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2日,威海银行正式于香港联交所挂牌并开始交易,发售价为3.35港元/股。这是年内继渤海银行后第二家在港股市场上市的银行股,也是迄今第31家在港上市的内地银行。 上市首日威海银行整体表现平平,开盘时短暂上涨至3.36港元/股后,迅速回落维持在发行价;收盘前再次短暂冲高,但最终仍以3.35港元/股的价格报收。 首日成交量为9575万股,成交额达3.21亿港元,当前总市值196亿港元。 威海银行首日K线 图片截取自Choice金融终端 上市之路历时七年,在港发售仅获认购61% 据威海银行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此次首次公开发行,威海银行拟全球发售8.77亿股,其中国际发售7.9亿股,香港发售8772.8万股,发行价介于3.35-3.51港元股之间。 但由其之后发布的发售价与配发结果公告来看,威海银行此次在港IPO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特别是香港地区资本市场足够的关注与青睐。 公告信息显示,威海银行最终发行价定为3.35港元/股,为此前拟定价区间的下限;合共接获8714份香港公开发售申请,认购合共5309.9万股香港发售股份,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总数的约61%。 国际发售则轻微超购,认购总数达可供认购数7.9亿股的1.32倍,后经重新分配,国际发售项下最终发售股数为8.24亿股。 经此计算,威海银行此次IPO共募得资金29.4亿港元,扣除佣金等开支后,则募得净额约28.31亿港元。威海银行还在其公告中表示,倘若悉数行使超额培股权,则可额外募得净额4.35亿港元,总计募资净额达32.66亿元。 为达成上市,威海银行已走过7年征途。早在2013年,威海银行便已于银河证券达成合作接受上市辅导冲击A股,并在2016年时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在排队两年后,威海银行决定停下A股上市的脚步。 威海银行当时曾表示:“鉴于当时A股整体审批过程令上市时间表不确定,为了通过其他筹资方式补充资金,我们决定撤回A股申请。” 直至今年4月,山东银保监局核准威海银行赴港上市申请,威海银行的上市之路方在香港重现曙光。 此番赴港上市后,威海银行成为山东省第四家上市银行。此前,齐鲁银行已于2015年7月挂牌新三板;青岛银行则在2019年1月成为“A+H”上市城商行;青岛农商行于2019年3月登陆深交所。 而除威海银行外,尚有新疆汇和银行和东莞农商行两家银行于港交所排队IPO,目前均处于聆讯状态。 资本充足水平与资产质量齐降 据威海银行招股书,此次IPO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强化威海银行资本基础,以支持其业务的持续增长。 图片截取自威海银行招股书 据其招股书披露数据,上年末,威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为,16.03%、11.78%和9.76%,一季度末,数据降至15.05%、11.05%和9.17%。而其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威海银行资本充足指标已降至14.36%、10.65%和8.87%。 虽然指标年内持续下滑,但威海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在同业中实属中上水平。此番IPO,威海银行的资本基础有望进一步提升。 而与威海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一同下降的,还有其资产质量。 2013-2018年间,威海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由0.46%一路飙升至1.82%,现虽有小幅下降,但截至2020年6月底,威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79%。同期,同属山东省的青岛银行不良率为1.63%,青农商行为1.49%。 威海银行半年报中并未披露最新拨备覆盖率水平,但据其一季报,160.6%的拨备水平,略略高于监管部门最低要求,且仅为青农商行的半数,截至3月31日,青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323.07%。 在规模及经营业绩方面,威海银行近来规模增速较快,截至6月底,总资产为2550.94亿元,较年初增长13.6%,半年增幅已超过2019年度全年总资产增幅。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威海银行的营收分别为39.08亿元、38.33亿元和49.47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16.02亿元、10.17亿元和15.23亿元。 此外,威海银行的营业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利息净收入。2017-2019年度,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93.3%、49.6%及66.8%。 按业务分布划分的营业收入 按主营业务来看,公司银行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威海银行的营收主力军。近三年公司银行业务营收占比不断增大,至上年末,已近60%。 同时,公司贷款也是威海银行贷款组合的最大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底,威海银行公司贷款和垫款金额为人民币634.99亿元,占贷款总额68.7%。 威海银行也在其招股书中表明,其市场定位主要侧重于服务大型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等高端公司银行客户。
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汉口银行发布公告表示,已在10月10日召开的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了其与A股IPO相关的共计六项议案。 图片截取自汉口银行官网 公开资料显示,为实现A股IPO,汉口银行已备战近十年。早在2010年12月,汉口银行便与海通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并曾于2011年出台过A股IPO方案,2016年和2017年的汉口银行年报中也曾对上市一事有所提及,而其最近一次辅导发生在今年7月。 受疫情影响大,不良贷款率回升至2.09% 上市,作为补充外源资本的重要手段,是中小银行解决资本补充的最大动力之一。 据汉口银行财务报告,自2018年起,汉口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便呈下行趋势。 2018年年底,汉口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6%,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19%;至2019年末,汉口银行的这两项数据下降为13.31%和9.88%。 而根据汉口银行最新披露的2020年度半年报,其上述指标已下滑至12.92%和9.59%,分别较年初下降0.34、0.23个百分点,且远低于当前13家A股已上市城商行13.46%和10.74%的平均水平。 此外,在资产质量方面,汉口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回升。 汉口银行2019年年报显示,其1726.11亿元的贷款中,有95.58%的贷款来自湖北省内,80.96%来自武汉市。而武汉市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汉口银行的经营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据其近三年年报显示,2017年-2019年,汉口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13%、2.10%、1.75%,实现“三连降”。而2020年6月末,其不良率升回2.09%,较年初增加0.34个百分点。 同期,汉口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3亿元,较年初增加34.2%;计提贷款损失准备71.63亿元,同比增加14.12%。 在规模与经营业绩方面,汉口银行降幅同样明显。 据最新披露的汉口银行半年报,截至6月底,汉口银行资产总额4216.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3%;负债总额3993.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3%。 汉口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31亿元,同比下降12.49%,其中,利息净收入、中间收入、投资收益降幅分别为12.77%、4.03%、16.01%;实现净利润9.7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65亿元下降16.65%。 而在2019年年末,汉口银行的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50.42亿元,同比增长27.18%,相关经营业绩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股权问题惹关注,武汉金控将成其第一大股东 在汉口银行漫长的十年上市辅导期中,海通证券迄今已为其进行了43次辅导工作。而在其辅导工作备案报告中,“股权”与“国有股确权”这两个词频频出现,堪称横亘汉口银行IPO路上的大山。 公开资料显示,汉口银行原名武汉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16日。截至2019年底,汉口银行的最大控股股东是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5.33%。 联想控股入主汉口银行,始于2010年初,汉口银行为求上市增资扩股之际。 2010年1月,联想控股、武钢集团、武汉城投集团三家企业合力“吃下”汉口银行计划增资扩股募集的12.7亿股,使汉口银行股本总额达到35.18亿股。作为联想控股100亿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当时重新出山的联想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亲自出席签字协议。 交易完成后,联想控股正式成为汉口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该笔投资亦是联想控股截至当时的最大单笔投资。 签约时柳传志曾表示,今后将推动其上市,但不会干涉具体经营。诸多业内人士也曾认为,靠联想控股、柳传志这张名片,汉口银行的上市步伐将大大提速。 而后,汉口银行上市节奏果真加速,于2011年9月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IPO方案。 但随后又审议延期。直至九年后的现在,汉口银行方才再度审议上市事项。 截取自汉口银行2019年度年报 而在今年,汉口银行的股权结构再次发生较大变动。 1月13日,湖北银保监局核准了武汉金控的汉口银行股东资格,受让后合计持有该行股份4.72亿股,占汉口银行总股本的11.44%。 此番股权转让,乃是汉口银行上市路上的重要一笔。 2019年7月,海通证券对汉口银行的第36、37次辅导工作备案报告中曾提出,拟由武汉金控受让或收购武汉信用所持汉口银行1.51亿股,和原拟受让的国民信托所持汉口银行1亿股,以及凯旋门海螺投资所持汉口银行2亿股,武汉建设投资所持0.13亿股、武汉长信资产管理公司所持的0.08亿股份。 据其2019年度年报,联想控股和武钢集团分别持汉口银行股份15.33%和13.34%,武汉开发持股8.18%。 而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开发系武汉金控的全资子公司,这意味着,以上股权转让方案落地后,武汉金控将直接与间接合计持有汉口银行19.62%股权,超越联想控股成为汉口银行第一大股东。
我们这些中概股的企业很多开始走出去,既有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约束,也有当时他们的一些误区。比如说我们要让大工业企业上市,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它是没有意义的,市场是要有激励机制的,没有财富激励机制,这个经济不可能成长起来。 最近又看到中概股在美国受到了我个人认为歧视性的待遇,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还是它是非歧视性的。如果是带着歧视的眼光,这个市场实际上是破坏了它的精髓。那么中概股它的回归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中概股的回归有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套利者。他总觉得在美国市场上,他的企业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合理的定价,他想私有化之后再回来再重新上市,对这种行为我只能说是可以理解,但不鼓励。因为制度本身是它没有破坏规则,它是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来做的一种行为,一个市场哪一种定价是合适的?当然有文化、法律和习惯的因素。 第二点因素,中国概念股在美国的上市,是因为美国的投资者或美国市场不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些因素,实际上博纳影业是比较早的在登陆于美国市场,后来大概在2016年、2017年前后私有化之后回来了。 的确,在美国博纳影业它的中国文化、电影文化,很难受美国投资者这样一种理解,当然也会受到某些意识形态的因素影响,所以它的定价相对比较低。实际上博纳影业大家知道,我个人认为还是拍了一些很好的片子,它的营业额曾经在全球也在排在第六位、第七位的这样一个地位。实际上一开始他们走出去就有一些问题,我们这些中概股的企业很多开始走出去,既有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约束,也有当时他们的一些误区。 过去误区主要是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比如说我们要让大工业企业上市,也包括一些大型的制造业等等。以前都是这些东西上市,但这个东西上市有意义吗?还是有意义的,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它是没有意义的。 投资者来了为什么提供资金?是因为他认为能够获得与他的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收益,但是这些企业是它提供不了这些收益,风险倒是挺大。如果你仅仅把它看作是融资的市场,你就会把需求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对资金需求放在首位,它不会考虑投资者的利益的。 这个市场是干什么的是一个巨大误区,这个市场不只是一个融资的市场,更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市场,是一个资产成长的市场。非常传统的、落后的都要淘汰的企业,它怎么会有成长性?我们过去也还有一种想法,因为这些高科技企业基本上都是股份制的或者说至少国有的比重非常小,那我为什么要让你们这些人发财?腾讯也好、阿里巴巴也好,一上市变成至少千亿了,一夜之间怎么变成千亿的富翁?这个我可说不了,所以你看国有企业上市,它可以插队、它可以优先。 市场是要有激励机制的,没有财富激励机制这个经济不可能成长起来,企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这个激励机制也是资本市场功能之一。 第三类就是这次受到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慢慢都要退市回来,我们要容纳他们、要接受他们。 总体来说,中概股除了个别的少量的上市公司,像瑞幸咖啡这样的过去的中概股,这类企业属于作恶者,作恶者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基本的规则,它击穿了资本市场的基本的底线,所以对这类企业显而易见,我不会认为它有第二次上市的任何可能性。 但就大多数中概股来说,多数都是高科技的企业。所以他们回来应该说比目前这些中国的一些待上、正在排队的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要好一些。它毕竟是经过了美国市场长则十年、短则五年的这样一种严格的监管,经过了各种的考验。特别是信息披露方面的这种严格的检验,要过透明度这一关,应该说这些大多数中概股这一关已经过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海外的培育回来以后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结构的一个改善。而且这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实际上它的成长性很好的,我们也可以看到360也好、中芯国际也好,这些都是中概股的回归的一个典型,们的市场反映也非常地好,也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高科技领域的企业。 当然了,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企业还仍然在前赴后继地到海外去上市,这个也反衬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严重的缺陷,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向大的制度改革。我们过去的上市规则、上市标准,包括发行制度等等都是非常落后的,都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指标。比如重历史、重规模、重资产,重历史的盈利、重社会影响力、重历史影响力等等。可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它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他们也说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到海外去上市,所以我们终于从去年开始启动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的改革。这是以新的证券法和注册制改革为先导,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我经常说我们走了30年的道路,终于在接近30年的时间,明白了我们如何发展好中国的资本市场,所以通过中概股的回归,我们要反思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的缺陷。我们也可以找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基本方向,这就是中概股回归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屡有上市传闻的陆金所控股终于有了实质性动作。 北京时间10月8日,陆金所控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提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上市,高盛、美银、瑞银、汇丰和平安证券(香港)等,将担任陆金所控股上市承销商。依据此前市场传闻的20亿至30亿美元融资规模,陆金所控股有望成为美股历史上最大金融科技IPO。 如果陆金所控股顺利上市,那么其将成为继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后,又一家由平安集团孵化的“独角兽”上市公司。 融资额度惊人 陆金所控股的发展和估值历来备受市场关注。在此次申请上市之前,陆金所控股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总规模超过31亿美元。 该公司于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完成了总计7.77亿美元的A轮融资;于2016年1月完成了9.24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银集团、国泰君安证券、民生银行等;2018年11月和2019年12月,公司完成了总计14.11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春华资本、卡塔尔投资局、SBIHoldings、摩根大通、瑞银、高盛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截至上述C轮融资结束,陆金所控股对应估值约为39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600亿元。 股东结构方面,平安集团持股42.3%,TunKungCompany持股42.7%。 在上述招股书中,陆金所控股并没有披露拟募资金额。但据此前市场传闻,陆金所控股此次IPO将募集20亿至3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达、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国内公司纷纷赴美上市,目前陆金所控股融资额度最高,有望成为今年在美国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并且还可能成为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科技平台作用显著 随着招股书披露,陆金所控股的经营情况也一览无遗。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的总收入为256.8亿元,净利润为72.7亿元,净利润增长率为28.3%。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陆金所控股的总收入分别为278.2亿元、405.0亿元和478.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1.1%。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陆金所控股的净利润分别为60.3亿元、135.8亿元和133.2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1.7%、33.5%和27.8%。 陆金所控股拥有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主营业务,分别由平安普惠、陆金所平台运营。招股说明书显示,网贷业务对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业务影响逐年降低,陆金所控股的网贷存量资产已由2017年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亿元,业务总占比从2017年的72.9%降低到当前的12.8%。 从收入结构来看,基于科技平台收入成为陆金所控股主要收入,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2017年的61.9%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87.7%,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交易促成服务费和理财交易服务费。 陆金所控股此次融资主要用途之一便是科技投入。根据招股说明书,陆金所控股融资用途有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活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资本支出,技术投资或收购,全球扩张等方面。 目前,陆金所控股拥有由1500余名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并且通过合作获得平安集团旗下8个专业科技研究院、2.1万余项科技专利支持。陆金所控股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利用先进技术优化客户体验,降低运营和获客成本。 迎来上市热潮 平安集团旗下拥有四只“独角兽”公司,分别是金融壹账通、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和平安医保科技,这四家公司都归属于科技板块。其中,平安好医生于2018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金融壹账通于2019年12月在纽交所上市。 如今,陆金所控股也启动IPO进程,这意味着平安集团又有一只“独角兽”公司将登陆资本市场。 与此前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和金融壹账通相比,陆金所控股业务收入中仅有3.4%来自平安集团。具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为平安集团提供包括贷款账户管理、线上财富产品管理及技术支持等服务,基于上述服务获得的年收入为7.5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2.9%;同期从平安集团获得的投资收入和利息收入为1.4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0.5%。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行业正在迎来一波上市热潮。从蚂蚁集团到京东数科,再到陆金所控股,三家中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都不约而同启动IPO进程。 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然表示,“科技+金融”模式在当前市场具备标的稀缺性,业绩确定性高的头部公司竞相IPO会给市场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9月29日晚间,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9月29日,恒大物业已就其股份于联交所主板上市及买卖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表格(A1表格)并计划在获得上市批准后进行全球发售股份。截至公告日,恒大物业由公司间接持有71.94%权益,待上市完成后,恒大物业仍为公司的附属公司。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物业已订约为1354个项目提供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及/或小区增值服务,覆盖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及香港逾280个城市,总在管面积约为2.54亿平方米,签约面积为5.13亿平方米,服务近200万个家庭。 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物业的收入分别为43.99亿元、59.03亿元、73.33亿元及45.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7亿元、2.39亿元、9.31亿元及11.48亿元。
9月29日,中通快递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二次上市,从而成为第一个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快递企业,更是港股物流板块中市值最大的企业。 当日,中通快递以244港元/股开盘,上涨11.93%。截至收盘,报238港元/股,上涨9.17%,总市值达2020亿港元。 据披露,中通快递本次发行4500万股,发售价为218港元/股,获6.69倍认购,所得款项净额约96.745亿港元。受二次上市利好影响,中通快递美股股价本周一大涨4.82%,报31.97美元/股,总市值达271亿美元(约合1842亿人民币)。 据悉,中通快递此次以同股不同权的方式在港二次上市,成为小米、阿里巴巴、美团、京东之后港股第5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 中通快递本次香港上市仪式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公司总部举行。“中通快递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码是‘2057’,‘20’代表2020年,‘57’正好是中通成立第一天的业务量,这是2个新起点的碰撞,开启了中通新的征程。”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在上市仪式现场表示,公司将以港交所上市为新起点,用信任、简单、勤奋、科技和智慧去探索和赢得数字经济时代更加美好的未来。 公告显示,目前,赖梅松持有公司27.3%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拥有78.4%的投票权;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持有8.7%的股权,拥有2.65%的投票权。此外,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机构也是股东。 作为通达系的后起之秀,成立于2002年的中通快递先采用加盟模式抢占市场,后依靠“终端加盟+分拣直营”模式,保持加盟制的快速增长,并兼具直营模式的高配送效率。2011年,中通快递的市场份额仅为7.6%,到2015年这一数据近乎翻倍,达14.3%。今年上半年,中通快递的市场份额更是首次超过20%,成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快递公司。 中通快递在港二次上市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0.6亿元、176.04亿元和221.1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1.59亿元、43.88亿元和56.71亿元。其中,2019年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5.59%和29.25%。 看上去“不差钱”的中通快递为何选择二次上市?从整个行业看,受疫情影响,市场竞争加剧,通达系快递巨头业务量增速出现分化。同质化的电商快递市场中,顺丰速递凭借时效件、特惠电商件市场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异军突起。尽管中通快递为通达系快递单票毛利值最高的快递公司,但在“价格战”下,业务量、单票成本成为各大快递公司最重视的经营指标。扩规模、促转型、寻找新增长点,意味着各大快递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招股书显示,公司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产能发展,增强网络合作伙伴能力,以及加强网络稳定性、物流生态系统的投资和一般企业用途。同时,近年来为开拓中高端市场、加快差异化转型,中通快递还在航空时效件、冷链、云仓科技等领域寻求破题。
中概股回潮引发市场的关注。 继2017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之后,再鼎医药9月28日成功登陆中国香港联交所主板。再鼎医药本次全球发售共约1056.4万股股份(未计及行使任何超额配股权),预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59.4亿港元。由此,再鼎医药正式成为首个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 工银国际研究部医药行业总分析师张佳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两三年间,中国香港和内地的资本市场,包括监管机构、中介结构、投资者,在医药,尤其是生物科技领域的认知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同时内地的生物科技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原来只能在国外做的研究、进行的学术交流,国内慢慢也可以提供。综合上述因素,以及文化、地理、时区的差异,我们判断未来将有更多的中概股会考虑回归。整体来看,业绩好、技术领先或者具有稀缺性的公司回归,会比较受到市场青睐。” 中概股加速回流 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推出新的上市规则第19C章,以吸引新兴及创新行业的成熟高增长公司在其主板上市。新的第19C章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提供了在主板进行第二上市的渠道,从而扩大了其投资者基础。新设的第19C章是当时上市规则引入的三个新章节之一,其他章节是第8A章(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和第18A章(引入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启明创投是再鼎医药上市前最早也是最大的投资股东,据招股书披露,启明创投自2014年起投资再鼎医药,上市前持股比例为12.0%。启明创投公司人士向记者介绍,再鼎医药是第一个在中国香港二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在此之前,赴美成功上市的创新药企百济神州2018年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不过其采用的是双重主要上市(DualPrimaryListing)而非二次上市(SecondaryListing),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二次上市指已在本国上市的公司将其部分发行在外的流通股股票在非注册过的另一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双重上市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表示,此次回到中国香港上市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想扩大现有的现金流。“作为一个立足于中国的企业,对我们来讲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发点和我们最重要的患者来源,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利用(中国)香港的开放环境,允许我们作为第一家没有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回到香港上市,而且是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个就帮我们把商业化、一体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也希望引进更多亚洲的,包括中国大陆的投资人,从而更能有利于打造我们的本土品牌。” 募集资金加码创新药 再鼎医药是中国最早进行规模扩张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自成立以来,通过全球合作引入授权有前途的生物医药产品以及投资内部研发。其产品组合包括16种产品及候选药物,其中包括商业化的2种产品——则乐及爱普盾,以及处于关键临床阶段的7种产品,主要聚焦于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等疾病。 据了解,再鼎医药此次二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产品管线相关的临床开发和内部研发工作,推进正在进行中和计划中的临床试验,提升商业化能力,以及探索新的全球授权及合作机会,此外还将用于在全球招聘及培训高端人才等,支持再鼎医药在中国和全球各地发现、开发、生产并商业化创新药物,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包括国内的传统药企及创新药企都加码海外创新产品授权。License-in(授权合作)也将成为再鼎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否有悖于自主创新、研发驱动的创新药企业“本色”? 对此,杜莹表示,再鼎医药的发展也经历了业务发展的演变,一开始公司的产品线只有一个。由于产品得到认可,所以目前的大部分产品在早期就已经和知名药企进行合作开发。“我们不是一个卖药的公司,而是一个做研发的公司。我们第一步一条腿走路,采取和国际公司合作,然后帮助他们的知识产权在中国、亚洲尽快落地。再鼎医药的基因是做创新,公司对全球创新疗法具有非常好的直觉,这不能掩盖我们内部研发的努力和成果。经过4年持续不断的探索,我们已经有两款内部研发产品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而且实现了患者入组,从今年开始,我们每年还将争取至少有两个内部研发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的确我们在近期看到,国内药企不但持续加码引入国外产品或管线,也逐渐有了自有产品和管线海外授权的突破。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药企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迫切需求,在另一反面也反映了‘中国新’药物逐渐在世界范围获得认可。这其实和国内监管改革,企业创新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张佳林向记者介绍,“合作开发一直以来,是药企成长极为重要的一个手段。药企通过合作引入新药,不断拓展管线,弥补老药下降的影响。这其实也是市场专业化分工的结果,通常来讲,小公司容易发展新的突破性产品或技术,但对学术推广欠缺经验,同时资金人力资源也相对较弱,而大药企资金多、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推进临床、销售等方面优势明显。两者合作是比较双赢的局面。如果是外跨地区的合作,也是结合双方的比较优势,达到更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