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经济持续复苏的挑战 2020年对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评价。 我对2020年的概括是,一个好于预期,二个标志性事件。 “一个好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就业、通胀率、国际收支都好于预期。 “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大台阶。这对中国经济是标志性事件。按年均汇率计算,2020年达到了14.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会达到17%左右,这是很大的台阶。我们迈过这个台阶,是有标志性意义的,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是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望2021年,我认为,内外环境将继续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仍面临诸多变数,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显现,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所以,2021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复苏仍面临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严峻,中国也出现多点散发病例和多地局部聚集性疫情。所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在。这对经济会产生新的影响。比如2020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同比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我觉得和防控疫情是有直接关联性的。 第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2020年三季度强劲回升,但四季度重新陷入收缩。全球产出缺口短期内难以填补,经济复苏可能更加漫长曲折。如果疫苗不能有效覆盖,202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仍将笼罩在疫情之下。多国疫情防控隔离措施收紧,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仍将增加。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出空前规模的财务政策和货币政策,债务水平突破历史高位。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数据,(债务水平)是全球GDP的370%,这也为后期的金融风险埋下隐患。 第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最突出的是消费恢复仍然滞后。2020年社零总额同比下降3.9%;消费比投资增速低了6.8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倾向明显下降,这也导致最终消费下拉经济增长,全年要下拉0.5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比2020年下降2.2%。民间投资转正了,但仍然低于预期。制造业投资市场70%以上是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低迷也反映了民间投资规模还没有完全恢复。 第四,就业与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行业仍没有完全恢复。而这些行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所以,就业压力依然比较大。特别是2021年就业大学生再创新高,预计达到909万人。而世界上超过900万人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瑞典(总人口)900万,挪威600万,丹麦600万,芬兰600万,也就是我们一年毕业生超过一个芬兰总人口。再加上海外留学生回流数量增加,所以2021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明显增大。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库存和应收账款的压力也在增大,产成品库存在增长,应收账款也已经连续几个月增长。小微企业亏损面还比较高,主要也是市场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用工成本上升这几个因素带来的。 第五,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地方基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债券违约事件还是在不断出现。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贷款延长到2021年3月底还本付息,信贷违约风险也是存在的,现在银行都在增加拨备,商业银行不良率有可能会反弹。 第六,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还会持续,并继续与中国保持比较大的利差水平,这导致短期的资本流入压力明显增大,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还存在。如果这种资本流入压力继续,汇率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也会增大中国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经济2021年将要面临的挑战。从总量上看,由于2020年的基数比较低,2021年经济增速会有个强劲的上升,特别是一季度。其他宏观数字可能也会非常好看,但微观主体困难局面可能并不像宏观数据那样上扬和明显改观。所以,宏观和微观的背离现象在2021年会更趋突出。 应对挑战的政策建议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和健康就尤为重要。考虑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差异。随着政策正常化,宏观政策边际收紧,风险会加大,因此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尤为重要。政策操作上要“精准有效,不急转弯”,这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的,但做起来真的需要精细化,要把握好每个时段,这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强调要提质增效和增强可持续性;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从这个基调来看,政策会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具有渐进性。我个人理解,制度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应对疫情的阶段性税费“减免缓”要针对行业差异进行分类调整。 2021年的赤字率可能要下调。“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项目需求比较大,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资金支撑。前些年的专项债也会陆续到期,再加上特别国债2021年肯定不会再发,专项债还是要保持适度规模。 货币政策上央行也明确了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如何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在促进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之间要做好跨周期的平衡。比如,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可否适度继续,需要相应研究,延期还本付息这些纾困政策,要不要有个过渡性的安排也需要研究。 普惠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可以适当延长,而且可以逐步地利用这个工具适当提高信用贷款的比重。当然,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压力可以通过多种融资工具,多种渠道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资本金,妥善地予以缓解这种风险压力。 因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压力仍然存在,因此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大体稳定,也是货币政策需要把握的一个内容。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应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更大力度地采取积极的措施。 短期来看: (1)要稳定大宗消费。汽车消费已经开始出现反弹,要顺应这个趋势,考虑如何推进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2)要顺应90后、0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的趋势,鼓励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新型消费和扩容提质;也要控制好居民部门的高杠杆和高房价,避免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90后是消费主力军,但他们也是购房的主力军,每月的按揭对消费是有明显的挤出效应的。 当然,短期的刺激政策随着回归常态化会带来后期的补偿。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求侧管理,我认为,应更多侧重于制度性安全。要促进消费稳定的内生增长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制度安排,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内生增长机制,才能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供给端方面,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供应链断链风险依然存在,供应链调整趋势会进一步强化。所以,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性、可控性,也是2021年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事项。针对一些“卡脖子”的环节,要下决心推进技术攻关,解决国产替代,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的本土化。 要利用中国的产业优势和配套优势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建设。 “十三五”是消费互联网的一次浪潮,我们形成了若干全球市值可以排前二十的企业,但最近这种优势在相对弱化。“十四五”可能是工业互联网的一次浪潮,要利用工业互联网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来根本性地提高制造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宏观政策、需求、供给,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还得靠改革,要发挥改革的引领和先导作用,越是面对挑战、风险,越要深化改革开放。我记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有个年度评价,在评价中国过去一年的表现时指出,“疫情期间,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并没有停下脚步,这对改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贡献会逐步显现出来。” 2021年,随着经济的恢复,更要推进改革开放,包括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制度。在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热情方面,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还可以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措施来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本文系作者1月19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的发言)
中国经济编者按:昨日,据财政部网站信息,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6日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明确对有关企业所得税进行减免。 据悉,《公告》主要是落实今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有关要求。《公告》不但首次推出10年免征所得税政策,支持28纳米(含)及以下先进工艺生产企业发展,还将税收支持政策受益范围覆盖至集成电路产业全链条。专家表示,产业政策以企业或项目实际的技术水平为考量标准,也使得激励力度和方向更加合理化。 四部委发布公告 集成电路行业迎税收利好 据新华社报道,财政部等四部委昨日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公告》明确,根据国家鼓励的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中,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65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130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政策优惠力度大,有利于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降低税收成本,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在李旭红看来,政策强调了持续性经营的理念。经营期在10年或15年期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才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这将更有利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鼓励更多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深耕行业发展,使企业与产业共赢。 据悉,《公告》主要是落实今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有关要求。《公告》不但首次推出10年免征所得税政策,支持28纳米(含)及以下先进工艺生产企业发展,还将税收支持政策受益范围覆盖至集成电路产业全链条。 《公告》明确,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接续年度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李旭红认为,政策中特别提到对于按照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期自获利年度起计算,是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盈利起始时间较长,如果按生产起始时间开始享受优惠,更多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有可能就无法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按获利年度开始享受优惠将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据财联社报道,在今年8月份时,国务院曾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本次公告是对其中财税政策举措的落实。这是针对芯片制造首次推出十年免征所得税政策。主要聚对集成电路和高质量软件企业的所得税税收减免,芯片和软件、互联网等企业受益或相对较为明显。 激励力度和方向更合理 产业复苏助力国产替代加速 据券商中国,开源证券分析师刘翔此前表示,对于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鼓励政策,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作为国产唯二实现28纳米量产的代工厂商,该条政策近乎“私人定制”。对于重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企业的鼓励政策,国内领军的芯片设计厂商能否成为国际市场有话语权的巨头,仍需要国家的保驾护航;国产EDA、IP核公司因产品推广困难而步履维艰的困境,或将有所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四部委还未公布《公告》涉及到的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或项目清单。《公告》也提到,清单将由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制定。 分析称,目前中国芯片等研发、设计、制造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关键技术和科技企业发展上受到阻碍,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链受到的冲击又加剧了影响。在此背景下,科技自强自立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制定产业政策去鼓励集成电路企业加大高技术含量产品和产能的发展,也成为必由之路。此次《公告》中,产业政策以企业或项目实际的技术水平为考量标准,也使得激励力度和方向更加合理化。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今年10月的工信部发布会上曾表示,我国半导体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阶段,社会各界参与发展的热情非常之高。国务院印发实施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有序引导和规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秩序,做好规划的布局。下一步,工信部将做好《若干政策》的落实工作,优化完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财联社称,华泰证券研报指出,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有望同比增长16%,创下68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从历史规律来看,半导体产业链景气度呈螺旋震荡上升趋势。其认为,经过2019年的下行调整,2020年产业上下游均已呈现复苏迹象,全球下游景气回暖有望再添设备需求新动能。建议关注在刻蚀、薄膜沉积、测试设备等领域技术、市场加速突破的国产设备龙头。 对于投资标的,天风证券重点推荐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闻泰科技、赛微电子、环旭电子、三安光电,北方华创、华特气体、至纯科技、精测电子、兆易创新、圣邦股份、北京君正、卓胜微。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对于明年经济工作具体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明年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超常规政策向常规政策调整,但不会过大收缩,政策不会出现断崖式变化。像今年名义GDP增速大概在3%左右,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在13%左右,这属于超常规政策。2021年预计GDP增长8%左右,名义GDP在9%以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社融增速在13%左右,相比今年的增速没有明显收缩。2021年名义GDP强劲回升的背景下,货币供应与之相匹配,相应会带来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不急转弯,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会有所收缩,但不会收缩太厉害。明年我国经济增速会比较高,预计财政收入也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当前生产活动大体恢复正常,2021年赤字率可以降到3%左右,明年仍有防疫需求,抗疫特别国债可以继续发行,专项债规模可以维持今年的水平不变。今年疫情冲击之下,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步伐不变,明年也要按既定计划继续推进。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强调提质增效,还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这些都需要财政支持。 明年经济增速会加快,财政收入形势会相对较好。积极财政政策会延续现有节奏,保持适度扩张。很多项目具有连续性,今年做了,明年也要资金接续。2021年赤字率在4%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专项债应保持适度扩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表示,今年为了对冲疫情影响,加大了财政政策力度,确实对扩大投资有帮助,但这些项目不是短期就能建完的,今年新开工的项目,后续仍要尽快建设好、发挥作用,所以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今年赤字率在3.6%以上,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我国经济正面临疫情的很大冲击,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了6.8%,随着经济形势出现好转,2021年赤字率应该会有所下调,抗疫特别国债和专项债规模应该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张永军表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具有很明确的指向性。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8%左右,市场上有的预期在9%甚至更高,如此来说就意味着明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可能跟今年差不多。但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较长的时滞,2020年和2021年应该放在一起来看,2020年货币投放量显然明显高于GDP名义增速,若将这两年综合考虑,建议2021年货币供应量可适当低于名义GDP增速。 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将如何走向?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对此,杨志勇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综合考虑财政风险与财政安全,财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科技创新。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地方债、专项债等多项措施,可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经济的基本面,使企业、经济及财政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政策还应该与“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 对于货币政策,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同时,强调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八字方针。灵活,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时调节,如果经济恢复速度较快,部分阶段性政策可能退出;精准,要求流动性更加精准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支持;合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流动性将保持在合理水平;适度,既不会让市场感觉到“缺钱”,也不会“大水漫灌”,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在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明年经济工作具体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会议还提出,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另据证券时报报道,中央经济工作还定调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即“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市场人士认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枢纽功能,完善基础制度,健全市场体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当前,资本市场正在加快探索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和体系,在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方面,一方面,以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为抓手,把好“入口关”,畅通“出口关”,带动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关键制度创新,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础制度,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稳定性、协调性、平衡性。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把握各层次股权市场定位,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完善各板块制度安排。支持具有“硬核科技”的科创企业做强做大;突出创业板特色,更好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充分考虑主板(中小板)特点,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深化新三板改革,组织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能力。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资本市场要健康发展,基础性制度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当中,金融资产的配置比重还是非常低,这就意味着,在将来中国居民家庭对于金融产品的配置比例会大幅上升,这就需要资本市场要建好规则,健康发展,用更大的发展空间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维祎)12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顺义区了解到,顺义“两区”建设85项政策清单,优化航材保税监管措施、开展海关税款保证保险试点等16项试点政策已开展具体业务,逐步推动政策向更广更深开放。据悉,该区的保税监管模式实现不同地区航材库存的自由调拨,节省航材保障的重复储备、资金占用、重复建设等运营成本,更有利于海关监管,提高航材保障效率。同时,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复北京进行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后,按照财政部等部委出台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所列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范围开展相关进口业务。北京海关、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商务局、天竺综保区管委会四部门联合成立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工作推进小组,建立联席办公机制,出台了《北京市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国跨境电商政策首次在涉及医药产品方面破冰。
01 对市场、企业与个人的影响 近十余年宏观经济与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市场、企业与个人的影响日益凸显。 受益于冷战结束、技术革命与全球化加深,全球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2008年金融危机前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稳定增长、低通胀和低风险时期,许多经济学家称之为大缓和时期(Great Moderation)。这一时期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风险较低,虽然中间也曾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拉美金融危机等局部风险,但并没有演化成全球性衰退,经济也很快就修复正常。可以说,宏观经济对决策者、企业、个人的影响并不明显,人们生活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代。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全球宏观经济与政策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全球宏观经济中各类系统性冲击连续接棒出现,市场风险明显加剧,加之技术红利收缩、老龄化加深和全球化止步,使经济进入到一个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的陷阱。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无法快速回归常态化,货币政策长期使用零利率、负利率与量化宽松等非常规工具,财政政策上政府债务和赤字率普遍扩大,导致了资产通胀和商品通缩并存,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明显加大。这使得部分国家开始把经济矛盾更多归结到游戏规则、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全球风险已经不限于经济领域。因此中国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开始上升。 在各类宏观风险乃至黑天鹅事件冲击下,无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还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对于各国政策制定者来说,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加之常规政策空间收缩,这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宏观经济调控走向未知领域。因此,无论企业的生产与投资,还是个人的职业发展、消费与投资,均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与政策背后的逻辑,变得更为重要。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看下图给出的近3年中国股市和汇率的波动情况,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不断扩大的市场风险。实际上,引起金融市场呈现趋势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宏观经济与政策,只有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深刻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与预期,才能使金融市场发生长期单向变化。比如,2018年中国股市全年下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7年底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大攻坚战,首位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而防风险的重点是防金融风险。这使市场进入到以资管新规为标志的防风险去杠杆政策周期,流动性明显收紧。政策周期传导到实体经济,形成了投资和消费增速下行的经济周期,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对市场预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股市跌幅。 再比如,从2020年5月底至今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超过了7%,进入到了升值周期。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宏观经济与政策。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发达国家央行政策极度宽松,而中国政策相对适度,这使中国与发达国家将保持一段较长时期的市场利差。另一方面,中国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二季度起经济就呈现了稳定快速的复苏态势,2020年很可能会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国家,而其他主要经济体仍然面临疫情再次爆发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市场风险加剧。此外,中国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和金融制度不断深化改革,也有助于吸引外资流入,推升人民币汇率。 因此,为了更加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变化,非常有必要加深对宏观经济与政策背后运行逻辑的理解。比如,为什么中国要防风险去杠杆,为什么发达国家要零利率,宏观政策会有什么影响,利率和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实体经济运行受哪些因素影响,理解这些问题,才能在日益加剧的市场波动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 02 一图读懂宏观经济与中国政策 《宏观经济学与中国政策》一书能够帮助零基础的读者系统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助力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虽然市面上经济类书籍较多,但为零基础读者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书籍,可供选择的并不多。一些国外宏观经济学教材和宏观经济读物虽然提供了很系统扎实的理论模型和详实丰富的案例,但是并没有系统介绍现实中的具体数据,令读者难以应用理论模型去实际分析现实宏观经济,哪怕是美国经济;而且也并没有多少内容专门介绍中国经济与中国政策,更缺少中国宏观数据的详细解读。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和宏观经济读物在理论上基本沿袭了国外教材,并没有专门讨论宏观经济理论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对现实经济的解读也多是专题性的,缺乏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政策与逻辑的系统性总结。 这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宏观经济学教育与普及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一些读者学习了数学公式图形建构的宏观理论模型,但没能深刻理解经济机制与运行逻辑,在应用理论思考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时,只感受到理论模型的局限性,而无法深入看清现实经济所体现的理论机制。另一方面,一些读者由于没能系统学习中国宏观的现实数据与具体政策,在市场中分析现实宏观经济、在决策部门制定现实宏观政策时,感到运用所学无从下手,需要另找各类资料,难以短期形成系统性框架。 因此,面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的新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学教育与普及的现状与问题,我们通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宏观经济学与中国政策》一书,希望能够帮助零基础的读者系统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 本书内容分为“实体经济数据”、“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理论”、“开放宏观经济”共五个部分十八章,全面覆盖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理论与模型,并系统总结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数据、政策与事实。 相对其他相关书籍,本书篇幅更为精炼紧凑,文字深入浅出,读者的可读性较高。 本书目标是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综合掌握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结构和分析逻辑,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政策权衡。本书既适宜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等各层次宏观经济学的通识教材,也可以成为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零基础读者的学习参考。本书具有以下三点鲜明特色。 特色之一:注重精炼内容,一图读懂宏观经济与中国政策。本书为中国经济的数据结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分析逻辑等归纳了基本框架,以简洁明了的图形进行展示,便于读者直观地把握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整体逻辑关系。比如下图全面展示了中国实体经济数据的主要数据及其关系。可以看到,实体经济状况可以由生产(也就是供给)方面数据、需求方面数据、劳动力市场数据和一些侧面指标数据等来衡量。在整体把握逻辑关系结构基础上,读者可以进一步深入阅读本书,了解每部分数据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什么具体情况。本书在五个部分最后,分别用一图给出了“中国实体经济数据结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逻辑”、“中国货币、财政和价格数据结构”、“中国经济波动分析逻辑”、“中国对外经济数据结构”。 特色之二:注重经济机制,淡化数学模型。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当代宏观经济的主流理论和机制,突出经济直觉,使读者建立科学系统的宏观分析逻辑。数学理论模型是为了让读者理性而有逻辑地思考现实经济,但学习理论模型更应关注模型背后的经济机制,如果只关注于模型本身的曲线变化而忽视了背后的经济变化,就会本末倒置,脱离现实。在本书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第四部分“经济波动理论”、以及第五部分“开放宏观经济”的部分内容,我们介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和模型,但在介绍模型中更加注重梳理清楚模型背后的理论逻辑。 特色之三:注重现实经济,强化中国特色。本书综合系统地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数据和政策,突出中国案例,使读者理解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特征。本书把宏观经济学从概念、数据到模型的成体系的内容中密切结合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和政策,基本涵盖了现实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数据、主要政策工具,并且对数据的一些结构性的特征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在介绍理论模型时,本书也注重讨论理论模型如何应用于分析现实经济,中国经济运行逻辑在理论模型中得到体现。在本书第一部分“实体经济数据”、第三部分“货币和通货膨胀”、以及第五部分“开放宏观经济”的部分内容,我们介绍了宏观经济的主要概念和中国数据、政策,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事实。 本书由厉以宁先生亲自作序,著名经济学家蔡洪滨、刘俏、黄益平、宋铮推荐。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从制度层面总结了2020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的经验;二是以点带面地布置了2021年的经济工作,没有面面俱到。这次会议总结了五大经验,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实施的的角度看,这些经验对未来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实施宏观调控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下是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为应对疫情,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采取了直达机制。过去的财政资金下达,有点忌惮把钱直接落实到地方,于是层层下达,资金先从中央到省,从省再到市县。这次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越过省级政府直达市县。市县政府如何分配资金,中央并不不直接干涉,只要市县能达到中央提出目标要求就可以,这一做法在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中发挥了很好作用,也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值得总结的经验。 第二个例子,抗疫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功不可没。抗疫物资和人民生活物资的生产、流通、分配中,既发挥了国有企业的作用,也充分调动了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了合力。 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回过头来看,中国确实处理得很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但是经济中仍存在矛盾和问题,经济方面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个问题就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经营仍面临很大困难,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很快就从疫情中恢复过来。我国有三千多万家民营企业,解决了2.4亿人的就业,平均一个民营企业就业人数不到8人。个体户两亿多,其中1.5亿在城市,八千多万在农村,这一部分人的就业质量不高、收入水平不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际就是扩大这两部分人收入。 第二个是就业的问题亟待解决。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是近几年我国的主要就业渠道,大中型企业的就业量是在减少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金融风险。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政策不能退得太快,不能“急转弯”。针对个体户、小微企业的政策应尽量保留,如针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从3%调整到1%。 由于2020年财政预算资金仍然结余较多,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率仍会维持较高水平,加上去年一季度基数较低,一季度环比增速会很高。这样,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把握力度和节奏,在财政政策方面如专项债券发行等,可以优先使用去年的结余存量,不要着急发行新的专项债。这也是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和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基本要求。 比较受关注的还有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既包括短期逆周期调节政策,也包括需求侧的改革政策,两者不能偏废。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保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