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小伙伴都被物价CPI的数据给惊呆了,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竟然是负的0.5%,年初的时候CPI还曾经高达5.4%,这一年下来,从通胀的担忧开始,现在又开始要担心通缩了。 其实,如果在星球里经常跟老齐学习的小伙伴应该并不意外,也早就知道了为啥CPI会转成负值,我们在每周二的宏观分析里,经常会提到,去年底的时候,由于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所以拉高了CPI的基数,而现在猪肉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见顶回落迹象,价格回落,再加上统计高基数,所以我们早就判定,今年初会出现物价的高点,然后下半年会快速回落,跌到0值附近,现在只是稍微用力过猛,跌穿了一点而已。所以没啥大惊小怪,或者说,早就尽在掌握之中。这其实反过来也教育了动不动就担心通胀的那些人,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这个东西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所以说猪肉涨上去就通胀了,就是手上的钱毛了,这都是瞎担心,过不了多久他还得跌回来,现在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从CPI的构成来看,农产品价格全都是同比大幅下跌,蛋类价格下跌了17%,影响CPI下降0.11个百分点,肉类整体下降7.3%,拉低CPI大概0.53个百分点,在肉类当中,主要起拖累作用的就是猪肉了,同比去年这时候的价格,猪肉已经跌了12.5%,直接拉低CPI0.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1月CPI的负值,基本上都是猪肉造成的。去年我们可以,加上猪肉,物价就是通胀,扣除猪肉就是通缩。而到现在猪肉这个潮水终于退去,CPI卸妆之后,终于开始露出了本来面目。 那么很多人都关心,现在到底是不是通缩?其实还不能下这个结论,现在顶多说,是有通缩风险,主要是因为高基数确实在扰动CPI的波动,也就是说,这轮猪周期之下,让整个物价指数失真了,得等猪周期过去之后,或者刨除掉猪肉价格再去看物价的变化。统计局显然也明白这点,在发布数据的时候,他还多说了一句,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也就是说,刨除掉猪肉价格之后,整个的数据基本保持了稳定。我们现在依旧属于是一个低通胀环境。 至于明年,CPI在年初的时候,还会受到高基数的影响,继续在低位徘徊,过了4-5月份,CPI才会重新抬升,但是这次抬升将是温和的,最高应该也就2%了,所以完全在警戒线以下,甚至属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区间,然后稍作调整,在下半年基本维持在1-2%之间,是一个非常适宜经济增长的温和通胀环境。在这样的物价水平之下, 恐怕央行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所以指望政策再度转向宽松,其实并不现实。我们反复强调,牛市下半场的2个驱动力,1个是经济的自然强周期,带动工业复苏,企业利润增加。第2个就是大家的感受,感觉经济好了,生意好做了收入提高了,从而形成普遍乐观的预期。而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会在推波助澜,反而可能在后面逐渐进行对冲。 另外,昨天央行也公布了一组数据,M2是10.7%,继续上涨了0.2个百分点,而M1已经到了10%,M1-M2的剪刀差继续缩小至负的0.7%。这就是货币逐渐增加活力的信号,越来越多的钱,开始游离出银行体系,参与实体经济当中去,说明经济正在升温,这也有利于股市的上涨,在数据上来看,M1-M2剪刀差和大盘的走势基本一致。所以只要货币活化不止,市场行情就还没有结束,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耐心。现在剪刀差还没有翻正,所以还远没有到谨慎的时候。未来M2基本会被控制在11%以内,而M1则不受限制,所以肯定会继续向上,未来2个月内,我们应该就能看到剪刀差翻正的情况。随后M1可能还要继续向上冲击一段时间。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钱,都将从银行体系出来,投入到生产,经营,投资当中去。那么对于推升经济,肯定是有巨大帮助的。所以压根不用担心。 当然,钱出来的多,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也会更多。而央行的态度现在是保持稳定,所以市场利率恐怕就很难下降了,所以债券熊市还将持续,而以余额宝为首的现金资产收益率会持续提升,但目前来看,短期内现金资产超过债券资产的可能性还不大,我们只要把债券的久期降下来,就足以抵御风险了。或者说,债券的主要回撤期可能已经过去了。未来债券没机会,货币的收益率又太低,所以更多的仍然会流向股市,再加上本身的业绩提升,以及周期回归,至少明年上半年股市还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11月CPI同比降0.5%,显著低于预期,创下十一年来新低。大家对通缩的预期开始加强。PPI价格同比下降1.5%,环比上涨0.5%,基本符合预期。 通缩看似严重,还会严重下去吗?在货币政策出现退出迹象时,通缩是否会导致货币政策再次转向宽松?这些都是市场和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CPI由正转负,通胀还是通缩? 11月CPI同比转负,除了年底翘尾因素弱化之外,短期内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下行的影响。猪肉价格受到生猪供给提升的影响,下滑明显,鲜菜和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也在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大葱、生姜等个别种类的食品价格在下半年明显上涨,引起关注。但与猪肉不同的是,大葱和生姜等更像是日常饮食的辅助,且存在一些替代品,其价格波动对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真实的生活成本(Living Cost)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当前经济是否处于通缩状态?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为0.5%,仍然保持稳定,反映需求端仍然有一定支撑。 12月CPI可能由于食品价格波动而出现短暂的转正情况,但到了明年,高基数、春节时间错位以及食品价格的持续回调很可能会使得CPI同比再次转负,并有可能维持到明年一季度末。明年猪肉供给的确定性增加,大概率会拉低CPI同比。 到了明年二季度,低基数和需求端继续回暖有可能再次带动CPI上涨。因此,当前经济即便是通缩,所维持的时间也很有限,从中长期看,经济更像是再通胀状态,即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后重新修复过程中,价格水平上涨,但尚未到通货膨胀的程度。 同时,也需要关注今冬的拉尼娜现象,它可能导致食品等供给收缩和冬季相关需求增加,形成CPI上涨因素。 PPI持续回暖,工业品需求复苏 11月PPI同比为-1.5%,较上月降幅有所收窄,环比还在上涨,反映了需求端在回暖。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中游环节,有色和黑色金属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上游环节,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行业价格降幅收窄,总体看,PPI呈现持续回暖的态势。 生活资料同比降幅扩大,一定程度上是受CPI食品等消费品价格同比回调的影响。从环比看,生活资料价格由降转升,保持相对平稳。从整体趋势看,受到全球经济复苏、需求改善的支撑,PPI在年底和明年继续上行的概率较大,生产端通缩的形势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库存周期在极短时间内走出了一个小周期,预计在未来又将开启新一轮的周期,企业补库开始增加,也将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 通胀转通缩,货币政策会宽松吗? 首先,当前通胀并非已完全转至通缩。其次,即使是通缩,通缩背后的逻辑也不支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因此CPI同比下行,短期内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明显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食品价格的波动和上半年高基数的影响,明年CPI还会存在下行压力。然而,CPI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正在脱钩,越来越多的央行不再将CPI看作货币政策的最重要变量,而可能会比以往更加关注PPI的走势。由于食品价格的波动和具体的统计方法导致的季节性固定波动,单纯地以CPI衡量的通胀波动现象越来越与传统的经济学对通胀的解释相背离。 同时经济中还存在着很多其他反映经济热度的指标,当前经济复苏情况和央行对货币政策未来空间的考虑,都将导致货币政策的加速回归常态。而且,货币政策“秋后算账”的意味开始加强,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未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窗口指导、维持金融稳定,都将是明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0日讯 记者今日从北京市统计局网站获悉,2020年11月份,北京CPI环比下降0.6%,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据测算,在0.2%的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食品价格下降2.1%,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影响总指数下降约0.3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供应持续改善,价格下降5.8%;鸡肉价格下降1.7%,羊肉和牛肉价格分别上涨0.4%和0.5%;鲜菜供应充足,价格下降2.0%;蜜桔、脐橙等应季水果上市量增加,价格下降明显,带动鲜瓜果价格下降9.1%。非食品价格下降0.4%,影响总指数下降约0.30个百分点。其中,节日效应消退,旅行社收费、其他交通费及飞机票等价格回落,分别下降2.6%、9.7%和10.6%,景点门票实行淡季价格,环比下降31.3%。 从同比看,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因为对比基数较高及猪肉价格降幅扩大影响。食品价格下降1.4%,影响总指数下降约0.2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7.0%,降幅比上月扩大13.4个百分点;鸡蛋价格下降19.0%;鲜菜价格上涨5.2%,涨幅比上月回落9.8个百分点;鲜瓜果价格上涨4.7%。非食品价格上涨0.5%,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39个百分点。其中,金饰品价格上涨21.1%,汽、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8.1%和19.8%。
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的宏观数据,吓了大家一跳。 受疫情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5%,但呈明显的恢复趋势,是个好消息,问题出在消费上面。 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CPI为负值在中国很少见,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大环境不景气造成的连锁反应。 一直以来,大多数国家都把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关键指标,可能有细节上的区别,但总体是以此作为政策调控的方向盘。理论上,CPI为负值就代表“通缩”,意味着经济倒退,因此备受关注。 CPI异常的原因,主要出在食品尤其是猪肉上面。 2016年CPI指数大调整之后,食品的权重比被下调,其中猪肉的占比被进一步下调至3%以内,2018年为2.31%。但猪肉在同比CPI中权重主要由前12个月价格决定,去年下半年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猪肉价格一路飙涨,权重和价格同步上升,大幅拉高了CPI。 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由于之前补充的生猪产能陆续兑现,今年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下跌12.5%,拉动CPI下降0.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排除掉猪周期下行的影响,价格指数微微上涨。一头猪的影响力,不过如此。 有小伙伴就要问了:道理我都懂,但今年疫情大放水,怎么就没有通胀了呢? 其实不是没有通胀,只是没有反应在你看到的数据上罢了。 前段时间,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一篇题为《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的文章,一针见血。他认为,传统的通货膨胀判断标准以消费者为主,对投资、资产的价格度量覆盖比较少,会导致失真,数据偏离实际情况。 换言之,房价上涨、股价上涨,也应该计入通货膨胀当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通胀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具体表现为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胀。打个比方,印度今年发生几次大蝗灾,以至粮食出现短缺引发物价上涨,这个就不算是发生通胀。 问题在于,在很多情况下,货币超发不一定引起物价的大幅上涨。 以美国为例,今年极其严重的货币超发国。3月至今,美联储放水3万亿美元,联邦政府债务累增4万亿美元。据统计,今年印发的美元占过去30年总数的21%。 按理说,美国的通胀已经是很严重了的,但是8月底的时候美联储却推出了“平均目标通胀制”,理由是美国的通胀率太低了,长期达不到设定的2%,被认为处于通缩状态。但是,即便今年美国开足了火力,通胀还是保持在1.5%以下。 CPI指数逐月上行,但仍低于1.5%,几乎只有往年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美国的物价实际上是比以前要低的。 福尔摩斯有句名言:一旦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事实,那么剩下的,不管多么不可思议,那就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这些彼此矛盾的数据背后,唯一行得通的解释就是通胀率这个指标有问题。 真实的情况是:实体通缩,资产通胀。 一方面,实体经济受疫情重创,民众收入减少,消费降级,物价下滑;另一方面,国家印钞机加班加点,钱却几乎流进了资产中,美股天天创新高,房地产也在持续升温。全球资产管理公司AllianceBernstein前首席经济学家Joseph Carson指出,如果CPI纳入实际房价,那么现在美国的通胀将是3%。 中国的逻辑差不多也是如此,11月末的M2增速放大,为10.7%。 更简单一点,看看房价吧,都成“灰犀牛”了。通缩?不存在的。 由于中国早早地控制住了疫情,5月份就慢慢开始退出超宽松货币环境。虽然央行MLF的续作比较频繁,尤其是11月出了信用债暴雷的事,不得不出来救场,但整体上信用扩张明显收缩。 这是个好消息,因为这表明实体经济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11月社融是一个拐点,新增规模2.13万亿元,增速13.6%,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信用扩张的主力支撑由财政部门加杠杆向实体部门投融资需求改善切换,即经济不在主要靠政府撑着了。 此外,实体经济“通缩”的现象不断改善。上月M2-M1剪刀差收窄至0.7%,为2018年3月以来最低。这意味着,交易性需求在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上升。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因为通缩会减少消费,并且常伴随着经济的倒退。但是至少目前看来,在中国是不用担心的,毕竟还有一大批人没买房呢。
(原标题:猛涨闪崩 比特币经历了什么)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币圈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刺激和不确定。就在前几日,所有币圈人士还在为比特币新高欢呼雀跃,但不到两天比特币又遭遇闪崩。11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7日以来,比特币价格从11月22日的17815美元一路上涨,在11月25日冲至19500美元,创近三年新高。但11月26日比特币再现雪崩式下跌,日内一度跌超14%。 具体来看,11月26日-27日,比特币从19160美元的高点一度跌至16410美元,一日内价格暴跌逾14%,创出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截至最新发稿时间11月29日下午5点,比特币价格再现回涨,最新报价18128美元,涨幅达6.29%,价格仍在波动中。 比特币价格暴跌下,除了普通持币者外,一些参与合约交易的用户损失惨重。据多家媒体报道,11月26日近1小时内,靠借入资金买入比特币的交易者爆仓3.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1亿元),近24小时有7.7万余人成为爆仓受害者,爆仓金额达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1亿元)。 目前爆仓事件仍在持续,截至11月29日下午5点,近24小时内仍有13474人爆仓,总爆仓金额约为1.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3亿元)。一改前几日的“暴赚”心态,目前已有不少币圈爆仓投资者“哀声一片”。 币圈所称的合约交易,又称期货交易,是一种将交易品远期交易的模式。与现货交易相比,期货交易有两大特点,一是既能做多又能做空,可双向获利;二是可以加杠杆,以小博大。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交易所均已推出合约交易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比特币近7日内的猛涨,主要是大量机构进入持续买入,带动了市场看涨的热情。而近两日再现暴跌行情,也与此因素相关。 正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指出,比特币近两日下跌,一方面是之前一段时间持续的拉涨,没有合理的震荡来释放短期风险;另一方面,比特币价格在临近历史最高点时,不乏有机构抛售导致单日价格闪崩,同时也加剧了市场抛压的担忧。 “而这也显示出虚拟代币交易市场投机属性依然很强,波动很大。”刘峰提醒道。事实上,从近7日的表现来看,比特币价格表现都极不稳定。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剧了风险,尤其是使用杠杆的用户更容易因为剧烈变化的行情爆仓,致血本无归。因此需要保持投资理性,注意财产安全。 刘峰进一步称,自11月26日闪崩以来,市场再次回升,此表现也符合预期。一方面预期落地,利空出尽;另一方面以太坊在0阶段顺利完成,其他阶段并行启动,一定程度刺激了市场,继续带来稳步回升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热度持续下,也存在很多不法行为和陷阱需要警惕。正如刘峰所称,尽管区块链技术在持续发展,且大家都看好区块链技术落地。但是,也不乏一些区块链技术投机者甚至“伪区块链”技术,会利用大众的投机心理,通过资本热钱的炒作,来巧妙运用技术创新的消息进行虚拟代币的炒作。因此长期投资者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技术产品认知,不能盲目投资;另一方面不要轻信加入所谓“聊天群”“交易所群”进而被带入诈骗圈,造成自己的财产损失。 “在如此行情下,建议监管部门加强针对性监管,能在最大限度上警示投资者炒作交易风险。” 此外,刘峰称,投资者也需要有清晰的投资意识和技术门槛知识,才能防止被欺诈、被诱导,进而防止造成财产损失。 【作者:岳品瑜 刘四红】 (编辑:文静)
政府的强力监管之下,熔喷布价格从暴涨走向了暴跌。曾经最高卖到每吨45万元的熔喷布,在休克疗法后,跌到最低2000元,用于生产熔喷布的机器也无人接手…… --------------- 过去两个多月,42岁的江苏扬中人张强(化名)感觉像在走钢丝,这一切都源于他卷入的熔喷布生意。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在过去的几个月,熔喷布就成了这样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对涉疫防护物资违法犯罪零容忍,但仍有人铤而走险。4月16日,扬中市政府发布公告,全市所有熔喷布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停产整顿,这被业内称为休克疗法。 熔喷布随之从暴涨走向了暴跌。曾经最高卖到每吨45万元的熔喷布,在严格监管后,跌到最低2000元,用于生产熔喷布的机器也无人接手…… 价格一天一个样 2月初,扬中市西来桥镇就陆续有人开始买机器做熔喷布。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那时候不管原料还是机器全部都要抢,哪怕带好现金到机器工厂里去,也等不到现货。张强说。 张强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口罩价格暴涨带火了核心原材料熔喷布,张强也追逐着这股热潮,辞职加入了生产熔喷布的大军。 3月底,他守在张家港一家熔喷布机器生产的厂里,整整5天4夜,终于抢到了两台机器,好像中了六合彩一样。张强说,想要做熔喷布生意,不仅要买机器,还要租厂房,因为运行机器需要很大的电压,还要准备好模具、熔喷布原料聚丙烯、滚筒、加热包等。 而熔喷布的市场里,价格是一天一个样,一吨熔喷布2月初价格是20多万元,相比于正常市场价翻了十几倍,到我们做的时候价格到了每吨40多万元。正常情况下,一个月1万元左右可以租到面积很可观的厂房。但熔喷布市场火爆导致厂房需求量激增,到后来发展到按机器算钱,一台机器每天租金2500元。到后期是一房难求,根本找不到可以租用的厂房了,很多人只能到扬中附近的泰兴、大港等地区去租厂房。 熔喷布的原材料聚丙烯,最初价格每吨只要七八千元,张强开始入行时价格是每吨1.2万元,后来一天一个价,最高涨到每吨4.8万元。 张强解释说,这种聚丙烯只能做无纺布口罩,用于建筑工地等。而生产医用口罩的聚丙烯原材料有更高标准,这种材料的价格在4月上旬已到了每吨六七万元。 张强购买的机器属于当地人比较喜欢的50型号,一天一夜能出一百七八十公斤布。我们的机器24小时能出220公斤,一般每家至少有两台以上机器,一天一夜就能出货三四百公斤,收入十几万元,很快就能回本。即使机器差些,一天也能收入几万元。 买卖时,大多数人选择现金交易。经常有人去银行取钱时,发现ATM机已被取空。 扬中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4月10日,扬中登记注册的涉及熔喷布生产、销售的企业为867户,个体工商户300余家,由于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存在,扬中熔喷布的实际产能难以统计,据估算日产能约70吨左右。 大家买材料都非常疯狂。当地从事原料生意的刘洋(化名)说,两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只要通过朋友圈知道对方有货,就会直接加好友。有人在不知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加了好友就直接一次性转账十几万元,再通知时间地点拿货。 布生产出来绝对不愁卖不出去,24小时内就会有二道贩子来收,有时候在厂里,同一时间会有六七个二道贩子来谈价格。张强说。 不仅有人倒卖熔喷布,还有人倒卖原料,模具、二手机器。张强的朋友组建了一个5人团队来倒卖模具,分工合作,最后卖了80多套模具。我也在朋友圈转发信息,最后也卖了两套模具。我只是做了个中介,打打电话就赚了2.8万元。 休克疗法终结违规市场 扬中市市长张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熔喷布行业在安全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问题丛生,熔喷布市场出现严重的泡沫,风险集聚累加。 4月3日,在前期小规模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扬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了10个专项执法小组,开展拉网式排查,分别深入全市各镇街区熔喷布制造企业进行熔喷布行业规范化整治工作。6天后,扬中市召开了熔喷布行业规范整治推进会,并向488家熔喷布生产经营单位发放告知书。 4月10日,扬中市应急管理局通过抽签的形式,随机选取了当日的检查对象,对熔喷布行业进行抽查。4月14日,扬中市再次召开熔喷布行业规范整治推进会。 4月15日,当地公布了应急管理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熔喷布执法情况报告。当天,扬中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熔喷布行业休克疗法:熔喷布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一律停产整顿,直至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生产环境设施满足安全环保要求,再经审批方可重新开工,对经审查无法整顿到位或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坚决予以关停、取缔。 如今,在扬中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写着理性投资熔喷布劝君莫为市场狂,理性投资不能忘的宣传横幅。 张强回忆,4月12日左右,他就接到通知,全面停产整顿了。 目前,扬中市在长江一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以及泰州大桥处设立了卡口。有30万人口的扬中是长江中的一座岛,进出扬中必须经过这几座大桥。 据卡口民警赵峰介绍,从4月10日晚上6点半起,他们便在桥头检查过往车辆,如果其中载有熔喷布,就送到市场监督管理局去检验。4月16日,扬中市长江二桥查处了一辆被用来运送熔喷布的救护车。 因为是外地牌照,被拦下来检查,一下就露馅了。赵峰说,现在每天我们要查200辆车左右,第一天查到了10辆左右,之后逐渐减少,现在几乎没有了。从4月27日起,我们开始对进入的机器设备和原料进行劝返。 停产整改第二天,张强就卖掉了机器。 对发疫情财的违法者严惩不贷 3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对外表示,不法经营者层层加码,投机涨价、抬高熔喷布价格,涉嫌构成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立案调查。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大对熔喷布等防疫用品价格监管力度,对疫情防控期间哄抬价格、发疫情财的违法者严惩不贷,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公安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协同配合,迅速部署开展专案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以经销熔喷布中间商为重点,上溯源头、下查去向,全链条、全环节开展调查,快侦快破了一批案件。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加紧制定熔喷布的规则标准,以进一步规范熔喷布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国内有2项熔喷布相关行业标准,但是,一项不适用口罩,另一项最终用途不限于口罩,且规定过滤效率、透气率等关键指标的标准值由供需合同约定。 为此,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省纤维检验局、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及相关熔喷布生产企业共同起草了《口罩用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团体标准,旨在规范熔喷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证口罩核心原材料质量。 4月23日,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发布《口罩用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团体标准。这也是全国首次发布口罩用熔喷布团体标准,主要适用于卫生防护用口罩熔喷布。该标准将于4月26日起正式实施,由团体成员按照约定采用,并供社会自愿采用。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有关人士认为,做好熔喷布产品标准与防护口罩产品标准的有效衔接,能够从技术角度起到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企业的积极作用。下一步,他们将做好标准宣传和解读,对省内主要生产企业和基层监管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指导熔喷布生产和监管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