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银保监会出台《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以来,各家保险机构纷纷加速部署可视化回溯系统,力争于10月1日《通知》实施期限前,满足监管在合规端的新要求。 在《通知》即将正式实施之际,作为国内较早提供可视化回溯系统方案的保险科技企业之一,众安科技在百天的准备周期内,已为数十余家保险机构实现可回溯管理,支撑其合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需求。 近日,众安科技与滴滴金融旗下保险代理公司中安风尚正式签约,将为其构建基于碎片化保险场景下的可视化回溯方案,助力其合规开展O2O平台上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据悉,该系统已完成上线。 官方信息披露,今年8月滴滴出行全球日订单首次突破5000万。此前众安保险与滴滴合作推出的车主保障计划和点滴保,为其用户提供基于网约车业务的场景化保险服务,已累计服务180万用户。 场景化保险服务呈现高并发、小额化、碎片化、多端销售页面类型的特征,对系统的回溯精准性、覆盖全面性、安全稳定性及数据存储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安科技可视化回溯系统利用中间件技术提升系统对用户在线投保请求的吞吐量,通过异步回调机制缩短来自于滴滴金融的接口请求时间,从而提升至日均数百万单回溯并发量,存储成本在原有压缩率上再次下降8.2%。通过攻克技术高地,确保整个投保流程快速、完整、完全、合规。 截至目前,众安科技已与工银安盛人寿、中宏保险、美亚保险、紫金保险、汇丰银行在内多家知名保险及银行机构合作,围绕可视化回溯系统提供合规方案。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到来,合规科技既是一种降本增效的新技能,又是机构瞄准合规数字化战略的新挑战。日前,《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要求对于具有保险销售或投保功能的自营网络平台,以及支持该自营网络平台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核心业务系统,应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或以上标准进行防护,至少应获得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定期开展等级保护测评。 此次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意味着该规定距离最终落地又进一步。提前布局合规数字化,运用合规科技等新技术,成为保险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据悉,众安科技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信息安全合规方面的布局,深入研究信息安全、密码学等技术。基于金融保险行业云端安全合规,安全管理及安全防护的需求提供覆盖云安全,数据安全及业务安全的系统及产品。 为了帮助保险行业上下游满足《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中的等保合规要求,众安科技打造“专业政策解读”+“高效技术解决方案”的模式,提供快速通过等保测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含定级备案协助、信息安全评估及整改方案、测评机构选择、联络及等保测评过审全程支持,为企业等保过审打好基础。帮助其低成本,快速地达到等保测评信息安全要求并通过审核,陪伴企业业务成长,持续合规。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制定《办法》的背景和必要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防范“大而不能倒”成为反思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有效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于2015年11月批准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交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正式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国际统一标准。近年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深入研究国际规则,加强与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沟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起草了《办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构成以及监督检查、信息披露等提出明确要求。 《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早制定规划,采取综合措施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长远看,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机制,对提高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强化市场约束、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拓展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品种,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七章四十二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规则的基本原则,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使用合格的资本和债务工具,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二是明确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的计算方法及达标要求。三是明确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构成,以及可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合格标准。四是明确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扣除项,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持有其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资本扣除作出了规定。五是明确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进行管理。六是要求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总损失吸收能力相关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七是明确了特殊情况下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达标时限等内容。境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附属公司若被认定为处置实体,按本办法执行。 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 以下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和资本重组能力,维持关键业务和服务功能的连续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被金融稳定理事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总损失吸收能力,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处置实体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持有充足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处置实体是指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处置计划,处置工具所作用的法人实体。处置实体及其附属公司构成处置集团。附属公司是指符合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规定的由处置实体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 第四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 第五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同时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六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披露总损失吸收能力的相关信息。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对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进行管理。 第二章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 第八条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适用于并表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集团。 第九条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包括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 第十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扣除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100% 第十一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规定计算第十条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及扣除项。 第十二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分别按照金融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规定和杠杆率监管规定计算第十条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 第十三条 为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缓冲资本的监管要求计提的核心一级资本工具不能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 第十四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 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 (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第十五条 除上条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以外,人民银行有权针对单家银行提出更审慎的要求,确保其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 第十六条 2022年1月1日前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应当满足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2022年1月1日之后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应当在被认定后3年内满足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 第三章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构成 第十七条 下列负债不可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以下统称为“除外负债”): (一)受保存款。 (二)活期存款和原始期限1年以内的短期存款。 (三)衍生品负债。 (四)具有衍生品性质的债务工具,如结构性票据等。 (五)非合同产生的负债,如应付税金等。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优先于普通债权受偿的负债。 (七)根据法律法规规定,难以用于自救或难以有效核销、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的负债。 第十八条 符合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规定的资本工具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可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 (一)剩余期限一年以上。 (二)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直接发行和持有,以及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的附属公司发行且由第三方持有的核心一级资本,根据金融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规定可计入处置实体的并表核心一级资本。 第十九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应满足下列合格标准: (一)实缴。 (二)无担保。 (三)不适用破产抵销或净额结算等影响损失吸收能力的机制安排。 (四)剩余期限一年以上或永久(无到期日)。 (五)工具到期前,投资者无权要求提前赎回。 (六)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直接发行并持有。 (七)工具到期前,如果发行银行赎回将导致其不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则未经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银行不得赎回该工具。 (八)发行银行及受其控制或有重要影响的关联方不得购买该工具,且发行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主体购买该工具提供融资。 (九)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应当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要求,以确保其受偿顺序排在本办法第十七条所列的除外负债之后: 1.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合同中明确其受偿顺序排在处置实体资产负债表的除外负债之后。 2. 相关法律规定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受偿顺序排在处置实体资产负债表的除外负债之后。 3. 由满足以下条件的处置实体发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控股公司作为处置实体,且该控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存在受偿顺序等于或劣后于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的除外负债。 (十)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当触发事件发生时,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能够立即减记或者转为普通股。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触发事件与二级资本工具的触发事件相同,且当二级资本工具全部减记或转股后,再启动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减记或转股。如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由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的存款保险基金,可以计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当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最低要求为16%时,存款保险基金可计入的规模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当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最低要求为18%时,可计入的规模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3.5%。 第四章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扣除项 第二十一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可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工具适用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的扣除规定。 第二十二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发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或人民银行认定为虚增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投资,应从自身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中扣除。 第二十三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应从各自二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二级资本小于扣除数额的,缺口部分应依次从更高一级的资本中扣除。 第二十四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持有其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应区分小额投资和大额投资两种情形进行扣除: (一)小额投资,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其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各级资本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之和,占该被投资银行普通股(含溢价)10%(不含)以下的投资。 1. 小额投资中满足以下条件的投资无需从资本中扣除:在交易账户中持有,持有期不超过30个交易日,且持有规模在自身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5%(不含)以下。 2. 小额投资扣除上述1中的部分后,仍超出自身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各级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其中,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投资从二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某一级资本小于应扣除数额的,缺口部分应依次从更高一级的资本中扣除。 3.不进行资本扣除的投资,应按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的相关规定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划入交易账簿的,按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进行计量;划入银行账簿的,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进行计量,其中按权重法计量的,投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风险权重比照投资二级资本债的风险权重进行计量。 (二)大额投资,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其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各级资本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之和,占该被投资银行普通股(含溢价)10%(含)以上的投资。 大额投资中,资本工具投资应按照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的相关规定扣除,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投资应从二级资本中全额扣除。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某一级资本小于应扣除数额的,缺口部分应依次从更高一级的资本中扣除。 第二十五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投资,应按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相关规定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划入交易账簿的,按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进行计量;划入银行账簿的,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进行计量,其中按权重法计量的,投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风险权重比照投资二级资本债的风险权重进行计量。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第二十四条规定自203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人民银行依法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能够在处置阶段维持关键业务和服务功能的连续性,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二十八条 人民银行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评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框架,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总损失吸收能力规划等方面。 (二)审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的认定,以及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计量方法,评估计量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定期组织召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跨境危机管理工作组会议,审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恢复处置计划,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开展可处置性评估,评估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的可执行性。 第二十九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按季向人民银行报告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如遇影响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的重大事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告。 第三十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向人民银行提交其上一年度内对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的执行情况。 第六章 信息披露 第三十一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集中性、可访问性和公开性。 第三十二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分别按照以下频率,披露以下相关内容: (一)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应按季披露。 (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规模、构成、期限等信息应半年披露一次。 (三)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披露事项按照要求定期披露。 第三十三条 上条规定的披露内容是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遵循充分披露的原则,并根据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调整披露事项。 第三十四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十五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信息披露频率分为临时、季度、半年及年度披露。其中,临时信息应及时披露,季度、半年度信息披露时间为期末后30个工作日内,年度信息披露时间为会计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至少提前15个工作日向人民银行申请延迟披露。 第三十六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自2025年1月1日起按照本办法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披露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相关信息。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被金融稳定理事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附属公司若被认定为处置实体,该附属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 进入处置阶段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若仍被金融稳定理事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从处置结束日起2年内重新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 第三十九条 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采取恢复措施时,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债权转为股权,从而在不进入处置阶段的情况下完成资本重组,但仍被金融稳定理事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与债权人签订协议起2年内重新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 第四十条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内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另行规定。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从2009年9月阿里云成立,到今天,中国云计算产业走过10多个年头。 如果把这前十年成为中国云计算1.0时代,那么在这个“1.0”版本,云计算的核心事业,是自主研发云计算平台,建造“云”超级计算机,让IT基础设施突破物理限制,成为社会化的公共基础设施。 但是,在这10年里,“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仍有些遥远,是一个技术世界的概念;许多人虽然在使用“云”,但他们对“云”并没有直观感受。 在2019年初的世界智能大会上,IDC发布了一个“神预测”,称到2023年,几乎每个企业都将成为日益数字化的全球经济中的“数字原生”。进入2020年,数字原生的概念已经从涓涓小溪增长为浩浩洪流。 数字原生与机械原生(物理原生)相对,指的是数字将取代机械或物理,成为世界的构成与运行的中心。说白了,“数字原生”就指是万事万物“数字化”的趋势与结果。 2020年,历史注定在这一年转折。 如果没有疫情,数字化究竟是会更快还是更慢,我们已无法得知。但事实是,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在2020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加速度。政务、商务、民用、消费、娱乐、教育、医疗……由于隔离,一切都要远程化、线上化、数字化。 正如前面提到,过去十年,中国云计算从无到有的十年,云计算对于很多企业和机构而言,是奢侈品,因为操作云计算的手段不足。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过去十年的“云1.0时代”就像个人计算机的DOS系统,需要一套复杂的代码指令来操作计算机运行。这就使得云计算天然具有较高的门槛。 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宣布升级为2.0,核心理念是由“云钉一体”和“云端一体”组成的“数字原生操作系统”,具体产品则包括云电脑“无影”和物流机器人“小蛮驴”。 到了2.0时代,云计算将走出象牙塔,让更多人可以更容易更便捷地获得享受到云计算的资源。那么未来十年,云计算一定会向普罗大众普及,万物上云、人人上云,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遥记得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第一代可视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1.0),一改此前Dos系统复杂晦涩的操作模式。后人总结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往往把win1.0的推出,视为引爆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奇点。” 随后,可视化操作极大地促进了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推广,继而促成了千禧年之交的互联网繁荣。一个大时代就此拉开。 今天,云计算大时代的奇点,同样正在爆发中。 1“数字原生操作系统” 云计算的本质,则是将计算资源变成一种社会化的公共资源。 传统集中式架构计算存在两方面先天不足。其一,传统集中式架构中单一计算机的算力有限;其二,同一时间有大量闲置算力。因此,云计算正是弥补这两点不足,通过技术手段让IT基础设施突破物理限制,改变传统IT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昂贵的集中式架构。 如果把计算资源比作水,那么集中式架构就是每家每户自己挖井打水,而云架构则是自来水系统,打破了物理限制和时空限制,需要用水的时候打开水龙头,用了多少,通过水表记录。 有了云计算的架构,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全部问题。如何操作这台“云上”的计算机,成为限制普罗大众使用云计算的瓶颈。 有人将目前的云计算系统比作DOS,需要通过一条条指令来操作;而云计算机反馈给使用者的,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语句。由于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人们对云计算的直观感受是不存在的。云计算,需要像Windows这样的系统,使自己“变得”更好用。 更进一步讲,云计算是一种新型计算方式,一旦有了像Windows至于PC机的这种系统,那么便可以基于系统之上开发软件,这样便形成了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产业生态。 云计算机的Windows系统在哪里?“数字原生操作系统”,就是云计算的Windows系统,云钉一体和云端一体,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两大重要构成。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很多人把钉钉理解为一个沟通工具,但钉钉是远远超越沟通本身的。” 在阿里所在的浙江省,100多万政府工作人员在钉钉上办公,并基于钉钉的平台开发了1000多个应用,各类事务处理都在钉钉上完成。浙江省的例子虽然只局限在政务,但却看到了基于钉钉系统开发软件应用的前景。 张建锋表示,就像传统信息时代PC和Windows的组合一样,企业既需要云这样的新型计算架构,也需要钉钉这样的新型操作系统,这是一个整体,前者提供水电煤一样的算力基础设施,后者如同新时代的Windows,让企业可以快速开发管理组织和业务的所有应用。 目前,钉钉用户数已突破3亿,企业组织数突破1500万家。立白、东方希望、太平洋保险、广东农信等企业基于“云钉一体”的基础设施,开发了数十万种企业应用。在基础设施之上,更是长出了一个繁荣的开发者生态,目前有超过20万企业应用开发者在钉钉开发平台上帮助企业定制属于自己的应用。 云生态的构建,可以提升用户黏性,带来更丰富的企业用户资源,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能力,是一个云与操作系统的综合作用,改变了云计算常常被分割为IaaS、Paa等SaaS不同层级的现状。 阿里云的2.0战略,在微软与谷歌模式上更进一步,不仅是“云+办公软件”,而是率先提出了“云+数字原生操作系统”的新模式,将云计算带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2 终端革命与“万物上云” 云的发展也将深刻变革终端。张建锋认为,“云端一体”将“推云入端”,让万物能够拥有云的能力。 此次云栖大会上,张建锋展示了阿里的第一台云电脑——“无影”。 虽然名字叫“电脑”,但实际上这款产品只有名片大小,看不见“主机”,也看不见电脑CPU和硬盘的影子,因为这些硬件设备都集中在云端的数据中心里。 张建锋在发布现场展示,在一张名片夹大小的C-Key上,通过指纹开机登录后即可接入云电脑服务。只需连接一块屏幕,就可以进入专属云电脑桌面,访问各种应用和文件,进行设计建模、动画渲染等操作。这就是“无影”所带来的未来工作方式。 算力从线下迁移到云端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不仅在数据中心上发生,在终端上也会发生。这涉及到当下PC电脑使用的三大痛点: 1. 算力分布不均以及浪费 现在,无论是公司、组织机构、家庭、甚至个人,PC电脑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不开机的时候,算力是闲置的;然而一旦突然需要进行一个密集型计算,就应付不过来。这是算力分布不平均以及浪费。 2. 定期升级迭代 传统PC电脑需要不停地升级。软件几个月就要升级一次,系统一两年要升级,硬件需要定期升级。软件还好,系统一旦升级往往有的时候硬件就带不动;那么这个时候只能买新的电脑。这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无法处理。 3. 使用场合受限 目前,电脑的使用总需要一个具体终端,一台电脑。一些经常外出的人士不得不随身携带。重量是一方面;此外文件的传输,虽然有邮件和云盘,但偶尔还是会出纰漏。一句“哎呀这个东西在我另一台电脑上”说出口,别人只好相顾莞尔。 所以,这三大痛点,亟待新的技术与思想去提供解决方案。而“云电脑”便可以一举克服这三大痛点! 首先,每个人都可以在云上拥有一台超级主机,想用就用,可以随时扩充,不用就暂时归还到云里。据测算,如果云电脑被广泛使用,可以减少50%以上的算力浪费。 据“无影”项目负责人、阿里巴巴研究员刘国华介绍,“无影”支持无限扩容,单应用资源可弹性扩展至104核CPU、1.5T内存,轻松应对高性能计算需求。不仅具备传统电脑的所有能力,还能够做传统电脑不能做、做不好的工作。 其次,云电脑解决了PC机需要不停升级的问题,只要将“云端”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升级。无影支持按需配置性能,同等性能下价格是传统PC的一半,同时支持无限升级,不需要3-5年就要淘汰更换一次。 第三,云电脑的概念克服了使用场合的限制,因为所有数据都保留在云端,所以任何终端只要与云端进行沟通,便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事实上,数据存储在云端,还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存在云端,不怕电脑丢失,不怕病毒,与阿里云数据中心享有同级别的安全防护能力。 无影是云计算能力终端化的实体形态。未来随着“云端一体”理念的普及,全民“上云”的时代即将到来。 3请回答,2020 早在1946年,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操作困难,还经常被机房里面的爬虫堵塞了继电器开关导致死机。 后来随着技术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小,但当时的主流操作系统——DOS——需要各种复杂的指令体系,导致普罗大众根本无法使用。 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第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这款高度可视化、用户友好操作简便的系统,旋即淘汰掉了DOS中那些复杂的、古怪的、难懂的指令。 从此,计算机再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玩意儿,逐渐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带来了一波PC机全民大普及的潮流。而PC的大普及进而促发了后日的互联网繁荣。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界面 任何一项技术,在它走出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的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爆发的时刻,也叫“奇点”。奇点之前,一门技术最多只能少数人在小圈子里面使用,是奢侈品——而奇点过后,这门技术开始在普罗大众大范围扩散。引爆这一奇点的,往往是一个产品或理念上的创新。 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必然》中对“奇点”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 ……它就像一列正在远处加速的火车。起初,人们只能看到它的头灯,像两颗遥远的星;一点点,人们听到它的引擎轰鸣;声音越来越大,灯光越来越亮,站台上的人们已经看得清他的轮廓,它越来越快,离站台越来越近……当它驶过站台的时候,速度已经相当快,“嗖”的一下子就过去了,人们还在端详,却发现根本看不清细节,当所有人都回过神的时候,站台上只剩下它远去的背后飞扬的尘土…… 今天,2020年,尽管普罗大众对云计算的概念还处在一知半解之中,然而云计算这项技术的爆发“奇点”已经临近。 随着“云钉一体”和“云端一体”的深度融合,钉钉作为云计算时代的操作系统,“无影”作为云平台的个体化终端,将极度降低操作云计算的门槛与难度;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会是一波云计算的全民化大普及。 多少年后,当我们回看2020年的时候,会不会像今天的人们回看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 1.0系统的时候。正如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洞悉一个PC大普及的时代即将降临;今天,人们同样是不知不觉,一个全民云计算的大时代,正在不远的前方向我们呼啸驶来。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官方 作者 | 苏鹏 编辑 | 李欢欢 9月16日,2021款哈弗F7与2021款哈弗F7x正式上市。其中,哈弗F7推出了8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1.18万-15.18万元,哈弗F7x推出6款车型,售价区间11.99万-15.49万元。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日报记者现场拍摄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日报记者现场拍摄 作为年度改款车型,2021款哈弗F7/F7x主要针对车机系统做了改动,融入腾讯TAI 3.0系统,并对外观设计进行了小幅度调整。 哈弗F7/F7x定位为紧凑型SUV,其中哈弗F7x为哈弗F7的轿跑SUV版本。两者的中网设计均采用最新的六边形渔网状造型。2.0T版车型则提供黑色、银色两种样式中网,1.5T车型仅有银色样式可选。 车身尺寸方面,2021款哈弗F7长宽高分别为4620/1846/1690mm,轴距为2725mm。2021款哈弗F7x长宽高分别为4620/1846/1660mm,轴距为2725mm。哈弗F7x由于轿跑SUV的造型,在车身高度上更低一些。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官方 两款新车最大的升级亮点在于搭载一套来自腾讯的TAI3.0车机系统。该系统提供两个主要的车载应用:腾讯随行与腾讯爱趣听。 腾讯随行可通过超级ID和无感支付的连接,实现服务“全时在线”,让用户能够在手机、车机等多设备间切换。腾讯爱趣听则聚合了腾讯及其他第三方内容生态,如QQ音乐、喜马拉雅等,并且在注册了腾讯系的账号后,能让用户在其他移动终端收藏的内容在手机与车机之间相互同步,做到信息共享。此外,高配车型还提供ADAS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对哈弗而言,拥有“年轻化”标签的F系更像是哈弗着眼前沿趋势、自我进化的产物。根据定位规划,哈弗H系面向三、四、五线市场80后消费群体,哈弗F系的目标群体则瞄准了一、二线市场的90后。 长城汽车官方数据显示:哈弗F系推出两年以来,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8万辆,上市之后平均月销过万。并且,哈弗F系受众之中90后占比已超过50%。 未来汽车日报
8月29日,由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冶金公司承建的赤峰中唐特钢精品钢项目炼铁工程开工。 此项目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汐子工业园区,工程内容为赤峰中唐特钢有限公司年产270万吨精品钢项目炼钢区域土建施工、钢结构制安、设备安装工程图纸内所有项目及发包人要求的项目施工,具体施工范围包括高炉区域的高炉本体系统、炉顶系统、槽前转运站及槽上系统、槽下供料系统、上料系统、风口平台及出铁场系统、粗煤气系统、热风炉系统、渣处理系统、喷煤系统、煤气干法布袋除尘系统、BPRT鼓风机站系统、通风除尘系统、高炉主控楼等,合同工期360天。 中唐特钢项目2019年11月2日正式签约,由河北唐山金马钢铁集团投资建设,选址于宁城县经济开发区汐子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拟占地5000亩,建设年产270万吨精品钢、300万吨焦炭以及联产17万吨LNG、24万吨液氨。项目计划2022年末建成投产,项目投产达效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8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直接就业8500人,间接带动就业3万人。目前项目已批转建设用地2497亩,除环评手续外,其他手续均已办理完成。
日前,世纪鼎利披露了最新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就上半年业绩情况与下一步战略规划,回答了投资者的相关提问。 今年是5G网络建设元年,运营商及各上下游产业公司均在5G领域加大投入。据世纪鼎利介绍,目前,除了运营商及设备产商外,各手机终端厂商、5G小基站厂商及通信服务第三方提供商等客户群体的需求均较为旺盛,这对公司电信业务带来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在网络优化服务方面,公司表示,在有项目中标的相关省份均已开始对5G网的维护和优化开展工作;在大数据业务方面,围绕5G的信令及大数据分析,已开始部署并上线了部分功能;在5G基站的节能方面,公司开发了相关的软件和硬件方案,已在部分省市试点和落地。此外,在5G通信技术结合行业应用方面,例如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领域,与相关产业公司及工信部的信通院开展协作与研究。 日前,世纪鼎利公告拟定增募资2.8亿元,将用于5G网优和大数据平台等建设项目。考虑到5G移动通信网络的商用机遇以及公司在通信及物联网业务方面的总体布局,公司表示,未来还需要持续投资资源,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以更好把握市场机遇,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为公司发展带来可靠的利润贡献。 此外,目前公司在自研在线教育系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据公司介绍,公司一直坚持投入对于相关平台系统的研发,疫情期间加速了公司“知新树”“学岸”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并担负起疫情期间线下教学交付功能。目前,平台系统仅为公司内部使用,并未对外进行销售。但随着学校开学,公司将积极在合作院校中进行推广和应用。(罗茂林)
上汽集团旗下名爵品牌于日前推出了油电混动的名爵6 PHEV新车,共宥四种配置车型,售价在14.58万元-17.28万元。引人关注的是,在搭载了新的电池和电机等配置后,名爵6 PHEV只要6秒时速就可破百,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1L,纯电续航可以达到70公里。 新车在外观方面延续了第三代名爵6的面貌,但是,作为一台油电混合车型,同时也是一台主打运动的高性能新能源轿跑,新一代名爵6 PHEV搭载了一台20T Trophy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169匹,峰值扭矩250牛·米,同时还匹配了高功率永磁同步电机。这套动力总成综合功率达到305马力,系统综合峰值扭矩达到480牛·米。 此外,新车还搭载了全球唯一的第二代10速EDU智能电驱变速箱,可实现0.2秒跑车级动力响应,传动效率可达94%,实现平顺、高效和节能多项目标。在以上组合作用下,新一代名爵6 PHEV只要6秒时速就可破百,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1.1L。 在电池方面,新一代名爵6 PHEV搭载了高能量密度电池,拥有主动液冷温控系统、IP67防水防尘超越民用等级以及UL2580电池安全标准,纯电续航可以达到70公里,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上下班需求。 在驾驶层面,新车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全面整合了ACC全速段自适应巡航系统、FCW前方防碰撞报警系统、LDW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KA车道保持辅助系统、IHC远近光自动切换系统、360°全景影像等多项智驾辅助系统,实现多方位安全防护。(俞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