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物业公司在城市服务领域的扩展正在加速。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头部物业公司扩展城市服务领域动作频繁,多家公司和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不少上市物业公司管理层表示看好城市服务领域未来发展,多家公司将其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研报称,城市服务领域有望进一步打开物管行业空间,提升未来3-5年的增长韧性。 扩展加速 就当前城市服务扩展方来看,头部物业公司较活跃。扩展过程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和地方政府合作;二是成立合资公司。 融创服务9月11日和南昌市政公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成立合资公司,突破传统物业服务模式,聚焦物业资产管理发展方向。拟以科技、创新、智慧城市为核心,打造江西省最大的公众物业集成服务商。 8月底,万科物业和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样拟成立合资公司。万科物业方面表示,将搭建“城市空间整合服务”平台,发挥各自的资源、管理优势,对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管控、市容环境管理、绿地养护、市政设施维护、公共物业管理等业务进行一体化统筹运营,加速城市空间布局。 部分物业公司将城市服务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佳兆业美好,将参与城市公共配套服务升级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公司通过战略升级和品牌打造,加大对城市服务领域的布局。 金地集团在2020年中报中称,物业服务业务方面,金地物业启动“3+X”战略布局,打造“三横九纵”服务矩阵,公司住宅物业、商办物业、城市服务3大板块的基础物业服务实现了从社区走向城区。 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表示,城市服务有助于物业公司打开业务增量空间,扩展增值服务范围;物业公司通过承接公共管理服务,可扩大品牌影响力;城市服务复杂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可帮助公司提高资源统筹能力。 “随着城市治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智慧化,物业服务品牌企业凭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成熟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深度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服务是大势所趋。”牛晓娟认为。 蓝海市场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物管行业经营收入7044亿元,仅第三方市政环卫就可为行业带来10%至20%的规模增量。 华泰证券研报称,5月以来物业公司频繁出圈城市服务,该趋势符合物业公司和政府的双重诉求。城市服务内容中市政环卫成主要触角,可为物管行业带来16%的营收增量。城市服务有望进一步打开物管行业空间,提升未来3-5年的增长韧性。 该研报称,2019年中国市政环卫(包括城市、县城和乡镇垃圾运营,等级公路清扫运营,城市绿化养护三个部分)市场规模为3171亿元,预计2020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352亿元。 招商积余常务副总经理谢水清认为,城市服务的本质是物业公司原有基础服务在业务和空间上的延伸,未来城市服务也许是万亿级市场。在商业模式上,或更加倾向于共同经营,和政府平台捆绑;行业竞争上,因城市服务涉及广,对物业公司要求高,未来合作可能增加,表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在他看来,未来物业公司要做成平台、集成商,能够集合、优化社会资源。 招商积余在2020年中报中称,城市服务作为新的蓝海市场,成为各头部物业公司发展的新领域。公司上半年签约了华为外租物流园、深圳湾公园、松山湖生态园东区等项目,在新兴的城市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连接扩展了多个城市服务类项目。 除市场规模得到认可外,城市服务领域也得到物业公司的重视。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表示,要等到人们将万科物业当作“城市服务商”时,公司才会上市;且“没有千亿市值,万科物业不会上市。” 建业新生活副总裁兼物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汪维清称,公司今年会完成18个城市的城市服务布局。他认为,就目前状态来看,城市服务对企业有一定的业绩贡献,最重要的是,城市服务领域会是企业的爆发点和增量。 时代邻里行政总裁王萌表示,公司会将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独立于物管项目和市政环卫项目,未来将其作为一项新业务积极探索。随着社会化程度提高,政府相关服务增加,对公司来说,需要及时迎合相应需求。 规范发展 今年以来,多地修订了物管条例,完善、规范了物管制度。 《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提出,强化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规范物业管理关键环节,强化对业主自治支持和监督,完善物业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同时建立物业第三方评估制度。 《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从物业管理区域、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要求和规范。该修订草案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物业管理行业纳入本级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与物业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扶持措施,促进物业管理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鼓励物业服务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互联网与物业管理深度融合,提升物业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物业服务向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要求加强对业主共有资金、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管,修改业主大会生效和表决门槛,降低业委会选举门槛,并强化对业委会的监督。 牛晓娟表示,相关政策出台有利于规范行业,让物业公司更好地参与到城市服务治理中;规范化的服务条例,有利于头部、精细化运营管理的物业公司发展,“城市服务对物业公司资源统筹和服务能力要求较高,头部公司凭借资源优势和高水平服务参与优势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或将促进物业行业集中度提升。”
创意信息9月17日午间公告称,公司子公司北京万里开源软件有限公司 (简称“万里开源”)成为“中国光大银行‘开源数据库软件现场服务选型入围项目’”的第一中标候选人。 创意信息表示,本次成为中国光大银行“开源数据库软件现场服务选型入围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是对万里开源15年数据库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肯定,也是万里开源数据库服务业务继金融、政府、运营商、能源等行业后,在金融行业的再次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公司数据库服务业务在其他行业的拓展。
9月15日至17日,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正式举行。会议期间,由上海保险交易所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共同指导、由上海保险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中保科联具体建设的重庆市健康保险服务平台正式亮相,并对外发布多项建设成果。 这是继宁波、上海等地之后健康保险服务平台试点的新高地,既有助于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重庆实践、助力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是重庆市智慧医疗建设工作在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依托上海保险交易所实现保险业与重庆地区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取得重要突破。 在重庆市委网信办、重庆市金融监管局、重庆银保监局、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市大数据局等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该平台按照“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的原则,以重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为依托,以快速理赔服务和核保核赔调查服务为切入点进行建设,目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共3家医院已试点上线快速理赔服务,核保核赔调查服务已覆盖重庆市200多家医院。 据介绍,重庆市健康保险服务平台通过深度融合智慧医疗技术,全面整合商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等资源,打造涵盖产品交易、产品研发、核保核赔、快速理赔、健康管理、信息交互、数据整合等功能的综合性创新型平台,助推保险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智慧医疗更有“温度”。 以此次试点上线的两项服务为例:一方面,市民在已试点上线快速理赔服务的医院就诊后,可授权保险公司通过平台实时获取费用清单等就诊信息,无需另行提供纸质材料,在线实现数字化理赔,极大提升理赔处理时效,真正实现理赔环节“最后一公里”的“一次不用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获得客户授权后,可通过平台数字化技术实现个人健康风险状况与保险产品的有效匹配,有效防范健康保险欺诈风险,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据了解,下一步,上海保险交易所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将在中国银保监会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与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坚守民生和科技双重属性,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平台建设工作,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融入到风险保障中,推动重庆市以及整个西部地区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提升保险服务能力,让市民的健康保障“买得对,用得好”,同时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健康保险产业生态圈,带动智慧医疗和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重庆城市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加快形成区域性健康医疗新型商业金融服务模式。
9月16日,“华胜天成异构混合多云赋能数字化转型”——天成云品牌暨产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华胜天成集团总裁赵康现场发布了全新升级的“天成云”品牌,公司旗下多款云计算服务产品,以及全新的生态市场策略也在发布会上亮相。 “继服务目录化、资源软件化之后,云计算发展进入到以能力场景化、云原生、DevOps、业务编排等为特征的第三阶段。”赵康在致辞中表示,在这个上云用云的新时代,定位于“混合多云时代云资源管理及应用服务专家”的天成云,将全力赋能各行业用户,提供设计、构建、管理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应用部署自动化的服务。 “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为客户构建异构混合多云的底座,在这个底座上为客户的业务赋能。”华胜天成集团CTO兼天成云总经理李明军表示。 目前,云原生架构正在被大量快速地应用,基于应用全拓扑的业务能力场景化将成为用户使用和消费云计算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华胜天成全面拥抱开源和开放的架构,将帮助客户打造出满足异构混合多云管理需求、搭载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场景化交易和交付的“天成云”。 天成云基础架构产品总监吕海蛟介绍,基于OpenStack、Kubernetes、Ceph、Tungsten Fabric等开源技术,通过完全自主开发,天成云实现了全栈开源产品自动化部署。同时,天成云全新的胶囊数据中心,可应用于各类边缘计算场景和行业,帮助用户快速实现边缘部署支持数字化应用。 此外,天成云现场还发布了与灯塔客户共建云交付及运营体系的“灯塔计划”,加速生态合作伙伴市场拓展及商业转化的“赋能计划”,聚合行业ISV构建一站式交易交付的“应用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策略,并通过“企业上云”扶助计划,助力金融、电信、能源、交通、广电传媒、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客户在行业场景下,实现流程优化、降低成本和创新加速。
2020年9月的第一周,随着北京地区宣布建立“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热点,甚至有带动中国经济光谱挪移之势头初现。 数字服务贸易驶入快车道 据了解,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数字服务贸易驶入快车道的同时,“红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形势力,与之相关的市场规模已经是千亿量级。 什么是服务贸易? 平时若对财经新闻有所关注的你,就会知道中国每年向全球服贸市场提供上亿人次的出境旅游、上百万人次的出国留学和游学、跨境商务活动、出国医疗和整形外科的需求、跨国会展,甚至家政服务的输入和医疗护理等劳动力的输出...... 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前者交易的是实体产品,服务贸易交易的则是无形服务,包括金融、教育、娱乐、文体、商务、医疗等领域。 服务贸易一般比货物贸易“含金量”高,知识产权交易属于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属于服务贸易,“红人”商业服务也属于服务贸易。 什么是数字服务贸易? Facebook、Google、微软,或者是迪士尼和Netflix,这都是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卖了什么实体产品?没有。这些新经济公司,在全球很多地方卖的是高附加值的服务或解决方案。 抖音,国内叫抖音,国外叫TikTok,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代表了一流技术,没有输出任何实体产品,但是输出了文化、娱乐或者信息流转效率,然后实现国际化。这是正在发生的一个典型的数字服务贸易案例。 上海一家企业做的一款游戏在菲律宾非常火,老少皆宜。当地要搞东盟地区的电竞运动会,选择的就是这款游戏。 红人电商也成为近年数字服贸的新亮点,业内甚至有一个普遍观点:一个传统企业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1000名员工;一个互联网公司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100名员工;一个头部位置的红人IP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只需要10名客服。 这就是数字服务贸易的好,轻资产,数据驱动,增长的空间无限大。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Uber 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 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 Airbnb 没有任何房产,全球领先的红人新经济公司天下秀(600556.SH)却没有一个红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已经覆盖极其广泛,但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依然明显偏低。中国目前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只有5%,远远低于美国的17%、德国的18%,甚至低于印度的12%。这都不是坏事,这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能,也是推进“双循环”的一个重要砝码。 方差收窄:服务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重做一遍”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国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1.6%,最近5年,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一致性预期之下,在不久的时间内便会超过60%甚至70%。在这一占比提升的过程中,或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量。 中国服务业的未来增长空间在哪里?其中一个正确的方向是,方差收窄。 “方差”是一个统计学概念,用来衡量一个样本和全体样本平均值的差距。对应到服务业中,方差越小,即服务水平越稳定、越标准化。 方差收窄有什么好处? 同样是做餐饮,麦当劳和肯德基从食料、食材到食品、店面、品牌标签全是标准化的,英国伦敦的店、湖北武汉的店、泰国曼谷的店、日本神户的店,几乎没有差别(即方差极小)。 因为服务品质的确定性特别高,美国餐饮企业可以向全世界大量输出美式餐饮服务模式,不断自我复制,全球开几万家店,中餐就不行,完全依靠老板和厨师的个人能力,服务品质不稳定、不标准,服务模式难以自我复制和广域输出。 为什么星巴克一个连锁咖啡店、85度C一个连锁面包店,要自建中央厨房?因为这能使咖啡、甜点、面包的口味保持高度一致,用户体验的方差最小。 星巴克的开店策略是非常激进的,通常是用大量的商店侵略性地覆盖一个地区。星巴克可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管理“方差”的能力特别强。 国内主流服务行业已经有共识:服务行业的本质就是管理好“方差”,输出确定性用户体验。 不过,国内服务行业的“方差”仍然较大。 比如房产中介服务,一个线上商机转化成为线下交易的比例有时是1/2500,有时是1/2000,如果一个经纪人一年成交3笔交易,意味着他需要处理6000个-7500个商机,一个商机花半小时,那么,全年就很难有休息时间了。 比如,国内的家政服务很多没有被品牌化和连锁化,非常分散。光北京就有超过一万个家政公司,而且,绝大部分服务业也没有同互联网结合。品牌化、连锁化、互联网化,就是将服务品质的方差进行收窄。 这里重点探讨红人新经济下的直播带货,哪怕是很多头部红人带货成绩也不稳定,有时带货业绩惊人,有时业绩“难以启齿”,粉丝流量难以稳定转化成为产品销售业绩。 这种现状的背后原因,是过去30年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跨过了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基础设施条件仍需不断构建完备。所以,国内一些头部公司正在加紧构建基础设施,比如阿里巴巴的云计算设施,天下秀的红人大数据设施。 确定性:数字服务贸易的核心价值 政府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服务业在GDP里的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会丢掉0.3个百分点的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工业,长期下去肯定会是一个问题。 什么叫“劳动生产率”?简而言之,就是单位时间之内创造的经济价值。 比如,你在网上开店,你的产品很好,但是一天没多少成交量,因为用户看不见你。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不行。 你要提高效率,不是一定要用特别炫酷的AI系统、区块链技术,有了这些技术也没用,因为根本不是帮你找用户的。 现今,你要创业,最好先做红人。因为每一个好的广告位,每一个流量的洼地,都已经被大公司占领了,你根本没有切入点,没有任何胜算。你只有先做红人,与用户的兴趣点、关切点绑定,成为你私人的社交资产,你才能提高经济效率。 目前,红人新经济(包括红人广告营销、红人直播带货、红人新消费品牌)成为驱动内需消费市场的一个新变量。红人商业确实可以极大释放消费品牌的营销效率,这个市场已经有数千亿元规模。但真正创造、享受这个红利的,终究只是少数。 为什么大规模的数字化可以提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因为确定性,即方差收窄。 比如,天下秀在已经成为红人新经济一大流量中心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向上游拓展,包括5G时代的内容创新、面向未来的红人职业体系、精致的Z时代生活社区等等,专注提供更加颗粒化、细腻的沟通工具,加速上下游的融合与自循环,进而驱动整个红人新经济生态的转动。 传统服务行业的价值逻辑,是一切产生于交换。企业产出服务产品,然后设法传递给顾客。而数字服务贸易的逻辑是将用户纳入价值体系,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与商家一起创造出来的。消费品牌、红人主播、消费者用户,共同存在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在交流、互动中准确传达需求,甚至透过大数据分析,这个生态系统可以比消费者自己更懂得他们的潜在需求。 例如,天下秀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大数据服务中心,通过持续的创新迭代,使红人商业服务(广告、带货、网生品牌)更具有确定性、更小的方差,红人大数据分析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商业,精准商业的最大意义就是确定性,这也是数字服务贸易得以蓬勃发展背后的真正原因。 以“红人”为流量入口推进服贸创新迭代 时至今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已经迎来了两个十分难得的驱动因素: 一是国内消费市场的结构特别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 2019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中国的总额是41万多亿元人民币,和美国差了大约4%,我们能够长期保持(或者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增速大大超过美国,大概再有几年就追上了,可能2021年前后,中国就会成为世界最大单一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 过去,国内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是不消费服务的,而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大规模消费服务。城市消费的每100块钱有70多块钱或者更多是年轻人花出去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今天的年轻人属于“白马用户”,只要喜欢,就不会嫌东西贵,而且吃喝玩乐,要自己来带节奏。这样的用户很快会成为“消费升级主力”,经济周期对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完全不构成干扰。因此,他们成为商业创新的最大驱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抖音在国内年轻群体中有了热度以后,TikTok迅速风靡全世界,成为数字服务出口的经典案例,因为年轻人最懂年轻人,这个“最懂”是无国界的。 二是“宅经济”和数字化双轮驱动服贸创新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世界最大的70家数字平台中,中国占22%,仅次于美国。 疫情全球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跨境电商、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国内,经济平稳复苏,新型“宅经济”持续发力、消费方式迅速转变、到家服务升级势头不减…… 在“宅经济”、数字化双轮驱动的大背景下,红人新经济成了服贸创新的一大亮点。直播电商形式不仅仅让生产商家跟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直播还让消费者克服了在线上购买某些产品的障碍,比如说,珍珠、玉石等高级珠宝,阿根廷龙虾这样的活海鲜。过去,这些品类可能因为比较贵,消费者不爱在线上买,但如今通过直播,这种抵触情绪被打消了。 另外,直播电商、红人新基建的持续迭代升级,大大提升了服务输出的稳定性、可靠性,拓宽了能拿到线上销售的消费品类。 消费市场也在围绕红人新经济的生态演进实现创新进化:第一次升级是重塑交易场,即线上线下融合,满足消费者双线消费需求;第二次升级是重塑辐射带,即围绕着一个商圈及其覆盖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第三次升级是重塑(社交)消费圈,即围绕着消费者的服务与社交互动叠加,以“红人”为流量入口,形成消费者与品牌的深度交互。 新型消费服务模式的升级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支撑,消费品牌将围绕着“红人”和消费品牌的能力系统化、平台化,赋能给消费品牌,尤其是中小企业,使之数字化服务能力快速超越基准线,以服务体验的方差收窄带来显著的销售提升,重塑业态结构与商业生态。 过去15年,中国从世界进口的服务累计达到4.5万亿美元,拉动了全球服务进口增长了10.4个百分点。其实,这当中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供给不足所致。国内服务业的最大努力方向,就是控制好服务的方差,方差越小,服务质量越可预期,服务模式的可复制性越强,品牌化、连锁化便会随之得到快速提升。 数字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必将带来中国经济光谱的挪移,这当中的投资机会及发展机会,其潜力和前景是不可估量。
在库克的“努力”之下,一年一度的“科技界春晚”苹果秋季发布会正变得越来越乏味。 在今天凌晨的发布会上,库克开门见山地表示,今天的发布会只聚焦两产品,Apple Watch和iPad。 果粉们最期待的iPhone 12终于还是没有来。据分析师预计,iPhone 12系列量产最快要到下个月上旬,正式的发布会要等到10月份下旬。 时间不确定,总之下次一定。 没有新的爱轰,市场也提不起劲儿。昨日苹果小幅收涨0.16%报115.54美元微表敬意,最新市值19760.2亿元。 (图源:同花顺) 但在小弟看来,被称为“史上最无聊、最短”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不堪。 新的Apple Watch、iPad发布,还有Apple One苹果服务套餐,现在的苹果正慢慢“去爱轰化”。 如果说库克执掌苹果十年,有什么功绩的话,打造一个集合软硬件全生态的苹果公司一定可以算在内。 1.硬件升级,软件服务打包推送 硬件方面,新的iPad和Apple Watch都是性能上的升级。 iPad Air 4有最新的A14 处理器、全面屏设计、Liquid视网膜显示屏、Type-C 接口、集成在电源键上的Touch ID。 A14处理器仿生处理器采用 5nm 制程工艺,是全球首款量产的 5nm 制程工艺的芯片。据称较上一代 7nm A12 仿生处理器CPU运行速度提升 40%,图形处理能力提升了30%。 总而言之,就是强悍。 (图源:苹果官网) iPad 8主要更新则是处理器由之前的 A10 Fusion 升级到了A12仿生芯片。这个A12芯片就是原首发于 iPhone XS 系列和iPhone XR的业界首款7nm芯片。 Apple Watch方面,苹果今早亦发布了两款新产品:Apple Watch Series 6和Apple Watch SE。 Series 6增加了铝合金版、墨色、金色不锈钢版,时尚时尚最时尚,内置基于 A13 芯片但已作专门优化的 S6 芯片,性能比上一代提升20%;SE则采用了全面屏设计及S5 芯片,较入门款S3芯片快两倍,同时具备蜂窝网络功能。 再总而言之,强悍依然。 (图源:苹果官网) 但小编以为,硬件新产品性能上的升级只是基本操作,大家也没必要疯狂666。真正有看点的,倒是苹果的Apple One套餐。 Apple One套餐顾名思义,就是将此前的苹果软件服务捆绑销售,主要分三档,分别为个人、家庭和高级套餐。 个人及家庭版均涵盖苹果音乐、苹果TV+、Apple Arcade(游戏订阅服务)及iCloud云储存服务;高级版则多了苹果新闻+及Apple Fitness+两项内容。 (图源:The Verge网站) 以上几项套餐项目中,除了具备多种运动训练模式的健身服务 Apple Fitness+是今天发布之外,其余都是此前已经发布的软件服务。 既然如此,那么Apple One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实际上,Apple One虽然看似平淡,其实内里暗藏着不少乾坤。 2.苹果,不止是手机公司 Apple One套餐里的服务个项,大部分是在去年的春季发布会上发布的。 北京时间2019年3月26日凌晨,苹果召开了一场可称为“史上最软”的新品发布会。在这场发布会上,苹果没有推出任何硬件产品,而是推出一长串的软件服务,包括杂志订阅服务Apple News+、信用卡服务Apple Card、游戏订阅服务Apple Arcade、视频订阅服务Apple TV+等。 这场“史上最软”发布会亦被视为苹果全面构建软硬件生态转型的开始,但其实库克早就说过很多遍了,苹果真的不只是一家手机公司,它是一家科技公司。 去年发布的软件服务基本都涵盖在今天的Apple One大礼包套餐里了。公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捆绑营销的方式互相引流,增加各项服务的用户规模。 从价格上看,和麦当劳超值三件套餐一样,买套餐是比单买合起来要便宜的。根据苹果介绍,个人Apple One套餐会比单买四项服务便宜6美元/每月;家庭套餐能省8美元/月;六合一高级套餐甚至能省超过25美元/每月。 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音乐每月订阅价格是9.99美元,苹果TV+价格是4.99美元,Apple Arcade价格是4.99美元。如果买一个个人Apple One套餐的话,不仅总价差不多,还多了一项云储存服务(相当于超值套餐送的可乐)。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不同服务之间互相引流;二是变相减少竞争对手对标产品用户规模。 首先,用户购买套餐初衷很可能只是为了省钱。但在购入套餐后,原本作为bonus(添头)的其他服务也总得要尝试吧。例如用户本来是为苹果音乐买的套餐,但绑定套餐之后苹果TV+的服务看一下亦无妨,Apple Arcade也是可以试试的。 亚马逊就将这招用得风生水起,其Prime 会员就同时捆绑了 Amazon Prime Video及Amazon Music两项服务,结果就是两者用户互相引流。 其次,当用户习惯了苹果的软件生态之后,如果苹果的软件服务质量足够好,相信大部分用户在建立了路径依赖之后便不会轻易做出改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iClould别的云都不是云。 这样一来,用了苹果音乐的用户便不会再订阅Spotify。换而言之,苹果就是从直接竞争对手中抢到了用户。 最后,建立软件生态还有一个好处是会加深果粉对公司硬件产品的忠诚度。当用户习惯了苹果软件生态产品之后,若需要升级硬件,出于对苹果软件的依赖,大概率该用户还是会选择升级苹果产品,而不是转投安卓阵营。 这套产品生态系统化营销的策略,小米、华为等行业“前辈”已经玩得炉火纯青,结果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库克在想方设法地捆绑营销,旗下服务软件彼此之间互相蹭流量,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作为一名“奸商”无所不用其极的拉新手段,更要看到他要让苹果转型的决心。 从数据上看,“商人”库克的苹果十年是很成功的。 在2017年的春季发布会上,库克夸下海口苹果的软件服务收入在2020年要达到500亿美元。 2017财年,苹果的服务收入接近300亿美元,库克喊出了三年净增200亿美元的目标。2019财年,公司的服务收入是463亿美元;2020财年前三季,服务收入接近400亿美元,如无意外,这个财年苹果的服务收入是可以超越500亿美元。 (图源:同花顺iFinD) 如无意外,今年库克将兑现他当年喊出的目标。 不仅是软件,苹果在可穿戴、iPad等其他硬件销售亦齐头并进。在表现最彪悍的无线耳机市场,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苹果AirPods销量接近6000万,营收占整个市场的71%。 从营收占比来看,从2018财年开始,苹果的iPhone营收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同期,比例上升较明显的则是软件服务及其他产品销售。 (图源:Wind) 这正是库克想要的。苹果真的不只是一家手机生产商,它是一家科技公司。 即使今天苹果史上最乏味的秋季发布会没有果粉最期待的新爱轰,但那又如何呢? 3.库克十年与苹果两万亿市值 有人说,库克与乔布斯作为苹果掌舵人最大的区别是,库克是一个优秀到堪称完美的CEO,而乔布斯是天才、无与伦比、前无古人的伟大产品经理。 库克治下的苹果iPhone缺乏创新,已被中国同行甩在身后。但这不妨碍苹果手机继续霸占利润最高的高端手机领域。 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统计,今年第一季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占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的22%,收入占比接近57%。在高端手机的市场,苹果市占率是57%,三星是19%,华为占12%。 同时,苹果还不断推出廉价版iPhone,挤占用户基数更大的中端手机市场。 今年年内,因为欧美长时间的疫情封锁,苹果iPhone销售接近停止增长(见下图2020财年第二、三财季)。 (图源:同花顺) 但这并不妨碍苹果股价在今年屡创新高,大幅跑赢纳斯达克,一度冲上两万亿美元。背后的理由很简单,苹果现在的故事线已不仅仅止于iPhone,它的确定性还来自于可穿戴设备、软件生态等其他产品。 何况,今年手机行业全行业滑坡,而价格持续向下的苹果iPhone仍在高端手机市场占据优势,未来iPhone手机销售随行业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苹果iPhone虽然缺乏创新,但它的销售其实并不差。 (图源:同花顺iFinD) 这一切其实都要归功于库克。 库克执掌苹果十年,苹果告别了让人惊艳的创新,但业务日益多元化,逐步摆脱iPhone依赖后业绩更加稳健,市值突破两万亿美元——单纯从公司经营角度考虑,这难道不算成功? 就像今天这场乏味的秋季发布会一样,它不惊艳,没有话题性,但并不能说明发布会上主角之一的苹果软件服务业务并不成功。情况甚至恰恰相反。 只从CEO的角度看,库克治下今天的苹果史上最乏味秋季发布会,终究还是算成功的。
9月16日,万马爱充充电生态合作发布会在北京正式落幕。本次活动以“新基建”政策下的充电桩建设为命题,万马爱充联合支付宝、高德地图、广汽丰田、新电途等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重量级玩家,共同构建“桩-车-网”电动汽车服务产业大生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为便捷、智能的用车和充电体验。 联合支付宝、高德地图、广汽丰田,构建“桩-车-网”产业生态 万马爱充北京东大停车场充电站作为北京目前充电总功率最大的充电站,正式成为支付宝充电和高德地图充电在北京地区的首批优选站,同时东大站也是广汽丰田在北京地区的首批合作品牌充电站。以高品质快充充电站为基础,围绕新能源用车、充电需求,接下来多方将合力搭建更为便捷、智能的充电基础实施服务网络。 目前万马爱充已与支付宝充电、高德充电地图全面达成“互联互通”合作,新能源汽车用户通过万马爱充支付宝小程序、高德充电地图、万马爱充APP均可在全国50余座城市享受到“无差别”充电服务,同时万马爱充的高品质快充充电站/桩也会在支付宝充电和高德充电地图端优先推送给用户,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找桩难、充电速度慢、坏桩率高”等问题。而在支付宝充电端,除去普通的充电付款方式,还支持“先充后付”方式,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围绕用户试驾、充电,建立用车新体验 目前支付宝、广汽丰田、万马爱充三方联合,围绕新能源汽车试驾、充电等用户场景持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用户通过支付宝搜索“广汽丰田”小程序,就能利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免抵押预约体验两天广汽丰田新能源车型。已购车车主,还可以用广汽丰田赠送的电子充电卡,前往认证的万马爱充充电站,享受直流、交流等不同功率的电动车充电服务。 搭建“互联互通”体系,赋能中小型运营商 作为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的先行者,早在“十二五”期间万马爱充就进入了充电桩行业,到现在已经从早期的研发、制造,延伸到充电桩投资、建设和运营,完成全产业链布局并建设全国性城市快充网络。在逐步完善自身充电运营体系的基础上,万马爱充正在与多方合作积极参与围绕电动车用户的服务生态建设,通过与支付宝、高德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各大电动车主机厂车机平台以及行业内的充电运营商互联互通,在充电支付、车辆消费、导航服务等方面优化用户体验。 同时,经过前期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运营电动车快充网络的实践,万马爱充已形成从设备到平台再到整体项目的输出能力,在产品层面推出面向中小运营商的多终端充电堆和小功率直流产品,在平台层面互联互通累计超过150家运营商,并不断增加各类基于停车管理、车辆运营、车辆服务等平台的互通及定制开发服务。 随着加入充电市场的各类企业不断增加,万马爱充推出了全新的加盟服务体系,面向具有场地或电力资源的加盟商提供从设备选型优化、设备功能定制到工程方案、项目上线运营的全套服务体系。而对已有充电站(桩)资源的运营商,万马爱充也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托管服务,进一步挖掘项目运营潜力,提高项目效益。 责任编辑:刘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