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1月中国出口26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出口增速创下2018年3月以来新高。中国出口到欧美市场的产品,甚至出现了集装箱短缺的现象。德国之声报道,中国外贸已从年初的骤降状态恢复正常。11月份,中国出口增速之大出人预料。中国出口贸易何以“逆风翻盘”?疫情防控成果是背后主因。路透社12月7日报道,中国产能的快速恢复居世界前列,而许多主要贸易伙伴仍在疫情中挣扎。野村证券(Nomura)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出口值惊人,这可能源于中国是首个从疫情中恢复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外贸的这份亮眼成绩单来之不易,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复苏添了份底气。火爆的中国外贸对全世界也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大量商品出口为全球抗疫提供 “能量补给”。《华尔街日报》12月7日分析认为,疫情影响下,海外防护用品需求以及“在家办公”产生的电子产品需求,占据了近期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份额。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马库斯指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舒曼表示,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当前世界仍未走出新冠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任重道远。中国外贸的“爆单”、“世界工厂”的全速运转,为世界带来的不仅是有形的产品,更是无形的信心。策划/牛宁文案/毛莉 赵壹晨翻译/赵壹晨主播/任天择后期/陆宁远
李奇霖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还在继续恢复中。工业增加值同比高位回升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1.8%提高到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4.3%提高到5.0%。结合11月官方制造业PMI来看,当前经济处在主动补库存阶段。我们这篇文章聚焦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上。重点分析这个平时不太受关注的指标,原因有三:一是它前11个月累计同比增长0.2%,今年首次转正;二是它的增速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比较强的同步性,分析民间投资有助于判断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三是相比于房地产和基建,民间投资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它更多是企业自主行为。增速转正意味着疫情对民营企业预期的扰动,快消退殆尽了。严格从定义上看,民间投资和平时所理解的有点不太一样。很多人习惯上把民间投资等同于民营企业的投资,但实际上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类看,除了纯民间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外,民间投资还包括工商登记注册为混合经济成分中,由集体、私营、个人控股的投资主体单位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简单来说,就是民间投资除了民营企业的投资外,还包括了少量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投资。不过这部分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已经降到5%以下了,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例也低于10%,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有限。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自负盈亏,是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一群主体。它们在做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时,除了看当下的订单需求和盈利情况外,还要看未来的盈利预期。通常只有当未来的预期收入,能够覆盖投资成本,也就是能够赚到钱时,民营企业才会主动扩大投资。推动民间投资累计增速转正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最重要的肯定是订单恢复。如果没订单,现有产能都还有不少闲置的,企业是没有动力去扩大投资的。目前国内需求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外需也一次次地超预期,企业加大马力生产。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已连续3个月高于7%,而且高于整体的工业增加值同比,也要比疫情前的水平要高。订单多了,生产强了,企业有动力去扩大投资。相比于内需恢复,出口强劲对民间投资的推动作用更大一些。国内需求里,固定资产投资恢复的速度,要比消费快得多,结果是工业品涨价压力明显大于消费品。中上游的工业品生产企业,以国企为主,因此内需恢复对国企需求的拉动可能更大。而出口强势,让民营企业更受益。支撑今年中国出口的一股重要力量是海外需求缺口,尤其是消费品的缺口,消费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民企在生产。因此,出口回升,让民企订单恢复得更快。这在数据上也有体现。海关总署把出口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其他性质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今年5月以来,其他性质企业的出口表现,要远好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它9月和10月的增速都在20%以上。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不一定能够带动民间投资增速向上,但民间投资增速向上的时期,都有先出现制造业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回升。出口强势,不光给民营企业带来眼前的订单,还能改善它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在判断未来的时候,很容易套用亲身经验。一季度疫情主要在国内,采取了严厉的物理隔离措施,国内需求断崖式下滑。海外疫情爆发初期,出口企业预期是非常悲观的,认为海外需求会和国内一样冻结,有些企业返工后又停工。但实际情况是,疫情在海外失控,现在都没有出现拐点。欧美大放水,它们消费受到的冲击比生产小,库存去化,通胀预期升温。新兴市场国家忙于抗疫,也满足不了缺口,出口份额向中国转移。一些出口企业手里的订单,生产计划都排到2021年年中了。这自然会改善它们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扩大资本开支的意愿。我们看到,今年制造业的贷款需求指数首次超过基础设施业,最近几个月的M1同比也快速回升,存款活期化,为资本开支提供资金支持。在今年信用环境整体宽松的基础上,政策还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制造业企业以民企为主,中小企业基本都是民企。根据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为30.5%,连续11个月回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近7个月增速连创有统计以来新高。订单回升、预期好转,加上信贷政策的重点支持,民间投资将继续修复。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将是下一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力量。但后续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改提高生产率的概率要更高一些,因为前几年产能过剩的教训太惨痛了,而且人力成本和原料价格的刚性成本压力还在,通过技改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更可能被企业接受。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增,侧面也反映了技改在加快。民间投资增速转正,加之出口强势,能够带动就业,这又会向消费传导。民间投资、出口和消费,都是经济内生性的动能,这些经济内生性力量强了之后,对房地产和基建这两条老路的依赖就少了,地产调控和地方债务监管有可能会进一步收紧,需要关注土地产业链的风险。(作者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11月经济活动继续回暖,信贷增长见顶,CPI通胀走弱 11月大部分经济活动进一步回暖。海外假期需求等因素拉动出口反弹超预期,国内消费也进一步复苏。制造业投资大幅提速,抵消了基建投资的放缓和房地产活动的小幅走弱。受益于此,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上行。11月CPI转为同比下跌0.5%,信贷增速如期见顶回落、小幅下行0.1个百分点至13.7%。朝前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可能意味着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承压,不过消费则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速可能会至少达到5.5%,近期强劲的出口和工业生产可能带来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这一强劲势头在12月得以延续,那么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6%。 小幅下调2021年全年CPI和出口增速预测 鉴于近几个月猪价跌幅超预期,拖累CPI明显走弱,我们将明年全年CPI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下调至1.7%。未来2-3个月,CPI可能保持小幅通缩或者在同比零增长附近徘徊,明年二季度后,随着非食品价格反弹,CPI增速可能会逐步回升。另一方面,鉴于近几个月份出口增长超预期、加之发达经济体经济再次放缓,我们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上调至3%,同时将明年预测从11.5%下调至10%(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何可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将设定明年主要的经济目标和政策基调。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淡化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将重点放在政策正常化和风险防控上,不过我们预计政府并不会在现阶段明确重提去杠杆。具体来看,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央行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长放缓、信贷脉冲转负。由于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明年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此外,会议可能会要求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房地产活动小幅走弱。11月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从此前15%的高位回落至12%,部分因为此前一些热点城市的房地产政策有所收紧。新开工同比增速从3.5%小幅上行至4.1%(低基数),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则从12.7%小幅放缓至10.9%。如我们此前所述,虽然政策有所收紧,但短期内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仍可能相对稳健。不过,我们认为随着房地产开放商融资条件收紧的影响显现,明年房地产活动面临的下行压力可能会逐渐增加。整体而言,11月瑞银建设活动指数大致企稳于0.9%(此前为0.8%;3个月移动平均)。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稳健增长9.7%(此前为9.5%)。受益于企业订单回升和疫情后企业利润逐步修复,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3.7%大幅升至12.5%,超出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虽然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较强,但部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略高,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7.3%小幅放缓至5.9%,官方窄口径基建投资(不包括公共事业投资)同比增速也从4.4%降至3.5%。其中,公共事业投资同比增速从23%下降到了12.3%,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以及交通运输投资同比增速则大致企稳。在服务业中,教育(同比增长22%)和医疗(同比增长34%)投资依然保持强劲,而文体娱乐投资则受高基数拖累转为同比下跌0.6%(此前同比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小幅上行至5%(此前为4.3%),主要得益于消费活动的进一步回暖以及双十一线上促销。可比口径下,双十一天猫和京东销售分别同比增长26%和32%。11月线上商品销售同比增速受高基数拖累降至12%,但其占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比重季节性上升了7个百分点至30.8%(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主要产品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部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新一代苹果手机等产品发售,通讯器材销售同比增速从8.1%跃升至43.6%。房地产相关产品销售表现不一,建筑材料(同比从4.2%加快至7.1%)和家电销售(从2.7%加快至5.1%)走强,而家具销售则受高基数拖累从同比增长1.3%转为同比下跌2.2%。另一方面,餐饮销售从此前的同比增长0.8%转为同比下跌0.6%,同时高基数拖累限额以上单位服装和日用品销售同比增速也有所下滑。 11月出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11.4%跃升至21.1%,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加工贸易出口(从2.2%跃升至16.8%)和一般贸易出口(从17.1%加快至23.7%)双双大幅走强。具体来看,受益于DRAM行业步入上行周期,以及海外对居家办公学习相关用品的需求依然强劲,11月电子产品出口明显反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也进一步提速,同时大部分消费品出口均有所好转,尤其是玩具(同比增长50%),可能表明海外节日需求较强,不过鞋类出口有所走弱。另一方面,虽然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进口同比增速大致企稳于4.5%(此前为4.7%)。得益于电子产品出口强劲,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0.6%反弹至13.2%,从韩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也有所走强。另一方面,从大宗商品生产国进口从同比增长4.3%转为同比下跌1.8%,铁矿石和铜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速也有所走弱。 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6.9%微升至7%。得益于出口和国内销售强劲,通讯器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提高了4个百分点至9.3%,与之相对,手机生产同比跌幅从10.7%收窄至2.7%。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提高了2.5个百分点至10.5%。另一方面,受高基数拖累,通用设备(同比增速从13.1%降至10.2%)、纺织(从9.5%降至6.5%)、非金属采矿业(从9.3%降至7.7%),以及有色金属行业(从11.2%降至9.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有所走弱,钢铁和水泥生产同比增速也是如此。我们认为11月工业生产较为稳健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出口,稳健的房地产和投资活动,以及消费的持续复苏。 信贷增速应已见顶,11月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7%。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和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同比多增400亿)。其中,新增居民贷款也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7350亿,同比多增700亿),而企业贷款新增7810亿(同比多增1020亿),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0亿)。银行贷款和政府债券净发行(同比多增2280亿)走强,抵消了影子信贷规模的收缩(同比多减980亿)和企业债券净发行的走弱(同比下降2470亿),拉动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13万亿(同比多增1360亿)。不过,我们估算的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在10月已经见顶,11月小幅下滑了0.1个百分点至13.7%。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下降到了GDP的8.6%左右,新增信贷流量也降至GDP的29%(3个月移动平均)。2021年,我们预计整体信贷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至10.8%,信贷脉冲可能转负、明年底达到GDP的6.3%。 CPI转为同比下跌0.5%;PPI通缩收窄。11月食品价格从同比增长2.2%转为同比下跌2%,特别是猪价在高基数拖累下同比跌幅从2.8%扩大至12.5%。受此影响,CPI同比增速在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转负。此外,旅游价格走弱拖累非食品价格也从同比零增长转为同比下跌0.1%。核心CPI同比增速企稳于0.5%。另一方面,PPI通缩从此前的2.1%收窄至1.5%,主要得益于上游投资品同比跌幅从2.7%收窄至1.8%,而消费品价格同比跌幅则进一步扩大至0.8%。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超过5.5%。10-11月经济活动明显反弹,主要得益于出口强劲、消费持续复苏,工业生产和投资活动也较快增长。房地产活动短期内可能也会保持稳健,不过开放商融资收紧可能令房地产活动承压。朝前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可能意味着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承压,不过消费则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速可能会至少达到5.5%,近期强劲的出口和工业生产可能带来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这一势头得以延续,那么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6%。不过,欧洲新出台的封锁措施以及最近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可能也都会令未来几个月外需承压。 下调明年CPI增速预测至1.7%。鉴于近几个月猪价跌幅超预期,拖累CPI明显走弱,我们将明年全年CPI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下调至1.7%。未来2-3个月,CPI可能保持小幅通缩或者在同比零增长附近徘徊,明年二季度后,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非食品价格反弹,CPI增速可能会逐步回升。我们预计明年食品通胀会从今年的10-11%大幅降至1%以内,而消费回暖和大宗商品及金属价格的上涨可能推动非食品价格反弹至2%左右。明年下半CPI增速可能升至2-3%,届时市场可能会更多关注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 出口强势能否持续?近期中国出口的表现明显强于市场预期,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自二季度以来也有所提升,主要来自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学习相关用品出口较为强劲。除中国之外,越南和台湾地区等其他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而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降。这种分化可能是由于亚洲整体疫情控制相对较好,此外今年发达经济体进口结构调整可能也是原因之一。2021年,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以及海外消费者可能从商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令中国出口承压。不过,我们认为全球GDP的反弹和整体需求的回暖应能抵消上述因素可能带来的拖累,支持中国出口较快增长(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不过,鉴于近几个月份出口大幅提速、再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增长再次出现放缓迹象,我们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上调到3%,明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1.5%小幅下调至10%。此外,我们将明年进口增速预测从13%下调至11.5%。 2021年展望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我们预计明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明年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可能会走弱,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明显反弹。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淡化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将重点放在政策正常化和风险防控上,不过我们预计政府不会在现阶段明确重提去杠杆。具体来看,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央行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在上半年可能有所上行,信贷增长放缓,信贷脉冲转负。由于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明年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不过,明年信用违约事件可能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上升。此外,会议可能会要求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2021年出口继续维持景气,三种机制作用不一、共同影响出口,上半年暂时性替代较强,下半年合作补库边际向好,永久性替代可能贯穿全年。我们坚定看好装备制造业受益于永久性替代产生的出口景气具有长期逻辑,低社交属性的海外消费在修复期可能阶段性出现供需错配,有利于我国相关消费制造业的表现。 影响2021年出口景气的三种机制 展望2021年出口,我们认为重点关注三种机制,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三种机制的宏观逻辑存在差异,影响机制、作用效果和节奏上也有不同。 暂时性替代表现在我国对附加值较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海外供给进行替代,短期订单转移带来的出口份额提升,永久性替代表现在我国发挥供给优势向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进行替代,在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抢占供给出清的全球市场份额,突破传统的订单周期、标准不一、对外渗透率低等限制,进而提升出口份额。合作补库是指主流经济体补库周期共振,产业链间协同作用对出口产生的拉动,有利于产业内贸易及相似品贸易。 2021年出口维持景气特征 “出口超预期”是2020年重要宏观预期差,出口也是带动经济快速回升的重要拉动力量,站在2020年末的时间点上,我们预计2021年出口仍将维持景气特征。由于疫苗广泛使用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间点在2021年Q2末至Q3,上半年海外供给修复较慢,暂时性替代有望继续支持出口景气,下半年海外供给加速修复有望推动合作补库,永久性替代对出口的拉动可能贯穿全年,预计全年出口维持相对景气特征,节奏上,上半年略高于下半年。 出口景气对中观产业有何影响? 出口景气对中观行业存在差异性影响,看好装备制造业可持续的长期出口景气。 大宗商品价格与全球再通胀与上游采矿业密切相关,我们综合考虑货币、需求和供给逻辑对通胀的影响,预计全球呈现温和通胀概率较大,叠加总需求回升带来贸易量的提升,预计2021年上游采矿业的基本面将边际改善。 中游原材料行业在不同程度上均能受益于三种出口景气机制,既有标准化程度低、附加值低的暂时性替代,又有供给出清后中国企业出海提升全球市场份额的永久性替代逻辑,还有身处产业链中间链条、能受益于上下游拉动的合作补库逻辑,预计2021年出口景气对中游原材料行业的基本面改善有一定积极支撑。 我们坚定看好受益于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对装备制造业具备持续拉动。中国制造“冠绝全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逐年提升,中高端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中国具备突出优势;疫后全球供应链体系重塑,在供给出清格局下,中国领先性修复发挥供给优势,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动装备制造业突破既定约束,实现对海外供给的永久替代。未来在人口质量红利、资本与科技相结合的宏观逻辑,和传统制造业升级、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中观逻辑的共同支撑下,我们看好永久性替代对装备制造业的长期拉动。 中国消费需求呈现分化修复特征,可供判断疫情后海外消费需求的分化走势,由于必需品消费、“宅经济”消费和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及服务业消费难以出现较大的供需错配,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出口利好有限。而低社交属性的海外消费在修复期可能阶段性出现较强的供需错配,有利于我国文传体娱、家具、汽车、家用设备等相关消费制造业表现,目前美国的消费及工业生产数据和我国出口已有一定印证关系。 风险提示 中国疫情超预期扩散,中美博弈超预期恶化,全球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封锁及社交隔离政策全面重启。 目 / 录 正 文 2021年:出口维持景气特征 我们预计2021年出口仍有较强表现,前文所叙述的三种力量将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判断不同阶段的重要前提是判断疫情走势、海外供需修复进程、疫苗广泛使用的时间点等关键变量。 从节奏上来看,明年全球需求将率先修复,而影响供给节奏的核心变量仍是疫苗,当前疫苗订购以及注射安排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各国疫苗订购对人口的覆盖率存在较大差距,已确认订购疫苗覆盖率超过100%的经济体依次是加拿大527%、英国288%、澳大利亚266%、美国223%、欧盟182%和日本115%。而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中部分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覆盖率则不足100%。鉴于新兴市场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上游原材料以及中低端制造业出口国,新兴市场国家疫苗订购规模不足将使得发达国家需求恢复速度领先于新兴市场国家供给恢复速度。 根据当前美国医药协会预测,Q1美国将开始一阶段疫苗注射,一季度末计划疫苗注射覆盖人群比例超过20%;Q2为美国疫苗注射速度的高峰期,Q2末计划疫苗注射覆盖的人群比例超过80%;预计欧、日等经济体均将保持类似进度。此后新兴市场国家将根据疫苗生产进度或各国财政条件逐步开展注射,但对于此类国家而言,由于其当前国内疫情未见大面积复发,明年Q1-Q2生产能力的修复主要凭借疫情的自然消退和社交距离控制。预计疫苗广泛使用的时间点在2021年Q2末至Q3。 结合疫情和疫苗的前瞻判断,我们认为2021年海外供给的修复将是渐进、缓慢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大概率在Q3修复至疫情前水平。需求端,受益于经济内生修复动力和偏消费的逆周期托底政策影响,虽然基数效应有影响,但经济需求恢复相对较快,考虑供需修复的节奏不同,我们预计上半年海外供需缺口仍存,下半年随着疫苗兑现和海外生产体系的修复,海外供给能力有望显著改善。 综合疫情、疫苗和海外供需的基本判断,我们预计,三种机制结构分化,将共同支撑出口表现较强,2021年全年(以人民币口径)出口增速为7.5%,节奏上,上半年略高于下半年,Q3弱于Q4。 2021年:影响出口景气的三种机制 2020年“出口超预期强劲”是宏观重大预期差,4月,在市场对外贸一片悲观预期的背景下,我们在4月出口数据点评中坚定提出“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将带动中国出口超预期回升”。截至12月,4月至11月的八个月中出口景气不断兑现,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重要逻辑。随着前期观点的不断验证,Q3起市场开始广泛接受这一判断,并逐步成为投资主线。事实上,能够把握住本轮“出口超预期强劲”预期差的关键在于理解国内外供给对出口的影响机制,海外供给不畅、中国发挥供给优势形成出口的持续景气。 当下,展望2021年出口走势,我们提出需重点关注三种机制,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三种机制的宏观逻辑存在差异,在影响机制、作用效果和趋势节奏上不尽相同。 暂时性替代:中国领先性复苏,承接订单转移 在两国的贸易关系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一是替代,其二是合作互补,根据替代发生的内在机制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 暂时性替代的实质是短期订单转移。海外疫情冲击导致供需缺口产生。疫情对供给和需求均有冲击,冲击阶段,由于隔离、防控措施的存在,疫情对供给的冲击更强;疫后修复阶段,由于疫情的反复、各项防控措施是分阶段渐进取消的、复工成本较高、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偏“消费”等原因,海外供给的修复慢于需求。 可以看到,不论是在疫情冲击阶段还是疫后修复阶段,海外均存在供需缺口,中国正是通过填补海外的供需缺口实现了出口的持续超预期,这其中有大量订单是以订单转移的方式流向我国的。其中,由于疫情冲击短期流向我国、未来随着海外供给能力修复订单会回流的,便是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出口品。 我们认为,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出口品主要集中在标准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低、位于产业链较低位置的商品或产业。 历史上,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阶段性发生过出口的暂时性替代。2018年起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加剧,关税税率的增加导致外贸订单受到冲击,部分外贸型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彼时,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暂时性替代,虽然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但通过订单转移或者产业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的方式,间接完成了出口,从“中-美”转向“中-东南亚-美国”,由此部分消除了关税税率变化对贸易的扰动。 永久性替代:供给优势借机兑现,中国出口份额提升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供给优势奠定永久性份额提升。与暂时性替代相反的是永久性替代,永久性替代指一旦发生了出口的供给替代,即便未来海外供给修复,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订单回流导致出口份额大幅下降。 我们认为,永久性替代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产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宏观上与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否存在积极的增长逻辑相关,中观上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角色有关。事实上,受订单周期长、刻版印象、提升产品对外渗透率慢等因素影响,永久性替代的发生相对较慢,出口份额的变化相对有限。本轮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得益于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制度优势、全门类工业行业等供给优势的支撑,我国在后疫情时代经济领先性修复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这其中永久性替代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表现显著。 疫后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中国拥有供给优势以支撑永久性替代。宏观层面,中国具有突出的生产要素优势。我们曾在《新供给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中明确表示,海外主流经济体面临生产要素困境,中国在人口质量红利、投资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较为突出的增长潜力,有望进一步夯实我国供给侧优势。中观层面,传统制造业加速升级,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高技术劳动力潜力兑现,叠加降成本政策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强大的中国制造奠定供给优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疫情加速永久性替代的发生。首先,疫情扩散对企业形成“现金流量表”冲击,企业营收受挫、现金不足,进而演变成资产负债表冲击并出现倒闭和破产,疫情导致全球出现一轮供给出清,这为我国企业出海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机遇,由此形成永久性替代。其二,疫情导致海外经济体出现工业生产低迷、工业库存低的特征,主要依赖进口,得益于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突破了刻版印象、订单周期长等传统约束,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对外渗透率提升,由此带来永久性替代的发生。我们认为,疫情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侧冲击,为我国供给优势的兑现带来了重要机遇期,结合2020年数据和行业表现来看,受益于永久性替代,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出口景气度较高,家用电器、通用机械设备、医疗器械、专有设备等行业也已有表现。 两种替代作用的定量估测 2020年中国供给产生的替代作用是实现“出口超预期”的关键变量,带动我国出口份额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事实上在2013年至2019年之间,我国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量占全球份额的比重相对稳定,我们尝试通过出口份额的变化对2020年替代作用为我国带来的出口规模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产业链环节的高低和出口品的标准化程度,将替代作用分为暂时性替代与永久性替代,尝试初步计算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的规模。 不考虑替代作用的基础情形下,全球总需求与全球贸易走势高度相关,中国贸易份额占全球贸易份额相对固定,中国出口及贸易走势与全球出口、贸易走势高度相关,假设不存在替代作用,2020年我国美元计价出口增速可能为-6%至-10%。1-11月美元计价出口增速为2.5%,预计2020年全年可达4%以上,通过与基础情形的对比,可以初步测算出替代效应为我国带来了2500至3200亿美元出口规模。 在此基础上,根据HS分类,将动物、植物、矿产品、烟草、化工产品、皮毛制品、纺服原料等附加值较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划分为暂时性替代,将机电设备、车辆、航空器、医疗器械等非标准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高的品类划分为永久性替代,可以计算出暂时性替代与永久性替代大概比例为1:2.25。 可以看到,在经济领先性修复的背景下,中国发挥供给优势形成了较强的替代作用,其中永久性替代的占比较高。 补库共振 “全球化”推动全球库存出现周期性共振特征。由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叠加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和各国逆周期政策的协同,全球经济、贸易表现出一定周期性共振特征,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库存周期也伴生共振。 疫情导致海外经济体集体“降库存”。本次疫情导致中国与海外主要经济体出现显著背离,海外疫情反复导致海外经济体供给受挫,工业生产持续低迷,整体库存持续下降,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带动消费需求回升较快,需求强、供给差导致海外经济体被动提升进口依赖度,贸易赤字恶化。而中国疫情有效防控,截至Q4经济已经基本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库存周期进入蓄力阶段,即将进入弱补库周期。 全球经济修复阶段,补库共振有望提振我国出口。随着疫情逐步可控、疫苗逐步兑现,海外经济体供给能力的修复有望加速,或促使海外补库周期的出现,全球补库周期共振有望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连接着原材料国和消费国,国内外补库共振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贸易增多,全球补库“合作共振”自然会利好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协作较多的领域,利好产业内贸易和相似贸易品的出口,特别是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对外渗透率较高的行业。 出口景气对中观产业有何影响? 出口景气如何影响中观产业?我们认为,2021年出口能维持相对景气,上半年有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的逻辑利好,下半年有永久性替代和补库共振的支撑,全年出口增速(人民币口径)有望达到7.5%。在整体出口相对平稳的背景下,出口景气的不同机制发挥不同作用,中观来看,不同行业的受益逻辑略有差异。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受益于永久性替代带来的持续出口景气,通用设备、电气机械、专有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基本面走势较为积极,受益于暂时性替代出口经期,中游原材料和下游消费品在2021年上半年仍会阶段性受益。 上游采矿业:低油价掩盖价格上行,黑金链条修复较快 2020年上游采矿业呈现渐进修复特征,营收、盈利、价格大幅波动,库存持续去化,主因是疫情冲击导致需求大幅下降,叠加低油价的环境,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随着中国及主要经济体的需求端逐步修复,流动性冲击对油价的压制消除,上游价格开始逐步回升。 疫情导致全球总需求受到较大冲击,在疫情反复的冲击下,主流经济体的经济修复较为缓慢,同时年初OPEC+谈判破裂叠加美元流动性冲击带来的低油价环境产生较大冲击。原油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能源品种和战略资源之一,能源、化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等几乎各个行业的生产成本都会受到原油价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原油价格的波动也因此与整体PPI走势几乎一致。本轮原油价格的低迷导致PPI修复不及预期,掩盖了其他大宗商品大幅上涨的事实。 截至2020年10月数据,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修复较慢,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受益于供需错位带来的价格上行,生产、营收、利润等走势加速修复,黑色金属产业链方面,12月1日铁矿石价格指数达到144.6美元/吨,创2014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终端需求有支撑,各类钢材也出现普涨,螺纹钢、线材、中板、热轧薄板等钢材价格均快速上探到2019年5月的水平。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是影响上游采矿相关行业的关键因素,大宗商品短期价格上涨,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拉动均持续性有限。 我们判断2021年全球通胀的拐点出现在二季度,未来一个阶段仍将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突破现在的位置。 2021年一季度之前,由于疫苗尚未广泛应用,全球供需局面整体维持,目前的商品涨价格局有望延续。国内需求持续改善,中国供给优势填补全球缺口的逻辑延续,与出口产业链和地产关联度高的工业品景气度将延续。汽车、家电、专有设备、电气机械、建材等终端需求有望持续提振铜/锌/铝等有色品种、苯乙烯等化工产品以及各类钢材价格。 贯穿2021年最主要上涨的价格将是与新能源产业关联度高的品种。2021年全球发展清洁能源的趋势已十分明确:欧洲已出台7500亿欧元的预算用于绿色投资;拜登在竞选过程中也反复提及绿色基建,日本首相菅义伟也计划日本在2050年将实现国内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也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点目标之一。全球新能源的共振周期将提振相关品类需求,铜、铝、镍以及目前价格相对处于低位的钴、锂有望受益。 另外,原油价格修复有望带动石油化工产业链普涨。2021年全球进入疫后经济复苏阶段,化工企业产能修复叠加出行需求回暖,原油消费量将快速提振。供给方面,OPEC+减产协议将在整个2021年维持,原油钻井平台数量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供给修复也较难一蹴而就。流动性充裕、风险偏好抬升、弱美元环境等诸多因素均有利于原油价格回升。 此外,我们提示可能出现的两种供需错位风险,或导致部分大宗商品出现阶段性的价格快速上涨。 其一,起始于2020年Q3的本轮全球经济修复过程中,全球需求修复速度一定程度上领先于供给(中国出口超预期的重要逻辑),同时全球供应链中断转向重塑阶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供不应求错位的涨价逻辑,目前在疫苗大面积落地、产生实质性影响之前,此逻辑仍会继续发酵,推动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一方面随着疫情可控,海外供给放量修复,价格上涨可能斜率放缓,但若疫情再次反弹冲击部分大宗商品的供给,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价格斜率趋陡。 其二,目前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疫情防控能力较差,通过疫苗防控需要依赖发达经济体,考虑疫苗从开始接种到发达经济体大面积落地,再到新兴市场国家(大宗商品供给国)落地,这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疫苗兑现产生的时滞可能对全球供需产生的影响是:海外消费国疫苗兑现快,导致需求和生产的修复加快,但新兴市场国家疫苗兑现慢导致生产供给慢,可能出现阶段性需求修复快于供给,带动需求信号从下游向上游传导,进而带动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上行。 展望2021年,2020年疫情冲击和低油价环境的逻辑可能边际修复,全球总需求回升,全球再通胀持续性有限,上游采矿业的基本面较2020年适当改善。 通胀有三种常见驱动因素。一是货币超发型通胀,即超额货币流入规模有限的实体经济推升价格水平上行。二是供给收缩型通胀,该类型通胀的典型诱因是由战争或自然灾害等事件性冲击使得商品供给收缩从而推升价格上行。三是需求拉动型通胀,这一类型的通胀通常由经济发展或复苏阶段需求缓慢抬升所引发,通常较为温和。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上述三项驱动通胀抬升的因素在2021年均未出现可持续的逻辑变化,2021年的通胀仍将是需求复苏背景下的“修复型”上升。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全球通胀会适当回升,但大幅上行概率较低,大概率呈现温和通胀特征。 首先,2021年货币超发进一步边际改善的空间有限。2020年疫情后通过QE等方式投放大量货币,一方面2021年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边际放松的概率较低,另一方面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超储成为吸纳货币的蓄水池,未来货币是否将流入实体经济推升通胀本质仍然取决于需求层面。 其次,全球总需求将渐进修复,我们认为,在经济内生修复和政策刺激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渐进修复,没有超预期的投资需求拉动则较难出现强劲的总需求反弹,中国地产政策难以大幅宽松,美国和印度的基建落地存在一系列掣肘,需求的渐进修复将拉动通胀温和回升。 从供给收缩角度来看,2021年作为拜登上任的首年,预计外交政策不会过于激进,整体国际关系以修复为主线,导致供给收缩的战争性事件出现概率较小。 中游原材料:出口景气仍有支撑 2020年中游原材料维持渐进修复,Q3末起回升加快。中游原材料行业属于附加值相对一般、产成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在这一领域具备较强的供应能力。2020年,受疫情冲击叠加低油价环境,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相关行业价格大幅下跌,拖累营收、利润等主要数据。 随后,在出口景气和国内需求复苏的带动下,价格逐步回升,化学原料、黑金冶炼、有色冶炼等行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开始加速修复。一方面,后疫情时期,全球供给受冲击程度大于需求侧,且修复更慢,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逻辑实现了出口的超预期景气,供需错位对中低端附加值产品的价格抬升形成支撑,同时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订单转移,生产修复也相对较快。中游原材料行业营收在3月起渐进回升。10月利润高增主要受益于两方面,其一是化工产品相关的快速涨价,其二是去年的低基数所致。 展望2021年,出口景气对中游原材料行业仍将提供积极影响,带动营收、盈利和价格等数据渐进修复,三条不同的景气线索存在差异化影响。 其一,暂时性替代作用逐步下降。我国身处全球产业链中间环节,结合HS出口份额显示,我国在化工、塑料、毛皮、纺服等领域占据的全球出口份额较多,凸显我国供给优势,本次疫情正是得益于我国的供给优势和生产领先性修复,短期订单转移带来的出口景气对中游原材料行业产生支持。预计2021年上半年,疫苗还无法全面惠及全球经济体,短期订单转移在2021年上半年仍有支撑。 其二,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仍有一定利好。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行业内有望出现一轮强者恒强、全球集中度提升的景气,在中游原材料领域,我国具备较强的供给能力,有望借助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机会提升出口份额,形成永久性替代。 其三,中游原材料行业顺周期性较强,全球补库共振有一定边际提振作用。化学原料、金属制品、黑金冶炼、有色冶炼等行业顺周期属性较强,我们预计2021年疫苗兑现后全球范围内供需修复有望加速,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补库共振,有助于改善顺周期行业的基本面表现,考虑本轮补库共振可能相对较弱,补库共振产生的支撑有限。 装备制造:关注永久性替代的长期出口景气 回顾2020年整体走势,后疫情时代,受益于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的逻辑,出口景气带动装备制造业表现较强,价格、营收、利润、生产等数据方面均表现出了领先性的修复,通用设备、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更是在Q3起开启了补库周期。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综合要素禀赋、推动力、内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装备制造业有望受益于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基本面数据延续良好态势。 中国制造优势有望受益于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的集中度提升逻辑。中国供给替代形成出口景气时,一方面是替代海外低端制造业形成订单转移的暂时性替代,另一方面则是替代发达经济体的中高端制造业。 我们认为,替代中高端制造业时存在永久性替代的逻辑支撑,这一逻辑有望在2021年得到延续。首先,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份额不断提升,我国中高端制造业的占比和投资稳步提升,供给优势不断强化,但受限于非标准化产品订单周期较长、国内外产品标准不一、对外推广和企业出海不畅等原因,产品的竞争力并未转化为出口份额的提升。疫后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生产领先性修复叠加内循环畅通供应链体系,中国占据优势地位,有助于突破此前的诸多限制,带动中高端制造业出口份额提升,显著表现在装备制造业领域。 其次,海外疫情冲击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而演化出资产负债表冲击,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疫情导致的供给出清释放出一定的全球市场份额,有助于我国中高端制造业进行永久性替代。 第三,宏观的生产要素逻辑和中观的产业发展趋势显示,中高端制造业具备永久性替代长期出口景气的基础。我们在《新供给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中提出当前存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困局,中国是为数不多具备“人口质量红利、科技与资本相互促进的生产要素优势”的经济体,生产要素优势叠加深化供给侧改革、坚定对外开放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中观层面,一方面我国不断强化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持续推进,降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等也有利好;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长期维持较高增速,有助于带动中高端制造业的出口景气。 下游消费:中国消费分化修复,海外消费 疫后我国消费呈现分化修复特征 消费制造业的走势与消费需求变化高度相关,预判2021年海外消费需求的变化是研究我国消费制造业出口景气的关键变量。疫情冲击下,消费需求变化受疫情、疫苗兑现、刺激政策等变量有重要联系,目前来看,仅有中国有效防控疫情,逐步放开社交隔离等防疫限制,经济逐步回升至疫情水平,消费需求渐进回升。我们认为,在判断2021年海外消费需求时,中国经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不同消费品的需求分化修复特征。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是显著而全面的,按照受疫情冲击的大小程度,我们把消费品分为四类:(1)必需品,受疫情冲击较小,甚至有一定增益,如粮油食品、日用品、中西药品等;(2)“宅经济”相关的消费,受益于“居家隔离”,增速不降反增,如通讯器材、饮料、文化办公用品等;(3)“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疫情严控期间供给不足导致增速滑坡,消费场景恢复后开始迅速修复,如汽车消费以及家具、家电、装潢等地产后周期消费;(4)“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或服务类消费,受制于“社交距离”的影响,该类消费受影响大且恢复较慢,如餐饮业、石油及制品、纺服鞋帽等行业。 通过观察这四类消费品的增速变化,我们把疫情对于消费的冲击分为三个阶段:(1)一季度,居民消费受到剧烈冲击,消费全面收缩,其中必需品表现较好,“宅经济”相对稳健。(2)二季度,消费开始稳健修复,并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必需品、“宅经济”仍表现抢眼,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开始快速提振,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修复遇到了明显的瓶颈。(3)三季度起,消费复苏提速,且前期分化修复的特征开始收敛。随着经济的持续修复,居民收入拾级而上,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显著提振,另外“高社交属性”的消费修复斜率向上。 我们认为,中国消费需求的分化修复对判断海外消费需求走势有重要借鉴意义,低社交属性消费修复较快等逻辑已在部分国家兑现。 海外耐用品消费需求修复较快,中国经验适当兑现 美国消费修复分化,耐用品消费快速回升。Q2起,美国消费数据呈现显著分化修复特征,耐用品消费需求快速回升,截至10月,美国个人耐用品消费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同期非耐用品及服务业消费均相对低迷。主因在于,其一大规模财政补贴对居民收入形成一定的支持,对汽车等可选消费品需求提升;其二疫情冲击和社交隔离政策导致服务业的消费场景受到较大影响,居家带来的宅经济需求较强,家具家电、文传体娱等“宅经济”消费品相对受益,带动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快。其三,疫情后,与中国类似,美国如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也存在疫情期间的需求在疫情后进行补偿性消费的特征,也有利于耐用品消费快速修复。 耐用品供需错配,带动我国出口景气。耐用品消费快速修复,但同期工业生产仍相对低迷,供给端修复相对缓慢,正式耐用品消费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带动了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1-11月我国机电设备出口增速达5.4%,家用电器、手机、音视频设备等品类也保持较高出口增速。我们认为,考虑美国耐用品阶段性的供需错位短期仍可延续,后续随着耐用品制造业生产的加速、美国国内供给的修复,对我国相关品类的进口需求可能边际下降。 综合美国消费需求走势和中国经验,我们预计海外消费需求带来的出口景气表现为: 必需品:疫情冲击逐步减弱,海外必需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逐步回升,幅度有限;随着疫情可控、疫苗兑现,海外供给修复带来的必需消费品供给有望大幅提升,海外供需错配的复位,使得我国供给端短期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出口景气也将受到影响,将扰动我国与海外必需消费品相关的出口景气,涉及纺织、烟草、印刷等行业。 宅经济消费:疫情期间海外宅经济需求显著提升,受益于海外供给不畅,我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来了家具、家电、文体传娱等品类的出口景气。随着疫情可控和疫苗兑现,预计后续海外宅经济需求将边际下降,叠加供给端修复带动生产加速,供需缺口逐步消失将扰动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家具制造业、文教体娱等行业将受到一定利好。 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根据中国经验,海外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修复较快,但供给端受限于疫情和社交距离的限制,修复较慢。我们认为阶段性的供需错位可能产生一定的外溢作用,有利于我国相关行业出现阶段性的需求景气。目前来看已有部分案例印证,美国耐用品消费快速修复和生产低迷带动了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 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及服务类消费:社交隔离等防疫措施的放松是渐进的,需要社交场景支持的可选消费及服务类等消费需求回升较慢,与之匹配的是供给端的修复也是渐进的,我们认为,这一领域的海外供需的修复相对较慢,对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影响较小,涉及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 风险提示 中国疫情超预期扩散,中美博弈超预期恶化,全球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封锁及社交隔离政策全面重启。
经初步估算,今年湖北外贸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商务部10日携国家六大进出口商会“来鄂送暖冬”,湖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秦军介绍该省外贸发展情况时表示,在外贸产业正常运转仅9个月的不利情况下,逆势实现历史最好纪录。 官方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11月,湖北进出口总额3916.3亿元,同比增长10.1%。 秦军表示,商务部及六大进出口商会出台系列政策,帮助湖北保主体、保市场、保订单,稳住了“宅经济”相关产品市场份额,拓展了医疗防疫物资、农产品国际营销渠道,稳定了湖北外贸疫后重振的底盘。 今年以来,湖北推动医疗防疫物资有序规范扩大出口。今年1月-10月,湖北共向17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物资(含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检测试剂、红外测温仪、医用敷料等)51.4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总额17%左右,较去年全年医疗物资出口增长7.2倍。 秦军表示,明年将组建湖北医疗防疫物资进出口联盟,稳固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形成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优势。支持仙桃国家级非织造布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发展,打造世界知名医疗防疫物资产业基地。 同时,湖北“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今年大幅增长。其中,1月-10月,平板电脑出口39.6亿元,同比增长14%;液晶显示器出口29.3亿元,同比增长60.1%。 秦军介绍说,从目前全球疫情形势来看,明年“宅经济”市场仍将保持旺盛需求。为此,将围绕“光芯屏端网”、日用塑料、调味品等“宅经济”优势产品拓展出口渠道,建立“宅经济”重点企业库,加强跟踪监测。 当天,湖北省商务厅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国家六大进出口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达成共同支持湖北外贸发展举措。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产量也提高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义乌市松南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贞说。此前,因为赶制英国口罩订单,货款没有及时回笼,他一直被资金困扰。义乌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绿色审批通道”,为其办理了100万元的“市场复工贷”融资,并减免了3300元出口信用证业务手续费,切实帮助企业缓解了资金困难。从通过绿色通道提交审查,至审批完成,全流程仅用了2个工作日,义乌农商银行跑出了疫情贷款的“加速度”。为充分发挥金融在稳外贸中的积极作用,义乌农商银行巧打政策、产品和服务组合拳,把金融惠企政策落地到“最后一公里”,为出口制造企业营造缓冲期,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冲击难关。一是积极有为出政策。专门出台特殊金融服务方案,对受国外疫情影响较大的出口制造企业,通过展期、续贷、再融资及还款计划调整等方式做好融资接续安排,并采取变更结息周期、适当下调利率、延迟本息偿付等措施,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减轻受困企业负担,满足出口制造企业复工复产与持续经营需求。二是多措并举降费率。免收外贸企业汇出汇款、汇入汇款、出口托收、进口信用证、出口信用证、查询更正费等全部国际结算手续费,疫情发生以来已为238家外贸企业减免国际结算手续费22万元。降低出口制造企业“转贷通”三分之一转贷费用,全面推开“2个月基础利率零利率”优惠政策,新增信用、保证类贷款利率下调47%,“市场复工贷”利率最低按3.5%执行,全年可实现贷款利率普降0.5%。三是分类施策强服务。成立金融专班和“金融防疫突击驻企服务队”,积极开展受困出口制造企业排查、筛选和分析工作,做到“每户到专人、户户必落实”,全力高效保障抗疫重点企业的融资需求和综合金融服务。积极拓宽收款渠道,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多币种的跨境电商提款业务,并为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等主体提供贸易数据认证、在线结汇等服务,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外贸外资基本盘一定能够稳住”。前段时间,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表现超乎预期。4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5万亿元人民币,仅比去年同期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2%。这说明,我国出口改善的趋势已经出现,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贸易带来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份我国贸易好于预期,殊为不易。我国出口小幅上升,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疫情防控期间积压的订单陆续交付;二是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对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三是抗击疫情的医疗物资出口增加。这些因素都说明,尽管面临各种风险挑战,但我国外贸韧性足、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变。 我国进出口的表现,有力回击了甚嚣尘上的所谓“脱钩”言论。我国进出口取得的成绩、展现出来的韧性,在赢得口碑、激发信心的同时,更助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牢牢留在中国。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这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具有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对于供应链条长、生态圈复杂的产业来说,留在中国是最佳选择。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未来的风险挑战。一方面,外贸企业依然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不畅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需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从制度层面,要营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法治程度更高的营商环境。推动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培育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增加外资吸引力,从而为更高水平扩大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坚持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续工作,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日韩自贸区等早日达成,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与影响力。 从贸易结构来看,要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夯实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东部地区、自贸试验区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与更多国家建立服务贸易的合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产业布局上,主动引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从而既可以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主导形成市场驱动型全球产业链,也可以依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主导形成生产驱动型全球产业链。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