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高开后震荡分化,沪指持续拉升;创业板指则盘中跳水,跌幅一度超1%。低估值板块早盘再度异动,成为两市领涨的主力,部分券商认为,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线。 低估值板块再度异动 在低估值权重板块的带领下,沪指走势显著强于创业板指。 截至午间收盘,上证综指报3298.50点,上涨2.62%;深证成指报13342.68点,上涨1.74%;创业板指报2674.91点,上涨0.47%。两市半日成交额逼近7500亿元。 详情请扫二维码↓
经历昨天的大跌,今天市场小幅回升,大跌次日的大数定律似乎还是起作用了。但总体来看,市场还是比较弱,上证综指涨0.1%,创业板指涨0.6%,近期的利空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消化。昨天的内参和策略会我们都给大家讲了,目前牛市绝不是刚开始,而是处于中后期,甚至是后期,风急浪大,冲浪水平不高的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估值实在是比较高了,很多行业已经站上了历史最高位。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牛市中估值并不重要,估值绝对不是限制牛市高度的天花板。这个话只说对了一半。 先说对的方面,牛市早期估值的确不是限制,一般会出现估值的大幅提升,超过正常水平甚至是历史极值。这一点在牛市前期是可以不受限的,比如说2014年、2018-2019年,当股市估值达到一个历史低位,流动性环境又开始伴随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时候,流动性会驱动市场的估值和股价不断提升,直到超过历史平均水平甚至历史最高点。这个时候你不要拘泥于一个公司的业绩有没有增长,否则会限制你参与牛市的勇气。 再说错的一面,到了牛市中后期尤其是末期,估值的提升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也不可能一直涨到天上去,总会有绷不住的那一天。这个时候估值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高估值、弱盈利的行业通常会波动加大,相对低估值、高业绩的行业通常会出现补涨。 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开始密切的关注估值的情况。 举个例子,牛市就像是放风筝。一开始你不用关心还有多少线,线够不够长,够不够结实,因为风筝还没有飞太高,但等风筝飞到很高的时候,你就要开始时刻留意手中的线了,看看它还有多长,还能不能挺住,会不会断,不同的阶段关心不一样的问题。 上次我们在直播中讲了一个估值表,后来很多会员关心这个问题,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会陆续的做一个系列小专题,就是全面透视各个行业的估值情况。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参考,尤其是风险的提示。在开始我们的分析之前,先说几个基本常识: 第一,估值只是股价的影响因素之一,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以作为重要参考。高估值不意味着一定没机会,但确实风险会比较高;低估值不意味着一定有机会,但确实安全边际比较高。 第二,估值是动态的,有的公司估值今年看上去很高,但明年业绩一增长可能估值就消化掉了,所以必须综合动态去分析。 第三,不同行业应该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大部分行业我们主要看市盈率,就是通常说的P/E,而像银行、非银这样的强周期板块由于净资产比净利润更稳定,在估值中通常看的是市净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B。 了解了这些,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各个行业的估值水平: 第一是估值的绝对水平。主要是看近十年估值历史水位,并与2007年和2015年牛市时的估值高点对比,可以看出现在的估值在历史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第二是估值的相对涨幅。就是去年低点以来的估值涨幅与前几轮牛市的涨幅对比,大概可以看出当前估值相对涨的算不算疯狂。 第三是和业绩对比看估值未来动态变化。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限于咱们节目的篇幅,我们会重点围绕PEG这个指标来讲。所谓PEG,就是 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100)。就是把估值和业绩增速作对比,这样能稍微解决一下前面讲的估值动态变化的问题。 比如AB两个公司都是估值100倍,但A的利润明年下滑50%,B的利润涨100%,假设股价不变,那A的估值明年会涨到200倍,但B的估值就会降到50倍,那从这个维度看,同样100倍的估值对A来说太高了,对B来说不算高。 PEG越高,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价值就越可能被高估,业绩的成长越不足以支撑目前的估值。反过来,PEG越低,则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价值越可能被低估,业绩的增长越足以支持更高的估值。当然,这个指标也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看。 第四是每个行业内部的估值分化情况。我们之前的课程里反复讲过,注册制时代,A股一定会港股化,板块内部行业会分化,行业内部个股也会更分化,所以光看行业估值是不够的。 一方面,有些板块内部细分行业估值分化明显,比如同样是食品饮料,但白酒和啤酒估值水位基本是100%,也就是比近十年任何时候都高,而软饮料的估值水位才只有18%,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另一方面,细分行业里公司之间也会明显分化,比如同样是券商,有些热门券商的PB能到4-5倍,但大部分券商的PB只有1-2倍,其背后的风险肯定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节目先给大家讲一下我们这个系列研究的框架,同时附上一张各行业的估值水位及涨幅表,大家可以先做预习,在接下来的内参和直播中,我们会陆续对各个行业进行具体的分析,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后续的课程。
7月16日消息,高盛在其最新评估中上调阿里云估值至930亿美元,较2个月前摩根士丹利给出的770亿美元估值上升超2成。阿里云对此不予置评。 高盛认为,阿里云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保守估计FY2022营收达834亿元。KeyBanc也在最新报告中大幅上调阿里云估值,分析称疫情正在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这将极大提高阿里云的发展潜力。 此前,阿里巴巴2020财年Q4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当季收入122亿元,同比增加58%,连续两季突破百亿。阿里巴巴在财报中称,以Gartner在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阿里云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 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3年再投2000亿,投入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对外称,今年阿里云将再招5000人,大规模引进顶级科技人才。
7月16日,高盛在最新评估中上调阿里云估值至930亿美金,较两个月前摩根大通给出的770亿美金估值上升超两成。此前的15日,阿里云宣布推出第三代神龙云服务器,其综合性能较上一代提升高达160%,比目前全球最顶级云服务器还要快30%以上。 过去十年,阿里云的存储性能提升了2000倍,网络性能提升了500倍,整体算力以平均每12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向摩尔定律的极限发起挑战。 从最早单一的通用计算,到推出异构计算与高性能计算产品,再到今天的一系列新品,阿里云弹性计算已覆盖互联网、金融、零售等行业近300种场景,支撑了各种流量高峰:如12306的春运抢票、微博热点的暴涨流量、钉钉2小时扩容10万台云服务器等。 近期多家机构上调阿里云估值,分析认为其在规模和战略布局上有突出优势,调整其估值向亚马逊AWS靠拢。 阿里云弹性计算负责人张献涛表示,传统服务器主要依赖堆硬件提升性能,而阿里云自研的神龙架构基于硬件云原生理念,创新性打破了虚拟化技术与CPU、内存、网卡等硬件的天然鸿沟,可发挥出比传统物理机更强的性能。 “随着云计算往纵深方向发展,软硬一体和云原生将成为云计算技术架构的主流。”张献涛表示,“未来3至5年内,容器在IT架构里面占比将达到一半以上,云原生需要我们将虚拟化推向极致,实现更极致的启动速度、并发能力、部署密度等。”
终于来了!今日,内地芯片制造巨头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巧合的是,昨日芯片概念股出现集体大跌。今日,中芯国际上市会给芯片板块带节奏吗? 对于奋发中的国内芯片产业来说,中芯国际无疑是耀眼的一个,无论是关注度还是股价表现。 中芯国际上市公告书显示,公司此前确定的发行价为27.46元/股,对应公司2019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的摊薄后市盈率(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后)为113.12倍,高于截至2020年7月4日(T-3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46.17倍。 中芯国际港股 对于16日当天,中芯国际在二级市场表现几何为外界所关注。在此之前,自5月以来公司港股涨幅约160%,同期A股产业链小伙伴亦表现亮眼。不过,7月15日中芯国际港股股价出现调整,报收于38.45港元/股(约人民币34.72元/股),跌幅8.01%,目前港股总市值约2200亿港元。当日,A股半导体指数亦出现调整,跌幅6.37%。 昨日跌幅较大的芯片概念股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开启了中国半导体产业价值重估的大门。在资本助力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将有望实现产能规模释放、获得高速发展。不过,二级市场投资者同时也应注意,近阶段A股过快上涨累积了较大获利盘,其中涨幅较大的半导体科技类板块也累积了一定风险,因此市场和板块阶段性震荡回调十分正常。预计后期板块和个股将出现一定分化,投资者应对风险有一定认识,理性参与投资。 业内PB估值居多 梳理近期卖方研究报告,多数机构对中芯国际本次科创板二级市场表现仍保持乐观,估值定价方法则以PB(市净率)估值法居多。 按此前发行公告披露,公司本次发行价对应市净率为2.20倍(超额配售前)/2.11倍(超额配售后),低于可比公司台积电、联华电子、华虹半导体、高塔半导体以及华润微的同期平均市净率4.27倍。 例如,中信证券在近期研报中认为,晶圆代工厂国际上一般采用PB或PB-ROE估值法,中芯尚未处于稳定贡献盈利的阶段,ROE水平尚低(4%左右),ROE并不能完全解释PB。建议采用PB估值法,历史在0.7-3倍PB区间波动。中芯每一轮股价上行基础往往是行业上行周期,同时历次股价上行通常有催化剂因素(国内大客户导入、先进节点量产、行业满载代工价格上涨等)。从PB估值来看,台积电由于产业链地位稳固、盈利持续释放,市场给予5倍PB。中芯国际作为大陆晶圆代工龙头,在国内核心地位显著,长期成长空间高于台积电且盈利能力有持续上升空间,因此向上对标台积电可以给到4-5倍左右PB水平。 国信证券则在7月9日研报中表示,公司作为核心科技旗手,担负着国产科技产业升级的重任。2019年14nm FinFET正式量产,先进制程节点规模化生产有望带动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同步崛起。公司突破FinFET工艺,“N+1/N+2”先进工艺加速推进,在国内芯片设计及制造的庞大替代市场支持下,有望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与公司一同加速崛起。 该行在报告中给出了一组行业估值数据(截至7月5日):按PE来看,全球主要晶圆厂PE(TTM)平均值为44.78倍,最高值为124.09倍。PB来看,全球主要晶圆厂PB(MRQ)平均值为4.28倍,最高值为7.81倍。PS来看,PS平均值为4.88倍,最高10.67倍。 国信证券认为,按照PB估值进行估算,考虑公司科创板上市后,公司市净率为2.20倍(超额配售前)/2.11倍(超额配售后),低于全球主要晶圆厂平均市净率4.27倍,若以主要晶圆厂平均市净率4.28倍计算,公司市值或可达4000亿元以上。 或较港股出现溢价 兴业证券在6月中旬的《中芯国际四种潜在估值锚猜测》一文中,除了从科创板半导体公司估值、全球可比公司估值等角度进行了比较,还从可比公司A/H股溢价进行了观察。 该报告提示,港股流动性由南下资金和海外投资者共同决定,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科创板存在50万元准入门槛,由风险偏好更强的个人投资者参与定价。A股相对H股存在约30%溢价,而科创板在A股中溢价更加明显,例如中国通号AH溢价率189%(截止6月13日)。而目前暂无套利机制大幅压缩溢价。 上海金舆资产基金经理赵彤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A股与港股之间没有套利通道,A股投资者受限于投资渠道限制,预计在科创板上市的中芯国际股价会显著高于港股。回顾行业表现,他认为,半导体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行业,本轮半导体板块牛市背后的逻辑是在国内政策推动下的半导体产业大发展,同时叠加了全球半导体周期向上形成的共振。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改善背景下,资金选择进一步推高短期基本面表现强劲的半导体板块。 同时,他也提示了相关风险,对于集中了诸多半导体公司的科创板来说,近期板块整体的火爆是由于A股市场整体成交量放大,投资者情绪高涨导致,若后期大盘出现调整,成交量有所萎缩,科创板的估值或将首当其冲受到一定影响。 “股价中包含了基本面价值和交易价值,科创板当前的交易价值部分偏大。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参与科创板和个股上市首日的博弈还需要有一份谨慎。”赵彤认为。
昨天A股借美股纳指大跌2个点,有调整的意思,不过硬生生给拉回来了,1点50的时候还是狂风暴雨,突然就雨过天晴了。 今天早上许多人起来,如果像我一样习惯看一下海外,大概率会觉得今天A股应当不错。 昨晚美股道指涨了2个点,纳指一度跌2个点,最终收涨近1个点,而我们这边早上6点开始,美股三大指数期货开盘就飙了近1个点。这样算下来,道指是涨了3个点,纳指2个。 小算盘拨一下,不奢望超过,1个点总该有吧。 但今天大A却自己玩自己的,把科技股给屠了,还把高开1.6个点的港股拉下水。海外一片欢腾,港A今天堪称难兄难弟。 下午的时候A股还有波挣扎,创业板一度翻红了,几乎跟昨天一样的套路,狂风暴雨后,雨过天晴。 但抄底的资金都被反套路了,尾盘又砸下去了。 指数其实还跌得不算多,但个股是真跌惨了。不算科创板,两市股票3767只,其中3004只下跌,1751只跌幅超过了3%,733只超过了5%,178只超过了8%。 科创板还要惨烈一些,一共126只股票,117只下跌,109只跌超4%,85只跌幅在6个点以上,30只在10个点以上。 重灾区是科技板块。从ETF看,芯片、5G、通信几乎被屠,而这些板块又是散户投资者最喜欢的,所以今天大概率被暴击了。 三根阳线可以改变信仰,三根阴线也是,今天已经是第二根了,并且在有利的海外市场环境下,下午的反击却失败了,信仰多少会有些松动。 所以,目前这个位置上,大概率会有波调整。明天最受资金瞩目的中芯国际将登陆科创板,或许冥冥中预示着这波科技股的短期到顶。而明天是否会看到,中芯国际在港A的冰火两重天?看戏。 最近融资规模继续直线上升,加杠杆一把梭一时爽,但多数人,其实往下波动5个点,小心脏就要受不了,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割肉不是,不割肉也不是。毕竟,到底是短期调整,还是彻底结束了,站在当下,没有人能拍胸脯保证。 所以说,过了某个点位后,应该停止买入,避免资金投入在牛市中成倒三角,这也是给自己一些退路。但大多数人是听不进去的,因为踏空的痛苦不亚于暴跌的痛苦。 因此,如果套住了,个人的建议是,要么趁亏损不大,立即清仓,要么还是硬扛,避免成了夹头,先打算扛,然后看到亏损不断扩大,“卧槽,估值太高了,牛市真的结束了”。就清了,然后就大涨,追悔莫及。 我觉得目前依然是泡沫的不断强化中,A股如此,欧美也是。 科技股我没怎么看过,就我自己关注比较多的食品饮料领域,以及全球一些知名的科技公司,是可以明显看到一场确定性泡沫在不断加强。 这种迹象让人想起美国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美国的“漂亮50”时代,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经济陷入滞涨,中长期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而投资者给了稳定增长的“漂亮50”公司较高的“确定性”溢价。 这些公司的经营规模庞大、盈利前景稳定、管理机制成熟,可以说,未来的确定性极其高,因而给出了极高的估值。1972年,美国漂亮50的估值都到了所谓的市梦率程度,举个例子,迪士尼的市盈率82倍,麦当劳85倍。 当下的全球经济环境与上世纪70年代比较像,新冠疫情的爆发、回不到从前的中美关系、堆积如山的债务,都令全球经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所以,这个时候与其自己去大干一场,创办企业什么的,还不如投资前景确定的优质公司,省心省力又靠谱。 而当前与上世纪70年代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将令确定性泡沫的持续时间可能会非常非常长。这个因素就是前所未有的低利率环境,70年代的时候,其实利率水平是很高的,而当前,欧美已经是零区域,甚至为负。 低利率环境叠加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将让资金更没有好的去处,从而只能拥抱优质资产。所以,大概率,我们会看到行业确定性高的龙头们令人窒息的估值。 其实现在已经有了,比如我自己关注的食品饮料领域,海天味业80倍,科技领域里,果链的立讯80倍,特斯拉链的宁德时代107倍,医药里,恒瑞100倍。还比如白酒,以前我认为,白酒40倍已经是合理估值的极限了,而现在,白酒们已经跨过了40倍,开始集体奔5了。 科技类的公司我基本没看过,大概看了下估值,动不动上百,说是泡沫并不为过,这场泡沫是否会持续我无法确定。但当前的这场确定性泡沫,在低利率环境+不确定经济前景的背景下,目前看不到结束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