员加盟,卖方研究业务也初具规模。德邦证券此时入局,无疑将成为一股强劲的卖方新势力,中小券商的卖方研究战场也许将变得更加惨烈。
原标题:【书讯】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娟娟 著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小编推荐 用创新精神研究经济理论,构建独特的经济学话语体系,这是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科的特色和优势。20世纪90年代,尹世杰教授带领的消费经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中国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为中国消费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培育的大国经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大国的初始条件、典型特征、发展型式和战略导向,深入探索了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构建了大国发展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正是由于在消费经济和大国经济领域上的开创性研究,铸造了商学院的创新精神和学科优势,进而形成了我们的学科影响力。 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拥有比较完善的经管学科专业。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是重点发展领域,我们正在努力培育这两个优势学科。我们拥有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这是创造商学院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为了打造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我们组织编辑出版经济管理学科丛书,将陆续地推出商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期待各位学术骨干写出高质量的著作,为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增光添彩,为中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陈娟娟,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和国际贸易。曾在《中国软科学》、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SCI收录和SCI收录的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今日书里的“阅读路线图”下面请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二、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研究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瓦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一、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相对较低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 四、我国众筹发展现状 第三节 全球视域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一、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全球视域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三、全球视域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变化研究 第四章 瓦联网金融投资者对借款描述信息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瓦联网金融投资者学历信息认知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点击阅读原文 好书尽在掌握
金融界1月5日消息,果实资本发文回顾2020年,展望新一年,果实资本表示,2020年为组合贡献较大收益来源的新能源、互联网、电动车等几个行业。 在果实资本看来,2019、2020年是国内权益市场极其少见的连续两个大年,A股也日趋美股化,市场分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极致,很多优质的公司股价提前兑现了未来几年的收益空间。 展望2021年,果实资本建议从需求侧改革中发现机会。在其看来,消费的分级现象日趋严重,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爱好、不同生活观的群体都在孕育不同的消费品市场,由此推升不同的供给与需求、不同的开发与营销。 此外,数字化全面渗透的机会也值得关注。全球的线上化进程加速,传统的沟通、销售、娱乐场景失效,电商、内容、社交、支付等互联网渗透率快速提升。海外互联网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以下为全文: 多年以后回首2020年,仍会发现这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万千医护工作者英勇逆行,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至今仍笼罩在新冠肆虐的阴影中;这一年,互联网更快更深地渗透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辈迅速学会了如何操作健康宝、微信支付、线上买菜、网课等等;这一年,逆全球化的暗流波涛汹涌,美国总统大选一波三折;这一年,与经济和生活一同跌宕起伏的还有全球各国资本市场,国内股市的波动与分化也更为剧烈。 2020年,也是果实资本成立以来的第6个年头,我们经历过市场的起伏震荡,也经历过公司的发展波折。有幸,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以我们自己认为合理且可持续的方式为持有人持续贡献了不错的业绩。 长期、因果、平衡,是果实资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希望以长期价值为锚,以复利效应指导我们持续演进,在研究积累、投资框架进化上追求极致,在投资、团队组织、工作与生活上保持平衡和克制,我们追求因,期待长期为持有人贡献持续优秀回报的果。 岁末年初的回顾和总结,是为了对未来做更好的系统性和发散性思考。总结果实2020年的得与失、取与舍,向投资人汇报我们的思考过程和投资思路,希望我们的思考能够坚定投资人与我们一起长期走下去的信念,也欢迎共同交流和讨论! 2020年总结与回顾 1、前瞻性的深入研究是可观回报的重要来源 果实对研究员的要求是成为行业专家,能够深刻理解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对未来产业趋势、行业格局、演绎路径做出前瞻性判断,我们希望赚取的每一笔收益都来自于对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的前瞻性判断。 2020年为组合贡献较大收益来源的新能源、互联网、电动车等几个行业,果实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深入研究。 当市场担忧平价后光伏发电能否真正获得持续成长时,我们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阻碍光伏发电放量的关键障碍、对比电动车从零到一的过程,思考各国政府、能源集团、市场参与者、用电企业等各方可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对光伏长期空间和发展路径有了足够的认知,也坚定了在这个领域投入大量精力的决心。 研究员用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集中全部精力研究、调研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深入思考头部公司的壁垒和核心竞争力,领先市场发现了硅料等多个环节的供需缺口和竞争壁垒,这为长期坚定持有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同样,我们自2013年以来就一直紧密跟踪Tesla,对其区别于传统整车的产品和供应链、营销体系、自动驾驶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笃信不疑,并围绕电池、热管理、车用半导体等寻找投资机会,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2020年,我们在疫苗、创新药、军工等市场热点上保持了克制,根源在于研究深度不足,对于积累不够、研究深度不够的机会我们宁可错过也选择不贸然介入。 2、投资要有全球视野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投资,主要是在判断未来,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拥抱变化。世界在不停地变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最新的发现。果实要求研究员做研究时放眼全球,对全球不同公司的认知能极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有助于研究员从更长期、更多维度思考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的真正壁垒。 果实团队一直对于新鲜事物保持开放和包容,对很多行业和公司的变革保持关注和足够重视。 比如,早在2018年初,我们就对当时尚属于动漫领域小众社区的哔哩哔哩开始了体验和研究。在对比研究了长、短、中视频公司的经营模式、用户结构、内容及体验后,结合海外YouTube等发展历程,我们较早地认识到了B站与众不同的年轻用户群体、超强的社区粘性、丰富的商业可拓展性,并预判公司未来能够成长为一个更大众的中长视频平台。公司随后调整发展战略,“破浪出圈”,最终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也随之带来了数倍的收益。 目前我们在A股、港股、美股均有持仓,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到有较高壁垒、更优质、更被低估、更大空间的标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单一市场的波动对组合的整体性冲击,平滑组合波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能否以全球视野看待企业的发展、能否积极拥抱新事物对投资越来越重要。 3、取舍、平衡让我们更平和、长久 我们倡导的平衡不是中庸,而是取舍,只有能够懂得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追求极致。 舍弃对短期变化的过度关注,才能对长期空间和壁垒有更深入的理解; 舍弃对短期高收益的追逐,才能以更均衡的组合更平和的心态实现长期高复合回报; 我们通过寻找不同行业、不同现金流形态、不同市场和国家的优秀投资机会构建均衡的组合,看似舍弃了可能能追逐的更高收益率,却能以更稳定长期的心态挖掘更多更好的机会; 我们舍弃对所谓最“优秀”人才的追逐,而把价值观、自驱动力等构成高效团队的特质放在更重要的角度考量,或许这才是团队长期高效运转的关键。 这样的理念落实到投资中,我们一方面在研究上追求极致、持续不断的迭代和思考,以获得在某些行业和公司上超越市场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在组合构建中,我们又尽可能在集中和分散中保持某种平衡。 通过平衡不同宏观因素驱动的行业持仓的比例来规避一些对宏观误判的风险,通过跨市场、跨国别的投资一定程度降低波动以及抵御部分宏观不可控因素的风险,通过持有不同现金流形态、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机会平衡中短期和长期。希望在尽可能少牺牲收益率的情况下,平衡持有人的持有体验,以实现真正长期为持有人赚钱的目标。 4、高效超能的团队是业绩长青的基石 投研团队是所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而如何构建团队、组织团队、培养梯队也是行业内的共性难题。从多达百人的公募研究航母到刚刚起步的私募机构,都在极力探索这个难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有幸,经过六年多的探索,果实投研团队日趋壮大,团队组织建设也初见成效。 一方面,我们仍在不断扩充投研团队,更多90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更多不同生活经历、学科背景的融入,为团队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无尽能量。比如曾经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小夏、兴趣广泛且乐于思辩的小漆、乐于徒步骑行探险的小吴,他们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他们的快速融入,为公司带来了无尽的轻松和活力,也使得我们的研究更贴近年轻人的想法,投资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经过反复讨论与磨合,投研团队成员价值观更加一致,研究方法体系也日趋完善,既保留了团队成员的个性、不同观点,也融合了不同思维体系的成果。在“长期、因果、平衡”的价值观认同下,不到十人的投研团队,既保障了研究成果和投资决策的无缝对接,思想的高效碰撞衍生出1+1>;;;;2的效果,也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能够自我驱动地更勤奋和努力的研究和学习,实现持续进步和提升。 在公司整体高效一致但又轻松活泼的氛围下,我们仍在不断吸纳更多优秀的研究员充实我们的队伍,希望有更多的不同声音交合相融,继而不断拓展我们的能力圈,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2021年展望 2019、2020年是国内权益市场极其少见的连续两个大年,A股也日趋美股化,市场分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极致,很多优质的公司股价提前兑现了未来几年的收益空间。 展望2021年,我们很难奢望市场连续几年给予较高的回报率,也不可能押注于市场大幅波动前后的逃顶与抄底。 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只要在股市中长期存活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比择时更重要的是选择更有护城河、更有长期空间的优质标的。 虽然过去两年不少优质标的涨幅惊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缺乏吸引力。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国际局势和国内格局都在发生重大调整,很多传统行业、公司都在自我革命、不断颠覆,也有很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公司不断完善、发展壮大。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站在中长期视角,我们花了不少精力探讨未来社会演绎和行业格局,也看到了一些投资机会并潜心研究。 1、从需求侧改革中发现机会 2020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了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希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在整个社会链条中,我们看到了两大堵点:流通堵塞生产、分配堵塞消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无可比拟的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三成,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旧严重。 制约生产的流通堵点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无法自给,生产以来料加工、低端组装为主,而高附加值产业比例过低;原油、天然气过度依赖进口,整体生产成本受制于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抬升等因素不断高企。 解决后者主要依靠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自动化水平,而解决前者则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 除了众所周知的芯片外,还有很多材料、工艺、关键技术需要突破,这些高端制造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就像光伏产业十年前几乎“两头在外”,从硅料、多晶炉、切割线到丝网印刷机、焊接机甚至压延玻璃全都依赖进口,而今天已经全部实现了进口替代。 高端制造在很多行业都将蕴藏着巨大的空间,越来越多的进口替代都会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消费不足是国内经济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突出表现为高端消费未能全面满足,而中端消费受制于收入不足、购房压力等意愿不强。可以说,消费的堵点主要来自于分配。 未来,如果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落地,通过更加充分的就业、完善社保、加强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可支配收入,通过农村土改等释放红利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发展租赁市场缓解购房压力、激活消费。我国当前中等收入群体约4亿,未来极有可能扩大至8亿,最终带动全社会消费市场的整体扩容和国家经济社会的二次腾飞。 可以预见的是,消费的分级现象日趋严重,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爱好、不同生活观的群体都在孕育不同的消费品市场,由此推升不同的供给与需求、不同的开发与营销。新消费仍是我们研究和投资的重点方向之一。 2、数字化全面渗透的机会 数字化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产业趋势。华为在《数字溢出:衡量数字经济的真正影响力》中提到:过去30 年中,数字技术投资每增加1美元,便可撬动GDP 增加20美元,数字技术投资的平均回报是非数字技术投资的6.7倍。 过去十年,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推动了消费行为、体验的数字化转型,社交、电商、支付、外卖、出行、娱乐等都有跨越式的改变。未来会逐步转向供给侧,将数字技术与研发、生产、销售、运输等紧密结合,提高企业运作智能化水平。 如果技术加速了企业内部、行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知识转移、业务创新和业绩提升,并对经济产生持续影响,就产生了数字溢出,继而推动数字经济。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数字化在地产、物流、交通、零售等很多领域的渗透和赋能,未来万物互联时代,会有更多的传统行业被改造,也会孕育更多的商业模式和优质公司。 此外,相较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度,大多数海外国家无论电商市场、娱乐社交、线上教育或移动支付,互联网渗透率并不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极度加速了全球的线上化进程,传统的沟通、销售、娱乐场景失效,电商、内容、社交、支付等互联网渗透率快速提升。甚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Copy-from-China模式开始在全球互联网领域被广泛采用。 我们注意到了海外互联网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并开始研究和跟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坚信以更开放的视野、更深入的研究、更笃定的信念做好每一个研究和每一笔投资,业绩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感恩所有持有人的信任,希望未来能继续一起前行!
15年前,马晓立首次站上新财富的领奖台,开启了6年蝉联新财富第一的不凡历程,当时他并没有想到,15年后自己将两度穿越“旋转门”,以分管研究所的证券公司高管的身份重新站到这里。 “新财富改变了证券分析这个行业,也改变了众多证券分析师的人生之路。”马晓立感慨道。 如今,这位在新财富中淬炼成长的资深卖方业者,正厉兵秣马准备做另一件可能深度改变行业、改变更多分析师人生的“大事”——锚定财富管理新赛道,打造特色标杆型证券研究所,重新定义卖方业务。 从所长到首席再到销售,财通证券(行情601108,诊股)研究所正在进行迄今最大规模的核心岗位招聘。财通证券总经理助理、财通证券资管董事长马晓立表示,打造一支强大的卖方研究团队,是财通证券“大财富管理转型”和“深耕浙江”两大战略之下的“重头戏”,公司已经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此前马晓立接管财通证券资管,花8年时间一砖一瓦地将其送入行业前十。财通证券旗下永安期货、财通基金等其他子公司也在各自领域占有重要一席,这背后的文化成色和制度基因——信任、授权的文化,可兑现、可持续的机制,务实、开明的浙商精神,都能够并且即将在研究所这个平台上得到复制,这也是财通证券做大做强研究所的最大底气。 为了解决研究行业的两大人才痛点——首席分析师老化带来的研究机构梯队僵化、资深分析师个人的转型需求,财通证券研究所规划了一座围绕“大财富管理”的人才流转宝库。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财通证券不仅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可兑现、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也在酝酿打造一个完善的职业路径发展体系,研究员可通过这一“旋转门”,流转到买方投资、投顾、投行等不同领域,全面服务于公司的财富管理转型战略,同时达到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目的。 以长远之计,战略性重塑财通研究所 券商中国记者:财通证券近期启动研究所招聘计划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当前发力研究团队建设? 马晓立:我们是以全力重新打造研究所的力度在做本次招聘,引进岗位包括研究所所长、总量首席、各大行业首席以及销售团队负责人等等。这是集团着力推进大财富管理转型战略之下的关键之举。 我们希望用3到5年时间,把研究所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特色标杆。对于这个目标,我们会分步骤来走,首先在目前研究所数十人的基础上,将团队(研究+销售)扩充到100人左右,之后计划进一步扩容至200人左右,我们对优秀的人才求贤若渴。 在当前时点发力研究,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随着公司资管、投行等各项业务蒸蒸日上,大财富管理战略转型如火如荼,财通证券亟需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来支撑业务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研究所被提到战略性高度。第二,从2017年完成上市,到近期38亿可转债发行,财通证券已然栖身全牌照综合类上市券商行列,资本金相对充足,并具备了持续投入的能力与信心。 提供可兑现、可持续的良好激励 券商中国记者:行业内近年来并不缺少重金打造明星研究所的案例,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财通证券如今大手笔投入研究所的信心源自于哪里? 马晓立:我曾做过10年卖方研究,也曾在大平台上磨练过很多年,见证了行业的起起落落。近年来,崛起的一些研究所新秀,大多有个共同点,即拥有一个非常强的灵魂人物。而在这背后,则是一整套良好的、稳定的考核激励机制。 事实上,财通证券也在探索大财富管理转型的路径,如今我们的业务发展战略已经清晰,对研究所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在业务上,先做“卖方”,后增加内部协同;在财务上,把研究所定位成非盈利部门,做好了长期稳定投入的准备;在机制上,将给予研究所充分的授权,坚持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财通研究所的激励机制是良好的,不一定是全行业最好,但其最大特点在于可兑现、可持续,这点非常重要。一旦激励机制朝令夕改,公司投入不稳定或不能长期化,团队必然会有变化,而稳定的人才团队是发展的核心。以财通证券资管为例,用8年从籍籍无名成长为行业前10,委实离不开集团给予的持续稳定的激励机制。事实上,财通证券旗下的永安期货、财通基金等子公司也都发展良好,这背后都有“制度”因素。我们希望将务实、开明的浙商精神,与信任、授权的合伙人文化,在研究所这个平台上碰撞出火花。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一定要尊重人才。优秀的分析师是研究所最重要的资本,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空间,他们的能力与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券商中国记者:除了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外,财通证券研究所还有哪些特殊的人才战略? 马晓立:作为曾经的同行,我非常了解研究行业的两大人才“痛点”。一是对研究机构来说,首席分析师老化带来的人才梯队僵化;二是对部分一定年龄的资深分析师而言,转型需求比较迫切。对此我的设想是,围绕大财富管理打造一个人才“旋转门”,帮助他们切入到大的投资和财富管理体系中。 如果想转型做投资,这扇“旋转门”既可以通往财通证券资管、财通基金、财通自营等二级市场投资的子公司和部门,也可以通往财通创新这样的一级市场投资子公司,从事投资研究工作;如果想要转型投行,可以转向投行相关部门;有资金方优势的分析师,还可以选择资产配置方向,为客户提供投顾等有价值的财富管理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作为财通证券资管的董事长,您用8年时间一手将财通证券资管带进行业前十,如今分管研究所,有何经验可以借鉴? 马晓立:研究所和资管在管理上确实有一些共性,可以概括为四点。 首先,要制定与集团公司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定位,在这一点上,经过几年讨论,财通研究所已经有了很充分的规划。 其次,打造一个敬业、专业且团结的核心班子,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实现造血机制。 再次,要有完全市场化的机制,初期考核机制要简单、清晰、透明。在经营上,集团给予充分信任与授权,以及可持续的资金投入。 最后,要打造良性的企业文化。财通证券资管打造的是一个类合伙制文化,通过扁平化的管理和充分授权,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专业、团结的良好文化氛围。 我们相信,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可落地、可复制的,对研究所的打造很有借鉴意义。 守住研究“初心”,外引内培专家型分析师 券商中国记者:针对此次招聘,您期待能收获什么样的人才? 马晓立:资本市场是讲实效、讲执行的,我们希望尽快打造出成熟的卖方研究服务,必然首先希望邀请已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分析师团队加盟。 第一是所长及核心班子成员。作为研究所的核心人物,所长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比如连续多年位居新财富前三的首席分析师。其次,要有较强的管理意愿和管理能力,比如曾担任所长、副所长或大组长等职务。此外,必须要有正直诚实的人品和较大的格局,“人正财通,财通人和”是财通证券的文化底色,也是我们的用人理念。我们希望找到这么一位优秀的人选,未来带领研究所走专业化的道路,实打实在市场上去比拼硬实力,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是研究员。与一些研究所对内主要协同投行不同,财通证券希望研究所在对内方面能更多拥抱财富管理,服务于集团的财富管理转型战略。为此财通证券研究所更青睐“专家型分析师”,希望在总量研究和行业研究之外,构建起资产配置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和营业部的零售客户。 “外引”和“内培”我们同样看重,不仅希望能够网罗到市场上较为资深的首席或一助、二助,或者从产业领域邀请资深人士转型研究员;同时将着力打造一套有效的造血机制,吸纳一批优秀的名校毕业生作为种子不断培养出优秀分析师,助力他们在财通证券研究所点燃青春,实现自我。 第三是销售团队。我们希望销售团队的负责人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凭借勤奋和专业服务好客户。 券商中国记者:您是10年卖方老将,又曾多年蝉联行业第一。在当前券商研究巨变的历史时期,您认为优秀的研究员应该是怎样的? 马晓立:“后浪”们越来越优秀,也都非常勤奋,但是行业的环境在改变,现在研究员服务的对象更多了,占用了一些研究精力。此外A股风格轮动频繁,10年前周期行业独领风骚,如今大家更偏向消费、科技、医疗等。但事实上,研究的本质没有变化。 不论如何,研究员还是要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扎扎实实把公司研究好。从专业技能角度,我认为研究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合格,能把行业脉络研究清楚,把上市公司未来业绩预测准确,这是基础要求。 二是优秀,在做好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有能力挖掘出优秀的个股。 三是卓越,成为真正的行业专家,能够前瞻性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为上市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乃至参与行业政策的制订,最终影响行业格局。 根植浙江沃土,打造产业特色政府智库 券商中国记者:按照您的规划,财通证券研究所未来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将在哪些方面打造差异化特色? 马晓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并不期望一开始就实现全行业覆盖,而会分三步走:首先,通过优化重点行业研究,重塑卖方业务,打出财通研究品牌;然后,逐渐增加对内服务比重,围绕投行、投资、资管、自营等条线提供服务,并为集团大财富管理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长远看来,研究所应当成为财通证券的大脑和人才储备库。 作为浙江省属国有券商,财通证券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品牌优势,研究所希望充分利用浙江本土资源,打造产业特色。 浙江自古便是江南富庶之地,目前拥有510家(未来有望增加至800甚至1000家)上市公司,在全国位居第二,其中不乏广受投资者认可的优质公司。浙江还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旗下的众多科研团队,以及赛伯乐、天堂硅谷、阿里等知名投资机构。2017年,浙江省提出了“八大万亿产业”概念,未来有望诞生更多优质的新经济企业。 财通证券与省内各大国企渊源深厚,并得到众多民企的认可,将努力成为“最懂浙江上市公司”的区域研究特色标杆,并发挥研究所的智囊团作用,为浙江省整体的经济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券商中国记者:目前一些券商研究所的卖方服务客户正在逐渐从公募、银行等传统资管机构,扩展到公司、产业甚至政府,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马晓立:这将是研究所未来重要的布局方向和收入来源。作为浙江省的正厅级国企,财通证券研究所不仅要当好集团的“大脑”,也要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各级政府的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区域发展、政策研究等发挥智库作用。 集团领导曾多次提到要重视和支持打造省内智囊团,而财通证券本地优势,也为浙江的地方产业投融资服务提供了天然基础,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良好互动、产生的业务机会,也会反哺其他业务条线。
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成立政治经济研究院,这是上海交大为研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而打造的高端智库和理论创新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将联合新华网思客推出“政经纵横”系列访谈栏目,就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专家进行采访。 首期受访嘉宾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周黎安,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哪里? 周黎安: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宏观的方面来讲,最重要是改革开放。通过市场化改革,我国企业作为微观主体的活力大大提升,地区间、产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大幅提高。 通过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这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创造了非常宝贵的外汇。所以,从宏观方面讲,改革开放应该是中国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支撑改革开放的一个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地方竞争。地方政府,无论是因为行政分权、经济分权(包括财政分权),还是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都让地方政府有非常强的动力去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同时,譬如我国早期的国企改革,这也是我国市场化改革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在一种区域发展竞争压力下推动的“新路子”。 此外,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之一。因为我国地方政府为民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且有能力去吸引和保护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把出口和 FDI(国际直接投资)直接作为他们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 所以,我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地方经济竞争力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问:从长远的角度看,您觉得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周黎安:现在中国面临最大变化就是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认为这是对于当前环境做出的非常积极的应对战略。 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我们还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就更需要从内部去寻找增长的动力。而要想从内部寻找动力,我觉得制度改革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改革的红利还远没有耗尽。譬如,中央层面已经提出的对企业的产权保护制度,以及今年四月份提出的要素市场化的一揽子改革方案,针对我国的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和数据这五大要素层面提出了系统改革的路线图。但是,这些内容目前仍是中央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架构,具体如何落地,还有许多艰巨的挑战。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在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两个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应当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问:在您看来,研究历史问题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哪些帮助和启示? 周黎安:我对历史一直都有浓厚兴趣,平常经常读一些历史书,后来也慢慢把对历史的阅读转化为我自己研究的一部分。譬如,我最近这几年一直很关注中国改革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 从1958年至1976年间,中国进行了四轮大规模的经济分权。这些地方分权不是一种简单的权力收放循环,它最终使得地方政府获得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地方工业的大规模兴起,为改革之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实际上,在改革之初,我国体制改革的破局也是从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开始,由此启动了重要的地方竞争。 回顾过去70年的历史,中国在寻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实行的地方分权和地区竞争制度,可以被理解为是中国发展的独特路径。这背后显然是跟中国两千年传统的大国治理有很大的关联。在历史上,看似高度集权的郡县制,本身就内嵌了一个相对分权的治理结构,我称之为“行政发包制”。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能赋予我们一个纵深的格局和广阔的视野。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对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更加开阔,也更关注它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 问:近年来,学界也在多方呼吁立足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实践来进行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在这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 周黎安:要从事原创性的理论工作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个人感觉有几点比较重要,希望年轻人注意: 第一,作为一个学者,首先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训练和素养。现在的社会科学都强调量化,经济学可能体现得更加明显。但是,量化研究让大家开始更重视数据,更重视实证分析的技术,而对理论的训练有所忽略。然而,在我看来,决定一个人的学术格局,学术所能达到的高度,最终还是理论的训练和功底。因此,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极为关键的。我们怎么去观察现实世界,还是从理论出发的。对理论思考得越深、掌握得越扎实,就能够更好地去观察现实,发现问题。 第二,要敢于跟经典理论和主流理论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年轻人要把现有的经典理论作为榜样,去深入学习它,甚至要迷上它,看到它的各项优点。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要学会“拉伸”这些经典理论,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推演,去碰撞现实和观察,从中找到这些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差距。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差距,那就意味着理论出现了悖论,发现了悖论就意味着提出了好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为创造新的理论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者,尤其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需要多去了解中国的实际。一提到了解中国实际,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要去做田野调查、实地调研。实地调研的确非常重要,但了解实际的方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喜欢看各种新闻,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浏览新闻,尤其是一些深度的媒体报道。在浏览过程中,遇到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报道,尤其是与我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我都会把它们拷贝到一个专门的文件夹中,留待日后研究之用。 在我们研究中国问题时,西方的理论确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参照,但与此同时,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把中国的现象问题、中国的经验事实嵌套到西方理论之中加以解释。一旦这成了一个惯性,就会造成很多人把非常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西方主流理论做注释和找例证的局面,这一点让我觉得十分遗憾。其实,更有意义的工作应该是把西方理论,就如刚才所说的“经典理论”,作为一个出发点,牢牢地抓住它们内在逻辑,然后把它们“拽”到中国的现实当中,进行仔细深入的对比,找到其中存在的显著差距,再通过对话的方式开展研究。当然,这个建设性对话的前提还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 问:您如何看待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成立的意义? 周黎安:我认为上海交大成立政治经济研究院,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中国经济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浓厚兴趣,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论解释。但是我认为,从政治经济互动的角度去研究中国问题,是最有潜力产生原创性理论的,也最有可能解释中国崛起的奥秘,以及中国运行的独特逻辑。所以,政治经济研究院强调政经互动的视角,非常具有建设性,也是最有研究潜力的一个理论视角。 我期待政治经济研究院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汇集国内外学术界的同仁,虽然大家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甚至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一起交流、碰撞、争论,由此推动中国整个政治经济互动理论的研究。 政治经济研究院未来大有可为,我对此充满期待。(编辑:陈超 吴一航)
锚定景气行业“真成长”公司 “不要和趋势作对。”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吴坚不止一次谈到他对宏观经济背景的看重。吴坚的投资风格与早期做宏观策略研究的经历一脉相承。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宏观策略研究背景出身的他,与从行业研究员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相比,更注重自上而下研究。在多次采访中,吴坚反复强调自上而下研究的重要性。 “投资必须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所有的牛股都有自己的中长期逻辑,这个逻辑就包括行业背景和时代背景。”在他看来,2018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以前投资A股市场只需要考虑国内的因素,无论是“喝酒”“吃药”行情,还是地产周期产业链投资,研究着力点都在国内。但2018年以来,经历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过程,所有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都需要重塑自己的投资框架,必须把国际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 当今时代,对任何一家中国龙头公司而言,全球业务收入都已经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部分,中国很多公司其实已经成长为全球性公司,它们不只在国内做生意,必然会受到全球外部环境动荡的影响。吴坚认为,做投资要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公司,和国外对标公司做对比。 在自上而下的投资框架下,吴坚最看重的是把资产配置在最景气的行业:“行业的中期成长逻辑非常重要,如果大方向错了,再怎么精挑细选个股也没有用。” 自上而下选出好赛道后,吴坚从两方面着手自下而上挑选公司,首要因素是公司战略。每次调研一家公司,他都离不开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公司战略是否契合行业发展方向?能否抓住行业发展红利?管理人如何理解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对待机会和风险? 其次是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迭代能力。吴坚表示:“好的公司一定要不断把创新能力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把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找到产品出口。” 相比于市场资金青睐的大白马龙头股,吴坚更偏好细分行业龙头,在行业中虽然不是老大,但有非常强的技术迭代能力和学习成长能力,这类公司是他最想找的标的。 吴坚印象中最愉快的投资经历,是2016年开始的一笔投资。一次策略会上的公开交流,他接触到一家上市公司,非常欣赏对方的经营策略,随后就开始关注这家公司。在长期接触中,不断有公开信息和财务数据验证他之前的投资逻辑。“事后来看这家公司的投资体验非常好,从投资决策到验证,再到买成重仓股,这个过程是我比较喜欢的模式。”吴坚说,“基金经理很少有第一眼就可以百分之百看对的东西,一定要抛弃这样的观念。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分析、判断、反馈、验证的过程,我希望我的投资都是基于这样的框架来完成。”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由国寿安保基金吴坚管理的国寿安保策略精选成立三年多来,净值增长率达161.43%,年化收益34.41%,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中长期业绩表现出色。成立于2015年11月26日的国寿安保稳惠,成功穿越牛熊,为投资者带来超过173.06%的回报,在709只成立超5年的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9位。 在公募基金行业“摸爬滚打”近七年,成功穿越牛熊的吴坚,投资上日臻成熟,形成一套独特的投资理念。他注重把握宏观背景,同时以战略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标准筛选“真成长”公司,是市场上少见的研究覆盖全行业、兼顾高收益和平稳波动、攻守能力兼备的基金经理。 深度研究是一切投资技巧的基石 如何平衡高收益和波动,是每一位投资经理都要面对的终极难题之一。对此,吴坚有自己的理解。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吴坚看来,当其行业配置比较集中的时候,处理好波动和收益率的关系,关键还是要在“研究的深度”上下足功夫,深度研究是一切投资技巧的基石。随着投研经验的不断积累,要抓住中长期的投资逻辑,而不是跟风买卖或进行短期的波段操作,“一定要有足够的深度才可以看到长期逻辑”。 吴坚认为,以深度研究为基础,才能做到拿得住、拿得久。“做好深度研究,才能在短期股价波动时不影响自身的判断。要尽量看到一些深度的东西,如果只看到短期逻辑,当其很快兑现,就会陷入频繁卖出的误区。因此,必须要看中长期逻辑,除非这个大逻辑被破坏,或者判断市场过度乐观,才需要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吴坚表示,做好深入的产业研究,还需要结合一、二级市场进行研究,“上市公司只是行业当中浮出水面的一部分,其实还有很多好公司在一级市场。当一个新的行业方向出现时,往往一级市场会提前反应。要做行业专家,需要不断加强对行业的学习,虽然不可能学习到全部技术细节,但一定要搞清楚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领域在哪里,重要的突破点在哪里,供应链的痛点在哪里。搞清楚这些就可以抓住很多投资机会。” 在进攻的同时,也必须要有防守,吴坚主要通过组合的均衡化来实现。“我喜欢的公司可能会分布在不同行业,降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使整个组合更均衡一些。” 正因为自上而下做好了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的结构均衡,吴坚在控制回撤上非常出色,在2018年的市场环境下,他管理的国寿安保稳惠、国寿安保策略精选两只产品回撤率远低于同类平均水平。 作为在基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老将,吴坚认为,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对基金经理来说是最困难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坦言,“公募行业很累,你必须不断保持好奇心,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这是决定基金经理能走多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件事物,知道皮毛很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很多细节就很困难。对于基金经理来讲,由于关注的行业较多但精力有限,因此需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作为一名全行业基金经理,吴坚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基金经理要做的不是成为行业专家,而是要学会从投资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要能从不同行业、不同板块的投资里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投资框架、投资逻辑。 从业公募近七年,吴坚仍然保持投资的初心,这种坚持来源于对行业的热爱:“当你的逻辑得到市场其他投资人认可时,成就感是很强的。看对一只股票的感觉就和学生考试考了100分一样。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基金经理很快就要投入到下一场考试,循环往复。” 看好新能源、制造业和可选消费 展望后市,吴坚认为,中国已进入权益投资的大时代,A股会维持慢牛格局,主要看好新能源、制造业和可选消费板块。 “中国正在进入权益投资的大时代。一方面,不管是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还是去杠杆等大方向上,都反映出权益投资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另一方面,从监管部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等角度来说,权益投资市场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吴坚表示,在A股市场,那些有持续成长能力,有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司,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市场也会给予合理的估值。 在具体方向上,吴坚看好新能源、制造业和可选消费。他表示,“在制造业中,我们有很多高端制造业,包括受益于出口恢复的产业,都有很多机会。中国最强的比较优势还是制造业,我们的产业集群是最全的,供应链是比较完整的,我们还有巨大的工程师红利,这些在全球是独步天下的。制造业是对经济的最强支撑力量,制造业里面也有创新,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逐步走向全球化的公司就是好公司。” 新能源也是吴坚非常看好的方向。他表示,我国提出了碳排放的目标并对具体时间做出了承诺,其中蕴含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非常重要的投资机会,包括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电动化是把车完成电气化改造,而实际上未来更多看点在智能化方面。此外,吴坚认为,新能源里的光伏景气度非常高,如果将光伏和储能放在一起发展,未来这个行业的空间将非常大。 吴坚表示,后疫情时代,很多消费场景都在逐渐恢复。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聚餐、旅游等可选消费的消费场景将进一步恢复,这里面也蕴含很多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