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网站11日消息,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068亿元。 具体来看,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4.9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1万亿元,同比增长9.6%;委托贷款余额为11.21万亿元,同比下降4.9%;信托贷款余额为7.18万亿元,同比下降8.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8.9%;企业债券余额为26.98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政府债券余额为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72万亿元,同比增长7.5%。 从结构看,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3%,同比高0.2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9%,与上年同期持平;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1%,同比低0.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6%,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3%,同比低0.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9%,同比高0.7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5.4%,同比高0.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2个百分点。 初步统计,2020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06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2135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524亿元,同比多减303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52亿元,同比少减835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67亿元,同比多减691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130亿元,同比少减343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383亿元,同比少56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5459亿元,同比少96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15亿元,同比多622亿元。
图片来源:微摄 银保监会8月10日发布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 一、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 2020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6.0万亿元,占比40.7%,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5.7万亿元,占比18.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8%。 2020年上半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2.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万亿,较年初增长6.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8.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再保险公司总资产5133亿元,较年初增长20.5%;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43亿元,较年初增长0.5%。 二、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 2020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速17.7%。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7%。 2020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5%。赔款与给付支出6308亿元,同比增长1.2%。保单件数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新增保单件数239亿件,同比增长28.0%。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8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9万亿元。 四、商业银行利润同比下降,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 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0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06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末下降0.8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4%,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上季末下降0.4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1%,较上季末下降0.3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21%,较上季末下降0.31个百分点。 五、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46%,较上季末下降9.08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19%,较上季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90%,较上季末下降0.6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60%,较上季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8月10日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商业银行利润同比下降,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度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度末增加0.0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8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9万亿元。 上半年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46%,较上季度末下降9.08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19%,较上季度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90%,较上季度末下降0.6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60%,较上季度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0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206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度末下降0.8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4%,较上季度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上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1%,较上季度末下降0.3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21%,较上季度末下降0.31个百分点。 上半年银行业总资产平稳增长。截至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6.0万亿元,占比40.7%,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5.7万亿元,占比18.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8%。 银行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速17.7%。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7%。
银保监会8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利润同比下降,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末下降0.15个百分点。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末下降0.80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截至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6.0万亿元,占比40.7%,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5.7万亿元,占比18.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8%。 2020年上半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2.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万亿,较年初增长6.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8.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再保险公司总资产5133亿元,较年初增长20.5%;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43亿元,较年初增长0.5%。 银保监会发布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 一、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 2020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6.0万亿元,占比40.7%,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5.7万亿元,占比18.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8%。 2020年上半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2.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万亿,较年初增长6.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8.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再保险公司总资产5133亿元,较年初增长20.5%;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43亿元,较年初增长0.5%。 二、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 2020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速17.7%。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7%。 2020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5%。赔款与给付支出6308亿元,同比增长1.2%。保单件数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新增保单件数239亿件,同比增长28.0%。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8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9万亿元。 四、商业银行利润同比下降,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 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0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06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末下降0.8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4%,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上季末下降0.4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1%,较上季末下降0.3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21%,较上季末下降0.31个百分点。 五、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46%,较上季末下降9.08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19%,较上季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90%,较上季末下降0.6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60%,较上季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目标60% 制造业中小微仍是下半年支持重点 主持人刘斯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提出,下半年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稳妥有序开放。今日本报聚焦央行下半年工作重点,通过采访业内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解读下半年央行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货币政策方向及债券市场开放重点等。 本报记者 刘 琪 今年以来新增信贷目标完成进度如何? 央行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提出,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而此前在今年6月18日举行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也就是说,仅半年时间,今年新增信贷已完成了目标的60%。 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都流向了哪里? 昆仑健康保险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从居民、企业和金融三个部门来看,今年前6个月,居民短期贷款新增0.7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24万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0.0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短期贷款新增2.8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8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8万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前6个月贷款累计减少0.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降幅收窄了0.07万亿元。由此可见,上半年多增的人民币贷款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 “具体落实到行业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基础设施业、房地产业,而建筑业、制造业、其他服务业位居其后,且基础设施业是绝对主力。”张玮表示,从增速上看,2020年政策引导信贷扩张的侧重点在基建、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 展望下半年新增信贷情况,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根据今年近20万亿元新增贷款的总量控制目标,下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还要达到8万亿元左右,这既符合近年来银行贷款投放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监管层不搞大水漫灌的决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仍将是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在支持制造业投资的政策取向下,预计下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将继续保持多增势头。下半年企业表内票据融资规模增幅将较为有限。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袁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结合6月份易纲行长提出的“预计带动全年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的目标,下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大概率将有以下特征,一是增长势头保持不变。下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应该达到8万亿元,而2017年下半年、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下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分别为5.56万亿元、7.14万亿元、7.14万亿元,明显超出往年同期;二是企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企业贷款比例会明显提高。在环境好转的情况下,企业也有加大投资、扩大生产的需要,必然也会增加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表示要“更加灵活适度”外,还强调“精准导向”。王青认为,这意味着下半年货币扩张幅度将较为温和,M2、社融增速将分别处于12%和14%以内的“合理增长”区间。“精准导向”则显示出下半年信贷、社融将主要流向以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部门。预计下一步监管层会重点挖掘“直达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潜力,其中围绕央行再贷款,还可能推出新的政策工具,精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 袁东阳认为,在保证流动性适度的情况下,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注重灵活性和有效性。灵活性主要体现为根据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决定是否增加货币供应,以确保融资成本稳步下降。有效性则体现为确保现有流动性被充分使用,不空转、不套利、不违规进入限制性行业。精准导向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比如创新直达实体的政策,通过将流动性定向引入相关主体,既能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环节降低损耗,又能保证相关主体切实获得资金支持。
2020年中国经济进入艰难的下半场。从需求端三驾马车来看,形势依然不容过度乐观:(1)消费复苏充满惰性,尤其是限额以下的终端消费依然承压;(2)进出口不会有太高增长的期待;(3)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意愿很弱,货币政策也不会太宽松,因此不能指望制造业投资突然拐头向上;(4)房地产投资上半年不错,也正是因为不错,下半年“房住不炒”的调控不会放松。这样来看,下半年托底经济的重任似乎又落到了基建头上。不过,现在还有多少钱可以投向基建?总体情况财政资金够不够、怎么用的问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涉及到基建资金空间有多大。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超过24万亿元,而1-5月支出仅约为7万亿元,还有17万亿元,但这其中仅有不到6%的比例直接投向基建(约1万亿元)。同时,抗疫特别国债(计划投向基建约7000亿元)和专项债(计划投向基建约1.5万亿元)的“一般化”使用趋势变得明显,专款专用于基建的钱也可能打折扣,例如特别国债保民生比例增加、专项债资金分流到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等领域,因此下半年以及全年的基建资金到底有多少,存在较大疑问。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基建资金的问题。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包括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以及服务于科教文卫等公共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所有企业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主要指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三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投资额总和。收入决定资金来源的空间2004年以来,基建增速呈现较强的周期波动性,资金来源的变动也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融资问题是影响基建增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基建资金来源主要有自筹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三种。其中来自于自筹资金的比例最高,达到59%,其次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都达到了16%。自筹资金是主要构成部分自筹资金在基建资金的总盘子中占据的比例达到59%,其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债券、PPP,还有一些非标融资和城投债等形式的资金。1、政府性基金收入国家财政一共有“四本账”:一本账是一般公共预算,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预算,三本账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本账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就是二本账,指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事实上,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2018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033亿元,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1万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6.5万亿元,占比达到91%。根据《关于2019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今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611.41亿元,下降10.6%。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788.95亿元,其中,本级支出2781.32亿元,下降10.7%;对地方转移支付8007.63亿元,主要是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7834.64亿元,下降3.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0406.89亿元,下降3%。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007.6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7500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123342.27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3342.27亿元,增长39.8%。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加上去年结转收入180.04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75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129126.0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6123.59亿元,增长38%。也就是说,不算专项债券和特别国债,今年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大约为8.1万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同比下降了3.6%,由此看来,政府性基金收入来源是受限的。按照往年约45%的政府性基金投入基建的比例,乐观估计今年全年政府性基金投入基建的资金约为3.6万亿元。2、专项债专项债券是指为了筹集资金建设某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通常以建成项目的收入作为担保,90%以上的这部分资金都是用于基建的。今年新增发行专项债规模达到3.75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6万亿元,对基建的支撑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但考虑到专项债还承担补充地方中小银行资本金的角色,甚至可能拐弯抹角借道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我们预计今年专项债投入基建的规模约为3亿元。3、PPP和国内贷款PPP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是近年来政府愈加重视的一项基建投资融资手段。随着PPP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项目的落地率也在逐渐提升。今年以来截至6月底,PPP项目执行阶段的投资余额已经达到10.3万亿元,今年新增的3785亿元,由于上半年疫情的影响,很多PPP项目并未完全执行,预计下半年PPP项目的建设速度能够跟上来,届时全年新增投资额规模可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约2.5万亿元,其中约90%投向基建,意味着基建的PPP资金空间有约2.3万亿元。按照以往情况,一个典型PPP项目的投资比例大致为企业和政府资本金25%和银行贷款75%。25% 的资本金中,企业投资90%,政府10%。也就是说,上述的2.3万亿元中,有约75%是来自于国内贷款的贡献。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鼓励银行设立投向基建的专项贷款,在PPP之外继续增加银行贷款对基建的支持。汇总各地的相关新闻报道,此类资金可能达到2万亿元。国家预算内资金财政收入的正增长,将为更多政策出台释放多大空间?财政收入在6月增速转正,为财政支持基建带来了一些乐观因素。今年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76亿元,同比下降10.8%。不过,6月份,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成效继续显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由负转正,为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6月底前已将具备条件的直达资金全部下达地方,增强了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有力支持基层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减税降费力度不减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的来源主要源自于经济复苏。二季度、6月份工业部门复苏好于预期,6月企业所得税收入同比增长22.35%,贡献了大部分的税收增长,工业部门的持续复苏有利于增加未来税收收入,改善未来财政收支压力。6月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也分别增长7.72%和12.89%,而未来随着消费复苏加快,预计将进一步缓解财政收入的压力。按照今年的财政预算,为防控疫情、稳企纾困和加大投资,今年安排广义财政赤字达到11.2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赤字(不算结转结余资金)达到6.76万亿元。而1-6月一般公共预算财政赤字“使用额度”为2.02万亿元,下半年还有“额度”4.74万亿元,1-6月广义财政收支差额为3.40万亿元,下半年还有7.82万亿元的“使用空间”。从往年节奏看,政府性基金支出年末“突击支出”特征较为明显。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强度预计将强于去年。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的概率较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在既定财政赤字安排的基础上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未来更长期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更多空间。预计今年财政支出至少达到24万亿元,其中全年投向基建的规模约为1.5万亿元。另外,还有城投债、其他类型的政府部门专项债等,都可以为基建贡献资金,按照往年的规模,约有8000亿元的空间。支出意愿决定实际资金投入根据上述的推算,预计全年基建的主要资金大致为:自筹资金9.7万亿元+国家预算内资金1.5万亿元+额外国内贷款2万亿元=13.2万亿元。再加上外资和日渐增加的其他资金,全年基金的实际资金可能有14.7亿元。但这些资金在下半年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投入基建中呢?中央把2万亿的财政赤字增量都给了地方,地方必须出台政策,说明到底怎么去花这些钱,不能又挪用到基建上去。二季度基建已经恢复了很多,但老百姓的消费还是比较差。财政领域的专项债实际运用到基建项目上的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未来的专项债发行要进一步更严格地对应到更好的项目,以基建的实际效果考核后续发行区域和规模。这些既对地方的资金使用效果提出了挑战,又对中央将这些钱下拨的速度造成了影响。今年5月以来,财政存款的“淤积”就是因为中央的特别国债、省级政府专项债等资金下达到县市地方的速度较慢导致的。另外,基础设施的投资一旦启动,就不太可能立即降下来。这类工程很少有一年就能干完的,今年既然启动了,明年可能还得加码,要两三年才能平复下来。但若这些投资仅仅能对经济起到一个短期的托底作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建领域中,因为这些基建项目本身的收益是长期的,并且收益率也相对低。
在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的加持下,7月份A股继续走高,投资情绪明显提升。统计发现,7月份的23个交易日中,有20个交易日A股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单月成交金额合计30.1万亿元,环比增长108%,同比增长230%。(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