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扬帆也要行稳致远 “四明”护航创业板注册制全速推进 创业板改革各项工作高效、平稳、有序推进的背后,是“四明”在护航。所谓“四明”,即开明、透明、廉明、严明,是深交所在中国证监会的部署下,稳中求进推进创业板改革的工作原则,也将继续成为深交所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奋力争取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双胜利的重要抓手。 >>美媒:微软和TikTok正同白宫协商 避免全面封禁 根据美国福克斯电视台8月2日的报道,微软和TikTok正在同白宫协商,避免特朗普全面封禁TikTok。 >>新三板公开发行可“保荐+直投” 突破投资比例、时点限制 近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机构类第1号》(简称“指引”),明确在新三板公开发行中先行先试“保荐+直投”的制度创新,放开有关投资比例及投资时点的限制。 >>山西国企改革再提速 首批92个“腾笼换鸟”项目公布 7月31日,山西省国资运营公司在官网发布《2020年省属国有企业“腾笼换鸟”首批公开发布项目清单》,公开转让涉及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据记者统计,此次拟转让的项目共涉及12个行业92个项目,资产总额达到2268亿元,净资产为543亿元。 >>淡季不淡 百强房企7月销售额同比增24.8% 经历了6月份的半年度销售业绩冲刺后,房企并未在7月的传统淡季有丝毫松懈。克而瑞研究中心8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百强房企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10870.2亿元,同比增长24.8%;从累计销售金额来看,今年前7个月百强房企整体销售业绩同比增长1.2%,自年初以来累计销售业绩增速首次转正,今年7月淡季不淡。
经历了6月份的半年度销售业绩冲刺后,房企并未在7月的传统淡季有丝毫松懈。克而瑞研究中心8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百强房企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10870.2亿元,同比增长24.8%;从累计销售金额来看,今年前7个月百强房企整体销售业绩同比增长1.2%,自年初以来累计销售业绩增速首次转正,今年7月淡季不淡。 7月,百强房企中有超过七成房企实现单月销售业绩同比增长,且增幅大多超过20%。其中,五十强房企7月单月销售业绩同比变动的中位数为增长近30%,规模房企业绩表现优于行业整体。 具体来看,碧桂园7月单月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760亿元,同比增长28.8%;万科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579.6亿元,同比增长20.3%。前十强房企中,7月单月全口径销售金额同比增幅较大的房企为华润置地、保利、恒大和世茂集团,分别同比增长89.5%、79.3%、60.7%和45.1%。从前7个月的累计销售金额来看,碧桂园、恒大、万科依然牢牢占据前三位,碧桂园、恒大的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已突破4000亿元,分别为4483.1亿元和4138.4亿元,万科的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为3788亿元。前十强房企中,前7个月累计销售金额同比增幅较大的房企为恒大和世茂集团,分别同比增长28.4%和15.9%。 7月房地产市场淡季不淡,克而瑞研究中心重点监测的30个城市累计成交面积环比下降3%,同比仍增长8%。一线城市成交稳步提升,同比增长13%。其中北京成交明显回升,同比跌幅收窄至7%;上海、广州成交持续高位运行;受调控政策升级影响,深圳成交走弱,环比下降2%。26个二三线城市成交小幅回调,同比增幅降至7%。宁波、东莞、杭州迎“政策末班车”行情,多项目抢在政策落地前网签备案,成交同比增幅皆超过50%,南京、天津、苏州等地进入休整期,成交同比由升转降。 全国土地市场7月份成交呈现量价齐跌走势,二季度连续3个月成交量增长的态势戛然而止。由于杭州、宁波等热点城市优质地块出让减少,平均楼板价及溢价率均有所下降。就单月来看,仍有部分房企拿地表现亮眼。绿地、新城、滨江、正荣等房企单月拿地销售比高于0.9,远超行业平均值,整体投资力度保持高位。其中,绿地、禹洲等房企7月拿地金额超过100亿元;新城、滨江、远洋等房企则维持了二季度以来积极投拓的态势。相较而言,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等房企投资相对理性。
7月30日,达能交出了其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成绩单。在报告期内,达能实现销售收入约122亿欧元,同比微降1.1%,其中销量保持平稳,同比增长0.1%。从业务构成来看,上半年不同产品品类和渠道的业绩表现呈现显著差异。其中,约占公司80%收入的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双双取得稳健增长。 “第二季度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当时全球约半数的人口处于防疫限制措施之下。”达能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范易谋说:“我要感谢达能每一位员工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保持着卓越的执行力,并和过去四年一样始终遵循着更高效、敏捷及贴近本地市场的原则,这使我们可以应对正在发生的巨大挑战和不利影响。” 他表示,目前仍然很难准确预测下半年消费习惯和宏观经济将如何变化,特别是在防疫限制措施的解除上仍充满不确定性。但是,达能相信本年度最艰难的一个季度已经过去,下半年业务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 财报显示,上半年,达能专业特殊营养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第二季度,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其中,成人营养品销售表现亮丽,但是香港地区口岸的关闭及多国持续实施旅行限制,继续对婴幼儿营养品的销售造成影响。第二季度,达能继续推进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在中国超高端市场的扩张步伐,推出包括爱他美Essensis系列配方奶粉在内的多款创新产品。 7月16日,达能宣布了总额约为1亿欧元(约合7.9亿元人民币)的一系列投资,包括在上海成立开放科研中心,收购本地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工厂,提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产能,以进一步支持并拓展中国市场的专业特殊营养业务。 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第二季度,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基础乳制品业务继续保持着韧性,欧洲和北美市场表现稳健,销售收入实现低个位数的同比增长。 饮用水和饮料业务方面,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9.1%。第二季度,随着疫情蔓延到此前相对未受影响的地区,在除中国之外的全球各国市场,饮用水和饮料业务的销售收入普遍下降。在中国,尽管由于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脉动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但是和第一季度相比降幅有所收窄。 展望下半年,由于市场环境持续动荡,加上疫情的严峻程度和持续时间、宏观经济形势、各地解封进程、消费习惯变化的影响仍不明朗,业务前景依然难以预测。因此,目前达能尚无法提供新的2020财年业绩指引。
随着国内疫情阴霾逐渐散去,消费类市场逐渐恢复了往日“顾客盈门”的景象,相较一季度,零售企业二季度销售数据也有了明显好转。 7月30日晚,苏宁易购发布的2020年中期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82.43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亿元。二季度业绩数据持续显著改善,环比一季度,二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亿元。 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一季度受疫情防控期间人流量减少等影响,门店销售受到了影响。不过好在公司前期有所积淀,全力加快线上业务及门店云化发展节奏,全力推进社群营销、离店销售和到家业务,二季度销售有了大幅改善。 降本增效多措并举“危中寻机” 疫情之初,受“返工延期、物流未恢复”等困扰,消费市场客流骤增,零售业经营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商家来说,面对“寒流”既要安抚好老客户,又要想尽办法让更多新用户触达店面、实现销售。 “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必须要明确一些方向性的工作,对于自身定位要更清晰。”采访中,苏宁方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是降本增效,公司一方面审视店面租金水平,投入产出回报,调整了门店的策略,降低租金、调整面积的同时对低效门店进行了关闭。其次是考虑在疫情期间,如何提升到家业务与离店销售的能力。疫情对用户消费习惯产生了改变,我们也要因势而变。” 据了解,上半年公司通过对家乐福原快拣仓的改造,“一小时达”业务实现了97%以上的准时率。618期间,家乐福到家业务全渠道销售占比突破了15%。 “我们不仅仅是做快消品的到家业务,也基本上完成了电器和母婴、百货到家业务后台体系的搭建,在818期间我们会全面推进全业态全场景到家业务的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苏宁电器店、红孩子店也充分利用机会积极开展离店销售和社群销售,线下销售团队对互联网经营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有了较好的提升。 “尤其在后疫情阶段,大家都会积极向互联网运营发展。苏宁除了在互联网的直播、明星网红及供应商的直播外,还在积极布局店播,通过互联化的方式借助门店专业化的资源促进用户逛店、体验、购买。”采访中,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商务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和韧性,全国网络零售额达5.1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6月当月增幅达18.6%。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网络零售成为了保证其销售的稳定器。上半年苏宁易购线上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0.19%,其中二季度线上销售规模增幅高达27.11%,创近六个季度新高。 “包括阿里、京东、苏宁在内都上线了自己的直播平台,包括抖音、快手也都有电商直播的项目。因为疫情的因素,这些直播平台在大众眼前曝光率很高,但其实电商直播有了多年的积累,已形成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发展机制,我相信未来几年像直播这种新兴的发展模式,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易观分析师陈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速开放布局零售下半场 自1990年成立至今苏宁已走过30个年头,提及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战略,上述负责人表示,“苏宁是一家零售商,但是更应该成为一家以科技为支撑,以供应链和物流开放作为特征的零售服务商。在2010年左右,公司在互联网转型时提出要成为零售商,更要做零售服务商。在过去,苏宁的能力可能并不完全具备,但在今天来看,成为零售服务商是苏宁下一步要发展的第一个战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苏宁将未来十年定义为“场景零售服务十年”,全面升级为零售服务商,专注好服务。未来十年,依托B2S2B2C模式和一盘货原则,苏宁将全面进入云供应链时代,将自营产品深度定制单品比例提升至25%,强化覆盖和响应效率。对于更广泛的产品,则采用开放平台模式,撮合上下游的匹配及履约的全链路管理,帮助品牌方有机会实现整体的一盘货。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通过赋能的方式发展更多合作伙伴,支持他们在商品和物流方面获得差异化的优势降低成本,而反过来他们也能为苏宁带来更多流量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N到1。”上述负责人表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在物流运营方面,截至2020年6月份苏宁易购在44个城市投入运营58个物流基地。上半年,苏宁物流推进终端网点的合伙人机制,赋能末端物流节点,提高运营效率。同时,聚焦仓配一体服务加大对外开放,合作伙伴覆盖家电3C、家居家装、生鲜、百货、母婴、健身器材等多个品类,截至6月底外部业务开放总面积同比增长77.77%。 依据苏宁新十年战略规划,公司还将进一步夯实物流基础建设,在核心经济带完成2000万平方仓储基础设施布局。针对合作伙伴们,苏宁也公布了一项福利举措——未来三年,在满足一定周转效率的前提下,苏宁将减免仓储存量费,并追加各项政策扶持。 “发力零售业态创新,从家电3C、百货购物中心、苏宁小店、家乐福等超市业态,苏宁算得上是国内业态最全面的一家零售企业。同时,苏宁也有自己的金融体系、物流体系以及技术优势,这些可以说都是公司的优势。”百联咨询创始人、私域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庄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辩证地看多业态的优势,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也会变成劣势,因此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帮助其更好地成长是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事。 “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对公司来说不再意味着简单转型成为线上零售商以及规模如何增长,而是更应该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如何走出有苏宁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新十年的发展规划,上述负责人表示很有信心。
微光股份3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主要产品冷柜电机、外转子风机、ECM电机是冷链设备的主要零部件之一,目前公司配套冷链行业销售占比总销售70%以上。
7月31日晚间,恒瑞医药披露2020年半年度业绩。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营收113.09亿元,同比增长12.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62亿元,同比增加10.34%。 营收、净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双双下降。2019年年中,恒瑞医药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9.19%、26.32%。 恒瑞医药在财报中表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创新成果收获和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创新药的逐步收获对公司业绩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同时以造影剂为代表的非抗肿瘤药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恒瑞医药营收体系中,抗肿瘤药占比近五成,造影剂收入占比仅1成余。 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已有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等6种创新药获批上市。 2019年11月,吡咯替尼片和硫培非格司亭通过谈判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开启放量。今年3月7日,恒瑞医药曾公告称,卡瑞利珠单抗新增适应症:可用于晚期肝细胞癌的二线治疗。目前,卡瑞利珠单抗肝癌二线、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食管癌二线适应症已申请上市并获优先审评资格。但具体销售情况均未公布。 半年报透露,2020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达到18.63亿,比上年增长25.5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6.48%。 报告期内,恒瑞医药取得创新药制剂生产批件3个,仿制药制剂生产批件1个,取得创新药临床批件37个,取得3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批件,完成2种产品的一致性评价申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被恒瑞医药视为业绩增长引擎的造影剂却在近日遭遇“黑天鹅”事件。7月27日,造影剂原料药龙头司太立的碘海醇生产车间发生严重爆炸事故造成停产。而在两个月前,恒瑞医院刚与司太立就碘海醇注射液、碘帕醇注射液签署合作协议,由司太立独家供货,恒瑞负责相关产品的商业运作。 此外,今年恒瑞医药“行贿门”事件曾引发舆论持续发酵,公司因销售费用连年高企饱受质疑。 据半年报披露,恒瑞医药2020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支出为40.28亿元,同比增加10.31%。 其中,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为35.59亿元,同比增长10.25%,约占销售费用总额的88.37%;差旅费为4.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23%,在销售费用中占比为11.07%。 据媒体报道,恒瑞医药近期开始对旗下销售公司“动刀”。曾是销售主力也是“行贿门”主角的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处于清算高风险状态;另一家主要销售公司江苏科信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则显示已经被恒瑞从对外投资中移除。 恒瑞医药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新晨医药和科信医药仍在子公司行列,二者投资额期末余额分别为500万和900万。 受多方消息影响,恒瑞医药股价连续两日走低。今日恒瑞医药延续低开低走,盘中跌幅一度达3.23%,股价下探至91.84元,最终报收94.38元,总市值5008.51亿。
据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网站公告,因销售从业人员接受投保人委托代缴保险费,新华人寿台州中心支公司被警告并处罚款8000元。 图片 同日,银保监会网站还公布了对责任人的处罚。因对销售从业人员接受投保人委托代缴保险费负承办责任,汪彩菊被警告并处罚款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