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超级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IPO又有重要进展,公司目前已接受上市辅导。有投行人士表示,这种优质上市资源的上市辅导期可以突破3个月时限,若能在10月份左右完成辅导并递交IPO申报稿,公司有望在12月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A股市场将“三十而立”。 浙江证监局官网8月14日公示了蚂蚁集团辅导备案文件。文件显示,蚂蚁正在接受辅导机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上市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1个月前,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A+H股同步发行上市计划,接受上市辅导备案意味着公司IPO进入实操流程。 文件显示,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致力于以科技推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携手合作伙伴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绿色、可持续的服务,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董事长井贤栋。 备案文件还披露了蚂蚁持股5%以上的股东,分别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君瀚”)、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君澳”),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马云。 其中,君瀚和君澳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9.86%和20.66%。据媒体此前报道,君瀚、君澳为蚂蚁员工持股平台。此外,蚂蚁集团持股5%以上的股东为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者由杭州同欣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间接子公司。 井贤栋此前曾表示,上市可以让蚂蚁更透明地面对世界,面对公众,同时也将更好地跟全社会分享蚂蚁的成果和未来。如今,科创板已经敞开了怀抱。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阙波此前接受上证报采访时指出,蚂蚁集团宣布拟申请科创板上市,显示出科创板对这些头部科创企业的全球吸引力。科创板引领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品牌声誉进一步提高。 蚂蚁集团最快能什么时候上市?有投行人士指出,一般的上市辅导规定要3个月,但大型项目有沟通余地。若能2个月内完成上市辅导,则蚂蚁集团有望在今年12月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据查,之前科创板公司中,上市速度最快的是中芯国际。该公司从6月1日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到7月16日正式上市,仅用了45天。
摘要 【曹中铭: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离不开改革与创新】科创板的改革红利已开始释放,一旦创业板改革进展顺利,将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奠定基础,注册制就有可能在A股市场全面铺开。我国资本市场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深化改革与持续创新。(金融投资报) 科创板的改革红利已开始释放,一旦创业板改革进展顺利,将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奠定基础,注册制就有可能在A股市场全面铺开。我国资本市场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深化改革与持续创新。 8月7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普遍下跌,且多家公司跌幅不小。据媒体报道,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都必须遵守美国的审计要求,否则这些公司将被迫退市等消息成为幕后推手。笔者以为,基于中概股存在挤出风险的现状,也凸显出做大做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在国内所有上市企业中,中概股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国内众多企业纷纷赴美上市,既与美股上市门槛较低有关,也与美股市场的吸引力有关。但在美挂牌的中概股,却也往往成为受质疑的对象,频频成为做空的目标。 客观上讲,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虽然不乏像阿里巴巴等这样的优质企业,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中概股的财务数据就常常遭到质疑,在这方面“爆雷”的中概股其实并不少。特别是今年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更是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从这个意义讲,美股监管部门对于中概股及赴美上市的企业提出相关要求,却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还有可能存在因其他因素而导致退市的风险。 A股市场诞生近30年,无论是挂牌公司数量、中介机构、开户户数以及机构投资者规模,以及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方面,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此前由于制度建设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新经济企业,以及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优质企业只能赴美上市。这些企业大本营在国内,市场在国内,盈利也来自国内,但国内投资者却不能分享其经营发展的成果,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并已开始取得成果。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不仅开启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注册制试点,也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科创板上市不再“唯利润论”,亏损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等都可在科创板上市,实际上为更多新经济企业在A股上市打开了方便之门。 科创板的改革红利已开始释放,创业板改革即是红利释放的结果。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科创板的改革,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是不可能启动的。创业板改革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旦创业板改革进展顺利,将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奠定基础,注册制就有可能在A股市场全面铺开。我国资本市场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深化改革与持续创新。当年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优质企业只能赴境外上市的尴尬不能再重演了。 做大做强我国资本市场,除了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外,还需要从其他方面着手。 其一,提升资本市场的影响力。美国市场的涨跌,能够引发欧洲、亚太等主要市场出现波动,既与美国的综合国力有关,也与其资本市场有较强的影响力有关。虽然目前A股市场的影响力已得到提升,但显然还远远不够。 其二,需要提高资本市场对于企业上市的承接能力。阿里巴巴赴美上市,首发融资高达243亿美元(其时折合1700亿人民币),如果当时阿里巴巴在A股上市,如此高的融资额是不可想象的,市场或许无法承受。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必须过这一关。 其三,需要建立多家“航母级”券商,打造拥有话语权的全球知名投行。美股市场能有今天的规模与影响力,与美国拥有大摩、小摩、高盛等全球知名投行是分不开的。整体而言,目前国内券商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与大摩等存在较大的差距,打造“航母级”券商已迫在眉睫。 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不仅能吸纳不同的国内企业上市,中概股即使遭遇挤出风险也会有退路,而且也会催生出其他方面的红利,背后的意义无疑是非常深远的。
深交所近日宣布,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公司将上市。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稳步推行的注册制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深入贯彻落实新证券法对全面推行注册制的要求,既借鉴了科创板和境外成熟市场成功经验,又结合存量市场情况优化完善,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领域同步实施注册制。 市场人士认为,创业板改革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审核进度及结果全透明、可预期,在发行上市条件、发行定价、发行节奏方面也更加市场化。机构研究人员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一个更加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将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助力更多优质、创新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良性的投资环境。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对市场而言,当信息披露不完善时,极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进而造成投机、炒作、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泛滥,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会严重损害那些踏踏实实做事的上市公司的利益和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则可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此次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通过要求证券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使投资者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对证券价值进行判断并作出投资决策,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价值几何、价格高低则不作实质性的判断。 东兴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刘嘉玮表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新证券法实施后的一项重大改革,而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新证券法的修订重点之一,也是优化监督审核环节、缩短创新企业上市流程、将监管职责转移给交易所等的基础。 坚持市场化方向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创业板改革在发行上市条件、发行定价以及发行节奏方面更加凸显了市场化方向。 陈雳表示,从发行上市条件看,一方面,深交所放宽门槛,设置了更为多元、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允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并为尚未盈利企业上市留下制度空间。另一方面,精简优化发行条件,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持续盈利能力要求改为持续经营能力,对可由投资者来判断的事项,逐步将规则要求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定价方面,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投研定价能力,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机制。 陈雳表示,截至8月15日,注册制下创业板新股注册生效的已有23家。目前,绝对发行价格最高的是锋尚文化,其发行价为138.02元。从市盈率角度看,这23家公司的市盈率水平从19倍至59倍不等。相对于8月14日收盘时创业板72.6倍的整体市盈率水平,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注册制下,创业板新股的发行上市节奏也由市场化方式决定。即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发行窗口,新股发行实现“常态化”。同时,再融资的小额快速发行适用简易程序,交易所在两个工作日内受理,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极大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效率。 审核进度及结果可预期 市场人士表示,从审核进度看,深交所在审核业务规则中对审核时限作出明确规定,针对首发(含重组上市)、再融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明确具体审核时限和回复时限,企业从申请到审核到注册到上市,时间进度可预期。同时,审核标准、审核流程清晰透明,审核问询及发行人、中介机构的回复,还有上市委审议结果均对外发布,增强了审核结果的可预期性。 “从已提交注册和注册生效企业的情况看,其受理时间集中在6月下旬,以此计算,审核时间约为40天至50天。”陈雳表示。 刘嘉玮认为,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定位明确,审核效率更高,各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企业上市审核周期明显缩短。同时,注册制将发行定价权交给市场,由投行和投研部门对企业资质严格把关,并积极与市场对接,使上市定价更加灵活和市场化。券商定位也从之前的“上市中介”上升至“全流程参与”,权责范围均有所扩大。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券商也将继续承担一定的监督职责,时时与监管部门和企业沟通,使企业经营更加透明。
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即将上市。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将会产生以下三大变化: 第一,原本的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现在改为上市前五日不限涨跌幅,此外涨跌幅限制改为20%。这一变化将加大个股的短期波动,并且也会影响到创业板整体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投资者应当谨慎一些,考虑好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第二,长远角度看,注册制拓宽了创业板的上市通道,上市企业将会更加的多样性,这对投资者的研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自己所选的股票,最好选择自己能看懂的行业与公司,或者选择专业的基金公司进行投资。 第三,参考海外运行注册制的成熟资本市场,创业板以及科创板也将与美股、港股一样,形成上市公司价值的分化。少数的头部公司享受高估值溢价,占据市场内主要的交易份额与市值;而剩下大多数的非行业龙头、无基本面支撑的上市公司,则会逐渐丧失估值溢价以及流动性,甚至会被退市。将来的投资者需以长期价值投资为主,挖掘那些或具备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地位,或具备关键技术、资源、研发创新能力的上市企业。只有这些企业真正拥有长期价值创造能力,享受资本市场的高估值溢价。
建国初期我国的“老字号”企业有1.6万余家,目前仅有1128家 同仁堂药店卖咖啡,大白兔奶糖做香氛,内联升布鞋玩IP……在这些“老字号”企业积极转型的背后,是它们与现代生活的接轨和融合。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我和周围的朋友是很少光顾‘老字号’店铺的。”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餐饮店内,消费者张小宇(化名)告诉记者:“年轻人逛街都会直接在购物中心内用餐,或者去网红店拍照打卡,专门去老字号就餐或者购买吃的,一般来讲是不太可能的。” 提起“老字号”品牌,首先想到的是传统文化的底蕴,古老传承的技艺,独特非遗的精髓。而今,很多老字号企业却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走向消亡。 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老字号”企业的危机严峻。中国品牌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建国初期,我国的老字号企业为16000余家。而今,记者查阅商务部中华老字号信息管理平台,其中显示在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仅有1128家。 “老字号”需要“新血液” 口碑下滑、股票下跌、业绩下降……在面对消费人群有了新的升级和变化时,老字号确实“老”了,但是“老”的不是品牌,而是固步自封、无法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的心态。 “比如有的企业是做瓜皮帽的,在建国以前很多人都会戴这种帽子,但是现在根本没有人戴瓜皮帽了。即使做帽子的技艺再怎么精湛,也只能作为展示,而没有市场。”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告诉记者,很多“老字号”消亡的根本原因是固步自封,原来的产品不受消费者欢迎,不去创新就没有了市场。 对于餐饮业而言,赖阳坦言:“如果只是抱着传统的烹饪技法、烹饪思维、就餐环境的话,肯定吸引不了消费者。”他解释称,因为现在大量年轻人把外出就餐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轻餐饮,需要的是单人或是两三个人的聚餐环境和菜品。 由此可见,“老字号”企业在注重文化和传承的过程中,更要与时俱进,为品牌输送“新血液”。 在赖阳看来,“老字号”企业转型创新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内联升。“从过去卖官靴,到后来卖老北京布鞋,内联升发展根基在于做布鞋的技艺,在于布鞋的品质。”赖阳表示:“内联升在保留千层底工艺、纯天然材料等老北京布鞋的传统基础上,与设计师共同合作,推出了具有时尚元素的IP联名款布鞋,比如大鱼海棠款等等。把时尚和文化做到了很好的融合,这就是创新。” 除内联升外,记者还发现,带着“老字号”标签,却不断突破产品界限的还有很多“老字号”企业。如杏花楼联手故宫推出国潮范儿月饼,大白兔联合气味图书馆做奶糖味儿香氛,吴裕泰深挖茶品价值开发网红奶茶、冰淇淋等茶叶衍生品……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这些“老”字号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更多期待,也俘获了部分年轻消费群体。 资本加持要兼具文化底蕴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输血”,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字号”企业在近期正排队递交上市申请,如五芳斋、张小泉等。 “目前资本市场处于政策驱动的高潮,对于传统行业的‘老字号’来说,现在是IPO的最佳时间窗口,错过了的话,可能就很难判断之后上市的周期。”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上市证券化,一方面‘老字号’企业可以实行价值增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上市获得低成本资金来发展。” 对于‘老字号’企业而言,上市并不等于赢得市场。 “如果企业整体的运营模式能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业绩上能够得到持续的增长,那么上市对于企业来说肯定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有‘老字号’的牌子,运营还是老一套,融来的资金不能很好地利用,也没有完善的运营机制,上市未必就代表了成功。”赖阳直言。 “在‘老字号’推进上市和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品牌价值的保护,不要舍本逐末,要从文化和传统角度进行深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上市后股权是分散的,资本会对‘老字号’企业有更多期待。他建议,在品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更要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的发展。 “因为‘老字号’有时候习惯跟随现在年轻人的潮流,殊不知如今‘传统才是最流行的’,不能与品牌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盘和林说。 “‘老字号’企业的主动转型是一种策略上的选择,如果只是零星的‘追热点’,并不意味着就能和年轻消费群体融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过于流于表面化会失去文化内涵的附加效应。”沈萌表示,“老字号”企业应该更注重对品质和文化的传承,对于表现形式等外在因素可以与时俱进。
8月13日晚间,线上线下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贝壳找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BEKE。此次贝壳找房发行价为20美元,稀释后总市值达233亿美元,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约24.4亿美元。华兴资本在此次交易中担任主承销商。 据了解,贝壳找房于2020年8月8日正式启动其美国首次公开发行的全球路演,本次交易共发行1.06亿美国存托股。融资金额将用于研发投入、拓展新房交易服务、发展多元化服务产品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2019年贝壳找房平台成交总额(GTV)达2.13万亿元。从2019年的GTV来看,贝壳找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也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商业平台。截至2020年6月30日,贝壳平台进驻了全国103个城市,连接了265个新经纪品牌的超过45.6万经纪人和4.2万家经纪门店,移动端月活达3900万。 作为贝壳找房的长期资本市场合作伙伴,本次项目中,华兴资本担任主承销商为贝壳引入大量优质的长仓、对冲基金投资人,为贝壳的最终定价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支持。华兴资本表示,非常荣幸能一路陪伴贝壳成长,并共同见证今日取得的成就。作为最早参与项目启动的两家投行之一,华兴资本充分展示了深刻的行业洞见、高质量的执行能力、多样化的产品矩阵、全球投资人的深度覆盖和高效的订单转化能力,为贝壳找房成功上市保驾护航。 在过去的两年里,华兴资本先后见证了多家杰出新经济企业的重大里程碑。包括参与完成京东集团、开拓药业、康龙化成、东曜药业、亚盛医药、维亚生物、猫眼娱乐等企业的中国香港IPO和天境生物、嘉楠科技、TCR²Therapeutics、腾讯音乐等企业的美国IPO。自2013年至今,华兴资本已陆续参与完成了美团点评、拼多多、药明康德、百济神州、爱奇艺等数十家中国新经济企业的海外上市。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获悉,雅居乐雅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3319.HK)成功办理了H股“全流通”的境内公司境外上市相关外汇登记备案手续,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H股“全流通”企业的内资股在境外上市外汇方面的通道已有效打通,资本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迈出坚实的一步。 通过H股“全流通”机制,中国境内符合条件的H股上市公司可申请将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H股后在香港市场交易。 为提升香港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和竞争力,推动中国境内资本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国务院于2019年11月15日批准中国证监会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工作。 2020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明确了H股“全流通”外汇登记、跨境资金管理等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开放。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 截至2020年7月末,全国境内企业已有雅居乐雅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共6家获批开展H股“全流通”。 雅居乐雅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2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20年6月24日,中国证监会核准其股东中山雅生活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宁波绿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青城雅生活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Deluxe Star International Limited(旺纪国际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境内未上市股份(合计不超过9亿股)转为境外上市股份,相关股份完成转换后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雅生活服务于2020年7月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关于公司H股全流通事宜的公告。 下一步,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将继续认真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不断完善H股“全流通”外汇登记业务操作细则,跟进了解辖内境外上市企业申请H股“全流通”的情况,及时为企业办理外汇方面各项业务,更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高质发展。