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协会”)以线上会议方式召开“IAMAC 深度聚焦——当前形势下保险资金公开市场权益投资策略分享会”。来自保险公司(集团)、保险资管机构、银行、证券公司及证券资管、公募基金等130家业内外机构的2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保险资管协会副秘书长陈有棠指出,今年保险机构对股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增配意愿较为强烈,有超过半数的保险机构有增配上市普通股票与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计划。保险资金在上半年投资公开市场权益方面策略得当,取得了较好成绩,有效地践行了保险资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审慎投资的理念。 他表示,当前形势下,保险资金公开市场权益投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方面看,近期有关权益投资的监管政策频出,打开了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的制度空间。对保险机构而言,投资政策的逐步“松绑”将使机构的自主运作空间不断加大,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灵活性不断增强,通过加大优质资产投资,减轻周期性波动影响。 从挑战方面看,尽管保险机构权益投资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行业的投研能力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大资管市场环境下,保险机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要追求绝对收益,还要获得相对收益,才能在竞争中建立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策略首席分析师荀玉根指出,目前市场的中期上涨趋势未变,短期调整源于事件性因素干扰,参考历史经验,现阶段调整已大概率结束。 “在当前转型上升的趋势下,科技与券商是主线,产业结构升级是核心,金融结构调整是支撑。今年三季度,随着基本面修复的趋势逐步得到确认,以消费行业为代表的早周期行业的基本面回升更明显,值得关注。四季度,则需重点关注其他相对低估值板块。” 荀玉根认为。 东兴证券权益投资总监陈夷华表示,权益市场有望在政策驱动基本面修复、A股在全球配置吸引力提升、资本市场改革、宽松的宏观流动性向股市传导,以及包括居民财富在内的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等因素的驱动下震荡向上。 陈夷华称,布局“内循环”,把握结构性行情,看好经济转型下核心资产以及科技成长两大逻辑交替主导权益市场。策略上,重点关注以价值驱动为核心,顺趋势、顺周期、顺风格的内循环核心资产,在主动策略中进行权益多头产品配置,优化风险对冲。(常佩琦)
68家险企调升权益投资上限 数千亿增量资金在路上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权益投资实施差异化监管后,各家险企依据偿付能力等因素,迎来8个不同档位的权益投资上限,最低10%,最高45%。具体每家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上限是多少?权益投资空间提升的都有谁?二季度末最新偿付能力数据提供了一些线索。 按最新偿付能力数据推算,权益投资额度缩减的多为中小险企,而大公司则多为保持30%不变或获得提升。从大型险企来看,中国人寿等8家大型险企的权益类投资上限提高5个百分点、人保财险提高10个百分点,以其2019年末资产计算,这9家大公司的权益投资空间提升4500亿元。 60家险企权益投资额度将缩减 各家险企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主要依据上季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确定。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143家保险公司已发布二季度末偿付能力,若只考虑这一指标,则这些险企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变化情况为:55家权益投资额度下调、33家维持30%上限不变、55家提升。 其中,中法人寿的偿付能力为负数,权益投资受限;君康人寿、渤海财险、安心财险等19家险企的偿付能力介于100%~150%,权益投资上限将从30%降至20%;复星保德信人寿、英大人寿、前海联合财险等35家险企偿付能力介于150%~200%,权益上限将从30%降为25%。 另外还有25家上市系险企和被接管险企未发布二季度末数据,据其一季度末数据,有5家综合偿付能力在200%以下,若二季度没有大的提升,其权益比例上限也将下调。其中,天安人寿、华夏人寿的权益投资上限或将降至20%,国华人寿、太保安联健康、易安财险的权益投资上限或将降至25%。 那么,权益投资比例上限“遭降”,对险企投资影响有多大?一家中小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对记者称,权益投资比例降低目前对公司不会有影响,因为公司现在实际投资的权益资产占比未到20%。公司出于稳健投资考虑,暂不会大比例投资权益类资产。 不过他表示,从长期看,权益比例较低可能会是一个制约。“这和不同公司的投资策略有关系。如有的公司极其看好权益类投资,这种限制后果可能就非常严重。”他说。 他认为,从整体大方向来看,监管是鼓励保险资金加强权益类投资的,但毕竟还是要控制风险,尤其是偿付能力的风险。所以此次权益投资差异化监管的思路是,鼓励大公司、好公司多投,同时适度限制小公司、弱公司的权益投资。 68家权益投资上限提升 是否“加仓”需要权衡 根据新规,综合偿付能力超过250%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可提升,最高至45%。据统计,有55家非上市险企满足这一条件,上市系险企方面,依据目前一季度末数据,也有13家将获得提升。据此计算,68家险企可能获得额度提升。 据记者统计,权益类资产配置差异化监管后,中国人寿等8家大型险企的权益类投资上限提高5个百分点,人保财险提高10个百分点,以其2019年末资产(合计约8.4万亿元)计算,这9家大公司的权益投资空间提升4500亿元,这将大概率为权益市场带来具备长期投资属性的增量资金。 从保险行业整体看,目前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不到23%,距离原上限30%仍有一定空间。另据国寿集团6月9日披露,其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20.33%。 多家大型险企也曾提及差异化监管后的投资思路。中国人保原董事长缪建民在今年6月份股东大会上表示,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是否提高、提高多少,要平衡好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要通过增加权益投资提升收益、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另一方面,要控制权益投资增加程度,避免在国际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9实施后权益资产价格变化给报表带来太大波动。 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挺军7月23日表示,泰康将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积极参与权益类投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竞赛答题知权益,股东来了再出发。记者今日从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简称“投服中心”)获悉,第三届《股东来了》投资者权益知识竞赛将于10天后正式开赛。 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3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落实证监会党委关于资本市场人民性要求,践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职责,在证监会办公厅、投保局指导下,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联合天津证监局、湖南证监局、安徽证监局、内蒙古证监局和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大型投资者教育活动——《股东来了》2020投资者权益知识竞赛(简称《股东来了》2020)。本次活动面向社会公众,以投资者喜闻乐见的竞赛形式普及新证券法、投资者权益知识等,倡导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引导投资者“全面知权、积极行权、依法维权”。 《股东来了》活动至今已是第三届。自举办以来,始终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致力于打造投资者教育特色品牌,搭建投保工作者互动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投资者权益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助力构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继往开来,乘风破浪,《股东2020》重新起航。2020年8月10日15:30,《股东来了》2020投资者权益竞赛将正式启动,届时大赛的网络答题也将正式开放。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投资者网、中国投资者网微信公众号、投服中心微信公众号、全景网和多个合作媒体的专区收看网络直播并进行互动。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波动频繁,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宽松对冲措施更加速了利率的下降。 低利率背景下权益投资的价值是否正在凸显?银保监会优化保险公司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弹性和灵活性,会给股市带来多少增量资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怎样调整权益资产配置?保险资管产品走向前台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同台竞技,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日,合众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宝东就上述问题接受专访。时宝东认为,从中长期来看,险资权益投资松绑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但短期内对股市影响不大。下半年整体看,权益的吸引力较债券要大。 险资权益投资松绑对股市短期影响不大 酝酿许久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终于出炉。《通知》对险企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进行差异化设置,最高能够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 具体而言,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为不同的档次,即不足100%、100%~150%、150%~200%、200%~250%、250%~300%、300%~350%以及350%以上,其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上限分别为10%、20%、25%、30%、35%、40%、45%;当偿付能力不足100%的时候不能开展权益投资项目。 《通知》落地后,市场分析认为,此举可赋予险资更大的资产配置选择空间,并给股市带来一些增量资金,长期利好意义明显大于短期效果。 时宝东认为,《通知》是分类监管思路的一个体现。“对于那些偿付能力强,保险合同履行能力高、运营稳健、依规守法的保险公司开展权益投资的空间更高,权益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也更强。” 虽然,有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比例已接近此前30%上限,但目前大多数险企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离此前30%的上限仍有空间,投资策略相较谨慎,权益性资产配置普遍较少。 “短期而言,对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影响并不很大。”时宝东分析称,一方面,对于少量偿付能力比较紧的公司而言,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会有所下调;另一方面,考虑到股票市场波动性相对更高等自身特点,保险公司对其的配置本身也不会特别高,投资比例上限的调整短期内对大部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行为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对于偿付能力较高的保险公司,权益资产的配置空间扩大之后,权益投资将成为保险资产公司资产配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的。 时宝东认为,目前股票一直是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标准配置品种之一,《通知》发布后,保险公司对权益投资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股票作为权益投资中定价透明、流动性良好的投资品种,在保险公司大类资产配置中将承担日益重要的角色。此外,《通知》事实上鼓励了偿付能力较高、投资稳健、管理规范的保险公司可以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中长期来看,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下半年权益投资吸引力大过债券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步入7月,市场交投情绪活跃,A股市场更是出现持续走高的态势,近两周,A股则接连多日出现调整态势牢牢占据资本市场“C位”。 “近期场外资金入市的迹象较明显,但与2014-2015年的情形有着本质区别。”时宝东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本轮主要是通过申购基金的形式入市,而2014-2015年主要是散户通过场外配资加杠杆的方式;另一方面,从基本面上看,经济转型的方向已明确,而上一轮没有基本面的支撑,主要是上市公司讲并购、外延式扩张的故事。因此资本市场虽近期有所波动,但仍然比较健康,中长期的机会仍较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9.6万亿,其中投资股票和基金的规模达到2.6万亿元左右。而在当前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市场出现短期震荡的特殊时期,保险资金作为权益市场的重量级机构投资人,一举一动也牵动市场神经。 基于此,下半年,合众资产将如何把握后疫情时期保险资金的投资机遇? 时宝东表示,下半年行业或板块配置较上半年均衡些:中长期重点关注科技、医药和消费,这些行业或板块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长期增长空间较大、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也较强;而低估值的金融和周期板块在二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的带动下,短期也值得重点投资。 而对于大类资产配置则关注货币政策的松紧。“下半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趋势向上、估值将在高位震荡,整体上看权益的吸引力较债券要大。到年底要关注货币政策是否再度收紧,如果收紧将降低权益仓位、适当配置固收类产品。”时宝东称。 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各有所长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进入低利率时代,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基本采取宽松的对冲措施更加剧了利率的下降。 低利率时代下,优质投资资产在内涵、定价等都有了新的变化,资产管理机构抓取优质投资资产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低利率对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具有冲击性,而保险负债端的成本又具有“刚性”,且追求绝对收益。如何挖掘好的投资机会、抓取优质的投资标的并控制风险,成为保险资管乃至大资管行业集体面临的问题。 时宝东认为,保险资管公司作为险资运作的平台,承担大类资产配置的职能,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和人才。未来应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其弥补在保险资管在投资资产获取方面的相对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资管新规把各种资管机构的竞争地位“拉平”,稀释了“牌照”优势。资管行业的竞争从投资能力竞争、负债端竞争和牌照竞争,将逐步回归到更加本源的资管能力竞争和负债端能力的竞争。 在各种类型资管机构中,银行理财子公司是“最年轻”的一类。时宝东认为,保险资管公司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金端都具有“天然优势”且相互竞争性不强。 时宝东告诉记者,银行理财子公司借助于母行的实力,与其他类型资管机构相比,在资金端具有令人较强的优势和能力,具体体现在掌握了规模最大的个人和机构客户资源。此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发行公募性质的产品,而保险资产管理计划被定性为私募性质,因此银行理财在资金募集能力上面具有相对优势。“当然如果考虑到保险资管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保险保障需求“钱包”而非投资“钱包”,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金端的优势对基金、信托的冲击相对更大,而与保险资管机构的竞争性不强。” 时宝东同时强调,保险资管公司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各有所长,且资金来源、投资标的要求等也不尽相同,未来双方预计是合作为主的态势。 “从长期来看,保险资管机构应该立足自身先发优势和长处,积极储备人才,在投资资产获取、风控能力、股权投资能力等方面加强投入,同时在资金端,加大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建设,加大业外资金吸引能力,为保险资金运用做好服务,同时,融入大资管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当中。”时宝东称。
A股回暖,公募“权益千亿俱乐部”扩容至17家 公募基金二季报出炉,据Choice统计,2020年6月末基金公司家数为150家,管理规模达16.92万亿,较一季度末增长2990.71亿元。 具体来看,截至2020年6月末,剔除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后,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为5276.83亿元,继续位居榜首,较一季度末增长638.67亿元;广发基金排名上升2位,管理规模增长516.92亿元至4025.58亿元,排名第二;华夏基金以3999.95亿元的管理规模排名第三;博时基金排名第四,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3883.91亿元;南方基金再次排名第五,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3684.41亿元。 同时,汇添富基金和富国基金分别以3500.67亿元和2941.83亿元的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排名第六和第七位。另有中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和华安基金家公司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 二季度,中金公司、上海海通证券资管、兴证资管、安信证券、太平洋证券和明亚基金首次参与排名。 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两度大震荡,二季度以来行情逐步转暖向好,权益类基金规模攀升,公募基金“权益千亿俱乐部”进一步扩容,从一季度末的12家增至6月末的17家,易方达基金取代华夏基金,以3374.18亿元的权益类管理规模位列第一,华夏基金权益基金管理规模为2925.59亿元。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进行调整,将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上限由目前的30%提高到45%。这一调整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被市场人士解读为重大利好,可给市场带来3.3万亿规模的抄底资金。 新增3.3万亿的资金入市,这还不把股市炒翻天?别急!这不过是某些市场人士的梦话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些市场人士对市场的误导,其实,险资调整权益类投资上限对A股市场的利好远没有这么大。其真实情况如何?相信看完本文后,投资者自然就会明白。 3.3万亿的新增资金是如何得来的?这个计算其实并不困难。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数据,一季度末,保险资金的总资产规模接近22万亿元,而此次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上限由30%调高到45%,即上限提高了15%,于是这就有了22万亿元×15%=3.3万亿,新增资金规模就此产生了。 但这个计算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此次《通知》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的调整并非是一刀切,而是差异化调整,是根据保险公司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确定的,只有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350%以上的公司,才能享受45%的上限待遇,如果偿付能力充足率达不到200%的,其权益类投资上限不仅不能调高,相反还要降低,降至25%甚至更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但不足250%的公司,维护30%上限不变。 然而,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上披露2020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近170家产寿险公司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超过350%,可以享受上限待遇的保险公司只有37家。不过,这些寿险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险企,其中有多家外资险企,由于业务结构、业务规模、刚完成增资等各种原因,它们的偿付能力较高,但同时其中多家险企的投资策略都比较谨慎,权益性资产配置普遍较少。而其他公司均不符合45%的上限要求,包括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太保寿险、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人保财险等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它们今年一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250%-300%之间,按照规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可以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因此,统一按45%的上限来确定险资的权益类投资上限显然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即便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调整到45%,也不代表险资实际投资股市的规模就会达到45%。比如,目前险资权益类投资的上限是30%。而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一季度的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22.57%。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95万亿元,占比10.05%;股票1.54万亿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万亿元,占比2.76%。后两者加起来占比10.71%,这就是目前险资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占比。可见,在险资权益类投资中,险资投资不仅没有“触顶”,达到上限的规模,而且长期股权投资占据了一半的比例,真正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占比也就在10%左右。因此,别说没有这3.3万亿新增资金,就算有,最后能进入股市的资金也是未知数。 并且就是进入股市的资金,也面临着大量分流的问题,不会全部进入A股市场。对于这一点,投资者从今年险资举牌中可以清楚地看清情况。今年以来,险资共在股票市场举牌16次,而去年全年举牌数只有8次,也就是说,今年险资投资明显比去年活跃。然而,在去年的8次举牌中,其中H股举牌4次,A股举牌4次;而今年的16次举牌中,险资举牌H股11次,举牌A股5次,H股以其更低廉的价格体现了更好的投资价值,从而吸引险资参与到港股中来。也就是说,险资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港股。 也正因如此,尽管险资调整权益类投资上限对A股市场构成利好作用,但利好作用到底有多大?显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利好作用远远达不到3.3万亿,投资者千万别被市场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忽悠了。
酝酿许久的险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提高相关政策终于落地。在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对险企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进行差异化设置,最高能够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 45%,这高出此前30%监管“天花板”足足一半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也被视为监管送出的一份“险资大礼包”,一时间,千亿甚至万亿险资将注入资本市场的观点再出。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满足通知所规定的偿付能力要求,能够突破此前30%比例限制的险企多达几十家,其中也包括绝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 这意味着即将有大量险资加仓A股吗?据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确有保险公司的权益性资产比例已接近此前30%的上限,但从近两年数据来看,大多数大型险企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离此前30%的上限仍然有空间。 多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该政策的长期利好意义更大于短期为A股带来大量增量资金的效果。一方面,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来进行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的差异化监管更为精准,对于经营稳定的险企来说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有利于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为资本市场输送长期稳定的资金。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尽管大多数大型险企的投资比例上限得以提高,但短期内险企并不会就此盲目加仓,还是会在权衡各方面之后根据自身情况来操作。 谁能加仓? 根据通知中提到的八档差异化监管,在不存在通知中列举的一些风险情况的条件下,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250%的险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余额占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能突破此前30%的限制。 记者统计发现,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上披露2020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近170家产寿险公司中,达到2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门槛的有70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财险等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它们今年一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250%-300%之间,按照通知规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可以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 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超过350%,从而触及45%的监管比例“天花板”的,则有37家。不过,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险企,其中有多家外资险企,由于业务结构、业务规模、刚完成增资等各种原因,它们的偿付能力较高,但同时其中多家险企的投资策略都比较谨慎,权益性资产配置普遍较少。 事实上,险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的提高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监管层也多次公开提及将会提高符合条件险企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上限。 “由于监管口径中权益性投资不仅包含上市公司股票、股票型基金,还有未上市股权、私募股权基金等,确实有些公司的权益类资产接近30%上限,有点捉襟见肘。”一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 不过,从险资整体来看,即使是之前30%的额度,其实险资整体上也没有用完。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22.57%。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95万亿元,占比10.05%;股票1.54万亿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万亿元,占比2.76%。 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业资产总额为21.72万亿元,由此计算,站在今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上季末(一季末)4.38万亿元的权益类资产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20.17%。 而保费占到市场规模接近六成的上市险企,即使在今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举牌潮,但其权益类投资比例离30%仍有距离。 以今年举牌了3次的太平人寿为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其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比例为19.45%。国寿集团今年一季度的合并权益类资产账面价值占当季合并总资产的比例则为20%;而一向以投资稳健著称的中国太保集团这一比例则更低,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国太保的当季上述比例仅为13.3%。 会加仓吗? 在通知发布之后,有市场人士随即算了一笔账,用提升的比例差来计算,预计对于A股会有千亿甚至万亿的增量资金涌入。 不过,大多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调整A股市场中长期投资者的结构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至少短期内并不会有大量的险资因为比例调整而跑步入场。 “尽管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有所提高,但险资也并不会盲目入市,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优质的标的,而要在目前市场中精准地寻找出这样的标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上述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况且,大型保险公司的权益性资产仓位并不是简单地由投资部门决定,需要考虑产品、精算、财务、偿付能力等方方面面来决定,这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如果觉得大类资产的风险阈值已到,就不会贸然增加仓位,甚至会有减仓的可能。我们一年里做波段的次数很少。” 天风证券也表示,短期角度,出于风险偏好和新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考虑,保险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可能不会很快增加权益配置。因此考虑当前时点,文件的发布可能更多表达了决策层对市场的呵护。 在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看来,相对于短期的市场增量资金,这次通知所带来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进一步市场化及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长期积极意义显然更重。 “虽然我们暂时不会用足这个额度,但此次政策能够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指标,让经营稳健的‘好孩子’能够有更大的空间来进行资产配置,同时防止一些指标有所欠缺的险企激进投资所带来的进一步利差损风险,对行业的意义是很大的。”上述保险资管公司高管表示。 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表示,通知强调基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差异化比例监管,不仅赋予了保险公司配置权益资产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度,而且保证了资产端与负债端保险业务发展的匹配性,体现了“有多少钱干多大事”、“有多少资本做多大生意”的基本商业原则,并再次重申了监管要求:保险资管机构要获得更多权益配置空间与保险公司自身业务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以确保公司的资产与负债在“双轮驱动”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 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解读称,在资产荒和利率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保险资金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根据公司偿付能力的不同,放宽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有利于优秀的保险公司配置更多的优质资产,化解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同时,有利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以险资为代表的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增加了集中度风险监管指标,进一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以此分散类别和品种投资风险,这进一步强化了保险资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审慎投资理念。 “保险资管机构在拥抱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放宽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市场、流动性等风险,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要求,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秉承审慎稳健运用、长期持有为主的基本原则开展权益类资产投资。”万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