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表示,蔚来的短期竞争对手是奔驰宝马奥迪,长期竞争对手可能是苹果,如果真的和特斯拉竞争,也是和Model S竞争。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认为,短期内能够跟ET7打的产品会比较少,毕竟蔚来标配都是别人的最高配置,有点不讲武德。
12月1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介绍,近年来,银保监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开放,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了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增加产品的供给。推行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备案改革,压实机构的投资主体责任。同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放宽投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条件,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债转股投资计划等。 二是加大对实体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主要是取消了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加大对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国债期货、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信用保护工具,进一步提升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三是持续加强对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主要是建立以《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督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基于负债特征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防止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四是促进保险资管向大资管市场的融合。主要是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及时修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台《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细则,统一保险资管产品有关规则,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中长期投资工具。 五是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作用。完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规则,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比例,支持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增加权益投资。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设立专项产品的力度,为优质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直接对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项目的融资需求,产品累计登记(注册)规模达3.8万亿元。 袁序成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的供给。主要是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长期资产市场。同时,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的存量资产,如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中长期的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 二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主要是简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行政许可项目,推进资产支持计划注册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优化监管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长期资本性资金。 三是落实保险资产负债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行业风险抵抗能力。主要是进一步落实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推动公司建立健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进一步化解部分公司的“长钱短配”风险。同时,引导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坚持投资业务与风险防控水平相匹配。调整和完善监管政策,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 四是加强关联交易资产穿透监管,维护保险资金运用安全。建立以资金流向为线索的全流程监控制度,重点监控公司治理不健全机构的关联交易和大额资金运用,防范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强化对股东股权、另类投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运用保险资金,以及挪用、套取、侵占保险资金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进行了部署。昨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主任陈映东、银保监会资金部主任袁序成披露了人身险行业当前发展状况,并透露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监管思路。 加快商业养老险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来加快建设。对此,黄洪坦言,近年来,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较为迅速,但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市场相比,仍较为滞后。 黄洪表示,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保险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认真落实养老金融改革相关工作部署、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黄洪介绍,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从多方面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支持设立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扩大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养老保险机构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深耕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积极探索长期养老金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新路子,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包括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等。 三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包括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适当扩展保障责任,提供更加灵活的养老金积累和领取服务等。 四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规范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统计标准和统计规范,修订完善行业经验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等数据基础等。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将出台长护险试点规范性文件 作为改善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近年来备受关注。据陈映东介绍,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省、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期护理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内容也多集中在资金支付、稽核审查、政策宣传等方面。陈映东透露,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与国家医保局的沟通合作,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最近,针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银保监会将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重点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投标行为、服务能力、财务管理、风险调节机制、市场退出进行规范,压实公司主体责任,确保服务水平和理赔质量,严肃查处违规问题,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陈映东表示。 对险资投资先进制造业等给予政策支持 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直接对接“两新一重”等项目的融资需求,产品累计登记(注册)规模达3.8万亿元。 袁序成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 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供给。主要是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长期资产市场。同时,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的存量资产,如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长期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袁序成指出,将优化监管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长期资金。
随着股市回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股票投资。在寻求投资建议时,被推荐最多的策略大概就是“长期持股”。 挑一些股票,打开K线图,往前追溯十年,涨幅十倍的并不少见。每当这些案例被抛出,投资者往往心潮澎湃,激动于长期持股的神奇和收益翻倍的容易。但实际上,真正做到长期持股的非常少见,炒股致富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么好的投资策略,为何不易做到呢? 价值创造的源泉 首先要从价值创造的源泉说起。 股票投资有两大流派:技术投资和价值投资。前者研究K线走势揭示的规律,从图形波动中获利;后者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从企业盈利中获利。 在技术投资者看来,时间本身并不重要,只是图形展开的必要条件,所以他们不排斥也不推崇长期持有,一切以图形走势为准。技术投资者也强调耐心,但只是耐心等待K线给出的买卖信号,与时间长短无关。 在价值投资者看来,企业价值创造是渐进的、更多是线性增长的,只有长期持股,才能充分享受价值增长。所以,价值投资者强调的耐心,主要是长期持有的耐心,是对时间和复利效应的信仰。 1977年,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文中他提到了股票投资的价值来源, “让我们思考一下企业的本质:它们并不是交易所中的那些抽象的代码,而是具有生产性的企业。我们假设企业的股东是以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获得了企业所有权。因此,他们自己的回报率也应该是在12%左右。又因回报是持续性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将其看作股票息票。” 经过测算,巴菲特发现财富500强企业1955年以来(截至1977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2%左右波动,假定以1倍PB买入,意味着价值投资者买入股票后的年均收益在12%(不考虑估值波动,把买卖股票等同于投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巴菲特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买入股票就相当于获得了拥有固定收益的“有价证券”,长期持有的年化收益在12%左右,跟购买债券没有什么区别。 既然把股票投资等同于固定收益投资,时间就成为价值创造的来源,长期持有也就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投资策略。 就A股市场看,2005-2019年间,沪深300成分股票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也就是说,假定投资者以平均1倍PB买入沪深300指数,长期持有后的年均投资回报为14%。 当前,沪深300指数市净率约在1.7倍左右,估值处于合理水平,长期持有仍能获得不错的回报(假定持有15年,期间平均ROE为14%,以1.7倍PB买入,平均收益率仍在10%以上)。 耐心不是一种品质 时间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所以价值投资者非常看重耐心的价值。 查理·芒格一再强调,“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行动,而是大量的耐心”;彼得·林奇告诫投资者,“除非你确信,不管短期是涨是跌,你都会耐心地长期持有好几年,否则你就不要投资股票基金”;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则在《价值》中写道: “投资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但投资人绝不能每时每刻都处于激动之中。但凡出色的投资人,都拥有一个难得的品质,即非凡的耐心。” 耐心如此重要,为何很多在生活中颇有耐心的人,投资业绩一塌糊涂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的耐心,是认知到位后的“知行合一”,与个人性格无关,投资者保持耐心,只因为深知耐心的价值。反过来讲,如果不先在认知上取得突破,无论在生活中多么有耐心,一旦进入股市,就会被群体心理同化,追涨杀跌、频繁交易,自然见不到耐心的影子。 格雷厄姆曾评价说,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必定具有强烈的企业调研与估值意识、充足的耐心、严格的自律精神、完善的敏感度分析能力、实事求是的思考态度,以及长期积累的投资经验。很大程度上,耐心正是源于扎实的调研分析、实事求是的思考和长期积累的投资经验,离开这些,耐心便如镜花水月,看得到却抓不着。 对于巴菲特的持股耐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保险业务负责人迈克尔?戈德堡曾评论道: “巴菲特总是在检验着他所听到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错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在他的脑海里。那里似乎有台计算机,不停地对比着新鲜事物和他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还在不断地发问,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所以,持股不动并非撒手不管,而是在持续挑战股票投资逻辑后,发现根本不需要调仓罢了。从这个角度看,持股耐心来源于对企业价值准确而深刻的认知。若仓促而买,必会仓促而卖。 你为什么卖早了? 不妨以白酒投资为例进行说明。 2020年,A股得白酒者得天下。临近年底时,很多投资者大呼错过了发财机会,不少人还晒出交易记录,显示自己曾经持有和过早卖出。后视镜思维下,每个人都“自责”自己缺乏持股耐心,与翻倍的收益擦肩而过。 这背后,既与对白酒股的价值认知有关,与交易心理也大有关系。投机宗师级人物杰西·利弗莫尔曾强调,利润储备是耐心和勇气的重要保障。在他看来,如果投资者的第一笔交易能够盈利,他就能更淡定地看待股价涨跌,容易做到耐心持股;如果第一笔交易是亏损的,则很容易被股价涨跌左右,很难理性思考和耐心持有。 这背后就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作怪,账户损失会对投资者构成持续的压力,很多时候,频繁交易只是投资者试图摆脱这种压力的释放口。 近三年,白酒并非一直涨势如虹。2018年,白酒整体是下跌趋势,大部分投资者饱受煎熬后选择割肉离场;2019年一季度,白酒股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一部分人会在反弹回本时卖出,求个清净;随后十几个月又困在箱体中波动,部分投资者受不了“墨迹”的行情,小赚就离场了;疫情之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猛烈下跌,又把一些人震荡出局。 此时,自2018年算起,留下来的白酒投资者已经历连续两年“折磨”,后续的快速上涨让他们倾向于落袋为安,多数上涨中途就卖出离场了。最终,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摆脱交易心理影响,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吃到最大的一波涨幅。 此外,很多投资者做不到长期持有,还因为太过“聪明”了。他们既想赚长期价值增长的钱,又想赚短期估值波动的钱,所以即便选择了好标的,深信长期持股的价值,也仍然免不了频繁买入卖出。一旦频繁买卖,就必然被交易心理俘获,长期持有也就没了影子。 “与市场作对” 长期持股,还要具备“与市场作对”的意识和勇气。 一些价值投资者也被称作逆向投资者,他们信奉的原则是“不去人多的地方”,因为他们相信,人多拥挤的地方很难找到低估的资产。如巴菲特所说: “不受追捧的东西,就没有可取之处?其实这才是钓大鱼的地方。在华尔街,让人非常愉快的市场共识,通常会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除了熊市的低点和牛市的高点,市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聪明的,不被市场追捧的股票往往都有瑕疵。低PE/PB的股票,未必都值得抄底,很多是价值陷阱,根本没有底。 很好理解,股价表现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经营层面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起死回生,破产倒闭的比比皆是;自然,股市中也并非每个低估的股票都有反转的一天,跌跌不休甚至ST退市的也比比皆是。 所以,价值投资者强调低估时买入,或巴菲特的“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并非去股市中闭着眼睛扫便宜货,更不是单纯地与市场作对,而是买入那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优秀公司或伟大公司。 关于优秀公司的标准,巴菲特在其常年的公司并购广告中点明了要点:规模大、业务简单、有不错的盈利能力、负债少、经营得当。 这样的企业很少有低估的时候,一般只有遇到特定困难才会出现短暂的买入窗口,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是非常少的,即便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把我们15个最好的决策剔除,我们的业绩将会非常平庸。” 所以,真正值得与市场作对的投资机会,少之又少。也只有深刻意识到投资机会的稀缺性,投资者才更容易做到长期持有。 做时间的朋友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有句话很经典,“生产力不是一切,但是长远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同样,就股票投资而言,企业盈利能力不是一切,但长远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所以,价值投资的真谛很简单:选一家业绩优秀的企业,低估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 知道这一点很容易,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财富增长。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认知的层面,要真正地去研究、理解,更要耐心地等待机会。 知易行难,越是看上去简单的,实施起来越是困难;越是实施起来困难,结果才越有效,看上去越有吸引力。最终,大多数投资者一边被看上去简单可行的投资策略吸引,又因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而屡屡犯错,所以,巴菲特才负责任地劝告普通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而非买入并持有几只蓝筹股。
蓝光发展首席执行官迟峰 编者按 三十而立,蓝光迈上新征程,续写新故事。 当下,蓝光正在拟定企业的十四五规划,提出长期主义的战略构想。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说,长期主义就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聚焦主业,深度把握,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实现战略目标。 那么,怎么践行长期主义?长期主义的路径和打法有哪些?近日,蓝光BRC专访蓝光发展首席执行官迟峰,请他对蓝光的长期主义理念进行了解读,今日全文推送。 Q 蓝光BRC:今年蓝光30年,并启动了第三次创业。蓝光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长期主义?在您看来,蓝光的长期主义是什么,怎么理解它? 迟峰:所谓长期主义,是为了让公司有更好更长期的发展。第三次创业就是跑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两百米。如果用短跑的速度跑长跑,整个运营体系动作会变形,并存在短板。 长期主义和市场的变化有关系。过去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因为市场追求规模追求扩张。过去做规模,市场是配合的,但也留了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比较粗放、精细化不够、专业度不够深入、产品品质不够好等等。 房地产市场告别“白银时代”,行业格局基本已定,并形成马太效应,集中度越来越高。未来,市场规模依然还在,不允许你快速扩张,也很难快速扩张。 这样的市场,对公司提出反推的要求,即不能再靠规模来发展,在打法上也要改变。 长期主义就是要做好自己,提升我们的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市场、是政策,不变的是能力提升,推动企业真正做到健康、高质量增长,稳中求胜。我们的能力提升一直在路上,要把能力提升放在首位。 企业坚持长期主义,要做到好团队、好体系、好产品、好服务。地产管理红利的当下,战术上强调精耕细作、精益管理。打造极简组织,实行扁平化管理,精简流程,吸引优秀人才,实现高效;精益运营体系,各个环节衔接好、运转顺畅,充分体现连贯性、一致性;打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客户价值。 Q 蓝光BRC:问题是怎么提升我们的能力?杨铿董事长说,要拥抱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变革一定是让管理扁平化,N倍地提升管理效率,这是否是通往长期主义的路径? 迟峰:是的。明年是蓝光的精益管理战略年和数字科技战略年。蓝光的长期主义,就是要从精益管理和数字变革着手;蓝光核心能力提升,就是要通过精益化管理和数字变革来实现。 精益管理的本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尽可能多客户认可的价值。以聚焦系统性解决问题出发,消除各种浪费,使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实现经营业绩明显改善。也就是说,要从管理要效益,从产品、生产、营销、交付、供应链、成本费用管控等各个环节,通过更专业的管理,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精益管理绝非某一个阶段的活动,而是一个落地、生根、梯度推进的长期攻坚过程,并且要通过融入公司的文化,打造出卓越的运营模式,推动战略落地。 蓝光的精益管理,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步走。短期目标是针对关键业务环节的痛点、难点,找准切入点,通过精益管理,使成本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提升、营销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不断提升,经营业绩明显改善;中期目标,是将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拓展应用到所有业务环节,实现全价值链系统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长期目标,则要推动沉淀形成持续改善的蓝光精益文化和蓝光精益工作法。 数字变革,就是要围绕公司战略,按照数字化文化的贯彻,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除了提升智慧人居水平、构建地产科技生态圈,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变革,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 没有数字化转型,企业就没有未来,这是一定的。地产行业对数字化的认识比较晚,走得比较慢。因为地产行业是金融导向的重资产开发模式,是低频消费,数字化转型不像高科技、大消费、IT企业马上见效。 作为传统行业,地产要和科技紧密结合,一定要贴近业务,主导还是业务部门,而不是数字科技部门。业务部门要提需求,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来帮助提升;如果业务部门不提需求,数字部门干着急,使不上劲。 因此,这里业务是核心,要业务导向。特别是基础管理能力提升,流程再造,标准化水平提升,和数字化转型要搭在一起,比如投资研判、成本管控、线上营销等就得结合数字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聚焦核心的业务痛点来展开,提升效率。 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各层级的一把手要全力推动。我刚来蓝光就推动成立公司的数字化委员会,并担任主任。要想数字化转型,就要对数字化有个倾斜,不能按传统的业绩来评价,要让数字化文化深入人心,让业务部门切身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我理解,数字化对精益管理的作用,是提质增效、业务赋能、业务决策、重塑业务模式,是长期的行为。 因此,蓝光的精益管理和数字变革,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精益化管理要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数字化转型要推动精益化管理。而两者也都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都需要“十年磨一剑”。 Q 蓝光BRC:您年初从生意的逻辑出发,提出16字经营策略,即精准投资、卓越运营、资本突破和变革创新。怎么理解它们和长期主义之间的关系?另外,短期经营压力和长期主义之间怎么平衡? 迟峰:16字经营方针,其实就是对公司长期主义战略的一个解法,并且要通过精益管理和数字变革实现。其实无论是精准投资、卓越运营,还是资本突破和变革创新,都着眼长期,要求长期主义。 短期业绩和长期主义不矛盾。不管长期主义多长,首先要把现在的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短期目标达成之后才有未来。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重要。真实地走,踏实地走,走实走稳,确保公司业绩完成、利润提升,业绩、能力两手抓。长期主义是炼内功,不断提升组织能力,财务稳健。 Q 蓝光BRC:好,我们首先来看精准投资。从长期主义来讲,精准投资怎么实现?准字很考验我们的内功,要苦练的内功是什么? 迟峰:最近公司强调的六句话——投资准、融资优、建得好、卖得快、成本优、品牌好等,精准投资首当其冲。 精准投资——必须着眼长远。调结构、调节奏,要在一个长期的尺度上,而不是短期的行为。 做到精准投资,就要聚焦现金流管理、打好组合拳模式、深化投融运一体机制、提升投资团队能力,没有长远的眼光,就没有精准投资。坚持三个倾斜,向市场好、周转快、能力强的区域和城市倾斜,强化城市深耕;坚持“一多三快”原则(现金流多、开工快、开盘快、回款快);坚持以招拍挂为主,干净收并购,一二级联动为辅;强化投融运财一体化,做一成一,减少失误,降低偏差。 特别是,我们要对城市分级分类,进行适合蓝光的深耕细作,聚焦40个以内的重点城市深耕细作,持续向重点区域深耕,比如今年新增投资有近4成倾斜华东区域,明年可进一步加大到5成。 投资准,要聚焦能力提升,调结构、调节奏。一点点提升,不能着急,一急动作就容易变形。系统性的提升,深思熟虑确定之后往前推进,不能轻易改变。不轻易改变也是长期主义的一个核心要素。长期主义就是持久战,坚持很重要。 另外要专业。所谓“工匠精神”,不是某一件事,而是全员的思维逻辑,做任何事包括精准投资,都是细节决定成败,都得想透、做到位,不能蒙混过关。 Q 蓝光BRC:再看卓越运营。从长期主义的视角,如何做到卓越运营?怎么看快周转和高品质的关系?怎样培养工匠精神?怎么做到卖得快、成本优? 迟峰:卓越运营——长期主义的核心还是能力。运营能力是看家本领,必须不断提升,但有个过程。 六句话中,核心就是讲运营能力。聚焦以有利润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核心的高周转,全面强化以营销为导向的大运营机制建设,坚持高品质下快速开发,提升营销铁军攻坚克难的能力,坚决调结构,去库存,不断提升资源周转率。通过精益化管理和数字化变革,建立健全全价值链成本管控体系,坚持“用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更多客户认可的价值”为导向,严控变更率,降低偏差率,强化过程管控,大力消除各种浪费。 卓越运营,就要做到叫高品质下的快速开发。 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既要高周转,又要做好产品品质,跟公司组织能力息息相关。如果组织能力不够,既快不了,质量也好不了;如果组织能力一般,快和好不可兼得;要又好又快,组织能力必须很强。 但也必须要做到:未来竞争靠品质,靠效率提升。除了工程管理能力的提升,还有设计能力、招采能力、成本管控能力、销售能力等。因此,要把高品质下的快速开发,作为公司的一项核心能力来打造。 高品质下的快速开发,要通过一整套的运营指标体系来实现。总部要主抓,区域之间“比、学、赶、帮、超”。同时,导向非常重要。既要抓销售,更要抓交付质量、客户满意度。因此,要向后端,向开发、运营质量、交付质量倾斜。 卓越运营,要做到全价值链的成本费用管控。 成本优化的空间在多个地方,包括城市成本库的建立、工艺工法、集采体系、设计、材料替代、降低隐性成本等,不断提升性价比。不光成本,还有费用,成本优,费用也优。 坚决落定属地化成本库建设。对投前成本变动率、投后成本变动率严格考核,形成投前准、投后稳的成本长效机制。拉通售价和成本,建立起动态管控机制,如果调整售价,成本必须做出相应调整。通过总价包干、无效成本考核、变更率管控、标准清单、成本系统3.0等手段,控制成本的建设阶段成本,把成本的全链条拉通。这样,做到成本全过程的可控。 全价值链的成本费用管控,表面是成本费用管控,实际是对公司整个管理的深度思考,也是组织能力的充分体现。 卓越运营,还要打造营销铁军,建设更强大的“自渠”。 首先,前期定位很重要。一是拿地很重要,地拿对了,你操盘差点,问题也不会太大。二是定位很重要,产品标准、户型大小、客户敏感点、客户导向、刚需改善等因素都要考虑到。户型做大了卖不掉,刚需的户型,改善型的客户也不要。 至于销售的能力,一是营销团队,二是渠道,三是策划,四是激励。营销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度都很重要。如果一味追求专业度,没有了稳定性,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对项目深刻的理解,对公司的忠诚度,团队狼性,这些都是营销团队需要做到的。要打造一支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营销铁军。 在渠道上,我们要建立更强大的“自渠”,构建数字化时代的营销铁军。营销体系的打造,科技应用极关键,即以自渠“蓝朋友”APP为核心进行营销体系的建立和打造。这就提出了数字变革的要求。在策划上,要对每个项目卖点、进行管理,找到销售逻辑。 在激励上,要充分尊重一线,向一线倾斜,调动区域的积极性。同时,激励的及时性也很重要。 Q 蓝光BRC:从长期主义的视角,如何做到资本突破?融资优怎么实现?有哪些突破的点?另外,怎么看“三条红线”? 迟峰:资本突破,需要长期主义的谋篇布局,以长期主义的努力,在全面预算管理下,提升全面现金流管理能力,保障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确保AAA评级,加大基石合作机构的引入,持续优化融资成本;创新融资模式,做大资金平台;推动公司整体市值提升,实现A+H双资本平台联动。 融资优,其实反映的就是资本突破的内涵。很重要的是,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融资不能零打碎敲,和大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融资的质量提升,需要吸引好的金融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调整融资结构和负债结构。同时,我们加强现金流管理,建立和实现一切以回款为核心的运营体系,提升投融运一体化的资金池的运用效率。现金流管理方面,核心是提高可用现金流的准确度。 “三道红线”对房地产业,带来重大改变,不能再依靠融资来扩大规模,关键要保障经营性现金流。其实有没有这“三道红线”,公司都应在财务方面健康稳健发展。这是长期主义的要求,蓝光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Q 蓝光BRC:从长期主义的视角,如何做到变革创新?蓝光现在也正在深化组织变革,怎么样通过“精总部”的精和“强区域”的强,进一步提升团队执行力?另外,您怎么看品牌的创新? 迟峰:变革创新,更要着眼长期主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基于业务导向,进行人才结构调整,打造适配的人才供应链;考核与激励贯通,深度变革,费用包干,包产到户,责任到人,全方位激活各层级团队,牵引公司经营目标达成;强区域,做实做强作战单元,强化深耕发展,精简区域管理层级;精总部,减层级,调结构,强能力,强化总部与区域人才轮动,让组织更加扁平高效。 提升团队执行力,需要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首先,目标要高,但不能脱离实际,如果干的时候觉得完不成,执行力会到受影响。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专业度是影响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通过提升专业度来提升执行力。专业度不高的话,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效率就低。第三,如果公司组织层级多、关系复杂,执行力也受影响。所以公司现在推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决策,在沟通上,也精简流程和会议,并且形成制度化。第四,为确保执行到位,要抓好过程管理,落实PMO管理机制。第五,要形成明确的奖罚机制。 从评价体系来说,一件事只有一个导向,不能有两个导向。比如,公司的高管考评,无论分管什么,评价标准都是公司的总体业绩目标。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能有效协同,执行力就快。 从权责划分来说,区域做强、总部做精,就是总部管大事,既要精,也要专,也要强。总部管几条线,如财务、审计、人力、投资终审、全国集采、运营节点管控等,重在定标准,体系化,做评价。运营体系里的具体职能慢慢下放,销售、工程等业务,下面能解决的,总部慢慢减少管理。 在组织调整上,区域要整合,形成大区域,把区域总部做强。城市公司有强有弱,有5个以上项目的可成立城市公司,做实做深;一两个项目的,不要成立城市公司,直接归区域管。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从长期主义来看,也的确需要通过变革创新,提升外界品牌认知。 因为品牌靠说,更要靠做。要打综合牌,让客户、投资者、供应商,特别是资本市场对蓝光有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认知,而不是某一方面。要打组合拳,一起往外推动。 品牌就是口碑,塑造外界的看法。首先要弄清,到底客户怎么看蓝光,比如:在业主眼里,蓝光的产品和服务怎么样;在股民心里,想不想买蓝光的股票;在员工眼里,蓝光这个平台发展前景如何等等,从这些维度深入研究,我们有哪些优势和弱点,弱的方面如何推动改善。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品牌好的前提。所谓高质量,是产品的质量,是项目的质量,是投资的质量,以及各项专业能力提升。所以要树标杆、找差距,看到别人的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行动学习,推动公司的管理提升,不断改善。 Q 蓝光BRC:着眼长期主义的赛道,经过精益管理和数字变革的洗礼,未来蓝光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蓝光? 迟峰:精益管理和数字变革,是革命性的。公司需要革命性的管理变革,革命性的组织变化,革命性的业务能力提升。没有这些革命性的变革,要在市场上立足和进一步发展非常难。 蓝光的将来,是持续高质量的增长。通过运营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更加满意。稳健前行,不断实现利润和规模增长,在资本市场有好的表现,投资者更喜欢蓝光,给股东创造更大回报。员工也更热爱蓝光,愿意在这个企业长期服务,释放自己的活力和能量,有冲劲,有追求。 总之,企业坚持长期主义,要做到好团队、好体系、好产品、好服务,让客户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赢得市场的尊重,赢得同行的尊重,赢得客户的尊重。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这样才叫长期主义。
12月,由《哈佛商业评论》推出的2020“中国百佳CEO”榜单发布。东方雨虹(002271)(ORIENTAL YUHONG)董事长李卫国先生荣登2020“中国百佳CEO榜单”,位列第15位,较2019年上升26位。 本次入榜的CEO平均任期为15年,任期内的平均股东总回报为1882%,平均年回报率为114.8%。 长期主义是2020“中国百佳CEO榜单”的重要特点。“百佳CEO”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取得的优异经营业绩,而是直面危机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本次上榜CEO的一个共性是都能够在面对危机时坚守长期主义,持续提升企业价值。 东方雨虹(ORIENTAL YUHONG)始终坚持长期主义,拥抱长期价值。通过夯实基本内功,深耕技术研发,完善战略定力,不断强化产品、服务、技术、资源、品牌等优势,以高质量发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悉,今年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推出“中国百佳CEO”榜单的第五年。“中国百佳CEO”持续关注企业和企业家在不确定时代,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发布的榜单和相关报道集中提炼管理智慧,为广大中国企业提供借鉴。 感谢您耐心读完本文
《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近日获审议通过,明确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此,深圳市民将拥有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之外的“社会第六险”。条例拟于明年3月1日起实施,并规定明年10月1日起征缴长期护理保险费,为深圳“有备而老”提供法治保障。据了解,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此次立法的亮点之一。深圳市将遵循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基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照护保障体系,为失能人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据统计,深圳市现有户籍老人30多万人,常住老年人口超过百万。户籍老人中,60岁至79岁中度和重度失能居家老人有8500多人,80周岁以上老年人近4万人。解决失能、高龄老人的护理问题成为迫切需要。条例扩大了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范围,规定除用人单位职工外,年满18周岁且未在校就读的非在职医疗保障参保人员也将纳入其中,并与深圳市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相衔接。(记者 李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