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理财正大面积收复“失土”。据记者最新统计,进入7月后,数十只“固收+”理财已经走出六月阵痛,净值回归。 按同发行主体口径计,净值破1的理财产品已由6月高峰时期的约130只,大幅下降至最新净值披露日(绝大多数处于7月1-7月3日)的83 只。 对于银行理财来说,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不算太平。6月上旬,大行、股份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曾有多达近130只净值型产品出现浮亏。一向以稳健形象示人的“固收+”理财被大范围讨论是否“跌落神坛”。 其实,理财产品在未到期之前的净值回撤,实际上并未形成真正的收益损失。之前很多理财产品显示的年化收益是负数,是因为其把当下一个月跌幅放大12倍到全年的预亏。 而且净值回撤,即账面浮亏非实际亏损的银行理财占比也非常小。梳理中国理财网数据可以发现,国有行、股份行和其理财子公司共在中国理财网登记4073只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破净”产品占比仅2.04%。按发行主体分: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有49只;国有大行资管部发行的有9只,即2020年之前发行的老产品;股份行发行的有25只。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银行资管业务“真”净值化转型的必经阵痛。5、6月份债市经历了两年来最猛烈的调整,底层资产价格波动直接穿透至产品表面,是采用市价法估值后理财业务的正常运行机理。 例如,其中83只净值低于1的理财里面,有整整70只是在今年4月份以后成立的新产品。它们亏损的重要原因是成立期限太短,配置的大头即短久期债券的利率上行太快,导致债券估值快速下跌,相关产品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安全垫。 “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因为成立时间短,所累积的票息收入不足以抵补所配置债券资产的下跌幅度,因此出现净值低于面值的情况。但其实很多产品并没有到向客户实际兑付的时期,所以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债券市场回暖,净值会持续回升”,一名大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理财整体稳健,仍具配置价值。 如果放在整个资管市场上与非银相比,银行理财依旧体现出了相对“稳健、安全”的优势。由于投资品种的属性,银行理财中的纯债理财长期扮演的就是固定回报角色。 以建信理财为例,当纯债券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达到1.33%、超过63%的纯债基金最大回撤大于1%时,建信理财的净值产品平均回撤幅度仅为0.38%,远远小于同期债基回撤幅度。横向对比全行业数据,建信理财已到期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平均超过业绩比较基准48bps,最高超出业绩比较基准133bps。 建信理财业务人士介绍,截至6月20日建信理财已为超过138万客户创造理财收益近30亿元,开业至今不良率保持0。 一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投研人士告诉记者:短期来看,对债市维持防御状态。但其所处团队一直没有悲观,认为经历了前期大幅调整后,债券市场的钟摆正在逐步向有利的一方靠拢。“我们也会积极寻找进攻机会,尤其是部分调整较大的品种已经出现配置价值,如2-3年信用债的配置价值大幅提高,我们也已经在二级市场进行精选及配置”,该投研人士告诉记者。
建信理财董事长、CWM50专业成员刘兴华7月7日在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线上发布会上透露,建信理财已经积极与监管机构汇报,推进跨境理财通“北向通”产品研发及销售准备。 “我们立足于两种制度比较融合借鉴下的财富管理模式,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相匹配的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通过统一的财富管理市场,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刘兴华在会上建议,尽快出台2020年过渡期后的延伸政策。按照“总量控制、逐年压降、一行一策”的原则,平稳有序推进存量理财产品整改,明确非标转标、非标回表、非标承接等技术细节。新老理财并行对理财市场监管带来不同规范,需要加快统一。理财公司承接老产品的节奏和与过渡期安排需要在未来政策中进一步清晰化。 他表示,要推动非标资产与标准化资产的共同繁荣。资管新规之后,社会融资结构回归银行主体,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提高。从企业的负债结构来看,以债券为主的负债安排容易受发行人经营波动、市场环境变化、政策调控影响,造成融资持续性问题,逆周期调节能力不足。标准资产与非标资产的区分是流动性及信息透明度,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披露、会计估值等方面的制度,搭建非标资产交易市场,开“非标转标”正门。非标资产可以与标准资产互为补充,发挥银行在挖掘客户、把握风险方面的能力优势。 在他看来,理财业务可以在中国资管行业中发挥支柱作用。理财业务已经是衡量现代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标志性业务,是现代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繁荣稳定的新生力量,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兼顾市场化属性与社会责任。理财业务具有银行的信用特征,在渠道与客户资源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要依托银行做大理财业务规模,从而发挥理财业务对其他资管业态的支撑作用。 “跨境理财通作为大湾区的金融政策,建信理财公司可以率先推进。”刘兴华表示,在全球低利率的环境下,理财产品对香港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据刘兴华透露,建信理财已经积极与监管机构汇报,推进跨境理财通“北向通”产品研发及销售准备。“我们立足于两种制度比较融合借鉴下的财富管理模式,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相匹配的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通过统一的财富管理市场,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银行理财转型持续推进,理财子公司批设工作有序进行,非标投资规模不断下降。资金信托明确回归私募资管产品本源,基金、证券、期货、私募等机构不断增强主动管理能力,发挥投资顾问优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尚福林7月7日在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线上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据他介绍,截至目前,资管行业整体规模在百万亿元以上。理财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50%左右,19家理财子公司获批设立。保险、证券、基金领域资管业务规模稳健增长。 “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必须要遵循基本规律,要看是不是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不是有利于防控风险,是不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资管行业,才能够行稳致远。”尚福林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持续承压,各类市场主体都在经受较大的经营压力,短期偿债能力下降。 具体而言,一方面,行业内部转型压力加大。存量老产品受疫情影响处置退出势必更加困难。新产品也因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行、权益类优质项目减少等影响遭遇“资产荒”。另一方面,外部竞争压力和输入风险并存。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第一家外方控股理财公司已于去年底在上海批准设立,未来还会有更多海外资管机构进入国内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后与外部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跨境资本流动等引起的输入性风险的防控压力也会加大。 尚福林认为,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需要把握好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一方面,继续保持监管定力,坚决打击影子银行以及非法金融活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巩固前期治理成果,防止风险反弹。同时,也要以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为定位和根本目标,加快推进资管行业转型,增强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截至2020年5月末,光大理财在助推经济复苏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抗疫及扶贫等方面累计投放超360亿元。 为助推复产复工和经济复苏,光大理财积极加大对防疫企业和民生保障行业的资源倾斜力度,累计投放疫情防控债超过18亿元。为满足重点民生行业、湖北地区企业和疫情防控单位的融资需要,光大理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聚力量为武汉航空港、硚口国资等湖北省重要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防疫相关项目超过40亿元,为企业渡过疫情难关送上强心剂。 光大理财发挥联通器作用,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支持力度,通过债券直投,积极参与贵州、新疆、西藏、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棚户区改造,高速、铁路、航空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放金额近160亿元。参与贵州铜仁扶贫发展基金等金融扶贫项目,总投放金额超过30亿元,主要用于定向支持地方文体设施及科学教育项目建设。 自成立以来,光大理财坚定在新基建、新技术、新价值链等方向和优质现金流企业类别的战略配置,以新基建为突破口,推出“朱雀”“麒麟”“凤凰”“鲲鹏”等投资行动品牌,提早布局、迅速反应,持续加大对新基建补短板、保民生、消费升级等相关项目的拓展力度,重点围绕交通运输、清洁能源、城市建设等领域,创新投资模式,加大投放力度,年初以来累计投放相关领域项目超过100亿元,有效提升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能力。光大理财持续关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行业,先后投放近12亿元的绿色债券。 未来,光大理财将进一步发挥好资金的联通器作用,坚持绿色可持续的投资理念,拓宽优质企业融资渠道,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勇担社会责任,坚持价值创造,以专业的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建信理财董事长、CWM50专业成员刘兴华7月7日在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线上发布会上表示,理财子公司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在增强宏观金融政策、监管政策有效性的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理财子公司成为平抑市场波动,实现金融资源更有效配置的重要力量。”刘兴华表示,成立理财子公司是国家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理财子公司具有稳定的资金募集渠道,能够支撑长期限债券配置,扭转负债结构短期化趋势,增强实体企业抵抗融资环境波动的能力。通过主动积极的大类资产配置,提升各类资产的轮动表现,降低波动率。 据他透露,建信理财成立以来,投资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超过1100亿元,占比超过50%,为资本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不断增多。相较传统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扮演直接融资重要服务商的角色,为金融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发挥独特作用。 五月以来市场利率出现超预期上行,债券估值大幅下跌,市场纯债券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1.33%,63%的纯债基金最大回撤超过1%。 “理财子公司在近期债券市场波动中牢固树立了稳健、安全的口碑。”刘兴华表示,建信理财公司也有部分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和净值低于面值的情况,但净值回撤产品的平均回撤幅度仅为0.44%,远小于同期债券型公募基金。 “五、六月的债券市场对理财市场产生的冲击是一次检验净值型产品管理能力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极好窗口。”刘兴华认为,在这次冲击中,建信理财公司一方面加强对于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预判能力,优化资产组合配置,另一方面建立宣导机制,引导投资者理性认识净值型产品波动并形成合理预期。 他表示,公司严格按照资管新规要求,没有做出任何刚性兑付的安排。在消费者保护工作上积极主动作为,研究制定长效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全面落实。本次市场冲击被隔离在理财子公司,母行产品没有受到影响,体现出理财业务公司化运作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 “从现在的情况看,市场的理性比预想的要好很多,没有出现因为净值回撤而大规模赎回的情况。目前市场波动已经基本平复,产品净值回归上升通道,资金呈现加速申购的态势。” “理财子公司没有历史包袱,是贯彻落实资管新规、探索资管行业转型的探路者。”刘兴华说,各家理财子公司开业以来,投资投研交易能力和人才储备迅速提升,激励约束机制快速与成熟市场机构接轨,金融科技手段在客户识别与风险防控等方面深入应用。各家理财子公司在品牌的打造、母子协同、渠道建设等方面有诸多好的研究和尝试,培育了自身的特色与打法。 建信理财2019年6月3日率先开业,成为国内首家理财子公司。刘兴华介绍,经过近一年的经营,公司管理规模稳定增长。截至7月6日,规模超2500亿元。各项经营指标表现良好,监管指标均完全满足要求,不良资产率为0,未发生任何风险事项及合规问题。
7月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课题报告《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其中建议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即延长至2022年底。同时建议把资管新规实施路径的中间目标直接放在理财产品的压缩上,而把复杂的资产处置留给各家银行自行决策。 具体实施路径上,上述报告称,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包括现金管理产品在内的各类新产品监管标准,将资管新规发布后发行的不符合监管标准的“新产品”还原至老产品,同时建议按延长后的过渡期重新明确压降要求。建议2020年-2022年压缩每年比例不低于30%,2022年底压缩至零。 另外,报告建议,老产品投资管理、产品形态、信息披露均按照新规之前的方式运作,适用新规之前的监管规定;老产品在压缩进度不低于上述最低监管要求的原则下,各行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监管部门协商,具体细节实行一行一策,但进度安排不得再突破统一的过渡期;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老产品压降的进度管理,均衡分布压力,对于未能达到进度的机构,及时采取惩罚措施予以校正。 建信理财子公司董事长、CWM50专业成员刘兴华称,建议尽快出台2020年过渡期后的延伸政策。按照“总量控制、逐年压降、一行一策”的原则,平稳有序推进存量理财产品整改,明确非标转标、非标回表、非标承接等技术细节。新老理财并行给理财市场监管带来不同规范,需要加快统一。理财公司承接老产品的节奏与过渡期安排需要在未来政策中进一步清晰化。 在多渠道处置老资产上,报告建议,银行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过渡期内的回表计划。监管部门对于回表资产和相关银行适当放宽考核指标和限制,鼓励老资产应回尽回、尽回快回并在回表后按真实的资产质量计提准备。对于老资产回表后需要补充资本的,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优先审批永续债、次级债和再融资;银行理财作为滚动投资投向重要基础设施等 PPP项目的,可以转为公募基金基础设施基金的试点。同时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为私募证券的创制和发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 对于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或者表外业务酿成重大风险的机构,报告提议,应当及时启动风险处置程序,实现有序退出;对于主要是因流动性错配的金融机构,可以予以流动性支持,帮助机构平稳过渡。 “另外,资管新规实行之后,社会融资将回归银行主体,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将提高。从企业的负债结构来看,以债券为主的负债安排容易受发行人经营波动、市场环境变化、政策调控影响,造成融资持续性问题,逆周期调节能力不足。标准资产与非标资产的区分是流动性及信息透明度,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披露、会计估值等方面的制度,搭建非标资产交易市场,开‘非标转标’正门。非标资产可以与标准资产互为补充。”刘兴华表示。
“股债跷跷板”新逻辑隐现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 杨志锦 “原以为是选错了债券的期限结构,现在看来是选错了大类资产。”对于近期的股债表现,沪上某基金公司债券交易员7月6日表示。 Wind数据显示,7月6日上证指数上涨5.71%报3332.88点,创5年最大单日涨幅。同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3BP至3.02%,创1月23日以来新高,一举突破了3%这一关键点位。 在债券市场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市值成反比:当收益率走低时,债券市值上升,债市走牛;反之则是熊市。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意味着“股债跷跷板”现象再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债市并无重大的利空因素,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主要因为股票大涨、“股债跷跷板”效应加剧。究其原因在于,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及近期债市大跌的背景下,个人及机构均有赎回债券型基金的操作,然后增配股票型基金。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覃汉表示,5月以来,中小投资者心中的无风险利率(理财、货基)下降,净值型理财大面积亏损,中小投资者进而增配股票。目前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逻辑闭环:低估值板块上涨—上证综指上涨—债市持续下跌—净值型理财亏钱效应持续—散户心中的无风险利率下行—低估值板块上涨。 股债冰火两重天 “股债冰火两重天。”这似乎成为近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真实写照。 7月6日,上证综指突破3300点整数位创两年多新高,收盘录得逾5%的涨幅。创业板指站上2500点,创2016年新高。A股总市值突破10万亿美元,为2015年6月以来首次。 “股市太强了,市场有点亢奋了。债市交易群都在讨论股市,债市这边没人看,还不如去看看隔壁股市。”江苏某农商行债券交易员坦言,“短期股市的火爆行情仍将持续压制债市走势。” 债市方面,7月6日国债期货全线大幅收跌,10年和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均创近三年半最大跌幅,价格创近半年新低;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大幅上行逾10-20BP,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3BP至3.02%,创出1月23日以来新高,并且突破了3%这一关键点位。 诸多市场人士则认为,这意味着“股债跷跷板”再现。北京某中型券商首席固收分析师表示,“股债跷跷板”的本质是流动性轮动: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并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银行间流动性(货币政策)对债市影响最大,而社融则对股市影响最大。 “货币政策及社融通常在运动上是反向关系,所以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才会摁下葫芦浮起瓢。”前述券商固收首席分析师称,“近期银行间流动性仍宽松但利率提升,对债市形成压制;而社融增速持续回升,使得市场对经济修复的预期上升。” 央行数据显示,5月社融增速为12.5%,创两年来新高,预示增长回升仍有后劲,且经济复苏将更为“均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PMI为50.9%,已连续四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上,显示宏观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向好。 银行间市场利率方面,7月初银行间市场资金供求仍较为平衡,隔夜回购加权利率维持在1.35%附近。虽然该利率水平不高,但相比3、4月低于1%的隔夜利率已大幅上涨35BP以上。 前述江苏农商行债券交易员表示,现在来看大型银行流动性供给较为充分。但考虑到7月是缴税大月,加上还有大量特别国债发行,后续还要看二者如何影响资金面,以及央行的支持力度。 “跷跷板”浮现新逻辑 一些市场人士则将这种蹊跷板效应归因于“理财净值化”的影响:近期债市大幅调整的背景下,个人及机构均有赎回债券型基金的操作,然后增配股票型基金。 前述基金公司交易员称,最近公司的混合型债基都在卖债买股,股票型基金经理天天在吐槽债券卖得太慢。当然,也有可能部分股民“割肉”债券型基金,换筹股票型基金。“要是银行理财全部净值化,市场调整起来将更加激烈。” 具体而言,资管新规以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以预期收益型为主,即便债券市场发生波动,对银行理财的债券配置影响不大。只要保证资产端收益不低于负债端就可以,而且预期收益型的产品负债端极其稳定。 但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开启了净值化转型。债券市场发生调整,净值化的银行理财开始出现亏损,用户可能会赎回产品,进而形成负反馈:债市调整—理财产品亏损—客户赎回—理财产品卖出债券—债市继续调整。而在股市大涨的背景下,客户增配股票型基金,进而加剧了“股债跷跷板”效应。 覃汉称,随着二季度债基业绩大幅下滑,散户资金开始从债市流入股市。恰逢半年末公募基金考核结束,部分抱团资金可能切换至低估值板块成为行情发动者,以散户为代表的增量资金持续进场强化这一趋势。 “股票低估值板块集体上涨成为债市新的利空,破坏了此前债市熊市反弹的逻辑。”覃汉称,近期股票大涨成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的重要因素。 Wind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至4月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呈现下行趋势,由3.15%下行至4月末的2.5%,下行65BP,债市走牛。5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呈现上行趋势,由4月末的2.5%回升至目前的3%以上,两个月上行了50BP,债市走熊。 华泰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本轮股市上涨更多是流动性和情绪驱动。因此,尽管投资者对债市的关注度降低,债市面临的环境虽然不友好但冲击有限。股市存在局部泡沫化的情况,近日的涨势迅猛,后续难免有所反复,届时可能给债市带来交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