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婷11月16日至18日,以“谋变焕新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第十七届)2020年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聚焦“双循环下商业地产的机遇与挑战”,探寻行业“新战略、新消费、新运营、新机遇”,共谋后疫时期商业地产的新方向。全程报道。直播》》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时尚居家平台事业群总裁赵英明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他表示,渠道最大价值就是提高人和货的匹配效率。过去只有人去找货或者只有货去找人,毫无疑问效率很低。但是渠道能把人和货的共性提炼出来。于是它的存在就提高了人货匹配的效率。 结合过去做的线下工作,他发现整整200年来,人类线下零售历史,各种业态的变化,把握着永恒不变的规律。如何在单位的空间内尽量去提升人货匹配的效率。 赵英明指出,在线下是有限的空间,当你到达一个空间后,你的时间相对无限。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空间,甚至让消费者可以驻留更多的时间,这是线下零售人最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多的提高人货匹配的效率。线下企业在单位空间内提升这个效率。 进入线上后,不停的在讲“时间”。从平台电商到今天社群电商以及内容电商的转换,似乎有一个大胆的推论。线上在追求单位时间内人货匹配的效率。线上似乎是无限的空间,理论上可以承纳所有的货品,但是消费者的时间优先,整个消费者在单一APP驻留时长开始下降,开始到时间的封点。所有APP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时间。我们有微信就抢到微博,有了抖音快手似乎对微信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进一步思考空间和时间对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影响。如果在线下当同一个商品处在不同空间的时候,它的价格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断,未来的商品从线上渠道购买时,它提供不同的时间给你时,它也会有不同的价格提供。这样的一些假设通通成立,可以看到过去线上零售从业者通过空间换取时间,用时空关系和不同品类商品的需求价格调整提高效率。所以线下有一句话叫Loction,今天我们调整商品的价值,线上有一个最重要的词就是time。
2020年,整体需求动力不足的家电市场大环境,与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形成双重夹击之势,让中国家电行业一度进入至暗时刻。然而,在扎实的产品力、研发力、品牌力支撑之下,百年全球家电品牌惠而浦第三季度逆势破局,增长势头强劲,效益逐渐改善,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奥维监测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线下冰洗大盘销售额同比下滑背景下,惠而浦品牌洗衣机销售额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市场份额同比提升;惠而浦品牌线上冰洗销售额也同比实现双位数强势增长;惠而浦品牌线上冰箱销售额同比增长更是超过100%。外贸出口方面,三季度海外市场出货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系列佳绩,都得益于惠而浦对于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核心需求的前瞻性洞察,以及对健康家电产品技术的潜心研发。 立足长远的前瞻性思维,不仅体现在惠而浦对于品牌和产品的打造上,在营销与销售方面,惠而浦也已提前布局。 早在2018年,惠而浦集团就已着手部署“卓越消费者数字化旅程”(WinningtheDigitalConsumerJourney)的战略,惠而浦中国也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战略举措,不仅完成了全球范围内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而且在营销销售方面,线上线下齐头并进。通过创意内容和互动营销拓展线上渠道,引流消费者到线下门店和卖场进行真实的产品体验、深入感受产品和品牌的魅力,并通过社交电商的福利优惠再次吸引消费者进行线上购买。多元的消费场景能够增强品牌兴趣和粉丝粘性,最终形成线上线下良性循环的全新数字化消费者旅程。 继多家厨电体验店入驻全国各地,惠而浦中国在2020年也再启厨房电器的发展新篇章。10月,惠而浦中国智能洗碗机工厂开始试产,并全球首发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775MM高度产品——惠而浦Aurora欧诺娜系列洗碗机。工厂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和信息化设备均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智能洗碗机工厂的顺利建成,将大幅提升惠而浦中国在家电产业的竞争优势,满足国内以及海外出口市场需求,有力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厨电业务的渠道布局,也在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惠而浦中国与大型房企、电商平台、国内外高端橱柜和家居品牌展开广泛合作,线上线下同时拓展,形成多元化布局。
作者 | 禄存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2月份,“电饭煲蛋糕”被推上了微博热搜榜,相信很多人都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看到了各路大神的“杰作”。不过,很多人应该跟我一样都是厨房小白,疫情期间钻研厨艺还是求助各类美食食谱APP。其中,“日日煮”(即DayDayCook)这款APP应该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了。近日,有市场传言,日日煮正在筹备赴港上市事宜。 2012年,朱嘉盈于香港成立了日日煮,刚开始只是在网络上分享其本人的烹饪视频,随着粉丝规模扩大,于2014年创办DayDayCook网店,并随后将市场扩张到内地。之后,日日煮将线上业务拓展到线下,设立线下体验馆。至此,初步完成了“内容+电商+线下体验馆”的业务矩阵布局。 截至目前,其已经获得了超过3亿人民币融资。2016年获得来自合一资本、Mfund魔量基金以及500Startup的35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同年10月获得阿里的35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2017年,日日煮获得由K11郑志刚和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领投的1亿元B轮融资;今年8月,其获得Talis Capital、Ironfire Capital的C轮2000万美元融资。 日日煮的业务究竟有什么亮点值得大佬们这么关注呢? 从短视频脱颖而出 从日日煮的发家史来看,其充分受益于短视频的兴起。 短视频通常指的是5分钟以内的视频,满足了用户碎片化、移动化的上网习惯。特别是深受00后和90后人群的喜爱,根据 QuestMobile 调查数据显示,00后和90后占总用户规模超过50%。而00后和90后中有49.60%喜欢观看美食类短视频,这一比例仅次于搞笑类的56.20%。日日煮视频时间约为3-5分钟,一集便是一道菜,精炼、生动的视频满足了C端用户对于美食制作的追求。日日煮分享美食烹饪视频切入短视频赛道,算是开了一个好局。据日日煮官网显示,目前日日煮是全网同类型内容覆盖最多国家和地区,自媒体视频总点击量第一、订阅粉丝总数达5500万,APP注册用户数已近千万。 短视频做起来后,一般都会选择做广告植入获取广告收入,但是,日日煮的路子稍有不同。日日煮凭借自有的C端数据,与优质品牌商合作开发产品,然后植入视频中,借各大视频平台传播最终引导消费。一方面可以获取该部分服务收入,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陌生品牌产品广告对于日日煮本身品牌的损害。 另外,电商也是其变现的重要方式。日日煮旗下的“小煮集市”是一家特色内容电商,结合线上视频的内容,推出相关食材包,通过天猫、淘宝等平台销售,目前已经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总体来说,广告、电商、知识付费等业务收入的基础均来自于日日煮积累的庞大用户群,而维持用户群的核心在于日日煮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日日煮每个月要推出150条视频,而美食短视频赛道天花板有限,内容团队能否持续推出新鲜有趣的视频是个问题。对此,其将版图从美食拓展到美妆、旅行、家居等领域,但其美食内容基因是否移植到其他领域还有待观察。 从线上到线下 近年来,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短视频等自媒体公司需要谋求出路。日日煮从2017年开始布局线下业务,目前日日煮美食生活体验馆已在全国开设5家。寻求将其线上流量转移到线下变现。 从市场角度,随着中国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对于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增多是确定性事件,日日煮线下体验馆的美食主题也是居民消费中永恒的一环。但是线上粉丝向线下转化的比率能有多少呢? 按照日日煮目前的线下店布局来看,均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目前全国仅有5家店,考虑到其粉丝量级过千万,能到线下店体验的客户想来并不多。另外,目前其线下客单价在3000-4000元,显然超过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 这么看来,线下店承接的只是一部分高端粉丝,转化的比率想来不会很高。根据其CEO的公开讲话,门店的成本回收期为15个月内。想来在较高的店租和人力成本绑架之下,只能充分提高坪效,客单价也难以降低。 线下业务的扩张,会逐渐将公司从轻资产转向重资产,上市补充资本金能缓解模式转换带来的现金流压力,但其线上于线下业务的结合能否走通还要持续观察其后续发展。 “蚂蚁打新”即可入群学习
在中国,一个品牌要活30年,并且仍保持品牌生命力有多不容易?一组数据直观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每年要诞生17.3万个新品牌,平均一个品牌的寿命只有7.3年,与此同时品牌平均的生命力周期只有2.1年,而服装品牌的竞争更为惨烈,每年新增品牌1万个以上,平均寿命仅1.7年。 9月29日,雅戈尔品牌迎来30周岁生日,公司举办品牌创立30周年暨新品牌代言人发布会,发布了全新品牌代言人熊梓淇。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会,雅戈尔推出了公域私域双平台直播,由此引爆话题,提升品牌声浪,同步导流到线上微商城与线下门店。 今年的疫情对纺织服装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作为以线下营销渠道为主的雅戈尔,营收也受到较大影响,但纵观疫情以来雅戈尔一系列市场操作,却显示出了足够的信心和魄力。 五一期间,全国疫情阴影仍在,雅戈尔逆势进击,不仅开直播间带消费者云游中国,还同时开出了六家线下大店,其中就包括营业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的“雅戈尔福州001时尚体验馆”。 今年二月份,面对线下2000多家门店无法开业的困境,雅戈尔利用微商城小程序迅速启动全员营销,董事长李如成带头发朋友圈带货。线上销售,线下发货,门店营业员在无顾客上门的情况下却更加忙碌,工作热情高涨。 3月7日,雅戈尔开启线上首场直播,带货金额542万元,取得开门红。此后每周一播,周周出新,最高一场“动物园户外踏青节”直播销售达到1685万元。 截至目前,雅戈尔通过微商城和直播成交金额已超过5亿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庞大私域流量,将原本线下的渠道、分销、客服优势进一步与线上融合,使品牌获得了强大生命力,并培养出一支成熟的运营团队,为实现“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线上线下融合战略有序推进。 “如今雅戈尔的直播间不仅仅是卖货,更重要的是新品推广和文化传播,我们希望消费者通过直播间跟雅戈尔能有更深层次的沟通,而不仅仅是买卖关系。”雅戈尔服装控股常务副总徐鹏道出了雅戈尔对于直播的理解。
近日,大山教育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益1.1亿元,与去年的1.74亿元相比,同比下降36.7%;大山教育上半年除税前亏损983万元,2019年同期除税前溢利为2475.9万元,由盈转亏。 大山教育表示,收入减少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暂停实体教学、辅导时长及就读人数减少所致。 这是大山教育7月15日登陆港交所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受疫情影响,大山教育线下教学停摆,上半年成绩不尽如人意。 同时,疫情也让线下机构开始向线上转型,大山教育更是将自己定位为“OMO课后教育提供商”,但今年上半年其线上课程的营收却不足2万元。 “疫情之后,整个中国的教育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单纯做线下教育的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求生,OMO模式几乎成了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记者表示,但线下企业向线上转型,并不是单纯的把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就能够实现。 线上课程营收不足2万元 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4.3%减少至今年上半年的17.4%。尽管实体课程暂停导致收益减少,但仍继续产生折旧开支及设施成本等固定成本,故毛利及毛利率有所减少。 同时,受疫情压力影响,大山教育较大幅度地减少了员工成本,由去年同期的6501.3万元降低至4641.6万元,其中董事薪酬下降9.18%,其他员工成本下降24.19%,其他员工退休福利计划供款下降62.42%。 而大山教育在上半年以及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OMO,并没有实质进展。 截至目前,公司主要收入仍来自线下,定位为“OMO课后教育提供商”的大山教育线上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财报,其2019年线上课程收入不足40万元,今年上半年线上课程也仅实现营收1.8万元。 不难发现,大山教育线上业务仍旧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在线教育企业的流量之争格外激烈,甚至有机构宣布,正式关停线下业务,向线上转型。而大山教育似乎仍旧是“线下思维”,与其所称的向OMO模式转型相差甚远。 提及未来前景,大山教育表示,透过专有线上学习平台“学习8”,可吸引更多学生及维持有利于学生的优质教学水准,并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但从大山教育上半年线上课程的表现来看,其上述表态似乎有待商榷。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也向记者表示,线上和线下的产品、技术和运营都是有区别的,转型的话这几方面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江瀚也认为,线下企业需要将服务体系和用户体验体系建立起来,这也需要企业有专门的人才能够深刻的理解互联网玩法,并且将这个商业模式真正构建起来,OMO需要一整套适应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化。 线下转线上并非易事 疫情以来,线下机构面临生存危机,不少机构由于房租、人工等成本高企,不得不关停。 头豹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经济环境的改善及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推动在线教育模式的出现及发展,相较于在线教育模式,线下教育机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线下教育场景需具备教育实施场地,交通便利且环境好的教育场地将为线下教育企业带来较高的运营成本。在生源不稳定的情况下,线下教育场地的空置率将造成企业的资金浪费,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在此背景下,不少线下机构不得不向线上转型。但线下转线上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融合且体现出竞争力,并非易事。 “疫情后,不仅仅是教育行业,很多行业都是线上化的趋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5G等技术的进步,在线教育等行业的线上体验会越来越好,而且它具有成本、地域等方面的优势,线下转线上肯定是大方向。 但同时,他还认为,线下企业转线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本质上核心还是内容,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内容取胜。但转型的话比如获客率、获客方式、讲课风格、盈利模式的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线下机构来说挑战很大,不一定每一家都能够转型成功。
疫情带给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从上半年消费品行业半年业绩来看,线下业务占比较大的消费股首当其冲,业绩下滑严重。 在国内经济大循环背景下,传统品牌的线下运营思维也随之生变,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打造生态链路的闭环,成为诸多品牌的破圈之道。母婴电商独角兽Babycare趁机将CRM系统运用到极致,在线下打出“王炸”。 “当前主要是消费者的触点变了、无处不在,需求以及关注点碎片化甚至粉碎化,单一流量的平台解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当前的趋势是经营流量为中心变成经营人为中心,从人找货时代变成货找人时代,因此要建立IP、品牌,通过全渠道和全场景去和消费者沟通。另外,存量竞争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时长提升空间有限,必须提高消费者的转化和复购率,所以CRM是影响消费者精细化管理和运营的必然趋势。”9月7日,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理事戴龙光在分析CRM模式时对《证券日报》记者称。 打破固有传统线下运营思维 展示复合式新消费模式 在用户为王的当下,新的消费人群、新的消费方式构建了新的消费场景,传统的人货场模式被打破,人货场重构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数据化营销管理迫在眉睫,这一新的消费场景成为各大消费品牌的共识。 母婴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舍得投入,价格敏感度更低,这使得母婴行业呈现出需求刚性等特点。 根据易观研究报告,当前国内母婴市场品牌竞争激烈,一方面各大品牌需要借助数据分析能力开展线上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提升获客、固客能力,打造更加牢固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它们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在人货场重构的新营销背景下,顺应新零售模式崛起的潮流,开设或优化线下门店,在实体店铺运营过程中引入智能技术,与线上渠道相互赋能、相互补充,实现对消费者的全渠道覆盖。 事实上,目前母婴行业内大部分供应链企业仍处在供货阶段,落地业务模式及服务仍以粗放式、单品类等为主,人获场的重构及供应链管理尚未到达完美的程度,但独角兽母婴品牌Babycare却走在行业前列。 与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不同,Babycare整合产品研发设计、供应链生产管理、仓储配送渠道以及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等多个体系,采取F2B模式,打通渠道链路,对已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全品类集成化升级。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线下门店过往的产品品类单一、售后服务不完善的传统问题。同时还通过统一的全链路管理,形成围绕孕婴童人群从-1到6的360°贴身服务,解决门店后顾之忧。 2015年Babycare正式上线销售以来,仅用四年时间即跻身天猫亿元俱乐部,和Apple、华为、耐克、雅诗兰黛等世界知名品牌共同成为亿元俱乐部Top50品牌。 树立新零售新运营的商业逻辑 实现更多品牌打造可行性 新零售的商业运营逻辑已经在各大消费品牌深入人心,各大母婴电商平台也不例外。 在利用大数据驱动人货场创新运营,并且打通供应链全链路的同时,Babycare利用品牌上线销售以来沉积的大数据基础,重构“人、货、场”关系,形成人(消费者)是主体,货(Babycare全系列产品)是关键,场(线下门店)是桥梁的有机闭环。 同时,Babycare对全渠道实行品牌同款同价,打通线上线下壁垒,利用先进的社群运营模式,真正实现用户为导向的新零售。 除了精准数字化客群,Babycare还在全域数据赋能门店上下足了功夫。将线上精准营销获取大数据的功能复制到线下,Babycare玩出了新模式。 线上渠道中,消费者的浏览、选择、搜索等消费前行为都可以通过电子路径进行跟踪。Babycare将线上推广运营方式借鉴至线下,通过线下门店的识别探针、门店功能区重设规划等手段,将进店消费者数量、门店货架单品浏览频率、停留时长等核心环节数字化、具象化,再结合门店消费者的购买数据,对比线上客群行为数据,可以有效辅助门店对提高包括客单价、复购率等在内的坪效数据。 这也意味着,Babycare结合线上品牌优势,通过线上会员运营及私域社群运营的经验结合线下消费者行为数据,聚焦打通不同链路渠道的会员体系和CRM体系,以“线下门店导购引导+线上客服陪伴+会员社群维系”的方式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有组织有目的对消费者进行维护与开发。 北京创景咨询总经理胡宇澄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其实CRM从20多年前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和系统体系的时候就包含了全面的客户数据集成、全面的客户接触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全渠道客户接触点的场景支撑,主流的CRM技术产品和系统建设也是沿着这个路径来发展演变的。零售、消费行业由于传统上更多依赖线下渠道,客户的精准识别和历史行为跟踪较难,导致CRM的应用主要落实在消费交易等接触点的场景上,例如货架管理、啤酒尿片的菜篮子分析、促销定价管理等。而随着近年来零售、快消行业线上客户接触渠道、客户各类行为和交易数据的极大丰富,前沿大数据、AI技术的日趋成熟,CRM在零售和消费品行业的应用场景也迅速发展起来。”
疫情带给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从上半年消费品行业半年业绩来看,线下业务占比较大的消费股首当其冲,业绩下滑严重。 在国内经济大循环背景下,传统品牌的线下运营思维也随之生变,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打造生态链路的闭环,成为诸多品牌的破圈之道。母婴电商独角兽Babycare趁机将CRM系统运用到极致,在线下打出“王炸”。 “当前主要是消费者的触点变了、无处不在,需求以及关注点碎片化甚至粉碎化,单一流量的平台解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当前的趋势是经营流量为中心变成经营人为中心,从人找货时代变成货找人时代,因此要建立IP、品牌,通过全渠道和全场景去和消费者沟通。另外,存量竞争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时长提升空间有限,必须提高消费者的转化和复购率,所以CRM是影响消费者精细化管理和运营的必然趋势。”9月7日,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理事戴龙光在分析CRM模式时对记者称。 打破固有传统线下运营思维 展示复合式新消费模式 在用户为王的当下,新的消费人群、新的消费方式构建了新的消费场景,传统的人货场模式被打破,人货场重构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数据化营销管理迫在眉睫,这一新的消费场景成为各大消费品牌的共识。 母婴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舍得投入,价格敏感度更低,这使得母婴行业呈现出需求刚性等特点。 根据易观研究报告,当前国内母婴市场品牌竞争激烈,一方面各大品牌需要借助数据分析能力开展线上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提升获客、固客能力,打造更加牢固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它们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在人货场重构的新营销背景下,顺应新零售模式崛起的潮流,开设或优化线下门店,在实体店铺运营过程中引入智能技术,与线上渠道相互赋能、相互补充,实现对消费者的全渠道覆盖。 事实上,目前母婴行业内大部分供应链企业仍处在供货阶段,落地业务模式及服务仍以粗放式、单品类等为主,人获场的重构及供应链管理尚未到达完美的程度,但独角兽母婴品牌Babycare却走在行业前列。 与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不同,Babycare整合产品研发设计、供应链生产管理、仓储配送渠道以及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等多个体系,采取F2B模式,打通渠道链路,对已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全品类集成化升级。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线下门店过往的产品品类单一、售后服务不完善的传统问题。同时还通过统一的全链路管理,形成围绕孕婴童人群从-1到6的360°贴身服务,解决门店后顾之忧。 2015年Babycare正式上线销售以来,仅用四年时间即跻身天猫亿元俱乐部,和Apple、华为、耐克、雅诗兰黛等世界知名品牌共同成为亿元俱乐部Top50品牌。 树立新零售新运营的商业逻辑 实现更多品牌打造可行性 新零售的商业运营逻辑已经在各大消费品牌深入人心,各大母婴电商平台也不例外。 在利用大数据驱动人货场创新运营,并且打通供应链全链路的同时,Babycare利用品牌上线销售以来沉积的大数据基础,重构“人、货、场”关系,形成人(消费者)是主体,货(Babycare全系列产品)是关键,场(线下门店)是桥梁的有机闭环。 同时,Babycare对全渠道实行品牌同款同价,打通线上线下壁垒,利用先进的社群运营模式,真正实现用户为导向的新零售。 除了精准数字化客群,Babycare还在全域数据赋能门店上下足了功夫。将线上精准营销获取大数据的功能复制到线下,Babycare玩出了新模式。 线上渠道中,消费者的浏览、选择、搜索等消费前行为都可以通过电子路径进行跟踪。Babycare将线上推广运营方式借鉴至线下,通过线下门店的识别探针、门店功能区重设规划等手段,将进店消费者数量、门店货架单品浏览频率、停留时长等核心环节数字化、具象化,再结合门店消费者的购买数据,对比线上客群行为数据,可以有效辅助门店对提高包括客单价、复购率等在内的坪效数据。 这也意味着,Babycare结合线上品牌优势,通过线上会员运营及私域社群运营的经验结合线下消费者行为数据,聚焦打通不同链路渠道的会员体系和CRM体系,以“线下门店导购引导+线上客服陪伴+会员社群维系”的方式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有组织有目的对消费者进行维护与开发。 北京创景咨询总经理胡宇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实CRM从20多年前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和系统体系的时候就包含了全面的客户数据集成、全面的客户接触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全渠道客户接触点的场景支撑,主流的CRM技术产品和系统建设也是沿着这个路径来发展演变的。零售、消费行业由于传统上更多依赖线下渠道,客户的精准识别和历史行为跟踪较难,导致CRM的应用主要落实在消费交易等接触点的场景上,例如货架管理、啤酒尿片的菜篮子分析、促销定价管理等。而随着近年来零售、快消行业线上客户接触渠道、客户各类行为和交易数据的极大丰富,前沿大数据、AI技术的日趋成熟,CRM在零售和消费品行业的应用场景也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