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还有多少用户未被互联网金融服务所触达,未被征信体系所覆盖?数以亿计。数据显示,央行征信累计自然人高达9.9亿,但有信贷记录的人群只有5.3亿,其中仅70%为厚征信人群;中国手机网民有8.17亿,其中5.8亿是手机支付用户,独立App最大装机量为3.8亿。时至今日,也还有相当多的风控流程,仍停留在仅靠专家评分卡和逻辑回归模型的旧时代。这些方法简单直白,确实是信贷风控的入门必备,却也让太多有用的数据被浪费,高成本营销得来的客户其实并没有得到准确的风控判断。还有效率、隐私、稳定性……一道道门槛,横亘在金融风控身前,而如今的AI成色究竟如何?有多少可以妥帖稳定用于风控之中?互联网巨头将AI应用于金融风控领域的做法已经相当成熟,度小满金融正是其中佼佼者。9月22日,度小满金融技术委员会执行主席、主任架构师杨青将做客雷锋网公开课,以《站在智能金融的最前沿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最新应用》为主题带来分享。他将结合度小满的实战经验,剖析NLP、CV、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信贷风控和其他智能金融领域的使用与演进。开课时间9月22日晚上8:00-9:00课程主题站在智能金融的最前沿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最新应用嘉宾介绍杨青,度小满金融技术委员会执行主席、主任架构师曾就职于百度、阿里,从事 NLP、搜索、推荐、大数据架构等相关方向的研发工作。目前负责度小满数据智能部,从 0 开始搭建了完整的智能风控体系和基础技术体系,为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听课方式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即可预约观看直播。
作为2019年最受资本市场青睐的科技赛道之一,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似乎并没有被疫情缚住手脚,反而将融资热潮延续到了2020。9月23日,RPA公司弘玑Cyclone宣布完成近4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领投,老股东DCM超额跟投,联想创投、源码资本、仁智资本跟投。弘玑创始人兼CEO高煜光,曾是惠普企业数据服务及创新业务发展的大中华区总经理,在企业服务领域“钉”了十三年之后,他把目光投向RPA,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嗅到RPA血腥味的“鲨鱼”,并亲手创办弘玑。如果把RPA的“初生期”定义为一种有规则性和逻辑性的、解决重复工作的工具化软件,那么弘玑正在做的,就是将RPA从“学生”培养成“专家”,走向平台化的企业级软件,向下一代企业智能自动化平台的目标奋力狂奔。在高煜光看来,RPA 1.0更倾向于解决工作流程自动化,而2.0更侧重于业务流程自动化。“之前的企业级环境里,其实只有人和系统的协作。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赋予机器人平台级的、更智能化的能力,更懂数据处理。”高煜光表示,机器人能力的加入,会使原先的二元关系变革为现在的三元关系,这对传统企业软件的工作环境是一场不可小觑的创新。“RPA其实是近年来业务增长最快的企业软件细分领域——今年随着产品的演进,这块市场蛋糕会越来越大。”他语气笃定,和我们谈起弘玑的来历与前程,和RPA的天高海阔。扬帆入海“要进入RPA赛道创业这件事,其实是在北京一家烤串店里做出的决定。”高煜光笑着告诉记者。这个拍板看似随意,其实背后是他对RPA的多年观察和他勇于挑战、不甘囿于现状的性格。创业之前,高煜光其实是惠普企业数据服务及创新业务发展的大中华区总经理。高煜光热爱帆船和航海,骨子里那些“不安分”细胞,不光体现在他对海上运动的热情,更体现在职业道路的选择。他逐渐意识到,无论是继续留在惠普,还是选择加盟RPA巨头,自己离职业生涯的隐形天花板似乎越来越近。于是他选择辞职创业,杀入中国RPA这片蓝海。在惠普的日子,高煜光早早就接触到RPA并带入中国大陆市场,也观察到RPA相较于其他企业软件,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它对客户而言更加灵活,可大可小,可选择性更强。无论是做单点提效,还是复杂庞大的企业级平台,都能够给到客户不少选择,起步并不特别困难。而且,这是一个能够参与到人与系统协作关系中去的全新产品形态。”玑是古代的天文仪器,精巧无比;弘则有恢弘广大之意——弘玑的名字,或许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RPA的这份特性。弘玑真正开始运转,其实时间并不久。起步阶段,高煜光与联合创始人程文渊都有不少企业客户的沉淀,开发客户、达成合作似乎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但弘玑没有进行天使轮融资,早期全靠高煜光和程文渊支撑;创业也不同于在公司带团队,需要亲力亲为、亲自过问的细节太多,高煜光也感慨自己身为CEO“被迫”成为“全能型选手”,压力不言自明。所幸一切顺利,弘玑在2018年就推出了首个商用版本产品,于2019年6月完成千万美金A轮融资,公司发展也真正驶上快车道。弘玑也从最初不到20人的团队,成长到如今近300人的规模。高煜光向雷锋网透露,从去年到今年,弘玑的业务大约增长了近7倍;今年的营收目标接近两亿,服务客户数计划超过500家(以总部级别为准,分支机构不计入)。成长至今,弘玑已经进入到银行、证券、保险、政府、能源、电力、制造业、高科技等多个行业,打磨了诸多针对复杂业务场景的RPA解决方案。去年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说是弘玑的经典之作。这一项目涉及OA、市政以及13个垂管系统的84个事项、387种细分情形的流程优化实施,超过3000个页面的信息处理和交互,成功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今年年初疫情爆发之时,弘玑也迅速开发了“疫情监控流程机器人”,并应用于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和中电福富“疫访通”访客管理云平台等系统中,将自身技术能力及时输出到抗疫数字化的第一线。为此,弘玑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短短3天时间,使用弘玑Cyclone “疫情监控流程机器人”建立的公安“返筑流动人员信息监控系统”成功上线。战线全面铺开高煜光在采访中透露,本轮融资完成后,弘玑将基于现在的技术和产品路线持续加大投入。而弘玑的当前路线,不光有对垂直领域的开发和更具纵深的探索,更包括产品线的横向拓宽。一方面是应用环境的局限被打破。传统的机器人和设计器更多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弘玑则让它们可以实现跨平台(Windows、Linux等)部署和运行。RPA的移动端应用和移动端机器人也由弘玑率先推出,既可在移动端独立运行,也可以让RPA平台和桌面端机器人协同工作。移动端和物联网机器人推出后,机器人就能从办公室搬到户外和工厂,不受使用场景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平台级产品的打磨和创新,这也更凸显了RPA厂商在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上的技术功底。除了丰富中控调度功能,弘玑还将RPA运维数据和业务数据汇总到数据分析平台,能让企业全方位实时感知和分析RPA机器人的业务效能,这样一目了然的数据引擎在业内尚属少见。针对复杂应用场景,和企业级AI落地需求,弘玑专门研发了面向RPA的AI平台,能以组件化无代码风格,完成对各种细分场景进行AI能力的快速设计、定制、调试和自动部署。如果说RPA是企业的专属“乐高”,那弘玑所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给出积木,而是要将其打磨得更容易组合,与积木有关的过程都纳入到便携“玩具箱”,尽可能灵活可用地提供给玩家。对于RPA+AI的讨论,行业内一直观点各异,有不少厂商选择携AI成果投身于RPA浪潮,也有较为传统的RPA厂商认为现阶段的AI青涩脆弱,未见得是RPA的必选项。但在高煜光看来,RPA和AI某种程度上是“一体多面”的关系,RPA发展下去,和AI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目的地仍然是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自动化。而弘玑在AI上也早有布局。雷锋网了解到,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领域文本理解(DU)技术方面,弘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然语言Deep Parsing技术,有效地融合了基于符号语言和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同流派NLP技术精华。这一技术能够定点纠错,不依赖大量已标注数据就可以快速冷启动,使得弘玑RPA+AI可以从容应对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向机构化数据的自动转换,将RPA应用场景战线拉得更长。今年以来,弘玑也频频引入技术大牛,例如前UiPath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发总监、前微软Azure云计算主任架构师贾岿博士,前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前硅谷大数据舆情挖掘公司Netbase首席科学家、自然语言处理(NLP)资深架构师李维博士等。高煜光表示,目前弘玑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团队已超过公司总人数50%,大牛的加盟也有望为他们的产品、技术和市场开拓上,带来更多先进性和更广阔的视野,促使公司尽快跑上新台阶。在市场布局上,弘玑接下来会保持对金融、能源、物流、制造和零售等行业的深耕,不仅继续为大型客户服务,也正在着力发展SMB(中小企业)市场。他指出,随着市场的成熟,SMB潜力无限。百亿美金的蛋糕回到行业本身,外界仍然对RPA寄予厚望。根据Gartner报告,一直到2022年,RPA市场还会保持50%的增长,即以产品为主的市场容量的增长。如果是围绕着服务型市场,RPA可能还会带来1到5倍的增长。业内人士解读称,这意味着当RPA市场达到20亿美金,服务型市场可能是100亿美金。高煜光指出,如果仅仅依靠传统RPA形态去融资,窗口期很快就会过去。目前赛道上能够获得资本青睐的企业,都会在产品上有非常大的提升;资本也自然会向那些能够持续在产品和技术上迭代、业务成绩优良的企业集中。这个在资本光环笼罩之下的行业,行业格局其实正在悄然生变。雷锋网注意到,赛道内不仅有相对传统的RPA厂商,和AI起家的有力竞争者,还有头部企业的RPA部门也参与其中,更有不少中小型RPA公司涌入。对此,高煜光表示,RPA这个市场的蛋糕,会随着产品和技术的演进而越来越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RPA是近年来业务增长最快的一个企业软件领域。”但他也认为,确实会有中小型B端客户考虑选择不同形态的产品,不过在这样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市场里,仍然会是更头部的RPA公司才能满足客户需求,提供high value的产品。“只做工具软件的话,最终大家都会走到同质化那一天,价格战无可避免。”而RPA也被指出,存在一些技术和交付上的“硬伤”。IT分析师Jason Bloomberg在《福布斯》中写道,RPA的主要弱点,就是鲁棒性差。德勤也曾调查发现,在使用RPA的400家公司中,63%的RPA项目没有按时交付。对RPA的能力边界问题,高煜光给出了冷静中立的看法,他表示每家公司都应有自己的清晰判断,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可盲目乐观;这应该是RPA在核心场景的拓宽和技术突破的问题,在碰壁时更该考虑如何进步,采用小步快跑、不停迭代的做法。为此,弘玑也在今年升级了新版的RPA核心组件,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提升。在高煜光带领下的弘玑,其实也一直在维持着小步快跑的发展和更新,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产品的演进,每隔半年都能有不小的变化。他透露,弘玑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全新产品,更具前瞻性的成果也有望在明年年初面世。(雷锋网)
“未来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2020年9月25日上海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向雷锋网说到。17世纪到18世纪,伦敦凭借着航海和贸易的优势成为了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19世纪,华尔街因为资本的力量成为了全球新的金融中心。胡晓明认为,在21世纪,下一个全球金融中心一定是因为科技的力量而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而具备有哪些技术才能支撑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此,胡晓明说:“数字时代的新金融体系,核心靠的是智能,靠的是云计算,靠的是数据库,靠的是区块链。”在外滩大会的演讲中,胡晓明多次强调要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安全风控等领域继续加大投入,为长期战略来打好技术的底盘。会后,胡晓明在接受雷锋网等媒体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对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金融的价值,谈到了自己对于金融科技的理解以及蚂蚁集团为什么在上海举办「外滩大会」这样高规格的会议等内容。坚持BASIC技术底盘2020年8月25日,蚂蚁集团递交招股书,向科创板IPO发起冲刺。而蚂蚁之所以选择科创板,也是看上了科创板对其上市公司的“科技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科技,是蚂蚁集团未来重点投入的三大领域之一。胡晓明在采访中提到,“我们在未来会投入三块领域,科技、全球化以及商家服务,尽管目前这些业务的占比在我们这里很少,但阿里巴巴也好,蚂蚁集团也好,我们坚持一条,对未来投资。”在科技领域,「BASIC技术战略」是最能体现「蚂蚁集团」对未来的投资。BASIC分别是五个单词的首字母,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科技、物联网(IoT)、云计算。蚂蚁集团CTO倪行军在这次采访中表示:BASIC科技底座,是金融科技非常重要的基石,也是我们在金融领域要获得持续创新的核心基础能力。「蚂蚁集团」会紧密围绕着这几大领域做持续的投入,为上层业务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增长点。BASIC既是蚂蚁集团重点关注的一个个技术,同样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技术与技术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调整和融合。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将蚂蚁集团的科技整体战略比喻成一辆赛车,赛车中的导航系统、发动机、制动系统等代表了蚂蚁集团拥有的一个个技术。只有将各个技术体系融合成一体,才能让整个蚂蚁集团快速高效地“行驶”。首先赛车需要一套导航系统,这套导航系统在蚂蚁集团叫商业智能决策系统,用这套技术可以精准地发现用户的需求。第二,这辆赛车里的油、能源,可以看作蚂蚁集团的数据或者用户。而让这些数据变得有价值,就需要精准地推送适合用户的产品,这就是数据智能。第三个是车的底盘和发动机,BASIC中的云计算和区块链,可以看成车的底盘和发动机。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车的制动系统,包括ABS防抱死系统等等,在蚂蚁集团它叫智能风控。黄浩在此次采访中表示:“好的发动机、好的能源、好的车的底盘、好的风控,这几个东西加在一起,我们可以把车开到想去的任何地方。”蚂蚁链的“量变”在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又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认为:“很少有公司会像蚂蚁集团一样,这么重视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来看,以BASIC为主的技术战略布局中,蚂蚁集团拥有26项自研核心技术,其中区块链8项,占比超三分之一。截至2020年7月31日,蚂蚁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获得583项区块链专利证书;已经通过专利审查、尚待取得专利证书的区块链专利申请合计303项;其他正在受理中的区块链专利申请合计5317项。从应用解决方案角度,蚂蚁集团的区块链已经形成了50个跟实体场景结合的解决方案,包括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版权保护、物流、数字政府等。蚂蚁集团大力布局和投入到区块链的研发和应用上,但目前其区块链项目并未真正盈利。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区块链等创新业务在营收中占比不足1%。从2015年至今,蚂蚁一直在加码对区块链的投入,但盈利的时间总是遥遥无期,蚂蚁集团内部是否有一个三年或者五年盈利多少的KPI?面对雷锋网的这一提问,「蚂蚁集团」表现出了足够的淡然和耐心。“如果(区块链)马上能赚钱,这不是我们做的事情,是其他人做的事情,我们是10年的规划......虽然区块链一直没有盈利,但我们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胡晓明说。而且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在数量上虽然越来越多,但离真正的质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胡晓明表示,阿里云刚完成从0到1,开始从1到100的部署。但是蚂蚁的区块链仅仅到0.3、0.4,还没有到1。所以为此我们不断地投入底层技术,专注于解决方案,而不是把盈利作为区块链的核心目标。科技应该有更多温度如果未来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那么这样的一个科技中心是什么模样呢?一堆冷冰冰的算法,还是一个个面无表情的机器人?都不是。胡晓明认为:“科技可以有更多的温度,可以将消费者和商家更好地连接起来。而不只是冷冰冰的让金融做得更大,让规模做得更大,让利润做得更大。”为此,胡晓明还分享了两个技术背后的故事。疫情期间,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做了健康码、消费券等,但最让他们团队感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做了一款更有温度的产品。当消费者去小商店买矿泉水、买水果的时候,可以给小商家打赏。如果水果是20元钱,消费者可以选择再加一毛钱,留下他们对商家的认同。在支付宝平台上,已经有数百万的消费者给店主们留言,并感谢。而商家回馈消费者的是,把营业时间从3小时拉到6小时,再从6小时拉到8小时。胡晓明认为,这就是科技带来的烟火气。第二个是「宠物的鼻纹识别」,胡晓明认为很多家庭由于宠物的丢失很苦恼。而这些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痛点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蚂蚁集团通过对动物鼻纹的识别,给每个动物建立一个档案,因为有IoT,可以挂在动物的脖子上,戴在脚踝上。一来,可以更大程度上防止宠物丢失,让每一个宠物有自己的身份。二来,宠物生病会花费很多钱,人们可以给自己的宠物买非常小额的保险,保护消费者的财产。胡晓明说:“我们16年唯一追求的东西就是科技创新。”而在这其中不仅有底层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了在技术之上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这同样也是此次蚂蚁集团「外滩大会」与阿里云「云栖大会」不同的地方,“云栖大会传递的是纯粹科技领域的声音,我们希望让技术更加赋能于创新,所以在阿里云的云栖大会上,我们谈的是底层的云计算,我们谈的是底层的网络,我们谈的是硬件创新、软件创新。但在上海,我们看到了消费者的改变,看到了制造业的改变,也看到了城市管理的改变。”胡晓明说。
京泉华17日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氮化镓(GaN)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全球半导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是研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并与SIC、金刚石等半导体材料一起,被誉为是继第一代Ge、Si半导体材料、第二代GaAs、InP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公司目前已在自研自有品牌“京泉华”产品-PD 65W电源适配器中使用该项技术,未来也会有多款产品陆续投放到国内外市场。
中青宝17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子公司宝腾互联及利得链在区块链方面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及技术储备,公司业务不涉及数字货币。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技术,而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在未来,云不是靠封闭的系统来占领市场份额,一定是靠开放的系统取胜。有足够的规模和核心技术,比别人做到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就是云的核心能力。” 以不做硬件著称的阿里巴巴变了吗?在9月17日举行的2020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最吸引眼球的新品都是硬件产品:首台云电脑“无影”、首个机器人“小蛮驴”。在业界看来,在云计算的“容器”内,阿里云最新曝光的这些“黑科技”,是在贯彻阿里巴巴“云端一体”的新战略。 “无影”是阿里云推出的云电脑,拿在手里只有一张名片大小,比手机还要轻,仅60多克。这是一台居于云端的“超级电脑”,在本地没有主机,也看不到电脑CPU和硬盘的踪影,因为这些硬件设备都集中在云端的数据中心里。用户通过一张名片大小的C-Key,便可随时随地登录指纹ID,接入云电脑服务。将C-key连接到电视机、屏幕上,便可进入专属云电脑桌面,访问各种应用和文件。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款产品最先动的或是PC市场的奶酪。阿里巴巴研究员刘国华透露,“无影”将于12月商用,成为阿里云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其首先面向政府和企业端用户市场,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定制采购。 为何选择在此时推出“无影”?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云上拥有一台超级电脑。“云成为容器,客户开发敏捷应用需要更系统的中台,端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不出几年,消费者的数据也会走上云端,和现在企业上云一样。每个人都会在云端有一个私密的云空间,用户则通过类似‘无影’的新终端去访问数据。” 随着云计算服务趋向成熟和5G高速网络的普及,云电脑或将成为企业、组织首选的办公计算机,用户通过其连接任意一块屏幕,就能使用云端的超级算力。 虽然暂时只对政企市场开放,但张建锋认为,未来“云电脑”的家庭市场空间更大,因为屏的问题已经解决,未来就是端的突破。目前,谷歌、华为等公司已有相关思考和布局。 天猫精灵也是端的突破的一个样本。9月17日,天猫精灵发布AliGenie5.0人机交互系统,首次将唇动、手势、语音语义等形态的信息输入融合在一起,可通过多模态感知的方式理解人类的交流意图,并直接给出反馈。据悉,这一系统将很快面向天猫精灵的合作伙伴开放,年内会陆续支持汽车、房产、智能健康、儿童教育等领域的联合定制产品,覆盖80多个终端品类。 天猫精灵事业部总经理库伟表示,智能终端的设备量正处于快速爆发期,随身穿戴、车载、智能家居、智慧社区、酒店、养老院等需要终端设备服务消费者的领域,都将逐步被智能化改造。他认为,智能音箱的形态已完成“AI智能助手”第一阶段的市场普及,未来将出现更多具备多种交互形态、提供AI助手能力的产品形态。据悉,天猫精灵正在研发具备视觉交互、语音交互甚至行动能力的全场景智能设备。 同日推出的阿里巴巴首款机器人“小蛮驴”,则是达摩院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在端这一方面的最新集成。阿里巴巴注册成立了小蛮驴智能科技公司,同时发布机器人平台,正式进军机器人赛道。阿里巴巴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透露,“小蛮驴”已开始量产计划,预计明年就能在一些校园和社区看到它的身影。 一次推出多款硬件产品,阿里云的目的是什么?张建锋道出背后的逻辑:2020年是“万物皆可云”的一年,技术与场景相结合将形成正向循环,这也是达摩院成立以来最大的感受。以“小蛮驴”为例,它是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场景融合的产品,其本质是搭建了一个新的“智能机器人平台”来解决物流问题。 “我们还不知道‘小蛮驴’的商业模式是什么,靠的是卖产品还是运送货物收取服务费?这在阿里巴巴不是第一次,就像支付宝诞生时那样,不少阿里巴巴新产品的出现都不是为了商业模式。”张建锋坦言,阿里云是在通过项目来沉淀平台化的能力。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技术,而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表示,“在未来,云不是靠封闭的系统来占领市场份额,一定是靠开放的系统取胜。有足够的规模和核心技术,比别人做到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就是云的核心能力。” 在张建锋看来,阿里云正通过“云端一体”等新战略的实施,将这些能力融合成为新的云。无论是云手机、云电脑还是云游戏,其本质是触达每个人云空间的端,载体形式多样化,这些都会成为新阿里云一体化平台解决能力的一部分。
9月17日晚,上交所披露了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科创板IPO首轮问询回复,涵盖了6大类27个问题,包括发行人股权结构、核心技术、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地位、同业竞争等方面。吉利汽车表示,公司在48VMHEV轻混技术等多项汽车技术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性。 9月1日晚,上交所受理吉利汽车科创板上市申请,吉利汽车拟融资200亿元,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华泰证券。 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受关注 2020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将境外已上市红筹企业回归A股上市的市值门槛由此前的2000亿元放低至200亿元,但必须是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 作为2004年通过借壳登陆香港市场的吉利汽车,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对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标准颇为关注。在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方面,吉利汽车表示,公司在48VMHEV轻混技术、弱势道路使用者(VRU)保护技术、1.0TD/1.0T高性能发动机、高效均质超稀薄燃烧发动机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等技术方面具有领先性。 吉利汽车作为传统造车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颇受关注。公司称,目前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大量境内外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参与承担了多项各级研发项目。在研发体系方面,公司研发方向覆盖乘用车重要核心技术及主流科技创新方向,拥有规模庞大的高水平研发团队。 在行业科技转型方面,公司积极推动新能源和电气化技术在车型产品中的应用,对相关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实现了全面的覆盖,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汽车行业智能化背景下,公司已在电子电气架构、电控技术、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面形成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并具备完全自主开发软件的能力。 尚无法取得整车制造资质 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在乘用车相关业务的经营过程中,通过向吉利控股控制的目录公司销售整车成套件的方式,由目录公司进一步检测加工并取得乘用车整车合格证后销售给发行人,由发行人进行对外销售。这也意味着吉利汽车未取得整车制造资质。 对此,公司表示,根据发改委、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准入的限制性规定,除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汽车整车制造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受限于上述整车制造企业外商持股比例的限制,公司作为红筹企业尚无法取得整车制造资质。公司在乘用车相关业务的经营过程中,通过向吉利控股控制的目录公司销售整车成套件的方式,由目录公司进一步检测加工并取得乘用车整车合格证后销售给发行人,由发行人进行对外销售。后续外商投资股比限制放开后,吉利汽车将有望获得整车制造资质,可直接从事整车的生产。 同时,公司也提示风险称,上述业务经营模式致使报告期各期公司与目录公司间存在金额较大的关联交易。若相关产业政策及监管要求发生变化,使目录公司因无法持续保持其整车制造资质等原因,不再对公司的整车成套件进行检测加工,或将对公司业务模式及经营状况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布局新能源汽车各技术路线 针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吉利汽车在问询函中回复称,公司将从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掌握核心技术、抢占前瞻技术制高点、以数字化驱动营销创新、建设全球型企业文化等方面实现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持续降低,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吉利汽车表示,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各技术路线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同时,公司积极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布局。在电池方面,公司分别与LG和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生产软包电池及硬包电池。公司已自主掌握了电池成组、电机控制器等相关技术,即将推出高效率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经过多年研发投入,公司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能力持续提升,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 针对新能源汽车各技术路线的具体布局,吉利汽车称,在48V轻混技术方面,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第二代48V轻混系统,预计节油率将进一步提高,相关车型产品将于近期上市。在高电压油电混动技术(HEV及PHEV)方面,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的第二代系统,采用专用发动机、专用双电机和变速箱的组合,目标节油率将达45%,相应的车型产品将于近期推出。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已经掌握了电堆控制系统和软件、整车集成等技术,即将开展小批量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