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性犯罪交易“大开绿灯”,德意志银行被罚1.5亿美元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甄翔】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7日报道,德意志银行因曾为美国涉嫌性交易罪的已故富豪爱泼斯坦提供金融服务,在监督爱泼斯坦交易上失职,被美国纽约州金融服务管理局开出1.5亿美元的巨额罚单。 CNBC梳理公开数据披露,德意志银行在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为爱泼斯坦本人及相关个人和实体的40多个账户提供服务,其间该行无视反洗钱规定和爱泼斯坦本人存在的高风险性,为爱泼斯坦处理了总金额约为1亿至3亿美元的交易。 这些交易既包含支付给皮条客(爱泼斯坦的同谋)、年轻女郎、俄罗斯模特等的费用,也包含用来处理官司的法律事务费用,和解费超过700万美元,律师费超过600万美元。 报道称,德意志银行之所以给爱泼斯坦的可疑交易“大开绿灯”,是因为“互惠互利”——相关邮件内容显示,德意志银行为爱泼斯坦提供服务,每年可获得200万-400万美元的收入。 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泽温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该行接纳爱泼斯坦作为客户是严重错误,这样的错误不会再犯。该行发言人表示,去年7月爱泼斯坦被捕后,该行立即联系执法部门并为调查提供全面协助。
路孚特今日推出《2020上半年中国投资银行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投行业务费用刷新同期最高值纪录;并购交易总额则达到2013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首次公开发行(IPO)保持增长势头;中资发行人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强劲且继续打破纪录。 具体来看,投资银行费用方面,2020年上半年,中国投行业务费用达7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5%,这是自2000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其中,债券市场承销费占全部投资银行费用的63.6%,达51亿美元,以9.3%的涨幅打破去年同期创造的纪录;股权资本市场承销费较去年同期增长38.7%,总额达20亿美元;已完成的并购交易咨询费较去年同期增长1.1%,达5.1亿美元。 兼并与收购方面,2020年上半年,涉及中国的并购交易总额达1864亿美元,同比下跌4.7%,为2013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已公布的交易数量也跌至6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比减少13.8%。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并购活动全面回升,达到1095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长42.4%。 股权资本市场方面,2020年上半年,中国股权和股权挂钩交易的融资额达737亿美元,同比增长9.8%,为201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交易发行量也同比增长40.1%。 其中,中国公司IPO继续增长势头,累计发行额为3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2.0%,IPO发行数量同比增长47.1%。这是自2015年(393亿美元)以来中国公司IPO的同期最高水平。 债券资本市场方面,中资发行人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强劲且继续打破纪录,2020年上半年筹集了1.1万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
题:加快商品期权上市 助实体经济应对挑战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6日,聚丙烯、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期权同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我国首次出现3个期权品种同时上市,也表明我国商品期权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 期权交易是在期货交易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衍生产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如果说期货为实体经济提供的套期保值是为企业经营提供“保险”,那么期权就是期货的“再保险”。 自2017年3月份我国推出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以来,3年多时间已上市16个商品期权,涉及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多个大宗商品领域。 此次上市的3个期权品种,此前已经有较为深厚的期货市场基础。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化工企业深度参与期货交易,形成了有效反映化工市场供需的、行业认可的期货价格,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模式在行业内逐步普及。一些期现贸易商利用基差贸易为上下游客户提供点价服务,为产业链转移贸易风险。 事实上,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上海中期研究所负责人王舟懿表示,通过上海中期开户的法人客户数量及成交额、成交量同比都有所增长,显示出在疫情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实体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明显增加。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介绍,我国衍生品行业通过春节后及时开市、降低交易成本、定向支持疫区企业发展、适时恢复夜盘交易、有序增加场内场外产品供给等系列“组合拳”,有力地支持产业企业对冲风险。 “稳步加快期权市场发展,是中国证监会统筹加强衍生品市场建设、服务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的重要内容。”方星海说。 今年1至5月,我国商品期权市场保持平稳运行、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客户交易结构不断完善,累计成交量2947万手、同比增长160%,日均成交额3.44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单位客户成交量、成交额、日均持仓量占比分别为66%、76%、58%,我国商品期权市场开始步入稳健较快发展轨道。 专家认为,要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那么衍生品市场建设必不可少。期权与期货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化学效应,为实体经济提供丰富多样的风险管理组合,形成更有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风险管理内容,这对企业应对当前的复杂经济形势以及企业转型发展都有现实的作用。
笔者按:国民经济运行和增长,从系统分析的视角看,是一个经济体各部位相互联系和耦合的变动过程。除了新冠疫情这样突发性的冲击之外,中国经济体深层次流动循环中的梗阻和失衡,是造成国民经济就业岗位不足、农民收入低下、消费需求不振、工业生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货币发行过多、金融风险升高、增长速度下行等诸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讨论解决之道,不能头疼医头、脚痛治脚,应当从系统、结点、流动和循环的思维去认识问题,并提出对症化解、疏通循环、统筹协调的对策方案。今天发表之十。 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一方面,2019年向农业流入的投资只有12633亿元,只占全社会总投资的2.25%;按2016年数据,通过中国邮储、中国农行、农商行和农信合农村储蓄向城市流出了3.1万亿元。仅这四条渠道从2009到2016年累积流向城镇和非农业资金规模达10.8万亿元。笔者估计,2017到2019三年,流出资金也在10万亿元左右。其深层次的原因:农村耕地等土地不由市场交易进行配置,其是生产资料,而不是资产。 另一方面,农业劳均耕地太少。从国际比较看,农业就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只有8.6亩;劳动生产率太低,粮价比国际市场高1/3,但是种粮亏损,农民种粮年收入2000到4000元之间;农村耕地撂荒和糊弄种植的面积,估计在1.5到2亿亩左右。 耕地的所有权为村民集体所有,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原则要坚持不变。遇到问题在于耕地集中的方式和产权分层上。 1. 出租流转集中模式 之九已经讨论,耕地通过合作社形式的村民新型组织集中而规模化,再好不过。但是,种粮食这种简单生产方式的收入根本就消化不了其组织成本。因而,可采取的第一种模式是,由承包户出租流转土地,向种地大户,或者向种地农业公司(这种公司可能很少,因为风险太大和利润太低)集中。其有如下问题。 (1)租期时间一般较短,无种地恒心,租用者短期利益,掠夺式种地,承租方不可能对土地有长期投入。 (2)耕地承租集中者一对多个本村土地承包者,特别是对跨村跨乡农户谈判,其时间长、成本高、难度大。 (3)种植大户赚钱较多时,出租者可能提出加价要求,甚至予以毁约;遇到亏损年份时,承租者亏损,可能会弃约。 (4)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和市场供求蛛网波动影响较大,承租者希望丰收年和欠收年,供需大年和供需小年之间进行平衡。而与出租方的租期短和不稳定的这种局面,其承租的风险很大。 (5)使用财产权不能交易,耕地就只能是生产资料,而不是资产,不能向银行抵押,也就不能借到贷款和吸引投资者,资本也因不产资产,不能定价,无法流入农业。 (6)政府的农业补贴,是补给承包户,还是补给承租者?各地者程度不同地在基层政府、所有者、承包户和承租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截留、漏损和混乱不清。 2. 耕地配置的三权分置模式 即耕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种地权分开设置,也就是在法律上再界定一个种地权,使耕地能够依法流转。这是加快农业耕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的一个改革设想。但是,这是一种本来将要素二元配置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元配置体制改革,形成的新二元格局。可能使耕地所有制内部结构多层次化和复杂化,在试点推进时,可能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1)三权分置,通过种地权方式集中耕地,是原承包农户自愿转移,还是政府推动强制转移?年期多少,是出租农户与承租种地者之间协商,还是政府强制确定?租金(短期)和出让金(如10到20年)是随行就市,还是政府定价? (2)种粮和其他各种补贴是给承包户,还是给种粮食户?以前是给承包户的,他们已经将其当成是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如果补贴转给种地者,那么是额外再增加政府补贴,还是强制从目前承包户扭转过来? (3)假定种置权年期10到20年,可能原承包户家庭和人口未来变化较大,也可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人口进城,比如货币严重贬值,承租到期时耕地如何回归,或者出让金如何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出租和出让者补偿? (4)在种地权10年和20年中间,有土地规划和用途变动,集体土地入市,是不是给长期承租户分配,承包户的土地使用财产权收益如何保障,土地交易利益如何在原承包者和承租种地者之间进行分配? (5)承租种地权更不可能交易,耕地仍然是生产资料,不可能是资产,也更不可能抵押和以市场交易价值地入股。因此,更加无法获得贷款,也无法吸引投资者进入粮食生产领域。耕地仍然没有抵押贷款和吸引投资注入农业的功能。 3. 耕地由市场交易进行从分散到集中的配置模式 第三种方式是坚持农村耕地集体所有不变,明确承包户耕地使用财产权,延长使用年期,农业耕地放开通过使用财产权交易、入股集中等而规模化生产经营。 (1)耕地明确承包户的土地使用财产权,期限如英国一样延长到999年,土地使用财产权交易可以向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开放。 (2)耕地使用财产权可以抵押、入股和继承。 (3)耕地使用财产权交易和入股,可以形成家庭农场,可也可以形成特大型农业公司(生产规模大到其收入可以覆盖公司形式的组织成本)。考虑中国国情和农业中的劳动力数量,农户集中,家庭农场式的逐步集中,可能容易推开,动荡较小。 (4)由于耕地用途变成非农业和非生态等用途时,其交易的增值较大,初始耕地承包家庭与通过交易耕地集中者之间,需要有耕地规划用途变化时,其交易收入在二者之间予以合理分配的约定。 根据学者们对1993年墨西哥农村土地确权并允许交易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的文献看,其效果为:一是耕地并没有被撂荒,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二是粮食产量提高了13%左右;三是土地确权和交易,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性和以地为本的创业收入水平;四是释放了被土地实物分配黏着在土地上的人口,提升劳动力向外迁移的数量。进行了确权的家庭,其外迁率比还没完成确权的家庭高28%,对全国农场的普查显示,人口外迁总量中,有20%的人口选择外迁是因为进行了土地确权。 因此,笔者认为,耕地应当在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二元配置体制向市场一元配置体制并轨。应当通过农户之间耕地市场交易集中的方式,推进耕地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相关阅读: 周天勇: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与工业生产过剩的梗阻与失衡 周天勇:中国经济循环中房地产业对制造业的挤出 周天勇:城乡间循环梗阻与各类经济因素的双向流动不畅 周天勇:如无重大举措,经济增长系统动力可能会越来越弱 周天勇:小康国家向富裕社会转型的财富及资产梗阻 周天勇谈放开土地交易:避免货币金融体系暴发风险 周天勇:国民经济诸多问题的总症结是土地体制扭曲 周天勇:在坚持宅地公有原则的同时让农民得到公平的资产和财富 周天勇:农业粮食生产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好
本文核心观点:1、随着金融业发展,“算法交易”站上金融科技的舞台中央只是时间问题。2、量化交易能帮投资者克服主观交易中最大的问题——心态。这是人性最为要命的部分。3、贪婪与恐惧是影响金融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两点。人经常会在该进场的时候踌躇不前,在该离场的时候堵上了全部身家,而机器不会。4、整个投资领域,逐渐呈现出“新四化”的趋势——散户机构化、机构投资指数化/量化、投资交易智能化、资产配置国际化。5、未来,靠信息不对称的“容易钱”不好赚了,资管企业对效率和成本开始敏感,交易算法逐渐成为刚需。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算法交易市场收入约为11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1%,5年后全球算法交易市场将达到188亿美元。算法交易作为近年来逐渐成熟的一项金融科技技术,随着金融交易的日渐频繁逐渐被人们所了解。相比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反欺诈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市场对算法交易的认知依然很片面。算法交易虽并不“出名”,但因算法交易缺失所引起的“动静”却传播甚广。昂贵的“乌龙指”堪比“黑天鹅”商场如战场,而金融交易市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置身瞬息万变的电子金融交易市场,高频、高压、高强度之下,交易员操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中外历史上,不乏“著名”的“乌龙指”事件。在美国,2010年5月6日下午2时47分左右,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操作失误,将百万(Million)敲成十亿(Billion),导致道琼斯指数从10458点瞬间跌至9869.62点,与前一交易日收盘相比暴跌998.5点,这是当时历史上道琼斯指数第二大单日波幅,也使美股市场一度蒸发市值约1万亿美元。在国内,最典型的莫过2013年发生的“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2013年8月16日上午11时05分-07分,天量资金瞬间杀入,沪指直线飙升100点,多达59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惊现史上绝无仅有的“秒杀”行情。由光大证券“导演”的这出“乌龙指”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超80亿元,堪称A股最贵“乌龙指”。除了上述“乌龙指”事件外,台湾富邦证券事件、纳斯达克报价系统出错事件、日本瑞穗操盘手敲乱日本股市事件等都暴露出一个问题——由于程序化交易日趋火爆,偶发“乌龙指”事件造成的金融市场大动荡,其威力有时不亚于金融市场上的“黑天鹅”——每一个细微的闪失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面对数量庞大的交易订单,再好的交易员都可能出错。”金纳科技董事长夏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规避或彻底解决金融交易史上偶发的乌龙指事件,我相信一定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除了‘乌龙指’外,每当市场上有巨量资金出入时,都将直接影响盘口走势。如何减少巨量资金进出对于市场的影响并把冲击成本降到最低,这是对整个金融交易市场的新命题。算法交易的出现,便是将大单拆分成大量小单来交易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降低机会成本和风险。”夏阳直言,“以上两大问题的出现,直接催生了算法交易市场的快速成熟。”总结来看,全球算法交易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对“快速、可靠和有效的订单执行”的需求。此外,还包括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操作风险、完善市场监督、辅助政府监管等需求的不断增加。算法交易:从“刀耕火种”到人工智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欧洲、东京、香港、悉尼、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交易所,至少有80%的交易量由机器创造的。而人更多的是监控机器是否按照规则在执行,以及处理异常情况。从纽交所交易模式30年演进过程我们也能看到,交易自动化是必然趋势。反观国内,当前很多交易依然处于‘刀耕火种’的人工下单阶段。但随着近两年监管的松绑、外资参与者的不断进入,国内的交易机构也面临全面提升投资交易能力的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以人为主体的主观交易方法将很快被边缘化。”金纳科技负责客户咨询服务的合伙人曹滨鹏强调,“算法交易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能减少人工失误、提高交易效率。与欧美市场相比,亚洲市场的股票价差更大,流动性更差,隐性交易成本大。因此,算法交易的价值也更为突出。”简单来看,算法交易是指根据指定交易量的买入或卖出指令,利用设计好的计算机程序来拆分订单,以实现最优的执行价格并最小化对市场的冲击。它是一种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运算速度,利用特定数学模型,并依据设定好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根据实时市场行情,自动进行订单的提交和撤销,以便完成预订数量的证券交易的金融科技。本质上看,算法交易是一种服务于交易活动的金融科技产品,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服务金融活动的工具。其目标用户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算法交易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机构投资者在不扰动市场的前提下买进或卖出大额证券并承担较低的交易成本。“事实上,量化交易能帮投资者克服主观交易中最大的问题——心态。这是人性最为要命的部分。换言之,贪婪与恐惧是影响金融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两点。人经常会在该进场的时候踌躇不前,在该离场的时候堵上了全部身家,而机器不会。”采访中,曹滨鹏透露,“技术导向和快节奏是算法交易的特点,算法交易能够立即并且准确地执行交易命令。算法交易做交易决策时候,最大的风险是时间风险,或者说机会成本。即交易不立即执行,可能带来的价格风险。因此,好的算法在交易中会进行智能化的预测和判断,综合评估最佳的执行时机,在机会成本和冲击成本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总的来看,算法交易在中国市场虽然起步很晚,但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拐点已至,All In其中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成本逐步降低、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许多传统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工具对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最终实现对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金纳科技负责战略的合伙人杨进认为,“金纳科技All In在这一赛道,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智能投资的拐点已现。”1、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一定是向更高的水平看齐,欧美等成熟市场先进交易技术已经全面普及,未来一定会在国内市场大规模应用。2、整个投资领域,随着技术工具和新兴模式的成熟,逐渐呈现出“新四化”的趋势——散户机构化、机构投资指数化/量化、投资交易智能化、资产配置国际化。3、市场理性化——靠信息不对称的“容易钱”不好赚了,资管企业对效率和成本开始敏感,交易算法逐渐成为刚需。4、从监管角度看,这两年持续放松对各种对冲工具的限制,不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其活跃市场、摆脱牛市依赖的目标十分明确。同时逐步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可以类比当年中国“入世“,虽然短期可能有阵痛,但长远来看市场一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5、金融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在稳健、安全的前提下,要想杜绝资金空转,严防金融脱实向虚,就一定要进一步提升技术的投入来替代人工,来完成科学的监督和决策。6、资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投资分析、投资决策、交易实施。其中交易是最终的环节,是投资行为付诸实施的环节,也是制约资管企业管理规模的关键环节。提供这个环节的刚需智能化工具有利于形成极强的用户粘性,近似于提供水电煤这样的生活必需品。7、5-10后中国有望接近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二级市场的交易几乎完全由智能算法完成。从以上7点来看,算法交易的拐点已经出现,国内算法交易行业发展的加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目前,算法交易主要应用场景有大额交易、篮子交易、回购交易等。其主要客户类型有两大类,传统的大中型金融机构类客户和中小型机构及专业个人投资者客户。夏阳表示,算法交易的传统机构类客户主要有: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自营和资管、大型私募基金等。这些客户的主要特征是交易量大、对市场的影响较大,对交易成本比较敏感,交易合规要求严。中小型机构及专业个人投资者客户主要包括私募基金、企业法人、家族办公室、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等,这类客户的主要特征是交易换手率高,投资标的类型丰富,交易策略多种多样,对交易成本非常敏感。金纳喜欢将其称之为“小B大C”客户群体。“对于金纳来讲,我们目前重点服务的客户有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以及大中型券商。作为券商的智能交易服务商,我们用技术赋能,帮助券商更好的完成其核心业务之一 :Best Execution(最佳执行),简单理解,我们就是‘券商背后的券商’。”金纳科技负责全国市场营销的合伙人白峰透露,“通过前几年的积累,金纳在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大型金融机构市场取得了领先的地位,长远来看,我们还要服务广大的小B大C用户群体。“我们认为智能交易其实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诉求,跟资金规模、投资策略、投资者身份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要是涉及到交易的环节,通过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匹配相应的场景,都可以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因此,金纳的算法并没有局限于服务大客户,我们有丰富的算法库,无论大资金、小资金,价值投资还是被动投资,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算法来更好的完成交易、降低成本。”白峰举了个例子:“就像当年交流电刚发明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尝试,后来就变成了全社会的基本必需品。金纳就是要通过普惠化的方式,提供金融市场的水和电。“金纳要立足中国大陆,面向全球市场。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市场的覆盖。我们主要为华人世界投资者的全球交易提供服务,同时也服务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形成境外、境内的交易有效流动。”曹滨鹏表示,金纳算法的底层框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在国内市场可以支持二级市场上的所有交易品种,包括股票、期货、期权等;对于其他市场,比如香港、台湾等,无需修改底层代码,只要匹配交易规则和行情数据,一个月就可以快速上线。2019年,金纳算法在香港本地券商上线,支持北上A股和港股市场交易;2020年3月,随着台湾交易所正式启用逐笔撮合机制,金纳算法在台湾大型券商上线。下一步,蓬勃发展的东南亚股票市场已经进入金纳的推广计划。采访尾声,夏阳认为,“全球经济一盘棋,全球金融一体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也是今天央行大力倡导金融对外开放的底层逻辑。尽管疫情的爆发使得某些国家兴起了‘反全球化’的声浪,但越是如此,越是让我们坚定的认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敢于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才可能在未来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金纳的全球化布局和服务能力正在逐渐成形,我们相信乘着中国金融的开放的时机,一定有机会在智能化资产管理领域突围。”
信用卡部分权益在缩水 本报记者 郭子源 出入航空贵宾室、累计消费积分、视频网站会员月卡、商场代金券、手机流量券……如今,巧用信用卡权益已成为不少持卡人的“必修课”,不少商业银行更是将其作为获客、推广的重要途径。 不过,近期有多家商业银行宣布将调整信用卡积分规则,同时缩减部分权益,如调整积分兑换里程比例等。为何信用卡权益会“生变”?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接下来,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趋势如何? 民生银行日前宣布,将自8月1日起对信用卡积分累计规则进行调整,其中,新增境内线上交易积分累计场景、调整境内其他线上交易及境内线下交易积分累计规则、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受理的交易不累计积分。 此外,广发银行也发布公告称,将增加不累计积分商户名单,持卡人在该名单所列商户消费或交易将不予累计信用卡积分、签账额、合作方积分(里程等)、活动奖励,自8月2日起生效。 “之所以做出调整,主要是出于保障客户用卡安全、鼓励规范用卡的考虑。”广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信用卡权益“薅羊毛”行为日益普遍,个别不法分子盯上了这块“蛋糕”,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虚假交易等方式获取信用卡积分并兑换礼品,随后在市场上倒卖礼品并获利,不仅严重损害了持卡人的合法权益,也让多家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电商平台困扰不已。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冉某曾通过虚构商户身份、转战多个交易平台等手段,使用自己名下的多张招商银行信用卡,虚假购物、虚假消费共计1600余万元。由此,冉某获取了招行信用卡消费积分300余万分,并兑换了航空里程、酒店积分、礼宾服务等,经招行评估,这些礼品最低价值12万余元。 除了出于安全用卡角度而做出的积分规则调整,部分银行的信用卡权益“缩水”问题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其中,部分银行将刷卡交易积分累计由原每满1元累计1分,调整为每满10元累计1分,部分商户类别(MCC编码)如房地产交易、汽车销售、保险、批发类交易、减免类、金融类、慈善捐赠类、储值缴费类、社会服务类等不列入积分范围。 信用卡权益“缩水”又是为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太乐观”。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918.75亿元,较上年末大幅增加23.7%,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较上年末增加0.29个百分点。 同时,一季度银行卡人均消费金额为1.80万元,同比下降11.02%;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2960.63元,同比下降18.64%;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834.20元,同比下降5.32%。 “预计信用卡贷款今年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有可能会比去年的增量少一些。”某股份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加风险”的经营规律,缩减信用卡权益也就在情理之中。
图片来源:微摄 7月3日,在“债券通”迎来开闸运行三周年之际,兴业银行凭借在“债券通”业务领域的突出优势,尤其是债券做市服务与交易报价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被债券通有限公司评为“债券通优秀做市商”。 “债券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是我国债券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截至6月末,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012家境外投资者入市,2019年全年交易总量达2.6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8%,目前,境外投资者持仓主要布局在流动性强、信用风险小的政策性银行债、国债和同业存单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兴业银行积极把握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开放的契机,深入挖掘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业务机遇,自2017年“债券通”推出以来,积极参与“债券通”交易对手拓展、二级市场做市交易、一级市场承销发行、“债券通”项下人民币外汇交易及风险对冲等业务,凭借自身多年积累的境内外市场影响力和交易做市能力,发挥市场化创新优势,参与“债券通”市场多项首单业务,成为第一家达成“债券通”交易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完成一级市场分销的做市机构、第一家“债券通”项下发行NCD的商业银行,也是“债券通”NCD发行首日成交的境外交易对手最多的报价商。 在客户服务方面,兴业银行发挥“投研一体化”优势,为客户投资中国银行间市场提供全方位、综合化服务,客户群体覆盖至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海外央行、对冲基金等各类型海外机构。 作为“债券通”做市商,兴业银行一直活跃于境内外债券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2019年兴业银行共计参与债券现券交易3.64万笔、交易量5.93万亿,全年做市成交2.09万笔,成交金额3.17万亿,为市场提供丰富齐全的期限与品种选择,尤其是在现券做市交易、债券借贷、利率互换综合做市等领域名列前茅。2019年度,兴业银行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等机构评为“核心交易商”“优秀债券交易商”“优秀自营商”“优秀衍生品市场交易商”“产品创新优秀参与机构”等。 中国当前已稳坐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位置,债券总存量已超百万亿,但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的占比仅约3%,远低于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境外机构的平均占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以及境内债券资产吸引力的持续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资产的配置需求不断提升,‘债券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总经理马大军表示,兴业银行将基于FICC业务领先优势,深耕境内外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相关衍生品市场,向集投融资、交易、销售、避险功能为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