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间,荣盛发展发布了2020年12月份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0年荣盛发展累计实现签约面积117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6%;累计签约金额1270.97亿元,同比增长10.18%。 其中,2020年12月,荣盛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30.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4%;签约金额248.55亿元,同比增长10.06%。 在去年年初发布的2019年财报中,荣盛发展披露其2020年计划签约金额约为1210亿元,根据目前数据来看,荣盛发展2020年度销售目标已超额完成约105%。 然而,荣盛发展虽然销售额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却表现堪忧。 根据计算,荣盛发展2020年度平均售价为10821元每平米。而去年上半年,荣盛发展平均售价达11106元每平米。 以价换量的驱动下,荣盛发展的净利润率在摊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三季度末,荣盛发展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5.71%、14.68%、13.52%和9.93%。 去年三季报,荣盛发展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36.62亿元,同比增加12.42%;而归母净利44.05亿元,同比降幅近一成;前三季度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3.77亿元,同比下滑10.24%。 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2.65%,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3.52%。 在净利润下滑的趋势下,降低三费支出或成为荣盛发展的选择之一。去年年底,荣盛发展被传裁员20%,暂停一切不必要的招聘。该信息尚无官方回应。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融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5.26%;净负债率上升3.83个百分点至100.53%;现金短债比提升至1.06倍。 融资方面,荣盛发展的中期票据和公司债融资成本亦较高。7月24日,荣盛发展发行10亿元中票,发行利率7.22%;7月20日,发行2.5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定息债券,利率9%。8月6日,荣盛发展发行三年期中票11.2亿元,发行利率7.18%。 荣盛亦在想法扩大融资渠道。去年年末,荣盛发展旗下的物业公司——荣万家递交招股书180天后,终于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 此外,1月4日晚间,荣盛发展对外发布公告称,收到深交所《关于第一创业“第一创业—荣盛发展购房尾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符合深交所挂牌条件的无异议函》。 根据公告,荣盛发展上述专项计划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发行总额不超过20亿元,发行期数不超过5期。
这里或许就是你的家乡,你是否感受到她的变化?这里是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5年,1800多个日夜,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一个个美丽蜕变在长江沿线竞相上演。安徽马鞍山、铜陵,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扬州、南通、无锡……昔日几近绝迹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现身。这背后是一个大国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是大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5年来,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数千年孕育支撑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生机盎然、焕发新颜。
制定出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围绕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宏观政策等话题答记者问。宁吉喆指出,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2%左右,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于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和平稳发展,有信心、有基础、有底气。 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 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宁吉喆表示,可用8个字形容:持续恢复、稳定回升。 宁吉喆指出,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防险能力、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规模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 “六稳”“六保”明显见效。稳就业保就业保民生目标实现,2020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保市场主体稳预期稳金融看到实效,全国市场主体达1.3亿户。 从最新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恢复向好势头继续巩固。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9%、55.7%和55.1%,均继续位于年内较高运行水平,连续10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进入四季度,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2020年12月份制造业PMI为51.9%,制造业总体保持稳步恢复的良好势头,景气度处于年内较高水平。”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综合PMI产出指数连续4个月保持在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表明近期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恢复向好。 打造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哪些工作将成为重点?宁吉喆表示,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布局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怀柔、张江、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着力挖掘新型消费潜力,制定出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推动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围绕“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制定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施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着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动绿色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关保障措施;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针对“一老一小”、住房保障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保持经济恢复支持力度 政策是不少市场主体关注的一大重点,2021年宏观政策如何看?宁吉喆指出,把握好宏观政策的方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同时,把握好宏观政策时度效,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急转弯。 宁吉喆表示,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宏观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一些临时性救助政策将稳妥退出,但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继续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主体的政策,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将延续实施。 与前几年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1年宏观政策取向的表述,增加了“可持续性”。宁吉喆指出,主要是考虑处理好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等关系,以政策的可持续实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加发展动力,促进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 政策给力,信心增加。植信投资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1年宏观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已落地宏观政策的效果会继续逐步显现,未落地的将进一步实施,这将支持2021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全年继续回升已无悬念。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称,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和政策支撑等因素,中国经济以快于预期的速度实现复苏。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将实现2%的增长,2021年增速加快至7.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全面促进消费”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其中4亿多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十四五”期间,促进消费将从何处着力?对居民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将带来哪些市场机遇?我们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进行解析。 ——编 者 从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到旅游、餐饮、家政,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正走进越来越多普通家庭,在消费中的占比也日渐走高。 疫情下,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体育蓬勃发展,深度保洁、汽车保养等传统服务也纷纷“触网”,更让消费者体验到服务的不可或缺。 许多观点认为,未来消费最大的空间正是在服务领域。那么,对服务趋势如何看?消费怎样才能进一步释放潜力? “服务消费真比想象的多” 您家日常消费啥情况?实物、服务,哪类消费多? “应该还是吃的、用的占大头。实物消费肯定多,起码得有60%至70%。”说这话的是张海洋,他的回答和本报采访的许多人对家庭消费的感受相似。 张海洋,35岁,生活在山东济南,有一个五口之家,夫妇二人全职工作,孩子上幼儿园,父母帮忙照看,一辆车,一套房,每月还房贷——这样的家庭在城市颇有些代表性。 具体来看看一个月的实际花销呢? 张海洋细列了账单。实物消费这块:采购食品、买衣服玩具、汽车加油、水电燃气等等,加起来将近3000元;服务消费这块:家人朋友聚餐、文娱休闲、小孩上幼儿园、父母的保险、全家的医疗,再加上物业、交通……细数起来,项目更多,而且一加总,比3000元只多不少,反而占了多数。 “真比我想象的多。主要是服务消费不像实物消费,买了看不见东西,老以为没花多少钱,这一算下来还真不少。”张海洋说。但他有一点感受很明显,现在生活条件上去了,有些钱是舍得花了。比方说,近些年家里支出涨得最快的,就是家人朋友聚餐、带小孩看电影、逛游乐园,都是花钱买放松、娱乐、休闲;而小孩教育、父母健康,则是有了条件就必须得花。 类目多、增速快,实际上,服务消费早就悄然占据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服务业消费支出接近1万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 细看分项,增势同样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862元,增长7.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02元,增长12.9%。 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提升,这也是居民消费的客观规律。“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物质方面的需求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服务消费主要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 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仍突出 去年8月,“90后”江波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将目光锁定在养老行业。“我们目前主要的业务,就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养老规划方案。现在养老需求越来越大,但许多老年人对社会上的养老院并不了解,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咨询服务上的便利。” 江波和同伴们都是养老行业出身,正是过去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市场需求有所洞察。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客户不少,公司已经可以盈利。未来,他们还计划将业务进一步拓展到与老年群体相关的旅游度假和家政服务,包括居家养老护理和适老化改造等。“养老现在是朝阳行业,好多大公司都在做,我们对未来很看好。”江波说。 从养老育幼、健康护理到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近年来,这些领域市场热度逐渐走高,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而从消费端来看,未来消费增长最大的看点也在于此。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近日在一场论坛上表示,中国消费增长的最大空间在服务领域。 张海洋对家庭未来消费做了估计,“过几年孩子大了,报课外兴趣班、辅导班,都是不小的花费,父母年纪大了,医药健康费用肯定也少不了”。要说有什么担心,就是现在市场上“选择还是有点少,要么价格太贵,要么不太规范”。 随着服务消费需求走高,其发展短板也逐步显露。在赵萍看来,当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也成为目前制约服务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导致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高,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较,发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开放较晚,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实现大发展。”赵萍说。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认为,我国服务消费领域存在法律法规滞后、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部分业态短缺、个别领域准入条件不合理、证照办理流程繁琐、监管不够合理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放宽准入,加快“触网” 未来服务消费如何再挖潜?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赵萍认为,当前服务消费相关的主要领域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以及生活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将进一步放开服务业投资,为企业到服务消费领域投资提供更多机会,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外资进入服务业创造更多机会。 “特别是针对当前需求比较旺盛的领域,如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快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赵萍说。 一方面放宽准入“大门”,另一方面则是适应形势融合发展。 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线上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网上销售仍是“短板”,占比不到20%。 不过,为应对疫情影响,医疗、体育、教育等服务消费纷纷“触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线上服务消费开始加码反哺线下服务消费,将线上流量引至线下;也使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网络化、数字化,倒逼本地服务生活领域的供给端加速转型,进而推动线下服务在经营方式和业态上不断创新发展。”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出台促进服务消费的新举措,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智慧文旅、在线教育培训、智能体育等服务消费新模式,引导传统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收入是另一个关键词。“很多服务消费属于非必需消费,收入弹性较大。也就是说,收入水平越高,服务消费的需求越强烈。”赵萍认为,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全社会的服务消费能力。
拼多多一名22岁员工深夜猝死,引发大家激烈讨论。不幸发生的原因还需权威的医疗结论,但背后折射出来网友对无休止加班的激烈声讨,值得深思。网友们呼吁《劳动法》的严格实施,保护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前年“996.ICU”引爆网络的时候,有条热评这么说:“我讨厌996,却又是它的践行者,这就是人生吗?”最近的热词比如“福报”“内卷”“社畜”“打工人”等等,都跟生活工作压力有关,透露出大家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只能转而自嘲。导致这种情绪的,加班不是全部因素,但一定是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要承认,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加班加出来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需求也不同。以前甩穷帽谋赶超,大家主动放弃休息,那是勤劳奉献。但在新的发展阶段,纯靠劳动力等要素玩命投入已不可持续。大家愿意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但奋斗不意味着牺牲劳动权益,更不意味着牺牲个人健康。 那些时刻让员工“996”的企业,表面看是提倡“奋斗”,实质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把劳动者异化成无休无止的机器。更别说因长期超额劳动导致的身体亚健康、慢性病和心理问题了。 记住,资本逐利是天性,但绝不能把逐利视作天然正义。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列为明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会议要求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由此形成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持续性动力和活力,进而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平,构建好新发展格局。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专家表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促发展,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开创发展新局面。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释放潜能。例如,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激发整体效应;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例如,要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全面防范风险;要不断推进贸易便利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外贸发展环境,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开放的着眼点。 2020年12月18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这次会议强调,2021年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任务,在第四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会议表示将做好“十四五”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持续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推动已宣布金融开放措施切实落地,稳步谨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能力。 为适应新发展格局,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撰文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坚定不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内专家建议,可以从几方面加以完善,如建设独立自主的高质量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新能源发展和能源供给体系战略调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着力缓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展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继续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提升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等。 通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如何理解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此表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将着重通过深化改革为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时,利用开放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深化改革,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周景彤具体分析称,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制度障碍,降低制度成本,建设公平竞争环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注重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中国更深程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窗口作用,落实相关法律和负面清单制度;重视开放背景下的安全问题。 “过去两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已明显提速,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和资本市场。会议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并积极考虑加入CPTPP。”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中国可能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同时鼓励外资进入更多行业和国内市场。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我国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产品和工具应用日益丰富,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包容性大幅提高。 如今,金融科技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数字经济时代,全球金融增长点和竞争焦点集中在金融科技方面。因此,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监管部门应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稳步推进。一方面,人民银行去年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6部门10省市应用试点为示范,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原则,推动构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9地开展试点,推出60个惠民利企项目,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 不久前,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0金融街论坛暨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力“六稳”“六保”,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抓”,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金融科技“四梁八柱”,我国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取得很大成绩,主要表现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已实现基本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数字信贷从根本上改善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服务;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了保险覆盖范围;金融数字化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金融科技也有力支持了防疫抗疫等。 不仅如此,2020年数字人民币探索稳步推进,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了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人民银行已联合地方政府,先后在深圳、苏州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 坚持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使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对此,范一飞将其总结为四点: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数字鸿沟弥合任重道远,供应链安全可控迫在眉睫,业务交叉风险不容忽视。 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2020金融科技创新成都峰会上表示,金融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金融业要正确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牢记有技术不能任性、有数据不能滥用,严格落实风险主体责任,不能突破制度的笼子,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董希淼建议,未来金融科技应推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服务重点看,应更多服务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制造业、“三农”经济的支持。去年从业务模式看,应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弥补企业信用数据较少等不足,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制造业企业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监测,提高产品匹配的精准度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从风险防范看,要趋利避害,注意规避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偏差和问题。 培育科技新动力 创造金融新机遇 如何更好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范一飞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尊重金融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聚焦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关键环节,找准薄弱点、盯住落脚点,合理规范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具体来看,李伟表示,人民银行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10月22日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正式推出了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监管工具。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护航和孵化作用,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中对创新应用的理论原型、技术选型、业务模式进行全链条实践测试,及时识别并防控风险,有效验证创新价值,快速打造既满足市场需求又符合监管要求的优质金融产品服务。 从实践角度看,董希淼认为,应借助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制度安排和数字技术应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对于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痛点,在去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表示,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让金融科技成果更好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保证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