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宏观形势的三大关键词 我先用三个关键词,来刻画一下当前的全球宏观形势。 第一,疫情。截止去年12月底,全球新冠累计确诊人数突破八千万。这个趋势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拐点,依然以很快速度在全球蔓延。目前全球排名前三的重灾国是美国、印度、巴西。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美国很快会有三千万人确诊,这意味着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确诊,这个比例着实不低。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新增人数都落后于美国,但去年9、10月份欧洲新增人数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一度超过美国,这是当时为什么美元指数能触底反弹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市场开始下调对202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的预测。 第二,衰退。2020年的经济衰退是过去150年来全球经济第四深的衰退。前三深的衰退均发生在一战到二战期间,因此去年是二战以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的最深衰退。比经济下行更令我们担忧的,是全球贸易的减速。在2009年之前的二十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约等于全球经济年均增速的两倍,而在2009年之后至今,两者几乎持平。从2018年起,全球贸易增速变得显著低于全球经济增速。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趋势,这令我们非常不安。 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疫苗的推出。疫苗大概率是先在发达国家大规模接种,其次是新兴市场,最后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这个逻辑,疫情之后发达国家跟新兴市场之间的分化恐怕会加剧。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情形刚好相反。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格局是“南升北降”。而在这次疫情之后,格局却很可能是“北升南降”。IMF估算了主要国家未来五年内因为疫情而导致永久性产出损失,排名越高的国家损失越大。排名靠前的都是新兴市场,排名靠后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 第三,动荡。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自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均值在100上下,去年一度突破400,目前依然在300左右。这正是为什么黄金价格能够在去年8月创出历史新高的原因。当前,全球局势依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全球动荡加剧在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是什么呢?从金油比指标的运动来看,总体上有利于黄金、不利于原油。超高的金油比意味着中东地区未来爆发冲突的概率较高。2021年全球油价如何运动,这背后蕴含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期内三大担忧 展望中期的全球经济金融,我个人有三个担忧。 第一个担忧是负利率。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央行开闸放水。美联储在不到半年内把总资产从不到4万亿扩展到7万亿以上,如此宽松前所未有。当前全球负利率格局进一步加深。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债券收益率超过2%的已经没有了,收益率为负的占四分之一,收益率为0-1%的占60%左右。负格局未来进一步深化,让我们不由得不担忧,未来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在资产端收益率受碾压时会怎么办,是否会因此引发新一轮风险追逐行为?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第二个担忧是高政府债务。新冠疫情爆发后,G20国家平均的财政抗疫支出占到GDP的8%,部分国家超过了15%。这意味着政府债务会进一步攀升。事实上到2019年,各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历史相对峰值,和大萧条期间非常接近。而到2020年底,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还往上走8-10个百分点。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确看到,在大萧条之后,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均出现显著下降,但那是通过打仗和战后重建来实现政府去杠杆的。在当前这个时点,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又到了历史高点,未来的去杠杆的路径会是怎样的?是有序平静的,还是动荡混乱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第三个担忧,也是最深层次的忧虑,是1970年以来全球收入财产分配失衡不断扩大,该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就很有代表性,其财富分配程度极化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历史上只有一个时期可堪比拟,同样是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大萧条时期。我们的确看到,在大萧条之后美国的贫富分化程度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修复,但那是通过打仗而实现的。打仗既会摧毁存量财富,也会推动财富的再分配。在当前这个时点,全球的收入财富分配失衡又发展到这样一个非常极化的程度,那么未来等待我们的再平衡路径会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讲到这里,我想提一个猜想。在未来10年至15年,哪个国家能在实现国内收入财富再平衡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同时又不显著挫伤各类主体的工作积极性,那么这个国家就有望在未来赛道中处于领跑位置。 双循环新发展模式的背景与内容 下面我分析一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它是跟随着1990年代的沿海大发展战略而来。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我们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大力引入FDI,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行业,这种“以外促内”的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两个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以外促内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首先,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长期性停滞格局,中美贸易冲突爆发且可能长期持续,这使得外部需求变得不再稳定和可靠。其次,中国经济体量经过四十年高速发展为全球第二,在本身体量迅速膨胀后,再靠外需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就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换言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外部压力使然,也是内部转型的必然。 怎么系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呢?我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两块,其一是建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这背后有三大支柱: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其二是如何实现内外循环互促,可以从贸易、金融、开放、机制等四个层面进行思考。 先看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发展格局的三大支柱。 如何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呢?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需求角度讲,最关键的是要持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因为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怎么持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呢?五方面的改革我觉得一定要做。 首先,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层面提高居民收入的占比。 其次,在居民部门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来纠正收入分配过度失衡。去年两会期间,总理说中国有6亿人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一千块,这个数据令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要,虽然难度很大,但不得不做。 再次,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一定会长期持续。2015年之后房地产过度发展,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当前的调控措施虽然行政化色彩很强,但是不得不为之的次优选择,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第四,考虑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一千块的六亿人主要分布在农村,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就是一句空话。这意味着要取消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地流转,以提高农民收入。 第五,中国的民营企业解决了80%的就业。如果民营企业没有发展壮大的空间,如何实现这80%劳动力的收入提升?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让国进民退的现象重演。 从供给角度讲,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有旺盛消费需求,但优质服务供不应求的行业发展起来,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这里面的关键是破除国有企业垄断,让优质民营资本加快进入。 接着看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如果我们想努力促进国内技术自主创新,光靠政府加强相关投入是不够的,有三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防止国进民退重演,2008年之后的数轮国进民退对激发国内技术自主创新是不利的。三是教育理念必须要调整,过去我们的教育体制擅长培养工程师,它鼓励集体性、一致性的思维,而未来促进国内技术自主创新,就必须鼓励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这种思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被长期忽视了。 再看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内大循环的第三个支柱,它非常重要,可能成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最重要的趋势。一旦我们通过推动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来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就必然会发生新一轮要素聚集,因此未来有些地方的区域一体化必将加速推进。 我们非常看好以下五个区域: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为深圳、广州、佛山),这里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已经形成了创新与金融的两翼,这里将会演变为中国版的硅谷;二是长三角(核心城市为上海、杭州、南京),这里国有、民营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且是区域发展程度最均衡区域;三是京津冀。京津冀过去的问题是河北一直没能发展起来,而如果未来雄安作为新的城市崛起的话,就可能带动河北的发展。京津冀既是中国的科创中心,也是资源分配中心;四是由郑州、合肥、武汉构成的中三角,这里是中国的大通道,是高铁时代最大的获益者,未来也将成为勾连其他四个区域的中枢地带;五是由成都、重庆、西安构成的西三角,这里教育科研实力较强,且人均人力资本成本较低,可以很好地吸纳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扩散出来的产业。 未来上述五个区域、15个核心城市,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方。然而,新一轮区域一体化有一个副作用,即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一段时期内将会加剧。例如,上述五大区域都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西部只有西三角,秦岭淮河以北只有京津冀。换言之,如果未来要鼓励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那么就需要承受一段时期内地区之间发展差异的拉大。 如何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呢?由于时间所限,我不能展开了,就各用一句话谈谈四个层面如何推进。在贸易层面,要打造国内版和国际版的雁阵模式。国际版雁阵模式可以在RCEP的范围内展开。在金融层面,要开展新一轮人民币国际化,核心是要增强货币的计价功能和培养货币的真实需求。在开放层面,要把目前的自贸区自贸港做实,并在加快金融开放时防范风险。在机制层面,既要维护旧的国际多边机制,也要推动新兴市场主导的新型多边机制建设。前段时间RCEP的成功签署,就是一个例证。 注:本文为笔者于2021年1月10日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的演讲实录,已经笔者本人审阅。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房价事关你我他,不管是涨还是跌,都会引发财经媒体的巨大关注,引起网友的共,展开各种各样的吐槽。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中国房价行情平台上15个新一线城市的平均单价数据发现,房价全部过万,有6个城市超过了2万元/平方米,其中杭州位居第一,南京第二。中部的强省会长沙房价在15个城市中垫底,11715元,房价收入比最低,2019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55211元,如果按照购买100平米房价计算,一个人不吃不喝长沙大约需要18年,虽然买房也不是太轻松,这个房价收入比在全国看不算高,按照我的工资收入,购买某地100平米房子不吃不喝大约需要50年,有网络统计数据显示均价已经超过1.8万元,二手房房价超过2万为数不少,但低一点也有,13000元左右,这可不是一二三线城市,而是十八线小地方,一个十八线城市的房价竟然超过不少一线城市的房价,买房压力山大毋庸置疑。 房价为什么贵?为什么涨不停,与目前的财政收入有关系,因此部分地方总是不断的稳定房价,最好是希望房价不断上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卖地收益,可以实现滚动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现实也是如此,18年统计数据是过去20年卖地收入高达40万亿元,平均是每年2万亿元,20年大概率超过7万亿元,已经是过去二十年平均的3.5倍,这就是房价上涨的好处,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土地收益。 可是房价上涨需要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支付越来越多的钱购买房子,有一个说法是六个钱包买房,等于是为了买一套房子,将需要六个家庭拿出所有的积蓄才可以,这就挤压了六个家庭的消费,实际上也伤害了六个家庭的幸福。 房价过高不仅挤压消费,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增加经济转型成本,提升科技创新成本,房价涨不停,高层急在心里,出台了各种调控政策,像房住不炒,不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手段等,银保监会也是严控违规资金进入楼市,最近出台了三条红线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条红线”。前者从40%到12.5%不等,后者从32.5%到7.5%不等,虽然是从控制金融风险角度考虑,但不排除有调控地产价格的因素 。 地产价格上涨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还有供应的土地价格问题,土地价格高了,房价怎么都不可能下跌,开发商需要盈利,这就是面包与面粉的关系,面粉价格高了,面包价格怎么可能下跌。另外高层政策还是很容易被地方政府化为无形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光明正大的放宽落户政策和吸引农民购房等增加房地产需求,减少土地供给影响市场地产销量,就可以稳定房价,部分地方甚至不许开发商降价促销,稳房价的意图十分明显。 房价博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大部分地方政府不希望房价下跌,拥有多套房者更不愿看到房价下跌,可是刚需购房者眼巴巴看着房价下跌。但房价上涨确实不利于经济的转型,房价走向何方。
1月7日,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文在线”)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预告显示,公司202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为9.4亿元-10亿元;预计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00万元-60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中文在线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3%-42%,主要系公司“文学+”业务的收入大幅增长;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作为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提供商之一,中文在线以“文学+”“教育+”双翼飞翔为发展战略,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超过460万种,合作版权机构5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文在线“文学+”业务拥有17K小说网、汤圆创作、四月天小说网三大原创平台,在夯实文学内容优势的基础上,中文在线近年来持续布局版权衍生开发,提供以作家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加紧完善作者的培训体系以及提升对原创内容版权的重视,持续投入有声书与微短剧等版权衍生业务,驱动产业创新。除此之外,中文在线组建了专业、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帮助作家维权,打击盗版,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绩显著。
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各大央行宽松幅度加码,随着疫苗投入使用,经济逐渐修复,市场对通胀有较高的预期。但其实从类别来看,我国房地产投资需求对PPI的变化有很大的边际影响,而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明显收紧,PPI进一步大幅抬升的风险相对较小。 而以CPI为代表的终端消费通胀又要区别来看,虽然都是宽松,但由于中美模式不同,去年中美两国的通胀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往前看,受到宽松模式的影响,今年美国终端消费的通胀风险很高,而我国核心CPI的回升或相对温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央行加息的概率很低;而美联储尽管提高了对于通胀的容忍度,但如果终端消费通胀明显抬升,或许对刺激力度也会有所掣肘。 -------------------------------------------------- 1. PPI一致,CPI分化 衡量通胀水平一般用CPI和PPI,CPI主要反映居民终端消费品的通胀,而PPI主要反映工业品的通胀。 从历史上来看,中美PPI的走势是一致的。去年也是如此,在上半年新冠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中美PPI均大幅下滑,美国PPI同比最低降到了-7.6%,中国PPI同比最低降到了-3.7%。从三季度以来,中美PPI同比均大幅抬升,跌幅明显收敛。 中美PPI走势一致,主要是因为工业品价格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大。例如,利用钢铁、煤炭、原油三类商品的价格,可以很好的预测我国的PPI走势。而大宗商品是全球定价,各国面临的价格是一致的。所以主要经济体的PPI同比走势,都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而08年以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明显增加,所以我国对很多大宗商品的需求占到全球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变量。例如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较高的相关性,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也和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上行有关。 尽管PPI走势一致,但我国和美国的终端消费品通胀却出现了明显背离。在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的疫情防控是最好的,但去年下半年以来,核心CPI却不断下行。美国疫情防控较差,但核心消费通胀却大幅走高。 2.宽松模式的差异 终端消费通胀出现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国和美国居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分化。美国受到疫情冲击较大,但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19年的3.7%,上升到最高17%以上,近几个月增速虽然回落,但也有4.3%,仍然高于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 我国经济总量增速修复较快,但居民收入增速依然比疫情之前要低,截至去年3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季同比回升到了6.9%,仍然明显低于疫情之前接近9%的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变量,所以收入的分化也决定了中美终端消费通胀的分化。 而中美居民收入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宽松模式的不同。从美国居民收入增长的来源看,2020年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的增速都是明显下滑的,但来自转移支付的收入大幅上升。转移支付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尤其是政府给失业的居民发放的补贴额比正常工作时拿到的工资还要高。 所以美联储的模式是一方面大幅降低利率,进行市场化方式宽松;另一方面是大量购买国债,把钱给美国财政,财政再把钱直接发放给居民,保证了居民收入的不降反升。 从我国的居民收入来源看,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增速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转移支付收入虽然有增长,但幅度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并没有采取央行直接印刷钞票、给居民大量发放补贴的方式,而是以市场化宽松为主导。在货币宽松的情况下,房地产领域的销售和投资大幅走高,支撑了整体经济的明显回升。所以我国经济表现出投资强、消费偏弱的明显结构特征。 3.美国通胀风险更大 尽管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美国新冠疫情依然较为严重,从数量上看,短期内居民消费也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截至去年11月,美国居民消费支出仍然有2.4%的负增长。同时,美国居民储蓄率大幅飙升,储蓄存款占收入的比重在去年4月份时曾达到34%的历史最高位,之后虽然回落,但当前仍在13%附近,仍是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所以美国居民消费低增长,并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受影响,没有能力消费,而更可能是疫情防控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和聚集,以及疫情不确定性带来预防性储蓄的短期增加。 从美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能够看出这一点。受益于低利率环境,耐用品消费增速不仅恢复了正常,甚至比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还要高很多,非耐用品消费增速也已经回归正常。当前对居民消费拖累较大的,是涉及到人员聚集和接触的服务类消费,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 由于居民收入是大幅抬升的,短期主要受制于疫情影响转化为了储蓄,而随着疫苗逐步投放使用,疫情防控逐渐好转,美国消费增速也会有更为明显的修复,通胀也会看到明显抬升。美联储也正是预计到了这一点,调整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提高了对于通胀水平的容忍度。尽管美联储今年采取紧缩手段的概率很低,但如果通胀抬升幅度较大,也会对刺激规模有一定牵制。 4.中国通胀或较为温和 从居民收入的角度看,我国终端消费需求会进一步修复,但节奏可能是相对温和的。这就意味着今年核心CPI的回升幅度不宜高估。近期猪肉等食品价格尽管在上涨,但更多是天气、运输等供给端因素的短期扰动,待到春节过后、天气转暖,食品价格或出现明显的走弱。所以今年整体CPI或将在低位徘徊。 而PPI回升的力度也会很有限,下半年可能还会再度大幅走弱。去年下半年以来的PPI同比回升,主要来自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即生产资料涨价,而生活资料价格还在走弱。而大宗上涨的背后,需求端主要是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推动,但房地产调控、融资政策都在收紧,需求端的降温是确定性的,甚至可能超出预期(具体可以参见我们前一期的宏观思考)。大宗商品的涨价也不排除供给端的扰动因素,例如铜、铁矿石等,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见效,供给端扰动也会有所减小。 所以如果通胀温和回升,再加上经济结构依然偏弱,货币政策加息的概率是很低的。
健耕医药主要财务指标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销售费用占研发投入占(亿元)的净利润(万元)营业收入比例营业收入比例2017年3.351,467.6522.29%10.33%2018年2.921,991.3722.53%12.17%2019年3.979,858.7518.78%17.72%2020年一季度0.99711.9017.00%19.37% □ 上交所将于12月18日审议健耕医药科创板首发申请。健耕医药是器官移植领域医疗器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移植术中器官保存、运输、评估及修复的设备等。公司此次拟募集资金用于器官移植创新研发平台项目以及创新与发展储备资金。 拥有两条产品线 健耕医药成立于2003年,以器官移植领域医疗器械及免疫抑制剂的代理销售业务为主。公司建立了覆盖器官移植领域术前诊断、术中器官保存及修复、术后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剂药物浓度监测的产品线。 公告显示,公司拥有两条产品线: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线和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线。其中,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线的核心产品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系列产品已获得国际器官移植界的普遍认可。肾脏灌注运转箱产品已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国际医院等大型移植中心肾脏移植手术中使用。低温机械灌注技术平台的新产品——肝脏灌注运转箱产品正在美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是全球首个进入美国FDA注册临床验证阶段的肝脏低温机械灌注产品。 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方面,公司已取得境内注册的免疫抑制剂系列TDM试剂包括环孢霉素测定试剂盒(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他克莫司测定试剂盒(乳胶增强免疫抑制法)和环孢霉素测定试剂盒(乳胶增强免疫抑制法),后两者分别为国产第一个基于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的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测定试剂,产品在检测准确性、检测通量、检测成本和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此外,公司正在注册的活化CD4细胞三磷酸腺苷检测试剂已被列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重视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456.44万元、3555.33万元、7038.58万元及1916.1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3%、12.17%、17.72%及19.37%。 公司在上海及芝加哥设立两个研发中心,分别开展移植术前、术后诊断技术及移植术中医疗设备与耗材的研发。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低温机械灌注技术平台、乳胶增强竞争免疫比浊分析平台、化学发光平台、分子诊断平台、悬液芯片检测技术平台、生物原料制备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公司的核心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20年8月31日,公司共有专利425项。其中,发明专利324项。 公司一直专注于器官移植领域,管理、经营团队的核心人员几乎均为国内外深耕器官移植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在器官移植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5名,占同期员工人数的21.74%。 公司表示,将在丰富现有产品线同时,研发新型产品。在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线,公司未来将基于美国子公司LSI的技术平台,吸收并升级现有低温机械灌注技术,开发新型器官保存产品,如灌注携氧设施、心脏、胰腺机械灌注设备等;在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线,公司将继续开展完善主要抗排斥药物血药浓度检测、移植排异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移植病人易感染病毒检测等试剂盒的研发工作,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全球注册。 此外,公司将以移植大数据为抓手,快速占领移植赛道。进一步打开移植生态边界,扩展移植术后随访诊疗服务,成立移植第三方检验中心,加大移植领域医疗器械技术及前沿产品引进及研发。 境外收入占比高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系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代理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免疫抑制剂代理销售产生,主营业务收入分别3.29亿元、2.72亿元、3.66亿元以及0.92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98.44%、93.04%、92.17%以及93.39%。 公司称,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肾脏低温机械灌注产品,使用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进行离体肾脏低温灌注时,每台手术需消耗一套肾脏灌注耗材(包括一次性使用的输注循环管路套装、套管及肾脏灌注液)。其中,输注循环管路套装是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的专用配套耗材,市场上无替代产品。报告期内,公司肾脏灌注耗材销售收入分别为1.9亿元、2.03亿元、2.62亿元和0.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80%、74.61%、71.48%和76.16%,是公司报告期内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如果肾脏灌注耗材产品出现问题且未能及时纠正,或发生其他影响该产品销售的事件,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公司称,疫情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在2019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内占比25.80%,境外占比74.20%。其中,对美国客户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60.13%。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9.33%、77.43%、74.71%和75.39%,盈利能力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16年因收购LSI形成商誉合计4522.34万美元,合人民币3.14亿元。由于汇率变动,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上述商誉的账面价值为3.2亿元,占2020年3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的29.84%,占比较高。报告期各期末该等商誉未有减值迹象。如果该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低于收购时的预期,商誉存在减值风险。
中信建投(601066)最新研报指出,十三五期间,贵州茅台(600519)股份公司收入从334亿元增长至977亿元,净利润从155亿元增长至455亿元,收入利润年均CAGR达到24%,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茅台酒年产5万吨”、提前完成“集团收入千亿元”目标。茅台集团作为贵州省标杆企业,对省内经济贡献显著,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茅台集团成为贵州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未来5年预计股份公司仍将维持稳健较快增长,收入CAGR仍将在双位数。 茅台三条主逻辑仍在兑现中。主逻辑一:根据茅台酒公告18年基酒产量及2020年规划基酒产量达5.6万吨,可以推算出2024年茅台酒可供销售量达4.7万吨左右,仍有大幅提升空间;主逻辑二:目前茅台酒供需格局仍然偏紧,批价仍在缓慢提升中,出厂价/终端零售价价差明显,渠道利润超150%,预计未来仍有提价空间。主逻辑三:深化渠道改革,加大直营投放,带动吨价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基本维持未来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0-22年实现收入977.8、1132.3、1287.5亿元,同比+10%、15.8%、13.7%;实现归母净利润455.0、550.0、640.5亿元,同比+12.8%、20.9%、16.5%;对应EPS分别为36.2、43.8、51.0元,最新股价(12.31)1998.0元对应20~22年动态PE分别为55.2、45.6、39.2倍。给予目标价2300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