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交所受理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智造”)科创板上市申请。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资25.28亿元投向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试剂研发生产项目、华大智造研发中心项目、华大智造营销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华大智造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华大智造专注于基因测序仪、配套试剂及耗材等一系列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建设智能化工业制造平台,并提供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华大智造表示,未来三年,公司将加大对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开发力度,有序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课题的研发,促进公司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产品的国产化进程。两大业务板块自2016年成立以来,华大智造始终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据介绍,目前华大智造已形成基因测序仪业务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两大板块,并围绕全方位生命数字化布局了如远程超声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其中,公司基因测序仪业务板块的研发和生产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备了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并实现了临床级测序仪的量产。截至9月30日,华大智造已取得境内外有效授权专利364项。在基因测序仪领域,公司形成了以“DNBSEQ测序技术”“规则阵列芯片技术”“测序仪光机电系统技术”等为代表的多项源头性核心技术;在文库制备、实验室自动化和其它组学领域,逐渐发展出了以“关键文库制备技术”“自动化样本处理技术”“远程超声诊断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据了解,全球基因测序行业设备及试剂耗材提供商主要包括华大智造、Illumina、ThermoFisher、PacificBioSciences和OxfordNanopore等,其中华大智造、Illumina和ThermoFisher使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目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设备行业整体销售下滑。根据Illumina公告的2020年三季报,其2020年1-9月基因测序设备仪器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超过20%。2020年1-9月,公司基因测序设备板块销售收入的下降趋势与行业总体状况相符。相比之下,由于华大智造业务多元化、应用范围广,并没有受到疫情的不良影响,2020年,公司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实验室自动化仪器及试剂耗材出口销售大幅增长,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1-9月),华大智造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2亿元、10.97亿元、10.91亿和17.40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172.29万元、1.25亿元、-2.44亿元和1.65亿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的销售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主营业务对公司业绩贡献突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6亿元、8.05亿元、10.83亿元、17.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60.52%、73.37%、99.23%和99.57%;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4.20%、60.19%、52.07%和76.89%。华大智造2020年1-9月的销售收入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对此,公司表示,一方面随着公司测序仪销量增加,市场上公司测序仪总存量持续增长,带动了配套试剂的销量增长;另一方面,公司测序仪的更新换代促使测序通量不断提高,促进了配套试剂耗材使用需求的增加。华大智造的研发投入占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30.54%、23.11%、31.46%和27.96%。由于公司所处的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多学科知识融合和产品研发要求较高,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可能面临研发投入成本过高、研发进度缓慢等技术创新风险。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较高。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62%、49.13%、51.25%和35.14%。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包括行业内知名的基因测序服务商及科研院所等,商业信誉良好,且公司已按照谨慎性原则计提了坏账准备,但如果公司未来有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形成较大的坏账损失,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68%、96.46%、79.18%和46.94%,客户集中度较高。从华大智造前五大客户名单来看,“华大控股及其他受公司董事长汪建控制的企业或组织”一直位居公司第一大客户,2017年至2019年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15%、92.38%、69.96%,其中华大基因占比分别为37.14%、53.44%、55.92%。华大智造表示,公司已加大外部客户业务拓展,关联交易占比也在逐步降低。促进国产替代为配合筹划境内上市,华大智造历经红筹架构拆除、多次股权转让及增资,以及股份制改造。截至本次招股书签署日,智造控股直接持有公司41.15%的股份,并通过华瞻创投间接持有公司11.15%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汪建通过智造控股、华瞻创投合计间接持有52.3%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本次上市融资,华大智造拟募资25.28亿元投向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试剂研发生产项目、华大智造研发中心项目、华大智造营销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华大智造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华大智造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在资金投入层面,公司投入较多研发经费用于对国内外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制造以及市场拓展应用,公司一直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与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及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发展。对于未来三年的发展思路,华大智造称,公司将在现有技术储备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加大对核心技术特别是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公司将加大对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开发力度,有序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课题的研发,促进公司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产品的国产化进程。
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皓元医药”)科创板IPO申请将于11月9日上会接受审核。皓元医药是一家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研发服务与产业化应用的平台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此次拟募资6.50亿元,用于皓元医药上海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安徽皓元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安徽皓元年产121.095吨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深耕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安戌信息持有公司43.9166%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为郑保富和高强,二人均系公司创始人。协荣国际持有安戌信息80%的股权,郑保富、高强分别持有协荣国际50%的股权。郑保富、高强通过协荣国际控制安戌信息,并通过安戌信息支配皓元医药43.9166%的表决权。2015年9月22日,郑保富、高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书》,两人在重大决策上保持一致行动。皓元医药主要业务包括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以及小分子药物原料药、中间体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为全球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从药物发现到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的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公司多年深耕小分子药物研发行业,凭借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供应平台。平台为客户提供数万种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其中,自主合成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超过10000种,同时致力于提供高难度、高附加值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定制合成等技术服务。平台的产品和服务及时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助力超过2000家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药物发现。随着前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步延伸到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阶段,公司通过专业化、高标准的工艺研究、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体系,对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进行产业化工艺研发和生产技术改进,实现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合规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持续供应。公司在提供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委托开发、药证申报等相关技术服务的同时,专注于特色仿制药原料药及其相关中间体和创新药CDMO业务。其中,艾日布林、曲贝替定、艾地骨化醇等产品属于高技术壁垒、高难度、复杂手性药物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公司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多个技术转化平台,完成了超过100种原料药及中间体产品的工艺开发。其中,84个产品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产品涵盖抗肿瘤、抗病毒、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其中不乏高难度、高技术壁垒的复杂手性药物。公司通过产品供应、CDMO服务和CMC服务,助力众多创新药的临床申报以及后期的临床研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增长,研发技术产业化状况良好。公司的一批研发储备项目正在向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为公司未来的主营业务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拥有六大技术平台公司为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较高。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2819.40万元、3542.23万元、5304.49万元及2858.6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6.21%、11.80%、12.97%、11.49%。公司不断创新并完善化学合成技术,形成了高活性原料药(HPAPI)开发平台、多手性复杂药物技术平台、维生素D衍生物药物原料药研发平台、特色靶向药物开发平台、药物固态化学研究技术平台及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库开发孵化平台。公司拥有一支由近40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其中博士和硕士占比24.48%,对产品的最新研发动态进行跟踪。公司员工的教育背景以生物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有机化学等相关专业为主。核心业务管理团队人员均拥有有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多数曾在国际国内知名药企技术和管理岗位任职,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创始人郑保富、高强均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依托完善的管理构架、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公司源源不断地发掘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优秀的研发人才队伍,保障了公司创新的原动力,并为推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公司针对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了股权激励,进一步激发公司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司核心研发人员稳定、研发投入强、在研项目前景广阔、产品线布局完整、技术储备丰富,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具备较强的持续研发创新能力。主营业务突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74亿元、3亿元、4.09亿元以及2.4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500.69万元、1841.42万元、7342.96万元以及4518.85万元。公司主营业务突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报告期内分别为1.74亿元、2.99亿元、4.03亿元和2.47亿元,2017年至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2.19%。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保持在98%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均为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所产生。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11%、51.67%、57.47%和56.21%,保持较高水平,获利能力较强。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体现出公司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和竞争优势。公司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拥有子公司,主要负责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的境外推广和销售。报告期内,境外子公司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境外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38.23%、41.40%、41.46%和41.69%。如果将公司通过境内经销商销往境外终端客户的收入穿透计算,则公司境外收入占比将提升至60%左右。公司提示存在境外经营风险。公司称,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主要境外市场包括美国、欧盟、日韩等,上述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领先,对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的新颖性和技术支持能力要求较高;公司原料药和中间体的主要境外市场包括日韩、欧盟、印度等,境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取决于公司或合作方药品注册申请进度、产品质量标准及成本等因素。同时,公司境外收入可能受到贸易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上交所官网显示,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旦微”)科创板上市申请日前获受理。复旦微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公司拟募集资金6亿元,投向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公司表示,未来将继续扩大国内市场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挥发存储器、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等产品线的国内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增强产品性能,拓宽应用领域,巩固市场优势地位。经营业绩存大幅波动风险目前公司盈利能力欠佳,存在经营业绩大幅波动甚至上市当年亏损的风险。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50亿元、14.24亿元、14.73亿元和7.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3亿元、1.05亿元、-1.63亿元和6051.24万元;对应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1566.65万元、-2.55亿元和2097.91万元。对此,公司表示,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负,主要受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研发成本大幅增加、计提更多存货跌价准备、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综合毛利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公司还面临供应商较为集中的风险。据介绍,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主要进行集成电路的设计和销售,晶圆的制造、封装和测试等生产环节主要由专业的晶圆代工厂商和封装测试厂商来完成。公司目前已经和国内外晶圆代工厂、封测厂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由于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均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本身行业集中度较高,相应的,公司供应商集中度也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的金额分别为5.27亿元、6.96亿元、6.28亿元和2.63亿元,采购占比分别为71.31%、76.12%、74.34%和72.44%,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如果晶圆市场价格、外协加工费价格大幅上涨,或由于晶圆供货短缺、供应商产能不足、生产管理水平欠佳等原因影响公司的产品生产,将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品出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存货主要为芯片及晶圆,受芯片市场销售竞争日益加剧、主要晶圆代工厂商产能供给日趋紧张等因素影响,公司为保障供货需求,报告期内逐步扩大了备货规模。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67亿元、6.06亿元、5.88亿元和6.02亿元,分别占对应期末流动资产总额的22.25%、31.69%、34.23%和34.11%,2018年起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公司每年根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计提相应的跌价准备,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分别3720.32万元、5121.35万元、8635.37万元和8389.94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比例分别为9.20%、7.79%、12.80%和12.24%。如果,未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或由于技术迭代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可能导致存货跌价风险提高,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专注集成电路设计与研发根据招股书,复旦微设立于1998年,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并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建立安全与识别芯片、存储芯片、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和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等核心产品线,主要应用于金融、社保、防伪溯源、工业控制、智能电表以及高可靠应用等多个领域,销售覆盖中国、新加坡等全球经济主要区域。目前,公司通过下属控股子公司华岭股份开展集成电路产品测试业务。复旦微对产品及技术的研发投入较高,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17亿元、4.43亿元、5.50亿元和2.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8.77%、31.13%、37.35%和30.40%,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境内发明专利161项,境内实用新型专利9项,境内外观设计专利2项,境外专利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证书148项,软件著作权213项,建立起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复旦微背后股东十分亮眼。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前五名股东为复旦复控、复旦高技术、上海政本、上海政化和上海国年。其中,大股东复旦复控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复旦高技术实际控制人为教育部。目前,复旦复控持有发行人15.78%的股份。复旦微并非资本市场“新兵”。公司于2000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2014年1月8日,该公司H股股份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2019年,复旦微计划于A股上市,并由华泰联合辅导。今年3月,公司更换保荐机构向科创板冲刺。募资投向智能计算芯片本次闯关科创板,公司拟采用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同时,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2255亿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拟募集资金6亿元,主要用于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符合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和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公司现有主营业务的发展与补充,有助于公司实现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与推广,稳固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领先市场地位。同时,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使公司的研发团队进一步壮大,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都将进一步提升。据招股书披露,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系基于公司在高端可编程片上系统的器件及系统电路研制基础,面向未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视频、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结合先进的低功耗处理器技术和深度神经网络算法,采用先进制程工艺及倒装焊针栅阵列封装,研制适用于推断、边缘计算、小型化便携式终端的智能计算芯片,在研发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产业化和应用推广。为此,公司在提供可编程芯片同时,提供带有深度算法编译器的配套开发软件,建立起产品设计、芯片测试和芯片产品可靠性保障平台。据介绍,该项目主要内容为QL/ZQ 系列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分为样片开发、产品化、量产三个主要阶段。项目将分两年进行投入,开发芯片和通用开发套件,完成芯片量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未来,公司表示,将继续扩大国内市场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挥发存储器、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等产品线的国内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增强产品性能,拓宽应用领域,巩固市场优势地位。同时,公司将结合物联网、5G、人工智能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瞄准未来国际竞争焦点,抓牢经济发展新引擎,将进一步加大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力度。
上海奥普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普生物”)日前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是国内体外诊断产品的供应商,专注于POCT检测仪器、POCT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研发驱动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此次拟募资2.63亿元,用于智慧即时诊断产研升级项目。拥有逾40个品种奥普生物实际控制人为徐建新、翟靖波夫妇。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徐建新、翟靖波分别通过奥普园科技、衍禧堂、海脉德创投控制公司54.66%、3.64%、0.52%的股份,即徐建新、翟靖波二人合计控制公司58.82%的股份。另外,奥普园科技直接持有公司54.66%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且系控股股东。公司率先提出了以“精准化、自动化、云端化”为特点的智慧即时检测理念,并持续聚焦在POCT(即时检测)细分领域产品的开发创新和产业化。公司在炎症感染检测、传染病检测方面具备先发优势,构建了以胶乳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为核心,集成即时检测产品自动化技术、全血样本检测和校正技术、大数据采集技术的研发技术平台,同时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可满足各级医疗机构需求的产品,涵盖新型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传统标志物的自动化检验和产品信息化数据分析等方面,成为国内具备POCT产品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体外诊断产品供应商之一。公司的核心技术平台包含检测试剂开发平台和检测仪器开发平台。公司的核心技术包括胶乳免疫比浊法、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即时检测产品自动化技术、全血样本检测和校正技术、大数据采集技术。公司研发的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Ottoman-1000),主要集成了双粒径纳米微球免疫比浊技术、全自动轨道式上样技术、全血检测和校正技术、微量血批量上机、CRP+SAA+PCT多项目联检等多项技术,在国内炎症感染检测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平台,公司研发了覆盖炎症感染检测、传染病检测、心脑血管检测、糖代谢检测、肾脏疾病检测、优生优育检测等领域的41个产品品种,广泛应用于炎症感染筛查、传染病防控、胸痛中心建设、临床疾病早筛、优生优育管理等领域,在相应细分市场中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公司已有效将核心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形成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研发费用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展,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取得一系列研发成果。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分别为2384.33万元、2747.81万元、3586.48万元和810.89万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8.08%、17.32%、18.25%和27.08%。公司研发费用占比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至2019年,奥普生物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63.48万元和838.66万元,增幅分别为15.24%和30.52%,增长较快,主要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推广现有产品矩阵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现有产品的同时丰富公司未来产品线和检测方法。经过研发团队多年技术积累,奥普生物已经研发出基于胶乳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的诊断试剂产品,构建了完善的技术平台体系。公司经过持续多年技术研发和临床研究,获得了66项专利,其中包括20项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共取得41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其中包括40项第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第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共取得14项软件著作权。公司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即时检测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等多项殊荣,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等多项课题研究。主营业务突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亿元、1.55亿元、1.94亿元和2946.5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97%。按产品类别分类主要包括诊断试剂和检测仪器,其中报告期各期收入来源以诊断试剂为主,收入金额分别为1.27亿元、1.5亿元、1.89亿元和2869.87万元,占比分别为97.61%、96.75%、97.33%和97.40%。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分别为8730.36万元、10856.34万元、14077.40万元和2126.21万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7.31%、69.83%、72.51%和72.16%。2018年及2019年毛利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2125.99万元和3221.06万元,同比增加24.35%和29.67%,主要由于公司的Ottoman-1000系列产品市场规模增长较快,从而导致公司业绩增速较快。不过,公司也提示风险称,2020年一季度,国内大部分医院陆续停诊常规门诊,仅保留部分急症诊疗服务,同时居家隔离、减少聚集、出行限制、延迟开工及开学等防疫措施的推行降低了人们炎症、传染病等感染的概率,医疗机构对公司检测试剂的需求锐减。2020年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994.12万元,净利润为93.53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公司称,公司主要终端客户中妇幼医院及医疗机构儿科较多,疫情导致儿童家庭就诊意愿下降,且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们生活习惯改变,佩戴口罩作为防范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也直接降低了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减少了就诊需求和检测需求。因此虽然国内疫情形势逐步缓解,医院门诊已陆续恢复,但对于炎症感染等的检测需求全面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且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仍面临严峻的输入压力。公司2020年经营业绩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
杭州博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拓生物”)日前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POCT(即时检验)领域,主要从事POCT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POCT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公司此次拟募资8.91亿元,用于年产4亿人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品扩建升级建设项目、体外诊断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体外诊断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建设项目以及营销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覆盖五大检测领域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控股股东拓康投资直接持有公司股份2489.60万股,占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31.12%。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音龙、于秀萍夫妇及其子陈宇杰,三人为一致行动人。三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66.65%,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77.40%的表决权。公司的主要产品为POCT快速诊断试剂产品,生产的POCT诊断试剂产品基于胶体金/乳胶/荧光颗粒制备与标记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研制开发而成,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易快速、成本较低、一般不需要特殊设备并适用于大规模筛查使用等优点,对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是全球POCT诊断试剂品种较为齐全的生产厂商之一,现有产品覆盖了生殖健康检测、药物滥用(毒品)检测、传染病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心肌标志物检测等五大检测领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司法检测系统、第三方检测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血站、私人诊所等。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除已获得基础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外,还获得了MPA注册/备案证书33项,其中一类产品备案证书1项,二类产品注册证书5项,三类产品注册证书27项;国际市场方面,公司取得欧盟CE证书5项,涵盖16个产品(公司3大类传染病产品属于欧盟CE认证list A目录),CE自我声明类产品117项;公司获得3项美国FDA 510(k)证书涵盖21个检测品种。公司产品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取得相关的注册证书,覆盖了公司境外销售的全部系列,产品销往全球各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均为费用化支出,无资本化支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1%、5.36%、8.07%以及3.73%。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085.22万元、966.71万元、1684.54万元以及1838.28万元,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市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公司自创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创新及优化改进,积累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经验,掌握了胶体金/乳胶/荧光颗粒制备与标记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自动化卷式生产工艺技术系统,形成了快速免疫诊断产品技术平台、POCT应用技术平台、生物核心原料技术平台、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平台等产业化技术平台。同时公司持续投入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及动物疾病检测产品技术平台研发,已具有相关技术储备,作为战略化技术平台布局,将逐步实现产业化。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一支由行业内资深技术专家等高级专业人才领衔的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团结合作的研发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在IVD行业尤其是POCT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对各类快速诊断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公司研发团队中的年轻骨干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的生物科学、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技术理论基础,其中不乏具有多年相关技术开发经验的技术能手,亦有刚毕业一至两年的技术新秀。公司研发团队通过技术人才的新老结合以及各技术层级人才的组合搭配,有效地发挥了团队发展的协同效应。除此之外,公司在美国圣地亚哥建立了处于世界生物医学工程科技领域前沿的技术研发中心,为后续各类研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拥有境内外134项专利技术,其中境内专利11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境外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2013年,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018年,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外销占比高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POCT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97%。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2亿元、1.76亿元、2.05亿元及4.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32%、38.34%、42.65%及82.39%,毛利率水平不断提升。公司称,上述相关指标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成本控制及产品议价能力,经营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不过,公司也提示风险称,公司2020年上半年的主要经营业绩源于新冠检测产品。2020年1-6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亿元,主营业务毛利4.02亿元,其中新冠产品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达到了80.64%和88.97%,占比较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遏制了其他传染病的传播,减少了其他传染病的检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其他传染病产品销售的增长速度。若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秋冬季快速消失,而公司其他非新冠检测产品需求增速未能较快恢复,或公司未能及时布局新产品形成增长点;同时,若随着新冠检测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新冠检测产品毛利率可能出现下降,将使公司整体业绩、毛利率水平在2020年下半年和未来产生大幅下滑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来自境外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11亿元、1.57亿元、1.73亿元及4.71亿元,占比分别为92.61%、89.15%、84.60%及96.53%,最近三年平均占比为88.79%。公司称,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良好控制,使我国持续面临输入性防范压力。若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无法得到控制或者消退,将影响公司与境外的正常商业、技术和人员往来,限制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导致公司业绩无法持续增长。若出现二次疫情暴发的极端情形,公司还可能需要全面停产来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将严重影响公司业绩。
卓锦环保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近日获得受理。公司拟募集资金约3.2亿元,投资分支机构建设项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加大研发投入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664.34万元、21068.25万元、29104.03万元与1947.1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255.51万元、4029.67万元、5623.33万元和-380.52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53%、4.89%、5.89%和17.26%。研发投入占比逐步提升。公司指出,近年来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污染治理、废气及固废处理、智慧环保等领域。随着行业迅速发展与相关技术的迭代更新,企业须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把握创新方向,持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或服务开发,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成熟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取得47项专利技术以及11项软件著作权。依托公司已有技术的先进性,公司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包括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技项目和9项市(区)级科技研发项目,完成数十项技术成果转化。卓锦环保指出,技术创新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将持续保持相应的研发投入。未来公司将继续紧盯行业动态及发展需求,并根据客户的制造需求,研发、设计适应性更广、处理性能更好的修复治理技术与工艺,进一步保持乃至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巩固主业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356.93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本次发行不涉及老股东公开发售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若实施超额配售选择权,超额配售部分不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15%。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轻重缓急顺序投资于分支机构建设项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指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为卓锦环保,不存在与他人合作实施的情形。本次募集资金项目实施后,不会导致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下属企业产生新的同业竞争,亦不会对公司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招股说明书显示,为进一步拓展公司在环保领域的业务范围、优化营销渠道、提升运营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市场渗透率,根据现有业务的发展情况,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拟投资9102.9万元用于分支机构建设,提升公司运营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公司拟在武汉、南京、嘉兴开展分支机构建设工作。分支机构的建立将定位于所在地区的营销推广、业务运营与实施及客户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项目实施和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公司将通过参加当地行业展会、论坛、行业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品牌,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场地租赁、场地装修、研发设备的购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等。项目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将公司研究院建设成为污染源综合治理、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复合型研发和试验平台,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将其打造为国家级高水平研发中心,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从事污染源综合治理、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发试验基地、技术应用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随着行业持续向好,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公司表示,业务规模扩张对于流动资金具有更高需求,为保证公司业务发展的延续性,优化财务结构,提升财务抗风险能力,计划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流动资金。提示风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技术、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风险。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华东地区。报告期各期,华东地区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到91.41%、62.03%、91.02%及95.04%。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需求较大,预计未来仍是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区域。服务市场相对集中导致公司对华东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性依赖风险。公司已在华中、华北等地区进行战略布局。公司表示,如果不能有效开拓新的市场,可能存在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业绩下滑的风险。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0104.37万元、17524.17万元、18117.67万元及15057.85万元。2017年至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4.51%、83.18%和62.25%,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20次/年、1.53次/年和1.63次/年。报告期各期,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主要在2年以内,占比分别为95.71%、92.82%、93.73%和92.92%。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5664.34万元增长至29104.03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31%,增长速度较快。公司业务持续扩张形成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不佳。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3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3.77万元、-381.54万元、-3036.39万元及-6523.93万元。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采购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公司表示,未来若业务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可能导致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不佳的风险。
7月20日,AI芯片明星企业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64.39元/股,开盘涨288.3%,报250元。至此,创立4年、68天过会的“AI芯片独角兽”与投资者们在二级市场初次会面,A股市场迎来了AI芯片龙头股。寒武纪早已声名在外:处在人工智能这一“风口”,却甚少在公众面前主动展示自己,被视作低调的“实干家”,但由于产品过硬,行业地位颇高,谈及AI芯片必然要提及寒武纪,正如其名字是地质纪元上的开创意味,寒武纪是国内AI芯片的拓荒者。于资本市场而言,寒武纪上市意味着科创板注册制对于“优秀企业”的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意味着创新物种开始在国内资本市场生根发芽。于寒武纪而言,上市不是目的,而是走向公众的手段,有益于远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盟——毫无疑问,创新型企业走向星辰大海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就是人才。“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三年营收50倍增长,手握40亿元现金,处于“新基建”机会窗口,正如其创始人陈天石所言,寒武纪站在远大征程的起点,而未来是一片蓝海。投资者等来科创板AI芯片龙头股2016年3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2020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寒武纪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四年时间,硬科技明星企业通过注册制走向公众投资者。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寒武纪底蕴深厚,技术与产品性能高居全球领先水平。券商研报介绍,寒武纪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较早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寒武纪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较前年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将2019年的营收与2017年作对比,寒武纪在3年间实现了55.6倍的营收增长。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此次公开发行401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02%,规模并不大。寒武纪募资了25.8亿元,主要来自保荐机构跟投子公司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后者包括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均为与寒武纪具有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愿景的大型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相较于中芯国际等历史较长的芯片企业,寒武纪的成功上市开创了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在注册制下成功上市的先河,搅动了一池春水。长期以来,A股市场有着严格且固定的审核标准,这使得一些独具创新型的科技企业无法登陆A股市场,转求纳斯达克等更加“宽容”的市场环境。而一些A股上市公司,尽管上市时盈利能力达标,但不乏上市后业绩“变脸”,且后续发展乏力的例证,这并非投资者愿意看到的场景。璞玉并不以当下的盈利能力作为唯一标准,如何留住可能伟大的企业?设立科创板实行注册制成为众望所归的转折点。寒武纪虽然尚未盈利,但其主要产品性能在与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ARM、英伟达、英特尔以及华为海思的对比中不分上下,部分指标甚至领先对手,展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芯片是核心基础,可供参考的是,英伟达公司在不久前市值超越英特尔,被认为是AI的一次胜利。长跑型选手“放长线钓大鱼”寒武纪本次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自成立以来,寒武纪快速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输出,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2017年寒武纪将1A处理器IP授权华为海思使用,搭载在华为Mate10手机上,是全球首款AI手机芯片。思元系列产品也已应用于浪潮、联想等多家服务器厂商的产品中,思元270芯片获得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奖。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65项,PCT专利申请120项。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是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这亦是其大手笔投入研发的成果。招股书显示,寒武纪2017至2019年研发支出分别为0.3、2.4、5.43亿元,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连续3年超过了100%,处于行业的较高水平。目前,寒武纪共有研发人员680名,占总员工的79.25%,硕士及以上的人员占比超过60%。对于芯片企业而言,如寒武纪一般巨额的研发投入并不罕见——不论是设计还是流片,芯片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烧钱”是芯片企业的共同属性。按照普遍的流程,芯片研发不仅耗资巨大,耗时也较长,研究成品还需“Design in”,得到客户的响应与支持,磨合后方可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硬科技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首先体现在回收研发成本的周期上,不过更需要看到得是,芯片企业一旦研发成功,护城河便是难以轻易被超越的,因此回报也将如研发投入一样,是巨量且长期的。研发投入换取的“效率”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陈天石曾表示:“芯片这个赛道,比的就是出产品的速度,以及产品好不好用。”寒武纪进入赛道比较早,幸运地占了先机,产品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在研发效率上已经经过市场的验证,成立四年,寒武纪每年都会推出和迭代新产品,相较于其他国外芯片设计公司与A股上市芯片设计公司以平均约每1-3年的迭代周期,寒武纪的研发能力表现突出。而相较于科创板企业的平均毛利率53.49%,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也高过平均值。不过,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更加需要长跑型选手,投资者也需要建立“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心态。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坦言亏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芯片企业的正常生长进程,尤其AI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了在以后“钓到更大的鱼”,寒武纪必须持续研发、快速迭代,而耐心的投资者将享受到最大的利益。AI芯片领跑者“横着长”的生态路径当部分初创企业靠着一颗芯片艰难维生时,寒武纪已经做出了一把芯片,这是“领跑者”的优势积累。寒武纪的业务大致分为四部分:智能计算集群、AI推理芯片、IP授权、AI训练芯片。其中前三部分业务在2019年分别产生2.96亿、7888万和6877万元收入,毛利率分别为58.23%、78.23%、99.77%。第四部分业务AI训练芯片是技术的制高点,产品于2020年推出,预计2021年产生收入。与华为的合作是寒武纪声名鹊起的因素之一,这证实了寒武纪的产品可靠性,而华为选择自研道路,也同时证明了AI芯片这一赛道的重要性。研报显示,2020年仅智能手机、AR/VR、无人机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AI智能芯片需求量预计达到26.11亿美元,而智能驾驶有望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IDC预测,云端推理和训练对应的智能芯片市场,预计将从2017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9.22%。ABI Research预计,边缘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3.93%。对于寒武纪而言,与华为的友好竞争有益于长期发展。目前,寒武纪已不存在向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公司销售总额50%的情况。而从寒武纪的收入结构变化可见,其2017-2018年99%的收入来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2019年新增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业务走向多元化。寒武纪定位于中立、独立的芯片企业,走得是生态型发展路线,而今,经过四年发展,寒武纪“云边端”三条产品线已经完备,接下来仍将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如英伟达等企业一样,寒武纪将构建出独有的生态,并延伸至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云边端一体的作用就是让开发者省力省心,让我们自己也省力省心。云边端一体意味着,部署在不同场景的芯片在硬件层具有统一的指令集和架构,在软件层具备统一的应用开发环境。这能减少公司和开发者研发不同种类芯片时的成本,是我们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天石介绍寒武纪的业务架构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巨头正在成长,毋庸置疑,寒武纪是种子选手。超过40亿元现金储备以及25亿元募集资金加持,寒武纪无疑是AI计算芯片初创企业中资金实力较雄厚之一,这是其巩固优势的基础。面对征途,寒武纪手握成熟且性能领先的产品,以及生态的雏形,蓝海就在前方,只待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