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债券市场和司法实践交流座谈,研究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依法促进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席座谈会并指出,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人民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加强债券市场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周强强调,要依法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用足用好现有制度,根据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安排,保障债券受托管理人代表投资者履行统一行使诉权的职能,贯彻落实诉讼经济原则,促进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要依法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严格落实债券发行人及其相关人员在债券兑付和信息披露上的第一责任、债券服务机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核查把关责任,坚持权责相一致原则,促使责任主体尽责归位。要全面加强债券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强化与债券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民的债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债券纠纷排查预警机制,拓宽投资者诉求表达和权利救济渠道,推动形成投资者保护工作合力。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座谈会上表示,加快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是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和防范化解风险的客观要求。最高人民法院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和支持金融行业,为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将要研究出台的会议纪要文件,对于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意义重大。 刘国强强调,要提升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的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在债券违约处置中注重公平原则,包括债权人之间、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公平。完善庭外重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违约纠纷化解机制,形成非诉讼方式与诉讼方式有机衔接的多层次债券违约纠纷化解机制。健全违约前的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实现债券违约风险的早发现、早识别和早处置。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座谈会上表示,证监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总目标,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完善资本市场法律制度体系。证监会将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压实债券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改善债券市场环境,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积极发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作用,聚焦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问题,完善违约债券监测机制,丰富市场化违约处置手段,推出违约债券交易试点,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统一执法。下一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抓紧出台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的各项制度规则。 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高级人民法院分管院领导及民商事审判部门负责人,部分金融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19286只,融资规模20.1万亿元,其中5月份一个月不到就发行3.25万亿元。业内专家表示,进入二季度,在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债券市场渐入发行高位。 中证鹏元报告显示,4月份,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共发行信用债券1610只,募集资金约16286亿元,环比增长3%。具体看各主要债券品种,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环比上升,其中企业债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增幅相对较大,分别增长20%和14%。 “整体看,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市场流动性维持宽裕,债券发行利率维持低位,注册制提升市场发行效率,本月市场发行规模维持在近一年的高位。”中证鹏元评级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史晓姗说。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8万亿元。其中,发行国债4366.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867.6亿元,金融债券9776.2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1.6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601.5亿元,同业存单1.3万亿元。4月份,中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42.23%,环比增长14.3%。 在发行上升的同时,信用债的风险却得到很好的控制。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报告显示,4月信用债月度违约率环比下降。当月新增违约或展期债券9只,规模共计55.52亿元,月度违约率20.22%,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对此,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前四个月,社融口径的企业债券净融资2.67万亿元,同比增加1.35万亿元。信用债净融资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债券主管部门对于债券发行的鼓励。今年前四个月,社融口径的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明显增长。政府债券净融资的增加,主要因为今年稳增长力度加大。
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计划完成9成。今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11月,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称地方债)发行1384亿元,全部为再融资债券。截至11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6260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945亿元,再融资债券17657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发行947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专项债券发行3546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94.6%。 据了解,11月地方债发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利率有所降低。11月,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3.58%,较10月(3.67%)下降9个基点。二是发行期限明显缩短。11月,地方债平均发行期限12年,比1-10月平均发行期限缩短3年。三是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截至11月底,地方债现券交易量12.9万亿元,同比增加3.9万亿元;换手率(现券交易量/托管总量)0.51倍,同比增加0.1倍;质押式回购规模20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四是认购需求稳定。11月,部分公司信用类债券发生违约,信用债券发行面临一定困难。地方债作为优质资产,发行保持平稳,认购需求稳定。 据悉,经国务院批准,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已于近期下达,财政部将密切关注债券市场形势,积极指导各地做好发行工作,确保全年地方债发行工作顺利收官,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房企融资冰火两重天 利率最低2.2%最高达22%作者:张晓玲,曹安浔2020年流动性的宽松带来债券市场的火爆,房企的债券利率也纷纷下调。6月1日,万科拟将30亿元“17万科01”的票面利率由4.5%调降至1.9%。在万科之前,阳光城、华夏幸福等房企的债券利率已经进行了调降,其中“18华夏01”利率由6.8%降至5%,无人回售。当前融资环境宽松,债市开闸放水也有不少流入了房地产行业。但整体利率普跌之下,房企的融资利率严重分化,昭示着后市的隐忧。万科拟调至2%以内万科这次调降利率如果成功,将成为今年第一个将存量债券利率调降至2%以内的房企。公告显示,5年期、融资30亿元的“17万科01”发行于2017年7月,今年7月18日面临回售。实际上,除了万科,华夏幸福、阳光城最近两个月也加入了调降潮。如4月28日,华夏幸福将融资规模24.75亿元的“18华夏01”利率,由6.8%降至5%,5月26日,又拟将24.75亿元的“18华夏03”利率由7.15%降至4.4%。多家房企调降背后是融资政策宽松、境内融资井喷的大环境。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房企4月单月融资高达971亿,创近年新高。截至5月27日,年内融资合计3076亿,达去年全年的53.03%。去年全年,也只有5800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分析,万科债券利率下调,说明最近企业发债环境在变化。整体上来讲,当前,境内流动性宽松,LPR等一些利率都在下调,对房企债券利率起到了影响,近期不少龙头房企的发债利率已触及历史低点。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表示:“房企不仅最近债券发行暴涨,定价利率也持续下调。”值得注意的是,开闸放水,并不是每个房企都受益其中。当前房企融资成本分化严重,优质房企融资成本大幅走低,甚至2字头利率的债券频出。今年境内发行了60亿规模债券的金地,融资成本最低为2.6%;招商蛇口10亿元超短融利率仅2.2%,华润置地8亿元3年期票据利率仅2.65%;3月发债量最高的世茂房地产融资成本在4%以下。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发行了高息债券。华夏幸福、阳光城最近发行的公司债,利率分别为7.7%、7.3%。6月1日,年初刚发了一笔2.2亿美元、15%利率的明发集团,又计划发行1.76亿、22%利率的美元债券,更令人惊讶的是,明发承诺若不能按时偿债,这笔债券利率将叠加利率至32%。此外,当代置业在今年初发行了规模总额3.5亿美元的两笔优先票据,利率在11.8%-11.95%。华南城也发行了规模总额4.25亿美元,利率11.5%-10.875%的优先票据。在冰火两重天的背景下,像万科这种不缺钱、不愁借钱的优质房企,调降融资利率并不奇怪。万科今年的发债利率较去年有小幅下降。今年,万科新发行债券4只,规模50亿元,票面利率在2.56%-3.45%区间。显然“17万科01”的利率相对居高。不过,用低利率融资替换掉以前的高利率融资,不得不说金地、万科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然而是否会面临投资者的信任危机?下调利率后,投资者是否会选择“退票”?有信息显示,由于一些债券票面利率调整幅度过大,确实出现了投资人部分或全部回售的情况。未来融资将收紧?针对万科调降的影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预测,“如果调降成功,对万科后续一些融资肯定会有点影响的,投资者观察将更加谨慎。”公开信息显示,万科现存29只境内债券、规模385.5亿元,大部分利率都在4.6%以下,如果后续调降,将明显改善房企的融资成本支出,以及当期的财务费用。反映到财报上,净利润将显著提升。去年末,万科净利润率为10.57%。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1.49%。同时,现金流更加充裕,万科在手现金1732.7亿元,比去年末增长4.26%,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总和897.8亿元,下降4.38%。一位长期持有万科债券的投资者支持调降:“利率能调一点是一点,节省成本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另一位投资者认为,调降将成为一种行业大势:“目前资金面非常宽松,大多数房企融资利率都得往下调。”华泰证券(17.780, 0.00, 0.00%)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优质房企融资环境堪比2015-2016年。据此估算,财务盘面稳健、业绩良好的房企将处于卖方市场,2017年以后发行、今年可回售的高融资成本的债券将处于调降的优势地位。严跃进表示,万科具有行业的标杆导向性,如果下调成功,对于其他优质房企的相似债券会有影响,存在一种跟风调降的可能性。但是,这一阶段资金充裕、利率下调的情况会否持续?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4月份由于疫情,海外资本市场的动荡,基本封死了内地房企海外融资的可能性,当月几乎没有境外融资,5月虽然放开了,但预计对于部分房企非常重要的海外融资,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接近归零,少数融资也可能面临高价的可能性。房企加快发债的背后,更多是未雨绸缪,抓紧当下的融资窗口期,现金为王。因销售压力增大,担忧销售回款无法及时“回血”,以及即将到期的偿债压力。2020年是融资债券的偿债高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的到期债务约在1.46万亿,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达到1490亿。叠加疫情影响,部分资金链困难、杠杆率较高的房企则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房企融资井喷的大环境下,它们只能继续选择以高额的利息换取投资者的青睐,防止后续出现资金链断裂。穆迪4月份的报告,将中国房地产板块展望由“稳定”降至“负面”,但大多数受评级的开发商要“强于整体行业”,其认为“大多数高收益开发商可以在未来12个月内解决债券到期问题”。
12月10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苏宁控股集团股东张近东、张康阳及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已将公司全部股权出质给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 股权出质登记日期为2020年12月4日,张近东、张康阳和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出质股权数额分别为5.1亿元、3.9亿元、1亿元,合计出质股权数额10亿元,与苏宁控股集团的注册资本金额等同。 股权出质情况 与此同时,张近东还将其持有苏宁置业65%的股权质押给淘宝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苏宁控股集团系苏宁易购的第四大股东,持股3.98%,业务涉及实业投资、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苏宁置业隶属于苏宁电器集团,是专业从事高端综合地产开发的大型房地产集团,开发范围涉及商业地产、物流工业地产、住宅地产、科技地产等领域。 12月9日,继斥资10亿回购债券后,苏宁易购再次使用20亿自有资金,对公司发行的“18苏宁01、18苏宁02、18苏宁03、18苏宁04、18苏宁05、18苏宁06、18苏宁07”债券进行购回。 苏宁易购表示,此次回购目的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公司债券价格稳定,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公司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及未来发展的信心,结合当前实际经营及财务状况,继续以自有资金对公司债券进行购回。 苏宁易购此次购回7只债券的价格在79.45元-95.80元/张不等,均低于当时100元/张的发行价格。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信用债市场走低的时候回购,不失为明智之举。 苏宁易购也称,本次购回方案可降低公司负债率及财务费用支出,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截至2020年9月30日,苏宁易购的总资产为2211.9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864.53亿元,流动资产为1072.48亿元,若购回资金总额20亿元全部使用完毕,购回资金约占公司总资产的0.90%,约占公司净资产的2.31%,约占流动资产的1.86%。 此次购回公告披露的两天前,苏宁刚刚在官微为“资金链崩盘”传言二度发声,称相关传闻均不属实,已向有关部门报案。 10月以来,华晨汽车、永城煤电等相继发生债券违约,信用债市场风险增大,债券价格断崖式下跌。加之苏宁主业连年亏损,未来一年内面临巨额债券回售压力,市场上关于苏宁偿债压力加大、资金链面临崩盘等传言不断流出。 苏宁易购存续债券情况 据wind数据,苏宁易购目前共存续债券13只,存量规模共计138.91亿元。其中,共有5只债券将于明年11月16日之前到期,一年内需偿还的债券规模达65.25亿元。 苏宁易购之外,苏宁电器半年内也面临超158亿的债券回售压力。12月13日,苏宁电器发行的10.4亿元“17苏宁07”将迎来付息日;12月17日,苏宁电器发行的100亿元“15苏宁01”将面临兑付摘牌,当前余额90.60亿元。 明年2月2日,苏宁电器发行的58亿元“16苏宁01”将面临兑付摘牌,当前余额38.97亿元;明年6月16日,苏宁电器发行的42亿元“16苏宁02”将面临兑付摘牌,当前余额28.88亿元。 照此计算,苏宁易购和苏宁电器在接下来一年内到期的债券总额超223.7亿元。 为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公司债券价格稳定,11月12日苏宁易购首次公告斥资10亿对7只债券进行回购,不到一个月后,苏宁易购再次拿出20亿进行债券回购。 该操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解决实际问题,恐难给投资者吃下“定心丸”。该名人士认为,价值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苏宁易购的现金流状况并不乐观。 起家于零售业务的苏宁,近年来追求多元化发展,将业务分支延伸至金融、地产、物流、文体等领域,先后通过“买买买”将37家万达百货门店、家乐福中国80%股份收入囊中,投资PPTV、龙珠直播、国际米兰等文体项目,同时不断开发苏宁酒店、写字楼等商业地产项目。 苏宁易购三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苏宁易购短期借款增长超48%;前三季营收下降10%,扣非净亏损10.09亿元,现金净流出64.7亿元。 苏宁易购门店变动情况 为收缩开支,苏宁易购今年1-9月关掉自营门店966家,其中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关闭241家,家乐福超市关闭11家,红孩子母婴专业店关闭38家,苏宁易购直营店关闭674家。 苏宁电器的现金流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wind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苏宁电器的总负债高达3002.89亿元,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247.96亿元,货币现金为445.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苏宁电器的货币资金高于期末现金,或因做了担保后的货币资金受限。 2020年上半年,苏宁电器的营收为1232.43亿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7.84亿元,同比下降69.6%,经营性现金净流出6.12亿元。
经济日报北京12月8日讯财政部8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1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1384亿元,全部为再融资债券。截至11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6260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945亿元,再融资债券17657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发行947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专项债券发行3546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94.6%。统计显示,11月地方债发行利率有所降低,平均发行利率3.58%,较10月(3.67%)下降9个基点,发行期限明显缩短,平均发行期限12年,比前个10月平均发行期限缩短3年。同时,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截至11月底,地方债现券交易量12.9万亿元,同比增加3.9万亿元;换手率(现券交易量/托管总量)0.51倍,同比增加0.1倍;质押式回购规模20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财政部国库司表示,经国务院批准,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已于近期下达,财政部将密切关注债券市场形势,积极指导各地做好发行工作,确保全年地方债发行工作顺利收官。(记者 曾金华)
“债券的配置是银行一项重要业务,但近期的信用债相关事件目前对南京银行未造成负面影响。其一,南京银行配置债券主要以国债、国家政策性和国有银行债等为主,这类债券是中国安全性最高的金融资产。其二,南京银行不仅有优秀的债券资产管理的团队,同时风控一直都做得规范审慎。”南京银行董秘江志纯在该行近日召开的临时股东会上说。 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引发了一定的市场波动,由于银行是债券市场的最大持有机构,其所受影响也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因总体违约率并不高,近期信用债的违约事件对银行总体影响有限。专家同时认为,此次风波后,“刚兑”信仰进一步被打破,不仅有利于债市风险有序出清,也有利于推进更加市场化的风险定价,这将进一步促进银行投资者提升投资研究能力。 总体风险可控 银行所受影响有限 “理性看待信用债违约。”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近期以华晨汽车、紫光集团、永城煤电控股集团等为代表的信用债违约事件连续出现,引发了一定的市场风波。高信用债券违约后,银行作为债券市场的最大持有机构所受影响几何广受关注和讨论。 受访专家分析认为,作为一种无抵押的固定收益的债务工具,信用债性质上类似于银行信用贷款。受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及今年突发疫情影响,部分债券出现信用风险是一件可以预料的事情。与此同时,从违约债券占整个发行余额的比重来讲,仍远远低于银行信贷不良,总体风险在可控之内。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以来信用债的违约数量和规模并没有显著上升,还是正常的信用风险表现。尽管银行持有不少信用债,但是因为总体违约率并不高,所以总体上对银行影响有限。”曾刚表示。 据浙商证券研报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共有110只债券出现违约,违约金额约1262.83亿元,违约金额和去年同期相差不多,但其中首次违约主体23家,比2019年同期的37家有所下降。 同时,在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对于信用债配置的评级、主体、区域、行业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评级要求普遍为 AAA,信用分层的加剧更多体现为低评级债券利差的走阔,预计对商业银行影响不会太大。 专家普遍认为,信用债市场最近波动比较大,更多是因为违约主体的国企性质,打破了市场以往的“国企信仰”,对后续的市场信心形成了短暂的冲击。但因目前总体的违约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再加上监管层面的及时发声,对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短期内市场恐慌情绪将得到缓释,并逐步回归理性。 “金融委及时发声,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表示,“可以预见,短期内大型地方国企违约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情绪将逐步回归理性,边际改善有望出现,考虑到前期被‘错杀’的个券较多,对投资者来说存在博弈空间;于发行人而言,新债一级发行密集取消的情况也将得到缓解,这也意味着,因再融资困难导致违约事件扩散并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很小。” “刚兑”信仰不再 促进投资者提高投研能力 专家普遍认为,此次违约主体扩散到了国企,这对纠正过去债券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国企信仰”,进一步促进机构投资者提升投资研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上的风险意识有一定积极作用。 “去年以来,从城投信仰的打破,到国企信仰的打破,短期市场确实会有震荡。但中长期来看,每一次信仰的打破,对于债市定价和结构优化都是有利的,市场本就不应该有所谓的‘刚兑’信仰。” 中泰证券宏观分析师吴嘉璐分析说。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同样认为,打破“刚兑”本身有利于债市风险有序出清,也有利于推进更加市场化的风险定价,是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这意味着,长久以来的信用定价偏差正逐渐得以纠正。而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者,银行业在这一过程中该如何避险? “银行作为投资人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纠正过去一些定价上的扭曲。事实上,在过去一些所谓的‘国企信仰’下,一些投资者没有对企业真实情况形成有效判断,背离了按照真实信用风险去定价,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的初衷。”曾刚认为。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从目前来看,信用债一旦出现违约,银行在核销处置的实践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对于银行而言,如何从准入环节防范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从投资端入手,加强投资研究的能力,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在债券存续期间,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调查和跟踪,及时发现风险进行防范,一旦有违约迹象出现,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提前进行风险管理。”曾刚建议。 “银行需加强对当前已投资债券的风险排查,尤其是对于所处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所处行业风险事件频发的企业。另外,银行资金也要充分考虑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逐步向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转型。”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认为。 监管强调维护市场基本秩序 警示承销商规范承销行为 除了作为投资人参与债券交易,很多银行在债券发行承销过程中还扮演了重要的承销商角色。此次债券违约风波发生后,交易商协会启动了对相关承销机构的自律调查。业内专家对此认为,此次违约风波对于承销商未来规范行为有所警示。从承销环节来看,承销商需进一步扎实尽职调查义务和核查把关责任,同时规范发行行为。 “尽管出现信用风险是正常的,但具体到个案时,如果是在发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违反规范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承销人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或是存在故意操纵的行为,导致一些不符合发债资格的主体发了债,或是发行价格与发行主体不匹配,那么承销人是该负起相应责任的。”曾刚表示。 “如果承销商存在尽调层面不充分,风控把关缺失,为保发行而信息披露不充分,定价不能真实反映公司情况时,极易为承销‘踩雷’违约债券埋下隐患。另外,承销的债券若较多出现违约,对公司后续开拓业务的能力和品牌效应等方面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券商业资深分析人士王剑辉强调,“当一些系统性因素无可避免时,承销商还应该在行业研究、宏观形势把握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查上做得更为细致。” 国务院金融委在近日召开的会议上强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层面仍将进一步维护债券市场的基本秩序,包括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同时,加强对中介行为的规范性、合规性管理。为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业内专家建议,未来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完善债券信用违约处置机制,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发挥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从2019年以来的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结合疫情之后的经济金融情况看,违约事件的常态化或将是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从目前来看,信用债违约的处置渠道有进一步挖掘空间,相应处置制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包括推进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统一监管标准;完善破产人管理制度、完善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另外,对多样化兑付行为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曾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