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疫情冲击,但北京楼市去年成交却创历史新高。 多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新房成交达4.9万套,创近5年新高;二手房成交达16.9万套,同比上涨16.4%,创近4年新高。二手房市场表现好于新房,成交套数占全市住宅总成交的比重为73.6%,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升温的原因是,北京楼市已经连续跌了3-4年,性价比出现,上半年货币宽松影响下房贷利率下降带动市场需求释放。预计2021年限竞房产品的供应仍将对新房价格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房地产金融降杠杆逐步深化的政策背景下,北京新房、二手房成交均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新房成交创近5年新高 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成交量同比下滑近3成,下半年逐渐恢复,全年成交面积702万㎡,同比上涨5%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新房成交4.9万套,创近5年新高。 对于新房市场成交升温的原因,贝壳研究院认为,限竞房成交量逐年提升,成为拉动整体成交量上涨的因素之一。限竞房自2018年开始入市,且近三年限竞房成交量占整体市场成交量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成交占比接近五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进一步表示,全国其他城市普遍上涨,而北京已经连续跌了3-4年,性价比出现。随着土地供应中不限价地块明显增加,限竞房的性价比相对提高。去年年底北京新房项目加快了入市速度,供应量增加,热点项目网签明显上涨,市场出现了暖冬。 从成交价格来看,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48147元/㎡,同比上涨3%,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手房成交创4年新高 不仅新房成交创新高,去年北京二手房成交也创历史新高。 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全市二手住宅成交16.9万套,同比增长16%,成交绝对水平及增幅均是2017年以来最高。 从更加实时的北京链家二手住宅成交数据看,年初三月,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北京二手住宅成交量同比下滑56%,尤其是疫情最严重的2月,成交同比下滑86%。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被阻滞需求逐步释放,4月起,单月成交同比转正,年内后8个月二手住宅成交量同比增加43%,这使得全年总成交不降反增。 对于二手房市场成交创新高的原因,贝壳研究院认为,是上半年货币宽松影响下,房贷利率下调促进自住需求正常释放所致:到2020年12月北京首、二套主流房贷利率同比均下降15个基点。 从成交价格来看,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价60485元/平方米,同比微跌0.5%,连续三年保持相对平稳态势。 分区域来看,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成交的二手住宅表现为外围量升、中间价涨的特点:外围的城区如房山、昌平及大兴等城区成交同比增幅靠前,增速在20%以上,而中心城区中西城、东城及石景山等增速仅在5%以内;价格方面,4个远郊区除外的12个城区中3区房价上涨,分别是海淀、西城及朝阳,东城基本持平,其余城区均下跌。海淀区均价同比上涨2.4%,领先其他各区,西城以1.9%的涨幅位列第二,在多校划片实施的影响下,价格涨幅收窄。 今年房价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成交的住宅用地中,不限价宅地占比大幅提升,成交楼面价也创4年新高,这也拉高了未来新房价格上涨的预期。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0年北京住宅用地成交金额为1738亿元,同比上涨16%,成交楼面价为28823元/㎡,同比上涨24%。其中不限价地块成交比例由去年的48%提升至今年的84%。 贝壳研究院认为,供地结构的变化是拉动今年土地出让金上涨的主因,一方面,2020年宅地成交区位向城中靠拢,拉动整体土地出让金上涨。另一方面,今年成交多宗鲜少供地的优质区位地块,例如上半年成交了2宗海淀区地块,以及两宗地理位置较好的丰台分钟寺地块。 尽管北京不限价宅地大量成交拉高了新房价格上涨的预期,但是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认为,在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指导思路之下,不限价地块多长时间能够形成供应是不确定的,而限竞房存量较为充足,据统计自限价宅地2016年入市以来,共成交1634万㎡,而限竞房成交面积为592万㎡,仍有64%的限竞房产品等待去化,并且限竞房地块也有很强的入市和销售压力,限竞房产品的供应将起到价格稳定器的作用,预计2021年北京新房成交均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且限竞房仍将对整体市场成交量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而对于二手房价格,贝壳研究院也指出,2020年全年北京二手房业主调价仍以降价为主,其中降价次数占比86%,同比基本持平,市场预期仍不强。房源成交周期130天,客源成交周期99天,同比分别拉长28天和14天,市场成交节奏依旧慢。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房地产金融降杠杆逐步深化的政策背景下,预计2021年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继续保持平稳状态。
金融治理能力正在跟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往前方看,不要成为那片无辜的雪花。 李宇嘉 元旦假期,朋友圈里的“深圳女孩”火了。深圳已是中国第一富强城市了,按理说对金钱的渴望没有那么强才对,为啥深圳女孩张口闭口就是“房子”呢?简单说,房子太贵了,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收益太诱人了。对深圳来说,楼市在话题的榜首还会呆些日子,但就全国而言,微观细节已折射出楼市的大趋势。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心数据,2020年9月底,居民部门杠杆率首次超过60%,达到61.4%,同期上升6.3个百分点;实体部门杠杆率达到270.1%,同期上升24.1个百分点。但贝壳数据显示,去年很多省会城市,甚至国家中心城市,二手房价在下跌。自2017年10月,北京二手房价连跌了31个月。说明什么?过去那种货币超发、房价普涨的局面不再出现了。 这是第一次。还有,现在房子很难卖,新盘“日光”已绝迹(除了价格倒挂的),这也是第一次。当下,开发商卖房全靠中介和媒体渠道。有人说,未来能带来客流的平台,要比开发商赚钱多了。某中介告诉我,现在的营销方案,必须要有高大上的区域规划,必须要有学位或地铁加持,有的没的都得往上靠,甭管什么时候落地,目的就是给客户营造增值前景。 否则,此盘非遇冷不可。另外,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而租金却在下跌,这种背离也是第一次。这预示着,实体经济不支持房价上涨,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收入不支持房价上涨,房价向均值回归也是必然的。可能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比如上面讲的深圳的女生,或许上海女生、杭州女生,也不这么认为。我们经常说,时间是站在趋势这边的,盯着浪花却忽视了长河的流向。 对于房地产来说,长效机制就是趋势的这条长河,不要低估政府治理楼市的智慧与韧性。很多人没有感受到趋势,只是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采取了“慢变量”驱动趋势的手法,发力于无形之中、渐次加力。就拿资金面来说,过去,为了鼓励住房消费,长达20多年,按揭利率低于实体利率,但趋势在今年反转了,按揭贷款利率开始高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彰显了政策的态度。 元旦前一天,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对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启动“五档比例”控制,大型银行二者占比分别不高于40%和32.5%,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行最高上限比例依次更低。继2020年8月对房企融资启动“三道红线”管控后,现在又对银行启动“五档比例”控制,房贷供需两端双双挤压,控制资金流向地产的比例,房贷利率大概率是要走高的。 说明了什么呢?不再依赖地产了,不再支持楼市高增长了,大家要看到这个趋势。过去,资产价格上涨快、思维节奏也很快,深陷“快”的世界里,多数人不自觉地“活在当下”,趋势有意无意地被撇开了。但是,谁也改变不了趋势,更不能与趋势为敌。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历史中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溅到一个人脸上,那就是泰山压顶或大坝崩塌。 体察我国的楼市,与发生泡沫危机的日本一样,长期为动物精神充斥,宗教般地笃信房产投资是“日不落”的安全垫,潮水般的投资情绪将风险冲淡。郭树清主席不久前在文章中,特别提到“金融能力”这个词,言指风起青萍之末时,有风险识别和判断,提前铺设预案。 日本国家治理先进,仍无法避免危机,陷入至今不可拔的“债务-通缩”螺旋。调控绝非一个部门之举,全国上下要一盘棋,匹夫有责。历史关键节点上,要守护14亿人财富,又要风险软着陆。金融治理能力正在跟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往前方看,不要成为那片无辜的雪花。
● 2021年港股首个交易日(1月4日),香港恒生指数低开高走,多数行业板块联袂上涨。业内机构纷纷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前景继续向好,赴港上市企业保持活跃,持续看好港股前景。 资金大举南下 1月4日,港股三大指数悉数低开,盘中伴随市场乐观情绪升温,三大指数同步“回暖”。截至当日收盘,香港恒生指数上涨0.89%,报27472.81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0.14%,报10722.99点;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下跌0.20%,报3792.03点。 恒生12个分行业指数中有8个上涨、4个下跌。其中,原材料业指数、必需性消费业指数分别上涨4.74%、3.38%,涨幅分居前两位。此外,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76%,报8489.69点;备受投资者关注的几只明星科技股也纷纷上涨,小米集团全天上涨6.17%,联想集团上涨4.10%,比亚迪电子上涨2.34%,腾讯控股上涨1.51%。 当日资金大举南下,截至港股收盘,南向资金全天合计净流入134.95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净流入69.79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流入65.16亿港元。 看好港股前景 花旗银行上调今年香港恒生指数目标点位6%,由此前预测的28414点升至30054点。这意味着,恒指在未来12个月或有11%的潜在上升空间。看好原因是,新冠肺炎疫苗推出后,预期经济将出现复苏,每股盈利预测更乐观,预测2021年恒指成分股每股盈利增速将为18.8%。 富瑞更为乐观,该机构表示,港股“理想背景”将持续到2021年,对恒生指数目标点位上调至32000点。首先,预计美联储将长期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港币供应增长加快,由此促成香港同业拆息处历史低位,香港金融市场将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其次,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弹性、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强,将支撑港股市场乐观情绪。此外,新加入恒指的成分股表现强势,也将支持指数的坚挺表现。 普华永道1月4日发布最新报告,预计中国香港今年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金融市场之一。预计全年将有170家企业到香港上市,全年融资总额介于4200亿港元至4600亿港元。今年香港IPO融资总额有望创下新高,重新夺回IPO总融资额全球冠军。互联互通将推动香港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独特的价值和商机。2020年香港IPO市场表现仍然出色,在全球IPO融资总额中排名第二。
在海外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部分产品的海外订单转移至我国,这也带来了数个行业的外贸出口迎来“爆单”景象,家电产品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2020年年末多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叠加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势,使得国内家电外贸企业陷入了“两头受压”的尴尬境地。 订单不愁 利润堪忧 近几个月来,铜、铝、钢材等家电主要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沪铝指数累计上涨9.3%,沪铜指数累计上涨13.4%。高盛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分析师于12月1日发布报告称,铜的“牛市”正在全面展开,价格已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0年1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加之市场需求继续回暖,推动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加速上涨。当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0%和58.9%,高于上月5.4和2.4个百分点,均为2020年全年高点。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当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为49.4%,为近两年高点。 对于原材料持续上涨原因,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认为,当前工业金属类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反映的是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另外,当前原材料社会库存确实处于低位。预计未来随着新冠疫苗的上市,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增多,需求侧还会持续刺激大宗金属材料价格的上涨。 但这对家电等制造产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家电行业普遍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原材料成本往往占据总成本的七八成,例如空调龙头格力电器(行情000651,诊股)2019年年报就披露,原材料占公司当年营业成本比重高达86.66%。而在年末出货高峰期,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更是让家电制造企业苦不堪言。 对于家电外贸企业而言,成本上涨只是一个方面,汇率也从另一个方面带来了“夹击”。相较于2020年5月2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的7.1765元的低点,至2020年末,人民币已累计上涨超6000个基点,涨幅达8%。但这或许并不是人民币的最高点。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测,人民币汇率预计在2021年将升至6.25左右。 不要小看这8%的升值幅度,却能够让毛利率本就不高的家电外贸行业雪上加霜。“在原材料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公司利润已经变得特别微薄了。”主营电磁炉、电压力锅等家用电器出口业务的中山艾利普电器的企业主邹世兵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如是说。 “原本因为海外疫情接到了不少订单,这几个月加班加点生产,但临到交货期汇率升值这么多,导致利润大幅缩水,几乎是白忙活一场。”佛山一家不愿具名的家电外贸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大倒苦水。 同样是主营小家电外贸的广州家博士电器也有类似感受。该公司外贸业务负责人徐莉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本来公司2020年外贸订单整体有一定增长,但在成本上涨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挤压下,公司前期积压的部分订单甚至出现了亏本的情况。 调价、对冲等多举措应对 对面两头受压的局面,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的企业应对措施也各有差异,有的企业选择涨价向客户转嫁成本压力,也有企业选择暂不涨价,由自身承担利润的缩水。但相比之下,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企业,应对起来越是从容。 前述佛山家电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由于该公司出口的小家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贸然涨价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现阶段先把客户保住再说”。 而徐莉则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的全线产品已调价,对于不急的订单,则在过年后视原材料价格情况再作调整计划。邹世兵也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对海外部分客户涨价了,“但在这种压力下,对于企业后续接单会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在A股上市的小家电龙头企业,新宝股份(行情002705,诊股)也有着大量业务来自出口。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国外销售占比为71.18%。据公司三季报显示,受汇率波动影响,公司汇兑损失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29亿元。 在最近的一次调研中,有机构投资者也向新宝股份抛出了原材料涨价和汇率波动的话题。公司对此回应称,针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产品报价及调价时会综合考虑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同时公司会考虑原材料供求及价格波动情况,做一些战略性采购安排。 对于汇率波动影响,一方面公司有30%左右的进口材料进行对冲;另一方面公司有30%左右的新品会综合考虑汇率等因素即时报价;另外,公司会加大收款力度,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运用远期外汇合约等金融工具来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同时公司会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 新宝股份指出,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根据产品竞争情况来设定价格。每个季度会更新所有产品的产品指导价。在经营情况变化而导致产品成本变化达到一定幅度时,公司将对产品指导价进行不定期调整,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对原有产品的调价谈判。目前,公司已经在启动2021年第二季度产品的调价谈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对新宝股份而言整体还是一个“丰收年”,公司在前三季度取得净利润9.1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5.38%。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新宝股份之所以在应对成本和汇率压力上能够表现从容,主要与公司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两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在规模方面,新宝股份作为国内西式小家电的龙头企业,在2019年已经突破90亿的营收规模,2020年则大概率突破百亿。在技术方面,与国内众多家电外贸企业所走的简单贴牌加工的OEM模式不同,新宝股份走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DM模式,将产品研发设计这一环牢牢掌控在手中,这也使得新宝股份的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纯粹代工类的家电外贸产品,同时也更具议价权。 技术、品牌两大痛点亟待突破 目前,全球家电产能的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也有越来越多海外订单向中国转移。然而即便遇到这样的历史机遇,我国家电外贸企业仍在成本和汇率的挤压下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这一切正如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曾说过的:“中国是家电制造大国,但还不算是强国。” 在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看来,我国家电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依然在于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品牌这两大“痛点”,这也导致了中国家电出口企业的话语权偏低。“目前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主要是走两条路,一种是纯代工,没有自主品牌;另一种是虽然有自己的品牌,但只能打入中低端市场。这一现状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终端市场上的定价权比较弱。” “没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品牌,品牌议价能力就比较差,这就好比苹果的手机和小米的手机在定价上就有很大差距。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就会陷入低质低价的同质化竞争,最后的结果也是陷入价格战红海,利润越做越薄。” 据刘步尘回忆,早在八九十年代,韩国的家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曾与中国类似。“记得十几二十年前,LG的家电在中国市场也卖的也便宜,曾被称作是‘外资品牌中的低端品牌’,但现在的LG已经成为中高端的品牌,这也是LG在技术上发力的结果。” 刘步尘认为,中国不可能一直居于全球家电产业链末端位置,必须向高技术、高品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虽然中国的家电行业起步较晚,但依然有机会复制韩国企业的路径,即从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 “我认为,目前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点,其实近几年我们在技术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例如在量子点、OLED显示等技术层面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可能再往前走一两步,就会带来中国品牌的蜕变。我相信未来3到5年内,会有一两家中国企业能够走上国际中高端家电市场的舞台。”
国家统计局公布,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0年12月下旬与12月中旬相比,31种产品价格上涨,15种下降,4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价格环比上涨2.9%,为34.9元/千克。 2020年12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E) 吨 4358.4 266.2 6.5 线材(Φ6.5mm,HPB300) 吨 4524.4 230.9 5.4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4688.7 353.1 8.1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4871.7 273.8 6.0 无缝钢管(219*6,20#) 吨 5129.6 398.9 8.4 角钢(5#) 吨 4460.6 307.8 7.4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58290.0 166.2 0.3 铝锭(A00) 吨 16222.3 -513.1 -3.1 铅锭(1#) 吨 14535.8 -192.5 -1.3 锌锭(0#) 吨 21632.5 -150.5 -0.7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378.8 4.6 1.2 烧碱(液碱,32%) 吨 463.4 -5.9 -1.3 甲醇(优等品) 吨 2348.2 111.4 5.0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4224.6 -192.2 -4.4 苯乙烯(一级品) 吨 6603.1 -774.7 -10.5 聚乙烯(LLDPE,7042) 吨 8035.1 -247.3 -3.0 聚丙烯(T30S) 吨 8595.9 -267.3 -3.0 聚氯乙烯(SG5) 吨 7853.3 -859.8 -9.9 顺丁胶(BR9000) 吨 10447.8 -573.9 -5.2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5868.8 93.8 1.6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6477.2 522.3 8.8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834.7 244.3 6.8 汽油(95#国VI) 吨 6221.3 51.1 0.8 汽油(92#国VI) 吨 5973.7 52.7 0.9 柴油(0#国VI) 吨 5349.6 -6.7 -0.1 石蜡(58#半) 吨 5775.0 33.3 0.6 五、煤炭 无烟煤(洗中块) 吨 900.0 0.0 0.0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579.3 39.8 7.4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655.5 43.5 7.1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699.1 39.3 6.0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723.5 41.7 6.1 焦煤(主焦煤) 吨 1380.0 0.0 0.0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2244.9 96.4 4.5 六、非金属建材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袋装) 吨 478.0 -1.3 -0.3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440.9 -1.4 -0.3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2327.3 152.1 7.0 七、农产品(主要用于加工) 稻米(粳稻米) 吨 4035.5 16.5 0.4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61.4 -4.4 -0.2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2547.8 13.4 0.5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203.4 128.0 0.8 生猪(外三元) 千克 34.9 1.0 2.9 大豆(黄豆) 吨 5056.7 33.4 0.7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3291.8 174.3 5.6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9375.0 3.6 0.0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923.0 9.3 0.5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 吨 2290.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8425.0 1066.7 3.9 九、林产品 天然橡胶(标准胶SCRWF) 吨 13439.9 -297.8 -2.2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4583.1 211.6 4.8 瓦楞纸(高强) 吨 3756.2 12.4 0.3 注:上期为2020年12月中旬。
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于今天(12月31日)24时开启。央视财经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本次油价调整具体情况如下:汽油每吨上涨90元,柴油每吨上涨85元。全国平均来看: 92号汽油每升上涨0.07元;95号汽油每升上涨0.07元;0号柴油每升上涨0.07元。央视财经记者给您算了一笔账,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3.5元。本次调价是202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出现的第八次上涨。(记者 平凡、金陆雅)
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0年12月下旬与12月中旬相比,31种产品价格上涨,15种下降,4种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