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临复道,丹水亘通渠”。近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并将正式发布,标志着在“双百行动”之后混改有望全面加速推进。回顾过去四十年,国企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主体,其改革是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历程的核心议题,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开放行业准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就。在当下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深化混改将成为畅通内外双循环的改革新抓手:其一,通过经营机制存量改革实现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混改将从根本上创造依赖于完善市场功能和发挥经济主体能动性的新一轮红利,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要素流动打通内循环;其二,在当前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加大混改力度将促进“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巩固和重塑外循环;其三,“管资本”与“稳民企”并重的混改,将通过更趋平衡的所有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或成为同时推动国企和民企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参照国际经验,我们估算民企参与国企混改有望带来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国企改革是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进程的核心主题之一,也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斐然,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带动作用,也令世界约20%的人口达到中等收入门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要义,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则是开放的核心。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主体,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主题之一。以工业领域为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规模增长迅速,但在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当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规模仍占约40%,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资产占比近17%(详见附图)。国企改革不仅涉及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也因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逐步开放行业准入等高度相关而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回顾四十年,中国国企改革通过建立市场、创造经济主体、引入竞争、重塑激励机制,不仅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在动能,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要素的有效流动,也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保证了国计民生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进程中,深化国企混改将创造内生增长新动能。自十八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以混改为主要举措的国企改革由表及里,从慢变快:2015年,国企改革“1+N”的政策系统正式形成;2016年,重点领域混改第一批试点启动;2017年,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拉开序幕;2018年,国资国企改革位列政府工作报告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六项之首,《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公布404家“双百企业”名单;2019年,在前三批50家试点的基础上第四批160家混改试点加速推进(详见附图),试点企业资产总量超过2.5万亿元,具体领域不仅限于传统制造业,也包括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混改开始将混合所有制的特征贯穿于股权和治理层面,比如格力集团通过公开征集协议转让其所持格力电器控股权更是标志着优质大型国有企业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变为持股比例分散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此前近四十年,国企改革主要是从增量调整的角度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不断完善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深化混改则是通过经营机制存量改革实现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有望从根本上创造依赖于完善市场功能和发挥经济主体能动性的新一轮红利。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下一个超长周期崛起的根本动力仍然是对于微观主体动能的国家激励,而国企改革在控制权转移、法人治理、选人用人、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带来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产业升级和要素流动打通内循环。 加大混改力度将促进“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有利于在全球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易纲行长也强调,“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事实上,竞争中性早在逾二十年前就由澳大利亚提出,强调国有企业并不能因其所有制因素而享有净竞争优势,而OECD也在2012年提出其包含企业经营形式、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等八项内涵。在当前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国企可能带来的竞争扭曲再度成为全球多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关注焦点和潜在分歧点。所以,中国国有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全球经贸规则中免遭歧视性待遇,在“所有制中立”的基础上公平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首先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开放将进一步从“特例”变为“惯例”,国企积极主动接受国际通行标准,也是顺应全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高效、透明的治理体系将构建经济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下全球所稀缺的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混改的落脚点还在于“管资本”与“稳民企”并重,通过更趋平衡的所有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再度凸显,转型和增长均面临挑战。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不论在中国的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链条中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结构性问题也决定了解决实体经济的供给侧难题并不能靠纯行政化的“运动战”和“一刀切”。而混改或成为同时推动国企和民企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一方面,2019版《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将所属企业混改方案和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事项等自主权充分下放给央企,体现了国资监管加快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另一方面,随着混改提速和试点范围扩大,特别是在充分竞争的行业引入民营资本,有利于破除事实上对于民企的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有效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结合财政部和国资委的统计,在我国非金融企业总资产中,我们估算国有企业总资产仍占半数,其中国有资产总量占比约20%(详见附图)。从相对意义上讲,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的结构性机遇仍是未来混改的重头戏。国际比较表明,OECD国家超过60%的非金融类国企资产集中在电力和煤气、交通运输及其他公共事业领域。若以此作为中国国企资产行业潜在分布的静态匡算标准,民企参与混改仍有望带来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从绝对意义上讲,随着非公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涌现,股权结构优化将促进企业治理结构改善、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增强,资产证券化和股权激励也会引致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存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首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以37字阐述资本市场: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拟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到深化国企混改实施意见,一系列“升级版”政策呼之欲出,国企混改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抓住窗口期,加大混改攻坚力度,项目提速批量落地。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政复议委员会30日成立,推动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法治协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0日,在已披露半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出现了QFII的身影。 □ 丰富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管理体系,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司债券置换业务通知。 □ 上海金融法院从明确审判原则,细化落实立案、审判、执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15条服务保障举措,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意味着以电子信息、计算机、材料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企业可得到税收方面的支持。 □ 统计显示,截至28日,沪深两市已有33家公司宣布或正筹划控制权变更事宜。逾30个控制权变更案例中,有14个的“买手”具有国资背景。 详情请扫二维码↓
黄冬艳 发自上海 五年前,上海国资领域最大规模的一场混改,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混改背后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彼时的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他也因此被誉为混改先行者。 这次混改直接推动了绿地控股(SH:600606)上市。如今,上市五年后,绿地又迎来二次混改。 这次混改的推动者依然是张玉良。 按照绿地控股7月26日公告,其股东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合计不超过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7.5%。 最终17.5%股份会花落谁家,尚未确定,外界曾猜测大概率会是金融资本。但据称,绿地方面希望引进的新股东不只是财务投资角色,更重要的是能与其产业和公司发展形成互补。绿地将之称为“新实力投资者”。 不论“新实力投资者”是谁,绿地控股都已站上在新起点。 150亿再引“金主” 据公告的披露,此次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转让的绿地控股共计17.5%股份,价格将以两个方面为参考,一是7月27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 ,二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具体价格将不低于上述两项中的较高者。 获悉,截止2019年末,绿地控股每股净资产为6.32元。 股价方面,5、6月份绿地控股股价基本在5.3元/股上下浮动,6月30日开始则以接近涨停板的态势出现连续几日的大涨,股价在波动中增加到9元/股以上,但在7月10日后又开始下滑到7.5元/股左右。 此次引资计划公布后,绿地控股停牌5日,停牌前股价为7.69元/股,7月27日当天复牌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开盘后半个小时内最高跌幅就超过了8%,随后股价有所拉升,截止收盘报7.51元/股,跌幅2.34%。 绿地控股目前总股本约为121.68亿,17.5%的股份约为21.294亿股,若按7元/股左右的价格算,此次引入投资者,涉资将高达150亿元左右。 目前外界对这150亿的“金主”猜测纷纷,有媒体报道曾称绿地想找一家金融类央企,也有媒从绿地方面获得的信息是,更希望能与公司及产业发展形成互补关系,而非简单的财务投资。 有业内人士以去年底格力的混改为对标案例表示,通过此次国资减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绿地不仅可以缓解整体资金、债务压力,其业务也可以获得更多新的发展可能性。 绿地混改史 最初的绿地是一家100%的国有企业。 1992年6月,36岁的张玉良辞掉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的工作,拿着从上海市农委、建委筹来的2000万元资金,带领十几个年轻人,成立了绿地开发总公司(绿地集团的前身)。 绿地的第一次股权变更,发生于5年之后。1997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成立,该组织出资3020.43万元,拿下绿地18.88%股份,绿地从一家国企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绿地由此形成了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权结构,从纯国有企业变成股份制公司,并在此后十余年时间里,开始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多元发展,其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比例也逐渐增加到了30%以上。 这样的股权结构一直持续到绿地的第一次混改。2013年,绿地宣布挂牌出售约20亿股的增资扩股,约占当时绿地总股本的20%。 通过该轮增资扩股,绿地引入了平安、鼎晖等5家战略投资者,以及共计117.3亿元的融资金额,国资在绿地的持股也降至50%以下,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比例也被稀释到了29%以下。 时间来到2014年2月,以张玉良为首的43位绿地管理层出资10万元,成立了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通过与职工持股会签署《吸收合并协议》,前者是为规范绿地职工持股会而专门设立的特殊目的持股主体,最终受益人于后者成员完全一致,享有的绿地股权份额也同样。 了解到,此举之后,上海格林兰成为新的职工持股平台,上海国资委也放弃了控股权,绿地拥有了符合上市标准的公众持股比例,也形成了所谓国有资本、员工持股、社会资本的“三足鼎立”股权结构。 当时持股最多的是上海格林兰(职工持股会),占总股本28.83%;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三家国企,包括上海地产集团、中星集团、上海城投总公司也各自持有股份,三者持股比例分别为:18.04%、7.63%、20.58%。另外还有其他股东的24.92%。 这样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股东能够单独对绿地控股形成控制关系,绿地控股也因此成为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 2015年8月份,张玉良带领众多绿地高管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其混改第一阶段也随之结束。当时的绿地,以3000亿的总市值,超越当时的万科及新鸿基,成为国内“地产一哥”。 第一大股东地位加固 如今,绿地的混改方案和过程,依旧是不少国资国企改革参考的样本。 近几年该房企也先后以混改、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公司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的改革,同时借此发展其大基建、大健康等业务板块。 时隔5年,绿地再启混改,依旧是减少国资持股,战略引投的模式,引发市场的极大关注。 有分析指出,上海国资此举或是为了将资金腾挪出来投入其他国资混改,同时加速绿地股权的多元化和资本市场流动性,从而提升市值。 实际上,绿地方面在此之前也已经透露出,借由混改再度提升公司发展活力和速度。 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曾在今年初与媒体交流时上提到,绿地的股价被严重低估,背后除了绿地流动性问题影响,国资持股高达46.8%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了解到,2015年借壳上市时绿地控股的股价为25元/股,总市值高达3000亿,此后一度达到近36元/股,但2016年就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及至目前总市值仅900余亿。 此外,代表着员工持股平台的第一大股东上海格林兰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目前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中,单一最大股东是上海格林兰,其共持有绿地35.45亿股份,持股比例为29.13%,其背后是以张玉良等管理层为首的员工持股会。 其次是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两家公司,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1.42亿股,持股比例25.82%,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上海城投持有25亿股,占比20.55%,为第三大股东。剩余社会资本合计持有绿地股份约29.8亿股,持股比例为24.5%。 不过,两者相加股权总占比46.37%,超过了上海格林兰。(制图:地产大爆炸) 按照目前的计划,第二次混改完成后,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转让17.5%的股份,上海国资委合计持股将下降至28.87%。而单一最大股东依然是上海格林兰,持股比例为29.13%,且股份高于上海国资委。 这意味着,绿地二次混改后,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持股会(上海格林兰)在公司未来发展中的话语权将更大。 从1992年创立绿地,到如今,张玉良已经掌舵绿地28年。熟悉绿地的人都知道,张玉良在绿地,就像格力的董明珠一样,拥有强势的决策权。 两年前,62岁的张玉良,再次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老当益壮、心怀鸿鹄之志的张玉良,会否继续谋求连任呢?
天津市国资国企混改驶入快车道。继去年11月重启混合所有制改革事宜后,百利电气7月29日晚透露控股股东混改最新进展,公司间接控股股东百利装备集团拟以公开选择受让方的方式将持有的液压集团(百利电气控股股东)100%股权整体转让,拟引入战略投资者,由此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据记者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天津市国资委旗下已有7家上市公司陆续在控股股东层面启动混改事宜。进入7月份,中环股份、天津普林齐发公告,透露控股股东中环集团混改新进展,TCL科技将参与中环集团100%股份受让,为中环集团混改开启更多想象空间。在此之前,围绕医药集团、泰达建设集团、市政建设集团等天津市国资委旗下平台的混改动作已此起彼伏。 百利电气成为天津市国企混改最新一例。公告显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百利装备集团拟以公开选择受让方的方式将持有的液压集团100%股权整体转让。百利电气表示,液压集团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拟通过股权转让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能导致其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将会导致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据了解,液压集团是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大型骨干企业,是生产液压、气动元件和摩托车汽油机的专业厂家。目前,液压集团持有百利电气51.66%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天津市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在百利电气控股股东混改抛出“橄榄枝”之前,天津市国资旗下中环集团混改已锁定“金主”TCL科技。7月中旬,中环股份、天津普林双双公告,中环集团收到股东天津津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持有中环集团51%股权)和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中环集团49%股权)的通知,通过竞价,TCL科技成为中环集团混改项目的最终受让方。若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能顺利实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化。 而医药集团的混改路径与上述案例如出一辙。今年6月,天津市医药集团旗下中新药业、天药股份齐发公告透露控股股东混改进展。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医药集团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医药集团控股股东渤海国资于6月16日将其持有的医药集团股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产权转让项目信息预披露,转让比例不低于65%。中新药业、天药股份表示,医药集团拟通过股权转让形式引入投资者,将导致其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将会导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截至目前,医药集团混改暂无最新进展。 整体来看,天津市国资国企混改基本以“转股权、引战投”为主线,相关集团公司旗下均有多个上市平台,业务板块丰富、资产实力雄厚,对各路产业资本而言也颇具吸引力。 随着多家集团公司陆续启动混改,天津市国资国企改革将迎来新局面。
青岛双星集团近日举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签约,双星集团以增资扩股同步股权转让方式引入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鑫诚恒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和“职工持股平台”。 根据协议约定,全部投资完成后,双星集团股权结构将变更为:青岛城投集团持有41%的股权,启迪科技城持有35%的股权,融控集团、鑫诚恒业分别持有4.5%的股权,“职工持股平台”持有15%的股权。 据了解,双星本次混改,是青岛市第一家集团层面的混改。2019年9月,双星集团层面混改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4月,双星集团收到《青岛市国资委关于印发 的通知》;4月27日,双星混改项目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向社会公开征集战略投资者;6月28日,通过公开挂牌,正式确定启迪科技城、融控集团、鑫诚恒业3家意向战略投资者。 双星集团表示,本次混改坚持党的领导不弱化、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突出“新战略、新资源、新机制、新治理”的特点。 ——新战略。2014年1月16日,双星开启了“二次创业、创轮胎世界名牌”的新征程。五年来,企业由“汗水型”转向了“智慧型”,控股了曾名列全球前十的韩国锦湖轮胎。2020年1月16日,双星又开启了“三次创业、创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围绕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废旧橡塑绿色循环利用三大产业,实施智慧生态、智慧轮胎、智能装备、环保新材料的“三智一新”战略。 ——新资源。双星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不仅要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支持双星实施新战略、打造千亿级企业的关键资源。启迪在科技、人才、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等方面拥有优势资源;融控集团和鑫诚恒业在主机厂配套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资源。 ——新机制。引入战略投资的同时,开展员工持股,建立起“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新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机制。 ——新治理。双星混改后,将继续以党建为统领,以“混”和“改”为手段,以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强化股东会、放权董事会、完善监事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据了解,启迪科技城是启迪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完成入股双星后,启迪将聚焦双星存量产业及既有优势,将双星定位为启迪在青岛的总部平台,通过组建“双星智库”,将启迪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工业互联网集成以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运作经验赋能双星,有效融合启迪产业链,形成良好协同效应。 此外,启迪还将全方位引入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聚焦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等领域,制定全面的战略资源引入方案。 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表示,“混”和“改”都是手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双星混改,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一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把公司经营权交给董事会,建立起“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实现效酬合一,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近日双星集团混改正式签约,青岛城投董事长邢路正、启迪控股常务副总裁赵东、西海岸融控董事长高树军、山东鑫诚恒业董事长王雷、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等分别代表股东和双星集团签字。青岛市的主要领导和来自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战投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 本次双星混改引入的战投中,青岛城投、启迪控股、西海岸融控三家企业总资产均超过1000亿元,青岛城投资产更是超过2400亿元。 据介绍,双星混改的内涵是以“四新”把双星打造成为千亿级规模的世界一流企业。 所谓“四新”是指“新战略、新资源、新机制、新治理”。新战略,混改后双星将围绕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废旧橡塑绿色循环利用三大产业,实施智慧生态、智慧轮胎、智能装备、环保新材料的“三智一新”战略;新资源,双星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引入支持双星实施新战略、打造千亿级企业的关键资源;新机制,开展员工持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新治理,未来公司将“混”和“改”为手段,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双星混改思路清晰、方向明确。作为青岛第一家集团层面的混改企业,双星为青岛新一轮国企改革开了个好头,为青岛乃至山东国企混改树立了样板。 分析双星几年来的发展和本次混改,其逻辑不仅在于创造价值,更重要在于创造潜能和释放潜能。 2014年1月16日,双星开启了“二次创业,创轮胎世界名牌”新征程。五年来,双星以“汗水型”转向“智慧型”工厂,淘汰了90%以上的落后产能。 2020年1月16日,双星开启了“三次创业、创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以混改为重要战略支撑点,通过凝聚战略投资者和股东所具有的支持双星快速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加速释放“二次创业”智慧转型所创造的潜能,未来将双星打造成为千亿级规模的世界一流企业。(张阳)
记者种昂2020年7月16日,备受关注的双星集团“混改”方案终于水落石出。双星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签约仪式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双星集团以增资扩股同步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鑫诚恒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并成立“职工持股平台”。 根据协议约定,全部投资完成后,双星集团股权结构将变更为:青岛城投集团持股41%,启迪科技城持股35%,青岛西海岸融控集团、山东鑫诚恒业分别持有4.5%的股权,“职工持股平台”持股15%。 双星集团混改,是青岛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混改的首次突破,标志着青岛新一轮国企改革从设计阶段步入实施阶段。混改后,双星集团由国有独资企业转为国有控股公司。 双星集团成立于1980年,曾与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600336)并称青岛的“五朵金花”。2014年,双星开启“二次创业、创轮胎世界名牌”的新征程。双星利用环保搬迁的契机,主动关闭了9个老工厂,淘汰了90%以上的落后产能,率先在全球轮胎行业建立了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近3倍。 2018年7月,双星与韩国产业银行在韩国首尔完成锦湖轮胎股权的交割,以持有锦湖轮胎45%的股份正式成为其控股股东,双星也因此一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全球前十的轮胎企业。 2020年4月27日,双星混改项目正式启动――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向社会公开征集战略投资者。6月28日,通过公开挂牌,正式确定启迪科技城、融控集团、鑫诚恒业3家意向战略投资者。 此次双星“混改”,引入的三个股东中,青岛西海岸融控集团、山东鑫诚恒业(股东是青岛市即墨区国有资产运营服务中心)均是青岛本地国企。唯一的外来股东,则是来自北京的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 启信宝查询结果显示,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17.756亿元,经营范围是“物业管理;投资管理;项目开发;投资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出租办公用房;企业策划;经济贸易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 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表示:“混”和“改”都是手段,最重要的目的,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双星混改,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一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把公司经营权交给董事会,建立起“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实现效酬合一,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此次入股的启迪相关负责人表示,完成入股后,双星将成为承接启迪全球科技服务网络与资源,打造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启迪在青岛的总部平台,以传统轮胎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注入、国际业务拓展为抓手,助力双星建设“集群创新装备制造基地”、“启迪新兴产业孵化基地”两个基地和“启迪装备制造共享平台”、“中俄及中日合作平台”两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