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穿越惊涛骇浪,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锚定产业高地,中国乳业在竞合中逆势上扬。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经济形势,乳业成为中国逆势增长的行业之一,显示出强大恢复能力和韧性。在不久前举行的伊利2021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乳业龙头伊利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战疫情、保民生、抓发展;凝共识、勇担当、促提升;液态奶雄踞行业榜首;冷饮连续28年产销量行业第一;欣活、畅轻、畅意蝉联品类第一;奶酪整体业绩大幅增长…… 作为健康领域的龙头企业,伊利在董事长潘刚提出的“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的愿景指引下,以强大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和内生增长确定性,持续发挥行业稳定器作用,实现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逆势增长,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斐然成绩。 展望2021,伊利将率先开启“后千亿时代”,紧紧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加速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产品回馈广大消费者。 伊利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擘画新蓝图 品牌全球领航 乳品消费逆势增长 大健康时代,乳业新增长周期已经到来。 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提出“免疫力是最好的特效药”。“每天喝一杯奶”写进了国民膳食指南,奶制品作为理想的蛋白质来源,正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走入更多中国家庭。 作为最早走出疫情影响的行业之一,中国乳业在全球乳业中率先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全国液态奶产量2150.95万吨,同比增长3.32%;1-10月规模以上乳企主营业务收入3473.32亿元,同比增长6.66%;利润总额284.30亿元,同比增长1.84%。奶业生产克服疫情冲击,延续良好发展态势。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乳企多年来对奶源、品质深耕的结果。“十三五以来,我国奶类产量稳中有升,质量稳定上升,产业素质明显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显著增强,奶业振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伊利牢记产业发展使命,业绩再创新高,成为中国乳业生命力的真实写照。2020年前三季度,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737.70亿元,增长7.42%,净利润60.44亿元,增长7.00%,逆势实现业绩的稳健增长。 伊利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737.70亿元 凯度消费者指数《2020亚洲品牌足迹报告》显示,伊利凭借91.6%的品牌渗透率、近13亿的消费者触及数,连续五年位列中国市场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榜首。消费者的喜爱让伊利销售迅猛增长,线上、线下份额稳居行业第一。 凭借稳健扎实的基本盘和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伊利不仅经受住了考验,更实现了乳制品行业的“惊人一跃”。 在荷兰合作银行“2020年全球乳业二十强”榜单中,伊利成功跻身五强,创造了亚洲乳业的最高排名,改写了世界乳业版图。在Brand Finance“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10强”中,伊利品牌价值跃居全球乳业第一,再次创造历史。在 BrandZ“2020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中,伊利勇夺“八连冠”,以世界级品质奠定了其在中国乳业的龙头地位。 中国乳业,活力迸发,以伊利为代表的乳业力量为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动力。 伊利品牌价值跃居全球乳业第一 多品类蝉联第一 创新激发消费活力 不创新,无未来。 创新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创新亦是伊利制胜市场的关键一招。疫情冲击下,伊利凭借创新者姿态,为自身发展谋求先机,为中国经济点燃消费引擎,旗下六大事业部成就了多个“第一”。 拥有安慕希、金典、伊利纯牛奶等多个百亿单品的液态奶事业部,逆势实现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双增长,市占率连续7年第一,品牌渗透率连续6年第一; 伊利安慕希年销售额达200亿级 冷饮事业部累积上市产品已达1000余种,产销量连续28年位居行业第一,甄稀在高端冰品品牌中脱颖而出,王牌单品巧乐兹又稳占国内冰品市场知名度第一、市场份额第一、市场渗透率第一; 奶粉事业部金领冠品牌强势跻身第一阵营,有机塞纳牧增速同比翻番,成人粉业务及中老年奶粉欣活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市场第一; 酸奶事业部加速创新开拓,畅轻品牌力连续5年低温酸奶排名第一,每益添小白乳占位清爽型活性乳酸菌饮料细分市场第一; 奶酪事业部实现整体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儿童奶酪产品、成人奶酪产品销额同比增速行业第一; 健康饮品事业部引领常温乳酸菌市场,畅意综合品牌力连续4年保持第一,伊然乳矿丰富新品类,伊刻活泉创造新业务增长点。 逆风破浪,坚韧前行。 在高度竞争的乳业格局中,满足消费者更高营养需求以及细分需求已成为行业使命。“企业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稳健前行的本质核心是‘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不断给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和服务,才能够成人达己。 即将到来的2021年,伊利将继续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以世界级创新实力打造更多新品,让世界共享健康。 安慕希将推出面向Z世代的全新品牌“AMX”,首发0蔗糖酸奶,添加膳食纤维,满足消费者“健康又美味”的心理刚需;金典携有机A2牛奶和PET浓缩牛奶,为消费者提供原生营养的产品体验;打造中国首款“苏打气泡乳“,对健康潮饮进行重新定义;QQ星推出乳酸菌奶嘴瓶与QQ星果泥酸奶产品,助力儿童成长;舒化“无乳糖富硒牛奶”将作为第一款全国性富硒产品新装上市,占位免疫力细分市场;推出“来点燕麦”冰淇淋、吃了个“芥寞”雪糕,须尽欢推出全新鲜奶线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体验…… 伊利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越己者,恒越。在乳业消费再升级时期,伊利自我革新,不断进化,丰富产品品类,真正意义上体现产品健康属性,走在中国乳业品质最前端。 开启营销新通路 2021年再出发 “对未来优势资源的把握、专业的成人营养健康、电商与线下一体化发展而形成的商业模式改变,是乳业未来的三大风口。”业内人士指出。 在新消费带动下,中国乳品消费升级加快,消费者不仅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更对产品服务、产品理念提出更高要求。对伊利来说,就是要做消费者的“真爱粉丝”,既要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更要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满意的高品质产品与服务。 2020年初,疫情突然袭来,但也激发了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主动应变,化危为机。伊利瞄准这一趋势,在持续完善渠道供应链、将高品质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同时,在线上联手京东到家,加大O2O渠道的布局,提供商品送货到家服务。同时,组织多个“伊利到家”微信群,开辟“社群新模式”,借助互联网灵活、便捷的优势,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 如今,立体化的渠道建设,让伊利产品与消费者有了更多接触机会。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上快速下单,等待自己选购的产品送货上门。 在互联网重构消费链路的时代,伊利紧跟渠道变化,打通与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 纵观2020年,伊利在营销方面取得了巨大创新突破,拓展消费者使用场景,打破圈层,跨界文化、体育、科技、娱乐等多领域,收获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10月,金典有机奶发起空奶盒回收活动,号召消费者对空奶盒进行二次“艺术”改造,将“有机生活”的理念延展到消费者日常生活。11月,伊利联手小米推出“全民科学饮奶计划”,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提示消费者如何选择乳制品,让喝奶这件事变得更有科技感、更时尚。 伊利还与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跨界联合开展特色活动,实现“文化圈粉”,赋予了品牌更多元化的形象,让自身更“好玩”,也实现了用户心智的占领。 据第三方权威数据显示,1至11月伊利在电商渠道市场份额达到28.2%,同比增长86.1%,远超67.6%的行业平均增速,凭借领先优势已提前锁定2020年电商B2C乳品份额NO.1。由此,伊利电商业绩年内实现连续强势领跑。 伊利线上份额斩获全网第一 观大势,谋全局,赢未来。伊利线上所取得的成绩,源于其积极推进全域布局管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展望“十四五”光明前景,瞻望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乳业责任在肩,信心如磐。 站在全球五强为新起点上,伊利将秉承“让世界共享健康”的企业使命,通过全球智慧、产业双融合,打造“全球健康生态圈”,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与全球合作伙伴向着“全球乳业三强”的中期目标和“全球乳业第一”的长期战略目标稳健迈进。(cis) 伊利率先开启乳业后千亿时代
12月16日,在荣耀七周年纪念日当天,荣耀CEO赵明发微博称,今天是新征程的第一站,荣耀的新品将很快与大家见面。 从华为独立后,当前的新荣耀正发力构建更密集的线下渠道网络,为开打销路做铺垫;同时,在最为关键的芯片供应上也取得突破。本月初,美国芯片大厂高通曾表示,目前已与荣耀方面开展对话。 以下是赵明公开信原文: 全球的荣耀用户和朋友们: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荣耀的关爱和支持! 今天,荣耀迎来了七周岁生日,而今年荣耀开启全新征程,也让这个生日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荣耀真诚地感恩每一位使用荣耀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感恩与我们同舟共济的渠道和零售伙伴;感恩始终坚持高质量提供元器件和生产产品的供应商、制造商伙伴;感恩荣耀的所有同仁,因为你们,荣耀可以把一切可能都变成现实;感恩所有让我们成长的人。 不忘初心,方能致远。七年的成长,创新、品质和服务已经成为根植于荣耀血液中的文化,未来我们将持续为消费者打造设计惊艳、性能卓越、体验超凡的产品。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荣耀的新品将很快与大家见面,为消费者打造最好的产品,永远是荣耀前行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乘风破浪,再创荣耀! 据了解,新荣耀的管理层除赵明外,还有董事长万飚。
摘要: (1)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等对银行理财整改的要求具体包括: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实行净值化管理;控制资产期限错配;非标限额和集中度管理;统一杠杆比例;限制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范围等。 (2)银行理财整改现状 规模:2020年非保本银行理财规模估计在25万亿左右。 资产配置:银行理财减配非标等资产,增配信用债。 期限:银行理财期限整体提升,不过具体来看正逐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二是长期限的封闭式或定开产品,主要用于对接非标。 净值化转型进度:2020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预计超过一半,其中国有行转型进度相对偏慢。 (3)当前银行理财整改的主要困难在于部分在2021年底前未能自然到期的存量资产难以处置和压降,主要包括:非标;非上市公司股权、PPP项目、产业基金等;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工具(含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及此前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 (4)虽然部分老产品难以在2021年底前整改完毕,但在银行理财转型之路仍会进一步推进,对债市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利好同业存单和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二、长久期债券配置需求可能不足;三、关注票息平衡和信用容忍度变化。 2020年7月31日,央行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1]。市场关注银行理财的整改情况,以及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对债市可能的影响。本报告将对此进行分析。 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等对银行理财整改的要求 资管新规[1]和理财新规[2]等对于银行理财转型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打破刚兑,明确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规范资金池,实行净值化管理。 控制资产期限错配。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工作论文《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指出,在资管新规出台前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平均剩余期限为784天,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平均剩余期限为129天,期限错配严重。资管新规要求,封闭式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并且资产中非标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非标限额和集中度管理。 理财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以及本行总资产的4%;投资单一债务人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余额不得超过本行资本净额的10%。 期限匹配以及限额和集中度管理的要求将推动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从非标向标准化债权转变。 统一杠杆比例。 资管新规要求,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 在此基础上,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杠杆上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120%,直接对标货币基金。 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测算,2019年末非保本理财整体杠杆水平在112%左右,符合监管要求。 限制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范围。 资管新规规定,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需要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个条件:一、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二、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 2018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3]拓宽了摊余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式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另外,2019年12月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也明确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当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银行理财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趋势是逐步向货币基金靠拢,确保与货币基金等同类产品监管标准保持一致,促进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 银行理财整改现状 (1)非保本银行理财规模 2020年非保本银行理财规模估计在25万亿左右。根据中国理财网的统计,2019年末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3.4万亿[1];根据银保监会答记者问披露的数据测算2020年4月上升至25万亿左右。 目前官方并没有进一步披露2020年2、3季度的规模数据,而从历史数据来看普益标准口径数据与官方相差不大,因此2020年的数据我们将用普益标准口径进行近似替代(下文其他指标也同理),照此估算2020年2、3季度规模分别为24.6、25.1万亿。 (2)非保本理财资产配置情况 银行理财减配非标等资产,增配信用债。资管新规发布之后,近两年非保本银行理财中非标、权益类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以及其他分项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信用债占比明显上升(2019年末占比为51.67%,较2018年上行6.6个百分点),利率债占比基本持平。 按照中国理财网的数据,2019年末银行理财资产中非标规模约为4.1万亿,但考虑到2020年7月《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正式将“非非标”(如银登中心的理财直融工具)和同业借款认定为非标,实际非标规模会更大。 考虑到近两年非保本理财规模稳中略升,而其资产中非标规模实际上却在下降,这可以认为是在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对于非标的配置能力下降,信用债逐步取代了原来非标的位置。 (3)理财产品期限两端化 考虑到期限匹配的要求以及摊余成本法估值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具吸引力,银行理财期限整体提升,不过具体来看正逐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现金管理类产品(2019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4.16万亿元,占净值型理财的41.04%,仍是银行理财的主力产品);二是长期限的封闭式或定开产品,主要用于对接非标(2019年期限在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0.97万亿元,同比增幅93.93%)。 (4)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 2020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预计超过一半。根据中国理财网的统计,2019年末净值化理财占比约为43.27%;而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2020年1-3季度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分别为51.4%、53.8%和58.0%,4季度预计会进一步提升。而由于普益标准口径数据包含理财子公司(中国理财网数据不包含理财子公司,而理财子公司产品基本都为净值型产品),因而实际净值化转型进度可能会更低一些。综合判断,我们认为2020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预计确定超过一半。 分类型来看,2019年末股份行和城商行的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最快,分别为56.45%和45.69%,国有行和农商行进度较慢,仅有28.6%和28.94%。 2020年底是银行理财第一阶段整改的重要时间节点,其中老产品压降是重点。在此影响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一步推进,城商行和农商行转型明显提速,不过国有行转型进度依然偏慢。 国有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较慢的原因在于难以消化的老资产(如非标、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工具、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规模较大,以及部分净值型产品划转至理财子公司。 虽然国有行和股份行净值化转型进度不及城商行,但从净值化理财规模来看,全国性银行(国有行+股份行)仍是其中大头,占比超过75%。 进一步地,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2019年12月《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要求其投资范围全面对标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特别强调不能投资于AA+等级以下的信用债、股票、非标等。现在的问题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明确一年的情况下,正式稿何时下发以及对应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整改进度问题。 [1]中国理财网数据均不含理财子公司,下同。 目前银行理财转型中仍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方法 对于老理财产品的存量资产,具体的处置措施包括: 公开市场出售。对于流动性较好的存量资产,可采取公开市场出售的方式进行处置。 发行新产品进行承接。由商业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行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承接部分债券、非标债权等存量资产。 非标回表。对于类信贷资产(非标)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回表进行压降,监管部门也会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 非标转标。将非标转换为监管部门认可的标准化资产。 合同变更。如部分商业银行根据合同条款提前终止部分老理财产品。 自然到期。 然而,根据上文的分析,2020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度可能仅超过一半,其中国有行转型进度依旧偏慢,主要困难在于部分在2021年底前未能自然到期的存量资产难以处置和压降,监管部门此前在答记者问中也有所提及,具体包括: (1)非标 部分未到期的存量非标难以处置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非标转标渠道受限。2020年7月《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正式将“非非标”(具体包括:①银登中心的理财直融工具;②银登中心的的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③中证报价系统的收益凭证;④北金所的债权融资计划;⑤保交所的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认定为非标;同业借款是线下业务,信息披露不足,无交易场所,也被认定为非标。 二是非标回表面临更强的监管约束。一方面,很多非标资产本身就不满足银行自身的信贷标准,并且部分已经发生违约,贸然回表可能对应着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和拨备计提的上升。另一方面,非标回表意味着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银行资本和MPA约束进一步凸显,银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补充压力。 (2)非上市公司股权、PPP项目、产业基金等 很多银行理财持有未到期的存量未上市公司股权类、PPP项目、产业基金等,这些资产期限较长,并且在实际运作当中可能已经出现浮亏,处置难度较大。 (3)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工具(含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及此前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 历史上商业银行之间往往会通过理财产品互持对方的二级资本工具(含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及此前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和普通债,中债数据显示2020年11月银行理财的托管规模占全市场的22%和7.5%。这些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工具和普通债虽然属于标准化资产(永续债严格划分属于权益类资产),但往往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银行自营部门或非银机构的承接意愿相对有限,市场化处置难度较大。 对于难以在2021年底完全处置和消化的老理财产品存量资产,2020年7月央行在答记者问中明确表示需要“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1](即“一行一策”)。 2020年12月,《21世纪经济报道》也报道称[2],监管部门对部分表外资产较大的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允许周期较长、最难处理的资产(估计还有几千亿的规模)进行“一行一策”处理,时间最长放宽到2025年。 对债市的影响 虽然部分老产品难以在2021年底前整改完毕,但在银行理财转型之路仍会进一步推进,对债市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利好同业存单和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 上文分析已经指出,银行理财转型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便是现金管理类产品(2019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4.16万亿元,占净值型理财的41.04%)。 此外,2019年12月《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要求现金管理类产品: 一、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平均剩余存续期限不得超过240天; 二、投资范围全面对标货币基金(特别是不能投资于AA+等级以下的信用债)。 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对于同业存单存单和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的需求将有所提升。另外,由于非标规模持续压降,银行理财将会把原本非标的配置需求部分转向(高等级)信用债。 (2)长久期债券配置需求可能不足 净值化管理意味着单一产品流动性要求提升,从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角度考虑,即使非标转标,对于长久期债券的配置需求也有可能不足。 一方面,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部分商业银行普通债和二级资本工具(含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及此前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预计会伴随着老理财产品的整改而被处置。 另一方面,虽然长期限(如1年以上)的封闭式或定开产品发行规模在增长,但绝对规模依旧偏小,并且主要用于承接非标,这意味着能够配置债券的银行理财更多仍是中短期限的。 (3)关注票息平衡和信用容忍度变化 进入2021年,意味着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倒计时状态,银行理财因为其产品定位决定了与公募仍然有较大的差别,但是规范的方向逐步看齐,这就决定了整体银行理财的竞争力还是在负债管理方面体现,对于资产而言,理论上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依然远胜于其他金融机构,但是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趋势中,兼顾流动性的票息与负债的平衡诉求也越来越高,资产与负债的平衡点,还是资产的票息覆盖情况。这对于整体标准化资产的定价必然产生影响。 其次,考虑到净值化转型与公募化趋势,银行理财的信用容忍度自然也会改变,信用市场在永煤事件后本身处在微妙阶段,虽然我们对2021年信用环境不悲观,但是银行理财在过渡期的行为变化仍然需要关注,虽不至于加剧信用收缩,但是分化和分层的趋势会进一步明确。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海外疫情发展超预期,外部环境变化。
从央行发布的相关数据中可以得知,居民的存款数额逐年增长,在2019年全国居民新增存款数额约为9.7万亿,2020年新增数额约为11.3万亿。今年第一季度的新增存款数额为6.68万亿,可以说增长速度也在稳步上升。人们的存款增长速度这么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受到去年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没能上班,自然也没有收入,虽然目前的防控手段颇为有效,却没有出现大幅度涨工资的现象,为什么存款的数额还会如此增加呢?《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将要到了,从今年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等都不能进行刚性兑付。原本可以向储户保证保本保息的各种投资产品也被叫停,这也就表示储户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都要自己承付亏损,不再保证可以保住本金。因此,很多不愿意自己承担亏损风险的储户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资金存入银行中。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人意识到存款的重要性,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甚至一些自制力较强的人专门开了一个存款用户,每月自动存入一笔资金用来防患于未然。央行决定将四种存款产品暂停。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手中的可支配资金逐渐增多,投资的渠道也随之增多,人们不再像之前一样将资金存在银行中,银行也随之失去了不少优质储户。于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储户在银行存款,他们也推出了新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来说利息较多,很有诱惑力。只要是银行的常客就知道,现在银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增多,每个银行都在绞尽脑汁地吸引储户在自己的机构存款或投资。储户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自然很纠结,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推荐相关产品时,也会给储户推荐这些产品的优点。人们要想挣得更多的利息,还得依靠自己的判断力选择合适的产品。那么央行叫停的四种存款产品都是什么呢?一、互联网存款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习惯在智能手机上进行转账与在线支付等,在线上存款也是比较常见的。不得不说这种存款方式还是比较方便的,现在很多除了银行之外的金融平台不断推出存款产品供人们选择,但因其风险极大,造成的影响较大,于是陆续被下架。各大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机软件供人们使用。二、结构性存款其实这种存款产品只是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中的一种,工作人员极力推荐这种方式,一方面是风险较低,银行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招揽储户们手中的资金,达到盈利的目的。三、异地存款有些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在某些城市没有营业厅的,为了能够招揽这些城市的储户们的资金,于是在新规里面明确规定,异地存款这种方式要暂停,对于银行来说,只能让他们在有网点的地方招揽储户的存款。四、靠档计息业务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产品猛地一看还是非常不错的,普通人们如果将自己的存款定位定期,需要提前支取的话,那么损失不会太大,对于银行们来说,能够在极少的时间内招揽储户们。但现在新规出现,这种方式也被央行叫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企业如果贷款,那么成本将会增加不少。央行会叫停这几个存款项目的原因,是为了让老百姓的资金更加安全,金融秩序必须严格管控。此外,储户的资金安全也值得重视,所以央行出台的这几个新规定,对于约束银行乱象还有存款市场的相关秩序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0年即将过去,驻足回望,行业数据表明,受终端市场的影响,近四个月内燃机销量持续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船舶以及发电机组等配套内燃机的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7%以上。 作为行业排头兵,潍柴集团则是业界最大赢家。这一年,潍柴一路走来创造了多个奇迹。12月28日,最新的消息传出,潍柴全年产销发动机突破100万台,这一成绩再次引发了行业赞叹。这一年,在充满暗礁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形势下,潍柴凭借全系列全领域的产品布局、强大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完善的营销体系,在努力与拼搏中迎来高光时刻,树立起后疫情时代的“潍柴样本”。 2020年,潍柴在不同细分市场抢位和突破,带动全系列发动机、各细分市场均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其中船用发动机销量同比增长16.5%,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 如果把潍柴百万台销量比作坚实地基的话,那船用发动机只是其中的闪耀明星。虽不是大体量,却同样蕴含着潍柴一贯作风:“不争第一就是在混”——在细分市场深耕细挖,要成为每个细分市场的第一;“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全心全意服务客户,不间断地进行创新。 对内燃机行业而言,技术创新永远是品牌的核心与市场的保障。如果说,潍柴的产品品质收获用户的青睐,那强大的技术实力更是圈粉利器。 与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潍柴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如何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当年潍柴并购法国博杜安,就是为了弥补公司在高速大功率发动机领域的技术与业务空白。 2020年12月份,潍柴WH28双燃料发动机首次亮相山东重工·潍柴动力2021年商务大会,这是目前国内压缩比最高的油气双控燃料机之一,满足中国二阶段船机排放标准,运用米勒循环技术,最大替代率可达93%,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同时,潍柴推出新一代高端艇用发动机以及船用静音机组产品,打破国内高端艇机市场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的格局,使得国内公务船舶和旅游船舶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潍柴贡献了强大的“中国动力”。目前以WP13F为代表的高端艇用发动机以其专业的实力获得用户认可,并获得批量订单,全年艇机产品实现销量翻番。 基于全产业链的思维,潍柴一直在战略布局船用发动机领域,在稳居行业首位的细分市场稳扎稳打,在尚需突破的部分有条不紊地全力进击。 据了解,国内内河船舶船用发动机市场容量为每年40亿-50亿元,潍柴市场占有率已达50%以上,个别细分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这个市场稳占据首位后,潍柴的目光转向沿海船舶。 潍柴瞄准沿海运输船,包括自吸自卸沙船、港口拖轮以及公务艇、公务船、海监船等细分市场。要做好细分市场,就要保证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配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价格,唯一相同的是专业的服务。 船用发动机是小批量定制化,客户的要求比较高,除了技术过硬,要赢得用户信赖,就要想用户之所想,为客户做好定制化服务,这也是潍柴创新经营船机市场的明确理念。 据悉,今年在WH系列发动机的产品推广上,潍柴推出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潍柴还会为客户提出各种备选方案,直到形成最佳方案。在安装过程中,对流程进行全方位指导;船舶下水试航的培训,潍柴会按照使用保养说明书的要求,手把手地教会客户。在后市场过程,对产品问题及时反馈,快速响应。潍柴船用发动机的全生命周期营销如此全面且有温度,真正实现了为品牌赋能,让用户体验更及时、更亲近。 潍柴深谙,依靠渠道策略为主、价格促销策略为辅的生硬刻板的营销手段已经成为历史,要打造一个卓越的品牌,以用户为中心,全面系统的整体营销才是王道。 1-11月,WH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90%,预计全年同比增长430%。潍柴船用发动机品牌声量和产品销量持续走高的背后,正体现了强大产品力与创新营销服务的完美支撑。 (CIS)
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间节点,12月16日-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新发展格局,聚焦自主,提出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比如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在潍柴重机旗下的船机板块,2020年就凭借着诸多独门绝技,在被进口品牌占据垄断地位的高端艇机市场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日前,据了解,今年潍柴船机成功切入艇机、港口拖轮等新市场,尤其是公务艇用船机,替代一部分进口品牌,实现了在上述市场的重大突破。 凭借着新产品、新市场的突破,潍柴船机2020年跑出了远高于行业增长的加速度。“同功率段产品行业销量的增幅在3.3%,而潍柴船机的增幅为16%。”潍柴相关负责人表示。 潍柴向笔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20年潍柴船机在同类产品行业总销量中占据半壁江山,继续保持强势的市场地位;潍柴全新一代WH系列发动机预计全年同比增长430%;全年艇机产品实现销量翻番…… 这些数据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潍柴船机在国内行业的龙头地位当之无愧,而且含金量越来越高。 2020年,潍柴船机除了在传统优势市场如内河航运、沿海及远洋渔船等市场保持领先外,开辟了沿海运输船、自卸沙船、港口拖轮、艇机(公务、海监)等新市场,并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这主要得益于产品技术突破。以两大新产品为例,一是WH系列,这是潍柴船机全新一代系列化产品,包括WH17、WH20、WH25、WH28等。该系列产品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研发设计理念,运用电控高压共轨、蠕墨铸造、脉冲增压等先进技术,具有可靠耐用、动力强劲、经济省油、舒适环保的特点,现已在渔船、运输船、工程船以及客船等市场领域全面开花。其中WH28双燃料发动机作为国内压缩比最高的油气双控双燃料机,运用米勒循环技术,最大替代率可达93%,并且满足中国二船机排放标准。 二是智能高端艇用发动机,包括WP3.2、WP2.3N、WP3N、WP4.1N以及WP13F产品,尤其WP13F作为代表运用了轻量化及减振降噪设计技术,搭载潍柴智慧云平台,为高端艇机提供了体积小、重量轻、更舒适环保的智能化动力解决方案,今年获得批量订单,打破了国内高端艇机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以其专业的实力,为国内公务船舶和旅游船舶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 此外,采用高压电控共轨的M系列高端船机产品以及船用静音机组产品在2020年也大放异彩,M系列采用成熟的电控高压共轨系统以及安全可控的自主ECU,在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方面优势极其显著。 据了解,这些新产品都经过三年以上的打磨。三年磨一剑,扬眉剑出鞘,这些拥有独门绝技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就形成热烈反响,在客户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并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像自卸沙船,我们替代了一部分日本产品;艇用发动机,我们替代了一部分欧洲、美国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潍柴船机业务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销量2万台,同比增长46%!他们将继续秉承潍柴“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以及“一天当作两天半用”的效率文化,以奋斗者之姿永不止步。 (CIS)
近日,在FIRST电影周,海信电视通过海信旗下互联网平台聚好看、B站、微博等平台对电影周主题活动进行了全程记录和直播。 海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电影周上,作为官方指定影像技术合作伙伴,海信电视用全球领先的ULED 8K技术为全球影像创作和传播赋能,让沙发观影成为可能。 据悉,海信此次推出的ULED 8K U9系列是一整套8K视听系统的专业解决方案,其搭载113颗独立背光控制芯片,可以精准控制1694个背光分区,比同尺寸电视多看三倍细节。同时,海信还推出了多款影像产品。此次高群书、陈建斌等知名导演、电影人、评委通过海信ULED 8K U9系列、海信激光电视,分享了电影创作心得及故事。 据了解,海信对电影领域的介入背后源自雄厚的技术自信。今年9月份,海信发布国内首款高端基准级广播监视器,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广播监视器核心技术的显示企业。 海信上述人士表示,海信电视通过音画质、内容服务、智慧科技等领域的持续升级优化,不断为用户提供观感体验更好的新一代电视产品。公司旗下的矩阵产品,正在成为消费者沙发观影的必备单品,也为电影产业、电视产业带来的新变化、提供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