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陆海晴)7月9日,中国基金业高峰论坛暨基金业致敬资本市场30周年云峰会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出席并发表演讲。 肖钢表示,公募基金的发展还是应该进一步地弥补权益型特别是股票型基金占比偏低的状况。可以推动鼓励长期资金和长期投资的制度建设,优化资本市场的生态。养老金、保险资金应当成为公募基金投资的基石。大量财险的资金也应当制度化地通过大类资产的配置活动来持有合适的资产,大类资产配置的产品要专注于匹配不同人群的生命周期和风险偏好的需求,提供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大类资产配置产品以各类公募、私募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而公私募基金挑选优质公司的股票或者债券,并且构建特定投资组合为目的,将资金配置到各类基础资产上,由此形成从大类资产产品到基金投资工具,再到基础资产这样一个有机的生态,来进行长期的投资。 “公募基金公司本身也需要进行改革,现在公募基金公司自身怎么样来健全长期资金的制度约束,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怎么样改革基金公司的经营理念和考核机制,寻找选择合格的客户。作为基金管理公司,一定要选择适合你的长期投资的客户,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资产规模。”肖钢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产品的设计和服务的方案,改变基金持有者的短期行为,这样可以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 此外,肖钢建议,积极推动基金的费率体系改革,要确保基金销售运营的过程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当前,基金销售大部分依赖银行和第三方,向管理人收取基金产品销售的佣金,同时也向投资者收取投资顾问服务的费用,这削弱了基金销售当中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特别是现在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所以,应当借鉴境外的经验,改革基金费率体系,从产品返佣的模式转向管理费模式,不再从产品发行人那里获得佣金,而是依照不同的规模,向投资者收取固定的费用,避免投资者频繁申赎。这样做有利于改善基金产品的销售行为,降低投资者的成本负担,也能够很好地引导投资者来长期投资,壮大权益型基金的投资基础。
老龄化、高龄化和失能化合力作用下,中国社会对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的要求愈加迫切。中国太保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太保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模式。据了解,截至2020年5月底,中国太保中标长期护理保险项目52个,其中国家级试点项目16个,覆盖12个省、31个地市,服务人数已超过2700万,享受待遇参保群众30万人次。 作为政府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方,商业保险公司是连接政府和服务提供方的纽带,向上为政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筹资、待遇、标准建议,向下整合失能评估、护理服务、信息系统等全方位产业链资源,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落地。中国太保抓住长护保险经办关键环节,提出以“经办服务一体化、产业资源协同化、管理制度标准化、评估标准本地化、护理服务专业化、流程管控信息化”为太保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 长护险试点区域差异大,各地政策、资源、参保人特点各有不同,中国太保整合专业机构和专家智库,协同失能评估、护理服务、信息系统等全流程、多元化产业资源提供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以补充地方资源不足,输出更专业的、个性化的管理策略。例如,与专业机构合作,引入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推进本地化应用;针对专业护理服务资源薄弱地区,引入成熟的居家护理服务,丰富地方资源。 相对于其他社商合作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流程环节复杂、涉及角色多元、风险管控难度更大,而且大部分地区独立完成整体制度设计的能力和专业养老护理资源供给能力不一。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智慧化运营管理对长护保险经办的降本增效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行业现状,中国太保旗下医疗健康领域专业公司太平洋医疗健康公司自主研发“智慧长护经办平台”,聚焦长护保险经办中的难点问题,将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的全流程、各方角色纳入到同一个系统,支持长期护理保险的一体化、集约化经办。 “智慧长护经办平台”打造“业务申请、失能评估、护理服务、待遇支付、稽核巡查、报表统计、智能风控、档案管理”八大系统模块,通过1个经办服务平台,以及4个为长期护理保险参与人员提供移动服务的APP,实现“经办与服务一体化、管理流程智能化、监管流程全覆盖”,引入工作流引擎,实现鉴定、评估、服务全流程平台化智能化管理,为长期护理保险的不同参与角色,包括政府、服务机构、第三方鉴定机构以及众多的参保人和待遇享受人员,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 “智慧长护经办平台”采用智能规则引擎,将相关管控规则嵌入到系统中去,在申请受理、失能评估、护理服务、稽核查询、待遇支付、档案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流程管控,确保各环节的规范运行,提升经办管理效率。 “智慧长护经办平台”引入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辅助决策,实现对长期护理保险各个环节,包括失能评定、护理服务、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创新。 目前,“智慧长护经办平台”随着中国太保长护保险项目的拓展已全面铺开,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供智慧支持。
“应引导保险资金、社会保险资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7月7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吴晓灵表示,保险资金是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险资现在有20万亿元的资产,但是投向债市的只有2.2万亿元,投向股权的更少。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通过资管机构进入到资本市场,潜力很大。 另一长期资金是社会保险资金。吴晓灵称,社会保险资金分为两部分:全国社保基金是国家层面的保障基金,是由财政来出钱,目前余额为2.6万亿元;另外,各个省的社会保险基金积存的余额是委托给社保基金来代为运作的。作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主体,不应该只限于社保理事会,像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方政府所运营的社保机构,也具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若这些机构能够共同作为市场主体,将社保基金余额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投资,会有一大块长期资金的来源。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我国企业年金为1.7万亿元,但是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0.44%;职业年金为3000亿元,只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3%左右。若养老保险的财税政策能够出台,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也会有很大的空间。”吴晓灵称。 吴晓灵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在全球是比较高的,大家财富增长之后,保值增值的愿望比较强。但是,现在产品投资期限都比较短,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若通过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经营环境,完善产权保护,会有很多的高净值客户加入到长期投资的领域中。
最初到券商做研究员的时候,老听到前辈们开玩笑,“今天又得撕研报了”,有些时候甚至是很牛的新财富分析师。那时候还有点纳闷,研报我也看了,说的很有道理啊,动辄十几页报告、几十张图表,一帮博士认真论证,逻辑缜密,但最后怎么就被市场打脸了呢? 等到后来自己经历几轮周期下来,才越来越明白其中的道理。大部分时候,不是研报写的不对,只是研报写的太长期。短期来看,趋势是人性的非理性面制造的,长期趋势才会回归人性的理性面。所以长期来看,研报里说的大部分是“对”的,但短期或者中期来看,很多研报就变成了“错”的,或者说不符合市场现实的。 道理很简单,市场归根到底是无数的“人”交易出来的,买的人多了,股价就会上涨,卖的人多了,股价就会下跌。很多人说,不对,现在“人”不是主要的,机构越来越多了,他们会更理性。其实不是这样,一方面,目前A股市场还是以散户为主,达到成熟市场那样的机构主导还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你千万不要忽视另一个事实,“机构”的背后也是“人”在操作,其中有些甚至因为各种制度原因比散户更被动。 给你们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你就明白了。前几天和一个基金经理朋友聊市场,我说下半年你还看好科技、创业板这些吗,他说理论上当然是偏贵了,PEG太高,但他依然会继续配置,因为大家都在配置,最近发的新基金也还是以科技为主,不配置很容易跑输同行,配置的话即便亏也是大家一起亏,在客户那起码不会太尴尬。因为评价公募的主流标准还是看相对排名。 有时候不是研报写的不好,恰恰是因为研报写的太“好”,这个“好”的标准是专业、理性、有逻辑、有前瞻性,但这个“好”短期不一定能受到大众和市场的认可,也就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 我们内部曾经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就像是拿女团的专业标准去选秀,你永远选不出杨超越。女团的职业目标是给观众呈现好的唱跳表演,按照这个标准,杨超越并不符合,至少并不是最优秀的。所以很多娱乐圈里的所谓专业人士不认可她,认为她没实力,但事实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就是,所谓不符合专业标准的杨超越成团出道,甚至成为最受欢迎的团员之一。 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市公司本来是用来创造业绩进而给投资者创造盈利的,盈利乘以一个合理的估值倍数就是一个股票合理的定价。按照这个标准,很多股票的定价都不符合逻辑,要么是盈利不行,要么是估值不合理,比如2015年那些疯狂的TMT,又比如现在已经要涨上天的科技股。 长期看,理性一定会回归,比如2015年的那些乐视们早就被打回了原形,但短期看,非理性的超涨的确是一个非常正常而且反复出现的情况,过于理论化的标准反而会成为赚钱的障碍。说到这想给大家再讲个故事,大家知道上半年发了很多新基金,尤其是2月份出了很多爆款基金,以至于很多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不够用了,很多年轻人被推到前台,动辄管理数以十亿计的基金(这和2015年很像),结果听说有新人老觉得估值太高、不敢建仓、下不去手,到现在仓位还低的吓人,完美踏空不说,对公司和投资者都难以交待。长期来看,他不一定是错的,但短期来看,他的确没有把握住最本质的趋势。 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我们当然是建议大家做长期投资,但在和众多会员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长期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最后有能力、有资本做长期投资的人太少。 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端的约束不一样,大部分人没有大机构那么稳定的资金条件,有的人可能是换房间隙有些短钱,有的人甚至是消费贷借出来的钱,想做长期投资,太难了。 所以大部分人最关心的问题几乎都是短期的,牛市能走多远?啥时候结束?我们无法精确的预测,但的确可以给出一个基本判断:近两年权益资产的走牛本质上是流动性驱动,只要流动性环境没有逆转,整个市场的上行趋势就不会结束,目前显然还在趋势之中。中间的调整顶多是风格上的切换。 不用去预测时点,没意义,盯住流动性这个核心,持续跟踪。流动性的逆转可能会有两种触发因素: 一种是监管环境的变化,这可能直接物理性的切断很多入市资。典型的就是2015年,清理场外配资,关HOMS系统,上万亿杠杆资金一下子逆转,引发连锁反应(本来牛市不该那么早结束的)。 另一种就是货币政策的变化,放水无熊市大家都知道,但货币收紧也不一定马上就熊市,一般会有滞后,货币收紧初期利率还是在低位而且经济还比较好,权益市场一般还会有价值牛,但随着利率加到一定程度(债券跌到一定程度),股市就不行了。比如2017年央行就在加息,债券已经在持续下跌,但股票牛市到2018年初才真正结束(但注意前期已经发生了风格的切换,后面再具体讲)。 回到现在,第一种因素显然没有出现,配资这些早就规范了,金融整顿也差不多弄好了,现在金融政策是很友好的,注册制改革、新三板改革等等,都是在往积极的方向走。第二种因素近期有变化,所以市场有分歧,有观点觉得流动性边际收紧了,债券也开始跌了,会影响权益市场,这个不准确。 一方面,近期货币边际上是有放缓,因为经济的确复苏了,但复苏的持续性有待观察,而且可以确定的是,目前还不是强有力的经济复苏,绝对不会强到让货币收紧。另一方面,即便货币开始收紧,也需要一段时间,利率紧张到一定高度才会逆转市场。 这可能说的太复杂了,说白了就是市场不缺钱,如果你还不理解,给你讲几个最简单的数据感受一下:第一,上半年新发公募基金2.2万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6万亿;第二,新三板精选层前几天开始打新了,据说第一只股票线下打新锁定了1000亿资金;第三,北上资金累计流入超过1.1万亿了,2016年这个数只有不到2000亿,外资的流入是长期的;第四,成交额才刚刚破万亿,2015年牛市的时候一天2万亿都正常。 在这个过程中,权益资产依然是最好的资产选择之一。但必须注意的是:第一,估值的提升一定有尽头,牛市越往后风险越大,想想2015年的教训,一定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观察流动性趋势的变化。毕竟这不是一轮结结实实的牛市,会很敏感;第二,从权益市场内部来看,可能会出现风格的切换。过去基本是创业板自己涨,就像上半年创业板涨了35.6%,上证还跌了2.5%,现在可能是创业板和上证轮着涨,前者涨多了就往后者轮动,后者的基本面在恢复,估值又比较低,算是一种避险,近期的市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要觉得券商地产这些和科技相比就毫无价值,否则就又犯了不选“杨超越”的错误。第三,真正切换到低估值的金融和周期股需要经济的持续有力复苏,目前还只是有复苏的苗头,还不是2016-17那样的持续复苏,后续如果有变化我们会及时分析。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2009年之后,如果去问华尔街的投资人究竟是什么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复苏贡献最大?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实行的超低利率政策和三轮大规模量化宽松,一定榜上有名。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将其政策利率降至零水准,以应对全面的经济危机,并通过三轮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将几近崩溃的美国经济,推向持续复苏。“零利率”这一非常规刺激手段,一直持续了7年才退出美国金融舞台。然而,第二轮的零利率政策,出现的比众人预想的更早了一些。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以“应对疫情影响”为名,再次启动零利率政策,并宣称: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维持0-0.25%的目标区间,直至确信美国经济承受住了近期事件的考验。▼美联储重启零利率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但和08年不同的是,如今超低利率政策已从“金融危机时的非常规手段”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常态化措施”。负利率阵营是否还将持续扩大?低利率大环境下,资产配置思路应该如何调整?国泰君安策略团队为此调查并总结了数十家全球大型资管机构的最新观点。01、饱受争议“低利率政策”曾因在多次经济危机中力挽狂澜而获得盛赞,然而如今,舆论对它的敌意也与日俱增。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世界:银行要向储户收取费用,大部分富裕世界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为负,而在决定资本如何配置方面,央行比市场更重要。...银行一般通过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的利差赚钱,但利率过低甚至为负值时,银行也将举步维艰。这损伤了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甚至对信誉可靠的借款人也是如此。无止境的低利率扭曲了金融市场,如果突然加息,必然引发大规模抛售。如此一来时间越久,积累的风险就越大。《经济学人》就“低利率政策”本身而言,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似乎并没有起到人们期待的长期效果,反而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1、居民债务杠杆上升。从过去多年的情况来看,持续低利率的国家通常能看到家庭债务占比的上升。每个国家选择低利率(or负利率)的原因不尽相同——瑞典和匈牙利是为了对抗通缩,瑞士和丹麦为了防止本币升值,日本为了防通缩以及刺激投资等等,但最后的结果都是,当利率持续下降是,国内家庭债务相比GDP通常出现上涨。▼主要超低利率国家的家庭债务杠杆情况数据来源:CEIC,国泰君安证券研究2、与债务增长的速度相比,低利率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有限。以长期实行负利率政策的日本为例。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已经实施了五轮货币宽松政策。▼ 自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开始算起至今日本已经实施了五轮宽松政策数据来源:NIFD.cn,日本央行,IMF,王慧慧(2016):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等公开信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1995年,日本刚刚进入超低利率的时候,日经225指数曾经出现短暂上涨;2001年流动性宽松曾在短期内提振了股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央行扩大量化宽松进一步升级为负利率下的QQE,日经225指数在底部横盘三年多左右开始上行。▼日本股市在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下的表现数据来源:Wind,NIF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由此可见,超低利率虽然会在短期内对股市形成一定支撑,但并不会改变市场的长期趋势。02、逃不开的低利率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低利率环境造成的市场扭曲与日俱增,但事实上,我们依然无法摆脱。1、长期来看,受一些全球经济环境基本因素的影响,实际长期利率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过去多年中,关于实际长期利率下行的原因,学术界已经衍生了多个看法:技术创新不足、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降低(Williams, 2003);全球储蓄相对过多(Bernanke, 2015);对安全流动资产的需求上升(Turner ,2016);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IMF 2014);人口增长减速和老龄化(Carvalho et al, 2016)总结来看——# 人口、技术、不平等等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Negro M.(2018)认为经济增长放缓对中性实际利率的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存在,可能与人口变化有关。这与Alvin Hansen当时提出经济增长停滞假说的担忧一样。人口增长缓慢、人力资本积累放缓、老龄化等将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GDP增长。同样影响生产率的,还有技术创新。Gordon(2014、2016)通过历史分析指出,19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带来的经济推动力已经达到顶峰,作为技术前沿的美国在未来20到5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1%。除了信息通信技术,英国央行的Rachel and Smith(2015)也认为,教育停滞不前、不平等上升和财政阻力也会对技术前沿的进步形成阻碍,并预计未来十年全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多1个百分点。而就不平等而言,Ostry et al (2014)指出,它是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的有力决定因素,不平等加剧将导致增长放缓。# 储蓄投资结构对中性实际利率的影响。分析影响中性实际利率的因素时,储蓄和投资的偏好是最常被提到的一个框架,人口结构、资产价格、安全资产、技术等都在其中产生影响。整体来看,当投资相对储蓄过剩时,就会对实际利率产生下行压力。Fischer(2016)就明确提出,自然利率水平由企业、家庭和政府在中长期内的储蓄和投资决策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减弱,人口老龄化等宏观环境会改变未来预期收入,提升储蓄;而同时,资本相对价格下行,贫富不均的加大,以及对安全资产的追逐等也将导致投资的意愿下降。那么什么情况下,超低利率环境才有可能被打破?我们认为决定性的因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1)经济恢复到受冲击前的状况且稳定增长后,来自政策端的主动上调,可能是逐步的小幅的;2)中期来看,债务规模扩张后,财政货币化以及产业链回国等驱动通胀长期上行,引发加息开始;3)更长远来看,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率大幅提升,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2、而从短期政策走向来看,由于受疫情冲击影响,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将面对低利率环境。在《疫情后时代》中,我们提到未来可能要面临中性利率2.0:根据Òscar Jordà et al在“Longer-ru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s”的研究结论,自然利率在流行病发生后的几十年里不断下降,约在20年后达到低点。03、低利率时代下如何进行资产配置?低利率下的资产配置,重点在于收益的确定性,以及多元化的有效性。我们根据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观点总结出以下四点:1、坚守权益市场,但选择疫情后的长期赢家。相比低收益债券,权益资产更具吸引力,但同时富达投资、安联等机构也提到了因疫情带来了国家间、部门间、公司间的输家和赢家。因此,在进行权益投资的时候,需要具备选择性,从过去赚beta钱的思路逐渐向alpha上进行转变。而美国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纽文投资、瑞信等机构也提示,低利率下股息对于总回报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海外机构中长期看好的疫情后时代股票方向数据来源:各海外机构官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2、投资房地产市场,重视现金流。先锋领航和太平洋资管看好MBS中存在的机会,先锋领航认为利率的大幅下降可能会给房主提供为他们的抵押贷款再融资的机会,而房主的提前还款被错误定价,将创造投资机会。KKR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前期收益率,尤其是与抵押品挂钩的收益率,在资产组合中将可能会更重要。纽文投资则指出,寻求高收益的投资者将转向能产生收入的地产和农田等实体资产。3、考虑信贷市场,获得相对国债的高收益。短期信贷市场已开始收紧,但是一些具备政府购买支撑的优质欧美投资级公司债,以及暂时的“fallen angle”中仍有机会。而长期来看,低利率环境,使得信贷市场相对于无风险利率的息差仍然有利。瑞信指出,信贷策略提供了优于顶级政府债券的收益。KKR甚至认为其比股票收益率更有吸引力。纽文投资也提到,将通过结合信贷和流动性来实现更高的收益。4、因疫情加速的长期主题,如数字化、产业链本土化、医疗技术、ESG等。疫情加速了一些长期趋势,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产业链向本地转移,生物技术的关注、ESG重要性的提升等。瑞银资管认为产业链本地化将推动工业领域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增长,同时疫情也将加速自动驾驶的最新进展。除了数字化、虚拟化和电子应用的推进引发新的生产率周期,美林指出,ESG的重要性也将在市场、商业和私人部门中提升。04、不可忽视的中国市场同时,成长性和多元化使得中国市场对全球配置充满吸引力。1、中国利率空间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相比海外主要发达国家目前的超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中国的利率空间仍存,而最早进入复苏阶段也使得中国经济将逐步企稳后进入新的周期,具有更大的性价比。瑞银资管指出,目前来看,中国债券具有诱人的收益率、低波动性、避险性以及较低的对冲资本,同时还提供中国长期大趋势的战略性长期敞口。中国债券被纳入国际指数也对其在全球化配置中的作用形成催化,据法国安盛预测,除非资本流动受到干扰,否则到2020年年底,外国持有的中国政府债券可能会超过市场的10%。2、中国股市中高质量的消费、新基建、医疗资产对海外机构投资者具备长期吸引力。#消费国内消费是海外机构一直以来就很看好的方向,除了考虑到多元化,也是因为看好亚洲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但我们也发现,海外机构对消费股的选择上,更看好优质的国内消费品牌,如北上一直青睐的茅台、美的等,以及富兰克林邓普顿提到的三只松鼠。#新基建两会上,再次明确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外资的关注,瑞银财富管理就明确提到看好5G和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中国技术企业也是外资近年来关注较多的方向,个股如立讯精密、海康视讯等都在外资长期关注的品种中。KKR就曾指出,中国在本次疫情的控制和跟踪上体现出来的技术实力,突出了中国经济已从商品或固定投资转向技术成长,这也孕育着投资机会。# 医疗保健施罗德投资在认可这些方向础上,还提到了医疗保健领域,将受益于政府支出的加大。因此,消费、科技的国有优质公司将有望持续成为海外投资者的青睐。从北向资金行业配置的变化来看,这些方向相关行业也在近年出现增配迹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的提升,消费、医药和科技类的国有优质公司将有望持续成为海外投资者的青睐。▼北向资金2017年以来配置行业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本文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逃不开的低利率》及公开信息,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完整版报告内容为准。
特约 | 聂方红 编辑 | 庞丹 众人瞩目的全国两会本周顺利落幕,会议期间所传递的政策信息落地见效还需要时间,投资者消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如何在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中找到重点、发现问题、看到趋向,是值得我们每位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大盘走向:短期趋复杂,长期应该看好。这次两会,一个最重要的信号是没有给今年的经济增长定具体目标。究其原因就是,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有多大多深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国家经济发展的着眼点不是放在GDP增速上,而是放在“六稳”“六保”上。 从上述国家发展思路与重心的变化上来看,今年股市的宏观环境也会趋于复杂多变,短期走向也会更加捉摸不定,应当谨慎为上。但长远来看,我们国家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市场主体、最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大的内需市场和最稳定的政治制度优势,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因此应该对A股市场的长远发展保持信心,对市场的长期投资机会保持耐心。 热点板块:短期新基建,长期新经济。今年两会一个最关键的词语就是“新”,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育新机开新局,从新基建、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到新经济。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所谓“两新一重”,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这就为资本市场下一步投向提供了指南。 一、新基建会继续加力。这是当前扩大投资来得最快最有效的领域。围绕打造更加高科技的物流、信息流、能源流,5G商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输变电、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等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新消费会不断呈现。这是扩内需最有潜力的领域。围绕个性化需求、数字化家庭、智能化生活、柔性化工作、国产化品牌、健康化目标,可以催生出体验经济、网红经济、颜值经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机器人服务、在线教育医疗文娱消费、信息消费与服务等许多新的经济业态,造就资本市场投资新的热点板块。 三、新型城镇化会增加地方经济活力。这是传统投资最容易发力的领域。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加快城镇轨道交通、城际高速铁路、老旧小区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建材、工程机械、环保等产业提供新的投资机遇。 四、新经济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这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可能出彩的领域。围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和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新的增长点与增长极的打造、新的发展格局的形成,都可能为未来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投资热点。 个股选择:短期稳得住,长期靠得住。本次两会各方最关注的就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六保”当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在某种意义上说,先要守底线,然后再求发展。延伸到股市个股选择,那就是要先保证上市公司短期不能出问题倒下,长期有发展潜力成长空间。具体来看,要想获得超额投资效益,个股选择可以在下面三个方向重点筛选: 一、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消费与新消费股票。两会明确提出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未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近食品饮料、医药等板块个股不断走强,揭示出消费领域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但消费板块整体估值相对偏高,投资者要当心回调风险,长远看还是要顺应消费升级与服务升级的趋势,突出品牌消费、创新消费、服务消费、个性化消费,尤其要关注那些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具备安全边际的消费细分龙头股。 二、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与优势的优质科技股票。科技是当前中美竞争的核心焦点,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现在很多科技股都是跟风上涨,真正有长线机会的并不多,选择时要突出原始创新和自主可控,积极寻找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具有原创技术和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进行投资。如5G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华为产业链等。 三、能在新一轮国企混改中带来脱胎换骨的龙头企业股票。两会提出了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未来几年国企改革肯定会有新动作,要积极关注混改引进优秀战略投资者参股特别是控股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 操作策略:短线观望,长线逢低布局。最近这段时间,股市上下震荡加剧,但成交量一直没有放出,持股持币都有烦恼。考虑到当前国内外经济状况,建议大家还是保持耐心,相信机会是等出来的。短期仓位控制在半仓以下为宜,特别不要指望马上出现大牛市、指望出现普涨的大机会,短线操作也不能期望太高利润,记得落袋为安。长线可以积极观察,毕竟现在指数不在高位,对那些有市场基础、有品牌效应、有技术储备、有业绩支撑、有发展前景、调整较为充分的细分科技龙头、代表中国经济水平的核心资产股票、行业头部企业,只要回落到合理价格区间,就可以分批大胆布局,坚决回避低端、产能过剩、没有技术和品牌支撑的上市公司。■
案 由:关于开展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建议 提案人:李晓鹏 内容摘要: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在股权投资方面有业务需求和先天优势,允许其开展股权投资有利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为规范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积累经验。 提案内容: 股权融资作为直接融资方式能够切实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从而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已有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基金具有股权投资资格,金融租赁尚未获得监管部门资格批准。金融租赁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初步具备了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条件,主要有: 一、实力雄厚。截至2019年末,金融租赁行业总规模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合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强劲发展态势。行业整体的资本实力决定了其在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二、管理规范。目前,金融租赁公司由银保监会参照商业银行标准进行监管,且已获准开业的73家金融租赁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主要股东为商业银行,决定了其管理的规范性和展业的合规性。 三、专业优势。金融租赁公司在长期的租赁物选择和管理实践中,深入掌握各行业的经营模式、行业前景、业务流程、产品特点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行业经验,在股权投资对象的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专业优势。 四、风险可控。金融租赁公司由于在租赁期间掌握租赁物所有权,信用风险缓释能力相对较强,同时作为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负债水平和流动性调节方面自主性更强,在股权投资比例合理的条件下不易引发重大风险。 五、有例可循。原商务部管辖下的融资租赁公司早已开始了股权投资业务实践,并涌现出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租赁等代表性企业,实践证明融资租赁业务与股权投资业务能够相得益彰。金融租赁公司可借鉴有关企业的业务模式与经验,探索开展股权投资业务。 基于金融租赁公司的自身优势,以及通过股权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对于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具体建议如下: 一、做好顶层设计。银保监会制定试点机构准入标准及监管办法,优先支持监管评级高、股东背景好、资本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金融租赁公司设立投资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明确试点机构对于投资子公司出资不得超过自身资本净额的20%,并对股权类投资资产风险资产权重给予优惠计算。 二、引导投资范围。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试点机构优先投资于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绿色环保、制造业和新基建等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行业。鼓励引导试点机构参股、控股融资租赁公司,做大融资租赁行业规模。 三、加强风险管控。借鉴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模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出台监管指导意见,试点机构具体落实,建立完善试点机构及其投资子公司之间的防火墙制度,保障实现机构隔离、资金隔离,有效避免风险交叉传染。 四、建立退出机制。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购、“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试点机构投资退出机制。另外,可探索建立机构间交易市场,推动实现以机构间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 案 由:关于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推广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提案人:李晓鹏 内容摘要: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2016年以来,我国在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议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 提案内容: 2016年6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3年多以来,15个城市的试点,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失衡,长期护理难题待解 我国快速城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结构变得小型化、空巢化,失能老人照护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压力,社会化长期护理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长期资源投入不足、相关社会保障体系落后,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短缺,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二)无章可循,试点效果不理想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用自下而上的探索方式。由于缺少顶层设计,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制度支撑,地方政策的随意性较大,试点效果不够理想。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筹资难、保障覆盖范围狭窄、给付比例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给付过程漫长、地区收支差异巨大等问题。 (三)投入不足,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一些试点城市因为财力有限,对长护险保险制度的推广与投入力度较小。造成制度的保障功能偏弱,给付标准偏低,赔付金额与实际护理成本之间差距较大。 (四)配套缺失,生态体系建设滞后 由于试点政策碎片化,制度不够稳定、标准不统一,养老企业难以制定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养老企业连锁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最终导致各方参与意愿降低,养老生态体系建设滞后。 二、几项建议 (一)加快顶层制度设计 建议坚持社会性为主、商业型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遵循自上而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律,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是将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制度的地位。二是统一制定各项标准与细则,改变试点制度碎片化、随意化的现状。三是明确牵头部门,统筹金融、医疗、民政与社保基金等各方力量,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二)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建议在社会保障框架下,制定独立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综合挖掘各级财政补贴、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社会捐助、慈善捐助、福彩资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制定个人税收递延政策,加大个人缴费优惠力度,保证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稳定。 (三)重点培育配套市场体系 建议以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更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鼓励保险公司经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引导其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商业护理险产品,逐步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险体系。支持大型“保险+养老+医疗”综合体企业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有效降低养老成本,促进养老护理配套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四)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投入 建议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员,为制度执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引导护理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鼓励通过科技手段辅助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以线上智能评估、智能规划等科技手段,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五)协调资源联动形成合力 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养老问题的全链条、全过程,未来推进中,建议做好各项资源的协调联动。政府方面,要强化民政、卫生健康、社保、金融管理部门间的联动;市场方面,鼓励养老机构、保险公司整合资源,加强协作。 案由:借助扶贫对口帮扶机制,实施青少年公益研学行动,打造新的希望工程 提案人:李晓鹏 内容摘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是切断贫困根源、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建议围绕脱贫攻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课题,结合中央企业对口帮扶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贫困地区青少年公益研学教育扶贫行动,打造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新“希望工程”。 提案内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 研学旅行是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由专业机构精心策划创意、有计划组织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宗旨、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开阔青少年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巩固脱贫成果。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有效促进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国内青少年研学旅行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经费投入不足,保障能力有限 目前国内扶贫资源支持倾向于具体产业帮扶,对教育扶贫、研学旅行的支持相对较少,贫困地区青少年更需要参加研学旅行、增长见识,但苦于缺乏经费支持,实质上无法开展。 (二)研学旅行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3万余名家长调研显示,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参与率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情况,京沪等地参与率达66%,江浙等地超过50%,云贵滇等地不足20%,深度贫困地区更低,不利于国家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也不利于贫困地区青少年成才成长。 (三)研学旅行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当前研学旅行服务实施标准不一,实施主体多为营利性培训机构,贫困地区又多处偏远地带,贫困地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普遍面临着安全保障不足、研学受众体验不佳等问题。 二、几项建议 (一)建立多元筹资渠道,探索可持续研学旅行模式 建议由国家扶贫机构牵头,结合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扶贫新模式,即:政府/大型央企等机构出资提供针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经费基金,专业研学市场主体提供定制的专属研学服务,对口贫困县青少年免费参加,共同打造“花钱不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教育扶贫新希望(行情000876,诊股)工程。 (二)加大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与课程研发力度 建议加大培养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和研学旅行课程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红色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劳动实践教育、新科技成果共享等课程内容的研发,为研学旅行政策的实施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和课程保障。 (三)重点培育高品质研学旅行市场主体 研学旅行要充分体现安全性、教育性及公益性原则,建议鼓励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公益研学旅行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打造。光大集团旗下旅游企业中青旅(行情600138,诊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前期与中央企业扶贫机构对接,已有较为成功的研学项目案例和模式探索,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筹集或委托的经费资源最大化的用于青少年本身。 (四)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市场行为 研学旅行活动看似进入门槛不高,但若大规模、成建制组织实施,安全、培训内容、青少年体验等要求极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市场,对市场主体资质予以明确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