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A股拟上市企业33家 2家已过会待发行-证券日报网) 5月14日,《证券日报》记者从河北证监局官方网站获悉,截至2020年4月30日,河北辖区拟上市企业33家,其中辅导期内25家,报会审核6家,已过会待发行2家。一位接近河北证监局的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速,申请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证监会发行审核周期较以往有所缩短,后期注册制推出后,拟上市企业在会审核周期将继续缩短;2020年新三板精选层政策的出台,拓宽了首发渠道,受上述三重因素影响预计后续申报企业将呈增加态势。”河北金融学院地方政府投融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随着河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依托的影响,河北资本市场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很明显的特征在于区域内拟上市企业数量的明显增加,企业开始借助资本市场提升价值,做大做强。同时,在政策方面,2019年9月份河北省财政厅出台了《河北省财政金融合力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企业挂牌上市融资等五项奖补措施,也对河北区域企业上市形成了较好地引导作用。”2020年,河北辖区已过会待发行企业2家,为汉光科技、新天绿能;报会审核6家,为康泰医学、天秦装备、华通线缆、中瓷电子、财达证券、中红普林。据悉,汉光科技是今年全国过会的第23家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打印复印静电成像耗材及成像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墨粉、OPC鼓、信息安全复印机、特种精密加工产品,其中墨粉和OPC鼓是打印机、复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的核心消耗材料。汉光科技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4934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25%,拟募集资金3.03亿元。中船重工集团实际持有汉光科技65.31%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新天绿能于4月9日顺利过会,是今年过会的第40家企业。新天绿能为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为天然气销售业务及风力发电业务。新天绿能控股股东为河北建投,直接持有公司18.76亿股股份,占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50.50%。河北建投为河北省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公司,河北省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新天绿能此次拟登陆上交所主板,发行股数不超过1.35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38.50亿股,其中A股不超过20.11亿股,H股18.39亿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处于辅导期的企业中,百川智能、信通信号申报科创板上市,信通信号已于今年3月6日报送第1期辅导工作进展报告。方大包装、合佳医药、润农节水、精晶药业、精英动漫申报新三板精选层。一位河北资本市场的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新三板精选层转板,是一个新的通道,可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实现IPO有效分层,提高IPO效率。即将实施的注册制改革,对于拟上市企业增量来说意义重大,对资本市场生态是一种重大变革。”
原标题:1个月放贷800万户,1元利息产生2.23元利润,互联网金融的春天要来了吗?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从金融信息化逐步演变而来。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金融行业陆续采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最重大直接的表现就是ATM的普遍使用,大大节省了开办网点的费用,还增加了业务收入---主要是跨行ATM取款,以及跨地区取款时加收的费用,零成本,无本万利。 由于ATM实现了躺赚模式,所以在金融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即2005年开始的第三方支付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是消极对待的。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免除了用户的跨行、跨区支付费用,甚至还推出了余额宝这样的类存款服务,2014年蚂蚁金服成立,代表着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马云喊出了“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狂妄之语,惊醒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 “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争夺焦点。在一行三会的全力操盘下,一系列整肃互联网金融的政策规定相继出台,余额宝被限制了交易规模,第三方支付被限制了交易场景,甚至最后被剥夺了账户存款的利息收益,网络互助模式在刚刚露头阶段就被保监会摁死。 2016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模式争论做了一下定性---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是金融互联网,即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而不是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 由此,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最终中性定义为: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二、万恶之源的P2P网贷互联网金融的折戟沉沙,自然不是所有人所希望的。 只是,世界公理就是:骗子更勤奋。 在2014年和2015年,我在多个大学为EMBA讲授互联网金融,其中关于“债权众筹”,即P2P网贷的部分,我都反复告诫学员们:这个应用目前处在悖论阶段,不适合马上推广开展。 因为从目前的基础情况下: 1、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杠杆”“风险”的公式。 2、风险控制来源于对征信数据的取得,而征信数据在我国属于央行专营的私密业务,并且其数据模型也少得可怜,比如占国民最大资产份额的“房产信息”,至今全国也不联网,更不让查阅。这种情况下,所谓风控就是遮羞布,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3、有限的风控数据,央行会分享给专业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如果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不愿意放出贷款,就说明接待对象属于劣级客户。 4、P2P网贷是给银行的劣级客户放贷,但资金成本却比银行高得多,这就推高了贷款客户的融资成本。 5、过高的融资成本,就会提升坏账率,进一步推高融资成本。 P2P网贷企业,在以上所有不利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业务,结果只能是一个:违法。 非抢(714高炮)即骗(跑路)。 随着一片暴雷,互联网金融的名声在社会上彻底臭了。 三、柳暗花明池上山5月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了目前样本量最大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报告显示,疫后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的资金需求突出,但绝大部分扶一把就能活;其中,40.5%有资金需求的长尾小微经营者是在通过互联网银行融资自救。其中,70%获得贷款的小微经营者认为精准“滴灌”的无接触贷款有实效,平均1块钱的利息能产生约2块钱利润。 小微企业及个体户是联系千家万户的“小店经济”,提供了基础性就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2019年12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发展“小店经济“,要以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发展“小店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世宇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疫情中,“帮助小店渡过难关是当务之急“。 全国工商联调研发现,小店经济虽然整体也受到疫情冲击,但有融资需求的小店中,73.7%的需求在50万以下,96%在100万以下,只要给予一点支持,就能迈过难关。 关于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号召,政府呼喊了几十年,都没有任何成效。 原因同样很简单:机会成本问题。 银行审批一笔5万元的贷款,和审批一笔500万甚至5000万的贷款,走的流程一样,付出的成本一样,但是收益完全是天壤之别。 仅仅从风险角度,越大额的贷款,越容易使用各种组合工具比如抵押、担保、工作组深度介入等模式来控制,贷款方的违约成本极高;而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完全是靠信用贷款,风险控制不好做,违约成本却很低,说跑就跑。 因此,只有日常掌握商户的经营数据,乃至商户负责人自身的金融数据,才能敢于从风控角度进行预判,进而实行金融救助。 这方面,拥有互联网交易场景的企业,比金融机构有优势的多! 例如,全国工商联与网商银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100多家银行响应,一个月里已为超过800万户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农户发放贷款。 调研数据显示,70%获得贷款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认为,“无接触贷款”有效促进了经营回暖——小微经营者每支付1块钱的利息,能产生约2.23块钱利润。超过八成(82.3%)的微型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认为,贷款可得率明显提升,现在贷款相比三年前更容易。 尾声:固化成果,方得始终疫情中藏的“危”和“机”,确实在深刻改变着很多行业。 比如,这一轮时期过去以后,全国几百万的教师都会玩直播了,以后再也不用违规偷偷摸摸去校外培训班,而是大大方方坐家里当网红。 而金融支持这件事,以往要么就是马太效应,大企业通吃;要么就是大水漫灌,钱进了房地产。 互联网金融让放贷模式变成了精准的“滴灌”,真正为“保就业、稳增长、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效有目共睹,政策必然松动。 互联网金融的春天要来了吗? ---欢迎留言,感谢转发----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
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两大支柱企业,就像一阴一阳,将长期共存下去,他们生态体系庞大,影响无处不在,两者的关系不仅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大格局! 1 首先,在很多中小企业还在垂死挣扎的今天,为何这两大巨头的效益却如日中天? 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属于大平台企业! 为什么平台企业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再拿另外一个巨头苹果为例,看看它凭什么成为市值万亿的企业。 虽然苹果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是它的本质是一家平台型企业。 从硬件上来讲,苹果手机和电脑是全球200多家工厂共同生产出来的,他们先把各种器件生产出来,而苹果只不过把他们组装起来; 从软件上来讲,苹果系统里的各种APP,也是全球各地的开发者设计出来的,然后再上传到苹果的系统,再让苹果用户使用。 苹果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是一个大平台!苹果最大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设计,然后所有环节(包括生产和开发)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摊出去。 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一样的发展逻辑,腾讯依托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则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他们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大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面去升级,然后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化”战略,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而实际上,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实即使是一个小公司来说,也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 首先,可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而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来公司最大的资产,是他的品牌和公信度。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2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依据呢? 大家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中国人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龙其实就是一个聚合体,它有鱼的鳞,牛的头,蛇的身,鹰的爪,鹿的角。在中国古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个部落的图腾都是不同的动物,比如鱼、牛、蛇、鹰这些,后来部落实现了大一统,这时用什么作为图腾呢?那就取每个部落图腾的最大特点,比如鹰的爪子,牛的头,鱼的鳞片,最终综合成了龙。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给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则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被很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统一联合起来,各尽其才,各取所需,成为一个聚合体。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如果再上升一个高度,中国最大的平台就是“一带一路”,恰恰也是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同体”。 平台化,是一场社会组织的变革,就好像未来的战争一样,所有部门均需要能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能力。 公开化、共享化、协同化,才是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这是时代得大势所趋。 3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样是平台型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只不过水和火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体现在两大公司的区别上。 腾讯的本质是靠流量滋生企业和个体,这些流量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就像涓涓细流,往往能够保持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它会通过链接的方式,把大家连在一切,和而不同,共同成长。 阿里的本质是靠运作塑造企业和个体,它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全球性商业“操作系统”,因此它就像一团火,不断的把外物拿来熔炉再塑造,成为这个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项业务推进都是一个再融化和再造的过程。 阿里的这套“操作系统”,是一个能够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系统,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比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等。 腾讯扩张的驱动力在于连接。它不谋求控制对方,喜欢相敬如宾的感觉,它想建立一片商业生态,就像一篇森林一样,里面有大树也有小草,还有各种花儿,所以大家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投了京东后,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而阿里扩张的驱动力在于生长。它为了生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吸收营养。还记得之前美团的王兴评马云吗?当年美团并不想向阿里彻底掌控,美团还是想走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规化,最终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了腾讯的怀抱,只有腾讯才能满足美团的独立性。 再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的其它企业吧,口碑、高德,优酷、UC等等这些企业都已经被回炉重造,成为阿里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因为腾讯靠是流量产生价值,它只需让大家完成社交的动作己可,而阿里必须靠“交易”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互动,如果没有一致性和协同性,是很难保证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这是它生长的原则,无论是投资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必须符合它的潜在逻辑。 腾讯做的是一片繁荣的商业生态;阿里做的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 腾讯就像一个怀有大爱的绅士;阿里就像一个优秀的霸道总裁。 腾讯的原则是: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里的原则是:轰轰烈烈爱一场,山盟海誓,不成功则成仁。 这就是两大公司的根本区别。 这两大商业态势就像一根绳的两股力量,也像太极里的一阴一阳,交织成了中国商业的格局,并将在未来长期共存下去。 其实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大公司的性质上,也体现在当今世界另外两大力量的区别上: 中国和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发展力量。 中国文明的核心逻辑是“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性,提倡互帮互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别的国家发展,比如一带一路。同时又能做到互不干涉,共生共荣。 美国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要把其它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种去,他总是试图按照自己意愿帮全球建立一个大运作系统,然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就是推动全球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当然这也是一种矛盾,但是哲学上说: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然,读懂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们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质的能力,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 水木然
境外本高,境内量少,融资难、融资贵考验房企生存 4月以来,各大房企海外融资基本停滞。中原地产数据显示,3月房企发布了19宗海外融资,合计融资额约56亿美元,相比1-2月百亿美元级的融资额已经明显锐减。在此背景下,境内股权融资、永续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成为房企补充资金的重要来源。 正可谓池内损失池外补,在境内融资环境变化、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房企纷纷将目标转向海外,且融资规模越来越大。正是因为有海外融资的支撑,房企才没有出现资金明显紧张的现象。然而,疫情的发生,却让房企海外融资之路瞬间被阻断,无奈之下,只能又转向境内融资。只是,境内融资的方式主要局限于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更重要的,境内融资能够让房企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也主要是疫情发生后的一种暂时宽松。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企业复工复产逐步到位、经济趋于稳定,境内融资之路一定还会收窄。到时候,就看海外融资大门能否重开了,看海外投资者会不会再对房企感兴趣了。同时,还要看监管层对房企海外融资的态度。即便海外融资大门再开,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也会令房企的负担越来越重。据悉,海外融资的成本普遍在10%以上,高的超过了15%,已经与前些年的信托融资等基本持平。 如果能够抓住境内融资短暂宽松的窗口期,对房企来说,算是一次机会,也是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矛盾。尤其是资金比较紧张的企业,更是可以解燃眉之急。即便资金不那么紧张的企业,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也能够为今后积累一些资金资源,防范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据克尔瑞发布的信息,4月份还是有些企业抓住了机会,获得了一定的融资的。如万达集团,就发行了一笔总量为50亿元、利率为4.89%的中期票据。此外,融创中国也发行了一笔4年期40亿元的公司债,利率为4.78%左右。从融资成本来看,加上各种发行费用等,也是比海外融资便宜不少。那些没有能够抓住政策短暂宽松窗口期的企业,可能就要感受一定的资金压力了。 融资难、融资贵,或是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相当一段时间房企的正常生态。也就是说,如果房企不能在销售问题上有大的突破,不能通过售房回笼资金,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就算能够从海外融到资,其高昂的融资成本,也会让企业无力承受。 更重要的,按照中央提出的“房住不炒”的定位,指望通过房价上涨来消化过高的融资成本,以维持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是根本没有可能。不管哪个地方,只要房价出现上涨,就面临管理层的约谈,甚至问责。在房价问题上,已经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更没有上升的空间。只有降价,并与购房者的预期基本相符,才有可能达到售房回笼资金的目的。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几个字,主要都体现在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身上。现在,房企也逐步品味到什么叫融资难、融资贵了。虽然与中小微企业相比,房企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要多一些,企业的融资成本承受能力也强一点。但是,相比于过去极其方便的融资和很低的融资成本,今天的房企,日子要难过得多了。显然,这是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楼市调控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我们并不认为只有房企都融不到资、都无力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才是必须达到的目的,但是,如果房企仍然过着十分舒适的日子,仍然享受暴利,仍然银行围着其转,就不是一件好事。那么,实体经济就很难真正引起重视,实体资本也会继续向房地产领域转移。毫无疑问,对实体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也是不应当出现这样的现象的。 所以,房企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宏观经济政策理顺与畅通,市场规范与有序必须经历的阵痛。虽然看似对房企不公,却完全符合市场实际,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与有序。只有当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规范与理性的情况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才能逐步退出,才能完全由市场对房价等起决定性作用。在房价还受到太多非市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也只能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谭浩俊
13日,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温暖在浙江省金融服务人才政策举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人才信用贷需求较大的情况,今年浙江将人才信用贷额度由以往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放大到不设上限。 2016年,浙江率先成立中国首家人才银行,目前仅浙商银行已向人才授信贷款80多亿元;浙江率先组建中国第一支以人才命名的海邦人才基金,已投资80多家海外人才创办的企业,其中已上市10家;浙江率先成立中国首家人才小贷公司,为人才提供随借随贷、周转灵活的小额贷款…… 日前,浙江省委人才办会同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单位,联合出台“金融服务人才20条”。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杨民表示,政策整合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担保等各类金融资源,目的是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应贷尽贷、应保尽保、应投尽投、应担尽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根据规定,对初创企业的人才企业,原则上可以获得1000万额度,成长期企业原则上可以达到5000万额度,在资本市场挂牌的企业贷款上不封顶。此外,在创新人才企业还贷模式上,贷款最长期限可以达到10年,最长给予3年还息不还本的宽限。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潘广恩介绍,当前,浙江省已初步形成“人才保”“人才贷”“人才板”等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 温暖说,下一步,浙江将坚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争抢国际高端人才,升级人才服务举措,激发各类人才活力,成就人才发展事业,为建设“重要窗口”贡献更多人才智慧和力量。(完)
纾困赋能扩需求 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一揽子政策措施加码护航民营中小企业 护航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从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帮助开拓“两个市场”到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到力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纾困赋能扩需求多路并进,为民营中小企业持续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正在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出现积极的边际变化。但也要看到,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 近一个月,国务院相关部署层层深入,力度不断加大。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研究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4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动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从中央部门到地方也在加快行动,合力打出纾困、减负、赋能组合拳。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中小银行加大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恢复发展。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介绍称,全国向320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423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面大幅扩大;国务院国资委介绍称,国有企业主动让利,降电价、降气价、降房租、降资费。 在企业转型赋能方面,工信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积极上平台,切实解决产品滞销、订单不足、人才不够等问题,帮助更多中小企业降低采购、分销、融资等成本,线上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通过数字化赋能成为标杆中小企业,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转型。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当前,护航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掷地有声,并不断加码升级。“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恢复和‘六保’的重要力量和关键一环。新一轮政策更加注重回应企业的需求和关切,以及政策的落实效果,更加关注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革,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指出,通过减税降费等阶段性措施,实质性降低民营中小企业运营成本、拓展盈利空间,充分体现国企责任担当,通过主动让利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减负增活力等,也是近期政策的突出特点和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民间投资,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施策方向。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突出抓住两大方面,一是努力扩大总需求,二是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其中,在努力扩大总需求方面,会议提出,要加快重大项目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与此同时注意发挥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不少地方展开行动。比如,北京市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措施,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吉林省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发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活力。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培育优势高成长民营企业的十二条政策》,加快培育优势高成长企业集群,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供需双侧下降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政策着力点要进一步聚焦于扩大需求和恢复供应上,必须优先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刘兴国认为,市场预期不佳、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等制约民间投资增长,未来要加力完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多措并举激发市场需求。 在刘哲看来,民间投资恢复需要经历流动性改善、盈利恢复和信心提升三个阶段。在前期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等政策加快落地后,企业流动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前,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企业生产和盈利均进入恢复期,但消费端恢复仍弱于供给端。“下一步关键在于采取针对性措施,集中力量实现‘三同步’,即推动消费与供给同步复苏,上下游产业链同步复苏,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同步复苏,打通供需良性循环,保证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提升企业中长期的经营和发展的信心,进而稳投资、促投资。” 一方面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纾困减负,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如何兼顾实现目标?刘向东指出,对于民营中小微企业,纾困仍是紧要之事,同时还需要在纾困过程中引导企业及时转型,聚焦主业,提升竞争力,这也是民营中小微企业今后抵御风险的重要支撑。 刘兴国表示,民营中小企业脱困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或金融机构帮扶,要想在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只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有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班娟娟)
新华社武汉5月13日电 题:“达产税务指数”助力湖北加快复工复产 新华社记者韩洁、侯文坤 武汉“解封”已经一个多月,湖北复工复产的脚步正在加快。湖北省税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3月11日至5月11日,湖北省企业实现销售开具增值税发票339727户,相当于上年全年开票总户数的60.47%、上年同期开票户数的96.2%;开票金额9816.53亿元,相当于上年同期的76.52%。综合判断复工达产指数为82.79。 记者了解到,这个特殊的复工达产指数,是湖北省税务与发改部门联合建立、以增值税发票情况为依托的“达产税务指数”,用于监测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和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副局长胡立升说,“达产税务指数”以3月11日为湖北省企业复工复产首日,分别将监测期所属日开具增值税发票户数与上年全年开票总户数比较、与上年同期比较,将开票金额与上年同期比较,按1:4:5的权重计算市场活跃度、复销面、复销率,每日自动生成“达产税务指数”,以此观察企业复工复产进展变化。 “权威、合理、快速,是我们把增值税发票数据作为监控企业复工达产指数的重要原因。”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负责人易斐说,“增值税发票数据真实、具体,市场活跃度、复销面和复销率直接体现企业复工复产成效,而且税收大数据自动化程度高,比其他部门提供的经济数据要早10天左右,为疫情期间湖北经济运行‘战时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想到税收大数据比我们更了解产业链!”晨鸣汉阳纸业公司财务经理陈文丽告诉记者,公司复产之初,上游原材料纸浆供应跟不上。汉阳区税务局从税收大数据查询到潜江市创伟林纸有限公司生产纸浆,随即与潜江市税务局联系,促成双方企业按市场化原则签了1000吨木浆购销合同。 一子落,全盘活。税收数据“搭桥”,也在跨域帮助越来越多企业疏通产业链的堵点。 武汉格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女贞醛等化学制品,受疫情影响长时间停工,不少合作企业另找卖主。公司克服困难复产后,销路的难题接踵而来。 千里之外的厦门中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毅融却面临相反的困境:3月底接到价值5000万元的订单,但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因为疫情尚未开工,公司生产所需原料女贞醛粗品不足,面临停产的危险。 福建厦门市税务部门从税收大数据平台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给中坤生物,武汉格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名列榜单,两地税务部门以数据“搭桥”,帮助企业双方签订了4500万元产品采购合同。 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复工达产指数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100.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4.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4.0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3.06),卫生和社会工作(92.73)。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经济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和经济运行的‘航标’,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税收分析要超前、精准导航!”胡立升表示,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要充分应用税收大数据,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