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新 4月27日,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建业新生活于近日通过聆讯,由法国巴黎银行担任其独家保荐人,计划集资3亿美元。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世茂服务、金融街服务等多家物业管理企业都在推动赴港上市事宜,其中有的企业已于年内完成上市,但多数还在路上。而建业新生活于2019年11月便已递交了赴港上市的IPO招股书。 据公开资料显示,建业新生活是建业集团下属公司,最早业务开始于1994年,为给建业集团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而设立,目前集团下属建业地产已经在港交所上市,而此次分拆物管公司上市是建业集团多板块布局驱动的结果。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6月30日,建业新生活的物业管理及增值服务覆盖河南全省18个地级市(包括104个县级城市中的73个),且服务269项物业中逾一百万业主及住户,管理各种物业组合,包括住宅物业、商场、文化旅游综合体、商业用公寓、办公楼、学校及政府机关物业。2016年至2018年及截至2019年6月30日,建业新生活分别录得收入3.49亿元、4.61亿元、6.94亿元、6.8亿元,在管建筑面积分别为1679.4万平方米、2036.1万平方米、2568.8万平方米、4175.2万平方米。 在股东架构方面,建业新生活的控股股东为胡葆森先生,其持有94.16%的股份;王俊先生持股4.96%;东英金融持股0.88%。 值得关注的是,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胡葆森掌舵的建业地产是唯一一个以“省域化”布局实现了千亿元销售规模的房企,但在快速发展背后,同样面临毛利下滑、负债上行的现实问题,胡葆森控股的建业新生活若实现上市,即有了新融资平台。据悉,随着建业地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胡葆森主动减速,将该公司2020年的重资产销售目标定为800亿元。 “开发主业规模若控速发展,旗下物业板块想要实现规模发展,无疑需要上市带来的品牌溢价、融资渠道和获得认可的高估值,才能进一步扩大在管物业面积。”上述人士称,建业新生活若实现上市,也就有低成本的资金扩展物业管理规模了。 “近两年,房企或集团分拆物业板块上市欲望强烈。一方面,物业板块上市之后会获得金融机构青睐,有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物业品牌的建立,对开发主业新建住宅溢价率提升有所反哺。”某物业企业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巧合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深了物业人员与业主的信任体系强度,在基础服务和增值性服务业务方面都有正向影响,可谓物业企业上市的绝好机会。 “疫情提升了物业费收缴率和社会认可度,资本市场关注的是物业本身有稳定收入,这是物业公司的机遇。”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物业上市企业在此次疫情中财务状况受影响相对很小,反而股价一度大幅上涨,所以预计接下来将有更多物业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编辑 孙倩)
本报见习记者 石运来 近日,记者从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蓝海股权”)获悉,继蓝海股权有限合伙企业财产份额出质登记业务获批后,《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登记托管管理办法》正式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备案,蓝海股权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登记托管业务成功获批。 据悉,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登记托管,有利于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企业股权规范流转;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建设以股权融资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3月底,蓝海股权1698家挂牌企业全部完成登记托管,托管率100%,在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处于前列。通过托管、规范、培育,海容冷链、青岛农商行等企业实现A股上市,12家挂牌企业登陆新三板,2家企业启动海外上市,20多家企业启动“新三板”,5家企业实现并购。目前,蓝海股权是全国首家服务农村商业银行成功上市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也是全国首家托管解决企业“三类股东”问题的区域性股权市场。 蓝海股权表示,未来将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谱写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圈”的生动实践。(编辑 田冬)
举报者徐国良的正反面 一封由上海衡源企业老板徐国良发布的公开信,激起千层浪。 这封标题叫《关于敦促上海银行副行长黄某立即向上海纪监委投案自首、归还我百亿资产的公开信》,手撕上海银行副行长黄某,实则剑指宝能。 举报人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大有破釜沉舟的气概。简单总结下举报信的要点: ——衡源企业与上海银行相识相交20多年,一直互相支持。 ——黄某涉嫌勾结深圳宝能集团,设局侵吞衡源企业所有的百联中环、徐汇滨江项目近200多亿优良资产。违法套取国有银行265亿元的贷款。 ——上海银行2018年向宝能违法放贷120亿,宝能提供的资产和资金用途存疑。 ——宝能涉嫌将贷款资金挪作他用,循环借贷。 ——上海银行给衡源的项目贷款107亿,利率在6.2%-6.6%之间;但给宝能的贷款265亿,利率不到5.1%,8年期贷款将损失利息20亿元。属利益输送。 ——上海银行将项目公司公章、印鉴、证照指使宝能拿走。将共管的数十亿资金划走。 ——商业银行发放给单一客户的贷款不能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但黄涛向宝能发放265亿贷款,远超国家规定的额度。 从以上信息看,事情其实因百联中环、徐汇滨江两个项目而起。贷款也好、纠纷也好,最终关键在于这几个项目的所有权和利益分配。 一 首先看百联中环项目,其实是2个地块“兴力达地块”与”建配龙地块”,这块地位于真北路立交桥西南侧。2001年,四川商人张钧的四川兴力达集团原本打算将其开发成一个商业广场,但没多久就烂尾。经过多轮转手,上海百联集团成为了接盘侠。 百联也很精明,将这块地分成两期开发,第一期在兴力达公司地块上,作为商场的百联中环购物广场顺利在2006年建成开业,此后年年营收超过5亿,成为百联的现金牛之一。但是建配龙公司地块上以写字楼与公寓为主的二期就没了下文。 而徐汇滨江项目,原名“濠泉地块”,由百联集团在2012年底拿下,土地用途为商住办。属徐汇滨江、与前滩隔江相望的黄金地段。 2014年,百联集团号称本着“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的思路,为做强主业,将三个项目(建配龙项目、兴力达项目、濠泉项目)打包转让。 资产包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挂牌的时间是2014年5月,最后成交的时间是2016年4月,历时达2年之久。这足以说明上述资产的尴尬。 在转让前,百联集团将业绩良好的百联中环购物中心从兴力达公司中剥离,因此,徐国良在公开信中提到的百联中环项目,是指兴力达项目(剥离掉购物中心后剩下的酒店式公寓和写字楼),与建配龙项目(烂尾楼)之和。 建配龙旗下曾经的中环烂尾楼 而徐汇滨江的优质地块濠泉项目,实际是为促成百联中环资产包成交而打包在一起的彩头。当时百联有个隐性要求:濠泉地块不单独卖,要买这个项目必须同时买百联中环资产包。三块资产2014年初的挂牌总价是72.6亿元。 问题是,某香港顶级富豪在真如附近屯了大量地块,多年不开发,导致真如地块周边的写字楼、公寓规划数量多、烂尾楼也多,区域性市场过剩,2014年前后,真如区域的写字楼公寓价格只有每平米1万出头,百联中环的资产包出手的难点正在于此。经过2年的调整,到2016年,三块资产包的挂牌总价降了10%左右,变为65.2亿元。 2016年初,牛市之后资金过剩、杠杆资金流入房市,新的接盘侠——衡源集团出现了。它拿下三块资产包的总价,为89.1亿元,其中包括百联20多亿的债权。 二 衡源集团核心公司,叫上海衡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实际控制人徐国良,股东是徐国良、徐国胜、徐国平三人。有知情人士透露,徐氏祖籍江西,出生、成长于上海。衡源集团是地道的上海本地企业。 衡源企业以做贸易起家,目前控股十多家企业,涉及房地产金属矿产、足球俱乐部、众创空间、贸易等领域。2001年左右,衡源企业在上海五角场-黄兴公园附近开发建成的“汇元坊”小区,是这家公司早期为数不多的楼盘之一,总建筑面积才21000平米。2003年,衡源入主了上海的乙级足球俱乐部上海申鑫。 在接盘百联三块资产包的2016年,衡源企业是否实力足以称为大型房地产企业,先机君是存有疑问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上海银行的协助下,衡源企业使用了巨大的杠杆。 三个资产包的项目公司股权变更过程如下: 上海建配龙:百联集团——衡源企业(2016-04-20)——上海乾苑合伙(2016-06-20)——深圳方瑞投资(2018-10-18) 上海兴力达:百联商业——衡源企业(2016-04-20)——上海乾苑合伙(2016-06-20)——深圳方瑞投资(2018-10-18) 上海 濠泉:百联集团——衡源企业(2016-04-18)——衡源企业(1%)、乾苑合伙(99%,2016-06-24)——深圳朗运投资(2018-10-19) 三个项目公司的股权变更中,衡源企业仅是在2016年4月到6月间短暂过了个桥。而2016年到2018年长达2年时间里,上海乾苑合伙才是三个项目公司的主要股东。 再看上海乾苑合伙: 成立于2016年2月,最开始注册资本88.01亿元,其中上银瑞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出亿资72亿元,衡源企业出资16亿元。 2016年4月13日股权变更,注册资本增加到98.702亿元,其中上银瑞金出资额由72亿元增加到88亿元,而衡源企业的出资额由16亿元减少到10.692亿元,缩水5个多亿。 上海银行控股上银基金,上银基金控股上银瑞金资本,上银瑞金资本等于是上海银行的资管孙公司。实际这场天价收购中,衡源企业出资额仅有10.692亿,而上海乾苑合伙剩余的88亿,大概率是上海银行的理财资金以上银瑞金为通道做的非标。 徐老板在公开信中说:“上海银行给予我方在百联中环、徐汇滨江项目的贷款合计仅有107亿元,利率在6.2-6.6%之间”,以此愤愤不平宝能能拿到利率5.1%、265亿。 5.1%,对于动辄10%以上的房地产融资成本来说,确实低到有些离谱。但是宝能好歹有上市公司、有各种明面的资产、评级做增信;从没进过房企百强的衡源,在金融机构的房地产项目融资成本能低到6.2-6.6%,其实更离谱。 三 宝能系接盘前的局面,其实很简单。 为了这几块地,衡源徐老板可能押上了自己主要的10多亿身家与资源,甚至从万科挖来高管当操盘手,以图一把将衡源转型成为一家规模上百亿级的房企。 上海银行冒着风险提供了107亿的巨大杠杆,给了徐老板差不多两年时间,其实已经很够意思了。但刨去支付给百联的89亿,只剩下10多亿。按最低年化6.2%计算,2年要付的利息就超过12亿,2年过去,楼盘迟迟不上市,徐老板的后续融资能力与开发进度都跟不上。来自理财资金的本息怎么兑付?从上海银行到上银瑞金都担不起这个风险,所以找了宝能当接盘侠。 上海银行给宝能的120亿首期款,差不多刚好能置换掉前一波107亿的本金和利息。实际上,上海银行是拿宝能的实力和增信来救命,否则上市商业银行开出百亿级的天窗,那后果,不敢想象。 但是宝能给衡源徐老板的对价条件,可能对徐老板来说比较苛刻。但流动性告急,徐老板也没办法。 “在你威逼(停贷、抽贷、辱骂、威胁立即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并起诉等)、利诱(承诺给衡源企业提供不少于三年的充足流动性支持)并强力主导之下,我们忍辱与宝能集团签订了极不公平的并购协议。” 先机君估计,徐老板一开始在银行资金到位前的2个月过渡期,用了大笔过桥资金;而在上海乾苑合伙中,衡源将最开始的16亿抽走5个多亿,已经显示出力有不足。剩下的10个亿,可能仍然还有其它杠杆。所以上海银行一换马,将10.692亿冻结,徐老板顿时资金链断裂,四面楚歌。其它业务也全面告急: 2019年,衡源旗下的申鑫足球俱乐部卖掉原来的大量主力阵容套现,从其它球队租借年轻球员维持运转,但仍难掩盖欠薪丑闻,上海足协40万救助款、足协杯黑马奖和联赛接待费共110万都打入了申鑫的账户。2019年中,有消息称衡源方面准备全面退出申鑫俱乐部。 2019年1月,上海衡源贵金属有限公司、西藏阿里朋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斗月矿业有限公司、上海上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徐国良银行存款共计人民币529,686,616.66元被上海银行虹口支行保全。 另外,徐国良、徐国平、徐国胜在衡源企业的全部股权、以及在上海乾苑合伙持有的10.692亿元权益目前均被冻结。 四 昨天是雄心勃勃的房地产大佬,今天就成了无处伸冤的苦主。 话说回来,别看现在徐国良这么窘,当初情况窘迫、由徐国良来救急的其实是百联和上海银行。 在衡源接盘三个资产包之前,百联集团对其中之一的建配龙公司,存在着28亿元的烂账,其中9亿多,是百联通过上海银行虹口支行发放的委托贷款。如今查封徐国良存款账户的,刚好又是上海银行虹口支行。 昨天求人救急,今天就勒紧救急者的脖子,生死关头很残酷,金融机构只认有钱的主。 反过来同样是事件的两面性,立场不同,举报信里很多信息,其实都是要认真读的。 比如:老徐先前自己拿到107亿,现在就说对手的265亿不合规。虽然祭出商业银行发放给单一客户的贷款不能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的规定,但是你走资管子公司、他走单一信托,都绕开了贷款的流程。 还有给你的利息6.2%,给他的利息5.1%,谁能笑话谁。 到最后,这就是个豁出去、同归于尽的节奏。
3年前一张征信牌照价值5000万元 多家征信企业退出备案 1月3日,成立仅半年的天津奇信征信有限公司申请简易注销。据悉,注销原因在于天津奇信征信目前没有实际业务,央行建议无实际业务的征信公司尽量注销。而就在不久前的2019年12月31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注销4家公司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的公告。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因上海汇众企业信用征信有限公司、亿微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万达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外滩海纳互联网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业务调整,主动申请退出企业征信业务备案。 对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反映了企业征信行业怎样的现状?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征信行业目前正处于监管趋严、产品同质化严重,独特且稳定的数据源难觅等多重困境的漩涡中;另一方面,不少机构为了投机而获取企业征信牌照,多重困难下便退出了备案。 投机者现形? 自2014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先后颁布并实施,央行各分支机构开展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工作,累计完成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共有138家。为了在备案管理上严控企业准入,央行在2016年10月下发了《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将过去没有明确规定的“注销”事项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后连续六个月未实质开展相关业务,可以注销其备案资格。 记者根据公开数据统计,自2016年至今,共有29家企业征信公司注销备案资格。仅2018年,就有14家企业征信公司注销备案资格。2019年,又陆续有8家企业征信公司注销备案。其中,大部分企业由于业务调整主动退出,或者连续六个月未开展相关业务等原因被注销。 有业内人士表示,自2015年我国出现了个人征信牌照起,业内视个人征信为新的蓝海,一拥而上。但当时央行给与的指导意见是,暂时不再申请个人征信牌照,建议先申请企业征信牌照,由此,不少企业征信主体涌现。据其回忆,3年前一张企业征信牌照的价值大约有5000万元。 为何多家企业不约而同退出征信业务,或者拿到牌照后而不开展业务? “央行对牌照管理要求每个月上报报表,包括企业的营收规模、业务开展、拥有的数据等都需要上报。于是为了拿牌照而备案的‘投机者’就现形了,并且投机者也不愿意雇佣员工来支撑这些报表。综合这些因素,有不少机构逐渐又退出了企业征信的备案。”该业内人士表示。 独特数据源难觅 尽管如此,随着央行重启企业征信备案后,还是有不少主体申请了备案。2019年4月17日,央行宣布完成对中电联(北京)征信、爱信诺征信以及归属于天眼查的北京金堤征信 3 家机构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这是央行企业征信备案通道关闭三年后首次重启。同年12月,杭州征信有限公司、焦作市智慧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先后获企业征信机构备案。 资深征信业人士孟凡富告诉记者,很多企业深知数据买卖的监管模糊性,需要一张牌照来做“护身符”。一旦有了牌照,证明了主体为持牌经营机构,更利于公司数据业务的开展。 孟凡富还表示,目前央行对备案资质的要求也与几年前完全不同,要求大大提高。除了原来的要求外,还要求机构具备稳定的数据来源、可持续或独特的盈利模式,或者能够采集一定规模数据,这样的机构备案成功率更高。 记者还注意到,近期对于个人征信企业非法运用爬虫技术获取信息的监管也在进一步加强。那么,企业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又是怎样的? 对此,杭州微风企科技商务总监洪浩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3种方式获取信息:第一种是通过爬虫技术,在相关企业和部门的授权下对信息进行爬取;第二种就是在市面上采购爬虫数据;第三种是直接与相关部门对接,比如想获取税务数据就与国税局对接获取数据,但这类方式一般只有大型银行才能进行,一些普通的农商行可能也难以对接。 此外,洪浩还告诉记者,随着对个人企业征信的监管加强,业内预计企业征信的许多业务也会参照个人征信的条例来进行管理。鉴于监管的条例尚未明确,许多业务的合规性存在不确定,故很多公司和业务都处于停滞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司的盈利下滑。 其补充道,此外还有目标客群的减少,也导致了盈利的下滑。比如原先希望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服务的主体,随着互金行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如今只为数据公司、商业银行或者供应链金融主题服务,业务规模下降。 关于企业征信难以盈利的原因,孟凡富向记者表示,产品模式单一也是因素之一。如今企业的产品基本是整理加工获得的数据,形成一份报告或者评级对外提供。这类产品只有数据规模大、且有独特性(比如海关数据、税务数据等)时才有价值,才能有深度。否则,只是通过公开数据做出的产品很难拥有竞争力,盈利自然也为之所困。此外,在产品的创新上,目前关于大数据分析和征信产品开放的人才短缺也是使得产品同质,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关于产品质量的问题,洪浩也直言,目前很多征信报告其实非常基础,外行人看或许觉得复杂,但内行人,也是真正需要这类产品的人,又会觉得过于简单。 那么,独特且稳定的数据源该人如何获得?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获得这样的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金去推进。另外,一些征信机构的股东或者关联方有自身沉淀的数据,也可以形成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生存环境非常严峻。 对此,洪浩表示,目前我国在推进的税务数据数字化工作,也会慢慢剥夺企业征信机构的竞争力。所以现在行业里的初创公司难以通过时间来慢慢优化数据模型,更多地希望能够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获得资金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同时,也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让企业服务可以合法合规的开放更多数据,尽早完成数据数字化这个阶段。
人均GDP将迈上1万美元台阶,怎么做到的? 2019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积极作为、主动施策,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笃定前行。 2019年,“中国号”巨轮在高质量航道稳健行进,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在全球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增速最快。图为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缓缓驶离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计海新摄(中经视觉) 风景这边独好 2019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发展韧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风景这边独好”。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强调。统计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预计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 “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都在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较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 扎实做好“六稳” “六稳”工作扎实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2019年,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行税费减免等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统计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79万人,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连续7年超过1300万人。 2019年以来,通过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缓解银行流动性约束;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下,银行对实体企业的贷款不断增长,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领域的重点风险及时精准、主动化解防范,平稳有序处置包商银行等高风险机构,有序处置民营企业债券违约。 “稳外贸”工作扎实开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边贸创新发展等政策措施。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8.5万亿元,增长2.4%。其中,出口15.55万亿元,增长4.5%。 “稳外资”工作成效明显,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稳外资20条”政策措施。加快放宽市场准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减至40条,自贸试验区版减至37条。2019年前11个月,实际利用外资8459亿元,增长6%;对外直接投资6803亿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4万亿元,增长17.5%。 “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增速总体平稳,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增速比前8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增速较快,有效补短板、增后劲。同时,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2019年前11个月地方债券发行43244亿元,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99%。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打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着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广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增强了投资信心。“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营商环境的提升。特斯拉在上海建设工厂速度非常快,2019年1月份举行开工仪式,11月份上海产的特斯拉Model 3就已经进到所有中国的门店,10个月时间完成了从一片空地到工厂建成,并把车辆运到各地门店的整个过程。”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 持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 2019年,通过持续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生根。2019年1月至10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9688.94亿元,其中减税16473.26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3215.68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数额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曾一度受阻,而在2019年1月至11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5亿元,净利润816万元,减税降费为公司节约了400多万元。 “减税不仅仅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同时更激发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大生公司副董事长、总会计师漆颖斌表示。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19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档两优”框架基本形成,对大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的准备金制度,引导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回归本源。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精准滴灌,加大结构调整引导力度,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2019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3.3%。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2019年,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我们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确保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从央企到地方国企,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央企业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2019年1月至11月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4%。 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效果显著。从2018年11月5日提出,到2019年7月22日开市,科创板万众瞩目。截至2019年11月5日,科创板迎来了46只新股。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符合预期、基本平稳,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一大亮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显著增强。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通过一系列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举措,我国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号”巨轮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稳健前行。
财政部:2万亿减税降费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今年超2万亿元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效果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据财税部门测算,减税降费拉动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 这是12月25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中透露的数据。 据中新社报道,《报告》称,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9688.94亿元。其中减税16473.26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3215.68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数额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今年减税降费力度空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减税降费规模有如此之大。 近日工信部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称,预计全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这相当于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规模。 刘昆表示,目前各项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初步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税负有所降低、确保其他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要求,重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有力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明显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大规模减税降费对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都具有较明显大拉动作用。第一财经实地采访不少企业,对增值税减税和社保费降费感受最为明显,部分企业将减税降费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创新研发,或者降价让利消费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3718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今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是6.2%,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报告》同时指出,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压力较大,“1-10月,由于减税降费力度超出预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仅增长0.4%”。二是少部分企业减负不明显,“个别处在产业链‘夹心层’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相对有限”。三是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下一步减税降费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时要求2020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要降低关税总水平。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2020年预计不会出台新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而重在巩固和拓展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的成效。未来减税降费政策会继续优化,不排除会有一定结构性减税政策出台,比如国务院明确提出研究对制造业重点行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国务院报告:今年前10个月全国减税降费逾1.9万亿元 《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称,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9688.94亿元(人民币,下同)。 具体来看,减税16473.26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3215.68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数额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财政部部长刘昆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9年减税降费工作情况时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1月以来,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措施等先后得以实施。 刘昆表示,目前各项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初步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税负有所降低、确保其他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要求,重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有力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明显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报告称,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人均减税1786元。 据财税部门测算,减税降费拉动当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 报告同时指出,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压力较大,“1—10月,由于减税降费力度超出预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仅增长0.4%”。二是少部分企业减负不明显,“个别处在产业链‘夹心层’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相对有限”。三是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下一步减税降费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