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保险商城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水滴保险商城长险网销团队的年化签单保费突破2亿元,仅6月30日一天的年化签单保费便达到1000万元,分别创下该公司单月、单日保费销售纪录。 水滴创始人沈鹏此前表示,水滴保险商城上半年每月的年化签单保费在10亿元左右,长险业务已经占到水滴保险商城整体业务的20%左右。 交银国际的一份研报指出,水滴保险商城平台上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下沉市场,疫情推动相关业务加快增长。目前水滴保险商城正在推进由短险向长险的拓展,并筹划建立线下保险经纪团队,给予“领先”评级。 水滴保险商城表示,除了在流量和场景方面的优势,公司长险业绩的高速增长,还得益于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2019年7月,大都会人寿中国创始人之一李佳正式出任水滴保险销售副总裁,帮助平台拓展了健康险、寿险方面的多元化销售渠道;此后,水滴保险商城还从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引入多位资深人士,将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服务与保险行业的销售、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保险股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可谓惨淡。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收盘,保险板块年初至今跌幅为16.14%,在A股所有板块中排名倒数第二。而沪深300年初至今则上涨了1.64%。 大幅跑输大盘的背后,有来自疫情的影响以及市场对于长期利率下降对险企影响的担忧,同时也有部分巨头正处转型阵痛期,转型效果尚待检验的内因。 由于策略的分化,一季度,5家上市险企出现了业绩分化,尽管从4月及5月总体保费来看,疫情之后的复苏迹象已明显,但记者综合业内人士及分析师观点认为,复苏并非一蹴而就,二季度仍无法完全弥补新单保费与价值的缺口,预计分化仍将在半年报中延续,同时利率下降对于上市险企的上半年利润也将带来影响。 而对于保险股的估值修复,业内分析师则出现分歧。有人认为,下半年行业将进入修复期,保险股估值恢复可期;也有观点认为,上市险企负债端业绩较一季度将全面恢复反弹,但仍处于恢复过渡阶段,资产端不确定性并未消除,估值或将继续筑底。 保费回暖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5月保费数据显示,前5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30.64亿元,同比增长5.54%,较前4月4.34%的同比增幅进一步上升1.2个百分点,行业累计保费增速在疫情后已进入回暖阶段。 来源: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梳理 从产寿险的保费情况来看,总体而言,财产险恢复得更快,从3月开始累积保费的同比增速就超过了寿险。平安证券表示,3月起,产险保费随着车险、政策性业务续保、企财险和责任险等招标的逐步恢复而放量增长。 而疫情对于寿险的影响显然更大,面对面接触的阻断使寿险最大的代理人渠道线下营销受阻,尽管各大险企都在想方设法进行线上化切换,但影响仍然很大,2月单月的寿险保费增速从1月的6.62%快速转跌至-23.73%,3月仍然是-0.31%的负增长,从4月才开始恢复正增长。数据显示,前5月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36.35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较前4月进一步扩大。国泰君安证券分析称,5月寿险保费改善趋势延续,主要得益于代理人红利、新重疾定义修改背景下的老产品炒停,以及上年同期低基数三大因素。 上市险企虽然整体呈现保费复苏的趋势,但一季度的保费分化则延续到了5月。根据中银证券数据,2020年上市险企1-5月累计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差别较大,同比增长率较高的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分别实现32.1%及15.0%的同比增长率,而中国太保与去年同期寿险保费持平,中国平安则呈现-5.8%的负增长。 分化的背后是各家险企战略的不同。中国人寿由于去年10月就提前开始布局2020年开门红,春节前完成大部分年金任务计划,规避了疫情冲击。新华保险采取“先量后价”的策略,银保渠道趸交业务大幅发力。而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在转型推进下无法避免疫情的负面影响,体现出较大的业务压力。平安寿险的个险新单保费在前5月则依旧呈现-15%的降幅,但较前期跌幅已有所收窄。 分化或延续 一季度,几家上市险企的净利润和新业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多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这种分化将会在上半年持续。 平安证券表示,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开门红”的高增长将继续帮助其新单总保费增长,而预计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将呈现下滑态势。但其中,新华保险发力的趸交险种保单价值较低,因此预计除了中国人寿之外,主要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均可能有所下滑。 同时,造成一季报利润分化的投资因素也被分析师认为将成为上半年险企业绩分化的一大重要原因。 长城证券认为,2020年上半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受此影响,一季度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投资端表现不佳,预计上半年权益市场波动将是导致险企业绩分化的重要原因。但总体而言,鉴于权益市场与险企投资收益的强相关性,长城证券认为权益市场二季度回暖有望带动险企2020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增加。其中对于中国平安来说,由于是目前唯一一家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上市险企,而新准则对于金融资产的分类变化,使其净利润会随着市场情况出现更大的波动。 相对于上市险企内在战略以及投资节奏不同所造成的保费、投资或将出现分化的观点,多位业内分析师认为,上半年利率下降的外因将对险企的利润造成一致向下的影响。 2020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的3.1%左右快速下行至4月的2.5%左右,降幅超过60个基点,5月有所回升,截至6月19日升至2.88%。但根据平安证券计算,10年期国债收益率750均线截至6月19日为3.36%,较上年末下滑10个基点。 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750日均线通常在险企进行传统险准备金计提时充当分母中的折现率,而当收益率下降,分母变小,需要计提的准备金就变多。 这一不利因素在今年的一季报中已经有所显露。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分别在一季报中披露了由于折现率造成的对利润的影响,利润分别减少53.31亿元及19.35亿元。因此,多名分析师预计险企将加大准备金计提,从而导致当期利润下滑。 估值何时修复? 保险股经过上半年的糟糕表现之后,估值已处于低位,而估值水平何时能够修复就成了市场最为关注的一点。 从业内分析师的观点来看,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目前保险股估值已在低位,当前股价过度悲观,但也有分析师认为估值修复仍待时日。 综合业内分析师观点,支持估值修复的主要因素包括:目前疫情正在缓解,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均在改善,保险的长期需求未变,下半年将会迎来新单保费的提升;下半年宽信用为主基调,长期利率再次快速下行的概率不大;大型险企均在增员提质,代理人渠道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权益市场回暖,超长地方政府债等供给放量将会有利于险企投资。 中银证券从下半年重疾定义及配套发生率修订结果将出台的角度来看,认为这将在短期内促使险企“促销”原有旧产品,使单月保费环比增速提升。长期来看今年则会成为保险行业产品切换年,各家保险公司均在观望下半年重疾修改情况,并且推出相匹配产品,预计下半年新单提升迅速。 不过,也有分析师持有不同意见。中泰证券分析师就表示不认同“随着疫情缓解,代理人队伍将快速恢复”的市场观点。根据其调研,险企大部分线上增员来源以老客户为主,且入职后线上培训效果较差,产能增量无法弥补老代理人脱落的损失,且4月以来大部分公司重心仍在追业务缺口,高质量人力战略落地不如预期,因此下半年个险渠道可能依然无法恢复到疫情前状态。
近年来,君龙人寿银保渠道保费占比已逼近60%,业内专家认为,较为依赖银保渠道,或将造成成本较大,退保率较高等问题。 近日,君龙人寿公告拟增资1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将增至8亿元。事实上,自成立以来,君龙人寿已三度增资,增资背后是其连年亏损,资金面吃紧的困境。 原本定下2019年盈利的目标,在投资“踩雷”下却泡汤,且2019年亏损加剧。对此,君龙人寿向蓝鲸保险表示,目前,已定下力争2020年实现盈利的目标,并且,今年已逐步剔除可能存在风险投资资产,上半年投资收益已取得较好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在五年规划基础上,君龙人寿提出,2020年聚焦发展个险和银保渠道,继续提高期缴保费。细分来看,目前,君龙人寿银保渠道保费占比已近六成。 对于君龙人寿逐步提升的银保渠道,有业内人士建议,注意潜藏风险。因为过于依赖银保渠道,会造成保险公司成本较高,失去获取业务主动权,且银保渠道过往主销中短存续期产品,会造成较高退保压力。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兼顾银保与个险渠道,可以帮助险企保持保费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发展期缴业务。 投资计划违约2019亏损0.63亿,君龙人寿拟定增1亿 6月24日,君龙人寿于中保协发布公告,外资股东台湾人寿和中资股东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集团”)拟以自有资金对君龙人寿实施定增,双方将各出资0.5亿元。 增资后,君龙人寿注册资本将由7亿元增至8亿元,两家股东持股比例依旧分别为50%、50%。 君龙人寿向蓝鲸保险介绍其增资意图,“增资一方面是公司实现五年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需不断充实资本金,深耕市场;另一方面,也是转型发展以及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股东方持续看好公司市场发展前景,全力支持公司转型推动‘保险+医疗’战略”。 事实上,这已不是君龙人寿第一次增资。成立于2008年11月的君龙人寿,初始注册资本为2.4亿元;此后,君龙人寿原始股东台湾人寿和建发集团分别于2011年12月、2014年10月、2016年9月对其增资1.2亿元、1.4亿元、2亿元。三轮增资后,君龙人寿注册资本增至7亿元。 几度增资的背后,是君龙人寿业务扩张、偿付能力下滑、持续亏损所带来的资金面吃紧的困境,此次增资也不例外。 首先来看君龙人寿偿付能力变化,其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综合率已从2018年末的196.56%下滑至2019年末的176.78%,2020年1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51.8%。 利润方面,君龙人寿并未按照寿险公司“七平八盈”的规律发展进入盈利期,成立以来持续亏损,2009年至2019年已连亏11年。 可以看出,君龙人寿2011年至2018年,除了2016年增亏750余万元,整体呈减亏趋势,或意味着其经营状况也在好转。彼时,在2018年,君龙人寿曾公开表示,公司利润曲线呈寿险公司普遍的凹型,预期2018年实现盈亏平衡,并在2019年实现盈利。 然而,2019年,君龙人寿不仅没有实现盈利,反而净亏损6334.25万元,2019年也成为君龙人寿成立以来亏损最大的年份。 对此,君龙人寿表示,“2019年,公司投资的‘光大永明-中信国安棉花片危改项目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以及‘长安宁-天津物产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生实质性违约,造成投资亏损,导致净利润目标未达成。如未发生投资损失,公司已首度呈现获利”。 同时,君龙人寿表示,“2019年偿付能力下滑,主要原因也是君龙人寿对上述两项投资计划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实际资本减少”。梳理发现,2019年,君龙人寿资产减值损失高达6147.57万元,而2018年仅为3.3万元。 针对投资项目发生信用风险的问题,君龙人寿称,“2020年,公司已逐步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剔除可能存在风险的投资资产,优化存量资产的质量,从上半年投资收益上看,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保险公司在投资时应该注意违约风险,2015年之后,金融机构最为担心的就是踩雷,最保险的措施就是避开高风险项目”,经济学家宋清辉向蓝鲸保险表示。同时,宋清辉建议,前期,保险公司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筛选能力;中期,应做好风险控制和管理。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向蓝鲸保险表示,保险资金投资大概分为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非标资产或信托等,保险资金在投资计划上出现违约风险,具体到机构个案,有些是运气不好,有些是风控出现问题。投后管理方面,作为一个持有规模较小的投资人,事后很难去做追偿。 资产减值计提大幅提升导致营业支出增加的同时,君龙人寿的保费收入却在缩减,一增一减,加剧亏损。2019年,君龙人寿保费收入为5.65亿元,同比下滑7.58%。其中,较为显著的是,2019年,君龙人寿的新单保费收入为2.86亿元,同比缩减35.75%。 对此,君龙人寿称,“2019年保费收入下滑,主要是公司剔除不良业务及渠道,聚焦价值型商品,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业务内涵价值的举措所致”。 宋清辉表示,“一般而言,新单保费出现较大缩减,原因包括前期基数较大,公司业务节奏变化,经营不善以及产品老化迭代慢等,有大环境因素,也有公司策略失误等因素”。 银保渠道保费占比近六成,失去主动权业务成本或较高 不过,在不断调整的五年规划下,君龙人寿已定下“力争2020年实现盈利”的目标,此次增资或也能对该目标有所助益。 据悉,在2015年之前,君龙人寿聚焦提高市占率、扩大公司规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君龙人寿保费收入已从2.22亿元增长至5.84亿元,同比均增超四成,这个阶段,君龙人寿保费保持较快增速。 2016年1月,君龙人寿制定五年规划,明确长期发展战略;此后,君龙人寿不断对五年规划进行调整。2017年强调将做大个险,拓展银保,提升期缴业务的比例,降低趸交业务占比。2019年,君龙人寿再次表示,2020年将继续聚焦期缴保费主要来源,即个险和银保两大渠道的发展,并结合业务竞赛和推出新的主力期缴产品来加强对期缴业务的推动。 新五年规划以来,君龙人寿保费收入多数年份呈缩水状态,但业务结构正在优化。该公司续期业务占比不断提升,已由2016年的17.17%增长至2019年的49.33%;趸缴业务相应从72.04%下滑至2019年的40.17%。 同时,银保和个人代理保费收入来源也在增强,个人代理保费收入占比由2017年的19.25%增长至2019年的33.64%;对应时间内,银保渠道保费从48.99%增长至57.9%。 银保渠道保费占比逐步提升,并达到近60%,这在专家看来,却暗藏风险。宋清辉表示,银保渠道保费占比较高对业务经营有一定影响。首先是依赖银行渠道,渠道成本较高,没有主动权;其次,银保渠道过往销售的多是中短存续产品,退保率也较高。 徐昱琛表示,“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较为依赖银行,产品期限相对较短,对保险公司或造成较大现金流压力”。 “个险队伍培育,存在投入高、见效慢的特点,但业务价值率相对较高,银保渠道依托于现成网点,可帮助保险公司迅速提升保费规模”,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兼具银保渠道与个险,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在保持保费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保险机构发展长期期缴业务,推动提升新业务价值”。 赔付端,2017年至2019年,君龙人寿赔付支出分别为0.95亿元、0.96亿元、1.55亿元;退保金分别为2.67亿元、2.99亿元、2.07亿元,两项支出成为营业支出扩大的主要因素。 对于2019年赔付端表现,君龙人寿表示“公司面对金百合C 款满期给付、金牡丹大量退保的情形,总公司每月通过现金流预测,分析满期及退保对公司流动性影响,确保公司拥有充足的流动性以履行支付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君龙人寿坦言称,新冠疫情对公司的展业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君龙人寿投资资产的资产质量或资产收益水平。大环境下,2020年君龙人寿能否实现盈利值得关注。(蓝鲸保险 雷赛兰 leisailan@lanjinger.com)
弱冠之年的江泰保险经纪(下称“江泰保险”),离它的上市梦还有几步之遥? 2018年6月16日,步入“知天命”年段的沈开涛带领下的江泰保险收获成年礼,那一年江泰保险首次收获成长目标,“为江泰三十而立奋斗”。 当时,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当时的江泰保险一往无前,沈开涛的决心是,敢与国内外同行“掰手腕”,那一年,而立目标首次被沈开涛提出。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风华正茂的成年人,江泰保险经纪一直在竞争环境中长大。接下来的历练将使我们进一步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而立之年。” 小目标们,等等看 2020年6月16日,转眼间,江泰保险已步入弱冠之年,冲向而立,目标一致是宏伟在前,江泰保险要做的是中国民族保险经纪最强品牌。 沈开涛的新目标是: 预计到2030年,江泰保费规模将达到近500亿元,佣金收入将达到90亿元,国内分支机构超300家,员工数量预计达到5万人。 对比去年的6000亿寿险梦的鸿鹄之志,掀起业内波澜阵阵,步入弱冠之年的江泰开始脚踏实地了?! 当时,江泰保险放出豪言:五年,6000亿寿险新单 当时有一组测算是, 这意味着五年后,江泰要做出12个寿险经代市场的保费, 五年后,江泰要大致要完成两个国寿+两个平安的新单保费总和, 为整个寿险保费市场贡献出新增的三分之一的量级。 这次,目标500亿不那么语出惊人了,要做的也就是前十榜单里的一员吧。 上市只是执念吗? 目标都是缥缈的,打脸也不怕。 但有一种执念,叫江泰上市的执念,其实执念时间久了,就慢慢变成可达成目标了。 从2007年开始酝酿上市,江泰多次登上新闻标题榜首,“江泰保险抢跑A股首只保险中介股”曾频频刷屏保险圈。 2013年,江泰再次发声,公司拟2年内在国内主板上市,并将在未来3年发起成立1家国际再保险经纪公司、1家保险销售公司、1家保险精算师协会以及1家风险管理咨询公司,计划已经通过董事会批准。 2020年,上市再现露出。 3月18日,北京证监会网站发布江泰保险经纪与申万宏源终止上市辅导协议,以及中信建投关于江泰保险经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辅导基本情况表。 3 月 6 日,江泰保险经纪与申万宏源解除辅导,转由中信建投辅导。 这是江泰保险第三次更换上市辅导券商,2012年8月, 江泰保险开始接受宏源证券辅导,2017年1月改为申万宏源辅导。 辅导江泰上市的金融民工们,你们还好吗? 相对主流大型上市险企而言,江泰上市并非虚无缥缈。作为一家财险经纪公司,虽然整体规模尚不算大,但江泰保险也位列保险经纪排行榜前几位,而从业务来看,医责险、旅游保险则是江泰保险经纪第一、二大渠道。 沈开涛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十年来,江泰保险累计服务了超过20万家企业客户,保额达1343万亿元。为保险行业贡献保费520亿元,涉及直保、再保的全部险种。我们协助客户处理赔案380万件,帮助客户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30亿元。其中,赔款金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案件172个,上亿元的10个,超过10亿元的4个。 转型,势在必行 无论是上市,还是大寿险梦,都是江泰保险在寻谋的新路。 江泰保险的市场定位是“三高三跨三大”:即“高科技、高风险、高净值,跨界、跨境、跨域的大客户、大机构、大平台”,这些都是江泰保险三十而立目标下江泰保险在不断摸索的市场空间。 仅靠财险中介的市场,可能不足以支撑江泰的大梦想。 转型,也是江泰保险面前的势在必行。 财险市场红海海海,特色和瓶颈同伴而行。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费业务结构在2016年时仍以财险保费收入为主,不过从2017年开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费重心就在向寿险倾斜。 江泰保险之前,早有转型先例。 2013年,泛华将保险业务重点全面转向寿险。 Anyway,江泰保险志在为国内领先而奋斗!为做中国保险经纪行业的领头羊而不懈努力。 最后分享一组沈开涛的鸡汤,请干: “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气吞山河。 用明天思考今天,用今天成就明天。 只有做到才能得到,做不到什么都得不到。 不断找问题,解决问题,是胆量,也是担当。 选择称职者,培养佼佼者。 今日事、今日毕。”
券商指出,在当前阶段,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下探空间十分有限,看好A股保险板块下半年的结构性反弹机会。近日,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保(601319.SH)、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保险(601336.SH)保费成绩单悉数出炉,前5月合计揽收1.29万亿保费,同比增长6.39%。分业务看,前5月,5寿险公司合计揽收0.87万亿保费,同比增长5.39%,平安人寿、人保寿险负增长较前4月缩窄趋势明显。财险公司方面,前5月,老三家合计揽收0.38万亿保费,同比增长6.69%,经济复苏、新车销售情况转好,促使车险业务回暖,保费占比有所提升。二级市场方面,5月以来,5上市险企均未跑赢同期沪指,其中,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股价有所下滑。但券商分析师认为,保险股估值已处于低位,下探空间非常有限,在经济动能逐渐恢复、代理人红利延续等背景下,估值或将得到提振。5寿险公司前5月揽0.87万亿保费,平安寿、人保寿负增长有所缩窄具体来看,人身险公司方面,前5月,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3698亿元,稳居行业龙头位置;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2462.8亿元,仅次于中国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164.69亿元、619.86亿元、790.09亿元。增速方面,前5月,3家寿险公司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新华保险以32.12%的同比增速领跑,中国人寿以14.99%的同比增速次之,太保寿险微增0.04%;平安人寿、人保寿险同比分别下滑7.05%、6.22%,但相较于前4月-8.91%、-7.11%的同比增速,负增长保持缩窄趋势。从单月数据来看,5月单月,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为362.01亿元,同比增长5.44%,环比增长0.96%;中国人寿保费收入为323亿元,同比增长20.97%,环比增长8.75%;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7.12亿元、104.25亿元、40.3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32%、25.9%、8.61%,环比增速分别为25.6%、0.83%、-7.71%。对于保费环比整体改善,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表示,“主要原因是短期代理人红利背景下,二季度各家公司加大营销政策推动力度、重疾定义及发生率表修订出台所引发的老产品炒停,以及2019年当期基数较低所致”。从业务来看,前5月,平安人寿取得寿险新业务745.89亿元,同比下滑11.46%,但相较前4月的-12.36%,有所回升。其中,个险新业务保费收入为628.49亿元,同比下滑15.01%;团险新业务保费收入为117.4亿元,同比增长14.07%。人保寿险长险首年保费收入为302.31亿元,同比下滑20.5%。其中,趸交首年保费收入163.99亿元,同比缩减32.9%;期缴首年保费收入为138.32亿元,同比增长1.9%。在中金公司看来,由于今年保险行业新业务的负增长已经推动市场下调了2020年增长预期,预计下半年增速低于预期可能性不大。健康险公司方面,表现依旧亮眼,前5月,人保健康保费收入达181.09亿元,同比增长53.22%;平安健康保费收入达40.61亿元,同比增长62.11%。此外,平安养老前5月保费收入为127.53亿元,同比增长8.95%。老三家前5月揽0.38万亿保费,人保财、平安财车险业务占比持续提升财险公司方面,前5月,人保财险实现保费收入为2006.32亿元,同比增长3.46%;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196.66亿元,同比增长9.63%;太保产险取得保费收入630.42亿元,以同比12.12%的增速领跑。老三家合计揽收0.38万亿保费,同比增长6.69%。5月单月,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59.11亿元、231.2亿元、122.62亿元。其中太保产险以16.38%的增速领跑,平安产险以14.76%的增速次之,人保财险增速为6.04%。从险种来看,前5月,平安产险车险保费收入796.72亿元,同比增长2.59%。非车险保费收入399.94亿元,同比增长26.98%,其中,意外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67.97亿元,同比增长29.68%。前5月,人保财险车险保费收入1082.81亿元,同比增长1.9%;非车险保费收入923.51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非车险中的意外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435.84亿元,同比增长19%;农险保费收入为165.1亿元,同比增长16.2%,这两大险种成为拉动人保财险保费增长主力。同时,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37.23亿元,同比缩减54.6%,较前4月的51.4%的降幅进一步扩大。国盛证券分析师指出,“2019年以来,人保财险信保业务行业赔付有所恶化,疫情加剧风险暴露。人保财险虽受到较为明显影响,但风险敞口逐步收窄,预计未来一年左右风险逐步出清,综合成本率有望逐步回落,带动盈利改善”。从车险和非车险占比变化来看,平安产险车险保费占比从1月的61.06%逐渐攀升至前5月的66.58%;非车险相应从38.91%逐渐下降至33.42%。人保财险车险保费占比从1季度的48.31%逐渐提升至前5月的53.97%;非车险从一季度的51.69%下降至46.03%。由此来看,两家财险公司均出现了车险业务占比提升的现象。对于车险业务回暖,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分析道,“5月经济复苏、新车销量大幅改善是车险新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根据乘联会数据披露,2020年5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8%,是2020年以来首次恢复正增长”。保险股估值下探空间十分有限,三季度新单增速或迎阶段性高景气再来看二级市场表现,5月6日,上证指数以2831.63点开盘,6月12日报收2919.74点,区间涨幅3.11%。相同区间内,保险板块开盘报1313.68点,最新收盘报1319.34点,区间涨幅0.43%。个股方面,从5月6日开盘到最新收盘,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区间涨幅分别为2.99%、1.22%;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区间跌幅分别为0.67%、1.12%、3.68%。尽管中国平安、中国人寿股价有所回调,但5家A股上市险企均未跑赢同期沪指。对于后市,多家券商分析师认为,在当前阶段,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因此向下空间十分有限。资产端预计超预期,负债端呈逐步改善趋势,或将提振保险股估值,看好A股保险板块下半年的结构性反弹机会。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认为,“当前股价反映的无风险利率预期过于悲观,两大因素支撑资产端实现超预期,一是当前经济动能整体小幅改善,反映经济复苏的高频指标也均有明显改善,推动经济复苏超预期;二是政策环境出现结构性微调,货币政策从‘宽货币’走向‘宽信用’”。中金公司也认为,“随着二季度中国经济活动恢复正常,长端利率保持低位的预期扭转,这将是驱动保险股估值修复的核心变量”。同时,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指出,“负债端整体呈现逐步改善态势,二季度代理人红利延续、老款重疾产品炒停,以及低基数三大因素推动新单及新业务价值边际复苏;全年来看,下半年人力推动政策及低基数两大因素仍将成为负债端改善的主要因素,维持行业‘增持’评级”。中金公司认为,受益于重疾定义调整和上半年人力储备带来的短期刺激,预计三季度新单增速会有阶段性高景气,将提振保险股估值。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继获得证监会批准后,中国太保1.13亿份GDR的发行并上市又顺利获得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批准。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当前中国太保价值被低估,明显低于同业,考虑到其稳健的经营战略、内含价值两位数的增速,当前估值已充分反应市场对中国太保发行GDR的负面情绪。随着GDR靴子落地及转股期压力过去后,中国太保估值有望迎来较强的修复”。
近日,身边有朋友因为家人重病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家在踊跃捐款和感叹世事无常之后,也在问如何规避此类风险?在笔者看来,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定期体检以外,给自己和家人配置一些合适的健康险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配置健康险呢?以下是一些小提示:健康险包括哪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始健康险的配置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健康险产品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特点如何,这些产品就像我们应对风险的盾牌,只有熟悉它们,才能够根据我们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构筑防御工事,将风险的冲击挡在外面。关于健康险的产品类型总结,如下表所示:在此需要说明,我们常见的健康险其实仅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护理保险四种产品类型。严格意义上,意外伤害险不属于健康险的范畴,但意外险与健康险互为补充,为我们的家庭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故在此一并讨论。健康险配置小提示前面对健康险的各个险种进行了介绍,那么,具体到各个险种的配置方面,我们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1、医疗保险以“基本医保”为基础,适当配置商业保险。医疗保险直接对被保险人的医药费进行报销,减轻了就医人的经济负担。在实务中,医疗保险又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个部分。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基础医疗保障体系,表现在:(1)为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数据,2018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包含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3.4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2)集中招标采购,调控药价。由医保出面,和药厂开展准入谈判,集中招标采购,一方面,老百姓得到更加实惠的价格,另一方面,药厂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得到提升,进而实现双赢。相信大家对去年那段医保谈判专家“灵魂砍价”的视频还记忆犹新——治疗糖尿病的药品达格列净片的价格被从“5.62元”一直砍到了“4.4元”,专家一句“4.4元4太多,不好听,再降4分钱!”,将该药的价格定格到全球最低价4.36元。在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中,新增的70个药品,价格平均下降60.7%;续约的27个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6.4%。使得患者个人负担减少80%以上,个别药品负担下降95%以上。纳入医保的进口药品,基本都是全球最低价,堪称患者的福音。当然,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基础保障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方面保额有限。以北京为例,基本医疗保险门诊1800元起付,全年最高报销2万元,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为50万。另一方面,基本医保的用药也是受到限制的。基本医保的用药仅覆盖1858种甲类药和817种乙类药,而对于超过19万种丙类药则需要全自费,自费药中包含了许多大病进口药和特效药。因此,在有基本医疗保险兜底的基础上,建议根据经济条件,适当配置一些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不时之需。另外,对于有基本医疗保险的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保费会更低一些。2、疾病保险关注“疾病范围”、“二次赔付”等要素。与前面介绍的医疗保险直接报销医疗费不同,疾病保险在确诊相关疾病时,一次性赔付一笔保险金。患者可以用保险金继续治疗,或者改善生活。配置疾病保险,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素:一是“疾病范围”。在疾病保险的保单里,会严格约定所保障范围和赔付比例,保障范围之外的疾病是不赔的。因此,保障范围的差异是配置疾病保险需要关注的重点。在重疾方面,银保监会已经对25种重大疾病做了统一的规范和规定,这一块,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差异不会特别大,建议选择赔付比例更高的产品。而在轻症方面,监管机构没有做硬性要求,各个产品的赔付范围千差万别,建议对“极早期恶性肿瘤”、不典型心肌梗塞等高发轻症进行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每个人的家族情况、工作生活状态的不同,面临的疾病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家族里罹患心血管病的比例较高的当事人,在概率上,未来罹患类似疾病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在选择疾病保险时需重点保障此类疾病。二是“二次赔付”。一般疾病保险只赔“一次”,赔完以后保险责任就解除了。所谓“二次赔付”是指,如果被保险人治愈后,又罹患约定范围内的疾病,还可以获得赔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疾,包括早期的肿瘤都可以治愈,因此,“二次赔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当然,“二次赔付”的保费价格要贵一些,建议在报价合理的范围内,优先选择“二次赔付”。三是“保费支付方式”。保费支付方面有“消费型”和“储蓄型”两种方式。所谓“消费型”是指每年缴纳一定保费(几百到几千元),享受相应的保障。而“储蓄型”每年需要缴纳更高的保费(上万元甚至更高),保险公司承诺除了提供相应保障之外,若干年后(如当事人60岁的时候)全额退还保费。两种方式,笔者更推崇“消费型”保险,在保障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储蓄型”保险占用大量资金,而十几二十年后,即使退还保费,由于通货膨胀,现金价值折损也是相当厉害的。3、意外伤害保险合理配置,可以省不少。所谓“意外”是指受到“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和非疾病”的原因致使身体受到伤害。一般情况下,“意外”发生的概率较疾病更低,所以保费也要低得多。目前的市场上,意外险的销售呈现小额高频的特点,报价也是特别乱的,如果做到以下两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意外险的保费开销:一是“选择合适的渠道,主动投保”。相信很多人会在买机票的同时,顺带花20元给自己买一个航空意外险。20元才保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这个价格其实挺贵的。有多少人知道,在许多保险公司的官网上,只要花上几十到上百元钱,即可对全年的意外伤害进行保障,保险范围也更加全面,除了飞机、汽车等交通意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意外情况。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投保”。现实中,还有人活得“更加精细”——仅仅对风险高的时间段进行投保。如在家和去云南旅游,面临的意外风险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仅仅对旅游期间进行投保,保费能够低至0.1元/人/天。最后,收入保障保险和护理保险主要是解决出现健康问题后,收入受到影响以及需要护理的问题,挑选产品的思路和前面介绍的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健康险配置的“那些坑”前文介绍了配置健康险的一些小常识,在实际操作中,健康险配置中也存在着一些“坑”,来看看你有没有踩过:1、谁最该配置健康险?身边很多客户认为家里的孩子或者老人是健康险配置的重点。一方面,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免疫力较弱,更需要得到关爱和保护,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处于青壮年,出现健康风险的概率较小,配置健康险的意义不大。其实,家庭里最该配置健康险的正是处于青壮年的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和主要收入来源,一旦出现问题,对家庭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假设老人或者小孩病了,即使没有保险,至少我们的收入还能扛一阵。一旦我们自己倒了,收入断了,又没有保险,谁来照顾家里的老小。所以,在关心家人的同时,请先保障好自己。2、“保费返还型”产品最划算?很多人都希望在享受健康保障的同时,尽量少付钱,最好能够免费——这是不现实的。保障服务都是有代价的。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背后是专业的精算师团队、管理团队、销售团队,以及HR/IT/财务等中后台支持团队,也意味着巨大的运营成本。有人问,很多“保费返还型”保险承诺多年后退还保费,这不是免费服务吗?实际上,因为通货膨胀,多年后退还的保费现金价值会大幅缩水。在此,以每年3%的CPI增长率计算,经过一定时间后,退还保费的现金价值缩水情况如下:如1万元的保费,即使10年后全额返还,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其购买力已经缩水到现在的73.7%,也就相当于现在的7370元的购买力。而这种缩水效应,随着保费返还期限的增长,通货膨胀的增加,还会进一步的加剧。因此,无论是“消费型”保险直接支付保费,还是“保费返还型”保险以退还保费的现金价值缩水为代价支付保费,“免费保险”是不存在的。考虑到“保费返还型”产品每年交纳的保费也更高,故“保费返还型”产品不一定比“消费型”更划算。建议大家不要被“保费返还”的条款所迷惑,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保险产品。3、只买一个险就好了?前面介绍的各种健康险类型,在保障范围内是有一定交叉的。比如一旦查出某个重疾,医疗险可以报销医药费,疾病险也可以赔付一笔现金用于治疗。看起来,两个保险的产品效果是一样的,只买一个就好了。其实不然,以某人意外失明为例,从医疗险的角度,仅报销两万元的治疗费用,而疾病险则可以赔付50万元的现金,用以支持今后的生活。因此,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三个类型的产品即使在保障范围上有交叉,但保障目的是不一样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和经济实力,综合配置。4、等到有风险了再去买保险?很多人觉得自己年纪轻,身体健康,无需买保险。等年纪大了,有疾病风险了再说。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要知道,保险服务从来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一旦风险出现了,再找保险公司就没用了。从投保的角度,健康险在投保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核保”,即对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审核。如果“核保”不合格,保险公司一般会直接拒保。相比之下,年轻人身体素质更好,更容易通过核保,获得保障。年纪大了以后,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状况(如甲状腺结节),从而引发拒保。从成本角度,年轻人的保费也会低很多。所以,趁年轻健康,先把保险上了,可能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5、用自己的医保帮别人一把?在医保过程中,有人会耍小聪明,用自己的医保,帮助其他人看病拿药。这种情况,在三四线小城市特别常见。一方面,这种行为属于骗保,本身就违法,严重的可能要负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这些就诊和用药记录会记到医保系统中,对自己今后的投保和理赔造成影响。如某人用自己的医保帮朋友拿了几瓶心脏病的药,看起来占了便宜,其实,除了可能因为“骗保”受到惩罚以外,在医保系统中,他会被标记为“心脏病人”,对他今后购买重疾险,或者申请理赔都将造成影响。所以,“诚信做人,合法用保”是一个更加符合我们利益的选择。
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行业持续转型的影响,今年一季度,代表万能险保费的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266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0%。今年一季度,万能险持仓市值降低,一方面源于万能险新增保费减少,更多的险企选择使用传统险账户、分红险账户买入或举牌A股;另一方面,万能险持仓个股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拉低了持仓市值。今年以来,不少险企都将发展高价值业务的中长期重疾险、寿险作为保费策略,而压缩万能险等产品保费成为主流险企共识。一家银行系险企相关业务人员近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发展长期期缴和高价值业务,压缩低价值及对偿付能力消耗较高的万能险等产品,提高银保渠道价值,重点发展传统保障类业务,如年金、重疾、终身寿险等。万能险保费再压缩在行业转型、监管持续导向下,万能险保费经历了2018年的短暂回升后,2019年增速再次回到下行通道,今年一季度保费增速持续回落。《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万能险保费近8000亿元。2019年,在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17%的情形下,万能险保费增长仅为0.54%。今年一季度,万能险保费更是同比大幅下跌40%。从一季度万能险保费下滑的原因来看,一方面,疫情冲击保费,行业整体保费增速下行,万能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一些险企持续加大转型力度,降低万能险保费占比。尽管万能险保费持续下滑是大趋势,但个别保障型业务未完全发展起来的寿险公司,则计划今年持续加大万能险业务保费增速,以补充现金流。例如,某险企在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根据2020年销售计划,万能账户新单业务有较大现金流入,能够弥补万能存量业务较高的退保预期。持股市值环比降11%随着万能险保费增速的下滑,万能险账户一季度末重仓的A股市值也出现同比及环比降低。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一季度,万能险重仓A股68只个股,合计持仓市值达851亿元,环比降低11%,同比降低6.8%。截至一季度末,万能险持仓市值靠前的10只个股分别为金地集团、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金风科技、长江电力、上海银行、华夏幸福、金融街、广发证券,对应持股市值分别为138.0亿元、128.9亿元、78.6亿元、75.4亿元、54.2亿元、43.2亿元、40.8亿元、38.3亿元、31.0亿元、29.5亿元,合计持股市值达658亿元。总体来看,万能险持股仍偏爱金融地产股。上述10只个股中,除金风科技、长江电力之外,其他均为金融地产股。此外,万能险账户今年一季度还持有金地集团、保利地产、首开股份、华夏银行等地产及银行股。万能险举牌的标的主要为金融股及地产股,还有一些公用事业股。之所以选择举牌这类个股,与万能险的高负债属性有关。当时,一些资产驱动负债型寿险公司,通过售卖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产品,迅速积累保费,这些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普遍在4%左右,个别甚至高达6%、7%,高负债属性驱动险企寻找二级市场能够覆盖负债成本的标的,银行、地产股由于分红稳定且较高,成为万能险举牌的首选。随着监管下发多份文件,持续引导险企压缩中短期的趸交万能险产品,鼓励中长期的寿险、健康险产品,万能险保费增速遭遇急刹车,万能险风光不再。有寿险公司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因为低估值、股息高、业绩确定性强的金融股、地产股能够提供稳定分红,这与险资对持续稳定的收益要求完全匹配。人保资本股权投资公司总裁张令佳对记者表示,险资天生特别不喜欢做“危险动作”,却喜欢“也许不见得那么高但稳定的收益”。正是基于险资的这一属性,今年以来,在A股及港股大幅回调之际,不少险企出手买入或加仓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