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市场行情正如火如荼展开着,改革春风之下的“大国牛市”或已开启。 在7月6日晚间《新闻联播》更用时1分12秒对目前市场状况进行了报道,据介绍当日的沪指创2年半新高,两市成交量逾1.5万亿。从近期收集的业内人士及卖方分析师观点,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坚持“大国牛市”的判断,认为科技创新仍会是牛市的主旋律。 于此同时,港股市场亦在A股牛市带动下取得不俗表现。据港交所官方微博6日晚消息,沪深港通的南向和北向交易同创记录,沪股通及深股通单日成交总额达1727亿元人民币,港股通单日成交总额达602亿港元。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已攀升至1.93万亿,专家指出,南向资金自5月以来加速趋势显著,持续带动港股通标的表现强势。 其中,全面押注“5G+AIoT”赛道的小米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引领港股新经济公司和科技股行情,市场已做好小米强势重回发行价的准备 5月份至今,短短两个多月,小米集团(1810.HK)已经实现累计涨幅逾65%,至截稿时间,小米在港股市场的总市值已超越4000亿港元,与同等市值规模的新经济公司比较,过去两个多月以来的小米,其所实现的涨幅和强劲表现排名前列,持续引领着港股新经济公司和科技股的行情。 另外,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所示,小米集团获南下资金追捧。在最近1日、最近5日、最近20日、最近60日内,小米在港股通投资标的中的累计资金净流向排名分别为2、2、3和7名,既印证了小米这家上市公司受到国内投资者的认可程度,涨幅和港股通持股比例同向而行,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米股价强势表现的背后离不开港股通的支持。 目前,小米的港股通持股比例约为7.22%,参考总市值规模较小米集团低的“大牛股”中芯国际约23%左右的港股通持股比例,可推导出,小米在该数据上仍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进而在A股科技股牛市的带动下,实现市值继续提升的路径。 由此看来,市场和投资者都已经做好了小米回到17港元发行价的准备了。 真正穿越疫情的公司:即将重回发行价的小米,做对了什么? 首先回顾一下小米是如何在疫情影响最严重及市场消费需求萎缩最厉害的第一季度,逆势实现了增长。 小米集团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所示,小米实现营收497.022亿元,同比增长13.6%,经调整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0.6%;在第一季度,小米录得毛利约75.6亿,同比增长44.9%,带动毛利率攀升至15.21%,较上一年增加3.3个百分点,这一提升幅度创下了新的记录。 要知道,在疫情期间,很多公司都遭受到严重的影响,但小米却拿出了可堪称“过硬”的业绩数据,其有力的逆势增长再次有力证明了小米商业模式和小米生态圈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基本面韧性得到检验。 从运营数据方面来回顾,小米在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20万部,同比增长4.7%,致使其全球市场份额增至11.1%,稳居全球第四,据Canalys的报告还指出,在全球TOP5的手机品牌厂商当中,第一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2020年3月小米MIUI月活用户达到3.307亿,同比增长26.7%;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2.52亿台,同比增长42.6%,根据iResearch的资料,在第一季度,小米持续在国际IoT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其依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2020年3月小米AI助理“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050万,同比增长54.9%,而米家App月活跃用户数则达到4000万,同比增长53.4%。另外,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占比提升至2020年Q1的11.9%,创下历史新高。 一季报的业绩和运营数据亮点,无不体现出小米集团在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品业务、互联网服务,以及组织任命管理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小米因为应对剧烈变动的环境而所激发出来活力,更能体现公司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司内在投资价值。 而在一个月前的本年度首个最大型的电商节中,小米集团也成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小米在618电商大促中全平台销售金额突破了100亿,在京东、天猫、苏宁三大平台狂揽256项第一,同时较去年同期64.8亿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超过54%。 这一数据较好地承接了一季度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因而在整个疫情期间,小米无论从经营业绩还是股价表现上,均能称得上是一家真正能够实现穿越的优质公司,备受多方信赖。小米完全是有机会成为港股新经济代表公司和科技蓝筹,持续走出独立的长牛行情。 小米的牛市启动,“港版”纳斯达克指数正在筹备 回到开头所提到的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大国牛市”,其本质是中国科技创新崛起所引发的期望,科技创新的牛市,也必然是小米集团的牛市,小米不会缺席“大国牛市”。 除了互联互通机制之外,小米有望再次获得来自其他地方的增量资金,来支持其接下来的牛市行情。7月9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表示,包括小米集团在内的三间同股不同权或第二上市公司,可能会在8月被纳入恒生指数的选股范围。一旦成行,小米则有望成为带动恒生指数牛市的权重股,进而吸引来自全球专门追踪恒生指数的被动投资基金的建仓。 另外,值得关注的要点是,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还透露,恒指公司正在考虑及筹备类似“港版”的纳斯达克指数,期望成为继恒指和国企指数后另一只备受市场欢迎的港股旗舰指数,小米也可因此受惠。 已经进入牛市的小米即将重回发行价,这并非小米的终点,反而是另一个标志性的新开始,体现的是小米推动实现“5G+AIoT”战略落地,迎接5G时代下万物智慧互联的新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浪潮的新起点。
从每个个体投资者而言,股市上涨是个好事,当然全身而退才重要。交易策略上,当然要上车。退出时机要看疯狂程度。对经济和金融稳定来说,这种国际价值洼地效应很难免,但也要清楚,资金推动型市场贻害无穷,2015股灾殷鉴不远。预测点位很难,也没有意义。不过,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还有官方媒体鼓吹牛市,有过惨痛的教训。 2 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更要注重基本面。三根阳性真的改变信仰,之前判断的基本面、流动性、估值、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在三根阳线之后统统都被抛诸脑后。牛市来了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历史经验上看,就像那个段子说的,在熊市里凭专业能力赚到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流动性的变化,北上资金的增加,同时也一定要坚持原来的市场判断,投资标的的基本面要素,估值、价格、赛道等,有了这样的判断,无论牛市来还是没来,都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媒体一说牛市来了,很多人一怂恿,甚至很多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谓的内幕消息,就义无反顾、头脑发热地冲进去,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冷静、独立思考,仍然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注重投资标的基本面。 3 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也不建议新手贸然冲进去。有一个比较扎心的问题,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能保证保持定力不买股票吗?我想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段时间股市连续上涨,很多人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准备冲进去。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讲,这无可厚非,从交易策略上来说,当然是该上车的时候要上车,但对于大部分对股市了解不多的新手,我建议还是按捺住自己的心情,按兵不动,因为你可能获得的收益比起风险来讲要小很多。其实包括股票市场投资者在内的各种投资,本质上还是对人性的修炼,也可以说是非常反人性的,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火热的情况之下,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从头学起,至少还有一个成功的开头,如果贸然冲进去,不明就里,甚至听信很多所谓的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亏钱的概率非常大。 4 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加杠杆炒股,风险极其巨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绝对不能按照机构的打法去打,因为两者资产规模、风控能力、专业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投资策略一定不一样。股市仍需时间培育: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的修订、严格监管、打击造假、实行注册制、去行政化等。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股票都不怎么赚钱;股市真正赚钱反倒是经济增速下降、经济质量提升的时候。建议普通投资者在明确宏观趋势后,花力气选择赛道,找好标的,不要一听说牛市来了就急于动手。大部分人投资是赚不到钱的。坚持自己投资,就一定要分散投资,一部分交给机构,一部分买公募基金,一部分买私募基金等。对于可投资产规模不大,又确实按捺不住想去炒股,同时炒股的资金亏损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散户,千万不要加杠杆,加杠杆风险极其巨大。 5 全球格局变化必须关注,当前全球的产业分工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美国,消费市场、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二类是中国、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类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提供能源、矿产、粮食、农作物。在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图景——国内区域大洗牌。举例来说,未来像黑龙江在国内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可能会特别像国际格局中澳大利亚的角色,陕西会特别像沙特,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则会像美国。 6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法非常重要,标志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基本遵循加入国际大循环发展的策略。新的提法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了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变化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改变、优化,转变增长动能的攻坚期。尤其是受疫情冲击,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疫情的冲击对我们来讲是长期的,整个投资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跟疫情长期共存。二是国际层面的变化。当前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一转折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7 双循环有四大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其中,统一市场是基础,启动内需是动力,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重构和区域洗牌是结果。首先,统一市场。如果要启动内需,我们肯定是要来一轮比当年加入WTO前实现国内市场统一更大的举措。国内市场虽然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广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区域之间的障碍,其中有法律法规、监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是新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其次,启动内需。启动内需核心是深入推进和落实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其中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大数据。启动内需核心是要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只有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出来,内需才能起来。现在启动内需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经济减速还是疫情的冲击,都导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启动内需显得非常紧迫。第三,数字经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是提升和升维,即升维竞争、换道超车。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的“新基建”,这是每个城市都避不开的。对每个城市来说,它的要义在于要抢抓机遇,走在前面,最好先人一步。京沪线、京广线可能比其他城市更有先机。身处一些中小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可能要想办法避免虹吸效应。第四,产业重构。产业重构和区域布局会出现区域洗牌的结果,就像高铁导致的城市之间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新布局,两者是一个道理。未来会如何?说实话我也很难完整想象。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的状态。但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前二十年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讲,这是升维竞争、换道超车的绝好机会。“新基建”、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既然开车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飞机。 8 “新基建”推进的四大有利因素。首先,从政策上来讲比较友好,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上至中央下到各个部委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传统“铁公基”的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增长的弹性越来越小,即获得一定GDP增长所需要的债务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急需转换增长的动力。因此在政策或国家支持层面,应该也是不遗余力的。第二,现实需求比较强劲。因为“新基建”不仅是短期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实际上是一个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目前据很多机构测算,“新基建”的经济效应投资回报率很高,尤其是科技类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非常明显。第三,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特别是“新基建”中,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要。疫情之后,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提升应急能力,补充升级医疗器械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都亟待提升。第四,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新基建”非常符合这一方向。 9 发展“新基建”有两大抓手。一是“通”,即信息的互联互通,这相当于传统基建的交通。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布局5G基站、终端、工业互联网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赛道没有问题,但是究竟谁能跑出来?这是投资机构要去考虑的。二是“数”,即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在金融行业一些新型银行已经能够使用大数据做很多传统银行做不了的事情,大数据无处不在。这时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地方,反而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因为很多发达地区并不适合建设大数据中心或基站,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则能够享受到这个趋势的红利。 10 改善营商环境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切入。从宏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治理问题,即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从中观上看,主要涉及到监管管理问题。管在涉及到部分行业的管理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白纸黑字抵不过一个电话”。此外,窗口指导也非常普遍,有的窗口指导是不是有必要值得讨论。从微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服务和成本的问题。以企业服务为例,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来一些科技类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投资周期比较长,科技转化成产品的周期比较长,时间一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无法接受,会提出把原来承诺的地或其他给那些税收规模大,收税见效快的企业。这类问题也是提升改善营商环境需要面对的。
无论是幸福来的太突然(实际上中小、创业板早就开始了),还是挥之不去的韭菜焦虑情结和价值虚无主义,都不会太影响这一波趋势的形成、强化、失控,最后走向同样的结局。而这个开始和结局,在中国股市三十多年的历程里多次上演,只是在不断被人遗忘。 核心观点:各种因子都在边际上向牛市的方向倾斜:香港国安法顺利通过,最大的外部不确定性之一被消解;人民币持续升值,各项宏观数据开始转正,北京疫情再次爆发但被快速控制,这消除了投资者对后续疫情防控能力的担忧。最为重要的是,前期投放的信贷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尤其是城投类地方平台公司的加持),它们将在资本市场上对人民币资产进行新范式下的重定价。但正如所有债务型经济下的牛市,以大起大落的结局更像是一种宿命。 股市突然疯狂上涨,已经有好几个朋友带着惊慌失措的神情问我:牛市,真的来了吗? 似乎小级别的疫情牛刚刚过去(2月),全球金融动荡才刚刚结束(3月),A股便接连几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已经从技术上打开了一个牛市通道。 可以说,这次牛市就像龙卷风,来的猝不及防,大部分人还来不及上车,就已经涨的高不可攀。以至于出现了“踩踏式”抢筹的现象:7月6日,40余支ETF基金、80余支分级B基金涨停,新发行的基金一抢而空,竟然逼得基金公司接连发布风险提示。 图1.2010-2020上半年中国公募基金发行规模(亿元) 3月股市大跌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现在股市疯涨的时候,人们仍然惊慌失措。后疫情时代的资本市场,无论涨跌,投资者似乎都像是”惊弓之鸟“。一个交易盘构成的市场,大抵如此。 这是好多年没有出现的“急牛”现象。这种恐慌式抢筹,让人想到年初疫情发生后人们纷纷争抢口罩。其实恐慌的心理大致是一样的:抢口罩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身体染上新冠病毒,抢股票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资产染上“通胀”病毒——在一个货币大放水的环境里,财富的仓储都需要一个“诺亚方舟”。 当市场上资产普遍在疯狂增值的时候,个人的资产没有变化或增幅很小,那么就意味着被另一种“通胀”毛掉。资产市场的通胀,与通常所指的商品市场的通胀一样,都是一种再分配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赚钱效应。但资产通胀的曲线往往是指数级的,以资产泡沫的形式出现,然后以惨烈的方式结束。资产泡沫的背后通常是债务的失控。 图2.2020年以来A股融资余额变动(亿元) 债务衍生出了货币,货币乘以流通速度后(与投资者热情高度相关)去追求有限的资产。这里面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 债务的繁衍是指数级的,于是债务形成的购买力(货币)也是指数级的,但是权益性资产的供给却是线性的(取决于社会财富的累积能力),这就往往导致权益性资产首先成为最稀缺的资产,成为资产荒的重灾区。再加上市场热情带来的换手率(资本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资本市场加速上涨的趋势就会被打开。 而趋势理论又告诉我们,趋势很难形成,需要二阶和一阶变化率的共振和正反馈机制的合成。但趋势一旦形成,又很难改变,它往往会自我强化直到引发外界环境的压力和结构反噬(比如监管变严和偿付危机)。于是首先二阶发生变化(一般人观察不到),然后一阶发生变化,最后水平值向另一个方向反转,形成整个反身性逻辑闭环。 这次牛市背后的基本动力已经一目了然: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引发的经济下滑,所投放的信贷形成的购买力,最终在资本市场吹响了“集结号”。内在的理论基础有两个: 一个是我一年前提出的”债务型经济“,由于资产收益率陷入停滞状态,经济的内在动力主要靠负债端驱动,这将导致资产定价陷入一个由资金面和心理面驱动的动力结构。 图3.全球债务水平VS全球债券收益率 另一个是我半年前提出的“金融动荡时期的投资新范式”,基本的策略是,寻找由于被动平仓和过度恐慌抛售而被过度减记的优质资产,重构金融波动时期的核心资产组合。这个可能是十年一遇的配置机遇。 这些所谓的新范式,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资产价格已经成为一种货币现象。在这种范式下,房地产价格并不是由租金形成的未来现金流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也不是未来股息分红形成的未来现金流的资本化。房价和股价的主导决定力量,只是由货币系统(数量、利率、结构、流通速度)边际上的变化决定。这是因为,由于负债型经济的形成,资产价格的定价在边际上已经“失锚”,其价格的变化只是心理面的货币投射。 这其实是新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普遍的原理:名义价格(无论是资产市场还是商品市场)首先受制于货币均衡。如果人们对货币发行缺乏稳定预期,那么货币市场首先就无法实现均衡,导致资产市场的名义需求出现缺口。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并不是房地产价格越来越高了,而是纸币越来越不值钱了。 在经济还在持续下行的情况下,M2增速却三年后重回两位数,达到了近12%。在货币投放的结构不断极化(收入结构分化)的情况下,这巨大的缺口靠什么再平衡? 图4.流动性主导:今年美国货币供应飙升 但是,站在资产组合的角度,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动态替代结构,也在决定着大类资产价格的轮动。风险资产的牛市启动,并不是由绝对和水平条件决定,而是由边际条件和预期差及其强化路径决定。 当前基本面的确很差。疫情刚刚过去,内外都没有好消息。去全球化、中美脱钩压力依然严峻,外贸企业遭到打击;经济恢复节奏也没预想中的快,预言中的报复式消费并没到来,餐饮行业处于疗伤阶段,旅游和影视行业继续处于低谷;而北京疫情的再次爆发似乎让疫情前景又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但是记住,上述现象只是水平值、初始值,它作为宏观因子决定的也只是资产价格的水平值、当前值,但并不能决定其变化趋势。趋势的反身性很难形成,这需要心理面向风险资产形成共识,以集中调动资金面向股市集结。从边际和预期差的变化来看,各种因子力量的倾斜和聚合,足以形成一个趋势明确的牛市: 第一,香港国安法顺利通过,最大的外部风险因子得到巨大缓释。尤其是在美国等国家社会动荡的全球大环境下,社会稳定成为第一稀缺的公共产品。这是一个人民资产定价提升的加分项。 第二,疫情处于可控状态,最大的内部风险因子基本得到完全缓释。尤其是北京疫情重新爆发后被及时有效的控制,完全打消了投资者对疫情再次出现后可能失控的忧虑。 第三,各种宏观数据虽然依然较差(负增长),但是在二阶变化上(增长率的增长率)已经早就改善,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增速,都在持续的改善。一个明显的修复通道已经打开。 第四,美联储史无前例、毫无下限的货币宽松,加上美国疫情失控和社会动荡,美元强势势头开始衰减。相比之下是疫情可控和经济向好的中国经济,和对此进行强势定价的人民币汇率。 第五,监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资管新规对影子银行的整肃,导致基金等标准化资产成为“监管账户”的“政治正确标的”。更为严重的,也是特别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现象是: 作为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城投公司,从去年开始大举入股资本市场,这将为银行信贷宽松形成的资金进入股市提供了强大的投资主体。 (注意,这很可能政治形成一种“债务-资本”的正反馈膨胀机制,而这种机制又是建立在已经充满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之上。这将导致资本市场的风险与债务风险紧密的勾连交叉在一块,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根基上形成巨大的系统性隐患。) 这一切因素的叠加,构成了狂热的牛市气候。有人说这是一头疯牛,最近几天大盘的上涨的确有点失控。就连那些一直保持矜持的蓝筹股,银行、券商等,都开始像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那样连续涨停打板。疯涨的热度再次点燃了市场,开户又排起了长队,交易量创多年历史新高,百度搜索指数里“牛市”一词被疯狂热搜,朋友圈里一片红火。总之是上上下下充满了狂热的气息。 图5.近七天“牛市”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暴增901%,创近十年峰值 其实是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中国历来经历的短促牛市氛围也大致如此。最相似的是2014-2015年那一波,同样是“实体经济台阶式下行+货币信贷指数级宽松”,最终塑造了史诗级的狂飙和崩溃。中国的资本市场历来都是牛短熊长,而且短促的牛市又总是有点疯癫,而这一次则是疯癫加上一点惊慌。无论是幸福来的太突然(实际上中小、创业板早就开始了),还是挥之不去的韭菜焦虑情结和价值虚无主义,都不会太影响这一波趋势的形成、强化、失控,最后走向同样的结局。而这个开始和结局,在中国股市三十多年的历程里多次上演,只是在不断被人遗忘。
近日,伴随着上证指数突破3400点,A股“牛市”成为热门话题。来自头条搜索的数据显示,“牛市”这一关键词在7月6日的单日搜索量增长665%,反映了用户对于这一话题的关心。
如果说中国股市和楼市有什么新的变化的话,那就是,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分化更加严重。如果你投入市场的智慧远远小于你投入市场的钱,那最大的可能是,你在熊市靠运气赚到的钱,在牛市中会靠本事亏掉。 最近问我最多的,不是房市,而是股市的表现。这很正常,从最近的行情看,股市的确显现出牛市的一些特征。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股市。原因有二: 一是股市风险太大,即使在大牛市的情况下,很多散户依然不赚钱。很多散户对股市的风险缺乏基本的认知,又不太爱钻研和学习,即使牛市来,也是只往市场投入钱,但不投入智慧; 二是中国股市实在太复杂,太调皮,太稳定。股市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和中国经济“脱钩”,经济好的时候,股市不见得好,经济不好的时候,股市又突然好起来。大多数情况下,股市让人绝望,但当你彻底绝望离场的时候,它又牛气冲天。 鉴于股市的复杂性,我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股市,以免误导。实在有人问,我就以“股市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是属于文学和艺术的范畴调侃。” 当然,说股市没规律是冤枉股市,股市不仅仅有规律,而且规律比较明显。股市最大的规律是,跌得时间长了会涨,涨得高了会跌(拒绝反驳)。如果你要问我这一次股市为什么涨,原因之一就是跌得时间太长了。如果再问原因的话,那就是在资金面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资产价格都会上涨。 当然,由于多年来中国股市即使在不差钱的情况下也没有太好的表现,算伤透了投资者的心。对于这个规律,似乎也没有多少人相信。但从道理上讲,资金宽松了,股市上涨比较正常。 但我又听到一种解释:这次股市上涨,是因为房地产的牛市行情结束了。有人认为,中国股市和中国楼市之间存在着一种跷跷板效应,在房价已经很高,房地产调控依然没有放松的情况下,钱就会流向股市。 这话貌似有一定道理,比如,上一波牛市是2014年启动,2014年,恰好房地产开始进入全国性下跌周期的时候,2015年7月,股市暴跌,牛市结束,而中国房地产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涨。但是,这不是什么规律,而是一种巧合。因为这种逻辑背后的假设很可怕,就是市场上的钱,要么去炒房,要么去炒股。去股市的钱和去房地产的钱是一拨钱,这和事实情况并不相符。 我一再说,中国的房价不是炒上去的,投资需求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比重一直很低,房价上涨背后的逻辑比股市更要复杂,但买股票纯属投资,而不是当股东,但买房子除了投资需求,大多数是出于居住的需要。房价上涨背后的推动因素和股市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资产价格,股市和楼市共同的规律是,当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股市和楼市起码不缺流动性。当流动性宽松的时候,正常情况下,股市和楼市都有上涨的动力。这意味着,股市和楼市之间并不是什么“跷跷板效应”,而是一种共振效应。 股市牛了,是因为房价要下跌了,或者预示着房价要下跌了。这种结论纯属想象,甚至更直接一点说,只是股票分析师的一种噱头。比如,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非常正常,该涨的仍然在涨,好房子仍然稀缺,好城市仍然是大家的首选,这种逻辑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好城市的好房子的需求不会因为股市牛了而减少。把房子卖了炒股的要么属于赌徒,要么属于智商欠费的。房子和股市一样,疯牛的情况下,上涨船高,价格都会上涨,但最终都会回归基本面。 就股市而言,股票价值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基本面和经济基本面,毕竟不是每个股票都是茅台,毕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没有结束,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完全复苏。上帝的最终归上帝,凯撒的最终归凯撒。就房价而言,城市的品质和房子的供求是最终决定房价的主要因素。品质一般的城市,如果住房供大于求,是不可能继续上涨的,除了通胀效应。这意味着,股市也好,房市也好,流动性的推动只是外因,决定价格的最终因素还是基本面。 所以,不要担心牛市影响房市,房市有自身的价格逻辑。就目前而言,中国房地产正在回归健康,房价普涨的阶段早已过去,投资房地产不需要智商的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投资从普通投资正在转向专业投资,房地产的未来属于“大城市”,城市和房子的品质决定价格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仍然坚持我的判断,对今年一线和热点城市的房价继续看涨,这些城市的自住需求是可以出手买房的。记住,凡是在大城市可以买房的人,都是起码有点智商的,不会卖掉房子,或者拿着买房子的钱杀入股市。 而且我要特别强调,很多人抱怨中国股市不赚钱,中国股市不是牛市,不是熊市,而是韭菜市。韭菜割不尽,春分吹又生。这种言论不符合中国股市的实际。我其实一直认为,中国股市是全球最好赚钱的市场之一,每年都有一两波行情,即使是在大熊市的情况下。 你为什么不赚钱,因为你根本没有投入你的智商,你没有对股市做基本的研究,你没有对你投资的股票做基本的研究,你甚至连上市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都不知道,一个小道消息就杀进去,你不当韭菜谁当韭菜?就此而言,中国股市是公平的,大多数韭菜的确不值得同情。至少在我的朋友里面,有很多资本市场的,他们是赚钱的,他们赚钱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真正的投入智商做研究。 格雷厄姆说,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没有比这更深的道理了。即使百年难遇的大牛市,如果你不研究,不从一个普通投资者转型为专业投资者,你也赚不了钱的。即使你赚了钱,你也从股市带不走的。其实,房地产也一样。如果说中国股市和楼市有什么新的变化的话,那就是,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分化更加严重。如果你投入市场的智慧远远小于你投入市场的钱,那最大的可能是,你在熊市靠运气赚到的钱,在牛市中会靠本事亏掉。
当然A股市场长期走出牛市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海外市场的情况只能改变A股市场上涨的节奏,因此不必过于担忧。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拥抱这轮A股市场全面牛市的机会。 7月8日周三A股市场盘中出现了一定震荡,但随后两市继续上攻,牛市氛围不减。与前几个交易日券商股连续涨停,出现逼空式上涨,带领指数高歌猛进不同,今天A股市场出现了一定的震荡和分化,市场回归正常的牛市状态。券商板块也再次引领大盘回升,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于后市的信心依然较强。市场成交量依然保持在高位,昨日大盘成交量达到了17,000亿,创五年新高,仅次于2015年牛市最鼎盛时的成交量,这显示出两市的交投非常活跃,投资者入场意愿强烈,国内的机构加仓、外资流入、散户资金的入场、新基金的建仓等等都是A股市场增量资金的来源。我从5月份开始预言下半年A股市场将从局部牛市转向全面牛市,现在已得到完美验证。当时我建议大家提前布局券商股,券商股正是这轮发动牛市行情一个最佳板块,牛市买券商成为很多投资者的共识,因为牛市开启时券商股往往不会缺席,这次再次得到完美的验证。 昨天上证指数盘中突破3400点整数关口,这也是一周内突破的第五个整数关口,从3000点一路回升到3400点,可以说市场的牛市特征尽显。去年12月10号我提前发布了2020年十大预言,现在来看绝大部分已得到验证,包括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场外资金大量入市及美股见顶结束十年牛市等。最后一条待验证的是关于A股的预测,我当时在第十条中写到:A股今年会站稳3000点,向上拓展20%的空间。现在来看,离十大预言完全实现已经不远,我当时提出十大预言时疫情影响还未出现,今年A股虽然两度遭到疫情冲击出现大幅下挫,一度跌到2600多点,是这几年的市场底部,但A股都顽强地从黄金坑中爬出,特别是科技股大幅上行带领了创业板指数在今年实现了接近40%的涨幅。上证指数也即将实现我的十大预言的目标,在3000点之上上涨20%左右。2019年1月3号我在大盘处于这几年的底部2440点时提出2019年十大预言,明确指出随着利空因素的逐步消化,A股市场将收复3000点,而2019年年底大盘刚好收在3050点,完全实现了2019年十大预言,期待2020年十大预言今年也能全部实现。 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的消费、券商和科技这三大方向今年也是轮番表现。上半年直到现在,白酒、医药、食品饮料这消费三剑客轮番上涨,龙头股不断创新高,带来了很强的赚钱效应,提前走出了牛市。5G、新能源汽车、芯片半导体等科技龙头股今年也大幅回升,券商股则在近期走出逼空行情。这三大方向也是我长期看好的方向,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涨幅,估值上也不便宜,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认识到这些经济转型受益板块的长期机会,特别是消费白马股的股权价值将越来越值钱,这些消费白马股是值得用于长期持有养老的品种,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现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这一轮A股市场从局部牛市转向全面牛市不仅仅是资金面的推动,实际上有深刻的经济面支撑。现在统计局还未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但根据公布的4-6月份的相关经济数据来推断,二季度我国经济有望收复一季度的失地,从6.8%的GDP下降回到正增长,至少是回到0左右,这就是一个深V的反转。如果下半年GDP继续回升到5-6%,今年全年GDP就是逐季回升。GDP的回升预示着上市公司的盈利也是逐季回升,下半年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同比都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将是A股市场走强的经济面基础。 从资金面来看,支持这轮全面牛市的动力更足。今年以来由于实体经济受到疫情冲击,民间投资出现了明显下降,央行采取了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宽流动性为经济面提供了较多的增量资金。由于实体经济并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加上楼市采取严格的限购限贷措施防止大量资金再次流入楼市炒房,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今年的基金销售异常火爆。以往基金销售火爆是牛市见顶的特征,而今年基金销售火爆反而是牛市启动的一个动力。今年基金销售火爆是由于居民储蓄大转移产生的,与2015年5000点、2007年6000点时全民炒股的背景不同,因此爆款基金出现所带来的信号意义也完全不同,5000点和6000点时基金销售出现爆款是牛市见顶的信号,此次基金出现爆款则是牛市启动的原因。 当然最近A股市场快速回升,大盘短期内一周涨了接近500点,也让很多投资者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忧,担心市场快速上涨,大盘会从慢牛变成快牛甚至疯牛,我认为不必过于担心。牛市往往都需要快牛来启动,吸引场外资金入场,如2014年11月大盘开启快速上涨的一段行情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入市。我把牛市开启阶段出现的逼空式上涨当作市场发出的强烈信号,即“牛出没,注意”,提醒大家牛市来了。等到第一波快速入场的资金买完,市场将从快速上涨阶段进入震荡回升阶段,市场可能出现反复震荡,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牛市来临,市场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这将给市场的后期走势带来不断的推动。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从经济基本面,还是市场估值处于历史的底部,以及从居民储蓄大转移的投资需求等方面,都可以看出A股市场这轮牛市仍然属于健康牛。从长期来看,A股开启的这轮牛市是慢牛长牛,持续时间可能超出大家的预期,因此没有把握好这轮牛市或踏空的投资者也不必过于焦虑,快涨后必然出现一定的震荡,随后就是慢牛长牛,只要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抓住绩优股的机会,未来仍然有很多投资机会可以把握。 股市有一句谚语:牛市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灭亡。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A股市场出现暴跌,就是这样绝望的环境产生了这轮牛市;5月份后市场的多空分歧加大,特别是最近市场快涨时看空和看多的人都数量众多,在这种犹豫中市场不断上涨;等到将来出现大量的资金蜂拥而入及加杠杆的行为大量出现,市场有可能走向疯狂的阶段,那时就要小心。现在仅仅是开启了这轮牛市,还远远不到谈见顶的时候,因此大家还是可以去深入挖掘一些优质的公司进行配置。从投资风险来看,我认为上半年A股市场主要的风险其实来自于外部,现在海外疫情仍在快速扩散,特别是美国疫情反弹形势严峻,德州法官考虑再次出台居家令。美股目前也处于高位,估值泡沫非常明显,美股这一轮快速上升主要是源于美联储大量放水催生的估值泡沫,因此美股在后期受到经济面拖累出现下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这可能拖累A股市场的牛市进程。当然A股市场长期走出牛市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海外市场的情况只能改变A股市场上涨的节奏,因此不必过于担忧。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拥抱这轮A股市场全面牛市的机会。
“牛市来了”呼声又起,你会炒股还是买房? 澎湃新闻记者 计思敏 伴随着“牛市来了”的喧嚣,7月7日,承接前一个交易日的上攻势头,今日两市继续双双高开。截至收盘,沪指涨0.37%,深证成指涨1.72%,创业板指涨2.44%。沪深两市成交总额达1739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5661亿元增加1737亿元。沪深两市共有144只股票涨幅在9%以上。 那么股市运行走“牛”,是否会分流楼市资金,股市热又会对楼市产生何种影响呢? 资金大量投向股市,房地产资金就会减少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股市上涨从以往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挤压效应,即楼市资金跑到股市去了,但其也有财富效应的一面,就是股票赚了钱也可能进入楼市,这两者不是绝对的。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表示,股市上涨和楼市的影响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一直很难分清。一方面股市上涨有财富效应,部分股市获利资金的确会选择买房,推动楼市的中高端市场活跃。但也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从投资资金看,最近几天的股市牛市,的确出现了部分楼市资金流出。整体看,大趋势依然是股市热了,楼市会被一定程度压抑。但这一次股市上涨时间还比较短,是不是会真形成一次牛市很难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的观点则认为,一般情况下,股市和房地产属于跷跷板行情,我们假设短期内资金面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如果资金大量的投向股市,房地产的资金就会减少,包括2007~2008年以及2014年~2015年的大牛市都是如此。因此在牛市行情好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就会相对冷清。而等到股市波动下行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就会从股市中涌向房地产,这几乎成为一个规律。 (数据 (数据 “因此股市上涨至少对目前来看,对于房地产交易会是一个比较利空的影响。但截至目前,我们并不能够判断这就是一个大牛市,基本上还是处在阶段性上涨的阶段,是行情比较特别的一个阶段。”江瀚说道。 财富效应难以实现 盘和林表示,“股市上涨还是应该肯定它的财富效应,几年熊市以来大家都被割韭菜,最后挤压消费、挤压楼市,我觉得适度的上涨还没有产生连锁反应。” 盘和林补充道,股市上涨对楼市是挤压效应还是财富效应并非简单的选择题。从房地产整体来看,楼市本身是在调控阶段的,因此市场的资金即便不流入股市也不一定进的了楼市。因为“房住不炒”仍是大背景,限购、限售等调控政策精准的打压了投资需求。目前楼市并不鼓励投资投机、也不鼓励热钱流入,只鼓励一些刚需。从刚需来看,一定程度上不会受股市资金的影响。 从今年上半年楼市成交情况来看,伴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疫情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已逐渐消退,截至6月底,新房、二手市场房市场已基本复苏。从月度成交走势看,二手房市场成交从3月份开始明显恢复,3月重点18城实际二手房总体成交量快速修复,重点18城链家二手房成交量比1-2月成交总量增长41.8%,4、5两月环比增速分别达到39%和19%。6月成交虽然比5月有所回落,但同比依旧增加21%,疫情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正在逐步消退。新房方面,2020年上半年有66个大中城市二季度新房市场成交量接近去年同期,但累计半年成交量仍有一成缺口,市场仍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 中国股市又热了,房地产市场走向会如何,或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