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PO早知道消息,北京证监局官网9月3日晚间披露,京东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数科”)与中信证券、华菁证券的上市辅导协议已于8月26日终止。 京东数科分别与中信证券、华菁证券签署的两份《关于终止辅导的协议书》均指出,6月28日,京东数科与上述两家券商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现经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原先签署的《辅导协议》,并自8月26日起终止履行。 同时,根据双方彼时签署的《辅导协议》约定,截至8月26日,辅导费用未达到支付条件,即京东数科无需向中信证券和华菁证券支付辅导费用,且无须就《辅导协议》履行期间的事项向中信、华菁承担任何责任。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京东数科与中信证券、华菁证券辅导协议的终止,并不意味着京东数科的科创板上市辅导停滞。 根据北京证监局7月1日披露的文件,除中信证券和华菁证券外,国泰君安证券和五矿证券同样作为四家辅导机构之一,为京东数科的科创板上市予以辅导。 换言之,至少就截至9月3日晚间公示的文件资料来看,京东数科同国泰君安证券、五矿证券的上市辅导未有终止协议相关信息披露。 当然,不排除的另一种可能是,在蚂蚁集团已正式递交“A+H”上市招股书、且预计10月中旬两地上市的背景下,京东数科同样寻求同时登陆科创板和港股的机会。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就在8月31日,京东数科的主体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此前的约30.60亿元增加58.2%至48.42亿元。 而这一变更背后的实际原因是,京东集团在2017年与京东数科达成关于后者利润分成权的股权转让权利,在已转换成35.9%股份的前提下,再次以现金方式向京东数科追加投资17.8亿元,从而总计持有京东数科36.8%的股权,以满足法律对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简而言之,8月31日的这次变更即代表京东已行使转换权。 事实上,在6月28日与四大券商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前,京东数科就已为科创板上市作了一系列提前准备。 6月22日,京东数科的主体类型由“其他责任有限公司”变更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的上市主体名为“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日,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接替京东CHO余睿出任京东数科董事长。 此外,包括余睿、章泽天、京东现CFO黄宣德(9月16日将退休)、中金公司总经理章肖明、嘉实投资CEO仇小川、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等8人不再担任董事,由刘强东、张雱、许冉(现京东高级副总裁、将接任CFO一职)等6人取代。 今年2月26日,刘强东一度卸任京东数科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两个职位,京东数科CEO陈生强从彼时起接任法人代表至今,董事长一职如今则再次回到刘强东手中。 作为一家以AI驱动产业数字化的新型科技公司,京东数科目前已完成在AI技术、AI机器人、智能城市、数字营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布局,服务客户涵盖个人端、企业端、政府端,累计服务数亿个人用户、7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和30余座城市的政府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 2016年1月16日,刘强东在京东2016年年会上宣布京东数科(彼时尚称“京东金融”)完成66.5亿元A轮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投后估值466.5亿元。 2018年7月12日,“京东金融”公众号宣布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方B轮融资协议,融资规模约为130亿元,投后估值约1330亿元。 而按照前文提及的京东集团追加17.8亿元获得0.9%的新增股权计算,京东数科在IPO前的估值已达到1978亿元。 此外,在6月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同时,京东数科决定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京东将持有京东数科约18.7%的投票权,而刘强东及其控制实体宿迁领航方圆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合共持有的投票权将占京东数科全部投票权的54.7%。
天士力公告,控股子公司天士力生物于2020年9月3日收到上交所出具的通知,上交所依据相关规定对天士力生物报送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报告及相关申请文件进行了核对,认为该项申请文件齐备,符合法定形式,决定予以受理并依法进行审核。
继2019年传出要赴港IPO的消息后,美时医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美时医疗”)的上市进度进一步明晰。 9月1日,港交所在线上举办了2020年生物科技峰会。本次生物科技峰会,有三家公司受邀参与项目演讲,美时医疗是其中一家。 美时医疗董事长马启元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当今世界医疗影像服务领域的创新及美时医疗差异化发展路线,马启元着重强调了美时医疗的3A和3B理念。3A是advanced,affordable,andaccessible(先进的、容易获得的、负担得起的)的缩写,美时医疗将通过创新产品和移动诊断服务理念,用数杯咖啡的同等价格,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一带一路沿线40亿人口提供3A数字诊断服务。3B指的是,美时医疗走差异化发展路线,自主研发了儿科磁共振系统(Baby/NeonatalMRI)、乳腺磁共振系统(BreastMRI)及超高场脑科学磁共振系统(BrainMRI),这些磁共振系统将在细分的专科领域提供快速,精准的医疗影像诊断。 自港交所新规第18A章(指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符合某些条件来上市的条款)推出以来,港交所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成熟的IPO、再融资体系。港交所上市部主管陈翊庭表示,目前已有20家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共集资480亿港元,上市后的再融资规模达到460亿港元,可见生物科技股在香港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 今年自疫情以来,美时医疗全力布局民营医院这一新兴蓝海市场,推出创新的电商销售模式,业绩不降反增。 美时医疗方面对记者透露,目前已获销售订单超过去年全年的2倍。随着高端独创产品逐步投入市场,公司今明两年销售额每年将增长三倍。美时医疗正在做上市前的准备,计划今年内申报香港生物板上市。
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获悉,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联商务”)计划在科创板上市。9月1日,上海证监局官网披露的银联商务辅导备案情况,透露出上述信息。据悉,银联商务上市的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项目辅导自2020年8月就已开始。 银联商务成立于2002年,总部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一家主要从事线下、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综合支付与信息服务机构,属于第三方支付行业。 银联商务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银行卡收单机构。2019年,银联商务受理各类交易127.3亿笔、15万亿元。银联商务是线下收单市场的王者,本具有先发优势,但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兴起之后,银行卡收单业务增速放缓,银联商务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比拼中渐渐落于下风,如今综合支付市场占有率远逊于支付宝、腾讯金融(即微信支付)。 第三方机构易观数据最新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联商务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8.44%、33.59%和7.19%。 天眼查信息显示,中国银联通过旗下全资公司上海联银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银联商务55.54%的股份。其他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分别是北京光际尚嘉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横琴鼎建华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截至目前,银联商务已完成超过10轮融资。公开的融资信息中,银联商务单笔最大规模融资是在2016年,由光大控股和IDG资本成立的光际资本产业基金出资约20亿元战略投资银联商务,一举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这轮融资前后,有市场消息称,中国银联有意将银联商务拆分独立上市。 记者独家获取的一份银联商务2018年融资材料介绍,“银联商务正处于Pre-IPO阶段,已完成股改,上市预期明确,有望成为国内金融服务领域IPO第一股”。当时,银联商务融资估值为230亿元。 上述材料还显示,银联商务最近4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8%、27.1%。2017年,银联商务总收入78.9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57亿元。 目前,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正在冲刺A+H上市。8月25日,蚂蚁集团已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同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文件。上交所信息显示,8月30日,蚂蚁集团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市场预计,蚂蚁集团估值超过万亿元。
恒生电子(行情600570,诊股)和蚂蚁集团同业竞争不会成为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障碍,上交所应该有政策预案成功让蚂蚁集团注册上市,体现科创板的包容性。 蚂蚁集团是最大独角兽企业,一直存在上市传闻,传闻终究成真,8月25日晚间,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同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A1招股申请文件,8月30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注册上市进展速度非常的快。 蚂蚁集团上市之所以引人注目,一个是背靠阿里巴巴,又是马云控制的独角兽,不红也难,其次是体量很大,招股说明书显示,蚂蚁集团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募集融资300亿美元,其中蚂蚁集团在科创板的融资金额为480亿元,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IPO。正因为蚂蚁集团引人注目,蚂蚁集团与恒生电子的同业竞争问题会不会成为IPO 障碍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个人认为同业竞争不是蚂蚁集团IPO 的障碍,同业竞争不能阻挡蚂蚁集团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同业竞争长期以来是IPO 重点关注对象,是IPO 能否成功过会的一个很关键的实质性障碍,也有一些公司因为同业竞争问题被否决上市,从相关法律规章看,是有同业竞争的相关规定。 2006年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就规定:“ 发行人的业务独立。发行人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这一规定是很死板的,只要有同业竞争就不可能上市;但是18年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没有专门的条款来限制同业竞争公司上市,只是关注关联交易,要求上市公司“完整披露关联方关系并按重要性原则恰当披露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 上市公司业务应完全独立于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及其下属的其他单位不应从事与上市公司相同或相近的业务。控股股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只是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而不是硬性规定有同业竞争就不能上市,实际上是给同业竞争上市留下一个小小的口子;《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资产完整,业务及人员、财务、机构独立,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对发行人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科创板只是强调不存在“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何为“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科创板注册上市的公司留下一个自由裁量权空间。 恒生电子和蚂蚁集团穿透以后,实际控制人都是马云,但两个公司有诸多的业务重合,恒生电子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商,蚂蚁科技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的金融科技公司,根据华夏时报记者梳理,两者在科技和金融方面都有业务重叠成分,构成同业竞争,科技方面恒生电子涉足区块链、智能投顾、智能投资、智能数据、大数据、金融云领域,蚂蚁集团也涉及到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和金融云,金融方面蚂蚁集团有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基金、银行、在线理财、保险、征信、担保等业务,恒生电子则有基金销售、金融数据供应商、互联网金融。由于两家公司之间同业竞争业务繁多,而两家公司可能又都不愿意放弃损害自己的利益,同业竞争处理起来并非易事。 恒生电子和蚂蚁集团同业竞争并不是一个秘密,而是广为人知,上交所依然对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抱有很高的期待,并伸出橄榄枝,上交所认为蚂蚁集团AH同步上市展现了科创板作为中国科创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创业板本身是针对六大高科技领域,可是后来拓宽到金融科技、科技服务等,就为蚂蚁集团上市奠定了制度基础,是不是专门为蚂蚁集团上市而放宽呢?就难以判断了。可见对于蚂蚁集团的同业竞争问题可能是作为一个个案特殊处理,充分利用注册审核的自由裁量权为蚂蚁集团上市开绿灯。蚂蚁集团方面也对科创板和港交所改革表示赞赏:“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为新经济公司能更好地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包括国际资本支持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一拍即合的天作之合,怎么可能因为同业竞争而棒打鸳鸯散呢? 上交所缘何青睐蚂蚁集团,在于金融科技一直是发达国家交易所争抢的对象,蚂蚁集团又是金融科技独角兽中的佼佼者,上交所自然不愿意错过,一旦错过,就失去了一个大体量的独角兽,也失去一个优质上市公司;其次是科创板目前上市公司体量都不大,缺少一个具有定海神针的上市公司,蚂蚁集团是最大的独角兽,虽然目前不知道具体寻求的估值水平,但是有媒体报道蚂蚁集团希望获得2200亿美元估值,意味着总市值高达15000亿元人民币,成功上市以后将成为科创板的定海神针,只要蚂蚁集团股价稳定,科创板指数就能稳定,只要蚂蚁集团有意愿上市,上交所一定会千方百计的留住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因此我认为恒生电子与蚂蚁集团的同业竞争不足以成为蚂蚁集团的上市障碍,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很有可能作为“例外情形”特殊对待,特殊处理,不会搞一刀切。 但市场关注的恒生电子和蚂蚁集团的同业竞争问题,如何处理,我相信短期内蚂蚁集团和恒生电子都很难拿出很好的处置方案,毕竟涉及到两家公司切身利益,如何平衡利益让两家公司股东都满意难度很大,大概率会暂时搁置。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 首席记者 刘勇 实习生 杨爽 8月31日,重庆证监局公告,重庆光大集团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光大乳业)决定终止上市计划,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于近日解除了与重庆光大乳业的上市辅导协议,终止对该公司的上市辅导工作。 据了解,作为生产“奶牛梦工场”产品的重庆本土乳业企业,重庆光大乳业三年前接受券商辅导,此次暂停A股上市,是因为条件还不成熟。 三年前开始上市辅导 重庆光大乳业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1.61亿元,注册地址在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大沟村。该公司为整合重庆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奶牛养殖、乳品研发与加工、乳品销售三大板块的优势资源后而设立。 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光大乳业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之一。 重庆光大乳业销售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旗下梦工场系列乳品总计60余个品项,目前在400多个大重庆终端销售商超、1500多个流通终端销售网点及1280个重庆外埠终端销售网络实现销售,除此之外,还有近200家大客户。 2017年7月21日,重庆证监局曾公告,重庆光大乳业已与保荐机构西南证券签订辅导协议,拟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于当年7月17日在重庆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 此前为何叫停A股上市?有关人士表示,是因为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女强人20年前来渝创业 记者获悉,重庆光大乳业掌门人吴一奕,女,上海人,1973年出生,大学文化,长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吴一奕,1996年―1997年在上海多伦多服装有限公司任董事、总经理。经营进出口服装。在服装进出口行业中小有名气。1997年―1999年在上海山鑫置业有限公司人任销售部经理。该公司系上海房地产行业五十强,排名第十九位。1999年至今,担任重庆光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裁。 公开报道称,吴一奕通过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开拓中高端乳制品市场。 2004年,她创建了重庆光大畜牧业有限公司,定位做高端奶市场。 2005年3月,吴一奕投资5500万建成了全市首个“奶牛科技园”鱼嘴基地,采用“规模养殖+农户合作”的模式,突破创业瓶颈。 在鱼嘴基地投入使用后,吴一奕进一步提升养殖规模,鱼嘴主牧场和玉峰山基地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三大牧场总养殖规模5000余头,年产乳品10万吨。 之后,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整合重庆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奶牛养殖、乳品研发与加工、乳品销售三大板块的优势资源,设立重庆光大乳业。
受净利润增速下滑、贷款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且资本消耗增大,不少银行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行的情况。半年报数据显示,36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2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滑,亟待内生和外源性资本补充。 具体看,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压力仍然是最大的。截至今年6月末,除了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和中信银行该指标有所上升,其余32家A股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上年末有所下滑。 从整个银行业情况看,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二季度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47%、11.61%、14.21%,分别较一季度下降0.41个百分点、0.33个百分点、0.32个百分点。 虽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均满足监管最低标准,但不少银行已趋近监管“红线”,尤以中小银行最为突出。其中,江苏银行、民生银行、青岛银行和郑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46%、8.24%、8.13%和7.97%,距离监管下限7.5%不到1个百分点。 为何资本充足率指标下降如此明显?“补给”缓慢、“消耗”增多是最主要的原因。从“补给端”看,盈利能力的下降直接制约了银行资本的内源补充。A股36家上市银行中有18家银行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这就直接限制了通过利润增长、留存盈余公积的方式补充资本。 由于积极让利实体经济,六大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情况最为明显,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幅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降幅分别为0.37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 “受金融让利、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负增长9.4%,影响资本的内生性增长。”天风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表示,从消耗资本的角度看,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信贷增长较快,特别是对公贷款投放较多,带来风险加权资产较快增长。 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动作频繁。上市银行主要通过定增、发行优先股、可转债三种方式进行再融资。其中,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4月份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总额分别达到80亿元、71.6亿元、116.19亿元,用于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 不同资本工具对应不同的资本补充,国有大行选择补充资本的工具较为丰富。例如,为补充二级资本,农业银行4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400亿元二级资本债;该行于5月、8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850亿元、350亿元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同时,上市银行配股融资再现。7月9日,江苏银行公告称,该行拟向原A股股东配售股份融资不超过200亿元。回顾过去十年间,银行机构配股主要集中于2010年。而最近一次上市银行配股融资,还是由招商银行在2013年实施的275亿元配股融资。 接下来,上市银行资本补充的动作或将“加码”。“除了今年6月份已经发行20亿美元境外二级资本债券以外,我们已经通过董事会审定,准备在明年6月份以前要发行等值人民币66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建行行长刘桂平近日表示,建行对资本充足的要求不仅不会放松还会加强,并将立足于内援式的补充,同时对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也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