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26年间,“北斗”从纤纤嫩芽成长为参天巨树,众多上市公司投身其中——从基础硬件的“根基”,到民生应用的“枝叶”,再到科技创新的“新芽”,都有上市公司的身影。展望未来,北斗生态枝繁叶茂,上市公司也将继续贡献力量。 筑牢硬件基础强北斗根基 北斗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定位精度领先,空间信号精度优于0.5米,定位精度可达2.5至5米,远高于其他导航5至10米的误差。优势的发挥需要北斗基带芯片的配合,而这少不了北斗星通、合众思壮等上市公司的芯片产品。 例如,北斗星通发布的UFirebird芯片,是全球最小尺寸的28nm全球导航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可以支持北斗在内的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达到2米,配合上RTK技术(实时动态),可以进行厘米级的解算。又如,合众思壮发布的“天琴二代”高精度星基增强基带芯片,专门针对北斗三号系统研发,增加了独有的抗干扰技术,使得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大大提升,充分发挥出北斗的高精度优势。 除了芯片,承载芯片的北斗板卡也极为重要。合众思壮推出的搭载天琴二代和天鹰射频芯片的板卡,除了全面支持北斗信号之外,还实现了稳定的毫米级定位和0.08度的定向。北斗星通的高精度板卡占据了60%至70%无人机市场份额,包括大疆、极飞等都使用其产品。 正是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助力下,北斗硬件发展势头喜人。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出货量已超1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拓展北斗应用繁北斗枝叶 有了牢固的基础,众多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北斗系统的应用空间。从交通运输到农林牧副,从公共服务到公共安全,北斗的身影无处不在。 最典型的使用场景就是交通运输,随着北斗芯片越来越普及,现在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运输监控领域。北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国内超过650万辆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已应用北斗系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 在农业领域,不少上市公司也推出基于北斗的导航产品。例如,华测导航推出的领航员NX300农机导航自动驾驶系统配有北斗双天线,作业精度可达±2.5cm,适用于农业种植各个环节。中海达、北斗星通等公司也都有相关产品应用。这些上市公司的努力大大促进了农业自动化,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2万台套,节约50%的用工成本。 在水文监测、气象测报、电力调度等公共服务领域,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北斗应用。例如,国家电网目前就在积极推进电力北斗基站的建设,剥离对GPS的依赖。预计到今年底,国家电网将建设1200座电力北斗基站,具备在全域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定位服务,在重点区域如输电线路沿线、地质灾害高发地区提供厘米级、毫米级定位服务,保障我国电力安全。 公共安全领域也是北斗应用的重要阵地,目前,海格通信、振芯科技、中国卫星、雷科防务、华力创通、合众思壮等已进入北斗军用终端市场。仅此一项,目前全国就有40余万部北斗警用终端联入警用位置服务平台。 推进联动创新育北斗新芽 创新永不停息,如何让北斗长出更多茁壮“新芽”?众多上市公司正布局联动智能汽车、5G等前沿技术,推动北斗新一轮创新。 在智能汽车领域,海格通信此前就与小鹏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开发北斗智能驾驶导航。海格通信还打造了“北斗+智能网联”平台,其子公司星舆科技,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车辆的高精度定位等领域均有布局。北斗星通更是拟募资10亿元,用于扩建智能网联汽车项目。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5G技术加速融合,促进物联网发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目前也在积极推进“5G+北斗”工作。中国移动去年10月首次采购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基准站就达4400套,价值3.36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5G+北斗”的融合,将为车联网、智能能源、无线机器人云端控制等技术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记者获悉,金融科技系统研发商盛立金融完成B+轮亿元人民币级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联合投资方包括东方财富创新、达晨财智、天堂硅谷、浙民投、泰盈瑞盛投资等基金,链兴资本担任财务顾问。盛立金融CEO柳峰表示,此次投资将助力盛立金融从现有的细分市场的领先者发展至多个细分市场的领先者,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以及其他资产交易领域。 盛立金融成立于2005年3月,是国内金融机构市场的系统服务商,为金融机构提供全球交易技术服务。 盛立金融拥有支持证券、期货、现货以及衍生品等多市场、前后端完整的产品线,包括REM极速柜台、EFH极速行情转发、极速网络设备、撮合系统、终端交易系统等,面向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交易所、香港券商和私募机构提供交易技术解决方案,其合作伙伴包括数十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等。 当前,盛立金融的核心产品REM采用FPGA硬件技术实现加速,支持核心的交易业务、事前风控业务、系统内结算业务以及行情转发业务,已接入中金所、上期所、大商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等交易所。 投资方观点: 本轮领投方代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王昊表示: “我们非常关注高性能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盛立金融团队有多年底层核心技术的积累,并且有能力面向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产品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粘性。盛立金融拥有稳定且国际化的核心团队,CEO柳峰先生作为连续创业者,拥有二十年以上的行业经验积累。核心团队成员平均行业经验都在10年以上,凝聚力战斗力强,综合能力全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未来国内国际市场对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需求也有机会持续增长,我们期望未来盛立金融为客户持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亿利洁能(600277)达拉特旗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是亿利洁能旗下两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之一,园区打造了“煤—煤矸石发电—电石—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PVC)—合成新材料—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近年来,亿利洁能通过“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和“三化工厂”的打造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19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6.77%。与此同时,无人过磅系统的上线运行,又为公司的科技创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记者走进亿利洁能达拉特循环经济产业园,近距离感受新型管理模式的独到之处,见证无人过磅系统的效率。 以点带面 管理模式引领行业发展 “企业每年在人力、管理、资产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企业得到的回报是什么?企业如果得不到回报,又将如何生存?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企业管理更需要转型升级。”亿利洁能副总经理、循环经济产业负责人姜勇简单的三句话,道出了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姜勇告诉记者:“原来都在追求‘精细化’管理,抓的是细节和尺度的问题。而亿利洁能现在做的是,在‘精细化’的基础上达到‘精益化’,通过精准地投入和精确地管理,为企业带来收益和回报,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亿利洁能达拉特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从“精细化”到“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实现生产管理智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单耗降低趋势化。公司借助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主营业务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只有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每一个岗位的特征和管理所需。”从员工出身再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姜勇,深谙实践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姜勇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下,总结出了“手套效应”。姜勇说:“领导要与员工一起打造工匠精神,管理过程中更要注重服务,要接地气、接人气,不接人气的话,就会有气人的事情发生了。” 以“精益化”企业管理模式为支撑点,带动生产端、产品端、销售端的全产业链构建,再搭乘工业互联网的快车,将低附加值产品晋升到高附加值。亿利洁能的新型管理模式,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用创新手段提升管理、生产、安全效率,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的深耕细作,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创先争优 “三化工厂”打造核心竞争力 姜勇说:“目前,亿利洁能达拉特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着力打造森林化工厂、智慧化工厂和无泄漏工厂。开展‘三化’管理,一是确保企业安全环保生产;二是优化生产管理流程,不断节约成本,从技术创新中得效益;三是努力建成行业标杆,打造核心竞争力。” 与传统印象中尘土飞扬、乌烟瘴气的化学类工厂不同,走进亿利洁能达拉特循环经济产业园,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园区环境令人眼前一亮。 “打造森林化工厂不仅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更重要的是创造人文与人本的关系,让员工做园区的主人。”姜勇告诉记者:“员工的心情会直接影响操作水准,花园式的工作环境会让员工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本着绿色、环保的经营路线,公司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厂区绿化率达35%以上。” (亿利洁能达拉特循环经济产业园,供图:马宇薇) 近年来,亿利洁能通过智慧化工厂的建设,形成了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环保、智慧运营的智慧化生态工业园,在成本管理、安全把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往的园区巡检采用的是听、摸、看、闻的方式,不仅浪费人力和时间,检查结果也时常出现误差。而智慧化工厂是以智能的方式对机器的各项数据进行检测,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同时可以对反应条件进行卡边管理,在提升效率和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能耗。智慧化工厂的建成,可以对安全风险提前辨识和预警,从而改变安全风险和环境。”姜勇如是说。 对于化工行业来说,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安全的防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生产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工厂的无泄漏是对化工行业的最低水准,更是最高准则。 姜勇表示:“安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更是红线、底线、生命线。在以往‘轴见光、沟见底、设备见本色’的基础上,我们又围绕如何打造生产全程安全、环保、无泄漏展开讨论,最终决定打造无泄漏工厂。更重要的是,无泄漏工厂体现了一个企业对于安全、环保、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标志着管理的持续性和永恒性。” 科技创新 无人系统实现提质增效 7月8日,无人过磅系统正式上线使用,目前已运行近一个月。亿利洁能达拉特分公司总经理魏强表示,无人过磅系统使用之前,过磅处各个岗位的员工加起来至少需要12人,现在仅仅需要1人就可以完成全部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在亿利洁能达拉特循环经济产业园南门,记者注意到,车辆驶上泵房后,智能系统会自动识别车牌号并放行,同时计量数据同步显示到大屏幕上并自动录入ERP系统。随后,原料货车驶入自动卸料区,卸料后按规定路线驶离厂区。整个流程司机都可以在驾驶室完成,中途不用停车,也不需要下车,而且从驶入到驶出仅用了一分零六秒。 当被问及无人过磅系统与传统的人工过磅系统有何区别时,魏强这样说:“如果说传统的人工过磅系统是高速公路上的人工收费站,那么无人过磅系统就是ETC。” 魏强介绍道,传统的过磅需要人工管理,车辆的计量方式也是由地磅员在地磅进行现场计量,之后再手动录入信息,这种计量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不易管理。无人过磅系统上线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通过亿利洁能旗下企业自主研发的“亿兆通”智慧物流平台,可以与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使ERP订单能随时接收与回传,还可实现网上自助派车等功能。 “无人过磅系统的上线运行,是实现智慧化工厂目标的重要一步。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和完善天车远程操作系统、智能巡检平台、电石炉自动操作、智能出炉机器人改造等项目,同时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实现从原料入场、生产、转运、配料到电石炉操作、出炉、电石砣搬运以及装车的全自动操作,全面实现生产智能化,在节约成本的时候提升安全保障。利用科技创新的方式,颠覆电石行业传统生产方式,走在电石行业的前列。”魏强如是说。
近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完成入网工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全球组网工作完美收官,这也意味着北斗导航系统将正式提供全球服务,其广泛的用户群将会因此受益。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已经运用了北斗系统,而之所以用户感受不到,主要是因为目前手机通常以GP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代替表示了所有导航系统。 通信专家、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群十分广泛,民用智能手机当中,大部分安卓机都是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的。 据项立刚介绍,现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卫星导航定位功能时,没有办法简单的区分使用的是哪个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有可能是北斗导航提供的,也有可能是美国GPS提供的,甚至有可能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提供的。 “因为目前民用手机对于全世界的主要导航系统都是支持的,通常是在区域内,哪个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更好,就自动使用该导航系统,这种选择是手机自动识别的,手机内部都有对应的天线和芯片。”项立刚进一步表示,相比其他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方面的优势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对于非民用方面,要好于其他导航系统。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让信息通过“短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递,这一功能需要特殊的终端设备完成,民用手机是无法做到的,而在非民用方面十分有价值,先进性很强。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部分地方会出现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对土地的位移进行监测,很多时候靠人力监测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靠定位设备完成工作。如果使用美国提供的GPS定位系统,其开放的民用定位精度误差可能会达到10米,无法做到对5厘米位移的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而如果用我国发明的北斗导航设备,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监测。 “最近有部分灾害预警,就是运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对土地位移进行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像这样相关的,需要精准定位的体系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无法实现,现在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项立刚说。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只想说,曾经有机会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现在有机会见证北斗系统的建成,我非常自豪。”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7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对民用领域拓展和军用装备的性能提升及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房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是北斗系统发展的第三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以及航天人,更是意义非凡。”曾伟刚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北斗系统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曾伟刚表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自主卫星导航服务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相信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业航天公司而言,国家整体航天技术实力提升,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机会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服务场景。 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业界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曾伟刚表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航天领域的鼓励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从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商业航天活动。可以看到,国家非常明确的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于航天领域发展的鼓励。北斗系统的成功,正是我国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同时也助推了国家进一步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砥砺前行,继续致力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期待国家更多、更有力的政策继续支持商业航天整体的发展。”曾伟刚说。 房亮同样对北斗系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希望国家持续投入更多政策扶持,保证这个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展宏图,更好的服务国计民生。”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只想说,曾经有机会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现在有机会见证北斗系统的建成,我非常自豪。”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7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对民用领域拓展和军用装备的性能提升及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房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是北斗系统发展的第三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以及航天人,更是意义非凡。”曾伟刚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北斗系统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曾伟刚表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自主卫星导航服务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相信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业航天公司而言,国家整体航天技术实力提升,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机会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服务场景。 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业界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曾伟刚表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航天领域的鼓励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从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商业航天活动。可以看到,国家非常明确的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于航天领域发展的鼓励。北斗系统的成功,正是我国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同时也助推了国家进一步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砥砺前行,继续坚持企业发展,同时,也期待国家更多、更有力的政策继续支持商业航天整体的发展。”曾伟刚说。 房亮同样对北斗系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希望国家持续投入更多政策扶持,保证这个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展宏图,更好的服务国计民生。”
近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完成入网工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全球组网工作实现完美收官,也意味着北斗导航系统将正式提供全球服务,其广泛的用户群将会因此受益。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群十分广泛,民用智能手机当中,大部分安卓机都是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的。 据项立刚介绍,现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卫星导航定位功能时,没有办法简单的区分使用的是哪个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有可能是北斗导航提供的,也有可能是美国GPS提供的,甚至有可能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提供的。 “因为目前民用手机对于全世界的主要导航系统都是支持的,通常是在区域内,哪个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更好,就自动使用该导航系统,这种选择是手机自动识别的,手机内部都有对应的天线和芯片。”项立刚进一步表示,相比其他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方面的优势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对于非民用方面,要好于其他导航系统。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让信息通过“短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递,这一功能需要特殊的终端设备完成,民用手机是无法做到的,而在非民用方面十分有价值,先进性很强。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部分地方会出现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对土地的位移进行监测,很多时候靠人力监测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靠定位设备完成工作。如果使用美国提供的GPS定位系统,其开放的民用定位精度误差可能会达到10米,无法做到对5厘米位移的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而如果用我国发明的北斗导航设备,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监测。 “最近有部分灾害预警,就是运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对土地位移进行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像这样相关的,需要精准定位的体系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无法实现,现在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项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