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0年9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0年9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继续回落 9月份,各地积极落实好“六稳”“六保”政策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市场供需状况总体稳定。从环比看,CPI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食品中,受季节和节日等因素叠加影响,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7.3%;受季节因素及部分地区降雨影响,鲜菜价格继续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4.0个百分点;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不断改善,储备猪肉投放增多,猪肉供给有所增加,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1.6%。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随着文娱消费逐步恢复,观影人数增加,电影票价格上涨4.1%;新学期开学,课外教育及部分民办学校收费有所上涨,教育服务价格上涨1.6%;夏秋换季上新,服装价格上涨0.9%。 从同比看,CPI上涨1.7%,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9%,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9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25.5%,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7.2%,涨幅扩大5.5个百分点;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9.0%和5.4%,涨幅分别回落5.4和4.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6.9%,降幅收窄12.9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7.7%、9.1%和4.7%,降幅分别扩大5.3、7.5和3.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非食品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6%,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5.0%和16.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 据测算,在9月份1.7%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涨幅继续回落,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9月份,国内工业生产和需求稳定恢复,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1%。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价格上涨的有15个,比上月减少2个;下降的19个,增加1个;持平的6个,增加1个。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由涨转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2.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0.5%。其他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回落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3%,回落0.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0.7%,回落2.3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0.2%,回落0.4个百分点。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均由降转涨,分别上涨0.4%和0.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PPI下降2.1%,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8%,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1%。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回落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3.9%,回落1.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9%,回落0.5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7.5%,收窄0.5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3%,收窄0.2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6.2%,扩大1.0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6.9%,扩大0.2个百分点。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持平。 据测算,在9月份2.1%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了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由于猪肉价格涨幅大幅回落,带动食品价格涨幅收窄,叠加基数效应显现,拉动9月CPI同比涨幅下行至1.7%。这也是2019年2月以来,时隔一年半CPI重回“1”区间。 “C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继续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指出,9月,各地积极落实好“六稳”“六保”政策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市场供需状况总体稳定。从环比看,CPI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上涨1.7%,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9%,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9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25.5%,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据测算,在9月1.7%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董莉娟说。 业内认为,9月CPI快速下行,是猪肉价格涨幅大幅回落,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食品价格涨幅显著收窄是CPI回落的主要原因。受去年基数上升的影响,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至25.5%,是食品价格涨幅收窄的主要原因。牛肉、羊肉、蛋类价格涨幅也有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食品价格整体呈现回落趋势,主要受肉类价格回落带动。“猪肉价格的回落一方面由于去年同期形成了较高基数,另一方面由于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储备肉投放亦有增加,推动供给逐渐改善。” 唐建伟认为,随着食品价格回落,四季度CPI可能保持在“1时代”。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量不断增加,猪肉价格将稳中趋降。去年下半年是猪肉价格上涨时期,今年四季度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将显著收窄。随着旅游、住宿等行业恢复,未来非食品价格有望逐渐趋稳微升。但消费恢复较为缓慢,非食品价格可能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来看,前9个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3%,已经回落到3.5%的年度控制目标之内。下阶段,由于CPI去年同期基数加速走高,预计CPI将继续呈现回落趋势,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温彬说。(记者 班娟娟)
自2020年9月18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震荡运行,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测算,10月9日的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9月18日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本次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未调金额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价格违法行为。
□ 受全国性高温天气逐渐消退、高校及中小学陆续开学、中秋及国庆节假期来临等因素影响,9月原本是猪肉消费需求回升、价格稳步走高的阶段,而今年9月却大相径庭。数据显示,9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累计跌幅逾10%。 业内人士表示,前期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整体猪价出现高位下行,导致养殖企业利润“缩水”。根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况以及养殖周期来推算,今年第四季度将是产能持续兑现期,猪价或许进一步下跌。 猪价加速下行 持续“火爆”的生猪市场于今年7月下旬戛然而止,猪价出现高位回落,进入9月更是加速下行。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截至9月2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33.26元/公斤,月初为37.26元/公斤,区间内累计跌幅达10.74%。终端猪肉价格也震荡走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5.74元/公斤,较8月31日的48.42元/公斤,下跌5.53%。 以往的9月通常是猪肉消费需求不断回升、价格保持稳定或小幅上涨的阶段。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019年的9月份,猪肉平均批发价累计分别上涨0.15%、1.53%、9.43%。 “今年9月以来生猪价格下降,主要是受到供给面走强的影响。”中信建投期货养殖研究员魏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生猪出栏数量自8月开始出现了明显恢复,9月之后整体供给水平继续提升。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凌云称,近期生猪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由于北方地区生猪行业复产时间较早,上半年规模企业产能恢复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进入9月,随着产能陆续释放,叠加养殖户二次育肥猪出栏增多,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其次,南方地区7-8月受到洪灾影响,猪源供应较有限,但北方地区低价猪源不断涌入,冲击当地市场走货,养殖端多被动降价出货;第三,部分规模场月度及第三季度出栏任务较重,业者不乏有降重冲量操作,市场整体供应增幅较大。 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分析称,虽然7月上旬市场上标猪供应紧缺现象继续凸显,养殖端惜售看涨,继续支撑猪价行情,但随着猪价持续上涨,终端消费者接受能力有限从而转向其他肉制品,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导致猪源供应增加,猪价在下旬开始高位回调。进入8月后,由于高温天气因素,终端猪肉需求延续低迷,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对市场形成冲击,且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意图明显,整体猪价高位下行。 养殖利润缩水 今年前七个月,猪价、肉价高位运行不仅频频掀起生猪概念热潮,也让生猪养殖企业分享到来自周期的“蛋糕”。近期随着猪价跌幅不断扩大,养殖利润也在不断“缩水”。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国内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值为2178.50元/头,月度环比下降11.63%;当月最低点为24日的1945.6元/头,最高点为2日的2421.75元/头。生猪自繁自养盈利水平除了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外,猪价格、饲料涨跌及防疫成本也是生猪育肥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前期仔猪价格较高,使得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利润相比自繁自养的养殖户要低不少。快速上涨的玉米价格使得养殖成本显著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导致近期养殖利润下滑。”魏鑫表示。 饲料配料方面,截至9月29日收盘,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收报2462元/吨,而9月21日盘中一度创下逾八年半来新高2499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5.57%;豆粕期货主力合约收报3072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7.07%。 兴业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表示,8月底以来,我国东北地区遭遇数次台风袭击,引发市场对玉米减产的担忧,玉米期货价格不断上涨并创下新高,现货亦止跌回升。豆粕方面,三季度起南美地区持续干旱,且“拉尼娜”天气恐将导致南美地区大豆减产,一度推升豆粕价格创下两年来新高。中长期来看,饲用需求恢复,预计玉米、豆粕价格仍将处于上涨趋势。 整体上看,虽然生猪养殖利润“缩水”,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魏鑫表示,养殖户利润主要与生猪价格有关,尽管生猪价格缓慢下行,但仍位于高位,整体养殖利润依然丰厚。 四季度是产能持续兑现期 猪价会否持续走低? 王凌云认为,短期来看,国庆假期期间,由于部分养殖单位放假,猪源供应收缩,生猪价格或有一定支撑。随着假期结束,动物检疫及养殖企业陆续上班,生猪供应或不断恢复。加之天气不断转凉,市场调运难度降低,低价猪源不断冲击高价市场走货,预计生猪价格或再次呈现下行态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生猪存栏环比增加4.80%,同比增加13.10%;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4.00%,同比增加20.30%。涌益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2.49%,同比增加3.86%。 “从生猪的养殖周期来推算,正常年份能繁母猪存栏增长对应着10个月后生猪出栏增加。按照能繁母猪的绝对量变化来看,预计生猪出栏在8月开始稳步增长。考虑今年生猪出栏均重增加,育肥时间加长,养殖周期对应调整按11个月计算,预计9月生猪出栏开始增加,第四季度处于产能持续兑现期。”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分析称,展望第四季度,虽然生猪需求将提升,但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前期紧张的供需关系逐渐缓和,猪价重心有望持续下移,预计出栏均价在30-40元/公斤波动。 魏鑫持相似观点。他预计年前生猪价格依旧会维持震荡偏弱态势,生猪出栏数量应该在年底出现明显上涨,在旺季支撑之下价格承压但有一定支撑,预计价格重心在25元/公斤左右。
受全国性高温天气逐渐消退、高校及中小学陆续开学、中秋及国庆节假期来临等因素影响,9月原本是猪肉消费需求回升、价格稳步走高的阶段,而今年9月却大相径庭。数据显示,9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累计跌幅逾10%。 业内人士表示,前期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整体猪价出现高位下行,导致养殖企业利润“缩水”。根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况以及养殖周期来推算,今年第四季度将是产能持续兑现期,猪价或许进一步下跌。 猪价加速下行 持续“火爆”的生猪市场于今年7月下旬戛然而止,猪价出现高位回落,进入9月更是加速下行。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截至9月2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33.26元/公斤,月初为37.26元/公斤,区间内累计跌幅达10.74%。终端猪肉价格也震荡走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5.74元/公斤,较8月31日的48.42元/公斤,下跌5.53%。 以往的9月通常是猪肉消费需求不断回升、价格保持稳定或小幅上涨的阶段。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019年的9月份,猪肉平均批发价累计分别上涨0.15%、1.53%、9.43%。 “今年9月以来生猪价格下降,主要是受到供给面走强的影响。”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期货养殖研究员魏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生猪出栏数量自8月开始出现了明显恢复,9月之后整体供给水平继续提升。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凌云称,近期生猪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由于北方地区生猪行业复产时间较早,上半年规模企业产能恢复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进入9月,随着产能陆续释放,叠加养殖户二次育肥猪出栏增多,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其次,南方地区7-8月受到洪灾影响,猪源供应较有限,但北方地区低价猪源不断涌入,冲击当地市场走货,养殖端多被动降价出货;第三,部分规模场月度及第三季度出栏任务较重,业者不乏有降重冲量操作,市场整体供应增幅较大。 中信期货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策略组分析称,虽然7月上旬市场上标猪供应紧缺现象继续凸显,养殖端惜售看涨,继续支撑猪价行情,但随着猪价持续上涨,终端消费者接受能力有限从而转向其他肉制品,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导致猪源供应增加,猪价在下旬开始高位回调。进入8月后,由于高温天气因素,终端猪肉需求延续低迷,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对市场形成冲击,且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意图明显,整体猪价高位下行。 养殖利润缩水 今年前七个月,猪价、肉价高位运行不仅频频掀起生猪概念热潮,也让生猪养殖企业分享到来自周期的“蛋糕”。近期随着猪价跌幅不断扩大,养殖利润也在不断“缩水”。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国内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值为2178.50元/头,月度环比下降11.63%;当月最低点为24日的1945.6元/头,最高点为2日的2421.75元/头。生猪自繁自养盈利水平除了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外,猪价格、饲料涨跌及防疫成本也是生猪育肥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前期仔猪价格较高,使得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利润相比自繁自养的养殖户要低不少。快速上涨的玉米价格使得养殖成本显著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导致近期养殖利润下滑。”魏鑫表示。 饲料配料方面,截至9月29日收盘,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收报2462元/吨,而9月21日盘中一度创下逾八年半来新高2499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5.57%;豆粕期货主力合约收报3072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7.07%。 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表示,8月底以来,我国东北地区遭遇数次台风袭击,引发市场对玉米减产的担忧,玉米期货价格不断上涨并创下新高,现货亦止跌回升。豆粕方面,三季度起南美地区持续干旱,且“拉尼娜”天气恐将导致南美地区大豆减产,一度推升豆粕价格创下两年来新高。中长期来看,饲用需求恢复,预计玉米、豆粕价格仍将处于上涨趋势。 整体上看,虽然生猪养殖利润“缩水”,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魏鑫表示,养殖户利润主要与生猪价格有关,尽管生猪价格缓慢下行,但仍位于高位,整体养殖利润依然丰厚。 四季度是产能持续兑现期 猪价会否持续走低? 王凌云认为,短期来看,国庆假期期间,由于部分养殖单位放假,猪源供应收缩,生猪价格或有一定支撑。随着假期结束,动物检疫及养殖企业陆续上班,生猪供应或不断恢复。加之天气不断转凉,市场调运难度降低,低价猪源不断冲击高价市场走货,预计生猪价格或再次呈现下行态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生猪存栏环比增加4.80%,同比增加13.10%;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4.00%,同比增加20.30%。涌益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2.49%,同比增加3.86%。 “从生猪的养殖周期来推算,正常年份能繁母猪存栏增长对应着10个月后生猪出栏增加。按照能繁母猪的绝对量变化来看,预计生猪出栏在8月开始稳步增长。考虑今年生猪出栏均重增加,育肥时间加长,养殖周期对应调整按11个月计算,预计9月生猪出栏开始增加,第四季度处于产能持续兑现期。”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分析称,展望第四季度,虽然生猪需求将提升,但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前期紧张的供需关系逐渐缓和,猪价重心有望持续下移,预计出栏均价在30-40元/公斤波动。 魏鑫持相似观点。他预计年前生猪价格依旧会维持震荡偏弱态势,生猪出栏数量应该在年底出现明显上涨,在旺季支撑之下价格承压但有一定支撑,预计价格重心在25元/公斤左右。
今年以来,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从“5”回归至“3”,呈逐月下降走势。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5月份全国CPI数据。机构预计,这一走势有望延续,5月CPI同比增速或回落至“2时代”。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0日电 (张澍楠)今年以来,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从“5”回归至“3”,呈逐月下降走势。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5月份全国CPI数据。机构预计,这一走势有望延续,5月CPI同比增速或回落至“2时代”。 CPI年内下行通道料开启 今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9%,涨幅同比扩大3.1个百分点。分月看,1月CPI环比涨1.4%,同比涨5.4%;2月CPI环比涨幅回落至0.8%,同比回落至5.2%。3月,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交通物流逐步恢复,市场供给不断改善,CPI环比由涨转降,下降1.2%,同比涨幅回落至4.3%。 另外,4月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从环比看,4月CPI降0.9%,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 对于即将公布的5月CPI数据,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截至6月9日,18家机构的预测平均值为2.7%,其中预测最高值为3.0%,最低值为2.3%。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在研报中分析,作为刚需消费品,价格回落通常解释为供给的回升。5月猪价环比降幅有所扩大,7种重点水果价格环比虽小幅上升,但预计不妨碍整体食品价格同比持续回落。非食品方面,居民消费需求仍在疫情后的恢复过程中,预计整体波动幅度有限。总体而言,CPI同比增速预计为2.9%,基本确立年内下行通道的开启。 给出最低预测值的民生证券认为,5月以来,猪肉、牛羊肉和鲜菜价格有所下降,蔬菜价格环比明显下降,水果价格环比小幅上升。整体看,预计5月CPI将回落至2.3%。由于猪周期进入后半场,预计6月份CPI将继续回落。 “二师兄”或继续降价 曾是CPI涨幅重要推手之一的“二师兄”价格涨势大不如前,5月,猪肉价格震荡调整,不再延续此前飙升态势,曾连续四周批发价格环比下降,但5月最后一周环比小幅上涨。 为抑制猪肉价格“起飞”,各部委推进了一系列生猪稳产保供举措。5月22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给出了几组数据:从2019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开始止降回升,至今连续7个月增长,到5月已比去年9月增长了18.7%,生猪存栏也连续3个月增长。 韩长赋称,按照这个势头走下去,实现今年生猪生产恢复目标,也就是恢复到基本接近常年水平还是很有希望的。 在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的同时,冻猪肉持续投放也对其价格造成影响。据华储网,截至5月27日,年内已投放20次中央储备冻猪肉,累计投放量达38万吨。 卓创资讯分析师郭丹丹预计,6月下旬随着养殖户出栏量增加,天气炎热致市场消费低迷,预计猪肉价格有下滑可能,但空间不大。 对于未来物价走势,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表示,2019年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特别是猪肉等重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冲击,物价尤其是重要民生商品的价格走势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随着全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进一步恢复,CPI涨幅有望继续回落,全年将呈“前高后低”态势。 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预计,今年CPI同比增速将逐季走低,食品价格同比向下的牵引力度较大。猪价和果价是年内两个显著影响CPI的变量,由于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较好,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或较快回落,年中水果价格同比也可能较快走低,助推CPI回落。(中新经纬APP)
楼市风向标深圳,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二手房市场。 7.15新政后,深圳二手房成交陷入低迷,8、9月网签成交量跌至冰点,而在近期政策又要对二手房市场进行管控,加剧了二手市场的下滑。 此前,由于深圳新房限价,和二手房价格形成倒挂,带来了炒作的空间。借着去年底的豪宅税取消,不少小区业主联合炒作控盘涨价,以获得更多利润,今年上半年深圳曾上演一波魔幻上涨行情。 但现在,随着限购升级和监督管控二手房的联动调控,切断了深圳炒房的链条,新房到二手房的价格传导失效,二手房流通性变差,市场炒作的氛围降温了。 深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需求端萎缩,而新房和存量供应提升,预计深圳楼市的供求关系将得到缓解,这有利于房价的长期稳定。 二手房市场速冻 7.15新政后,深圳楼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二手房成交量“断崖”式下跌。 根据深房中协发布的网签走势图发现,新政后一周,二手房单日网签量最高仅359套,最低55套。网签量环比新政前一周平均下降79.8%,带看量也遭遇“腰斩”。 8、9月,二手房网签量继续冷却,上周(9.14-9.20)二手房网签量为1467套,跌至新政以来网签量的最低点。相比于一手房动辄“日光盘”,二手房已经进入速冻状态。 深房中协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房源购房成本上升及新房供应增加的双重作用。新政以后,购买二手房的税费成本增加,“豪宅税”重启和转让增值税从2年免征更改为5年免征,让部分人难免会有卖房后买不到房或者不满5年卖不出“好价钱”的担忧,导致二手房新增放盘量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新房供应充足,二手房成交量急剧下滑。 之前上涨幅度较大的区域比如南山、宝安尤为低迷。 深房中协数据显示,8月份龙岗、罗湖网签量占比不断上升,分别达到29%与17%,占全市二手房网签量近“半壁江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南山、宝安为代表的西部片区网签量占比下滑明显,分别占14%与16%。 9月17日,深圳市司法局就《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二手房交易方面,明确完善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管机制,并建立存量商品房价格引导制度。 二手房价格引导机制的建立,是希望改变深圳此前的价格倒挂现象,降低二手房价格炒作空间。 据多名中介人士表示,二手房管控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二手房价过热现象。但目前市场上,仍有不少业主依然采取不同方式予以规避。比如,暂停销售价格较高的住宅或者减少挂盘数量,这也就变相成为二手房的“捂盘惜售”。 不过,随着二手房持续低迷,买卖双方胶着太久,不排除更多的业主会随行就市,以合适的价格挂牌促进成交。 炒房客消失? 深圳二手房指导价格机制传言已久,原因在于深圳成了近年来炒房客最集中的城市。 在过去几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深圳楼市是全国唯一长期房价高企、没有调整的重点城市,7月份的二手房均价高达7万/平方米,其中,深户落户容易、限购宽松,而供应量又较少,供需关系不平衡,是深圳楼市房价高居不下的根本原因。 炒房客们看到了这一点,也加入了市场,真实需求叠加炒房需求,从新房到二手房,深圳的炒房客们打造了成熟的炒房链条。 他们通过“打新”买入新房,同时炒高周边二手房房价,拉大套利空间。去年11月11日,深圳豪宅税取消,税费大降,直接点燃了市场情绪,二手房掀起了新的涨价狂潮,当月二手房成交超过8000套,均价突破6万/平方米,秒杀北上广,成为全国房价最贵的城市。而购房者也担心后续房价继续上涨,而选择积极入市买房。追涨的热情被进一步催化。 从去年底开始到今年3月,深圳不少小区的二手房业主们开始自主地调控自家房价,位于南山的恒裕槟城业主抱团开启了“控盘涨价”,率先将二期挂牌价提高到将近20万/平方米、甚至27万/平方米。 随后,从前海、宝中,到碧海、龙华,10几个小区业主群开始谋划“涨价”。凤凰里花苑里业主发帖,要求邻居们以5.5万元/平方米作为最低挂牌价。 深房中协指出,据业内龙头企业反馈,全市范围内的确存在部分业主(甚至联合)将房源报价大幅抬高,以期通过“高评高贷”方式,通过经营抵押贷款(经营贷利率相比房贷利率低),或转按揭的方式予以高位套现。 随后,凤凰里小区被深圳市住建局约谈,恒裕滨城也被住建局点名了。12月,深圳市住建局对部分集体恶意炒作房价的小区暂停办理二手房网签手续。 今年以来,仍有不少小区业主大幅提高挂牌价,炒作本小区房价。宝安区TATA公寓、鸿荣源壹方中心,龙华区金亨利首府、星河丹堤等部分二手房挂牌价格虚高。5月22日,深圳市住建局又会同宝安区住建局对TATA公寓、鸿荣源壹方中心周边的房地产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部分挂牌价明显高于近期真实成交价的房源全部下架。 炒作风盛行,全国关注,深圳市终于出手。从7.15开始,深圳启动了一系列的调控,9月份再推出婚姻信息查询机制,封堵"假离婚"炒房漏洞,后又推出二手房价格引导机制。 在深圳一位大型开发商人士看来,深圳的楼市调控导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之前的鼓励变成抑制。限购升级以及新房供应量增加,从供需两端调控市场,大量供应的新房分流了二手房的需求;与此同时,二手房的税费等购买成本升高,对购房者的吸引力减少,导致流通性变差,大大冲击了二手房市场的“信心”,二手房价明显降温,调控政策进一步显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限购升级和监督管控二手房的联动调控下,从新房到二手房的传导效果被打破,大大削弱了深圳二手房的流通性,炒房链条几已断裂。一名炒房客告诉记者,他们的圈子最近已经转战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看房。 尽管深圳人目前仍热衷于“打新”,但若未来买了新房也不能在二手市场卖出或者卖不出“好价钱”,就可能会面临一个长期的有价无市的状况。甚至在政府严控之下,二手房还会出现下跌,那么打新的动力也就会相应减弱。 长期来看,前述开发商人士认为,深圳也会学北京、长沙等地,贯彻房住不炒。而在一名资深券商人士看来,深圳要彻底切断炒房之根源,还是要与周边区域联动,扩大土地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