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随着5G网络普及,视频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也对手机影像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国产手机品牌的代表之一,vivo手机通过自身长期的技术积累,整体提升手机影像技术,推动智能手机影像功能创新。 探索:vivo聚焦手机影像功能创新 vivo影像技术总经理于猛认为,5G的三大特性是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由于视频传播对网络速度的要求更高,5G技术相当于为视频传输提供了“高速公路”,未来可能会催生更多视频创新应用。 今年,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品牌都更加注重影像能力升级。 长期以来,一直聚焦手机影像功能创新的vivo,今年发布了旗舰产品X50Pro,创新性地采用了“微云台”防抖功能,更好地解决了手机抖动问题,提升用户的视频体验。 vivo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简便的影像工具,帮助消费者去实现个性化的生活记录和艺术表达。相比传统光学防抖,“微云台”能实现更好的防抖效果,也能够让消费者在暗光下拍出更好的照片,大幅降低了普通消费者的创作门槛。 得益于防抖“微云台”性能的出色发挥,vivoX50Pro夜拍能力大幅提升,即便在较暗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出色的画质。在运动场景下,X50Pro则可以轻松实现运动抓拍和运动录像,成为不少运动达人随身必备的“利器”。 在手机影像功能的硬件配置方面,vivoX50Pro+用料十足,搭载超大感光面积镜头模组,带来更大的进光量,可以直接且高效地提升手机暗光环境的成像能力,解决夜拍不够清晰的痛点。 创新:技术投入不设上限 在手机影像领域,vivo不断更新换代,秉持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理念。 vivo坚持的三大“核心赛道”是影像、AI和设计,在认知准确的前提下,vivo对技术的投入不设上限。 在提升认知力方面,vivo拥有一支30人左右的摄影师团队,负责把专业的影像认知提炼出来,交由技术团队去实现。让消费者用便捷简单的操作,获得大片感的拍摄体验。 “微云台”防抖技术只是vivo技术储备的很小一部分,在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影像技术领导者的道路上,vivo已经构筑起强大的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在手机影像领域,vivo拥有一支超过500人的研发团队,并在东京、圣地亚哥等地布局了全球化影像研发网络,结合当地人力、技术、供应链等资源,vivo在手机影像领域正在形成更大优势。 愿景:自主创新推进“智造”升级 近年来,vivo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形成了“用户洞察+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vivo推出了屏幕指纹、升降式摄像头、TOF3D成像等领先技术。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涌现,给“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提供了机遇。vivo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优质产品,更好服务消费者,助力“中国智造”。 数据来源: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8日表示,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以“可代理全额退保”为由,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甚至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据材料,实施“代理退保”,请广大消费者及保险企业加强风险全面识别与防范。 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提示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时提到,目前,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以“可代理全额退保”为由,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并以消费者名义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甚至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据材料,实施“代理退保”,主要涉及人身保险和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 此举严重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也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请广大消费者及保险企业加强风险的全面识别与防范。 “代理退保”表现形式上包括但不限于冒充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保险公司人员或以“与监管部门合作”“有内部资源”等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谎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退保,甚至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以赚取佣金。 还包括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包含不平等条款的代理服务协议,缴纳高额定金或签订高额欠款协议,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 “代理退保”行为存在的风险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到了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信用受损风险、法律风险等五大隐患。 对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醒,谨慎理性办理退保,保险消费者应对“代理退保”时提高警惕,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防止上当受骗。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不要轻易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的原件或复印件转交他人,不要轻易向他人发送移动支付二维码、网银验证码。 此外,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有疑问、有相关服务需求或发生争议纠纷的,可以直接拨打保险公司投诉热线,也可以通过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也可以申请调解或通过仲裁、诉讼等其它途径解决。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同时提醒行业各保险企业要加强防范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只要你把账号、身份证告诉我,我有内部资源帮你退保。”这些虚假宣传看似“为你着想”,其实暗藏深坑。 最近,多种迹象显示,通过恶意投诉、钓鱼维权等形式开展的“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已经蔓延至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严重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也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7月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称“协会”)向保险机构及保险消费者发布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提示。 协会表示,目前,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以“可代理全额退保”为由,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并以消费者名义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甚至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据材料,实施“代理退保”,主要涉及人身保险和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此举严重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也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及保险企业要加强风险的全面识别与防范。 “代理退保”的坑有哪些? “代理退保”套路满满。虽然监管部门多次发文提示风险,不过,今年以来,依然有个人或机构为牟取私利极力怂恿消费者退保,并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平台怂恿、诱导消费者。 以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为例,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是一款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是为有贷款需求、但无法提供担保或者抵押的个人提供的保险。该保险的作用是提高投保人的信用水平,帮助投保人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被保险人是发放贷款的机构而不是借款人。当投保人(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将直接向被保险人赔付贷款本息,而且在赔付后,保险公司仍然可以向投保人(借款人)追偿贷款本息。购买保证保险能够帮助投保人成功申请贷款,但并不能免除投保人偿还贷款的义务。 记者了解到,“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在代理投诉全额退费时可能造成消费者贷款逾期、保费断交等合同违约,从而形成征信不良记录或是被列入“黑名单”,进而对消费者未来的贷款、出行、就业和任职等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协会介绍,“代理退保”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冒充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保险公司人员或以“与监管部门合作”、“有内部资源”等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 此外,谎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退保,甚至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以赚取佣金。 另外,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包含不平等条款的代理服务协议,缴纳高额定金或签订高额欠款协议,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此外,还会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 协会提醒,消费者一旦参与到这些暗藏深坑的“代理退保”后,面临着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个人信息泄露、信用受损、法律等多方面风险。比如,“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为牟取私利极力怂恿消费者退保,却避而不谈退保可能导致的后果和风险;消费者退保后丧失了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监管部门提醒正规办理相关业务 近期,银保监会以及多地银保监局持续进行风险提示,呼吁消费者要做到理性投保、谨慎退保。 继辽宁、新疆、吉林三地银保监局于今年4、5月份发布风险提示后,内蒙古、陕西、甘肃、海南、山东等五地银保监局6月也发布提示消费者的信息,提醒消费者警惕代理退保风险,并且特别提醒通过购买信用贷款保证保险办理贷款的金融消费者,要正确认识个人借款保证保险,办理该项业务后应遵守合同约定,按时还款付息,除需偿还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之外,还需要承担保险费成本。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此次发布风险提示称,消费者应谨慎理性办理退保,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防止上当受骗。同时,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不要轻易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证件信息转交他人,不要轻易向他人发送移动支付二维码、网银验证码。个人或机构对相关金融交易存在疑义的时候,要采取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热线、登录官网,或到线下营业网点咨询等方式核实业务的真实性。如遇不法分子窃取或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利用投诉和退保实施诈骗以及有黑恶势力进行威胁、恐吓等,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协会还强调,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对保险产品有疑问、有相关服务需求或发生争议纠纷的,可以直接拨打保险公司投诉热线,也可以通过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或申请调解、仲裁等其它途径解决。
信用卡“养卡”套现乱象调查 透支消费“以贷还贷”“以卡养卡”将借款违规用于非消费领域 ● 有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还有些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容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 ● 消费者应当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类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 解决信用卡套现问题,除了要建设相关法律体系以及收单规范等全方位的防范综合治理工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信用卡监管的执行力度 记者 赵 丽 实习生 秦华民 6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四号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 银保监会表示,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快,已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居民消费、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背负了超出其偿还能力的大额信用卡贷款,甚至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等问题;还有些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容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并会承担相应后果,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 过度依赖透支消费 以卡养卡资金紧张 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应偿信贷余额已逼近两年最高额。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有的消费者通过“以卡养卡”的方式来避免信用卡还款,也就是通过办理不同机构的信用卡,利用不同还款日期来实现循环还款。 重庆市民张女士使用“以卡养卡”的方式进行还款差不多有五六年了,她在3个银行办理了不同的信用卡,通过自行购买的POS机实现不同银行的信用卡还款和交易,无需提取现金,只需要用POS机绑定一张储蓄卡,利用储蓄卡即可实现不同信用卡的消费与还款,每个月循环还款的资金在1万元左右。 “每个月的还款日是我最着急的时候,生怕错过还款日就被拉入黑名单。”张女士说。 与“以卡养卡”类似的手段还有消费者利用信用卡进出账单的原理,将本月的钱推迟到下个月偿还或者无限期延迟。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存在大量类似“如何用500元还1万元信用卡账单”的帖子。这类帖子称,只要消费者在信用卡的出账日和还款日之间的任意一天,有任何进账行为都会被当成还款,而任何一笔出账都会被计入到下个月的账单。该帖举例说,如果有一张需还1万元的信用卡,但手里只有500元。这时只需要在出账日和还款日之间,将500元存进去,然后再利用第三方平台刷出来。每一次操作,存进去的500元都会被算成还款,而刷出来的500元都会被计入到下个月的账单。来回操作20遍,就能把信用卡账单还清。 对于这样的还款方式,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治标不治本,1万元的信用卡欠款其实并没有还清,“只不过是将本月的欠款推迟到下个月去了。此外,持卡人也需要给代付平台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还1万元大概需要75元”。 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的风险提示文件也表示,消费者应当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类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流传多种套现方式 隐蔽性强难以发现 近期,几家商业银行调整信用卡积分规则,中国人民银行也就《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些调整引发了社会对于信用卡套现的关注。 所谓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不是通过正常的合法手续(ATM机或银行柜台)提取现金,而是通过其他非合法手段将卡中的信用额度以现金的方式套取,同时又不向银行支付提现费用的行为。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流传多种套现方式,有利用二维码扫码给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现金的,也有通过刷POS机获取现金的,还有利用第三方软件对信用卡进行消费,再以现金方式返还给消费者等。 《法制日报》记者在某信用卡套现网站了解到,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与自己套现金额相对应的虚拟商品,然后按照要求使用信用卡付费。完成交易后,就会有相关人员通过现金转账等方式,将扣除手续费后的余额转给“套现人”。整个套现过程,消费者并没有购买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产品。 同时,《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微信朋友圈内也有不少信用卡套现广告,有人声称自己可以利用信用卡套取现金,800元起价。 北京市民张丹(化名)就进行过类似交易。某日,张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信用卡套现广告,正好自己又急需一笔钱,便向对方表达了套现意愿。经过沟通,张丹按照对方要求,扫码支付了2000元到指定账户,紧接着便被告知“目前系统出错,暂时不能提现”。对方告诉张丹,过几天再试试能否提现成功。然而,几天后,当张丹再次询问提现情况时,却被告知商家已经“跑路”,建议其报警。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行骗者一般会使用批量添加好友的软件以各种理由加受害人为好友,然后通过朋友圈发布各类渠道的套现信息,以低手续费、快速提现等文案诱惑网友与其联系。此外,他们还会发布一些自己与客户进行成功交易以及客户好评的截图,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当受害者付款后,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推迟提现,或者直接将受害人拉黑。 一名线上商户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他们在为顾客提供信用卡等支付手段时,都需要给银行或者相关的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手续费。为了避免支付这笔手续费,很多商家都不愿意提供信用卡、花呗付款等方式。另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房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大部分房东的账户都是私人账户,只支持现金交易或者转账。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卡无法满足某些领域的消费,其合法提现的手续费也相对较为高昂,这就导致人们会利用信用卡套现。 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介绍,以前,大多数人通常利用POS机进行信用卡套现,但由于POS机是银行的卡端,经常使用容易被发现,再加上POS机刷卡的手续费较高,所以目前很多人利用二维码扫码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渠道实现同样的功能。此外,一些人还利用信用卡的某些设计机制,提高套现额度。也有不少人打时间的擦边球或利用商务平台之间的信息联网等,寻找信用卡机制的漏洞。在新技术的应用下,信用卡套现特征表现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被发现。 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2019年11月,广发银行发布的《95后人群信用卡消费场景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在互联网+新业态的影响下,互联网消费信贷快速崛起。各大电商推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任性付等因其申请门槛低、手续简单、使用便利等特点,深受热爱网购的年轻人喜爱,是许多“95后”首次尝试信用消费的产品。 在资本、金融科技的鼓励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各类信贷机构也倾向于将更年轻的、相对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Z世代”年轻人作为业务扩张的对象。 信息服务公司益博睿认为,互联网消费信贷机构直白地宣扬“长尾客户”“次优客户”的概念,引导信贷机构降低贷款门槛、下沉客群;同时,共债问题也日趋严重。为延缓风险爆发,部分机构通过贷款重组、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存量风险。 “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消费者主要的问题是对信用卡不了解,如年费是否交付、拖欠年费的后果等。因此,消费者在申请、使用信用卡时,应充分了解信用卡计结息规则、账单日期、年费/违约金收取方式等信用卡相关信息。此外,消费者在申请信用卡时被过度地收取个人敏感信息,甚至是个人的隐私信息。”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放信用卡时主要存在发放信用卡的风控问题、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问题以及还款提示问题等。 尹振涛也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当前,个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风险和违法消费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年轻人群体中,出现了个人杠杆快速上升的现象,他们借助“以卡养卡”的方式,通过办理各种机构的信用卡来交替还钱。 “这种现象在当前非常明显,它不仅会加速个人杠杆的上升,还会增加违约风险的概率。另一个问题就是围绕信用卡的犯罪,这主要集中在利用信用卡套现的问题上。”尹振涛说。 增强防范综合治理 加大监管执行力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出现发卡量和交易额下降、逾期率升高的现象。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称,短期内,信用卡贷款仍处在风险暴露期,不过无论是发卡量还是交易额,目前均在稳步恢复过程中。与此同时,为应对疫情影响,多家银行一手加大力度促刷卡消费,一手加快恢复催收产能。 事实上,银行对风险更加敏感,近期多家银行开始采用封卡、降额等手段来严控风险。 近日,多位信用卡持卡人“吐槽”称,近期收到了银行发出的降额通知短信,涉及银行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各大银行均在加强全流程风险管控,一般不存在信用卡大面积或突然降额的情况。不过,作为常态化的风控举措之一,银行会定期对一些高风险客户进行额度调整,并实施更为审慎的新客户准入策略和提升催收效能。 对于此次银保监会消保局关于正确使用信用卡的风险提示,李爱君认为,主要是由于信用卡领域的投诉集中爆发。 李爱君具体分析称:首先,信用卡发放机构对申请主体的审查和风控流于形式,过度依赖刑事责任的阻吓来作为风控手段,没有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其次,一些发卡银行单方面调整信用额度,对服务收费事先告知提示不清晰;第三,一些发卡银行开展信用卡优惠活动设置霸王条款,单方面改变活动规则,不能兑现优惠待遇,引起消费者不满;第四,一些发卡银行存在告知义务履行不到位、营销宣传不规范、发卡管理不规范、外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此次的风险提示主要是针对风险消费和违法消费这两个突出问题,是为了引导普通金融消费者合理使用信用卡,包括杠杆的控制和理解信用卡本身的功能,即它是一种分期消费支付的功能,而不是投资理财的功能,更不是一个借款的功能。”尹振涛说。 多位银行从业人士表示,抛开短期的疫情影响,近年来随着各类金融科技手段加深、加快应用,银行对于个人客户的风险识别也更加精准。 上述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的风险提示文件也指出,信用卡如有欠款或拖欠年费情况,会产生息费成本,也可能影响个人征信。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消费者应合理规划资金,做好个人或家庭资金安排和管理。 在尹振涛看来,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框架和规则相对比较丰富和完善,并且信用卡的使用群体相比其他消费分期的群体来说更优质。“在整个治理过程当中,违法和防范就是矛和盾的问题,尽管盾很强,但矛也会增加它的攻击性。” 尹振涛建议,解决信用卡套现问题,除了要建设相关法律体系以及收单规范等全方位的防范综合治理工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信用卡监管的执行力度。 “近两年来,围绕信用卡的罚款特别多,这实际上是在增加违法成本,从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一定的约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技术,逐渐出台更多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加大惩罚力度,也可以利用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规范。”尹振涛说。
投资新闻 埃及加速器 Flat6Labs Cairo 第十四批投资名单中,有8家初创企业入选:3atlana、Bosla、CreditGo、Inploy、Mycelium、Opio,Tayar 和 Wedel。 阿曼在线学习和教育技术平台Sana 从阿曼技术基金的资助援助基金筹集资金,该消息于4月宣布。未披露具体投资金额。 位于阿联酋的健康生活APP Steppi 从未披露的投资者那里筹集了72万美元的种子资金。 黎巴嫩硬件开发商 Band Industries 在首轮融资中筹集了280万美元。据悉,本轮融资由 Cedar Mundi Ventures 领投,iSME、B&Y Venture Partners、Berytech Fund II 和 SOS Ventures 也参与其中。Band Industries 是 Roadie Tuner 的制造商,曾在 Kickstarter 上获得3次冠军。 埃及 P2P 借贷平台 MoneyFellows 在 Partech 和 Sawari Ventures 投资的 A 轮融资中筹得400万美元。 沙特教育科技初创公司 Noon Academy 在 Pre-B 轮筹得1300万美元,该投资由 STV 领投, Alturki Holding 和天使投资者也参与其中。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生物技术初创企业 TurtleTree Labs 从 KBW Ventures、Green Monday Ventures、CPT Capital、Artesian 和 New Luna Ventures 筹集了32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KBW Ventures 是TurtleTree Labs 的现有投资者。 总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电子商务平台 Zoodmall 在首轮融资中从未披露的投资者处筹集了1000万美元。Zoodmall 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拉克、黎巴嫩、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开展业务,并在这些市场展开招聘。 伦敦-总部支付门户网站 Checkout.com 获得了1.5亿美元的 B 轮融资,该活动由 Coatue 领投,Insight Partners、DST Global、Blossom Capital 和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也参与其中。Checkout.com 的管理团队总部设在英国,总部设在迪拜。 总部位于埃及的智能电子策略公司 Globaltronics Inc. 从国际金融公司(IFC)融资1000万美元。 MediSponsor 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专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支付网关的公司。该公司从阿联酋投资管理公司 Fincasa Ventures 融资5000万美元。新闻原文显示 Medisponsor 为总部位于美国并且有在阿联酋的分支机构,但是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存在不一致。 JioPlatforms 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IF)。 行业新闻 阿拉伯有声读物Kitab Sawti 宣布在地区封锁期间付费用户增长了204%,并且该公司与 Careem 建立了合作关系。 黎巴嫩云卡发卡处理平台 NymCard 将总部迁至阿联酋阿布扎比。 总部位于突尼斯的金融综合创业公司 Kaoun 被选入谷歌“非洲创业加速器”第五批。 研究与报告 Choueiri 集团发布了今年疫情下的斋月期间消费者情绪的调查结果:43%的消费者持有积极态度,且消费者使用电视和社交媒体的频次增加最多。(完整报告) 群邑(GroupM)发布了《中东和北非地区中期广告支出预测报告》,预测2020年整体广告支出将下降25%。并且所有传统广告的支出都会减少,但他们预测数字广告支出将继续增长。(完整报告) 牛津商业集团(Oxford Business Group)发布了一份关于 COVID-19 在沙特的影响和应对的报告,报告重点关注了电信行业(STC)。(完整报告) 德勤(Deloitte)发布了《2020中东金融科技研究》,调查了中东各地的银行用户目前和潜在的金融科技服务使用情况。最受欢迎的功能是 P2P 资金转移和账户聚合。沙特是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其次是阿联酋,然后是卡塔尔(完整报告) Visa 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71%的阿联酋消费者在店内购物时增加了数字支付的使用;49%的消费者增加了网上购物的频率,61%的消费者使用银行卡和数字钱包付款,而不是货到付款。(完整报告)
图片来源:微摄 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快,已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居民消费、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根据信用卡业务的一些投诉热点和消费误区,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四号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 一是科学认识信用卡功能。信用卡的主要作用是满足金融消费者日常、高频、小额的消费需求,方便消费者生活。但有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背负了超出其偿还能力的大额信用卡贷款,甚至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等问题。还有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并会承担相应后果,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消费者应当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类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二是合理使用信用卡。信用卡如有欠款或拖欠年费情况,会产生息费成本,也可能影响个人征信。消费者在申请、使用信用卡时,应充分了解信用卡计结息规则、账单日期、年费/滞纳金/超限费收取方式等信用卡相关信息。信用卡分期还款和最低还款方式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利息,消费者应当合理选择信用卡分期还款或最低还款方式,避免信用卡逾期。 三是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消费者应合理规划资金,做好个人或家庭资金安排和管理。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的科学消费观念,做好个人或家庭财务统筹,防止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日常生活。
记者今日从银保监会获悉,据反映,近期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法分子伪造中国银保监会文件,谎称账户被冻结向消费者实施诈骗的情况。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三号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资金受损。 银保监会称,不法分子通常惯用手法是:首先,以可获得便捷网络贷款、小额贷款等名义联系消费者,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软件进行注册或提供个人信息;然后,提出因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不符、不实、账户有异等各种理由而导致被银保监会冻结资金。同时,利用伪造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冻结XX账户的通知”等材料,或银行卡冻结截图等,要求消费者缴纳保证金、认证金等钱款才能解冻账户,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 为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不受侵害,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一是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保险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更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形式的保证金、认证金等名目的费用。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勿被不法分子所谓“账户资金被冻结”“将承担法律责任”等说辞迷惑,消费者一旦轻信谎言,就会落入骗局。 二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贷款。消费者如果有资金融通需求,应通过正规渠道从金融机构办理。对于陌生来电、非正规网络途径推销“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的行为,应提高警惕,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向来历不明的账户或个人汇款。 三是妥善应对,及时反映情况。消费者一旦遭遇此类诈骗,应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线索。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向有关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咨询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