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今年中国出口在疫情冲击下持续超预期,近5个月平均出口增速为12%,尤其是11月出口季调同比高达25.4%,创11年以来新高。中国出口的表现也持续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2、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当前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 3、对欧美出口最多,机电是主要贡献。从出口国家来看,前11个月中国对欧美出口份额超过35%,是主要驱动力。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此外,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4、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 5、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对美日韩出口或继续保持正增长,而对东盟和欧盟出口或落入负区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进入负区间,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或持平。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 1 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 出口持续超预期。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全球经贸大幅受损,据WTO最新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下滑9.2%。然而,自三季度开始,中国出口却持续超预期,尤其是最近5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平均约12%,11月出口季调同比更是达到25.4%,创11年以来新高。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出口也大幅领先。自5月开始,海外主要经济体陆续放开经济,但海外疫情严峻形势仍未改变,出口增速虽有所恢复,但依然较差,远逊于中国。例如,10月美国出口同比为-13.5%,欧盟出口同比为-8.3%。 出口份额创历史新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大幅受损,而中国独树一帜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尽管,自5月开始,在海外主要经济体复工复产的带动下,中国出口份额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过去几年同期水平。加之,10月以来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已经远超上一轮疫情高峰,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年底中国出口份额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趋势大概率会延续到明年一季度。 2 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 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中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在2月份,3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尽管此后仍有新增病例出现,但本土较为零星,多为海外输入;而全球(除中国)每日新增病例则不断攀升,尤其是10月开始的新一轮疫情,远超前一轮。 美欧疫情仍在爆发。美国每日新增病例不断创新高,近一周平均超过20万例;欧洲经历第二波疫情后有所回落,但近期英国发现多种变异新冠病毒,尽管欧洲加强了防控,或迎来新一轮疫情冲击。因而,海外仍将遭受疫情的冲击,经济恢复将继续放缓。 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中国在疫情防控下,率先复苏的是生产,截止当前生产早已恢复正常,需求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海外主要经济体则以服务业为主,如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0%。从而,在疫情防控之下,美欧等均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需求的复苏好于生产,截止当前需求早已恢复正常,生产依然是负增长。在供需错位的背景下,海外不断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为中国的外需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从供应链来看,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了亚洲供应链的中心,当前全球形成了以中、美、德为供应链中心的新格局;从全球需求端来看,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全球三大需求链中心之一,早期全球需求链中心仅有美国和德国,当前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了亚洲需求链中心的地位。 其次,根据Stefan Angrick(2019)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快速向价值链上游移动,高复杂程度的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低复杂程度产品仍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难以取代的地位。加之,受疫情持续冲击影响,海外供应链遭受破坏,短期难以恢复;且在低利率的持续宽松环境下,海外需求旺盛,从而为中国外需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主要经济体进口份额来看,欧洲和日本自中国进口份额一度创历史新高,美国也大幅提升至贸易纠纷之前的水平,近期虽有所回落,主要与前期海外复工推进有关,但仍在高位。随着海外疫情的再度袭来,主要经济体自我国进口的份额将再度回升。从商品分类来看,二季度以来,我国消费品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已经超过往年平均水平,而中间品出口份额则大幅下降,这表明海外生产大幅受损。 此外,从美国进口产品类型来看也是如此。自2季度开始,美国进口中间品比重大幅下滑,目前仅15%左右,维持在历史低位;而进口消费品比重则大幅上升,当前在24%附近,创历史新高。 3 欧美是主驱动力,机电是主要贡献 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根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韩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向这些对象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高达60%。其中,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今年前11个月,中国向欧盟(含英)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9%,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较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向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5%,仅次于欧盟,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6个百分点。从出口拉动来看,11月对美出口拉动总出口7.4个百分点,对欧盟(含英)出口拉动总出口4.8个百分点。 尽管,东盟在3月曾一度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但随着欧美疫情持续爆发,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欧美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11月向美国出口增速高达46%,向欧盟(含英)出口增速也高达31%,东盟再度回落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出口份额不足15%,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11月对东盟出口也拉动总出口1.6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90年代初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最高,超过30%;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已经超过50%。今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份额高达60%,高新技术产品次之,也有30%;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不足20%。 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前11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为19%,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提升了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而农产品则下滑了0.2个百分点。 进一步来看,机电产品是出口高增长的主要贡献。中国出口自7月开始持续高增长,而机电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也在持续扩大,7月为6个百分点,8月到10月有7个及以上百分点的拉动,11月则拉动14.6个百分点,是出口持续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自6月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拉动也一直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11月则高达5个百分点。 同时,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例如,在海外疫情爆发早期,我国疫情相关产品持续高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一度高达10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同比也曾高达77%,在二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随着海外复工开始,我国疫情相关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较高,且最近海外疫情再度爆发,11月疫情相关产品增速再度回升。 地产相关产品出口增速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海外经济受损严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实行了大幅度的宽松措施,利率水平也持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加之,居民收入受到财政援助,海外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从而加大了对我国相关产品的需求,据海关数据,11月家具、家电等相关产品出口同比高达40%以上,在三四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4 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 在外需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内需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今年进口增速波动较大,且进口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下滑;此外,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11月出口累计增速更是高达2.5%,为19年1月以来新高。在进出口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中国11月贸易顺差达到75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水平。 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美日欧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依然为负,仅韩国转正;然而随着海外新一轮疫情的爆发,工业生产再度呈现了回落的趋势。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如11月原油进口价格同比-34%,集成电路进口价格同比也为-5%,而这两类产品的进口份额高达25%左右。 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东盟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对象,今年前11个月进口份额高达14.5%,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欧盟(含英)次之,进口份额达到13.4%,日本和韩国的进口份额相近,为8.5%左右;自美进口份额相对最低,6%左右,不过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与之前中美贸易问题有关。 进一步来看,9月以来,自美进口对总进口的拉动在1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11月达到2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的拉动在9-10月均为2个百分点以上;自东盟进口的拉动力波动较大,一度也有2个百分点的拉动,11月有1.3个百分点。 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前11个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高达79%左右,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份额为4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为33.1%,仅次于机电产品,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2.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份额仅为8.3%,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是主要拉动力,9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拉动了8.6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11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然拉动了4.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首先,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是在显著提升的,尤其是科技类行业。这表明,我国出口品中所包含的技术属性在显著增加,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有明显提升。 其次,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我国农林牧渔业、食品饮料业以及采掘业等初级商品领域,均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位置。 所以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确实在不断提升,但从存量来看,高技术相关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我国在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对美、日、德、韩等产业链上游经济体仍然有较大依赖性,而且这些产品不可替代性非常强。例如,我国接近70%的汽车及零件、飞机等产品的进口来自美、德、韩、日等国;超过50%的光学医疗设备、机械设备等进口也来自这些国家。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半导体企业营收在全球排名第六,但份额仅有5%,而美国和韩国的份额则高达55%和22%。 5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考虑到今年1-2月份出口基数较低,明年一季度出口将保持高增长;而疫苗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明年上半年出口或仍有较好的表现。随着疫苗落地实施,海外生产将加速恢复,供需缺口将大幅缓解;加之,其他竞争国的恢复,以及今年下半年的高基数,明年下半年出口或进入负增长。 美日韩继续保持正增长,东盟和欧盟或落入负区间。美国受刺激政策影响,需求恢复较快;但疫情持续爆发,生产恢复较慢,从而产品库存水平较低,当前总库存同比处于历史低位,仅次于01年和08年。 随着疫苗的陆续落地以及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虽有波澜,也仍将很快推出,美国明年经济将加快修复,各行业的补库需求将不断释放;同时,美国的低利率环境或将保持到2023年,会继续支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持续向好。此外,美国新任总统上任,中美关系或短期缓和;加之,今年前三季度对美出口基数较低,出口结构相对稳定,根据过去几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情况,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美出口大概率能继续保持正增长。 截止今年11月,中国对日韩出口份额较去年有所下滑,累计增速也相对较低,随着海外经济恢复,叠加低基数,并考虑过去几年出口份额,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日韩出口或维持正增长。 而今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含英)的出口增速一直相对较高,出口份额也明显较往年提升,考虑到明年海外经济陆续恢复,供给错配带来的出口份额会有所下滑;加之,欧洲债务严重,脱欧或给欧洲经济恢复带来一丝震荡。因而,在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下,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或进入负区间。 农产品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进入负区间。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关系影响,农产品出口一直负增长。考虑到明年全球经济修复以及中国贸易关系缓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继续执行,叠加今年的低基数,我们预计明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根据PIIE预测,截止11月份,中国自美国购买的第一阶段协议涵盖商品累计820亿美元(按美国出口数据测算),进度仅58%;其中,农产品购买进度虽然一直在快速上升,但也不到8成。 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较往年大幅上升,对总出口一直有较为持续的拉动,随着明年海外其他经济体的恢复,我们预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回落。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明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出口,但叠加今年下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明年或持平。 行业表现或交错。如果从行业出口交货值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行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但仍有部分行业表现超预期,如计算机通信行业前11个月出口交货值份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累计同比为5.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6%;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33.3%,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5%;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虽然出口份额较少,但累计同比远高于去年同期。这主要与海外疫情失控背景下,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引起的对医疗物资、家庭用品、远程办公产品以及地产相关产品的需求增加所致。而其他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则表现较差,且出口份额也有所减少。 如果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企业业绩的改善,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一是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二是汽车制造相关行业、三是地产投资高增带动的建筑建材行业、四是受益于出口高增的相关行业。我们测算的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2~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类行业营收同比增长近30%。而下游生产和服务类行业业绩表现仍相对较差,传媒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营收仍在负增长,反映需求端的恢复相对缓慢。 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如疫情相关产品行业、远程办公等产品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如机械设备、文体娱乐以及皮革毛皮等相关行业。 风险提示:疫苗进度不及预期,相关预测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中美贸易,疫情发酵,政策变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航运价格大涨,有供给侧因素影响,更是出口活跃的缩影。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我国成为很多国际订单理想的转移地。虽然未来这种“替代效应”或减弱,但随着海外需求“总蛋糕”变大,不必过于担忧出口增长的放缓。 在CPI和PPI“双收缩”的形势下,涨价暗流正在涌动。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只“疯狂的箱子”——12月11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涨至1411.98点,历史性地站上1400点,创出新高;前一周,该指数刚创出有史以来最大周涨幅。 在业内人士看来,航运价格大涨,有供给侧因素影响,更是出口活跃的缩影。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我国成为很多国际订单理想的转移地。虽然未来这种“替代效应”或减弱,但随着海外需求“总蛋糕”变大,不必过于担忧出口增长的放缓。 “一箱难求” 在航运市场上,运价指数扮演着“晴雨表”的角色。国际上有大名鼎鼎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作为贸易和航运大国,我国也有自己的运价指数——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最近,这个平时一向“低调”的指数突然火了。 “实在是涨得太快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近日谈及该指数时称。12月11日,CCFI最新数据出炉:1411.98点,较前值涨6.7%,连涨4周,历史性突破1400点;上一周,该指数上涨10.44%,创下历史单周最大涨幅。 5月下旬以来,CCFI一路“高歌”,在半年多时间里大涨近70%。另一相关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则在11月初就超越了2010年高点,最新值为2311.71点,连续改写历史纪录。 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首席固收分析师尹睿哲说,过去SCFI上涨总是以波动向上的形态进行。在这一轮上涨过程中,SCFI却是“一飞冲天”,10月第一周以后还没回调过,涨势“底气十足”。 底气源自于当前集装箱供应的短缺和航运运力的紧张。据了解,集装箱如今是“一箱难求”。尽管制造商们大力补产,但似乎“远水难解近渴”,“缺箱潮”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成为摆在外贸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际订单理想转移地 最近在外贸领域,不仅涌现出了“疯狂的箱子”,“疯狂的石头”也卷土重来——铁矿石价格大涨再次震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分析人士指出,不管是“箱子”,还是“石头”,在其疯狂的背后无不有着“供给侧收缩”的魅影,但“需求端扩张”亦不容忽视——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正展现出巨大影响力。 具体看,尹睿哲称,集装箱运价大涨与出口复苏密不可分,“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多数通过集装箱进行海上运输。反映在数据层面上,运价指数和出口同比数据趋势一致。”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以美元计,11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近7个百分点,远高于市场预期,也是2018年2月以来最高增速。由于出口表现强劲,当月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创出有数据记载以来的新高。 两三个季度前,几乎没人料到出口反弹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今年2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7.1%,并出现2018年4月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之后,海外疫情开始蔓延扩散,大家“线性外推”,对出口前景愈发悲观。 “实际上,海外疫情扩散,反而推升了中国出口。”李奇霖称,疫情发生后,欧美国家直接大量“发钱”,消费比生产更快恢复,我国则针对生产端出台大量支持举措,生产恢复更快。 李奇霖称,在发达国家消费强劲、需要进口的同时,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产能没有恢复,我国作为最先摆脱疫情影响的制造业大国,成了很多国际订单理想的转移地。“今年以来,由于我国生产秩序恢复较早,承担‘替代生产’的角色,向海外输送大量商品。”尹睿哲称。 拉动引擎料有序切换 超预期强劲的出口,在过去几个季度里为我国恢复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关心,出口的高景气还能维持多久? 远超正常水平的出口增速不可持续。按照市场主流观点,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后,随着海外供给能力逐步恢复,出口替代效应将减弱。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从美国方面看,美国经济在房地产、补库存、居民收入层面获得支持,其对中国出口的拉动有望在未来两个季度内得到延续。直到新冠疫苗得到较广泛接种,全球供应链得到普遍恢复之时,这一拉动效应预计会减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替代效应的“退坡”会给出口造成巨大压力。李奇霖称,当前国际贸易总盘子要比前几年大得多,海外消费高景气将继续拉动我国出口;同时,订单回流也将是渐进过程。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库存周期重启,以及疫苗大规模接种,有望刺激全球经济加快修复;伴随疫情“错位”影响消退,我国出口的核心支持将由订单替代效应转为需求拉动效应。 国盛证券固收团队指出,今年我国上升的出口份额中既有阶段性的也有永久性的,未来海外疫情缓解之后,出口份额会有所下降,但预计仍会高于疫情前水平。
在CPI和PPI“双收缩”的形势下,涨价暗流正在涌动。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只“疯狂的箱子”——12月11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涨至1411.98点,历史性地站上1400点,创出新高;前一周,该指数刚创出有史以来最大周涨幅。 在业内人士看来,航运价格大涨,有供给侧因素影响,更是出口活跃的缩影。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我国成为很多国际订单理想的转移地。虽然未来这种“替代效应”或减弱,但随着海外需求“总蛋糕”变大,不必过于担忧出口增长的放缓。 “一箱难求” 在航运市场上,运价指数扮演着“晴雨表”的角色。国际上有大名鼎鼎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作为贸易和航运大国,我国也有自己的运价指数——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最近,这个平时一向“低调”的指数突然火了。 “实在是涨得太快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近日谈及该指数时称。12月11日,CCFI最新数据出炉:1411.98点,较前值涨6.7%,连涨4周,历史性突破1400点;上一周,该指数上涨10.44%,创下历史单周最大涨幅。 5月下旬以来,CCFI一路“高歌”,在半年多时间里大涨近70%。另一相关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则在11月初就超越了2010年高点,最新值为2311.71点,连续改写历史纪录。 招商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尹睿哲说,过去SCFI上涨总是以波动向上的形态进行。在这一轮上涨过程中,SCFI却是“一飞冲天”,10月第一周以后还没回调过,涨势“底气十足”。 底气源自于当前集装箱供应的短缺和航运运力的紧张。据了解,集装箱如今是“一箱难求”。尽管制造商们大力补产,但似乎“远水难解近渴”,“缺箱潮”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成为摆在外贸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际订单理想转移地 最近在外贸领域,不仅涌现出了“疯狂的箱子”,“疯狂的石头”也卷土重来——铁矿石价格大涨再次震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分析人士指出,不管是“箱子”,还是“石头”,在其疯狂的背后无不有着“供给侧收缩”的魅影,但“需求端扩张”亦不容忽视——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正展现出巨大影响力。 具体看,尹睿哲称,集装箱运价大涨与出口复苏密不可分,“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多数通过集装箱进行海上运输。反映在数据层面上,运价指数和出口同比数据趋势一致。”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以美元计,11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近7个百分点,远高于市场预期,也是2018年2月以来最高增速。由于出口表现强劲,当月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创出有数据记载以来的新高。 两三个季度前,几乎没人料到出口反弹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今年2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7.1%,并出现2018年4月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之后,海外疫情开始蔓延扩散,大家“线性外推”,对出口前景愈发悲观。 “实际上,海外疫情扩散,反而推升了中国出口。”李奇霖称,疫情发生后,欧美国家直接大量“发钱”,消费比生产更快恢复,我国则针对生产端出台大量支持举措,生产恢复更快。 李奇霖称,在发达国家消费强劲、需要进口的同时,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产能没有恢复,我国作为最先摆脱疫情影响的制造业大国,成了很多国际订单理想的转移地。“今年以来,由于我国生产秩序恢复较早,承担‘替代生产’的角色,向海外输送大量商品。”尹睿哲称。 拉动引擎料有序切换 超预期强劲的出口,在过去几个季度里为我国恢复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关心,出口的高景气还能维持多久? 远超正常水平的出口增速不可持续。按照市场主流观点,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后,随着海外供给能力逐步恢复,出口替代效应将减弱。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从美国方面看,美国经济在房地产、补库存、居民收入层面获得支持,其对中国出口的拉动有望在未来两个季度内得到延续。直到新冠疫苗得到较广泛接种,全球供应链得到普遍恢复之时,这一拉动效应预计会减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替代效应的“退坡”会给出口造成巨大压力。李奇霖称,当前国际贸易总盘子要比前几年大得多,海外消费高景气将继续拉动我国出口;同时,订单回流也将是渐进过程。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库存周期重启,以及疫苗大规模接种,有望刺激全球经济加快修复;伴随疫情“错位”影响消退,我国出口的核心支持将由订单替代效应转为需求拉动效应。 国盛证券固收团队指出,今年我国上升的出口份额中既有阶段性的也有永久性的,未来海外疫情缓解之后,出口份额会有所下降,但预计仍会高于疫情前水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 周一早盘,三大股指开盘涨跌不一,盘初迅速走弱,随后深成指、创指一度拉升翻红,整体呈弱势震荡态势;午后缩量盘整,创指相对较强;尾盘再度下行,跌幅扩大。盘面上,两市个股跌多涨少,涨停50余家,市场整体氛围一般。 截止收盘,沪指报3416.60点,跌0.81%;深成指报13973.48点,跌0.38%;创业板指报2726.48点,跌0.16%。 沪市成交3368.37亿元,深市成交4321.34亿元,两市合计成交7689.7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7487.46亿元略有放量。 从盘面上看,多数板块飘绿,农业、白酒、半导体、光伏、锂电池、新零售等板块居涨幅榜前列;汽车整车、油气、银行、保险、医药、券商、港口等板块居跌幅榜前列。 【消息面】 1、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增长7.8%。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14.9%;进口1.29万亿元,下降0.8%;贸易顺差5071亿元,增加92.6%。按美元计价,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4607.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进口1926.5亿美元,增长4.5%;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 2、中国11月份稀土出口2,611.1吨,年累计稀土出口31,280.0吨,同比降26.7%。中国11月份钢材出口440.2万吨,年累计钢材出口4,882.6万吨,同比降18.1%。 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5年至2019年,我国扶贫保险扶贫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扶贫类农业保险保额从18.63亿元增加到1.13万亿元,增长了约606倍;参保贫困户从2015年的40.57万户次,增加到2019年的443.28万户次,增长了约9.93倍。 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居民信息消费调查报告(2020)》称,基于调研,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对5G手机购买意愿强烈;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新型智能产品的消费需求处于加速培育期。 【机构热议】 国泰君安表示,市场仍呈3100-3500震荡格局,短期冲击上沿,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上修是核心驱动。上证综指3100-3500点震荡格局将持续至2021年中,但短期内跨年叠加春季躁动存在突破3500点的可能,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上修是核心驱动。 招商证券表示,短期而言预计市场将会继续保持上行趋势,上证指数有望突破前期高点,上证50指数将会续创新高。临近年底,市场有望持续向低估值顺周期方向调仓,不排除在金融的带领下,蓝筹权重指数出现阶段性快速上行。 A股市场板块及个股涨跌幅排行 外围市场 截至发稿时
11月经济活动继续回暖,信贷增长见顶,CPI通胀走弱 11月大部分经济活动进一步回暖。海外假期需求等因素拉动出口反弹超预期,国内消费也进一步复苏。制造业投资大幅提速,抵消了基建投资的放缓和房地产活动的小幅走弱。受益于此,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上行。11月CPI转为同比下跌0.5%,信贷增速如期见顶回落、小幅下行0.1个百分点至13.7%。朝前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可能意味着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承压,不过消费则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速可能会至少达到5.5%,近期强劲的出口和工业生产可能带来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这一强劲势头在12月得以延续,那么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6%。 小幅下调2021年全年CPI和出口增速预测 鉴于近几个月猪价跌幅超预期,拖累CPI明显走弱,我们将明年全年CPI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下调至1.7%。未来2-3个月,CPI可能保持小幅通缩或者在同比零增长附近徘徊,明年二季度后,随着非食品价格反弹,CPI增速可能会逐步回升。另一方面,鉴于近几个月份出口增长超预期、加之发达经济体经济再次放缓,我们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上调至3%,同时将明年预测从11.5%下调至10%(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何可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将设定明年主要的经济目标和政策基调。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淡化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将重点放在政策正常化和风险防控上,不过我们预计政府并不会在现阶段明确重提去杠杆。具体来看,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央行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长放缓、信贷脉冲转负。由于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明年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此外,会议可能会要求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房地产活动小幅走弱。11月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从此前15%的高位回落至12%,部分因为此前一些热点城市的房地产政策有所收紧。新开工同比增速从3.5%小幅上行至4.1%(低基数),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则从12.7%小幅放缓至10.9%。如我们此前所述,虽然政策有所收紧,但短期内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仍可能相对稳健。不过,我们认为随着房地产开放商融资条件收紧的影响显现,明年房地产活动面临的下行压力可能会逐渐增加。整体而言,11月瑞银建设活动指数大致企稳于0.9%(此前为0.8%;3个月移动平均)。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稳健增长9.7%(此前为9.5%)。受益于企业订单回升和疫情后企业利润逐步修复,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3.7%大幅升至12.5%,超出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虽然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较强,但部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略高,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7.3%小幅放缓至5.9%,官方窄口径基建投资(不包括公共事业投资)同比增速也从4.4%降至3.5%。其中,公共事业投资同比增速从23%下降到了12.3%,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以及交通运输投资同比增速则大致企稳。在服务业中,教育(同比增长22%)和医疗(同比增长34%)投资依然保持强劲,而文体娱乐投资则受高基数拖累转为同比下跌0.6%(此前同比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小幅上行至5%(此前为4.3%),主要得益于消费活动的进一步回暖以及双十一线上促销。可比口径下,双十一天猫和京东销售分别同比增长26%和32%。11月线上商品销售同比增速受高基数拖累降至12%,但其占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比重季节性上升了7个百分点至30.8%(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主要产品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部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新一代苹果手机等产品发售,通讯器材销售同比增速从8.1%跃升至43.6%。房地产相关产品销售表现不一,建筑材料(同比从4.2%加快至7.1%)和家电销售(从2.7%加快至5.1%)走强,而家具销售则受高基数拖累从同比增长1.3%转为同比下跌2.2%。另一方面,餐饮销售从此前的同比增长0.8%转为同比下跌0.6%,同时高基数拖累限额以上单位服装和日用品销售同比增速也有所下滑。 11月出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11.4%跃升至21.1%,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加工贸易出口(从2.2%跃升至16.8%)和一般贸易出口(从17.1%加快至23.7%)双双大幅走强。具体来看,受益于DRAM行业步入上行周期,以及海外对居家办公学习相关用品的需求依然强劲,11月电子产品出口明显反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也进一步提速,同时大部分消费品出口均有所好转,尤其是玩具(同比增长50%),可能表明海外节日需求较强,不过鞋类出口有所走弱。另一方面,虽然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进口同比增速大致企稳于4.5%(此前为4.7%)。得益于电子产品出口强劲,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0.6%反弹至13.2%,从韩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也有所走强。另一方面,从大宗商品生产国进口从同比增长4.3%转为同比下跌1.8%,铁矿石和铜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速也有所走弱。 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6.9%微升至7%。得益于出口和国内销售强劲,通讯器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提高了4个百分点至9.3%,与之相对,手机生产同比跌幅从10.7%收窄至2.7%。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提高了2.5个百分点至10.5%。另一方面,受高基数拖累,通用设备(同比增速从13.1%降至10.2%)、纺织(从9.5%降至6.5%)、非金属采矿业(从9.3%降至7.7%),以及有色金属行业(从11.2%降至9.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有所走弱,钢铁和水泥生产同比增速也是如此。我们认为11月工业生产较为稳健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出口,稳健的房地产和投资活动,以及消费的持续复苏。 信贷增速应已见顶,11月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7%。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和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同比多增400亿)。其中,新增居民贷款也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7350亿,同比多增700亿),而企业贷款新增7810亿(同比多增1020亿),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0亿)。银行贷款和政府债券净发行(同比多增2280亿)走强,抵消了影子信贷规模的收缩(同比多减980亿)和企业债券净发行的走弱(同比下降2470亿),拉动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13万亿(同比多增1360亿)。不过,我们估算的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在10月已经见顶,11月小幅下滑了0.1个百分点至13.7%。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下降到了GDP的8.6%左右,新增信贷流量也降至GDP的29%(3个月移动平均)。2021年,我们预计整体信贷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至10.8%,信贷脉冲可能转负、明年底达到GDP的6.3%。 CPI转为同比下跌0.5%;PPI通缩收窄。11月食品价格从同比增长2.2%转为同比下跌2%,特别是猪价在高基数拖累下同比跌幅从2.8%扩大至12.5%。受此影响,CPI同比增速在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转负。此外,旅游价格走弱拖累非食品价格也从同比零增长转为同比下跌0.1%。核心CPI同比增速企稳于0.5%。另一方面,PPI通缩从此前的2.1%收窄至1.5%,主要得益于上游投资品同比跌幅从2.7%收窄至1.8%,而消费品价格同比跌幅则进一步扩大至0.8%。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超过5.5%。10-11月经济活动明显反弹,主要得益于出口强劲、消费持续复苏,工业生产和投资活动也较快增长。房地产活动短期内可能也会保持稳健,不过开放商融资收紧可能令房地产活动承压。朝前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可能意味着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承压,不过消费则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速可能会至少达到5.5%,近期强劲的出口和工业生产可能带来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这一势头得以延续,那么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6%。不过,欧洲新出台的封锁措施以及最近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可能也都会令未来几个月外需承压。 下调明年CPI增速预测至1.7%。鉴于近几个月猪价跌幅超预期,拖累CPI明显走弱,我们将明年全年CPI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下调至1.7%。未来2-3个月,CPI可能保持小幅通缩或者在同比零增长附近徘徊,明年二季度后,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非食品价格反弹,CPI增速可能会逐步回升。我们预计明年食品通胀会从今年的10-11%大幅降至1%以内,而消费回暖和大宗商品及金属价格的上涨可能推动非食品价格反弹至2%左右。明年下半CPI增速可能升至2-3%,届时市场可能会更多关注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 出口强势能否持续?近期中国出口的表现明显强于市场预期,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自二季度以来也有所提升,主要来自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学习相关用品出口较为强劲。除中国之外,越南和台湾地区等其他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而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降。这种分化可能是由于亚洲整体疫情控制相对较好,此外今年发达经济体进口结构调整可能也是原因之一。2021年,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以及海外消费者可能从商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令中国出口承压。不过,我们认为全球GDP的反弹和整体需求的回暖应能抵消上述因素可能带来的拖累,支持中国出口较快增长(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不过,鉴于近几个月份出口大幅提速、再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增长再次出现放缓迹象,我们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上调到3%,明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1.5%小幅下调至10%。此外,我们将明年进口增速预测从13%下调至11.5%。 2021年展望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我们预计明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明年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可能会走弱,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明显反弹。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淡化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将重点放在政策正常化和风险防控上,不过我们预计政府不会在现阶段明确重提去杠杆。具体来看,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央行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在上半年可能有所上行,信贷增长放缓,信贷脉冲转负。由于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明年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不过,明年信用违约事件可能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上升。此外,会议可能会要求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编者按: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按美元计价,11月我国外贸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这一增幅超出了此前的市场预期。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专家表示,西方国家即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筹备活动提前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已经慢慢恢复的需求正急剧放大,而受疫情限制的产能不足矛盾愈发突出,由此增大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规模。预计年底前我国出口增速仍有支撑,12月出口同比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1月出口同比增长14.9% 远超预期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海关总署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我国11月出口26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较上月大幅提升9.7个百分点,创两年多以来新高,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综合来看,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09万亿元,增长7.8%,月度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前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2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这是继1月至9月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以来,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出口同比增速上扬建立在上年同期基数平稳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出口强势增长主要源于11月出口额大幅扩张。 从贸易对象看,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11月,我国对美、欧、东盟出口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升,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小幅回落。对美欧出口增速回升速度较为显著,主要还是因为近期美欧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部分地区工厂再次停工。另外,临近西方传统节日,海外市场对相关商品需求旺盛。上述双重因素叠加使中国出口增长再上台阶。 王青预计,年内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11月国内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升,已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这意味着,年底前我国出口增速仍有支撑,12月出口同比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明年上半年出口高景气仍将持续。”诸建芳认为,在明年海外疫情逐步好转趋势下,中国传统出口商品需求会逐步回升,并带动整体出口增长。此外,海外疫情反复使中国全球生产替代者角色不会快速消失。 在王青看来,5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9%左右,但主要是受美元同期大幅贬值带动,这意味着我国对其他非美货币总体上未出现明显升值,因此汇率因素对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我国对美欧出口大增 机电产品成主力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健恒团队分析称,中国今年出口快于预期,因为其他国家的生产恢复比较慢,中国生产恢复很快,产业链完整,因此很多终端消费品的需求转移到中国市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西方国家即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筹备活动提前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已经慢慢恢复的需求正急剧放大,而受疫情限制的产能不足矛盾愈发突出,由此增大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规模。” “11月我国出口远超预期主要受对美国、欧盟出口大增的带动。”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数据显示,前11月我国对欧盟出口2.45万亿元,增长7%;对美国出口2.82万亿元,增长6.9%。 从出口商品品类看,我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增长,服装、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9.57万亿元,增长5.4%,占出口总值的59.3%。其中,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31万亿元,增长10.7%。 进口方面,11月我国进口额同比增速跌入负增长区间。唐建伟分析称,海外疫情反复,特别是采取封锁措施的欧洲国家的复工延迟,导致欧元区服务业遭受打击,制造业增长在7月份复苏以来再次放缓,制约了我国从海外进口商品的空间。 海关数据显示,进口商品中仅有铁矿砂进口量价齐升,原油、大豆和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具体而言,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0.73亿吨,增加10.9%,进口均价为每吨694.5元,上涨5.8%;进口原油5.04亿吨,增加9.5%,进口均价为每吨2262.2元,下跌31.3%。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展望2021年,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让海外宏观经济跌至“谷底”的背景下,逆周期刺激政策将拉动全球经济边际向好,预计这一趋势在2021年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