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支国产新冠病毒疫苗进行了Ⅲ期临床试验,正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生产准备。 国产新冠病毒疫苗冲刺中 昨日晚间新华社报道:我国目前已有5支新冠病毒疫苗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数量位于全球前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疫苗研发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但不为第一而抢跑。”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和有关方面以战时状态推进疫苗各方面工作,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奋力攻关。目前5条技术路线共15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支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1支灭活疫苗、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智飞生物(300122)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 为何说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5支疫苗是处于冲刺阶段呢?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临床试验一般分为Ⅰ、Ⅱ、Ⅲ、Ⅳ期: Ⅰ期临床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为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期,又称为早期人体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Ⅲ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确证阶段,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Ⅳ期临床试验是指新药在获准上市后的进一步的研究,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上市后的研究被称为“IV期临床试验”。 可以发现,通过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已经达到药物上市的标准,可以获准上市销售,也可以认为进入Ⅲ期的疫苗离正式面世并不遥远,且5只疫苗同时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成功率上也有保障。部分参研单位曾经表示,新冠肺炎疫苗预计会在2020年底或2021年年初上市。 我国新冠疫苗正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 昨日报道中,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表示,“我们正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新冠疫苗研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与之息息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疫苗的生产、保存、储运、接种也被国内正式提上日程。 国外的DHL等企业也已宣布启动新冠疫苗国际配送业务,将DHL承运的首批疫苗配送至以色列。DHL还专门组建了包括超过9000名专业人员的专家团队,通过其全球网络,为包括制药商、医疗器械商、临床试验和研究机构、批发商、分销商以及医院和医疗保健提供商在内的全价值链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 除疫苗的研发、生产外,因为疫苗的特殊性,为保证活性及安全,对容器、运输条件、接种器具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部分疫苗甚至需要零下几十度的超低温度条件。 在疫苗接近大规模量产的时期,疫苗瓶、疫苗冷链、注射器等成为争抢的资源。按需求预计,这些都可能成为市场紧俏资源,其紧缺程度可能不亚于前几个月的口罩熔喷布。 目前能够存放疫苗的玻璃瓶需要由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易发生反应的硼硅玻璃制成。但这种玻璃瓶的技术门槛较高,实现量产的难度非常大,且费时程度不亚于疫苗的生产。 机构预测,若每人接种3次,新冠疫苗全球渗透率达到20%时,需要疫苗瓶50亿支,全球渗透率达到70%时,需要疫苗瓶将近160亿支。据报道,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参与新冠疫苗研制的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排队抢购疫苗瓶。公开资料显示,仅强生一家公司就已购买了2.5亿个疫苗瓶。 在冷链运输方面,目前已经出现超低温存储冷柜供不应求的局面,美国超低温存储冷柜已经出现脱销,中国部分企业的产品订单出现暴增。业内人士推算,疫苗研发成功后冷链运输市场的新增量在7.2倍以上,有望接近16000亿元。 此外,大规模接种对于注射器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据境外媒体报道,美国已经预定(至少)数十亿支注射器,以备未来注射潜在的新冠肺炎疫苗。欧洲联盟日前也提醒,一旦新冠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可能面临注射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短缺风险,敦促各成员国考虑联合采购。 接种新冠疫苗已在安排 日前,江苏省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和综合监管平台发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公布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采购结果的通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中标,中标价格均为200元/支。 这是国内省级平台第一次公布疫苗采购价格,国内新冠疫苗大规模使用或将越来越近。四川也在推进新冠疫苗的采购工作,部分地区也开始试点。对于新冠疫苗的价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教授透露:四川的新冠肺炎疫苗每支价格为200元/支。 在新冠疫苗全球紧缺的情况下,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发展国家最重要的依仗之一,中国新冠疫苗安全性获国际社会认可。阿联酋成为首个正式批准使用中国新冠疫苗的国家,巴西、巴林、埃及等国也接收了国产疫苗。 A股的潜在受益股有这些 新冠疫苗的研发逐步推进,A股关于疫苗相关题材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一大批牛股扎堆逐渐涌现。 随着前期热度下降带来的部分回调,新冠疫苗产业的相关个股安全边际相对提升,未来具有的上涨空间获得放大,疫苗在2021年有望获得大规模应用,产业链的概念股值得长期关注。 疫苗研发、生产、代销的概念龙头股,包括康希诺、智飞生物、复星医药(600196)、康泰生物(300601)、西藏药业(600211)、冠昊生物(300238)等;疫苗瓶的概念股包括正川股份(603976)、山东药玻(600529)等;疫苗冷链的概念股包括冰轮环境(000811)、海尔生物、澳柯玛(600336)等;注射器方面,概念股有华仁药业(300110)、康德莱(603987)、万邦德(002082)、三鑫医疗(300453)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抗病毒抗感染成为全球药企重点关注领域,掀起了新一轮开发热潮。国内外各大头部药业也纷纷入局,加紧测试临床治疗药物并进行疫苗研发。 作为具有全球创新战略的科技创新型医药企业,远大医药并非初次涉足于抗病毒抗感染领域,早前远大医药关注到该领域可能成为继肿瘤等疾病之外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另一大疾病领域,并已将该领域作为其核心战略领域之一,前瞻性地进行了多款硬核创新产品布局,包括脓毒症、副流感等多个适应证。而脓毒症由于作用机制与新冠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VID-19ARDS)相关联,自疫情暴发初期,远大医药便迅速把适应证拓展至COVID-19ARDS,并同步推进各新药研发项目。 12月13日,远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拥有附属公司GrandMedicalPtyLtd(公司在澳洲设立的创新药研发中心)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脓毒症的全球创新药物STC3141,在澳洲开展的1b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资料显示,STC3141治疗机制明确,通过中和胞外组蛋白和中性粒细胞诱捕网来逆转机体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器官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脓毒症的效果。该产品未来一旦获批上市,有望成为治疗脓毒症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药物。 远大医药致力于成为一家受医生和患者尊重并还原于社会的科技创新型国际化医药企业。STC3141临床试验的稳步推进,标志着远大医药“自主研发和全球拓展双轮驱动,全球化运营布局和双循环经营发展”策略进一步落地。未来,随着公司布局的创新高壁垒产品在国际、尤其是中国市场获批上市,公司目前所形成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将更加畅通,并为公司持续发展、业绩稳定增长奠定基石。 临床试验顺利推进 有望占据脓毒症治疗领域“领跑”地位 脓毒症俗称败血症,是因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失调,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烧伤、创伤、大手术等严重感染以及肿瘤等患者的常见致命性并发症。脓毒症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全球每年新发脓毒症病例超过3150万,其中严重脓毒症患者超过1940万。尽管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病死率仍超过四分之一,成为重症监护病房内非心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现阶段,脓毒症治疗相关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抗感染药物和血管活性药、正性肌力药等辅助治疗药物两大类,但投入临床治疗的针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特异性药物尚缺。据远大医药介绍,STC3141已通过1a期健康志愿者临床研究,初步确定了药物的人体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此次开展1b临床试验,将进一步探索该产品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欧美和日韩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专利并已经取得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批准。凭借在该领域提早进行创新布局的先发优势和快速推动研发进程及产品上市的硬实力,有望让远大医药在脓毒症治疗领域占据“领跑”地位。 据了解,脓毒症治疗费用高昂,医疗资源消耗大。据统计,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治疗费用中的40%是用于脓毒症的治疗,是用于治疗其他个别病症的费用的六倍多。于美国用于治疗脓毒症的平均费用为每人约22000美元,而于中国超过每人10000美元。脓毒症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同时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但目前尚未有针对性的药物上市,预示市场有着迫切的需求,市场前景巨大。 STC3141的发明人之一ChrisParish教授,作为澳洲国立大学JohnCurtin医学院免疫学系癌症与血管生物学小组负责人,曾被授予生物医学研究卓越奖CliveandVeraRamaciotti奖章,以表彰他的科学成就。从科研角度来看,高水平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可为脓毒症新药的临床试验推进保驾护航,并提供后续学术和临床资源。 “市场鲜有针对脓毒症的治疗性药物。远大医药的创新产品一旦获批上市,则有望借助Sirtex及其他联营公司的全球化销售网络,连同公司在国内的产业优势和强大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实现产品的全球化收益。”一位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 创新锚定临床需求 自主研发+全球拓展双轮驱动 受国内带量采购政策等因素影响,医药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瞄准创新赛道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共识。不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深谙创新之道。例如,全球范围内共计4400个PD-1/PD-L1单抗临床试验在研,可以预估的是,未来这一赛道将变得更加拥挤、竞争激烈。如何选择研发管线、创新产品考验着企业的投资判断力。 从远大医药的发展路径来看,公司依靠其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以及对先进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超高判断力,锚定于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构建丰富的创新产品管线,让公司迅速地从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目前,远大医药已经前瞻性布局全球创新和科技领先的三大赛道,硬核科技产品线逐步成型。包括“精准介入诊疗”—精准介入抗肿瘤、精准血管介入以及精准神经介入,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以及免疫治疗。此外,公司还搭建了4大技术研发平台和5大研发中心,前者由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技术平台、DNA研发技术平台、mRNA研发技术平台、糖组学研发技术平台组成;后者涵盖武汉光谷国际研发中心与4大海外研发中心,即美国圣地亚哥研发中心(免疫治疗(DNA技术)抗肿瘤)、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精准介入抗肿瘤)、澳大利亚研发中心(抗病毒抗感染),以及比利时研发中心(呼吸、眼科及mRNA)。 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管线相继进入收获期,远大医药有望发挥公司的产业优势和研发实力,联动国内国际多中心协同发力,快速将科技创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落地上市,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多样的治疗方案,同时也给公司带来持续的业绩回报。
“研发创新是中国民企发展第一驱动力,三一集团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多年来持续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约5%。”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在研发创新驱动下,三一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厂,发展到如今的跨国大企业。向文波认为,集团的成功,更离不开国家的改革开放,以及政府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 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企业造成冲击。三一集团较快克服疫情影响,1至10月集团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过去年全年,净利润、现金流等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屡创新高。 “政府采取一系列果断而有效的防疫措施,以及对企业复工复产的大力支持,是集团得以较快恢复发展的重要原因。”向文波说,疫情期间,三一集团建立起线上办公系统,让研发人员在家就可以有效地工作,既保障疫情期间的生产经营,也为未来经营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近年来,三一集团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海外销售有逾七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今年下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海外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正增长。其中,挖掘机出口同比增长逾30%。 疫情令公路物流遇到极大挑战。三一集团制定了铁路运输方案,优化装箱方式,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了货物的及时出运。 三一集团还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海外市场的数字化营销,开展了多次线上直播销售活动。其中,11月举办的“2020线上宝马展”,2小时销售额达235亿元。
12月14日上午,在上交所内,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鸣,科兴制药正式登陆科创板,代码为688136,开盘时冲高至44.36元,较发行价涨幅98.66%。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药企,经过23年的发展与积淀,在生物药方面卓有成就,目前的四大拳头产品中有两项位列行业前三。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在研生物药项目8项,其中2项拟按照生物制品创新药申报。销售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招兵买马,形成了较强的商业化能力。本次募资,公司将投向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所属的科技创新领域,夯实生物药发展战略。公司ROE和毛利率较高科兴制药前身成立于1997年,坐落于济南市章丘区,于2019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为深圳科益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均为邓学勤。科兴制药是一家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抗病毒、血液、肿瘤与免疫、退行性疾病等治疗领域的药物研发,并围绕上述治疗领域拥有一定中药及化学药技术沉淀。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药物。报告期内,即2017、2018、2019,公司营收分别6.16亿元、8.91亿元、11.9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39.16万元、9416.37万元、1.6亿元。2017-2019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39.05%,净利润亦大幅攀升。作为一家制药公司,公司的ROE和毛利率数据很亮眼。报告期内,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98%、19.04%、22.95%;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9.02%、81.11%和81.53%。上述两项数据均处于较高水平,展现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两拳头产品市占率居行业前三从1997年开始创办到2020年上市,科兴制药在23年的历程中稳步构建起自己的产品线、研发线。就产品来说,公司有四大产品,分别为重组蛋白药物“重组人促红素”“重组人干扰素α1b”“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微生态制剂药物“酪酸梭菌二联活菌”。重组人促红素和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公司营收主力军,2019分别实现营收5.59亿元、3.53亿元,分别占营收的46.99%和29.65%。公司上述两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较强。干扰素是细胞经病毒感染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细胞因子,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起到抗病毒作用。公司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产品“赛若金”是国家一类新药,于2003年在非典中立下战功,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七版指引中的推荐用药,今年2月曾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根据米内网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国内短效重组人干扰素注射剂市场中,公司产品赛若金2017年、2018年、2019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1.45%、23.95%和26.29%,排名第二。重组人促红素市场被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公司产品“依普定”2017年、2018年、2019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36%、11.27%、12.51%,排名第三。另外,依普定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出口优势明显,已经实现了20多个国家的市场准入和销售。公司的微生态制剂产品是常乐康,也是国家一类新药,是老幼孕产妇均可使用的益生菌。8项生物药项目在研公司研发能力较强,拥有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态活菌等三大技术方向,并成功构建了“菌种技术平台”“重组蛋白产业化技术平台”“微生态制剂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平台”“重组蛋白分泌表述技术平台”“长效重组蛋白技术平台”。目前,公司在研生物药项目8项,其中拟按照生物制品创新药申报的研发项目2项。2017年至2019年,公司3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1.21亿,有效地支撑了公司产品研发需求。公司已经组建了较强的研发团队,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有员工1303人,研发人员为169人,占员工比例12.97%。公司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员工有626人,占员工比例为48.04%。公司拥有各类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除了产品、研发能力强,公司还有把产品迅速商业化的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加强了营销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专业型的销售队伍,销售人员从205人上升至490人。覆盖的各类终端数量从7000余家增长至1.5万余家。随着海外市场的发展,科兴制药持续大力发展国际市场,积极抢滩国际生物制药领域,已通过巴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并实现销售。聚焦生物药发展战略公司通过此次IPO,募集资金将投向药物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四个项目。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所属的科技创新领域。值得注意的,科兴制药将聚焦生物药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科兴制药提出,逐步缩减化学药研发投入,着力聚焦具有优势技术沉淀的生物药主航道,持续加大生物药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公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929.19万元,其中生物药研发投入占比已达85.21%。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具有更高功效及安全性,且副作用及毒性较小。由于其具有结构多样性,能够与靶标选择性结合及与蛋白质及其他分子进行更好的相互作用,生物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缺乏可用疗法的医学病症。此外,中国生物药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2622亿元,预计至2023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64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6%。展望未来,公司将秉承“精益制药、精益用药、守护健康”的发展使命,聚焦于生物药发展战略,并将在研发、产业化、商业化、人才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持续推进,保障生物药发展战略落地,服务广大患者。
4月30日,沪深两市除少数上市公司不能按时披露年报外,3626家公司亮出2019年“成绩单”。整体看,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上升的复杂局面,A股上市公司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增、研发投入驱动转型升级、分红金额再创新高等特点,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细胞,这份“成绩单”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劲。 此外,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00家,整体运行平稳,保持良好发展态势。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历时280天,从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集体上市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再迈一步。 整体业绩稳中有增 2019年,沪深两市业绩整体稳中有增,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51万亿元。其中,沪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1万亿元,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3万亿元(未包括异常巨亏的*ST盐湖)。 沪市方面,共实现净利润3.19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九成以上公司实现盈利,共计1370余家。同时,经营质量上稳扎稳打,共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八成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正,七成以上连续3年为正;约半数同比增长,330余家连续3年实现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2019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经营稳健,营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经营业绩整体平稳,共实现营业收入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1.21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沪市主板集聚了一大批优质蓝筹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这其中,大盘蓝筹贡献突出。上证50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9万亿元,净利润2.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11%,占沪市整体营业收入的52%,整体利润的68%;上证180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3万亿元,净利润2.70万亿元,同比增幅均为10%,占沪市整体营业收入的70%,整体利润的85%。同样,沪市中小市值企业也表现不俗。市值500亿元以下的中小市值的公司,合计实现13.42万亿元营业收入和5227亿元的净利润,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深市方面,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营收6.5万亿元,5.2万亿元和1.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0.3%和11.7%,均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的营收增速。 2019年,超过85%的深市公司实现盈利,六成公司利润同比增长,42%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2019年,深市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320亿元,同比增长3.4%。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净利润3565.1亿元、2235.7亿元和51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4%和29.1%。不规范的减值行为明显减少,2019年深市非金融类公司商誉减值总额1035.6亿元,同比下降18.5%。 研发投入驱动转型升级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新动能快速成长。 沪市方面,2019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合计约4478亿元,同比增长约14%,其中70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10%,480余家公司研发投入上亿元,工程建筑、汽车制造等行业研发投入居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服务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居前。 这其中,有传统制造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带动新旧动能转换,致力建设制造强国,也有战略新兴产业聚势赋能,带动工业经济换挡提速。 令市场关注的科创板研发投入如何?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达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持续保持力度;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三成,较上年增长10%。19家公司在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分享科技成果的“稳定锚”。 深市方面,2019年深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3924.4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60家,其中美的集团、中兴通讯、京东方、比亚迪等8家公司超过50亿元。高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科技创新成果。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专利2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项。 2019年深市整体平均研发强度为3.0%,其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公司有291家,占比13.1%。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普遍重视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2635.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平均研发强度为4.8%,超过深市平均水平。 创业板在创新驱动下展现强劲增长动力。新技术、新产业、业态、新模式企业加速向创业板聚集,目前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集特色突出。 深交所表示,板块设立以来,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不仅远高于2.2%的全社会平均研发水平,也明显高于深市3%左右的整体水平。 分红金额再创新高 近年来,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企业职责,积极回报投资者正成为A股市场的优良传统。年报显示,两市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金额约1.36万亿元,再创新高。其中,沪市公司分红累计分红金额1.07万亿元,深市公司累计分红金额0.28795亿元。 具体看,沪市共有约1110家公司推出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1%,整体分红比例32.4%,合计分红金额1.07万亿元。 其中,810余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约23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过50%,工商银行的分红总额最高,达937亿元,22家公司的派现金额在100亿元以上。同时,570余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超90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50%,稳定高比例分红的群体已经形成。这其中,除长年以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的银行及采掘业龙头企业外,其他行业中,伊利股份、大秦铁路、兖州煤业、大唐发电等公司也成为长期大比例分红的典范。 深市65.4%的公司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分红金额2879.5亿元,同比上升10.5%,股利支付率为33.6%。1272家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分红。分红金额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及金融业,分别为332亿元、280.3亿元和267.6亿元。 此外,2019年深市公司股份回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有649家公司完成回购,共有119家公司正在实施中;回购涉及金额合计739.5亿元。 科创板“满百”后再迎新机遇 4月29日,光云科技登陆科创板,就此,科创板迎来第100家上市企业。从0到100,科创板只用了188个交易日。同时,100家上市公司也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上市首年,科创板公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15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78.12亿元,同比增长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158.98亿元,同比增长11%。 100家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合计占比超过60%,分别为39家和25家,另外高端装备、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各有15家、12家和9家。尤其高端医疗设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吸引了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选择科创板上市。 整体看,科创板运行以来基本平稳,符合预期。 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上市的280天后,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创业板首发注册办法》总体借鉴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核心制度安排,充分吸收了科创板相关制度。 深交所表示,坚持创业板和其他板块错位发展,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市场格局,推动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市场参与者改革获得感,努力提升创业板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首次将增量与存量改革同步推进的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涉及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本次改革充分借鉴科创板改革经验,统筹推进创业板改革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一体推进试点注册制与基础制度建设。
百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部披露了2019年年度报告,或按要求以上市公告书形式披露了2019年主要经营数据。总体来看,科创公司上市元年首份“成绩单”符合市场预期,展现出科创板上市公司群体鲜明的科技创新风貌。 首先,科创板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年报财务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新经济”特征。例如,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于未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智力资本、数据资源等“新经济”要素。 其次,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19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持续保持力度。其中,微芯生物、赛诺医疗研发投入占比接近50%;中微公司等11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虹软科技等5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金山办公等22家公司连续两年超过15%。 最后,科技创新成果喜人,高研发投入带来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专利2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项。同时,13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华润微参与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安集科技的钨抛光液技术已应用于3DNAND先进制程,产品线从逻辑芯片拓展到存储芯片;长阳科技已成长为全球光学反射膜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完成了反射膜的全面进口替代。 (责任编辑:王晨曦)
中国网财经5月13日讯(记者林灿 实习记者岳珊珊)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康药业”)的上市之路经历了“转板再转板”。2019年6月,中信证券受聘担任悦康药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辅导机构;2019年12月3日,悦康药业的拟上市板块由科创板变更为创业板;2020年4月7日,证监会公告称,悦康药业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申请将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拟上市板块由创业板变更为科创板。 近日,悦康药业在上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在科创板募集资金15.15亿元,投向研发中心建设及创新药研发项目、固体制剂和小容量水针制剂高端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公开资料显示,悦康药业成立于2001年8月,2019年5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药品研发、制造、流通销售全产业链条。2017-2019年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糖尿 病用药以及抗感染药物等。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注射用兰索拉唑、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对公司收入贡献占比较大或未来增长潜力较大,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悦康药业在2018年业绩实现大跨步增长后,在2019年便增长乏力。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亿元、39.83亿元和42.88亿元,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7.50%和7.6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2亿元、2.68亿元和2.85亿元,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65.85%和6.53%。 虽然2019年悦康药业的业绩增速大幅下滑,但公司还是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于高端化学药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能力,公司市场地位突出。不过,从行业数据来看,悦康药业的毛利率垫底同行、本科学历及以上员工不足2成、报告期内仅申请一项发明专利、研发费用率也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报告期内仅申请一项发明专利 悦康药业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点围绕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糖尿病以及抗感染等重要领域进行研发,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在研产品储备。从数据来看,报告期内,悦康药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167.52万元、9810.13万元和1.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2%、2.46%和2.94%。而2017-2019年,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5.80%、5.77%和5.69%,悦康药业的研发费用率处于同行业的较低水平。 对此,悦康药业回复中国网财经记者称,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情况下,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列举了研发人员和专利的相关数据。但是从同行业可比公司来看,悦康药业的这两项指标也不敌行业平均水平。 招股书显示,悦康药业拥有研发人员368名,占员工总数的12.68%,其中核心技术人员 5 名。2019年,奥赛康的研发人员为461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22.50%,润都股份研发人员占比为15.96%,海辰药业研发人员占比为13.18%。 值得注意的是,悦康药业本科以上的员工仅占17.05%。截至2019年末悦康药业总员工数为2903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员工占比2.62%,本科员工占比为14.43%。从同行业可比公司员工学历情况来看,2019年年报显示,丽珠集团、奥赛康、润都股份、昂利康和海辰药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是30.39%、47.97%、33.33%、30.31%和34.86%。对于员工学历相对较低的问题,悦康药业在采访函的回函中讳莫如深,未做出回复。 从专利来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已获得授权专利121项,其中发明专利78项,发明专利的申请时间主要在2014年之前,2015年-2019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为13项,其中2017年仅申请一项发明专利,2018年以后没有申请过发明专利。而2018年和2019年悦康药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一共为8项。 而同行业可比公司中,珠海润都2019年共提交专利申请45项(包括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和外观专利1项),已授权专利9项(包括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与悦康药业研发费用率较为接近的昂利康,2019年获授2项发明专利,公司1项专利申请获得受理;海辰药业在2019年新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硼替佐米中间体1R-三氟醋酸盐光学异构体的方法”,并提交6项发明专利申请。 毛利率垫底同行 超6成子公司净利润告负 不仅研发费用率垫底,悦康药业的毛利率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也是垫底。报告期内,悦康药业的毛利率分别为43.03%、60.19%和60.92%,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为因产品结构、销售模式、产品定位差异,公司在 2017 年度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随着“两票制”的推行和产品销量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持续提升,2018 年和2019年毛利率较行业平均水平差距有所减小,但是悦康药业的毛利率仍然低于同行业毛利率均值。 此外,悦康药业旗下15家控股子公司中有10家净利润告负,6家净资产为负值。例如,河南康达制药成立于2012年,2019年的总资产为5.5亿元,净利润为-3621.08万元、净资产为-3905.27万元;悦康合肥制药成立于2014年,2019年的总资产为9186.94万元,净利润为-273.79万元、净资产为-6335.96万元;安徽天然制药成立于2007年,2019年的总资产为7085万元,净利润为-350.06万元、净资产为-1609.10万元;广州悦康生物成立于2007年,2019年的总资产为1.52亿元,净利润-1131.41万元、净资产为-4725.78万元…… 悦康药业在回复中国网财经记者时提到,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完善产业链,部分子公司作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承担了特定的职能,比如研发、中试等,费用支出较大;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部分子公司还处于投入期,成本支出较大。目前净利润、净资产为负值的控股子公司整体规模较小,随着研发成果的不断转化及成本投入带来的产品规模的扩大,控股子公司的业绩会不断改善。 目前,悦康药业上市进程处于受理阶段,有关其上市进展的消息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梁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