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27日,2021赛季亚冠联赛抽签结果出炉,赛程也基本尘埃落定,40支俱乐部将分为东亚、西亚两个赛区,从今年4月初开始以赛会制的形式捉对厮杀,并于11月27日决出最终桂冠。而在1月7日,亚足联及亚洲杯中国组委会也正式宣布,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将于2023年6月16日至7月16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厦门和苏州等10座城市举行。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湖北武汉的文化体育公司,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直到下半年才得以逐步复工,主营业务的开展受到较大冲击。为全力配合国内的防疫政策,公司体育场馆运营和影院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全球疫情的爆发导致多个国际体育赛事取消以及推迟举办,进而造成公司版权运营、体育营销和体育经纪业务无法如期开展。 虽然困难的形势造成了公司当期业绩亏损,但当代文体仍在积极拓展业务空间。亚冠、亚洲杯赛程相继宣布,意味着亚足联正式进入新周期,而当代文体对亚足联的相关权益升级计划也箭在弦上。 开疆拓土 亚足联项目销售火热 2018年10月29日,当代文体与亚足联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关于亚足联赛事全球独家商业权益》的正式合约,拿下亚足联2021-2028年2000余场赛事的全球独家赞助权及版权权益。目前,当代文体旗下亚洲足球商业开发公司FMA(FootballMarketingAsia)已经帮助亚足联与全球十余家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亚足联比赛内容成功覆盖东亚、中亚、东南亚、东欧、北欧、东南欧等地区。 而在去年11月,亚足联官方宣布与中国移动咪咕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5G赛事转播、5G智慧场馆、体育营销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共推5G数智新体育的发展,为广大球迷和用户带来“5G+体育”的全场景沉浸式体验。12月,亚足联官方宣布与德国马牌轮胎续约,双方合作涵盖未来四年(2021-2024年)权益周期,马牌轮胎将继续成为亚足联国家队赛事官方全球合作伙伴以及独家轮胎赞助商。新周期首个区域合作伙伴和官方全球合作伙伴的落地,为亚足联的商务权益开发奠定了基础。 量身打造 全新赞助体系带来更多选择 亚足联项目的开门红离不开全新的赞助体系设计。为了让更多的品牌参与,FMA为亚足联设计了全新的官方区域合作伙伴层级,旨在为各合作伙伴创造更多商业机会的同时,助其实现商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合作伙伴层级方面,除已经签约的马牌轮胎外,另有5家国际知名品牌与亚足联和FMA正在深度洽谈;在区域合作伙伴层级方面,各合作伙伴将可以依据其处层级开拓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市场,中国移动咪咕也正是看准这一在中国细分市场推广品牌的良机,选择牵手亚足联,成为首个区域合作伙伴。 据悉,FMA目前已帮助Sportradar成为2021-2028年亚足联旗下主要赛事的官方视频和数据分销合作伙伴、著名游戏公司科乐美(KONAMI)与亚足联延续和拓展合作关系至2024年,这标志着亚足联商业权益的市场价值将在数字化的赋能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据亚洲足球商业开发有限公司FMA副总裁白镜女士介绍:“这是从2021到2024年AFC国家队赛事的时间表,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9月有亚足联亚洲预选赛,2022年2月有U20女足世界杯、女足亚洲杯、U23亚洲杯,然后是2022年4月的U17女足亚洲杯、2023年2月的U20亚洲杯和U17亚洲杯,接下来才是2023中国亚洲杯。国家队的亮点不仅仅吸引核心球迷,它的影响力远超足球本身,平时不关注足球的人也会因为国家队的赛事会去观看比赛,亚足联旗下国家队赛事的受众达到18亿之多。” 深耕体育 当代文体为未来做足准备 2020年5月20日,当代明诚文化体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将公司证券简称从“当代明诚”变更为“当代文体”,这代表了公司未来基于“影视+体育”双主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体育是公司业务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目前,当代文体的体育板块形成了体育版权、体育营销、体育经济、全民健身、体育视频、体育培训六大业务布局,产业链完整。除了手握亚足联2021-2018年全球独家商务权益外,还拥有西甲、欧洲杯、欧洲国家联赛等顶级足球赛事的相关权益。2020年5月14日,当代文体全资控股子公司新英体育与西甲联盟和MediaPro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西甲联盟大中华区的商业开发、市场营销及衍生IP开发等业务,积极拓展商业资源并挖掘新的市场机会。 公司营销策略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根据各个合作伙伴的诉求,为其提供品种繁多的赞助权益,并通过体育营销方式,助其品牌张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爆款公募基金可谓从年头“红”到年尾,助推基金行业众多数据刷出历史新高。一方面,截至12月16日,年内成立新基金1355只,合计募集规模达到3.04万亿元,这是基金业史上首次出现单年度新基金成立规模超过3万亿;另一方面,今年权益基金唱起主角,整体发行规模逼近2万亿元,占比达64.23%,这也是年度权益新基金合计成立规模的历史最高纪录。 今年公募基金出现“超级大年”,有诸多助推因素。2019年底,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2020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持续推动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多方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促进投资端和融资端平衡发展。此外,在低利率、低增长和(港股00001)高负债的全球大环境下,A股成为性价比相对更优的资产类别。公募基金也展示出了不俗的收益率水准。截至12月16日,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整体收益率达37.22%,显著跑赢上证指数、沪深300、深证成指,更有超20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率翻倍,最牛者收益超130%。2019年的情况也是如此,连续出现大幅跑赢主流指数的情况,激发了投资者入市的热情。 在资本市场演变和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的专业投资机构形象逐渐得到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信任。市场预期公募基金依托其强大的管理能力将在未来继续占据优势,基金行业大发展的趋势不改。 确实,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通过深入研究价值发现,已成为基金持有人和优质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另外,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始终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发挥了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公募基金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时隔7年重回6%之上。 “激动人心”的3万亿只是结果,规模背后更多体现的是公募基金以完善的内控体系和稳健的业绩赢得了投资者信任,这才是公募基金长期稳健发展的根基所在。肩负着18万亿规模前行的公募基金,需要用稳健、持续、良好的业绩去回报这份信任,才能将路走得更长、更远。展望2021年,目前各大基金经理齐称“降低预期、精选个股”,对公募基金公司来说,专心致志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把该做的事做好才是王道。
年金基金权益类投资比例上限提高 人社部网站12月30日公布了《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主要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根据《通知》,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上限提高了,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增量资金。 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 A股公司转型升级提速 随着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再融资、持续监管和退市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A股市场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将继续深化,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将更加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效果将更加显著。上市公司应以创造价值为主线,以良好业绩回报投资者,方能不被市场淘汰。 2020基金“盛世”: 业绩推升规模 权益产品翻身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继2019年后基金市场再度全面繁荣的一年。公募基金新发规模超三万亿元,百亿爆款基金多达40只,1128只基金净值增长率超50%,权益投资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异军突起。 逾九成私募打算持股过元旦 A股市场2020年交易进入倒计时,元旦假期“持股”还是“持币”的问题是投资者短线关注的焦点。来自私募业内的一份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元旦假期应当持股还是持币,有高达逾九成的私募机构表示将持股过节。与此同时,对于2021年元月的A股市场表现,有八成私募看涨。 上海证券报 12月取消及推迟发行规模环比降37% 信用债市场情绪逐渐修复 据统计,12月当月(截至12月30日)信用债取消及推迟发行的总规模为594亿元,涉及债券84只。对比11月时有943亿元共132只信用债取消及推迟发行,12月的数据环比分别下降37%、36%,表明信用债一级市场情绪正在修复。 公司估值 优质企业市盈率大幅提升 新三板价值“洼地”渐修复 2020作为新三板的改革大年,投资者门槛下降提升市场流动性、精选层的设立交易并配合转板制度的推出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三大政策三管齐下,促进了精选层中有明确转板预期的企业估值修复以及流动性与创业板、科创板等板块相衔接,从而继续推动精选层潜在标的及新三板内优质企业的估值修复。 明年一月新基密集发行 权益基金担当主角 今年公募基金超3万亿元天量发行的强劲势头根本停不下来。数据显示,2021年1月的第一周共有21只基金发行,其中大多数是主动权益基金,且不乏由明星基金经理担纲的产品,各家基金公司已经纷纷开始了发行前的预热。 四季度密集调研上市公司 QFII明年布局紧盯三大行业 2020年即将收官,素有“聪明钱”之称的QFII已经摩拳擦掌、密集调研,为布局明年A股市场做准备。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10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包括摩根士丹利、富达基金、贝莱德、毕盛资产、瀚亚投资、霸菱资产、野村资管、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等知名QFII的密集调研。 证券时报 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工作合力 谱写资本市场稽查执法新篇章 资本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史,是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衍变史,是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证券期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奋斗史,也是稽查执法体制持续完善创新的开拓史。可以看出,稽査执法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市场监管市场化法治化的定位越来越明确,净化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聚焦优质公司黄金赛道配置中国核心资产 近日,中金MSCI中国A股国际质量ETF(以下简称“质量ETF”)开始发行,这是业内首只跟踪MSCI质量指数的场内指基。拟任基金经理、中金基金指数业务负责人、执行总经理耿帅军表示,设计指数基金,首先要做好产品定位,站在投资者长期资产配置角度,寻找具有中长期配置价值的投资机会。 热门板块巨震 搅局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排名战 2020年业绩排名马上就要见分晓。公募基金重仓板块大幅震荡,让基金业绩排名战频生变数。目前,暂居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榜第一位的农银汇理工业4.0年内收益率超过150%,有望创下2016年以来年度最佳收益率。 外资长期投资A股趋势不会变 抓住进一步布局机会 施罗德自1994年便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迄今已有26年历史。施罗德投资中国区总裁郭炜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现在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内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资更开放,以及国际重要指数增加中国资本市场权重,相信外资将进一步加大对A股的配置。 证券日报 退市新规利于壳公司出清 专家建议投资者远离炒壳 近期,不少ST股通过筹划出售资产等手段寻求保壳,专家就此提醒,随着退市制度更加完善,将会出清更多壳公司,普通投资者不要轻易参与“炒壳”。 险资股票投资增至1.8万亿元 前11个月收益率近10% 追求稳健收益的险资,今年股票投资收益可圈可点。《证券日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截至今年11月末,险资运用余额为212072亿元,较年初增长14.47%。其中,险资配置于股票的余额为18371亿元,较年初增长23%;前11个月险资股票投资收益为1676亿元,投资收益率达9.87%。 强化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威慑力 有助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追责机制 退市制度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健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基础制度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顶层设计推动和市场各方期待中,资本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逐步落地。 展望2021年投资收益 多家公募基金称“降低预期” 展望2021年投资机会,易方达等多家基金一致认为,2021年结构性机会较多,市场赚钱效应将从估值抬升逐渐转移至盈利水平和盈利趋势。当前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公募基金高收益,降低收益预期。 人民日报 新时代中国能源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我国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年金基金权益类投资比例上限提高 人社部网站12月30日公布了《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主要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根据《通知》,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上限提高了,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增量资金。 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 A股公司转型升级提速 随着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再融资、持续监管和退市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A股市场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将继续深化,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将更加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效果将更加显著。上市公司应以创造价值为主线,以良好业绩回报投资者,方能不被市场淘汰。 2020基金“盛世”: 业绩推升规模 权益产品翻身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继2019年后基金市场再度全面繁荣的一年。公募基金新发规模超三万亿元,百亿爆款基金多达40只,1128只基金净值增长率超50%,权益投资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异军突起。 逾九成私募打算持股过元旦 A股市场2020年交易进入倒计时,元旦假期“持股”还是“持币”的问题是投资者短线关注的焦点。来自私募业内的一份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元旦假期应当持股还是持币,有高达逾九成的私募机构表示将持股过节。与此同时,对于2021年元月的A股市场表现,有八成私募看涨。 上海证券报 12月取消及推迟发行规模环比降37% 信用债市场情绪逐渐修复 据统计,12月当月(截至12月30日)信用债取消及推迟发行的总规模为594亿元,涉及债券84只。对比11月时有943亿元共132只信用债取消及推迟发行,12月的数据环比分别下降37%、36%,表明信用债一级市场情绪正在修复。 公司估值 优质企业市盈率大幅提升 新三板价值“洼地”渐修复 2020作为新三板的改革大年,投资者门槛下降提升市场流动性、精选层的设立交易并配合转板制度的推出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三大政策三管齐下,促进了精选层中有明确转板预期的企业估值修复以及流动性与创业板、科创板等板块相衔接,从而继续推动精选层潜在标的及新三板内优质企业的估值修复。 明年一月新基密集发行 权益基金担当主角 今年公募基金超3万亿元天量发行的强劲势头根本停不下来。数据显示,2021年1月的第一周共有21只基金发行,其中大多数是主动权益基金,且不乏由明星基金经理担纲的产品,各家基金公司已经纷纷开始了发行前的预热。 四季度密集调研上市公司 QFII明年布局紧盯三大行业 2020年即将收官,素有“聪明钱”之称的QFII已经摩拳擦掌、密集调研,为布局明年A股市场做准备。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10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包括摩根士丹利、富达基金、贝莱德、毕盛资产、瀚亚投资、霸菱资产、野村资管、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等知名QFII的密集调研。 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工作合力 谱写资本市场稽查执法新篇章 资本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史,是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衍变史,是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证券期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奋斗史,也是稽查执法体制持续完善创新的开拓史。可以看出,稽査执法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市场监管市场化法治化的定位越来越明确,净化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聚焦优质公司黄金赛道配置中国核心资产 近日,中金MSCI中国A股国际质量ETF(以下简称“质量ETF”)开始发行,这是业内首只跟踪MSCI质量指数的场内指基。拟任基金经理、中金基金指数业务负责人、执行总经理耿帅军表示,设计指数基金,首先要做好产品定位,站在投资者长期资产配置角度,寻找具有中长期配置价值的投资机会。 热门板块巨震 搅局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排名战 2020年业绩排名马上就要见分晓。公募基金重仓板块大幅震荡,让基金业绩排名战频生变数。目前,暂居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榜第一位的农银汇理工业4.0年内收益率超过150%,有望创下2016年以来年度最佳收益率。 外资长期投资A股趋势不会变 抓住进一步布局机会 施罗德自1994年便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迄今已有26年历史。施罗德投资中国区总裁郭炜近日接受 证券日报 退市新规利于壳公司出清 专家建议投资者远离炒壳 近期,不少ST股通过筹划出售资产等手段寻求保壳,专家就此提醒,随着退市制度更加完善,将会出清更多壳公司,普通投资者不要轻易参与“炒壳”。 险资股票投资增至1.8万亿元 前11个月收益率近10% 追求稳健收益的险资,今年股票投资收益可圈可点。《证券日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截至今年11月末,险资运用余额为212072亿元,较年初增长14.47%。其中,险资配置于股票的余额为18371亿元,较年初增长23%;前11个月险资股票投资收益为1676亿元,投资收益率达9.87%。 强化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威慑力 有助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追责机制 退市制度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健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基础制度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顶层设计推动和市场各方期待中,资本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逐步落地。 展望2021年投资收益 多家公募基金称“降低预期” 展望2021年投资机会,易方达等多家基金一致认为,2021年结构性机会较多,市场赚钱效应将从估值抬升逐渐转移至盈利水平和盈利趋势。当前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公募基金高收益,降低收益预期。 人民日报 新时代中国能源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我国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资管新规已经落地两年有余,整个资管行业正经历着转型的深刻变化。对于拥有庞大规模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在资管新规的“督促”下,超过20万亿的银行理财市场,在整个2020年都在进行着一场由固定保本型向净值浮动型转变的变革。“存续余额下降、同业理财萎缩、非标资产持续退出——这是全年我国22.1万亿元银行理财的显著特点。事实上,银行理财市场上,保本型固定收益产品的发行规模相交去年,已经大大减少,而且收益在持续下降;而净值型产品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发行规模不大,但是年化收益率达到5.5%左右,客户认购的积极性也在增加。不过这种转变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虽然2021年底是大限,但是估计全行业不一定能全部完成转型。”12月28日,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一位资深理财产品经理于莉(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岁末年初,银行之间的揽储大战已经悄然打响,但是相比往年热闹的景象,今年的市场上固定保本型产品已经大大减少,记者也从多家银行的手机APP上发现,当下推出的多是净值浮动型的产品。净值型产品高收益背后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在2018年之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达到5%的比比皆是,但是在今年,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能达到4%的都几乎已经绝迹。诸如招商银行之类零售银行做的非常不错的股份制银行,其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也就3.8%左右,而国有大行的同类型产品则更低。但是从另外一面,股份制银行则从今年开始率先试水加大净值型产品的销售力度。“我在今年12月初认购了一家银行的净值型产品15万,每个月开放一次申赎,一年内赎回收取手续费,一年后赎回免收手续费。一周结算一次收益,这款产品这三周的年化收益是6.84%,要比我之前认购的保本型高很多。但是申购这类产品要经由银行理财产品经理的推荐,在银行手机APP上提前下单,还是比较抢手的。”12月29日,上海一名银行理财投资者肖芳(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而上海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关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该行发行的“债项”混合类产品是其拳头系列,底层资产包括了非标和债券类资产。另外,在今年的市场行情下,也布局了一系列的含权产品,以优质非标资产和债券资产打底,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主要是20%以内或20%-40%的权益资产。今年市场波动很大,产生了很多机会,这些权益类产品表现很不错。记者查阅普益标准数据发现,截至目前,共有9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权益类产品数量合计100款(含移行产品)。2019年共发行47款,其中43款为母行迁移产品;2020年发行53款,仅有4款为母行迁移产品,另外49款均为理财子公司新发的权益类产品。新发权益产品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2倍。此外,根据中国理财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部银行机构(包括中外资、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共有248款,其中由中资机构发行的有183款。而以10月份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投向情况为例,投资债券的产品有 3299只,占比47.57%;投资利率的产品有1335只,占比19.25%;投资股票的产品有192只,占比2.77%。“相比于银行理财的总规模,权益型理财产品占比仅为冰山一角。然而对于银行机构而言,迈出这一步转变实属不易。”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储蓄向投资转化不可挡无论如何,权益投资一定是未来资管行业重要的主题之一。近期,来自监管层的各种声音也在明确鼓励引导资金进入权益市场。就在近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从市场表现上看,2020年是典型的权益市场丰收年。公募基金大发展,特别是权益型基金在发行量、收益率表现上都令人振奋。而权益市场的丰收,对于转型中的银行理财而言,也是一大有利条件,为银行理财的标准化投资、权益投资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一年,部分银行资管或者已经开业的理财子公司在权益产品和权益投资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对此,交银理财一位负责人在12月28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记者也统计发现,在银行权益型理财产品,从业已公布净值的部分权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来看,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产品的净值都在1以上,仅个别理财产品净值低于1,但也超过0.99。在这些公布了净值的产品中,净值最高的是工银理财的一款3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公布的净值为2.0550。“在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中,最受追捧的当属固收产品和固收+产品。今年4月份以来,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债市出现回调,纯固收净值型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固收+净值型产品由于采取多元的资产配置、优化的投资策略,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走势依然平稳,始终维持在4%以上。其中,6个月期限产品中,股份行‘固收+’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最高,达到5%以上。”于莉向本报记者指出。而在前述交银理财的负责人看来,不管是固收+产品还是权益型产品,都代表了银行理财真正意义上转型的表现。相比现金管理类产品,固收+、权益型产品在管理上有较高难度;相比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最大的特点在于客户绝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者,并且是风险偏好较低的普通投资者,因此对机构的投研能力、产品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决定了银行理财的权益投资与公募基金根本不同,更多追求的是绝对收益策略。
近日,一起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包却引发纠纷的情况掀起了广泛舆论关注。消息显示,有买家从广州银行手中购买拍卖房,在全款交清后却被第三方索要天价续建费,并且被之前的开发商要回房子。捡便宜却接了个烫手山芋,令人头疼的纠纷背后,一方面为普通买家敲响风险警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银行甩不良资产包袱面临的压力和困境,专业化运作能力有待提高。 折价拍卖房交易生波澜 在9月24日提供给北京商报记者的说明中,广州银行介绍了本次纠纷的源起:2018年12月29日,广州银行将麓景台御景阁19套瑕疵物业权益连同其他瑕疵物业权益,组成“麓景台39号大院麓景台御景阁1701等61套房产权益”资产包(以下简称“麓景台资产包”)通过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及广州产权交易所平台公开拍卖。2019年2月18日,“麓景台资产包”由张涌、黄飞、陈敏及上海恺恪信息咨询中心组成的联合体成功竞拍。 从该系列拍卖房的价格水平来看,北京商报记者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看到的一则在2019年2月28日公告的“麓景路39号大院麓景台御景阁1701等48套房产权益”项目显示,该项目交易价格5650.42万元,转让标的评估价为6278.24万元,相当于9折出售。 然而,就在买受人购买了麓景台资产包中的19套拍卖房产后,在交接房屋时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不仅面临产权纠纷,而且到手的房子也存在被原开发商要回、钱打水漂的风险。 对此,广州银行解释称,“麓景台资产包”的物业存在的不同种类的瑕疵,对应的权益分别是占用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一种权利或多种权利的集合。因此,资产包的房产权益中,有一部分房产具备过户的可操作性,部分只有使用权、收益权等,不具备过户的可操作性。因此,广州银行在转让“麓景台资产包”时转让的是权益,而非产权,广州银行不能保证麓景台御景阁19套瑕疵物业权益一定可以过户。 券商业资深从业人士王剑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标示转让的是权益而不是产权,产权属于所有权,与权益的区别需要买受人在购买时是确实理解并且是认同的。在银行尽到了足够的告知义务的情况下,如果买受人明知道有风险,而且接受这个风险,那么事后出现问题买受人则不能向银行再去追偿追索。对于客户来说,如果只看到价格便宜,不在底层资产、法律纠纷上做详细的了解,可能购买这种不良资产的风险就非常大。 是否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成关键 对于此次纠纷,界定银行责任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了充分告知义务。 “买法拍房本来就有很多潜在的风险,拍卖行业中,拍卖方或拍卖行(拍卖平台)通常都会在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中预先声明不保证标的物的瑕疵,而且一般他们都会予以特别的提示。”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对北京商报记者如是说。 广州银行在说明中指出,在拍卖时已经对该19套瑕疵物业权益的风险与瑕疵进行提示,并在“重大事项及其他披露内容”中再次提示麓景台御景阁19套瑕疵物业权益“不交吉”,能够提供的物业资料是“预售契约”。广州银行在《转让协议》中,再次明确了上述拍卖的风险提示。 这一说法在广州产权交易所上显示的项目转让协议上能够得到印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该转让协议显示,如甲方(出让方)现有的支持性文件仍不能达到过户要求的,乙方(受让方)应当自行解决相关问题,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无论通过何种方式,相关资产的所有权均不能转移至乙方所有的,乙方应当自行承担相关风险,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因交易标的相关法律瑕疵以及交易标的实体瑕疵问题而导致交易标的成交后,交易标的对应资产权属不能过户至乙方名下,使乙方不能全部或部分实现受让交易标的权益和权利的,乙方应自行承担所有相关风险和损失。 “我行在拍卖时、签署协议时都真实地表述了物业权益的事实情况,买受人是知晓、认同、并自愿承担风险的前提下购买的。”广州银行方面表示。 王德怡表示,如果拍到这种产权不能过户的房产(哪怕在资产包中),拍卖成交后,风险是由买受人承担的。他进一步解释,不良资产拍卖转让后,相当于银行合法的把风险转移了,后续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买受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司法资源去解决后续的过户问题。“这些房子并不是完全不能过户,可能还需要补交一些费用。“王德怡分析称。 专业化运作敲警钟 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虽然比较便宜,但往往可能牵扯许多法律问题。王德怡建议,购买拍卖的资产最好是由职业买家参与,在标的物展示期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以免拍到的资产遇到法律风险。 事实上,面对不良贷款加速暴露的风险,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当务之急。从2019年报数据来看,广州银行报告期末的不良贷款余额35.18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亿元,增幅高达70.59%;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上升0.33个百分点。2019年,该行通过现金清收、损失核销、以物抵债等手段,处置不良贷款23.88亿元。而在2018年,该行更是处置了44.53亿元不良贷款,令2018年不良率从年初的1.36%迅速压降至0.86%。 大手笔压降不良资产更需要专业化的流程和运作管理。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广州银行拍卖房的纠纷也给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敲响专业化运作的警钟。在王剑辉看来,银行出于成本和风险考虑,希望将资产包直接卖出,更加高效,但是对于产权过于复杂或权属关系不明晰的固定资产,需要银行先做一些前期理顺工作,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纠纷,同时也可以给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定价提供有利的参考,在前期做了服务后,之后也可以将价格调高。 “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经济账是最后再算,首先要厘清法律关系,要有强大的法律服务作为后盾来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同时也要求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时候,更加专业化,一些中小银行可以将这些业务交由经验充足以及法律服务资源丰富的第三方机构来处理。”王剑辉如是说。
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大幅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从外部看,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从内部看,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并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产品共有7682只,对应资产净值合计为18.31万亿元,较2019年末的14.77万亿元增长了3万多亿元,这是公募基金资管规模首次突破18万亿元,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创立30年来公募基金数量首次突破7000只大关。新发基金大幅增加2020年,公募基金市场实现了管理数量和规模双增长。基金数量由去年年底的6000余只增长至7000余只,涨幅近17%。管理规模涨幅达21%,其中新发基金贡献了增长规模的绝大部分比例。截至11月30日,今年新成立基金共1320只,新基金数量突破1300只,已超过新基金单年度发行数量的历史纪录1153只(2016年全年),新成立基金规模超过2万亿元。单看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就达到了1.27万亿元,超过前两季度发行规模之和,创出历史新高。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大规模发行主要得益于7月上旬股市放量上涨,7月份沪深300指数涨幅达12.75%。市场快速上涨,以及下半年国内经济逐渐复苏带动投资信心增加,公募基金公司趁势加速发行新基金。受此影响,7月份公募基金累计发行金额高达5336.6亿元,创下了公募基金史上的单月发行纪录。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今年是公募基金新基金发行大年,“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观念深入人心。存量基金亦有贡献除了新发基金增多,监管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也推动公募基金存量规模持续攀升。2019年底,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2020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持续推动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多方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促进投资端和融资端平衡发展。自2019年10月份起,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公募基金常规产品分类注册机制,对纳入快速注册程序的公募产品申报,取消书面反馈环节,以提高其注册效率。权益类、混合类、债券类基金注册期限不超过10天、20天、30天,比原注册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以上,远低于基金法规定的6个月注册期限。同时,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要求基金公司限制固收类产品上报数量,鼓励权益基金发展。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日前表示,目前已有更多长线资金配置A股,与2019年初相比,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69%,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持续提升,市场结构和生态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变化。今年以来,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提升了基金赚钱效应,成为基金规模增加的又一推手。联泰基金统计显示,在结构性行情下,今年前11个月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是主动管理类权益基金。截至10月底,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了32.9%,被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12.4%,主动型和被动型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速持续分化。平安证券基金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贾志认为,在结构性行情下,权益基金赚钱效应明显,得到了投资者广泛认同,为公募基金资管规模提升夯实了基础。在固定收益类基金方面,尽管4月份以来债市走熊,但固收类基金的规模仍有所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债券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了4.4%。其中,纯债型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1.9%。此外,7月份后债券市场进入震荡行情,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等“固收+”基金重获投资者青睐。三季度末,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总规模达7872亿元,较上季度末增长23.1%。从前三季度数据看,这两类产品规模增长共计超过4000亿元,与2020年初相比,规模实现了翻倍。从行业自身因素看,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迅速铺开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投资者选择基金的痛点,为公募基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养老资金理财需求的增加,公募基金在养老投资中发挥的作用稳步提升,居民养老资金配置公募基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打破“刚兑”后权益资产受宠自2018年4月份开始,《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及一系列配套规则陆续发布,监管部门通过去除通道业务、打破刚性兑付、限制期限错配、降低杠杆率等措施,引导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良性发展。随着资管新规不断推进,过去受宠的保本理财、带有刚性兑付特征的货币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加速转型,而权益类资产管理产品重新受宠。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资管业务有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资管新规及配套规则陆续发布后,部分资金需要高收益资产替代,股票市场和权益基金成为较好的承接品种。”在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总经理刘亦千看来,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从外部看,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难度增加,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而公募基金整体专业价值充分体现,为投资者提供较多普惠型的权益类投资工具。从内部看,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并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尤其是近两年,基金的赚钱效应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投资吸引力。但是,在规模快速增长之余,各方面的挑战也开始增加。刘亦千认为,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挑战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的挑战,即行业快速增长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二是资管同业的挑战,即公募资管参与方迅速壮大,在行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出现;三是抗风险能力的挑战。毕竟,公募基金是资产型产品,需要承担市场系统性风险。若市场系统性风险来临,投资者能否经受住考验,仍需市场检验。长量基金高级分析师王骅认为,今年权益类基金规模明显增长,尤其是7月份随着市场转暖单月规模增长幅度很大,其中新基金贡献也很高。目前,部分权益基金持仓比较集中,大部分扎堆在消费、科技、医药板块上,这种趋同的投资风格会不会导致产品同质化以及当市场出现波动时的“踩踏”风险,仍需要投资者谨慎观察和把握。(记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